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预期要好上许多。倒不至评论所言那般浅薄无知。
—— 一个孤傲清高的青年才俊为搏佳人芳心走上了悟道、求真的自我精进之路。不论是艺术、政治、商业,生活等等但凡要走到最高处,非悟道不能得也。
虽不喜古时权贵之势,长幼之尊,但论往昔诸多繁华年代,唐宋、吴国、魏晋,五代、春秋,均乃风流才子备受推崇之年代。故此佳音虽难寻,但同好者却未必寡,真正让人心往神驰。
携一佳偶良伴,共三五知己,踏山川湖海,访高人雅士,结八方同道。在此间,吟诗作赋,舞琴弄墨,斗酒行歌,论道求真。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更向他山行。如此人生,真真肆意无双。
虽说几人之间的情感来得颇有些突兀,只一眼,便要许了终生,但这些个配对倒绝对是比翼鸳鸯,令人称羡。
赵旭之潇洒俊逸,恰好配得那端庄典雅的大小姐文娟;恒述之温文尔雅,恰好称得那豪气干云的二小姐玉娟;赵皓之之稚气羞涩,正好与玲珑娇俏的三小姐小娟玉成一对儿。
剧中由剑法悟书法这一笔也极妙,说来真巧,最近在重温金老的《倚天屠龙记》,里边恰好也提到银钩铁划张翠山亲见师傅张三丰深夜练书法,犹如醍醐一般,自此剑法大进,势如破竹。不知这两者之间是否有所借鉴…哈哈哈。不过能想出这一层,便都算是有一定修为的大师了罢。
故此并不觉此片浅薄。再加之演员的风韵神态,剧中人物衣着、场景的描画以及那古意潺潺的对白,此片在碧湖心中可值4分。
PS.白龙马真真倜傥风流,眉眼之间颇有侠客之英气煞人,却又不乏文人之温柔缱绻,实在教人不倾心亦难。彼时师父还未是师父,故而抢得你一个佳偶,也不算什么罢,哈哈哈~
随意看了一部电影,老电影,上海电影厂八十年代的作品《笔中情》。看得我目不转睛,内心盈盈升起软红十丈,连带着嘴角浮出圆靥,甚是宽慰精神。 这是一部好电影,讲述了一代书法家赵旭之的艺术追求和爱情故事。说到“赵旭之”,中国书法史是查无此人的。赵孟頫、张旭、王羲之等人倒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事实上,这部电影里的男主就是编剧取了上述三位大牛的名中一字,塑造出了才华横溢又狂傲不羁,风流倜傥又邪魅狷狂的灵魂人物,但该影片取材更多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我今天不想讲电影,只想讲讲王羲之。 王羲之委实称得上中国书法届的泰山北斗。梁武帝形容他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膜拜他的书法达到了每日临摹几百遍,还要求皇子们也得天天临帖几百遍的程度;赵孟頫练字练到60岁,才活成了王羲之的2.0版;董其昌研究了一辈子王羲之书法的字势规律,也只能是模棱两可,无法吃透其中精髓……王羲之的地位在千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他的书法为什么能写那么好呢?这就得细细说道了。 首先,王羲之的家庭背景远非寻常门户可比。 王羲之是山东琅琊人,出身于当时的名门望族“琅琊王氏”。“琅琊王氏”在东晋的影响力有多大?大到能跟皇帝平起平坐的程度。东晋的开国皇帝叫司马睿,他能躲过西晋末年的少数民族南侵之乱,转移到建康(今南京)建立政权,离不开王羲之的堂伯王导的功劳。据史书记载,司马睿的祖父是司马懿的庶子(小妾生的儿子),按照辈分,司马睿是晋武帝的从子(侄子),仅仅属于皇室宗亲,根本没有皇位继承权。司马睿靠借助琅琊王氏,才算是偏安江南,稳住了大局。同时,琅琊王氏也架空了东晋朝廷,朝堂一半以上都是王家的人。这一来,司马睿免不了心生忌惮。俗话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然而民间已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流传。司马睿为了平衡势力,进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却被王羲之的族叔王敦发动兵变,差点被撵下台。司马睿只得“脱戎衣,著朝服”,放低姿态对着王敦求饶:“你如果想当皇帝,我就把我的皇位让给你成不?”王敦有意废掉司马睿另立新君,王导却是坚决反对,王敦只能作罢。继“王敦之乱”后,司马睿成了傀儡皇帝,上朝期间都要看着王家的脸色说话。到了晋成帝司马衍继位,王家的权势达到了巅峰。司马衍跟王导发个圣旨,动辄用“惶恐言”、“顿首”、“敬白”之类的敬语,窝囊到了唯唯诺诺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王羲之生下来就等于捏了一把金汤匙,他可以啥事都不干就能安享荣华富贵,也可以想从政就从政,想当官就当官。