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多数人想去旅游的地方!或是净化心灵、或是欣赏美景。
一直在计划,但是还没有到达!
最近看到个这部纪录片《走进西藏·高原之歌》,这部纪录片分别以“成长”、“新风”、“逐梦”、“守护”、“求索”为主题,让西藏除了是旅游胜地之外,还是一块文化传承之地。
以前一直以为西藏除了风景好,其他的都还是一片荒芜;《走进西藏·高原之歌》让我看到当地风土人情和他们想守护的东西。
在西藏还是有部分地区环境是比较恶劣的,当地村民为了更好的生存不得不迁移到其他适合生存的环境;但是还是要有人坚守在恶劣的环境,以保护濒危动物被偷猎。
我感觉西藏也是一座创新的城市,特别是年轻人以自己的方式让故乡焕发新生,在“新风”中格桑央拉想把自己的艺术作品放在故乡随处课件的甜茶馆举行;毕竟谁也没这么做过,不确定大家能够接受,但是通过自己和同伴们的努力成功的举办了一场甜茶馆艺术节的活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力和认可。
在内地我们熟悉的可以听到郭德纲的相声节目,但是在西藏当地方言,没有传统相声喜剧节目,江村平措在内陆呆了几年又返身回到西藏,想着家乡没有这个节目,自己组建团队创业为家里人带来喜剧节目。
令人失望的是在舞台上的他们虽然很努力展现,苦心钻研段子和节目,把家乡的习俗和喜剧舞台结合,给大家呈现更好的作品,但是一段时间,前来观看的观众越来越少。
刚好有一次去村民家门表演的机会,正在一筹莫展的江村平措,决定和团队一起去演出,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也正是这次演出,找到了他们前进的方向。
这次演出让当地居民感受到了快乐,江村平措决定以这种出台到当地居民家门口去演出,和当地老人小孩用方言的方式沟通,更能让人接受也能使人开心。
他们在当地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喜剧团队——一起哈呼!
西藏的年轻人以自己的方式和故乡结合起来,聚集起西藏当地的人文活动,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像“新风”中说的那样:
古老的城市
总有新鲜的风
徐徐吹来
让生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一口气看完了纪录片《走进西藏·高原之歌》全五集,从“成长”、“新风”到“逐梦”、“守护”、“求索”,纪录片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新时代的西藏,展现了现代年轻人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看完此片,让我更想去西藏走走了,完全感受到一个丰富多元、具有强烈时代风貌的现代西藏。这块世界最高的土地上,带给人的,除了古老气息,还有无限的活力和想象力。
我对《高原之歌》感兴趣也是我2012年准备结婚,我和对象说服双方父母,准备旅游结婚,最终的目的地就是西藏拉萨。我们从湖南出发,经过西安,青海湖,一路做火车前往终点站西藏拉萨。
记得第一天到了很兴奋,之前还担心高原反应,发现没有,当天晚上还参加村民自发组织的舞会。第二天很开心的游玩布达拉宫,我还开心的跑起来,谁知第二天就有点高原反应,刚开始还以为自己感冒了。不过,那会年轻,身体扛得住,游玩了三四天。
不觉得十年过去了,这两天再回看曾海若导演的《高原之歌》,还是感慨,也收获了很多回忆,看着熟悉的场景,很是亲切。十年了,一直在忙碌,希望再去,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间和机会,先就从曾导的纪录片里感受今天的西藏。
片子整体效果看出成熟的摄制团队,保持着很高的水准,更主要让我看到了同时期西藏年轻人正在做的事情,他们正青春,在追寻自己的梦想,丰富多元的呈现,活力四射的西藏。是的,我也青春梦想过,关键看到他们在行动,在践行自己的梦想,那么的亲切和共鸣。因为热爱,而付出幸福的汗水,因为坚守,收获那么多感动。歌声,马术,生物学家,草原和童书馆,那么的和谐,正在西藏高歌。
