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去看海清的演技的,预告片看起来真的很好看,一上映我就去了电影院,看下来就一个感觉“太像了”,所以我看完是满意的,但直到看到网上的评论的时候,后知后觉,真的太刻意了。
其实对于山区的孩子逃学,调皮,以及老师是因为丈夫去世为了麻痹自己才这么拼的初衷,我一开始是不感冒的,一个是因为山区孩子知道的少,孩子调皮我也能理解,然后胡歌我只认为是丰富了张老师的人设。但是,结合整部电影,这些看起来就是一种系统性的女性偏见。
.............................................................................
1.第一点,“酗酒,家暴,农村,母亲”真小众啊,这个人设。
2.第二点,有抱负的男老师和没有责任心的女老师。
3.第三点,影片就交代了两个学生家庭,一个是酗酒母亲,还有一个就是小女主,她的情况,看起来是爸爸和哥哥要嫁了她,但是,最后是奶奶把老师的大衣还回去,要带走山英,哪怕再多一个男性问题家庭呢,事实是并没有,电影中的所有的问题家庭,都在女性的主导下的。
4.回到张桂梅老师的初衷,这时候再看,男老师没有其他原因,那个男老师,为了自己的信仰和抱负,舍弃了女朋友,义无反顾,张桂梅老师就不能,她一定是因为除了自身信仰和热爱之外的,其他东西,比如纪念忘夫。
.............................................................................
我最不带偏见揣测导演的思路 :
1.无知的奶奶:代表山里女孩的最终命运
2.张桂梅的初衷:大家不要低谷死亡的重量
3.需要一个酗酒的问题家长:设定成女性吧
4.需要一个问题老师:设定成女性吧
就是这种,不知不觉的偏见,造就了这部,看不起女性的“杰出女性传记片”。
我感觉有些唏嘘吧,不知道为什么导演要屡次把张校长塑造成脱离不开以下因素:
1. 丈夫遗愿影响;
2. 酗酒母亲影响;
3. 别人背后议论张校长是因为感情家庭问题所以才性格古怪作风强硬;
就张校长其实在我眼里,不是那种“因为我是女性,所以我才”的逻辑,这种因为我淋过雨所以给别人打伞是比较初级的关怀精神。
之所以会认为并肯定她的伟大,是因为她坚信的信仰。
就感觉在这片大地上,你说信仰这个事,会被嘲笑。
说这电影没有表现出校长的伟大,我相信是有的,但里面的感染力不是因为电影相信这件事情,所以电影表达的很到位,而是因为它记录了感人的真实事迹。
就以前我问过当年去做建设的姥姥,她当年也算是金陵的漂亮姑娘,那个年代有部电影叫五朵金花,我姥姥家里四个姐妹,因为长得漂亮被人誉为四朵金花。
她家里就是被嫌弃生了四个姑娘,父亲是个烂赌鬼很早就走了,母亲含辛茹苦带他们四个,姥姥到现在说起来以前的事都会掉眼泪😢因为穷,姥姥就去当了护士,那个时候卫校包吃住和分配,咱们国家的药品那个时候也没什么大厂,所以很多都是进口,姥姥还自学的日语、俄语,最后看她优秀就派去支援建设。
那个时候的戈壁有什么啊,房子就是土坯,水是拿山上的雪水带下来解冻喝,家里穷的吃白菜土豆,连放点盐都舍不得。
就算这样,姥姥还是留在戈壁,为国家的建设当了一份子,那个时候她在的城市连个名字都没有,都是数字编号,家里寄一封信要辗转好几个地方,数月才到,因为要到她那,邮局的车要翻雪山,那个时候哪有什么公路,山路旁边就是悬崖,每年那死的人都捞不到。
就我问她的时候,他们那一代人都不觉得这叫什么信仰,他们觉得我就是想建设国家,想要这么做。
然后还有来支教的老师,不仅国内的还有国外的,我当时还问其中一个,我说支教的工资可能不够买回去的车票的,他说要精打细算存三四年的钱才够买一张单程回他们国家的票,问他为什么会选择来一个这么遥远的地方,他说因为他信奉共产主义。
就一个人坚持做这么难的事情,事实上已经脱离了单纯的关怀精神,已经不仅仅是从个人出发去做了。
但现在的电影,很少有非常深刻的能够反映出社会现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拍的内容,拍爱情的导演不相信爱情,拍信仰的导演不相信信仰。
就问张校长本人,你是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这是一种无私的大爱。
【张桂梅起草了一份《关于创办华坪县贫困女子高中的设想与计划》,在计划中,她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华坪县今后的女性都沿着“高素质的女孩──高素质的母亲──高素质的下一代”良性循环。】
就她不是仅仅为了改变几个她能看得到、帮得到的女娃,也不是为了仅仅呼吁来帮帮我们这些女娃。
她是希望,通过一代一代的接力,去改变这个落后地区的民众思想,去改变让一座座大山压垮学生的现状。
通过帮几个女娃上到学,就去能改变其他女娃的思想和现状吗?
