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就很不讨巧,要引入一个商业艺术圈的氛围却做得非常枯燥,我说句难听点的话,杜尚之后,艺术品买卖就已经投资成分大于艺术成分了,市面上这个话题很少,而话题深度深不见底,所以如果下手精准,可以拍得很好,可惜了。
从dease的死开始,就突然转入低成本惊悚片的套路,要多狗血有多狗血,除了画面始终很美,没有用上开头十几分钟里相关的任何主题。
就这么说吧,把dease的画改成一堆受诅咒宝藏,接下来剧情一摸一样进展完全没有问题……
明明可以讨论这些东西:美是不是绝对的?好艺术品和商业运营的关系是必然负相关吗?观点的包装营销是否反过来可以创造真正的艺术品?
等等等等
实在是可惜。吊起我胃口,结果就给我看什么用血画画的被虐待一生的艺术家恶灵杀人的故事……都2019年了,就算要拍惊悚片,也能不能有点点创意!
几年前,我无意间走进了北京草场地的一间美术馆,是一名艺术家的个展,油画为主,看得我……
《天鹅绒圆锯》的预告片是芋头推荐给我的,说这简直是油画版的聊斋啊!
终于等到上线,看完了正片。芋头问了一个发自灵魂的问题:为什么叫天鹅绒圆锯?我……
影片可以用八个形容:题材新颖,故事乏味。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大部分都是没有直接参与艺术创作的人,但他们都是从艺术之中,直接或者间接获利的。甚至能主导艺术的市场价值和艺术家的前途。
本来题材十分新颖……但是……
开篇一场艺术展各路神仙鬼怪依次登场,不仅有露脸的,还有埋了很多人物是在台词中和未来影片有联系的。
这种安排很不友好,短时间内要记住很多人名,不亚于背单词……
为了方便记忆,整个阵营大致分为四类吧。
简单归纳:
艺术家,负责艺术创作;
评论家,评论艺术家及艺术品;
代理人,主要负责签约艺术家及其作品售卖;
以及其他马仔……
两位艺术家一个过气了,一个前途光明。
评论家很纯粹,怼天怼地怼空气谁都不鸟。
代理人的目标更简单——赚钱。
马仔……一个心机,一个长舌,一个自以为是。
为了艺术商品市场价值的零和博弈,一场神魔斗法上演了。
本该是一个惊艳的开场,却悲惨的沦落成了冗长混乱的代言人。
忍耐过群戏之后,开场就被劈腿女孩偶然的巧合下,发现了一位死去艺术家的大量遗作。
这些原本不该属于她的东西给她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老板对她的态度720度大转弯,从此平步青云,马仔变富婆,开最靓的跑车,泡最火的艺术家。
可同时一连串的怪事也发生了,这群用艺术牟利的人接二连三被夺去性命。
然后……影片结束了。
啊?你说我写的很乏味……那你放心,电影比我写的还乏味……
影片中散落的观点很亮眼,遗憾的是没能串成串,真想盘它啊。
整个影片最无辜的就是艺术品了。
很有趣的是,有很多视角展现出来的,被欣赏和被观察的主体不是艺术品,反而是人。
这种主体和客体颠倒之后,有一种“我不说话,我就静静的看着你装B”的感觉。
当艺术品无法为自己发声的时候,评论就成了所有艺术品的风向标。
代理商们无所不用其能的窥探评论的方向,好能狠赚一笔。
而那些有钱买家们更是丧失了对艺术的体验和感受能力。
收藏艺术品仅仅是为了展示“品味”而做一种臭显摆的游戏。
在风评和市场面前一袋垃圾也可能成为艺术品。
到底是谁赋予了艺术的价值和价格?
理解这个题干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另一个概念,何为艺术。
百度百科有这样的解释:
艺术可以从哲学与科学来定义:“哲学”就是挑起争论的,“科学”就是能终止争论的。"艺术"就是哲学与科学的抽象实体。(英语:Art)有时被称为精致艺术或美术(英语:Fine Arts)指凭借技巧、意愿、想像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以创作隐含美学的器物、环境、影像、动作或声音的表达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或有深意的情感与意识的人类用以表达既有感知的且将个人或群体体验沉淀与展现的过程。
你看,这么长的解释都没解释明白。
艺术既然有这么大的弹性空间,那就一定有利润啊!