看完很想早日再去西藏,再去,我可能会有着不同的心态,不一样人生感悟,毕竟离上次来西藏有十几年了,这十几年我经历让我相信,我能在这片土地找到归宿。西藏有太多我向往的地方,神往的美景,相信再次去会有更多收获。
今天的西藏是人们心中的净土 但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却承受了最深重的苦难 。
藏民把解放军称为“金珠玛米菩萨兵”,每个菩萨兵的头上,都顶着一颗五个角的红星星,将他们从奴役和压迫中解救出来。
愿这片净土永远繁荣昌盛 在新时代绽放自己的风采,过去的苦难将会永远成为过去,再也不会侵染这座雪域高原一丝一毫
它历史悠久,文成公主为代表的故事很早就在历史课本中出现,为我们所熟悉。
它风光秀美,高原雪山、宫殿园林,离蓝天白云很近,如美玉般在落在西南大地。
它文化丰富,转山祈福、饮酥油茶、藏戏歌舞,总有一款令人心动。
好几次去西南旅行,都无缘西藏,十分遗憾。
很喜欢阅读与西藏有关的散文随笔,当然视频形式更是不会错过。
《高原之歌》正是一部与西藏有关的纪录片。
特别的是,镜头没有聚焦于这片土地摄人心魄的山河、巧夺天工的庙宇,也没有回溯历史,而是将讲述的重点放在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身上。
土地孕育了他们的青春活力,而他们也定会将自己的热血挥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继续在新时代共创西藏的辉煌。
成长-新风-逐梦-守护-求索。
短短五集,回味无穷。
纪录片从童年展开,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马术父子。
看的时候觉得很有趣,满脑子都是“马术,更适合西藏宝宝体质的鸡娃”
五岁的旦增格平是西藏最小的骑士,他从小就对骑马兴趣浓厚。
父亲亲自带教,希望他能成为马术冠军,把格平的训练日程排得很紧,也为他规划好了日后的考级、比赛甚至憧憬着世界级的运动会。
第一次去比赛,父亲显得比孩子还要紧张,在赛场外拿着手机录下全程。
第二个故事则与藏戏有关,丹真罗布还在读中学,受家人的影响,他一直很喜欢藏戏,并组了一个小小的藏戏团。围绕着学业与爱好,长辈期望与个人爱好,影片进行了简单的讨论,罗布也陷入了短暂的烦恼之中。好在最后他和伙伴们还是顺利站上了舞台,完成了精彩的表演。
“每一个爱好都不能被辜负,每一个爱好都能得到尊重,就是对每一个童年最好的呵护”
新风讨论的则是年轻血液为古老土地注入的全新活力。“甜茶馆艺术节”“哈呼曲艺社”让民众们也可以无障碍接触和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运营生活馆用展览等方式想办法唤醒大家关于传统文化记忆的次仁央宗;星光社会服务中心的白马丹增在外求学后返藏,探索创新服务形式,为孩子们开辟新课堂解决服务实践中的痛点;还有做绘本童书的扎次。
其实,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发展不仅在西藏,在各地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想,完全拒绝接受新技术新形势新思想定然是行不通的,唯有在新时代找到合适的定位,不失内核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接受进而欣赏喜欢才是发扬传统的路子。同时,西藏这些年轻人们已经在挥洒青春的同时做起了培养教育小朋友,也是更加年轻的未来的工作,令人感受到他们的传承、使命、责任与担当。
逐梦、守护、求索三集也都用了不同的角度去记录这群年轻人的故事。
在这里,印象中传统的西藏样貌可能会有所淡化,当然,山还是那座山,天还是那么蓝,但是在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上,这里的年轻人和其他城市的可能没有什么不同。西藏的变与不变就在这些青年的身上,而藏地的未来就在他们的脚下。
无论是对西藏感兴趣还是纪录片爱好者,这部《高原之歌》都值得一看!