通过上学就能让农村女娃发家致富吗?
她动了好几次大手术了,没有真的认为自己能活五百年,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去掌握该怎么走。
正因为如此,她才希望,是靠薪火相传的信仰和精神,让这一代和下一代有细微改变,才能影响到下下代。
而这一切,她的信仰,电影相信吗?
我是去看海清的演技的,预告片看起来真的很好看,我去了电影院,看下来就一个感觉“太像了”,所以我看完是满意的,直到看到网上的评论的时候,后知后觉,真的太刻意了。
其实对于山区的孩子逃学,调皮,以及老师是因为丈夫去世为了麻痹自己才这么拼的初衷,我一开始是不感冒的,一个是因为山区孩子知道的少,孩子调皮我也能理解,然后胡歌我只认为是丰富了张老师的人设,最后我以为是张老师自己说她是因为怀念丈夫才投身教育电影才这么拍的,但是这并不是,结合其他几点来看,这就是电影团队,完全自我的,狭隘无知骄傲自大的想法。
.............................................................................
1.第一点,“酗酒,家暴,农村,母亲”真小众啊,这个人设。。。。
2.第二点,有抱负的男老师和没有责任心的女老师。
3.最后知后觉的一点,影片就交代了两个学生家庭,一个是酗酒母亲,还有一个就是小女主,她的情况,看起来是爸爸和哥哥要嫁了她,但是,最后是奶奶把老师的大衣还回去,要带走山英,哪怕再多一个男性问题家庭呢,事实是并没有,电影中的所有的问题家庭,都在女性的主导下的。
回到张桂梅老师的初衷,这时候再看,改编成怀念忘夫,真是对张老师甚至整个女性极大的恶意,拍出这样电影的人,他不是蠢就是坏,
我更倾向于是愚蠢,是那种傲慢的愚蠢,他们打心里认为,女性在事业上的杰出,一定不会是因为她们本身的信仰足够强大。
我感觉大家是误会《我本是高山》电影剧方了;有没有一种可能,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隐入烟尘》为什么会被下架; 之前疑《隐入烟尘》被很多农村地区的观众骂不符合农村现实、它拍的不是我们的农村真实的状态,还有很多人怼他们:“中国的农村不穷吗?”“穷的农村里没有坏人吗?”“我的家乡就是这个样子的!”; 对农村不了解的观众夹在两种声音里一脸茫然; 现在《我本是高山》出来,而张桂梅老师的故事国家已经宣传了很多遍,大家都知道她正确的形象脉络是什么样在,而娱乐圈电影人把她拍了出来:“当地的女学生不是没书读吗?”“张老师没有开女校吗?”“我认识的张老师就是这个样子的!”; 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复刻一遍,观众就明白了:哦内娱这帮逼人就是这么消费苦难糟践英雄的,赶紧下架,最好连编剧带演员一起封掉!
