.
.
.
.
1974年,《沙家浜》、《杜鹃山》、《平原游击队》、《闪闪的红星》、《带响的弓箭》、《向阳院的故事》、《渡江侦察记》强势席卷全国院线。同年,法斯宾德花俩礼拜亮出《恐惧吞噬灵魂》。《恐》的女主艾米的文本塑造在那个年代得说算是结实的,丈夫是波兰人、1955年因肝病去世、艾米守寡快二十年、艾米为人善良、以德报怨、孤单、极度渴望温情、敢大胆去爱、追求个人幸福、偶尔会sentimental——对别人好奇不解敌视的眼光“老装作不在意,可其实我很在意”。敢拿60岁老妪作一号,挖掘其内心世界、情感世界,凭此一条,足见阿宾冲击电影界气势汹汹。
下雨、酒吧邂逅、可乐、送女到家、上楼避雨、白兰地、咖啡、酒后H,这套路数在当年是否新颖不得而知,反正现如今已经彻底俗不可耐了。《恐》里,楼道邻居卡齐好奇探究的注视目光异常深邃,而艾米跟阿里闲聊提到的一句更入骨髓——“我父亲讨厌所有的外国人。他是党员,希特勒的政党。我也是党员,每个人都是,差不多每个人都是”。这句貌似无意的台词揭示出战后全德国民众信仰全盘崩溃,以前多年坚持的忽然被告知是错误疯狂的,全盘否定,这多可怕,泥石流,瞬间灭顶。两人订婚下馆子那场戏格外悲凉,残酷得撕心裂肺。饭馆冷冷清清,没人气,还不如殡仪馆呢。艾米、阿里这对新人不被认可、没人祝福、没有欢笑。彻骨冰凉。俩人强努着点菜,牛排、酒全是自己不熟悉的,能猜出这是这俩这辈子头一回进这么高档的地方消费,提示二人在经济上捉襟见肘。你想啊,一60岁保洁寡妇,一摩洛哥修车工人(六个工友住一屋),能挣多少钱?
小铺老板跟阿里/艾米的矛盾冲突有点做作,整大了,没必要,要整冲突不是这个整法,这是为了冲突而冲突,不自然。跨国的语言沟通障碍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母题,可以单独做、往深挖,写人在异乡那种无助;不过往《恐》里这么揉歧视老感觉太生硬,没想好。阿宾好象老这样,每部作品里想说的都太多,总在抓空档玩命往里塞素材塞idea,单《恐》就试图表现底层人为求生的挣扎、精神的孤苦、跨国/跨种族、忘年、追求真爱的勇气、种族歧视、妒忌、代沟/儿女阻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社会压力[“没有人能离开别人活下去的,没有人能”]……要在短时间内表现枝条繁茂的大树,必须用减法,得概括,得取舍,否则容易抓瞎。
阿宾是个精力旺盛的主儿,这样的脾气禀性是idea集散地,可是注意力容易分散。毛坯精彩只是成功了一半。
另,《恐》的表演感觉没下舞台,整个一话剧胶片版,尤其1、阿里第一次送艾米回家、进公寓楼门、艾米在公寓门厅踱着四方步生硬背台词[08:34-11:50];2、阿里去找过去时gf发泄、傻望窗外半天然后硬梆梆脱掉上衣俨然僵尸、3、阿里突感不适[胃溃疡,缺乏铺垫],跳着跳着舞蜷伏在地,表演简单幼稚还不如样板戏呢;4、法斯宾德的客串演技也僵化做作,情绪缺转折过度。