《高原之歌》为央视出品的一部西藏主题的纪录片。将镜头对准雪域高原的影视作品不胜枚举,本片却没有拍摄巍峨的雪山和壮阔的草场,而是把目光锁定在人文层面。但你依然找不到刻板印象中摇转经筒的老人和磕长头的信徒,因为这部片聚焦的是一个你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那些生活在藏地的年轻人。
全片总共五集,分别从“成长”、“新风”、“逐梦”、“守护”和“求索”五个角度,讲述着西藏这一代年轻人中发生的故事。看完第一集的“成长”,便已感受到出品方的诚意。这的确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既有央视系列作品一贯的大气,又能在细节上予以雕琢。四个迥然不同的小故事,流露出的欢笑却是相通的,还有成长过程中那些如影随形的烦恼,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似曾相识的过往。
“成长篇”的第一个小故事,讲述了一对马术父子。5岁的旦增格平,已经能够熟练地骑在马背上了。作为西藏最小的一名骑士,他有一个严厉的教练,那就是他的父亲扎西。去成都,既是去参加马术比赛,也是一次难得的亲子行。比赛时扎西紧张焦虑的不行,然而格平看上去却一身轻松,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说,玩是一种享乐。
第二个小故事,主角是一个痴迷藏戏的少年。14岁的丹真罗布,正面临一个甜蜜的烦恼。西藏第一届甜茶馆艺术节马上就要开始了,可他的藏戏团连人都凑不齐,还只能偷偷摸摸的训练。身为聋哑人的父亲,希望儿子专注学业,不想他搞什么藏戏。但对丹真罗布来说,失落的时候只要把扎念琴、鼓和钹拿出来,听到这些乐器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就会感到开心。
第三个小故事,发生在一个7岁的小女孩旦增益旺,和她在羌塘无人区做巡护员的父亲强巴之间。小女孩从牧区来到城市的幼儿园,准备在儿童节进行舞蹈表演,而父亲却日复一日地穿行在“人类生理极限试验场”中。那里不适宜人类居住,却是野生动物的乐土。强巴会把羚羊头骨和牦牛头骨等集中埋葬,防止被盗卖。有趣的是,旦增益旺的班级也不像内地幼儿园的小兔班或熊猫班那样,而叫做“小羚羊班”。
第四个小故事,总算轮到了一个“大朋友”,快30岁的大男孩丹真罗布。没错,和表演藏戏的丹真罗布撞名了,但大的这个也是一位艺人。他在创作新歌的时候陷入瓶颈,于是来到出生的地方——西藏当雄羊八井。在青藏铁路的柴油机车不断发出轰鸣声的青稞地里,他开始追忆童年时代一边玩耍一边看父亲修铁路的往事……
5岁的旦增格平,最终顺利地完成了马术比赛,尽管没有拿到名次,但这样的成绩足以让父亲骄傲。旅行结束后,严厉的“扎西教练”也变得温和了。需要成长的不只是孩子,大人亦然。化身《斑玛文巴》里国王的丹真罗布,和他的少年藏戏团在艺术节上大放异彩,就连班主任的儿子也在随后成为团队一员,他们再也不用秘密训练了。不苟言笑的强巴,却在女儿的舞蹈表演后连声赞叹,“你以前不跳舞可惜了,今天跳得太令人惊讶了!”