不谈他家族的厉害之处,单他亲爹王旷曾劝司马睿去江南建都,司马睿才成了晋元帝这个事,就够王羲之吃一辈子的福利。更何况是做学问呢? 东晋时期,并非人人都有资格读书深造的,亦非人才都有机会出人头地的。可以说,你生下来属于什么阶层,你的子子孙孙也属于什么阶层。因为在东晋,政府用人主要翻族谱。如果你的家世不行,哪怕你有开天辟地之能也不会高看你一眼。比如陶渊明。至于受教育的机会,士庶之间的分配严重不均。士族子弟可以轻轻松松学习当时流行的魏晋玄学或者儒家经典,平民百姓对读书连想都不敢想,只配在社会的最底层搬砖。 王羲之沾了官富二代的光,拥有着优良的受教育资源。但是他在幼年并不出众。《晋书》记载王羲之小时候“讷于言,人未之奇。”意思是他小时候不善言谈,大家都看不出他有啥超人之处。王羲之的体质也不强健,他患有癫痫症,不定时会发作“羊癫疯”。除此外大病小病毛病不断。单王羲之所留下的书信记载,他不是患耳痛,就是害脚肿,要么头上生痈,要么长期发烧,甚至从肩胛骨到腰椎骨到大腿骨都时不时疼痛,称得上是一个病秧子。庆幸的是,王羲之有幸遇到了两个好老师。一个是担任过太子少傅与吏部尚书的大臣周顗[yǐ],他是一个大学问家,也是当年跟随司马睿渡江南下的朝廷大员,极具威望。他在王羲之13岁那年形容他长大了必成大器。为了鼓励王羲之,周顗专门给他端了一盘硬菜——牛(jian)心(niu)炙(xin), 此举带给了王羲之极大的震撼。虽说周顗对王羲之的礼遇可能是建筑在王氏家族的基础上,但是对于一个身体孱弱又资质平平的孩子来说,他能够遇到慧眼识人的“伯乐”,自信指数瞬间飙到了180。 王羲之遇到的第二个好老师是女书法家卫夫人。卫夫人名叫卫铄,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出身于书法世家,曾师从过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钟繇。卫夫人教王羲之学书法一事,历代典籍多有记载。如刘宋的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曰:“晋中书院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王逸少即王羲之;杜甫也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中称“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王右军也是王羲之。卫夫人教王羲之是倾囊相授,别具匠心。平常人学写字,都是问老师该怎么写笔画,老师再示范指点。卫夫人则爱引导王羲之自行顿悟。比如王羲之请教她如何“点”,她回答说“ 高峰坠石”;王羲之再疑问她如何“横”,她形容“千里阵云”;王羲之若困惑“竖”,她则说“万岁枯藤”;王羲之若费解“捺”,她则语“ 崩浪雷奔”…… 若王羲之不懂她话中含义,卫夫人则让他去观察自然景物,让他去感受天地万物。就这样,王羲之迷上了书法。他每日奋笔疾书,精心研究隶、草、楷、行各体书法,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废寝忘食,不舍昼夜,终于练成了自成一家的功夫。他所写的《兰亭集序》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是如冰心所言:“成功的花儿,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据说王羲之每次练完字去家门口的水池里涮笔,久而久之,池水都被染黑了。北宋散文家曾巩对此持怀疑态度,专门写过一篇《墨池记》,提出“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古代的水池多指池塘,池塘的水是流动的,王羲之要用多少墨汁,才能让一池清流尽成黛墨?但是曾巩不能否认王羲之的勤奋与与生俱来的书法天赋。 王羲之的父亲也善书法,叔伯王敦、王导同样以书法闻名。在琅琊王氏家族中,王羲之还有一个启蒙老师叫“王廙”,书画双绝,曾教过晋明帝作画,也教过王羲之书法。王羲之逐渐超越了他们。他完全为自己的理想而生,完全为自己的爱好而活。他在婚姻方面也一改东晋门阀通婚只看权势的习气。王羲之的妻子叫郗璿,亦爱好书法。她的父亲郗鉴是东晋有名的重臣武将,可惜出身并不优越。史书记载郗鉴“少孤贫”,还要抚养侄子与外甥。由于他品德好,名望高,备受乡里乡亲的尊敬,大家没少扶持资助他,郗家逐渐养成气候。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郗鉴组织乡人结堡自守,应对敌寇。