整体上,《恐惧吞噬灵魂》色调刚毅、沉闷。整体节奏缓慢、压抑。《恐》并不完美,本身就当习作拍的,现在看也确实是习作。《恐》笔墨简洁,干净利落,不拖沓,不过越是追求极简主义就越应该讲究每一处细节,让每一帧画面更立体、每一处情节转折更雄强,而不是简单。现在看《恐》就好比一拳师,摆好了架子,随时深吸气、耸着脖子提肩沉肘围着你转来转去,可重拳一直没打出来,积蓄起来的气场和力量总被自己化掉。当然历史必须跳回去读。《恐》对1974那个年份来讲已经超前了。现在,跳出历史审视历史并不是苛求阿宾。这是纯技术活儿探讨。
我不觉得《恐》算什么杰作。即使对阿宾,也没必要谄媚吧?阿里的设置有问题大家为什么都不敢说?皇帝的新衣吗?话少、呆板、光有礼貌、哪儿可爱?哪儿闪光?他对世俗的忍无可忍、对艾米的背叛、欺骗、他自己内心的徘徊、苦闷、犹豫不定都是不错的有爆发力的点,都表现出来了么?都一笔带过,就一急就章,杰什么作?恐惧的是——奴性吞噬灵魂。
《恐》最大的遗憾,是艾米、阿里面临的种种压力都摆出来之后,“解题”过程神速、太顺,德-意几日游,回来就阴转晴了,蓄势化解太简单,不够曲折惊心。尤其是对主题“恐惧”挖掘得不够。其实不如让艾米、阿里出去转一圈回来之后发现环境依然如故、甚至敌对歧视变本加厉、被轰出公寓、居无定所、失去工作、没了收入来源、又没一技之长、彻底给这俩扔到最底层去磨练他俩的爱情,让他俩互相猜疑、互相怨恨、互相伤害、在深深恐惧里丢失自我,怕什么呢?社会正在彻底吞噬他们、根本就不容他们。大家怕他们幸福,女人们怕体内的娼妓性被唤起,怕孩子们受毒害……艾米的孩子们忍无可忍、因为同事朋友知道艾米嫁给一个满脑子只想着性和强奸的野蛮人、都嘀嘀咕咕说艾米是“臭妓女”,还议论艾米有恋儿子情结、阿里有恋母情结、这对奸夫淫妇实际上是在实现并满足各自的变态幻想。还有人说阿里其实是贪图艾米的德国公民身份,提醒艾米当心。艾米开始怀疑人生:我对阿里这到底算爱情还是同情?
两个年龄相差这么多的人能真心相爱白头偕老么?艾米的忍耐力遭受严峻考验,把一线希望寄托在摩洛哥,阿里却说当初就是因为想离开才出来的。艾米以60高龄背井离乡跟阿里回摩洛哥,去了才发现阿里的老娘比艾米还小三岁,二老妪在称呼上很别扭,而且跟她醋醋的。阿里老家的人都拿怪怪的眼神打量艾米,说她是贪图阿里的强壮肌肉才嫁给他、是个老淫妇。紧接着艾米发现阿里跟老娘关系暧昧,不清不楚。这个小镇经济落后、高温多病、医疗落后、环境恶劣、饮水污染、霍乱痢疾爆发、艾米染上怪病、好不容易找来一赤脚大夫,却发现语言不通。
艾米命若琴弦、叫天天不应、高烧不退、泻肚不止、濒死体验,艾米开始彻骨恐惶,她怕死、怕孤单、怕失去理智,但她发现自己正在失去理智、不断干出自己都不理解的蠢事儿、说着冒犯当地宗教信仰的疯话。这时她终于自己悟出阿里家乡那句老话儿的含义——“恐惧吞噬灵魂”,但已经晚了。
.
.
.
.
