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斯大林格勒》:俄罗斯人的苏联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战役无疑是整个二战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是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它不仅与中途岛、阿拉曼一起构成了二战的重要转折,更以巨大的伤亡与破坏,绝望的攻伐与残酷杀戮被世人所铭记。持续一年的战争将偌大的城市碾成粉末,双方几乎在每一寸土地上开展了殊死争夺,红军平均存活率不超过24小时,而德国人则每天会损失2000多名士兵,这场战役最终造成了近200万的伤亡,成就了一场伟大的胜利,也铸造了一次惨痛的失败,而那些鲜活又脆弱的生命,在似乎无比辽阔的历史面前,最终只沦为了空洞的数字与注释。
不需要文学的描绘,这天然就是产生戏剧的温床。俄罗斯或者苏联曾经无数次将斯大林格勒搬上大银幕,其中1948年的版本作为政治产物,甚至由斯大林亲自参与后期剪辑。德国也曾以失败者的视角描述过这场战争。而国内观众最为熟悉的,则是2001年由裘德诺主演的《兵临城下》。然而论及影视开发度,斯大林格勒远不及中途岛、珍珠港或者诺曼底,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与苏联解体后,伴随着经济下滑,俄罗斯文化创造力的衰退不无关系。
如同月盈月亏,经历谷底的俄罗斯电影在经济复兴的背景下迎来重生,2004年的《守夜人》重振了俄罗斯商业电影的国际声威,而提莫·贝克曼贝托夫更是由此进军好莱坞,拍摄出了《通缉令》这样让世人眼前一亮的精彩作品。此次俄罗斯导演奥多尔邦达尔丘克拿到索尼影业3000万美元的投资,终于有机会让“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一题材焕发出新的光辉。以拍摄战争而言,3000万美元的投资水平在好莱坞只能小打小闹,最多也就弄点儿中近景对付或是蒙太奇交待。即使放在国内,这也就是个不过如此的水平。可是奥多尔的确是用这些资金弄出了非常恢弘的战争场面,以及水准相当不俗的特效。
与所有主流战争电影一样,《斯大林格勒》也选择了“以小见大”的方式来描绘这场战争。一支由先遣侦察兵组成的队伍潜入被德国占领的市中心,占据了一幢战略位置重要的大楼,并与近在咫尺的德军形成对峙。此后陆续有被打散的士兵加入防守,而德军也一再发起进攻,双方互有损耗,过程中构建起敌我双雄对决的模式。再加上一个独守孤楼的美女,掺入与六名军人暧昧不清的情感,便构成了《斯大林格勒》的全部情节架构。
这样的剧情明显借鉴了斯大林格勒“巴普洛夫大楼”故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顽强抵抗数倍于己的德军。在战争最为胶着的阶段,这栋大楼甚至成为苏联抗击德国的精神堡垒。大楼的红军击退了德军无数次进攻,一直坚守到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德军集团被消灭。
如此振奋人心的故事,无疑是最适合好莱坞式战争英雄题材的蓝本。但到底是制作经费的掣肘,抑或导演叙事的失当,电影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并不如预期。这样的题材与俄罗斯的制作背景,电影想要动员的,显然不是那些文艺向的女性观众。在关于《斯大林格勒》电影的叙述中,有几个关键词最吸引男人:二战、俄罗斯、战斗民族、斯大林格勒战役。尽管有IMAX3D的噱头,但是显然粗砺、直接、干脆的镜头更能满足那些想要一睹凶悍真实战斗场面的汉子们。电影的开篇的确也给予了观众足够刺激,夜渡偷袭失败后,燃烧着的红军士兵从地平线上冲出,扭曲的表情伴随着怒吼冲向德军防线。