而我们的大男孩丹真罗布,也在雪山脚下的青稞地里,感受到生命的意义,那就是“一粒青稞”。他就是大地上的一颗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长大成人。就像的儿时父亲修铁路,长大后他沿着父亲修的铁路,去东南沿海上大学,然后叶落归根,回到拉萨。直到这一刻,你才明白他为什么会在影片中说,“其实拉萨已经跟内地融为一体了”。
诚如第一集的片尾总结,“每一个童年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纪录片的其余四集也都保持了高素质的制作水准。在此以第一集为示范,抛砖引玉,做个安利。希望有更多朋友来打开西藏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因为无论何时何地,快乐都是成长的底色。
2021年,距离《第三极》播出过去6年,我们一直想回到西藏,再拍一部纪录片,看看这6年过去,西藏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三极》关注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多的是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这次我们希望讲述一个不一样的西藏。
“外面”的人总希望藏区没有变化,保留它的纯洁原始。这是一种自私的想法,我们一边享受现代文化带来的优越的生活,一边却希望另一群人停留在原来的生活方式上。因此,经过几次策划讨论,我们把目光锁定在传统和现代交融的西藏。
随着现代东西的进入,当地从生活方式到思维方式,都在发生变化。
但传统,永远是这片土地的底色。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一直没有改变,就像杯子会变,酥油茶不变。这就是《高原之歌》最初的立意,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又回到西藏,开始了调研。
到西藏刚好是藏历年期间,刚好抢拍林芝察瓦龙等梦的故事。前期我们两位调研老师已经跑了大半年,调研了将近200个故事。察瓦龙等梦这是一个浪漫的故事,现代的各种各样愿望,与古老习俗仪式的碰撞融合。
实际上,随着调研的深入,我们慢慢发现这种变化比我们想象的要猛烈。正式拍摄的第一个故事是格桑央拉,这个出生在亚东边境的女孩,在外求学10年,回到西藏从事艺术策展工作,她要在拉萨举办一场甜茶馆艺术节,向30年前的老前辈致敬。我们跟踪记录了她从有想法,去拜访西藏的艺术家,策划组织,一直到展览呈现的整个过程。
在拍摄央拉策展期间,我们看到了一群不一样的藏族年轻人,他们在新的环境下成长起来,走过相似的成长轨迹:在年少时离开西藏,去内地或者国外求学,最后又不约而同回到家乡,在这片充满可能性的高原上,用全新的视角打量审视传统,从不同的领域开始崭露头角。
同样,他们都还有另一个共同的特征,用网络化来说就是“斜杠青年”。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但在爱好领域,他们找到了一种很好的自洽状态。他们遵从内心,不躺平,探索新事物,追逐梦想,创新大胆,开心自足,这是当下很多都市年轻人曾经熟悉、而又被我们忘记或者抛弃的状态。也许,这种自洽,正是他们精神底色的另一种体现。
当一个个年轻的面孔陆续出现在我们视线,我们找到了更需要我们去表达的群体,就是这群西藏新青年。因为甜茶馆艺术节,我们和一群年轻人成为朋友,然后我们决定把他们作为拍摄对象。在这一刻,《高原之歌》的模样才真正显现,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丹增罗布在《一粒青稞》里写到:“做一粒饱满的青稞,展翅飞翔,化进来时的乡土,生根,发芽,从一粒青稞长成一株青稞。”我们镜头下的他们,就是这一粒粒青稞。
很快,我们明确了分集,陆续认识了更多的年轻人,他们在阿里、在那曲、在西藏的各个地方。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在高原跑马拉松,在边境小镇创作先锋唐卡,在草原朗诵《哈姆雷特》,在雪山说唱的乐队,探索藏文原创儿童绘本的兄弟…
也许,在内地其他城市,这样的故事早已司空见惯,但是放到今天的西藏,我们觉得有记录的价值,也是希望通过他们的故事,让大家不要忘了曾经纯洁热情的自己。
整个拍摄期间,我脑中始终回响着许巍的《无尽光芒》:
“在这里 感受你的温暖
照耀我的天真
这永远闪光的梦想
穿过每一个清晨
每一个不眠夜晚”
我觉得这正是他们的完美写照。
遗憾的是,没有在片中展现这首歌。片中还有很多遗憾,有很多没有在片中呈现的人和故事。
片子有遗憾,但并不妨碍他们在高原上成长、闪光。
是的,高原之上,无尽光芒!