民众慕名而来,结成一支颇具战斗力的队伍。后来,司马睿任命郗鉴为刺史,郗鉴助司马睿打下江山,才跻身入士族之列。话说回来,郗家跨越了阶层,依然是在建康城里毫无根基的外来户,也是晋朝皇帝用以制约琅琊王氏的棋子。王羲之却娶了郗鉴的女儿,不谈王郗两家为了政治利益而联姻的可能性,我更相信王羲之是看中了郗璿的才德。 王羲之一生,对名利并不十分看重。他更像一个天性烂漫的性情中人。王羲之喜欢养鹅,有一次见到一位孤老太太养的鹅雪白可爱,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道老太太敬重王羲之,竟然把鹅宰了烹饪成菜,籍此来款待他。王羲之心疼鹅的惨死,难过了许久;还有一个山阴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多次想要购买,道士却不卖,除非拿王羲之的真迹来换。王羲之欣然提笔,写好之后提了一笼鹅回家,却不知道士拿着他的书法卖了不少钱。王羲之也非常厌恶官场的黑暗,即使心系百姓,力图务实,也没少与朝廷权臣发生冲突。王羲之为官时期,见到饥荒就开仓赈贷;目睹赋役繁重就上疏请求减免;巡检诸县遇到不公执法立刻主张杀一儆百……王羲之还反对魏晋时期一度纵酒醺酒的风气,他认为老百姓们在战乱之年连饭都吃不饱,再拿谷物去酿酒纯属浪费粮食。但是,王羲之得罪了顶头上司王述,王述利用“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职权,一度给王羲之人前玩难堪,并不停地派人督查王羲之所辖会稽郡的各项工作,无论刑事抑或民事,把王羲之整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王羲之秉性刚直,如何能忍这等委屈?他一怒辞了官,发誓再也不涉足官场。从此,王羲之快快乐乐去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也称得上是智慧的选择。 纵观王羲之的一生,他的书法成就显赫,为官从政留下美名,婚姻生活美满,膝下有七子一女相伴,儿子王献之继承了他的书法造诣,年方九岁就与他并称“二王”,王羲之已经称得上是“人生赢家”了。何况他始终都很清醒,清醒地看待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听凭造化,终有完结,除了生死是大事,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 是为“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兰亭集序》)
逛豆瓣偶然发现这部片子,喜欢才子佳人的故事,喜欢书法。看完感叹,果然是才子佳人、名士风流,确有魏晋风貌。
看大家所说,男主“赵旭之”一名取自赵孟頫、张旭、王羲之,而剧情也处处透出致敬:王羲之的岳父是太尉,赵旭之的岳父也是太尉;王羲之不屑于太尉招婿,赵旭之也不去赴招婿宴;王羲之做了右军将军,赵旭之做了左军将军;王羲之爱鹅,赵旭之便爱鹅(还由此遇上齐家小姐);帮人题字卖扇是照搬典故;桓述一名不知是否来自怀素,书法老师庾夫人或许是借鉴卫夫人,善舞剑的庾大娘应当是公孙大娘……
原以为不过是个披着书法外衣的传统爱情故事,倒还有些惊喜。爱情方面,谁不是颜狗呢!齐文娟先慕于书法,又倾于容貌;赵旭之先倾于容貌,又慕于书法。两位演员真是好看,赵旭之面如冠玉、目如朗星,齐文娟端庄秀美、温婉娴静。服道化让我想起87版红楼梦,言行举止仿佛是真的古人。爱情之外,赵旭之开头自认江南无双,结尾主动取下那幅幡旗。第一年出游是被迫,而后便渐渐认识不足、虚心学习,遍访名师与名山大川,终于悟得真谛自成一体,让老学究不畏公主威严真心称赞,抱得美人归。有了些励志的味道。
槽点当然也有,桓述是武将,赵旭之书法已闻名江南,第一回比试书法竟不相上下;赵旭之既已为官,又何来功夫出游学习?至于桓述,既要为男女主的结合制造障碍,又要给他一个好结局,还好齐家有三个女儿,倒显得这段感情过于理想化(像是《上错花轿嫁对郎》中的公主和沙平威,有拉郎配嫌疑);桓述为反抗长公主当众作势自刎有些孩子气,等等。
当然,瑕不掩瑜。才子佳人式爱情故事大多过于浪漫和理想化,正好我格外喜欢这种浪漫。我喜欢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喜欢风流的魏晋时期,喜欢流觞曲水的文人雅会,喜欢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这样的片子,或许只能诞生于璀璨的80年代;这样的古意和雅致,三十多年后再难寻。
最后!安民公子最佳助攻!谁不想要一个这样的朋友呢!