在高速摄影的镜头里,最为残酷的画面被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这是奠定整个故事的铺陈,也是预先便注定的失败一战。可是电影所能给予的惊喜,也就仅此而已。两个小时的篇幅里,太多时间用来描写角色们的状态与那些细枝末节的情感。战斗民族的汉子们仿佛都成为了话痨,絮絮叨叨地对话加上失职的翻译几乎让我一半时间都在揣测角色的真实动机到底为何。而本应你死我活的交战双方似乎是偶尔心血来潮才想要上去打一场。更多的时间里,他们愿意以各种符合本民族文化的方式各自谈人生和泡妞,又或者享受那似乎有些狼狈却又慵懒的闲暇时光。
而在经历了飞机扫射的大场面后,电影的整个叙事环境便几乎固守在了有限的广场一周。大量的内景戏,想必也是预算限制,搭建的一比一场景实在费钱,电影便做成大一号的情景剧场。而导演对慢镜头的滥用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这似乎成为俄罗斯商业电影比肩印度电影歌舞桥段的诡异存在,开枪慢镜头,拼刺慢镜头,杀人慢镜头,连被杀也是慢镜头。本来就不够丰富的战斗戏份因为甚至要打上一半的折扣。这些慢镜头一方面让剧中的角色已经无限接近于史诗英雄,但另外一方面也让人的热情被那些缓慢的动作、低沉的延声拖到了谷底。
而电影最大的问题甚至还不在于此。电影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军人的对话,甚至对于反派那诡异的爱情也毫不吝惜笔墨,却到最后也没能把几个主要的角色的性格描写清楚。以相对封闭的空间来叙述这样一个攻与守的故事,从情节的完整性上算是有了交待。然而对于多数观众而言,他们要看的是“斯大林格勒”,本片所描写的战斗当然也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部分,但在多数时间里,故事与二战的背景是割裂的,甚至与斯大林格勒战役本身也联系甚少。导演既没有说清楚孤军据守大楼的战略意义,更缺乏纵深上小格局与大背景的交待。战斗脱离了战役,而战役离开了时代,士兵们如同被架空到了另一个空间,有时连战斗的理由都需要画外音进行补充。而到了最后,这些军人甚至将情绪的爆发都不约而同地归系在了女人身上。这样的小家子格局,真的让人不敢相信是出自战斗民族的视野。而仅就格局观而言,无论是《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甚至《太极旗飘扬》,都要胜过太多。
当然,客观地说,以硬指标而言,俄罗斯的电影工业制作水准已经相当出色,其也成为可与中国市场分庭抗礼的另一大海外票仓。与中国一样,俄罗斯也在尝试着将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系与本土题材进行有效结合,而在题材的丰富性与尺度的开放上,俄罗斯已经走在了前面。当然,《斯大林格勒》的问题却在于过份依赖于模式化的套路,反而丢失了风格。没有了需要大声呐喊的主义,却也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如何面对历史的遗产,如何评价苏联的影响,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世界上更多的观众去了解和接受,俄罗斯的电影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PS:
1、引进版有被剪的痕迹,应该是观众们最喜闻乐见的裸露镜头。
2、字幕翻译完全是灾难,本来就文化隔阂,又不像英文还可以自己听听,各种逻辑不清各种断句碎词,竟然还有错别字!听说又是“中国最强翻译”贾秀琰作品,原来如此。
3、根本不是3D拍摄,转制效果也不如人意,一言以蔽之——假3D。
4、电影创下俄罗斯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5、饰演反派一号的托马斯·克莱舒曼算是纳粹专业户了。