至于什么上层建筑,象征财力,身份,素养这些能加都给加上。
让艺术成为最靓的仔。
当艺术被商业这个妈妈桑打扮包装之后,也就很难去探究它该有怎么样的合理价格了。
追求高溢价本就是市场的本能。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去绞尽脑汁炒作艺术家和艺术品。
毕竟你花了100万买了一坨屎,好说不好听啊!
就算它是坨屎,也是独一无二的屎,也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屎,也是与众不同的屎,也是赋予了崇高意义的屎,也是凝练了心血的屎,何况屎里可能还有玉米粒和金针菇这些附加值。你可是花了100万啊!
陈丹青先生有一档节目,叫《局部》。
里面他有谈到对艺术的理解,尽显大家胸怀。
郭德纲先生也有一档节目,叫《坑王驾到》。
里面也有谈到他对艺术的理解,也是充满智慧。
在世俗生活中,有时候艺术=看不懂,艺术=装孙子。
也是没办法,毕竟有些所谓艺术家是真的在沽名钓誉,装X。
这样看来艺术有点见仁见智的意思。
我对艺术的理解比较浅显,最起码要引人思考,让人情绪有波澜。
从这这一点评判,影片里出现的艺术装置都很棒。
至于那位让所有人神魂颠倒死去的艺术家作品。
我这样解读,一位艺术家用一生对生活的感悟,理解和经历,或痛苦,或曲折。等同于就是用心血在创作。然而用一种功利的方式让其流传是对艺术最大的侮辱。
所以那些人嗝屁了……
艺术该如何定价?
导演在最后给出了一个答案,可能有点极端,但引人思考。
这部片子2倍速看未尝不可……
但金句还是有的
P.S:那么问题来了,谁能回答那个发自灵魂的问题。
影片为什么叫“天鹅绒圆锯”?(别说是乐队的名字)
我在微博看的推荐,感觉题材挺新鲜少见,男主我也蛮喜欢。结果全片看完太失望了,根本就没啥逻辑,也不恐怖,哪有恐怖片人物全程跟傻逼似的,也稍微有来有去,互相克制,才能有点意思吧。电影里的杀人魔画简直开挂,给人一点活命的余地都没有。还有那个小秘书,贯穿全片,和每个人都有联系,就她没死,看到一半,我不禁想象,难道小秘书才是背后boss,结果到影片结束,小秘书就真的是小秘书。然后艺术家黑人和艺术家大爷,两人第一次看到画就好像被迷住了一样,尤其是黑人,好几次特写他专心致志看画的样子,我还觉得是要埋下什么伏笔,结果黑人和大爷毛剧情都没有。
豆瓣和烂番茄同时给打了其低无比的分,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超自然+死神来了一样的剧情显得浮夸,但除此之外,很现实地讲了一些当代艺术市场桌面下的生态。
艺术商业圈和公共博物馆之间相爱相杀,既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意识形态道德驱动都天差万别;又不得互相依存,各取所需。商业圈生态链上的画廊主,艺评人,艺术顾问各个张牙舞爪,无所不用其极。学院圈又故作清高占着道德制高点又被自己的小欲望牵制着。那些大众眼里的博物馆展览,看着高高在上又充满人文关怀,其实可能只是桌子底下一场利益挟裹的筹码交换。
艺术顾问凭一双好眼给主雇藏家挑到几副尖货就完事大吉了?当然不行。你还要为你重金购入的尖货提升价值,比如张罗临展。还得是Tate、Moma级别的,人家策展日程已经排到明年?加塞儿。凭啥?凭手里的资源和筹码。被tate 、moma这些顶极大馆背书过的作品价值才算板上钉钉,将来才有资格在二级市场流通。不然凭当代艺术家那些难以捉摸的抽象作品,怎么好意思卖到天价。
一个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由它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共同构成。社会价值由权威博物馆决定;商业价值由一级市场的画廊培育以及二级市场拍卖行验证,这两种价值相辅相成,相爱相杀。社会价值引导商业价值,商业价值又反过来促进社会价值。某一价值特别高另一价值特别低的,有,但是不多。
虽然整片的中心思想还是传统说教,人在江湖,智慧和良知一个不能少。画廊主,不要只顾钱,要真正关爱尊重理解欣赏你代理的艺术家。作为圈里混的每一个角色,你要机智,要能理解规则,还得创造规则,但不能为了利益丧失底线,否则容易睡不好觉或者莫名其妙死掉。每个角色都非常鲜明,自带一种浑圆天成的气场,杰克吉伦哈尔那略神经质的演技脸,雷尼罗素一切用利益说话的大女主slay全场的气势,josephina野心写满一脸的小婊砸气质,都很生动。另外关于当代艺术圈各种高级黑的新梗老梗在各种死翘翘的氛围里也显得格外的贫。
Rhodora和波丽等组了天鹅绒圆锯乐队,之前她们的作品非常好,于是天鹅绒圆锯就变成了艺术品
乐队的logo是她们创造的艺术品的象征,而之前的几个人都被艺术品杀掉
所以Rhodora把她家所有的艺术品悉数搬离家中
却没料到自己的纹身或者自己也是艺术品的一部分而被自己的纹身所杀掉
I think...