“正因为我爱慕旭之,才望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是影片中最触动我的一句话。
现在很多情感剧里充斥着保护、照顾,却鲜少有教人成长;反而希望对方在经济上或生活上依赖自己,这假模假式的,以爱为名的控制。
现实生活中每每遇到熊孩子,我都很无奈;对此,网友经常说的话就是,家里不教、社会会帮忙教。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之前刷视频看到有人说,即使有摔死的风险,大鸟也要把小鸟推出窝来教它飞翔。因为不会飞,小鸟就永远没有独自捕食的能力,自然界很残酷,人类社会也很残酷,但很多家长却把供吃供喝不督促成长当作爱。
每刷一遍知否,我都会被祖母对明兰的爱所感动,祖母对明兰的担心只在于地位不平等怕她受委屈,却从没怀疑过她的能力,因为祖母教的明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她让明兰在爱里成长为有力量的大人,对于明兰做出的决定,祖母也相信她的判断并给与支持。
反观现在有些父母,平时不教子女做饭洗衣,等哪天自己要离开一下,在那担心自己娃吃不上饭穿不上干净衣服生活过一团糟,然后在那自我感动:“孩子离了我该怎么活哦,饭也不会做,衣服也不会洗”,来表现自己多么爱孩子,把孩子宠得毫无独立生活的能力;或者是不督促子女上进,使子女没有立足于世的一技之长。他们应对子女未来的方式,对于女孩就是找个男人养家,对于男孩就是找个女人照顾饮食起居;即使他们自己心里其实也清楚:靠山山倒,靠人人跑,然而即使人不跑,未来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比如生病、有事、意外,女孩免不了要自己赚钱,男孩也免不了要自己安排饮食起居;他们不愿意多花费一些心思教育孩子,宁愿自己的孩子没有抗风险能力;然后他们把这个称为“爱”。
再是投射到亲密关系中,很多女性男性继承了原生家庭的思想,男性,平时不支持伴侣学习成长,然后在那自我感动:没了自己对方钱都赚不来该怎么活;女性,平时舍不得伴侣干家务活,然后在那自我感动:没了自己对方生活就过得一团糟。男人炫耀伴侣的方式:生活里啥都要依靠老婆;女性炫耀伴侣的方式:老公养家养我。这些养家、照顾的思想,简直是充斥在很多影视作品里,令人不适。
很喜欢这部影片里,旭之游历四方、跋山涉水,取得一次次的成长,文娟虽然也很想与他早日结为伴侣,却愿意继续等待,期望他成为更好的人,并在旅途上给他点拨、促进他进步,促进他改掉自负自傲的毛病。
再看文娟,她也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书法上的造诣也很高,可见父母在其教育上也是花费了心思,所以她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因而她不会因为心疼旭之的辛苦,就轻易放弃让其成长的机会。
真正的爱,会期望并支持彼此双方都成为更好的人,齐肩并进。照顾、养家之类的,实在没意思的很。
1.自己摔跟头,可别怪石头。2.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在人前自夸口。3.秀才不怕衣服破,就怕肚里没有货。4.如要学好字,功夫在字外。
布景古典,竹林流水,灯火佳人,赵静有闺秀之感,赵旭之这个名字是集了赵孟頫、张旭、王羲之吧,更融了王羲之(为扇题字)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的故事,魏晋名士之风明显,不过不狂,满招损谦受益。
“大胆白龙马,竟敢和为师抢女人”“岳父大人,选我选我选我,不然我告诉唐僧当年你偷过他袈裟”
是一部制作非常精良的古装片 充满浪漫与青春气息 令人耳目一新 片中既尊重史实又设计精美的服饰与道具也让人叹服 是爱情片 但其主旨并非重在写爱情 而是充满了哲理与艺术辩证法 赵旭之克服骄傲自满终于登上书法艺术高峰的故事 生动诠释了“行万里路 破万卷书” “满招损 谦受益”等哲理名言 还是很棒的
细趣处曲水流觞托荷叶,诗趣处青山应笑我如是,世趣处终成眷属大团圆
一种中国梦。魏晋风韵很足,见于节奏表演。
这是中国式的励志片,讲述书法家的蜕变之路,又有才子佳人的大团圆。我们应该输出这样的电影。
有一个好的助攻是多么要紧,一成成三对!有头发的唐三藏真不如小白龙俊美啊
儿子女儿生得好,不如大媒做得好
典型的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类型——招亲选婿与婚前考验。文娟并未盲目接受所爱之人,而在婚前点醒未来夫君。对旭之而言,见多识广和消化挫折不仅求得书法之道,亦练就了求真求善之心。女之计谋加男之进取,如同笔墨,在纸上缓缓氤氲开。拍摄方面温润典雅、古色古香,在轻松睿智的气氛中,尽释我华夏文明的魅力。尤其旭之在剑法中悟得书法一段,拍得气贯山河,惊绝!