6、是我个人问题么?怎么觉得女一号有点人尽可夫的浪荡味。
2 ) 在烽火中触摸人性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故事发生于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影片以大见小,描述了伏尔加河畔一座老房子里,苏联红军与德军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一支苏联红军向伏尔加河左岸的德军发起反攻后失利,几名苏联士兵在这次行动中得以到达伏尔加河左岸,并潜进了一座被德军占领的房屋与德军形成对峙,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电影的女主角,一位年轻漂亮的19岁俄罗斯少女卡嘉,危机重重之中他们相互守候,互为依托。影片穿越历史硝烟,反思战争,真实再现宏大战争背景,衬托出战争中小人物的生死。
让人最震撼的镜头是,影片利用3D高科技技术,大炮的强攻,飞机的狂轰乱炸,机枪的扫射都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德军发现了苏军的企图,主动引爆油库。顿时火海一片,腾空烈焰燃烧着阵地,前线排山倒海进攻的苏军士兵葬身于火海,德军在战壕里庆幸。让人没曾想到的是,突然间许多浑身燃烧着烈火的苏军士兵跃上敌人的壕沟,披裹着满身油迹的火焰,怒吼着扑入德军的战壕,短兵相接肉搏在德军的阵地上。苏军士兵的英勇顽强,勇于牺牲,让观众心灵深感震撼,身临其境的战争场面将为观众带来感官刺激,更会令军事迷、枪械发烧友过足瘾。
3 ) 我就是个纯贱
《我就是个纯贱,嘴贱眼睛更贱》
10月份几乎没有电影可以看,终于在月底,看起来很帅的俄罗斯电影《斯大林格勒》上映了!就像一个“吃不得了”的青年一个月没解倒瘾,终于发现黑大一个壶壶那种感觉,扑爬筋斗就按起去看。
斯大林格勒战役号称人类史上最残酷战役!可以说是改变了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其战况之惨烈血腥,伤亡人数200万完全可以说明。之前也有类似的影视作品,但是年生久远技术有限,画面控的我心想肯定不是黑好看!终于,2013号称俄罗斯史上投资最大制作的《斯大林格勒》上映了!马上自动脑补各种火炮齐轰、飞机狂炸、街头德国4号坦克单挑苏联KV坦克、猎豹歼击车躲倒起角角阴人。。。想想都有一点小激动呢!吃完饭兴冲冲的杀到星光天地,买票的时候结果说是晚11点停电,后面两场直接取消了我靠!无所谓,老子去奥特莱斯UME!贱!我真的贱!
然后出发,再然后爆胎了!哈哈哈,今天是万盛节!万盛人民要翻天!欺负老子祖籍巴南区的!行!换胎!花了老子1750元大洋外加1个小时胎换好了!终于不负众望,一骑绝尘杀到UME!之前看影讯的时候时光网27块一张票我不买,来到了柜台要45块!问她为什么?她说不为什么,时光网提前半小时买就是27块,现在就是45块!行,买,我贱,我真的贱!
进场,影片开始。一开场现在的时代,俄罗斯地震,救援队分别是加拿大、日本、美国,就是没有中国!几个意思这是?一个救援人员问压在石头下的姑娘你妈妈爸爸呢?我擦我当时就想说在这个时候人家才想问候你妈好吗?然后他自我介绍,我有五个爸爸,陷入回忆。。。
1942年,斯大林格勒,百万雄师过大江我操!那家伙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王在上面登高一呼小的们在下面载歌载舞~对不起我跑题了!苏联红军先锋队就像一把尖刀插进德军的占领区,任务就是阻止德国守军引爆油库,只见几个军事素质极高的侦察兵一出手就是一个,很顺利地进入了指挥室,杀得只剩一个德国军官,完成任务那简直是分分钟!然后油库就被开了外挂的德国军官引爆了!纳尼?什么情况?好,我佩服导演!他一定是想表现双方势均力敌!继续看,我真贱!