提起“西藏”你会想到什么?可能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会和无数被标签化的概念所绑定,遥远的地球第三极对生活在平原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神秘的色彩和想象的涂抹。于是在数不胜数的以西藏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中,我们厌倦看到一个过于被传说改写、被加以神圣面罩、被曲解误读的缥缈之地,央视出品的这套《走进西藏·高原之歌》可谓另辟蹊径——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更聚焦关注年轻一代人的梦想和现实,着眼于当下人们的心态和目标,节奏片明快,满溢着强烈的青春轻盈气息,既有央视传统的自然风景摄影大片风格,亦兼顾到普通小人物的精彩人生故事分享;因而无论是视觉画面的纷繁流丽,还是故事所独具的剧情吸引度,虽也不无教化的宣传意味,但相当值得一看,更是世人了解当前藏区的一个绝佳切入点,以放低的视角刻意祛魅,从而让观众产生西藏与时代同进的现场感。
这部纪录系列剧共五集,分别以「成长」「新风」「逐梦」「守护」「求索」为分篇章主旨,每个章节都以三到五个的人生片段围绕主题展开,紧扣题眼分述,完成度很高;而且在选取拍摄对象的选择上,尽力做到全方位覆盖职业范围、(藏)地区分布、学历分化、阅历殊异等,为解读今日之西藏提供尽可能完整的观察样本,体现了主创在实地考察方面的用心,给观众以较强的说服力。另外,在五个章节的排列结构上,也体现着递进的趋势——从人生启蒙伊始,到树立追逐的目标并付之行动,渐渐演变为达成梦想的执行力,以及投向下一阶段更长远的目光;在宏大命题的建构和个人情感体验的融合度方面,也完成得可圈可点,当我们再次为大好河山的波澜壮阔而赞美心动,同样也会为一些温情小细节的点缀而生出一些绵软的心绪,这些无疑都是对海量素材的用心取舍和裁剪组接。
第一集「成长」中的三个孩子无疑都是幸运的——不仅幸运地在人生之初便已早早确立今后的奋斗目标,更幸运地拥有能允许甚至帮助他们达成目标的现实环境,这也是新一代藏区孩子视野更丰富、体验更多元的原因吧。五岁的格平学习马术有板有眼,小小年纪就能拥有参与比赛的经验,更有父亲一路保驾护航兼专业化地私人训练;中学生旦真罗布和同学们一起创立“璞玉”藏戏团;七岁的旦增益布欢快地跳起舞,发现自己颇具舞蹈天分;90后音乐人丹增罗布在家乡的土地上写下一首首饱含深情的歌曲。这些不同年龄阶段的年轻人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蓬勃生长着,梦想或许是遥远的,或许他们也可能中途放弃,然而每个人都会记得出发的热情。
第二集「新风」偏重于“新”字,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现代和传统并不是对立的,也可以以互通和联结呈现出全新样貌。格桑央拉举办“甜茶馆艺术节”,旨在让阳春白雪的艺术形式登堂入室,走入大众中间,第一集中的藏戏团就是其中一个节目;在北京读完大学的白马丹增回乡后加入“星光服务社会中心”,开辟第三空间;江村平措与伙伴们创立“哈呼曲艺社”,在探索剧场形式失败以后,把大众喜闻乐见的曲艺送到民间,发现了另一种可能;扎次和吉美兄弟俩在藏文化地区探索童书文化,颇有些先行者之味;次仁央宗在生活馆中书写青春。这一集的年轻人们大多具有较高学历,拥有在大城市生活的经历,当他们将城市的部分体验带到家乡后,虽然也遭遇了一些挫折,但经过多方探知、融合、变奏,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和道路,于西藏的古老之外开创新生的触角。