近日爱上这种古装片 话说这些老电影还是相当讲究的 不仅言行规矩美人还个个都是水灵灵的天生丽质 看了赏心悦目 配乐又都相当恰如其分 中国古装片真是越拍越是不如从前啊!!
静女其姝,公子如玉,才子佳人,笔中书情,那时候泡妞是真的讲究志同道合,看中才华和品德(家族则是门阀士族)。当然,这个故事虚构的美好条件过多而近似童话,比如那个媒人,而赵旭之练字其情节也是杂糅张旭、王羲之、赵孟頫而来,最后也是皆大欢喜。古朴雅致,风流倜傥,不慕世俗,放荡不羁,出尘遗世,赵旭之和那些云朋丛林戏鹅这就是我曾多次想象过的魏晋风流。美术、舞台、搭景,如此精致而贴合神韵的中华古风也是很难得。当年的小白龙王伯昭和唐僧迟重瑞,真是面若冠玉。而当年那种圆润明媚的鹅蛋脸,知书达理的古典韵味,竟成了历史。7.6
没有美瞳没有刘海没有锥子脸。才子佳人的故事模版,魏晋之风简直再现。
作为80年代初期的国产电影,颇具有古典大气之感,片中角色的选择和服装、道具都有魏晋时期的风度,作为以书法为主体的片子,即使时至今日亦极为少见,虽然是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不过这个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初期亦是象征着时代的进步,全片的气氛略微显得沉闷,不过在演员的表演上做了弥补
书法家赵旭之的名字分别取自赵孟頫、张旭、王羲之。古色古香,充满魏晋风韵,服化道极其考究,赵静饰演的齐文娟高髻阔服,古典优雅,行则如杨柳春风,静则如翠竹凭窗,如同画中女子。不过其主旨并非重在爱情,而是充满了哲理与艺术辩证。主人公一度狷介狂放,自命不凡,后从名山大川、摩崖碑刻中悟得书法真谛,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谦受益,满招损”,“学而知不足”,“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笔墨之间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形象地阐述了艺术辩证法。三对姻缘,徐安民真乃穿针引线、手执剧本之人,上演助攻三连。西游记中的唐僧、白龙马都是荧幕首秀,仪表堂堂。
八十年代的古装电影,服装、发型、道具、礼仪反而比现在的电影靠谱。特别是最后一个镜头女主手上拿的竹制便面,是第一次在影视剧中见到啊。只靠爱情的萌动和过程的曲折来使观众感发,这样纯粹地拍电影,现在是多少年难得见一次了。
就剧情而言,本片没什么出彩的地方,说它是爱情片也好,说它是励志片也罢,总脱不出“有情人终成眷属”或“有志者事竟成”的窠臼。但就电影所展现出的风韵而言,却给人以惊艳的感觉了,剧中人的举止言行、性情志趣,流露出的古风雅韵,是真正的华夏风范,有着鲜明民族印记,是现在绝大多数古装片欠缺的
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翩若游龙,矫若惊鸿。美人如云,公子如云。完美夫婿养成记。小白龙的一双明眸真是秒杀。且那般温婉娴静的大家闺秀再难寻到了罢。
似此温文尔雅,古风浓郁,扑面而来,令人恍如梦回魏晋南北、风流盛唐。虽然剧情浅显单薄,亦足以令人陶醉。这样的气韵,这样的风度,难道真的只有那个产生了红楼梦、西游记,只有演员没有大腕的80年代才能有吗?
其实故事是一般浪漫爱情片的套路但是吧。。现在国产片基本上看不到这样的了。。。特别是徐安民这种配角。。专门插科打诨牵线搭桥但又不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