随后三个油库爆得那叫一个性感!烧得准备上岸的苏联红军片甲不留,心中暗暗佩服这个德国军官的沉着冷静!开始不爆,一定要等红军靠近了才爆,以换得最大的战果!果然帅!谁知道---这一次红军开挂了!而且是收费外挂!只见一个个红军全身都是火,烧得皮开肉绽的,叫得像杀猪一般,跑得比博尔特还快,犹如火云邪神似的继续冲锋,吓得德国鬼子大小便失禁前列腺发炎!我操这什么情况啊?《烈焰骑士二战版》?一个人全身都烧着火还能端着枪保持队形冲锋?没人在地上打滚灭火?行!共产党员都有九条命!我服!继续看。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是的。
镜头又切换回任务失败占据一栋房子的先锋队,德国军官跑了,剩下几个苏联红军残兵,五个男人和一个小姑娘,就是前文说到的五个爸爸和他的妈妈。滩头部队和守摊部队到底打得怎么样了不晓得,反正城中就剩一小撮苏联红军和一大撮德军。红军任务是守房子,德军任务是拆房子,好吧,拆迁户和城管之对决!德军当时最高指挥官一出场就在刮胡子,之后这逼不是在擦脸就是在吃西餐,从头到尾造的就是一个儒商的型,他一定是报的至尊奢华斯大林格勒7日双飞五晚泳池别墅全包团!他让刚刚炸毁油库的军官去把房子夺回来,然后军官就去了,然后他们明明几百人军官就只带了几十个人就去了!然后失败了!然后滚粗了!然后被骂了!然后军官就去找一个长得像他死去老婆的苏联平民女人!然后就把她武提了!什么情况这是?难道是想表现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他最终胜利了吗?好,继续看!我真贱!
然后几天过去了,天上飞机在轰炸,地上火炮随时打,时不时这个倒霉军官还带着和第一次失败一样多的人,一样的方式去偷袭,但都被机智的几个红军打退了回来。我负责任的说一句,他们这是在刷经验!他们都是代练!红军战士一定是每人都去泰国请了一块阿赞明大师亲自加持的佛牌!而且是阴牌!硕大一个战场,四周都是废墟了,就他妈炸不倒他们的房子,还各种偷袭不穿!德军全部中了降头!就尼玛不长记性,不会一次性围剿!非要一次次送死耗费实力!虽然耗费了几次他们的实力仍然是红军的N倍!
正当我瞌睡都要看出来了的时候,小高潮出现了!我机智的红军总是防守那怎么好意思呢?于是他们找到了唯一的一门山炮,唯一的一发炮弹,想要凭这一发炮弹完爆德军的菊花!可是问题来了!没有射击角度,打不过去!这个时候,一直隐藏得深深的台球之王丁俊晖出现了!他说没有角度不要紧,可以传球!于是大力出奇迹!力量就是点!他们对着一辆废弃的猎豹歼击车的炮台发射了!炮弹像台球一样击中了战车炮台,又像台球一样反弹去了德军的阵地!然后又他妈迟不会迟~早不会早~送战友救大嫂~时间刚刚好的落在了弹药堆放得整整齐齐均匀分布的德军阵地上,正在野外BBQ的德军在一连串的爆炸中几乎就被全歼了!我擦红军你们岂止是戴佛牌啊!你们还养了古曼童的!
然后为了庆祝这个小胜利顺便帮小女孩过生日,他们去废墟找了个浴缸给半年没洗澡的姑娘洗澡,然后姑娘跟其中两个男的三角恋,然后也不知道跟谁睡了一觉,想起一开头的五个爸爸,意义深远,一般人简直就把持不住啊!又过去几天了,小楼依然像XX一样傲然挺立!德军要怒了!准备最后全体出动收拾他们了!我心想这下肯定包了撒!比包公都还要包!而且出发前!德军还遇到了增援部队!几百人的队伍外加7,8辆著名的神车---4号坦克!二战中基本上1挑10的4号坦克!(一滴滚烫的泪水滑落,我终于等到你了。。。)然后,这一群精兵强将摆着整齐的队形,放着串烧的音乐,迈着轻快的步伐浩浩荡荡开到了大楼外,几个红军残兵心想,这下真的锤子老,马上开坛作法都只有喊三了!只见坦克群全部到达战斗位置,倒霉军官一声令下,火炮齐射!轰!房子没垮!再齐射!轰!房子还是没垮!!!关键是房子里面的人只洗白了2个!还有2个!这是得了鲁班奖的著名的建筑吗这是?!哦,不是,绝对不是!红军并没有请佛牌或者古曼童!红军就是活佛下凡!然后德军步兵进楼扫荡,又被灭,倒霉军官和突击队队长开枪互射,要死不活!关键时刻!护送小姑娘转移也可能是孩子父亲的通信兵回来了!他就这样绕过楼下几百德军进楼了!他的走位该是何等的风骚!队长下令,马上联系总部,炮击我们这片区域!向我开炮!随着电台那头一句感人的“永别了,同志!”所有的坦克和德军连同这栋好死不死的大楼终于化为一片灰烬,也就是说突击队不如一开始不要超扁挂、装大哥死守,直接撤起走,喊大炮按到这一片区域一阵毛轰效果也是一样的。。。