张桂梅老师的故事本身就足够伟大,不需要任何“艺术手法”来改编、演绎、创造。一切无中生有的东西,都是对她本人精神的歪曲和侮辱。 张老师的信仰是共产主义,是天下大同,这是她无数次对外表达过的,华坪女校的建立和发展,源自于一个坚韧不拔的共产党人团结基层党组织、长期奋斗、为人民服务的实践结果。
张老师的偶像是江姐,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她眼前浮现应该是英雄烈士,耳边响起的应该是《红梅赞》,而不是胡歌那张脸。
如果你的电影不表达这个,或者遮遮掩掩顾左右而言他,把伟大理想弱化成个人的小情怀,这部电影就没有灵魂,你是在指鹿为马。
他们不但不明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理想,他们更不理解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
他们嘴里只有“兄弟”,没有“同志”;他们心里只有个人情感,没有集体主义的大爱。
真正的共产党人,都是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他们的心,和群众的心是相通的,他们懂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懂他们,“张老师”们离人民群众很近,而影视圈的“贵族”们,离人民群众很远。
不谈原型故事,这部电影很差。一是因为导演没有水平,感觉没拍过戏,二是因为制作差,像是学生作业,浪费了优秀的演员阵容和社会关注度。拍的什么啊,拍的什么啊,拍的什么啊?一坨大便,看着烦,毫无电影语言和艺术价值的垃圾,看完全部,不错的故事拍的稀碎,各方面审美差到极致,是一部山东卫视的党政宣传片…
导演想营造那种场面上的烦躁、乱序,但出来的效果无奇差,尴尬又呆滞,假。剪辑节奏看着令观众崩溃,甚至还有同机位跳切,导演,连续给我看两条没有焦点的镜头是为什么?摄影是cnsc的?怎么做到的,连最基本的摇移都搞不稳,简单说拍的就是不如行活好。不是海清的演技差,是单纯导演功力不足够,张校长的坚韧和力量根本没演出来,只感觉到了悲苦,节奏、氛围乃至所有演员的表演都看着奇怪,端着,崩坏。黄蜀芹老师,别让儿子拍电影了…两位导演要不转行吧…
叙事的过渡全靠风景空镜和音乐硬处理,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制作是怎样的一个成本,美术置景方面感觉也没有用心,每一场戏的定场镜头都是同样的大摇臂向下拉,枯燥乏味,不说还以为是上世纪的电影,为什么有些镜头突然来个zoom in啊,为什么啊,每一个手持镜头都是小范围的极速抖动,像是帕金森。音乐戛然而止然后硬切,这就是导演高超技巧下控制的声音设计吗?胡歌这个角色的存在意义是什么?怎么还谈起恋爱跳起舞来了?酒鬼爹为啥改成酒鬼妈?老师群体像是一群坏人,学生群体都是混蛋,每一个角色和叙事都在败坏张桂梅,不知道这样的传记片跑出来有啥意义。非常敬佩张桂梅校长,但是这部电影拍的真的实在太差劲,男凝色彩充斥,篡改事实,败坏张校长名声,《我本是高山》看完感觉我本是傻逼才会来看这样的电影。
在友人的强推转发下看了一些剧情与剧透。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到底会来自哪里?
你看,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哪怕像张桂梅那样了不起的、为了心中的理想与对孩子们承诺的善行付出一生的女性,依然要被拍成一种令人悲伤的“客体”与“依附”——就更别提,那些原本是日日干活的农村女性,还要替那个现实生活里有家暴倾向的酗酒丈夫,背上“酗酒”的名头。
我想起我家过去的某位住家阿姨,在跟我们吃年夜饭的时候,家里人看她吃得匆忙,便给她劝酒,说“阿姨你也喝一点点,喝一点点,过年了,放松放松!”
那位来自河南农村的阿姨,紧张得满脸通红地拒绝: “ 不了不了,喝完酒没办法帮小王带孩子,过年了,她平时很辛苦,要多休息。”
听她说这话,我是很羞愧的。比起她帮助我身体力行照顾孩子所付出的劳动,我觉得我每日动动嘴皮子和手指头的劳动根本不值得一提。
我不知道别人对女性的尊重从何而来,但我对女性的尊重(起码是一部分关于尊重的思考),是我家的历位阿姨们教给我的。
这些普通的、平凡的农村妇女,为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从乡下走出来,到大城市,居住在一个又一个临时的房间,她们像家人又非家人,与每个人相处,照顾别人的孩子,清理别人的房间,甚至还要参与别人家庭的家长里短和鸡毛蒜皮。
问及她们自己的生活与家庭情况,都是一言蔽之,叹一声物质与心灵匮乏之下的生活本质,然后继续投入到别人家庭的生活中。
我有时候会觉得她们更像某种工具,而不像一个个鲜活的人,她们自己的想法、人生、欲望、思考与社会实践,都被卷入一堆关于别人家庭的混沌不清的迷雾里,职业素养要求她们剥离掉部分强烈的主体性与自主感,成为一个他人家庭的照顾与协助抚育者。她们牺牲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供养给城市中的那些马不停蹄的工作女性,帮她们照顾孩子,承担了家庭中绝大部分的剥削与无偿劳动。
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付出的那点微薄的工资与情感,真的能换回这么多的服务吗?我这样的行为,从本质上讲,是不是也在剥削她、她们?
