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能我认识的重庆人太少,好像现实生活中重庆人不是像剧里这么讲话啊,调子扯得很高,像唱戏一样,像黄梅戏,简直就是在生活中唱戏,调子相较宿松话更单一,很多词汇一模一样。
长江这一线,从上游重庆到下游南京,大概都是明朝官话直系后裔。里面漂亮女孩子确实很多。结局干吗搞那么惨嘛。
第一部比第二部更有意思的原因,除了90年代更纯粹可爱之外,也因为第一部支线剧情丰富多彩,比如巴倒烫、胖妹、车车灯,知青往事把村里妹子搞大肚子就回城,还有江疯子讲起自己做生产大队长的时候斗死人,做棒棒还寄钱给那户人家,他也因此远走他乡。第一部很沉重,很绚烂,第二部里杂货店老板娘、服装厂老板这些支线剧情,就太无趣了。
应该是1996年(95年初秋还在找演员,年底可能开拍了)拍的,一个于我很陌生的时代,只是那时猪肉就要5块一斤,排骨8块,确实太贵了,不过确实很多年猪肉没涨价,零几年的时候还是5块一斤,甚至去年2019年猪肉最低差不多也到5块一斤(我妈说的)。
去做个体户,甚至饭店里做服务员(年轻漂亮女孩子去高级大饭店做服务员说有800,高薪),收入都比王达明厂里高(他卖鱼发迹后请前同事去酒吧,前同事说现在好转了,杂七杂八一个月有400左右,且做自豪状。王达明请他在酒吧喝了点饮料,三人就花了好像280,真是吓死人,这消费水平)。
我今天看到王家英坐台之后,忽然发现她整个形象都变了。她变得光鲜亮丽之后,对蛮牛却有一种强烈的,说不出来的柔情。
她刚从农村来重庆的时候其实整个人是急躁,浅薄,看不起棒棒的。但其实她也是和棒棒一个村一个阶层一个共生的源头。
今天看到王家英在身份转换成美丽的小姐之后,她忽然变得温柔,变得哀愁,对蛮牛的隐约爱意变得越来越强烈。
我就忽然明白她真正割裂了自己曾经的生活,用肉体获得自己理想的实现之后,其实她就变忧郁了。她对蛮牛的爱意其实是对贫穷洁白的生活的一种怀念,她曾经发誓要恶整他,但最后就在某一个瞬间忽然忽略了曾经的一切恩怨,因为那恩怨太渺小了,她曾经太渺小了。
你看那个演员怎么能在二十年前的方言剧里,把这种角色演绎得这么精确超前。没有一点脸谱化,没有“村姑变有钱妓女后趾高气昂最后罪有应得”而是将她演绎得笑容忧愁,温柔的声音里带着疲惫苍老。最后果然,她整个形象带来的那种不详的气氛最后预示了她悲剧的结局。最近一看到王家英的戏份我就很哀伤。
最终,那样的生活让美丽的她彻底的厌倦否定了。在火锅店里,她恶狠狠的告诉她的侄女,不准像她一样。
那是二十多年前,秋天的重庆。王家英心里急躁,迷茫,凄厉。她忽然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根本就没有得到过。
小的时候,爷爷奶奶追剧时会跟着瞟几眼,长大后已经完全没了印象。最近朋友推荐,决定完整地看一遍。看完后,迫不及待地想要再安利给其它朋友,因为真的太经典了!
●演员:看剧的时候就不时地感慨演员们的演技实在太好了,不管是主角还是群演,甚至里面的小朋友,你看不出他们是在表演,他们就像是在过自己的生活,没有一点用力尬戏的痕迹,也因此给观众以特别真实的感受。这是现在的一些粗制滥造甚至哪怕是高成本大制作的戏所无法企及的,真心感叹现在好剧太少!