挺喜欢这电影的
故事框架虽然老套,但还是觉得装的新酒也很不错
挺好
喜欢吉伦哈尔的在这里的表演
首先,本片在内在上有一个巧妙的对应:艺术家的创作源于自身的内心情感(迪斯对人生的愤怒和仇恨,开场一幕中“伸手进洞可以探到你的欲望”的圆球艺术品---对性欲的强烈暗示。)而另一方面,艺术品商业从业者的行为处事同样源于内心情感(对金钱的欲望而产生的压榨艺术家、同行竞争。吉伦哈尔和黑人女友的做爱时手探入裙底的镜头---对圆球艺术品的对等性呼应,吉伦哈尔为女友报复艺术家前男友而写出违心的艺术恶评,女友为了名誉从单纯的行业新人变为掩盖迪斯画作获得途径来合法化画作买卖的商业老鸟。)而在前半段,主线是商业从业者对艺术家的,基于“欲望”的压榨----画廊间争抢黑人艺术家;迪斯死亡时出现的猫,与女艺术品买家的猫(女经营家在谈论拿下画作,而猫在看着自己当做食材的鱼---猫是经营家的象征)构成对应,暗示了商业艺术品经营者对艺术家一方的迫害。这一关系的高潮和转折发生在中段:吉伦哈尔的假公济私恶评艺术展导致了女友前男友的死亡,迪斯的画作被擅自大肆卖出。
而以此为转折,后半段,开始了商业者的被反噬,以男画廊经营者被马尔科维奇嘲弄为开端,后续发生了:偷运画作者被画的幽灵杀死,吉伦哈尔看到迪斯的幻觉并且和黑人女友分手(此处夹杂了黑人艺术家抢走女友----艺术家对吉伦哈尔的反击报复),女买家被圆球艺术品杀死,吉伦哈尔在音响艺术品的参观时听到自己对艺术家的一系列恶评而精神失常,吉伦哈尔被自己电影开头恶评而被扔进仓库无人问津的机器人艺术品杀死,黑人女友被迪斯的画作淹没而死(对应了迪斯生前交代“销毁作品”而导致买卖全部成为非法---迪斯对黑人女友和女画廊买家的反击),女艺术品买家被天鹅绒圆锯纹身锯死(前半段的台词和乐队照片的特写强调:女买家原来是天鹅绒圆锯乐队的乐手,纯粹的艺术家,而后转型成商业买家。因此她可以说也是被作为艺术家时代的自己所反噬)。而在这些段落中,均会交叉剪辑入画作的特写,来强调“艺术家对商业一方的反击”。
巧妙的是,在剧情上,毁灭商业一方角色的是他们自身的欲望过剩,而艺术家的作品同样源自于艺术家的欲望。因此,后半段既可以是艺术家对商业一方的反击,也是“自身欲望对商业一方的吞噬”。进一步来说,电影两次给到女买家的纹身“NO DEATH,NO ART”,加上女画廊经营家死于圆球艺术品时观众以为是“艺术作品的一部分”的设计,又暗示了“艺术家通过杀死商业经营者们来完成自己的艺术”这个信息。由此来看,本片的内在逻辑非常巧妙:艺术家和商业一方在内在原动力上对等;而且在达成自己的目标---商业盈利与艺术完成--时,在压榨/毁灭对方的行为上形成对等;而商业一方的被毁灭同时具备着两重意义。借助这种巧妙的内在逻辑,丹吉尔罗伊或许暗示着“艺术家对商业一方的毁灭即是商业一方自身的自毁”,而再次隐喻了商业一方与艺术家基于自身内心的内在对等?