此刻我神情已经十分严峻了,我心想结尾肯定还有大场面,一定还有大场面!!!然后画外音响起:斯大林格勒战役在此之后还打了几个月,打得十分惨。全剧终。
吃不得了,真的吃不得了。我贱,我真的贱。俄罗斯电影和印度电影一样,随便怎么拍怎么闹腾,先天注定就是难看,这种曾经辉煌如今困顿的民族的世界观和正常人不一样,从他们的视觉看出来的东西和你所看见的东西不是一个维度的,我发誓,继印度电影之后,再也不看俄罗斯电影!A片除外。
4 ) 一位瘦骨伶仃的少女,穿上了一袭华丽的袍子
昨天看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影片效果极赞,部分场景非常感人。只是美中不足剧情有很多硬伤甚至牵强。卡恩抓个舌头后居然不搜身,后者刺死了德国军官,惊!对于战争片,高视角更恢宏更耐看,也才与卫国战争这种题材相匹配。否则场景换一下,基本可以改写成为和校园里一位女生与五位学长的情感纠葛。
俄罗斯人在日本地震的时候救了个德国人,不能说没可能,但这种刻意追求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编剧真是太拧巴了。卡佳独自住在破楼里也很怪异,影片给出了部分解释,但也勉强得很。五个大兵,想开枪了就突突突开一通,不想开了就围着卡佳转,对于整个战役的参与度简直让人惊诧。
整部影片像是一位瘦骨伶仃的少女,穿上了一袭华丽的袍子。少女没啥看头,但袍子很精致。
不管咋说,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影院里看俄罗斯原版配音电影,很开心。
5 ) 请问正常人听到别人说“我摩挲她”会有什么反应?
首先,分是打给大陆公映版的。
原因:应该被删减得很厉害,翻译也比较渣。加上国内影院3D放映机喜欢调得比较暗以便省电,观影感受不佳。
1、民族主义的票房胜利
片子本身中规中矩,但在俄国票房貌似好得有些过了,估计民族主义助力不少,类似于当年不去看《辛德勒的名单》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犹太人的情形吧。奇怪,为什么某国打砸国产日系车的时候那么兴奋,看《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就没那么热情呢?
2、画面交待 7.5/10.0
最好的战争片,一定是非战争片迷也可以轻易看懂的,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非军事迷也能不费脑筋地明白发生了什么。糟糕的就像《风语者》那样,让人时不时地发生WTF的感慨。
这个自然是考验导演的镜头语言功底。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不明白,要制作一部追求票房成绩的电影,镜头语言功底深其实不在于语法多么高级,而是多么通俗易懂。拿中文打比方,畅销书的作家肯定不在于文言文写得多流畅,而在于白话文写得引人入胜。
从这个角度来讲,《斯大林格勒》当然明显不如《拯救大兵瑞恩》,但也没什么明显缺点——再次强调,我是基于删剪过的大陆公映版评论的。
3、视觉特效 9.0/10.0
影片的CG技术就是世界一流水准,毫无槽点。不过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而最大的问题出在中国绝大多数电影院里的3D放映机上——太黑了。戴着眼镜看得十分疲劳,我不得不不时地摘下眼睛小憩。
说到这个我不得不盛赞一下徐老怪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看《通天帝国》的时候我就觉得很疑惑:徐老怪为什么这么喜欢暖色?他不知道色彩越明亮,CG模型的细节瑕疵越明显么?徐老怪这个以画面为特长的大导演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个?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了《神都龙王》——徐导太有先见之明了!原片画面调得如此之亮,院线的3D放映机光线再暗都不怕了!制作阶段的缺陷和放映阶段的不足以这样一种神奇的方式中和了……