这是一种职业,没错。但遗憾的是,住家阿姨是不太会被允许下班的。
在北京那些年,我们家的阿姨都是只有过年才得回家几日,刚过初五,我又急匆匆地要她回来,不然我就不知道怎么自己带孩子。
16-17年,有一段时间我抑郁症很严重,创业压力很大,很少见朋友,很孤独又不想跟人接触的时候,我就跟阿姨商量,我们周末带孩子去哪玩吧!在路上,我就跟她聊天,阿姨就挺开心。她们特别容易信任别人微薄的善意,只是因为你耐心地听她说几句话,她就会把心底的事,知不无言地说给你听。
这些朴实善良的女性,只要你付出一点点尊重和善待,对待孩子也会更尽心尽力—— 因为她会把你给的尊重,回馈到孩子身上。
在我陷入抑郁症与自我存在困境的时候,我们家幼儿时期的熊仔,是被几个长期住家的阿姨带起来的。
所以,他性格里永远埋藏着那些阿姨留给他的朴实与本份,那些是我和我充满戏剧冲突的家庭环境没有办法提供给他的。我现在看到熊的性格(像个卡皮巴拉一样),就会深深地感激那些用心地、像妈妈一样,甚至比我和我妈更深入地抚养我的孩子的阿姨们。
有时候我会跟熊讨论,你还记不记得某个阿姨,她曾经在你小时候看过你的?—— 熊想一想,哪个?有照片吗我看看。
可当我回头去找那些阿姨的照片,却发现她们并没有出现在我们的家庭相册之中,只有少许拍歪的镜头,露出某一位阿姨的侧脸、手或脚,她从来都没有成为家庭照片中的某一位角色,而她们却存在于无数连贯的、不可或缺的家庭记忆里。
唉,所以,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尊重从何而来呢?
我现在回头想,就是要从这些不被忽略的细枝末节里来。我之所以想到这些,势必因为在尊重女性这件事上,我能做的很少。
人的职业与技能、特长,或许有所分别,但本质上,作为人的物质组成、人格尊严与人性的需求,却是一样的,一模一样的。人都希望被尊重、被理解、被善待,不被虐待、剥削、欺骗、pua—— 或者被孤立与遗忘,有的人仅仅是因为幸运获得了一些机会,但另外一些人恐怕一生得不到。
所以,人又有什么好傲慢,又有什么好卑微呢?
物质主义分化成高与低,把人生分成高峰与低谷。但事实上,人类本质上的平等,根本不会随着任何境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贫穷、富有、自信、卑微、有、无、好运气、坏运气,或许都指向同一个坐标系,但对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平等与尊重,是人成为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人可以是高山,亦可是流水、草甸、原野、荒漠、丘陵、孤岛、海洋与太空、萤火小虫或截流渡河的大象…… 人若自比、或可被比喻成任何东西。
她若本不是高山,就不值得被尊重了吗?
这在人类的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对女性的尊重,依然来源于对人本质上平等的价值观认同。我们总不能指望所有的山都是高山,而所有人都活成巅峰的样子吧?
比起那种奇怪的价值观,我更倾向于认为,所有的一切都值得尊重,无论是张桂梅老师,还是普通的农村妇女,辛苦一辈子,还要被拍成“酗酒”,帮自己酗酒有家暴倾向的丈夫顶锅。
…… 她们每一个都是值得被善待与尊重的。
哪怕她不会成为高山。
这部片子最牛的是妆造,近乎还原了张桂梅这个人,以及演员海清为贴近人物形象对自己的狠劲儿也足够充分,但角色塑造终究不是cosplay。
一个人物是否成功、可信,关键在内里健全的骨相,皮相当然可以加分,一眼真的话会迅速和观众建立起联系,影片里这个点做得很优秀,可这竟成了唯一优点,作为满心期待的观众着实有点懵。
演技完全不必担心,看看演员表,出场的都是定心丸,最终怎么就结出了这样一个外观饱满,实际敲开后纯纯空心的果子呢,脑子里飘过“浮躁”两个字。创作者没有深挖人物,而是专注于制造矛盾冲突,他们要的是最大化的戏剧性,噱头都有了,唯缺真诚。
魔改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明明是两位女编剧,女性自身的强大让人难以启齿吗?女性自我意识的建设和完善必须有指引吗?