如何表现具有疏离感的亲密,如何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法斯宾德通过这部影片告诉了我们。
1,阿拉伯人的阿里和大他20岁的德国女人艾丽有着种族,年龄之间的差距,他们的亲密关系始终具有一种隔阂。一开始艾丽走进酒馆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用一种奇怪的,警惕的眼神毫不避讳地盯着她,这是一种看“局外人”的眼神。而女清洁工同事们对阿里这一类毫不掩饰的鄙夷和艾丽的女儿儿子漠不关心的嘲笑都在提醒这两个相爱的人:你们不是一路人。这种隔阂仅仅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吗,我不这么认为,所有人都会被集体无意识所影响,他们自己一定也确确实实明白两人之间的巨大差别,恐惧始终萦绕在他们的心底。他们拥有的共同语言,是灵魂层面的,恐惧也是灵魂层面的,两种力量始终在拉扯这段亲密关系。
2,法斯宾德在影片中运用大量前景遮挡镜头,营造出逼仄空间和不舒展的氛围,楼梯,窗户,桌上的摆件,无一不在提醒着:隔阂,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包括阿里和艾丽的隔阂。哪怕是阿里在艾丽家吃饭这种极为私密性的场景里,这种遮挡也无处不在。而前景具有明显遮挡物的固定镜头,给我们一种稳定压抑的感觉,最典型的是女清洁工们聊天的那一段,楼梯几乎不做太多调度。两人在吃饭时,始终存在的沉重的红色门框,也是同样的道理。
3,两个相爱的人,本应该有多种亲密的举动,法斯宾德省略掉了,多用中景和全景镜头,使我们始终在视觉上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除了省去亲密举动外,法斯宾德也没有描述两个人领证之前任何的心理活动,我们以间离的方式得知了这个消息,就像影片中其他人一样感到意外。
让观众参与疏离感,法斯宾德巧妙地做到了。
4,而非主角之间的疏离感是如何做到的呢,在拍摄对话的过程中,法斯宾德直面拍摄说话的人物,以此做前景,对焦于此,是实景,而其他人做后景,为虚焦,由此产生了一种虚实结合的视觉效果,例如在艾丽告诉女儿和儿子自己结婚的消息的场景中。
5,除了疏离感,紧张感也充盈在影片中,尽管它并不常见,但就像一剂提味的调料,把影片稍过沉闷的气氛一下子提了上去。除了直接用剧情表现邻居,房东,杂货老板对艾丽的排外以外,镜头的运用技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如房东排斥阿里时,法斯宾德拍摄艾丽在那一刻的震惊,从中景快速拉近镜头,切换到全景,由此制造出紧张氛围。另一方面,法斯宾德通过直面拍摄人物,使观众产生了代入感,感受到周遭人的排斥和冷漠,关系中的紧张感也由此而来。
法斯宾德只用了15天就完成了影片《恐惧吞噬灵魂》的拍摄。按照导演自己话说,拍摄这部电影只是为了填补大制作之间的空白时光。但这部由零散资金拍摄而成小成本电影却成为了法斯宾德整个电影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恐惧吞噬灵魂》的故事依然是法斯宾德最为擅长情节剧模式,讲述了一位60多岁的本地女清洁工和年轻的外籍劳工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灵感来源于道格拉斯•塞克的《深锁春光一院愁》,该片同样讲述了一位中年寡妇和年轻园丁之间情感纠葛。
影片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方式展现了阿里和艾米在相爱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非议和变故。
阿里和艾米之间的爱情有着年龄和种族方面的双重差异。这种差异,让两个人的爱情在他人眼里显得格格不入。法斯宾德在影片中大量使用远景镜头,用来隔离这对恋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同一栋楼里的邻居,饭店服务生,杂货店老板,甚至观众都被导演放在了围观或偷窥者的位置。镜头的冷漠与两人之间的亲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阿里和艾米这对备受非议的情侣被导演隔离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自顾自的相爱着。