4、暴力美学 7.0/10.0
年纪越大,我便越不喜欢在现实题材中见到暴力美学。这就是为什么战争片里我还是极度喜欢《拯救大兵瑞恩》——里面所有暴力的美感都是点到为止,而且最后会有悲情渲染。我希望战争片能够直截了当地告诉观众战争的残酷和无谓,而完全不是像手撕鬼子箭射倭寇那样轻松和淡漠。我倾向于认为前线的任何人都是受害者,不管是敌还是友,因为绝大部分战争中的绝大部分一线战士,都是被愚弄了的群体,或者是被大忽悠领袖愚弄,或者是被时代愚弄——所以,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敬畏。
战争中当然有英雄,但是我更乐意见到电影角色因为做了英雄的选择而成为英雄,而不是因为有英雄的能力而成为英雄。所以最英雄的高光时刻,应该是“向我开炮”。
《斯大林格勒》里的战争当然惨烈,但是暴力美学还是偏多。
5、翻译 4.5/10.0
终于到了吐槽翻译的时候了。因为我完全不懂俄语,唯一会的一句“我爱你”都忘了六七年了。所以今天观影的过程里,我无数次回忆起了小时候为什么不喜欢看外国电影,因为那种感觉又回来了。
小时候不喜欢看外国电影,原因有两个:人脸分不清;情节看不懂。
现在分辨人脸的能力当然是大大提高了,但是军服一穿,还是会产生一些适应困难的——这方面,说实话导演在开篇的人物介绍做得并不优秀。群像型电影在这方面本来就有难度,更不用说战争片了。导演的困难我也可以理解。
而小时候为什么看不懂情节?一句话,翻译害的。以后的孩子会越来越不能理解以前为什么外国电影是怎么一个窘境了。搁十年前,喜欢看好莱坞电影的人其实大部分都是盲目地崇洋媚外的,因为那时候英语好的人少(其实现在也不多),字幕又渣,配音般的翻译一样渣,所以看懂了好莱坞电影的人其实根本就很少。随便举点例子:《勇闯夺命岛》里那句著名的“Losers always whine about their best. Winners go home and fuck the prom queen”,你知道当年它被翻译成什么了吗?反正中学里的那些所谓品学兼优的学生会拿它当座右铭……另外,别以为你看到那家什么什么字幕组就真把它翻译对了,至少再检查一遍prom queen到底是不是“选美冠军”的意思吧。再给个例子:小时候看《大草原上的小老鼠》,觉得是一部还挺上档次的动画片,剧本也不弱智,而居然是中国和阿根廷联合制作的。多年以后接到任务,听抄《大草原上的小老鼠》的原文配音,才能拆穿这个假把式——请问……中国和阿根廷联合制作的动画片,为什么要用美国南部的风土人情和英语口音?……等我听了英文原版的内容,才知道我当年看的那部“上档次”的动画片的原版有多精致,并开始好奇当年那个情节和对话都驴唇不对马嘴的中文版我是怎么看下去的……
好吧。得说说《斯大林格勒》了。是的,我听不懂俄语,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本身的历史文化背景也不是特别了解,于是遇到了各种瓶颈。也因为不懂俄语,我无法开心吐槽,这也让我颇为不爽。不过至少我知道译者需要学好以下几个中文词:“这”、“那”、“房子”、“房间”、“楼”、“一间房”、“一栋房”、“一片房子”……并不是英语里所有的desk和table翻译成中文时都变成“桌子”就行了,uncle也不能统统翻译成“叔叔”就了事。在这部片子里,house就是这样一个词。你知道一部描述城市战役的影片里搞混这些概念对观影者会有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么……当那个德军上校观察了对面的楼然后抱怨说“俄国人怎么抢了这栋房子”的时候,我顿时以为这是一部科幻片,描述从四维世界对三维空间进行折叠……
另外,请问正常人听到别人说“我摩挲她”会有什么反应?难道不是掐住他的脖子大吼“你能不能说人话”?