女性并不是天生为家庭而生的,只是性别差异下,女性的温柔细腻似乎更适合“家”这个柔软的词。当今社会中女儿妻子母亲是她,职场上征战的也是她,打拼时并不需要一个男人的影像来照明,而是“我知道,我要这样做;我知道,这样做是正确的;我的心脏因为信念和坚持而跳动”。
故事里,那座厚重的深扎在土地里,让女孩儿们可以安心依靠的山不见了,变成一个做作的人工花园。
抄一段张校长写的校训: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如果真的想了解张桂梅老师的生活和内心,还是去看有关张校长的记录片以及访谈吧。
11.19点映,且不上纲上线,这片子其实还是实际硬伤多。导演和编剧不合格,演员也是,海清形似神不似,口音语调不贴,太她自己了,吵起架来咄咄逼人,亲和感太低了,搞得我都有些怕这个人物。演年轻老师们的演员更都大灾难,一种学了一半表演半瓶子逛荡的感觉,都不如演学生的素人女孩们。胡歌实属没有必要,插入那么多段柔光滤镜的亡夫回忆,对剧情发展没什么帮助,既破坏节奏,又完全小布尔乔亚式矫情。各种情节的铺垫,感觉编剧就是在塑造一个家庭情感受过伤害的女性,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被张校长和华坪女高感动了,但没有被电影感动。想去电影院看的人我建议将票钱省下来捐给张校长,然后去网上看纪录片就好了。
看完电影都没着急回家,在路边怒写点评。之前被网上的恶意差评误导,导致我看的时候也是带着意见看的,看完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网上说的那样。影片中张桂梅校长创办女校一再强调是为了拯救大山深处的女性,女性读书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命运。而且她佩戴党徽,一直听红梅赞,带领老师们诵读入党宣言这些网络上只字不提,为了引起对立闭着眼抹黑啊,说她是为了亡夫才创立女校的,简直是一派胡言。酗酒的母亲不爱读书的女学生全都是有原因的根本不是所谓的抹黑女性,离谱至极。这部电影真的是一部品质很高很赞的电影,我十二分推荐。
当你不了解背景时,会觉得是好片子。但当你了解张校长后,你会觉得这部电影你会感动是因为张校长本人。电影可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这部电影把张校长对于党的信仰改成了小情小爱,把张校长和老师之间彼此支持的战友情改成了冲突,还有对山里女孩逃学去网吧之类的魔改,丝毫没有尊重当事人。电影中原型因为爱情去支教的那位老师,看完了电影说,她不是因为爱情,她有自己的现实与挣扎,电影的改动糟蹋的是张校长、老师和同学的努力,糟蹋的是她们背后的血泪汗水,这才是网络批评声音大的原因。
燕雀篡改鸿鹄之志
单从电影艺术本身来说,三星足矣......剧情剪辑割裂,转场不连贯,配乐音效忽高忽低,充斥着一些个无意义的镜头......所以作为一部剧情传记片,中规中矩,虽没有网上评价的那么糟糕,但也绝称不上优秀的程度。但如果,电影附加上张校长的事迹后,那这部电影的存在,五星都算少的了。因为《我本是高山》的存在,它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张校长的关注度,再次达到一个高峰,影片观看完之后,我去了解了更多有关张校长的伟大事迹,了解到张校长筹办女高背后的艰辛,张校长的精神,可能是我一辈子都难以达到,但会尽力学习的,她的做法,也绝不能以世俗的眼光,去评价的。改变无数家庭的命运,这已经是“配享太庙”的地步,对于中国女权解放,是称得上举足轻重的。可以说,电影的美学意义是很小很小的,电影的现实意义是很大很大的。
信仰这东西,导演没有,也不许别人有
用反感动中国的书写,去演绎一个最标准的感动中国式人物。开场的开学戏极好,能看出想呈现的是儒家式的朴素教化,以及教化过程中的种种阻力,这恰是主旋律塑造中,刻意淡化乃至忽视的B面。可问题是,两位导演并不相信意识形态方向的精神赋能,甚至都未必认同张桂梅这个人物。官方宣扬的行为驱力被全盘替换,取而代之是主创自以为更有人情味的私人情感驱力。由此,那些本该出现的相关元素被刻意淡化,甚至还有一场师生合作扶旗杆的戏,来强调国与民的主次。在所有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创作中,这是最颠覆的,观感却也是最难受的。张桂梅越往后越有偏执的疯魔态,而且还是零弧光零转变的老学究气,基本就是写崩了。相比之下,资方刻意融入的女性议题诱发争议后,多少还混淆了视听,可能也是种幸运吧。