影片中其他角色一直想要瓦解阿里和艾米构建的这种与传统价值观相违背的亲密关系。导演为这对情侣设置了各种障碍。艾米同事对外籍劳工的歧视和偏见,邻居们的冷嘲热讽,儿女们的暴怒,阿里的朋友不停想要把他拉回原来的生活。但这些障碍非但没有抵消他们相爱的热情,反而让阿里和艾米产生了一种反叛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驱动下他们不顾非议和挑衅毅然决然的走进了婚姻殿堂。
当时间慢慢的冲淡了歧视与非议。周围的人也对这对夫妻习以为常。那份反叛的决心也渐渐的失去了激情。归于平淡的生活却给两人的爱情带来了致命一击。艾米想要回归正常的生活,阿里却开始怀念过去单身的美好时光,无法调和的情绪在两人之间互相拉扯。
分析这部电影的取材时,官方的说法是当时德国人的普通生活和外籍劳工题材一直都是法斯宾德一贯关注的焦点,而老少恋情则是受到法斯宾德童年时期记忆的影响。
除了时代背景和心里分析,其实这部电影的取材完全来源于法斯宾德当时的生活状态。
影片中饰演外籍劳工的男演员,艾尔•海迪•本•萨勒姆是法斯宾德当时的恋人。可以说这部简单的电影真实再现的是法斯宾德与同性恋情人之间所面临的真实状况。导演用外籍劳工和本地人之间尴尬恋情来影射自己的同志身份在现实生活遭遇的种种尴尬和非议。可以想见的是,影片中那些让人揪心的小细节全都来源于法斯宾德的亲身经历。比如当艾米和同事们讨论外籍劳工时的欲言又止,想尽力辩解又不想被拆穿的暧昧态度;面对儿女们不理解时的尴尬和无助;在公共场合被人当成异类指指点点;常常被人说成是肮脏的、变态的,无法接受的等等。
影片拍摄完成的八年以后。艾尔•海迪•本•萨勒姆在压力和酒精的双重作用下在柏林持刀捅伤3人,并最终在监狱里上吊自杀。入狱前他对法斯宾德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现在你不需要再害怕了。”同年6月,三十七岁的法斯宾德死于毒品和酒精。
这就是这个故事最后的结局。
《恐惧吞噬灵魂》是法斯宾德作品序列中比较特别的一部:第一,它好看而且好懂,叙事上是明朗化的,不像法斯宾德其它作品多少总带着隐喻,多少总有沉闷、晦涩之处,《恐惧吞噬灵魂》基本上一气呵成,形式通俗而完满;第二,法斯宾德通常是绝望的,但这次例外。据我看,这似乎是唯一的一次,他其它的作品,即使搞怪如《撒旦一击》,也还是难掩其绝望的。只有在这里,他完全剔除了绝望。差点被影片名字骗了,看的过程中,我还一直在既担心又暗暗期待着绝望,谁知到头来却扑了个空。
这实在不大像法斯宾德了,这个故事的前三分之一部分甚至让我觉得温暖、感人,有阶级关怀的成分在里面,呵呵。其实这俩人挺可怜的。她,名叫艾米,德国人,是一个年老色衰的寡妇,独自一人住在一栋公寓里,工作是擦玻璃。他,名叫阿里,摩洛哥人,比艾米小20岁,身体强壮,大胡子,像大多数外来移民一样住在猪圈似的地方,职业是汽车修理工。按理说这样的两个人是不可能产生爱情的——艾米虽也不富裕,但总是正宗德国公民,而在几乎所有德国人看来,阿拉伯人都是猪猡,强奸犯,哪个女人要是嫁了阿拉伯人,就再也不会有人和她说话了。按理说这样的两个人也是不可能相识的——要不是艾米为了躲雨走进一家阿拉伯酒吧,而友好的阿里走过来请她跳舞的话。其实再分析,这两人之间的也不是爱情,而是同情,是两颗孤独而宽厚的心碰上了,自然而然地要互相关怀,互相依附。我觉得这样的关系是比爱情更可贵的,大多数情况下,也更可靠。总之,两人很快地在一起了,然后又很快地论及婚嫁。艾米知道,一旦嫁给这个人,就等于抛弃了原有的社会身份,投靠到另一个低等阶级去,但她是一个心地纯洁而又很有主见的女人,顶着来自同事、儿女、邻居的压力,他们终于还是去领了结婚证。
两个人中间,艾米的处境是更加两难的。她一方面要去赢得阿里的阿拉伯朋友的友谊,另一方面还要同白人圈子的歧视作斗争。你不得不佩服这个女人的勇敢,她并不止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她知道这是不现实的,她要做的是改变这个触手可及又不可逃脱的社会,重新获得作为一个人的被认同和被尊重的权利。所谓“恐惧吞噬灵魂”,也就是指的人类之间的互相孤立与互相摧残所导致的恐惧。两个人在一起的小小温暖,是不足以与整个社会的冷漠相抗衡的,看到那时候艾米发出濒临崩溃的呐喊,我几乎认定这电影会是一出悲剧,甚至我觉得肯定要以死亡收场。没想到剧情突然来了180度的大转弯,人们纷纷向这对夫妇伸出了谅解之手,所有的关系一下子缓和了。这倒不是法斯宾德心软了,而是他高明的讽刺和揭露。因为实际上这些人伸出了两只手,一只手是给予,另一只手是获取;他们给予的仅是虚假的同情和怜悯,获取的则是切实的利益。在法斯宾德疏离的胶片世界里,人类所有正常和反常的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往往是利益,只是利益。可悲的是,很多时候,这也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