D / 没想到居然看完了还收获了一点guilty pleasure。这种每个人物都挤眉弄眼、粗糙、肤浅、生硬、做作又矫情的塑料状态,要强装深刻真的没必要,多适合拿来拍《小时代》和《摘金奇缘》啊!
又是一个题材很有趣却拍坏了的典型,我明白这会是《夜行者》导演想接着拍的那种题材,洛杉矶名利场里的荒唐恐怖都市传说和人的欲望相映成趣,但总有一种Netflix的电影接到项目亮绿灯之后就没人管的感觉。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多说一些像夜行者里面那种人对名望接近疯狂的贪婪,但最后竟变成这样无聊的死神来了,看到一半就知道大家都要领便当了那还看个锤子。不过,丹·吉尔罗伊还算是个有趣的导演,希望他之后的故事和剧本可以和适当的制作公司精雕细琢吧
注定是一部评价两极的电影,有些爱伦坡的调子,用「艺术的纯粹」来谋杀「艺术品产业链」的相互利用和贪婪。用了前半部分篇幅去铺垫众生相,后半部分将死亡作为艺术展览的想法很独特。这电影本身就像一幅凌乱无序的艺术品,艺术是主观的,要么喜欢,要么厌恶。
年度最无聊惊悚片预警。源于对当代艺术最粗糙的认知和最陈词滥调的揭示,剧本敷衍到爆炸、执行不堪入目、演员全线不入戏。
太差了…圣丹斯唯一一场观众没人想鼓掌的…导演应该是拍着拍着神游了 或者穿越到20年前拍thriller…每个人的死都没有因果 且和画作联系不紧密 还在用jump scrary 和强烈指向性的音乐在渲染…不知道能吓到谁 ironic当代艺术的几个点还挺搞笑的…好吧 圣丹斯年度失望之最
请了一堆大牌演美剧,惊悚效果不如两集《美恐》,想不通导演怎么拍过《夜行者》。老公杰克演gay却全程和女人滚床单让人下体干涸,只有秀身材是全片唯一看点。
差几口气。开头一大段关于艺评人、画廊主、艺术家及其他艺术从业者的描述,以为是一部精准揭示当代艺术圈生态现象的作品(很少被探讨,个人对此非常感兴趣),结果越到后来越发现只不过挂了个艺术的羊头,卖的还是心理悬疑、恐怖的狗肉,丹·吉尔罗伊果可真是类型片导演啊。让阿莫多瓦来拍,会不会更好呢?
上午才见Grace在《断背山》上映次年开创性地来了一回安叔春梦,然后就见Gyllenhaal时隔多年再与同性沾边,尽管是双性恋,全程跟女人滚床单。上流艺术的浮华数据,被金钱与势利蛇吞,就连评论都能有翻云覆雨的能耐,越发显得随波逐流与荒唐可笑。这场远古的复仇,形式艺术,寓意明确,可惜就是跟浮萍一样潦草。
艺术应该是大众消费的artists are cursed and karma is a bitch剧本其实还可以,素材也都够,深度差点意思。导演可能还在试验。其实更现实主义的讽刺更适合一点。艺术展览市场不像“逃出绝命镇”里面种族主义的梗那么容易产生共情,观众有点难融入。一些镜头如夜景想起了夜行者,其实稍改一改就成一个系列了,遗憾,3/5。btw这部的剪辑师貌似是他兄弟,一家人齐上阵,可惜估计要flop了。
电影本身的肤浅与当代艺术的肤浅成互文,毁人不倦的艺术评论界和品味糟糕同样毁导演不倦的Netflix也成了互文。有一个很当代艺术的噱头式片名,这可能是它对当代艺术唯一到位的讽刺了。 美剧质感先不吐槽,这“艺术品”未免也太糊弄人了……明明讽刺的是当代艺术圈,诅咒的载体却是几十年前的油画?敢不敢多用点有创意的装置艺术杀人?就算想象力真差到只能用经典艺术来下诅咒的程度,经典艺术也有一万种能比千篇一律的油画更有趣味的玩法:想象一下蒙娜丽莎画框外的脚边放了一把斧头,或者掷铁饼者扔出手上的铁饼……死法设计创意寥寥(化作“没有价值”的涂鸦这个倒还勉强可以接受),除jump scare外黔驴技穷,废话废戏的比例跟我这段短评中的废话比例差不多,纯当类型片看都不合格。既没能做成讽刺的艺术品,又没做成挑衅性的"trash",实在无聊透顶。