第三集「逐梦」以一个我非常喜爱的民俗习惯开头——“等梦”,如此优美而富于诗意的名字!桃花盛开之夜,村人共聚桃树之下酣然入睡,据说入梦者梦到的人和事皆可成真,学巴村的篮球队队员们当然也在做梦的行列里;秘境绒辖沟里的梦想家扎西计划着开一家现代超市,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商业版图;而茶巴朗村的阿佳学堂也办得有声有色,带领全村姐妹创业种葡萄的旺姆可谓是典型现代女性——眼界宽,胆子大,敢闯敢拼,执行起女性互助风风火火,实现从传统农人向新晋匠人的转变;还有律政新人阿旺和草原上的哈姆雷特顿珠,都是突破以往既定印象的新型藏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同一片天空下的西藏,他们虽然生活在高原地区,但心向世界的激情与我们无异。
第四集「守护」是我个人最偏爱的一集,充满各种温暖的细节,尤其是面对外部世界的无穷信息涌进这块“秘境”时,当地的人们如何守护乡土和理想呢?季节转换时的牧民转场异常辛苦,长长的迁徙队伍须得翻过三座大山,才能来到水美草肥之地,在工业化的今日,这种近乎苦行的劳作仿佛是葆有理想主义最后的坚持——让措嘎湖的静美湖水恒久流动;藏医古桑不收门诊费用,取自当地植物制成药材,惠及当地民生;而被牧人收养的落单小藏羚羊多可爱啊(与人类母亲的互动真的让人心都化了),牧民们甚至因为它踌躇起搬迁计划的实施,人类如何与野生动物共存始终是悬而未决之难题;一年一度的布达拉宫粉刷季是拉萨人守护拉萨的最好时机,将白灰、牛奶、藏红花、白糖和蜂蜜融成一体刷墙,被称为“泼甜墙”;走进八廓街,写下烟火气的人间故事,则是平措守护传统的独特之道。
第五集「求索」有总结意味,守成不易,求索更难。在七点一刻的探空气球下方,是一片历经沧海桑田且历久弥新的神奇土地,人们以各自的方式在探索未来,书写着当下的历史——久美的跑团跑向终点的那一刻好热血,仿佛看见那些在世界第三极生活的人们如此努力地冲向自己所热爱的一切;杰玛央宗冰川的空气、水文和微生物,提供解开青藏高原温室气体源与汇奥秘的可能;西藏大学教授德吉和她的学生们探索着世界屋脊生物的多样性,破解高原植物的秘密;索喃次仁创作的先锋性质的唐卡,兜兜转转,最终在家乡的腹地完成了“七彩羊毛”处女展。
好一群可爱又坚持的人们,他们从这里走出去,向全世界介绍自己的家乡;又带着全新的眼光和态度回到此地,为生育自己的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概念和力量。这是一个扎根和融合、回归和发展的结合,是一首生生不息的高原之歌。
五个切面里比较喜欢求索那集,为走到大地上的科学家们点赞,为青藏高原上顽强的人点赞,其他的都太飘然遥远,拉萨已经人满为患。西藏说不完的故事,却只说了一半,20230508R.I.P万玛才旦sad day.
藏民日常,高原风光,太喜欢了!