在法斯宾德的电影里,还有一条铁律,那就是:人与人之间永远不存在牢不可破的关系。法斯宾德深知人类是永远不能完全彼此信任的,人生永远在互相猜忌、排斥之中消耗着,因此他索性把这个用最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该毁灭的都要毁灭。这部电影,要不是因为有艾米这个太过好心,又对生活看得极为透彻的女人在,恐怕也难逃这样的结局。前边说了,这电影中的感情不是爱情,所以艾米在发现阿里与别的女人有染时并不如何愤怒,她知道两个人之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也知道自己有义务去维持这段关系。而阿里之所以偷情,也不是因为肉欲,而是因为艾米对白人朋友的妥协让他感觉被疏远,他便去另一个女人那里寻找依靠。可以说,《恐惧吞噬灵魂》是法斯宾德难得的比较温和地正视人心灵上的互相需求的作品,男女主人公的婚姻没有走到摇摇欲坠那一步就被挽救了。影片结尾,法斯宾德安排了这样一个镜头:阿里胃病发作,住进医院,此时两人的感情已回到起点,艾米看着熟睡的他,呜咽起来。艾米的哭是出于什么样的感受呢?可能法斯宾德只是为了呼应片头字幕所提示的影片主题:人生是充满不幸的。但是在我看来,这个结局倒没有什么强烈的不幸意味,更谈不上悲剧效果,我更愿意这样解释:尘埃落定,一切归于平淡了,可能最终什么都没有改观,然而生活还是得继续。哦,对了!或许这恰好就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吧?
艾米从坚决维护阿里到夸示阿里,又落入了歧视的窠臼把阿里当作异物。阿里只接受艾米,不接受艾米的食物和她的整个世界。最后两人把壳都打破,还是能够在既非德国也非阿拉伯的音乐声中跳上一支舞,幸甚!大荧幕重看。法斯宾德与斯特劳布夫妇共享一种动静之间的舞蹈性:Emmi出画右坐地铁,Ali出画左坐电车,两人各自回望。Ali压在酒吧主人的身上,像一块岩石叠在另一块上。
画面中躁动的黄色和浓稠的黑夜,仿佛法斯宾德狂躁抑郁的内心。他和魔鬼学会的如何蛊惑人心——把心中的敏感,恐惧和厌恶巧妙糅合成简单粗暴的影像世界,然后保存爱的幻影,让它具备儿童式的天真。这里每个人都冷酷又软弱,互相攻击又离不开彼此。在艾米卑微爱情的背后,是她也没有能力给予阿里温暖。对孤独的恐惧就像吃人的黑暗,把他们驱赶在一起,像两个不知所措的孩子。
只有当被排斥的时候,他们选择紧紧相拥。人本质上是孤独,都是与此作战,战友不同。
法斯宾德是先知者,他在四十年前如此敏锐地捕捉到种族偏见,民族疏离。情节剧以小见大,折射出今日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顽疾。
有些时候,法斯宾德刻意用矫饰的视觉形象来表达某个观点。他经常用交替的长镜头把艾米和阿里跟社会上其他人分开:首先他们离得很远,然后那些看着他们的人也很远。他让两人挤在双人镜头里促狭的房间中,在摄影机前利用摩洛哥人天生的拘谨,来描绘两个在冷漠世界里互相关心的人。
我和别的女人睡觉了。 这不重要,一点也不重要。艾米说。 我不想找别的女人,只是感到非常不安。 你是一个自由的人。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对彼此好一些,否则生活就没什么可留恋了。 我很爱你。 我也爱你,我们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了。
绝望中,两个孤独的灵魂在反抗。萨特说,人的主体性和人际关系的交互性是一对矛盾,对交互主体性的探讨越是深入,人们越是陷入困境,越是感到受压抑的痛苦。所以法斯宾德借阿里之口说,想的越多,泪水越多。还有二战后的德国仍然有种族主义,仍然认为别的民族是肮脏下等的,即使大家同样被生活吞噬