影片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重点,不知道该说这是一部披着讽刺外衣的恐怖片,还是披着恐怖外衣的讽刺片?结果两方面都没有拍出彩,对艺术界的讽刺浅尝辄止,对惊悚氛围的营造也只是昙花一现。杀人艺术馆本来是个很好的创意,如果多着墨描写各种现代艺术式死法,应该会是一部很不错的cult片。
应该有熟悉艺术界环境的顾问参与……
太失望了,借超自然复仇的外壳来表达对现代艺术市场过度商化的憎恶,五星的概念,一星的执行。吉伦哈尔没有灵魂的表演,对一个艺术市场顶尖评论的Bi的演绎,只是流于表面的做作。最重要的是我怀疑我看的是删减版,几处死亡都是戛然而止,期待的创意和极具美感的“死亡作品”都只是帘后一瞥,感受不到一丝的震撼。
两星半。很「艺术馆奇妙夜」了,低开高走蛇尾,这种拍法应该又是奔着续集去…至于老吉,大概是彻底自暴自弃了,管他是三流剧本还是超英反派通通来者不拒。
评价的所谓好与坏,完全取决于你眼中看到的是部低廉的Noir,还是部迷失的Giallo,亦或是部性感的Slasher,也许对丹·吉尔罗伊和本片,都存在“快捷”的误解。
其实是很好的题材,有种老金的感觉,尤其像一个叫《绞肉机》的短篇。贪欲、丑恶、虚伪,自我吞噬,像一种净化仪式。片中出现的画作的确有与众不同之处,可惜作画者没有深挖。惊悚的剧情设置是做到了,但一想到夜行者,片中的立意立马显得浅薄了起来。最后接客的这个角色真的一言难尽。
3.5。从《夜行者》到《天鹅绒圆锯》,从新闻业到现代艺术行业,吉尔罗伊依然是一位同时具有艺术修养和“行业观”的导演。他用视觉上的色彩缤纷,情节上的鲜血淋漓,人物上的夸张猎奇展现了现代艺术行业隐藏在画布背后更加肮脏赤裸的商业动机。知名艺术家的灵感枯竭,代理商的代理权撕咬,销售者闻风而动的丑恶立场,甚至评论家由外而内的文字污染,轮番出场的人物勾画出属于行业的产业链,而这些绳链上的蚂蚱都被艺术品本身给玩弄了。当整个行业由内至外地腐蚀,只有艺术品自己动手了。于是我们看到了许多充满想象力的谋杀场景,画不再是平面图像,而是有意志和行动力的生命体,画家本人用鲜血作画赋予了画作生命力。超现实主义的惊悚情节与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术行业结合焕发出的是强有力的神秘吸引力,更别提老吉新一轮的个人魅力了。
续集我都想好了:某国际知名电影节,众星云集,各种口味刁钻的影评人到场,某不知名导演作品横空出世,金XX奖势在必得,可殊不知他竟有这样的过往······
55/100 放着一个好好的艺术品市场大撕逼,最后黑马胜出的经典路线不拍,非要去趟死神来了这趟浑水,可惜!
立意还是可以的,一众以艺术为生的男女偏偏是最不把艺术当回事的人,表面看似高雅,实则蝇营狗苟、追名逐利,导演似乎对此非常反感,于是采用了极端化的手段让每个人都获得了“艺术”的报应,但形式过激又极端牵强,让人感觉并不高明,神秘艺术家的故事也未得到很好的发掘。唯一值得好评的是吉伦哈尔的突破性演技,gay里gay气的形象塑造得还是不错的,加一星给吉伦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