最后用声音传递高考成绩,隔山相望的那一幕太感人了,眼泪止不住就流了下来,山英的考上一本的喜讯是对大山的呐喊,喊给山里所有人听,她创造了奇迹,她可以考上,你们的孩子也可以。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我出生在大山,但大山不是能困住我的地方
点映已看了,确实很感人。但是我觉得矮化了张桂梅校长,她本人是很慈祥、很平和,温柔有力的,无产阶级斗士。但是影片中,她对待那些老师,像个资本家,眼神看起来那么无情。还有不断闪回董老师,他在张校长心中是什么样的存在,是否有现实依据,这样改编可是降低了张校长的伟大。
海清一開場的用力表演就被素人女孩演員們的表現pk下去了,往後更是令人倍感煎熬;除了張桂梅和山英的關係線算是完整的,整個劇作基本都是堆砌的碎片。
难得看了首映,电影还是挺催泪的,感觉整个电影的高潮部分都在“我本是高山”这块的剧情上,两姐妹的人生影射了所有山里女人的命运,被卖掉嫁人的姐姐,最终的结局是死亡。妹妹带着姐姐的愿望,被张老师拉回了学校。当所有女孩们诗朗诵我本是高山这段时,真的很催泪,这是一种对女性命运的痛苦挣扎。张老师在做的事儿,真的帮助了很多女孩。张老师本人太优秀了,确实不好拍。整体看下来还是有感人段落的。
褴褛的是我的鞋子而不是我人生。致敬张桂梅校长和坚持爬坡的姑娘们!世界很大,都去看看吧!更新:主创宣发齐倒油,蠢死了…影片不算优秀但这股舆论也太过,手松3星全给素人姑娘们,希望你们像花儿一样,努力向阳生长!
杨瑾导演的功力一直在线,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着重把重心放在了山区女孩自身的困境身上,不考上大学命运就只能任由安排。张桂梅是引路人,不求回报默默奉献,这些女学生才是主角,女孩子读书可以改变三代人命运真的看得我泪目,使得张校长角色更有质感。比起宏大叙事更专注个体的成长,尤其张桂梅校长的个人奋斗史极其感人,如何在逆境中如何保持信仰并不断改变自己,光这一点就值得我赞叹!
"考出去,考出去做医生,做律师,做护士,做记者。" 编剧太夹带私货了……张校长说我的学生大部分选择的职业是医生 教师 警察 部队,编剧就给编成了律师,记者……这电影只配一颗星
设身处地想一下,张老师看完电影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被一群坏东西污蔑和歪曲她该多么无力,她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也不像年轻人对网络这么熟悉,维权太难了,她只能难过错信了一群骗子。他们这样欺负一个呕心沥血为信仰为理想奉献全部的人太可恶了。一群九漏鱼208高高在上俯视穷苦人的苦难,把别人的崇高信仰远大理想当下饭小菜,其心可诛。
按照这个逻辑,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为了纪念爱妻,不要去看!不要去看!不要去看!!!!!!
1.山区女孩跋山涉水去到学校,饭钱都费劲,哪里的钱逃课逃学去夜市那种地方消费流连?2.想塑造女学生不上进,其中一个因素是早恋,还是不止一个人,在女校,她们根本见不到异性,也没有通讯工具,早恋如何发生,又要如何被校长发现?3.校舍是怎么从破败清苦到高楼大厦,为什么镜头一转什么都有了,为此努力的过程为什么不展示?4.亡夫的篇幅真的有必要吗,有必要那么长吗,有必要刻画成校长的精神支柱吗?5.一群人宣誓那一段,没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除了念部分誓词,没有台词,我还以为他们是第一次入党呢,结束后看了采访才知道原来是学校办不下去重温誓词坚定信仰,为什么这么拍,是不是故意淡化校长的信仰和理想?电影不配要人给分,拍得什么玩意,但是原型的故事实在传奇又伟大,看在原型的份上给两颗星
《人物》早年做过一篇张桂梅的稿子,里面很真实地谈及过她丈夫对她的影响。
头一回这么不想在电影里看见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