最近在看,每一集都透露着淳朴,原生态,是一种让城市人向往的理想之地
分成五个章节,以个人为主题的纪录故事,透过旁白,指出他们在做什么,和西藏的关系,面临什么样的境遇,叙事十分简单,也非常依赖旁白的解说,总体来说是一个新西藏的人物素材库。影片聚焦的大多数都是文体或者社区建设相关的人,也有叽萝喜欢表现的传统住民,在第三集中有一位律政新人从职业属性来说很新,从这些人的故事里可以看出拉萨和中国其他城市没有太大的区别了,第一集丹真也提到此点,开发模式也与其他古城类似。我很喜欢第四集那个守护药谷的人,那个小段落用了酥油花转场,很好看,但实际讲的事药谷里的植物,主人公自己将它做成成药,后续没有多说,不过第五集出现了一位种子猎人的教授,也是做关于藏药部分的研究,从素材内容来说,这两人其实重叠度很高,完全可以以藏药延伸去说,还能感觉他俩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不过这又是另一种叙事了
央视出品的纪录片,质量就挺好的。几段西藏年轻人的故事串联,以“成长”“新风”“逐梦”“守护”“求索”为主题,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新时代新西藏,较好地展现了西藏的现代化,也更具青春化。藏区的风光真美啊~藏民更美~
没去过拉萨,想象中肯定和低海拔地区的城市不同。但看过纪录片就会发现,其实拉萨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和低海拔地区没有什么两样。藏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于西藏,大部分的记忆还是在膜拜,遥望。譬如净化灵魂,譬如磕长头。但恰恰忽视了西藏人民,正在西藏生活的普通人究竟是如何日常的。央视的这部纪录片给了一个很好的入口,天路漫漫,我们要走进西藏,要唱起属于这个时代的歌,还是要靠这些普通人的故事。
推荐第五集女性生物学家们,前面一集学校里的女老师。片头也做的很好看。藏族女孩穿着民族服饰和小羊的那个构图,太美了!童书馆,能看到很多优质内容童书的童年是很幸福的。马术,动植物。小羊在草地上。
还不错 选材能看出有着明显的去神秘化倾向
恐怕多数人对西藏的印象还停留在旅游式的猎奇,关注点多在自然风光,少有《高原之歌》这样,能有把视角落下来、落到普通人和普通人的生活上去的。当然,拍得依然很美,只不过这种美是带着温度的美,古老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交织在一起,让我看到一个生动的、充满活力的西藏。
不聚焦西藏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从年轻人视角展现西藏充满活力的崭新面貌,让人眼前一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正赋予雪域高原新的机遇,在经济发展和文化振兴过程中,艺术是很好的抓手。
传统专题片,用来认识西藏。
新时代西藏新风貌。现代西藏新青年的工作、生活。古老和现代的碰撞。最喜欢第三集,女性互助让生活更美好
可谓另辟蹊径——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更聚焦关注年轻一代人的梦想和现实,着眼于当下人们的心态和目标,节奏片明快,满溢着强烈的青春轻盈气息,既有央视传统的自然风景摄影大片风格,亦兼顾到普通小人物的精彩人生故事分享;因而无论是视觉画面的纷繁流丽,还是故事所独具的剧情吸引度,虽也不无教化的宣传意味,但值得一看,更是世人了解当前藏区的一个切入点,以放低的视角刻意祛魅,从而让观众产生西藏与时代同进的现场感。最爱第三集“等梦”和第四集小藏羚羊与人类母亲的互动(心都要化了,有谁告诉我后来小羊到底怎样了)。
最难得的是不猎奇,不把西藏作为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圣地来“揭”、来“探秘”,而是用娓娓道来的家常式语气,来白描与讲述生活在那里的人,生活,劳作,努力,以及时间流逝的普罗日常,让你感觉西藏不远,而生活在西藏的人们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行走呼吸过日子。这样的风格像一个老熟人坐在你身边云淡风轻地说故事唠嗑,显得亲切,贴肤,舒适,有烟火气。
挺意外的是,着眼点是现代化的西藏。现代化中保留传统。学习现代马术的藏民,“用艺术唤醒古城(拉萨)”各种艺术探索。多一个视角,了解多面的西藏~
拍得很美,看完想去西藏旅游了。在美景与诗意之外,纪录片也呈现出来了真实的藏区生活,能看到古老与现代、坚守与梦想交织在这片土地上,打破了在上世纪叙事下的香格里拉刻板印象,呈现出一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骑着马儿的少年,弹琴唱歌的男人,刻苦学习的学生……这些认真生活的人,才是西藏最动人的风景。
政绩验收成果报告的正能量短片,鸡汤味儿太重,拍得也很肤浅。
新时代的西藏,打破了我们对传统西藏的认知,天还是那样蓝,还是那样干净,只是人有了不一样的情怀,更充满希望和热情
我们用不同的步伐,走在相同的路上。视角很日常,可能也是因为这样内容就没有那么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