开始以为是爱情故事,后来发现是移民问题,再后来变成了种族歧视,最后竟然回归到人性丑恶,甚至反过头来开始质疑爱情本身……阿里被迫展示肌肉之后,艾玛轻描淡写说了句“他有情绪,这是他们外国人自己的心理”,此一句真是永远的伤痛。最后的胃穿孔更像是对艾玛的惩罚,或者说是对爱情的。
“我们好有钱啊,阿里,我们应该去买一小块天堂。”
估计阿基·考里斯马基受其影响很深,主题先行是简约主义的天敌,所谓张力因人而异。男主是导演的男友,男主的女友是导演的女友,导演是双性恋,他在片中扮演女主的女婿,这个八卦比电影更有意思。
男主角是法斯宾德情人。。后来我忽然想到,其实老女人艾米就是法斯宾德自己,其实是一样的。
Arte大概大前年还是前年播的这片子,有两处镜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其一是在杂货店买东西时,摩洛哥人说的德语他们故意装作听不懂,后来艾米生气下来理论:“就是因为他是外国人才故意说不懂,而要是德国人他们就懂了”这样的种族歧视;其二是最后摩洛哥人病而如死,片子在无奈中结束.别的忘了
这才是爱比死更冷吧。法斯宾德把同性恋之间的感触放到这一对异国老少恋身上。你看,摧毁我们的从来不是外人,因为外人总有所求总有顾忌,摧毁我们自己的总是我们自己。#好喜欢艾米,她那么勇敢那么智慧,人生所给予她的她都得到了。所以最后不是她来求阿里回头,而是阿里对她忏悔。她包容。#
歧视、偏见与冷酷最终让位于利益,被排挤的受害者翻身后又来迫害新的弱者。写实的镜头语言和简洁通俗的剧情,深刻而精彩。法斯宾德的机位构图极佳,不少以门墙窗棂等障碍物包围主角的远景固定长镜头渲染了冷漠疏离的气氛。片头酒吧的纵深感、踢电视机前的慢摇特写镜头和楼道八卦场景绝赞。(8.8/10)
在我看来,法斯宾德1973年的电影《恐惧吞噬灵魂》里的 Emmi 比绝大多数人都要通透,开阔和浪漫。她60多岁了,大半生从事清洁工作,清贫而居。身处的环境并没有让她失去自我的开放性和反抗能力。 偶然遇到Ali 后,迅速陷入了这场饱受亲邻排斥的恋情,坚持用自己的风格处理跟外部世界的关系。在旁人冷嘲热讽的热恋中,她脱口而出“我们可以买下一小块天堂”,这个灵魂是诗性的。即使遭遇变故,她也绝不会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你是个自由的人,我老了。你可以做任何你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对彼此好一些,否则生活就没什么可留恋了。我很爱你。
4.5。第一部法斯宾德。乐观得现实,通俗得高级。探讨了诸多当代电影习惯性回避的隐蔽/延展面,首当其冲即立场的正确决定不了实现轨迹的“正确”。真正引发隔离的不是种族或身份差异,而是即便偏见缓解也不能及时改变的社会语境;当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理由是爱而非呼唤欲,方知幸福和快乐并不总相随。
与你相拥,心就不再孤独,简洁的叙事与布景,衬托着百无聊赖的生活,大量景深镜头凸显人性的狭隘与冷漠。法斯宾德的这部电影关注的不仅仅是受到种族偏见影响的人群,而是整个带着深深恐惧感的社会~
相比《深锁》《远离天堂》的细腻,这部更多的是孤独,两个本就是边缘的人,走在一起必然遭到更多的抵触。而这种抵触往往是没有来由的,它来得莫名,去得更莫名,因为这本来就只是因为人们对周遭生活有太多的恐惧。法斯宾德本人竟然还客串了,我没忍住给笑场了。。。
法斯宾德有那么好懂的东西真的让我太震惊了,简直不像他。这部电影的核心是孤独,两个人共享一份孤独时,它甜蜜又厚重,但是外界再次向你示好,你抛弃了它关系也就不复存在。所以,叶子唱的好,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而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就是个人的局限性,它本质上就是剥削的
延续《卡策马赫尔》的排外主题,冷漠社会里,偏见和刻薄才是吞噬灵魂的元凶。布景的撞色令视觉鲜活,却温暖不了两个孤独的边缘人。外部压力内部矛盾络绎不绝,纵然法斯宾德难得温情地用开放式结局来避免主角境遇的进一步恶化,他们之间跨越年龄、种族和阶级的爱情自始至终都弥漫着窒息的无望感。(歌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