另外,对于影视字幕中人名的翻译,我一直崇尚精简派。影视不像文本,没有时间给观众“等等,这是前面那个谁谁来着”的思索。如果电影里一个角色从头到尾不时地被人称为“指挥官”,那就翻译成“指挥官”,但是如果全片多数时候他是被称为“上校”或“约翰”,只在三个地方被称为“指挥官”,如果不是镜头语言交待得特别清楚,或者情节特殊,我一般会倾向于将“指挥官”改成“上校”,或者至少“约翰指挥官”。同理,“上校”也会不时地被我改成“约翰上校”,而不考虑这是否符合文化语言习惯——关键是要观众跟上故事的发展。
在一部俄语电影中,很容易想像,如果抠着字眼儿翻译原文的称呼和人名,不熟悉俄国文化的人会晕成什么样儿。片尾叙述者说自己的父亲是“谢尔盖·XXX”的时候,我处于彻底的凌乱当中……“这个谢尔盖是谁?!是不是刚刚死的那一片人里有这个人?!有人活下来跟这个女的一起养育后代么?!还是那个看城市天空的娃就是谢尔盖然后他和那女孩互相示爱之前已经暗结珠胎?!……”
哦,差点忘了,还有一个最大的BUG:在一部俄语、德语、日语混杂的电影里,你怎么能不标示一下语言呢(特别是说话双方使用不同语言的时候,特别是说话双方互相不能理解的时候)?!!!!!
6、P.S.
烈火金刚那一段,拍得真不错。
6 ) 影评
≪斯大林格勒≫,讲述二战时期最著名的战争中两个女人史诗般离奇的爱情故事。本以为本片会向经典致敬,实际上是颠覆,但还是很震撼,3D效果可以。正所谓战争中的女人最容易坏事,所以在片中才让这场战争变的离奇,本来给予的期望算是白瞎了。配音,廖张班底依旧用实力奉献的完美佳作。总之,爱看不看。
7 ) 不适合套用《珍珠港》的叙事
看完《斯大林格勒》之后不知说啥好。首先,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战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不适合套用《珍珠港》的叙事。其次,面对宏大题材,不宜把事件本身虚化为背景,转而去细致描绘个人小情怀,毕竟不是《兵临城下》的角度。再者,影片开头结尾令人费解,为毛要把日本地震扯进来?似乎想影射23年关东大地震?欧洲战场扯东亚干嘛?为了在废墟里讲故事?
8 ) 其实导演把他儿时的YY拍出来报复社会了
几个的毛子孤军在德军团部几十米外大摇大摆谈人生泡妹子,偶尔高调乱放几枪,高兴了冲去杀几个人,完事回去继续谈人生泡妹子,一个连的守军愣是拿他们没办法,一周后坦克连来强拆,最后终于找到片场的炮兵把大家都干掉了。这就是斯大林格勒#的故事
这是一部没有战争没有爱情没有人物没有常识没有逻辑的特效片,整个故事就是立足于一个小学生级臆想基础上的荒诞狗血大杂烩,导演试图把所有战争片出现过的原素堆积在这个由硬伤组成的架构里,看来就如同一个小学生军迷卧室里诞生的白日梦。他真的拍过《9连》而不是抗日神剧?
中规中矩的战争反思影片,大场面很少,视角很快就转到了以一幢住宅楼为据点的双方对峙,细节的处理还需加强。不过本片至少做到了让观众看到战争中的人和人性,“五个爸爸”印象深刻。配乐显得过满,这也许是商业片的通病。
主旋律就要有个主旋律的样子
苏联佬用保卫斯大林的气势拍出了与之相符的电影
我在其中看到了一种熟悉的味道——中国电影的主旋律变形,基本就是按照这个方向和模式在演变。对于这样的题材和片名,这个故事实在是有点太糟践了。【中文字幕实在是个灾难啊!我虽然不懂俄语,但都能看出来很多地方的字幕是在瞎鸡巴翻译!】
仅献出心中的苏维埃之魂。
资本主义法西斯的阵地上,一个男人冲破阻碍去爱一个敌国的女人,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追求自由;共产主义的阵地里,五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濡以沫、其乐融融,这体现的是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注重公平。两个阵地,两种性爱关系想象,这是影片在意识形态表现上值得玩味之处。
先不说电影品质,字幕翻译完全是灾难!本来就文化隔阂,又不像英文还可以自己听听,各种逻辑不清各种断句碎词,竟然还有错别字!听说又是“中国最强翻译”贾秀琰作品,中影你是故意的么?
莫名其妙的毛子情结让我去看这昏昏欲睡的哒哒哒烂片,又被烦躁不得了又从没停下迹象的配乐吵醒。从宫城大地震莫名其妙的开始讲莫名其妙的故事,按传统,战斗种族很擅长在一个团队里进行个体刻画,可小邦显然没他老爸的本事,以为用伪3D就可以把敌我个性拉到眼前。还是拍布谷鸟、火线任务这些小战争片吧
太难看,小邦达尔丘克真丢他爹的人。不会讲故事我忍了,美术确实棒,可旁白那脑残的自嘲口吻真没法听,什么“他妈妈被纳粹打断右手,好在她是个左撇子”,还有,纳粹军官强奸俄国姑娘之后,导演居然还有心思凹造型,用油画般的构图、光线塑造女孩的裸体,真他妈没底线了。不看了,碎觉!
很不错!场景逼真
中规中矩的战争片,感觉导演在规模制作上把握能力没有好莱坞的水平高啊,俄国人只打不死啊,有点主旋律的感觉
拿着票去看了试映,感觉砰砰砰砰同志你是哪个连砰砰砰砰砰姑娘我们一起干死德国鬼子砰砰砰我成年我参军砰砰砰砰啪啪啪狗日的俄国佬嘭嘭嘭大家都死了之后,两个小时就过去了…中途打了几局斗地主,不影响剧情连贯…
战争片里的狗血大成,五男爱一女,苏味太浓。最好看的是布景和调色。
没白去影院看,超值啊!特效太TM爽了!要是国产也有此等,就算是抗日神剧都要去啊~ 不过……说实在的,故事内容有点毁容参半…英勇的纳粹“骑士”与俄罗斯失足少女之间的…呃…这…这……难怪首映日去看的二战老兵都怒道“泥马根本没这回事!”
新式的俄罗斯电影和老式的苏联电影比起来,制作更精良,情节更细腻,也跟好莱坞,但我还是觉得老式的有味道,有斯拉夫人特有的一代代传承的味道。
不煽情能死吗。。。叙事能不能有点逻辑。。。各种嘈点。。。
很难想象战斗民族居然能拍出这么娘炮的战争片,所谓斯大林格勒的保卫战,不过就是几个士兵躲在房子里面和一个姑娘过家家,故事苍白,人物更加苍白,而影片大部分时间还都是流水账一般的人物塑造,没有战争的残酷,也没有视死如归的热血,一切都是这么沉闷,两颗星全部给镜头和特效。
我对俄罗斯电影不甚了解,不过我最铁的俄罗斯哥们儿跟我说,这片的导演最近老拍傻逼片,还有俄罗斯对于前苏联的这场战役,充满了深恶痛绝,很多伤亡其实来自于政府的腐败!基于这背景,此片在俄罗斯不太可能大卖。于是发行方用心良苦的把它投放到中国,意在世界第二大电影消费市场里分一杯保本羹
想不到俄罗斯能拍出这么好的战争片,还有小清新的爱情。
满怀期待看了超前点映 结果 3D有必要嘛 扣一分 二战题材里 还是我们的父辈最牛 你看还是人德国人拍的 还有!不得不说从头到尾脸盲 妄图以俄语德语分辨没戏 要命的是服装也分得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