●方言:我看的是原汁原味的四川话版本,因为是家乡的语言,所以觉得格外亲切,也增添了喜剧效果。这也让我不禁思考方言的重要性。全国各地都在普及和推广普通话,这也让方言的地位岌岌可危。年龄稍大的长辈们还是以说方言为主,但年龄偏小的一代人可能在慢慢丢掉甚至排斥方言,因为普通话总是意味着“正统”、“洋气”,而方言在某些场合、某些时间可能“听起来很土、很掉价”。但是看完这部剧后,我发现原来方言里也有这么多丰富的学问,很多地道的说法正在被年轻的一代逐渐遗忘。所以很感谢这部方言剧,让我见识到了四川话的魅力。
●时代:这剧之所以经典,也源于它描绘了改革开放后那个时代的社会景象。这对出生、成长于或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真的是一波回忆杀。老旧的街景、有人售票的公共汽车、当年的服饰妆容、夜总会的兴起,随着物质的丰富,当然也有贪欲、人与人的隔阂以及犯罪的增多。你可以大致地看到社会发展变化的脉络,也会感叹时代变迁的各种好与不好。
●农村与城市:电视剧主要描写的是改革开放后从农村到城市通过体力活谋生存的一批棒棒军。在剧里面也有很多场面刻画了早些年存在的城乡矛盾:个别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认为他们的出现扰乱了城市秩序,影响了市容市貌;而这些棒棒军也因为缺少教育、缺少见识而对城市生活显得无知,显得莽撞。但好的方面,你可以看到的是,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有一批努力工作、奋斗和善良的人。棒棒军们肩扛手提,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还时不时地助人为乐,甚至,甚至见义勇为。而从农村来的另一批人也想在这大城市里学学那赚钱的经验,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亦或是改变自己的命运。城市里呢,也有很多艰苦创业,迎着改革的浪潮,抓住时代的机遇发财致富的人。总之,他们奋斗不息的身影在告诉你勤劳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品质!
一部好剧,值得观看!真实、有趣、有意义!
疫情期间宅在家,和爸妈一起重新看了这部剧。20多年前看这部剧看不懂,笑着看完。现在再看,有很多泪点。
整部剧最想说的有两个人:于芳,王家英。
于芳在我看来就是女性先锋,女权先锋。为了摆脱农村“换亲”的恶习,甚至一分钱不带,逃到城市工作。有担当,果敢,正义感让剧里面的男人都自愧不如。感情方面,于芳和她的青梅竹马蛮牛之间的感情线,其实一直很暧昧,整部剧他们两个之间没有任何亲密的台词,唯一一句还是蛮牛死的前几个小时和她打电话说的“我也想你”。甚至于在最后一次通话中,蛮牛告诉于芳,准备和一个教授回家乡考察种植猕猴桃的事,于芳暗示自己不想再回到家乡,双方又透露出来失落,错失了他们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所以在蛮牛死后,于芳哭着后悔着当初没有好好和他相恋,后悔错过了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演员的功底真的太强了,台词那么平凡且不撕心裂肺,但是却能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苦)
和于芳对应的就是王家英这个角色。同样是从一个农村破碎的家庭逃出来,但是却走上了买假货,用假币,被拐卖,坐台小姐的歪路。王家英和于芳一样,都觉得自己能够逃脱农村,在城里面扎根,但是王家英代表了那个年代投机主义,最终迷失自己的一派。我觉得王家英和蛮牛之间的关系也挺微妙的。最开始王家英卖给蛮牛假货,让他们的关系以一个冰点开始。但是在蛮牛从人贩子手里面救了她之后,王家英对蛮牛的感情就开始变了。从人贩子手里面逃脱之后,王家英就从事了坐台小姐这一“职业”,挣到了一些钱。其实她自己也很想摆脱自己不光彩的工作,当她乡下的妹妹来看她,说自己也要成为姐姐那样的人,她马上打断自己的妹妹说,千万不要成为我这样的人。她的心里应该还是很认可蛮牛的吧,虽然每次她嘴上都很嫌弃蛮牛,但是她心里面一直知道蛮牛是个踏实,可靠,努力的老实人。其实有个镜头让我感觉王家英是不是有点喜欢蛮牛,就是在蛮牛死后,监狱里面王家英哭的镜头。
还是再说一下蛮牛,一个吃百家饭孤儿。他在剧里面表现出来是固执,正义,老实,不善言辞的形象。对于于芳来说他是一个完全可以放下戒备,可靠的大陆。对于王家英来说他是一个可以托付,但却只能仰望的太阳。
95年的重庆,我还没出生。现在看剧中的老旧梯坎,码头小巷。每一声汽笛都是时代的变迁,每一句乡音都是岁月的重量。
改革步入深水区,那时的社会百态风云诡谲,机遇和迷茫同在。编剧从小人物入手,为他们的打拼写在时代的一页,为他们的悲喜烙上鲜明的色彩。
我尤其喜欢剧中王家英和王达明这两个角色。王家英初进城时,对同样出身农村的棒棒是从心底里生出鄙夷的,这同样是她对自己出身的厌恶。她的自卑刻画是剧中藏得最深的,这和蛮牛正好相反,蛮牛的自卑在明处。以后她的种种行为都在诉说着内心的不安。她没有安全感,就像风浪中的船找不到港湾。当她委身夜总会,物质丰富时,她对进城妹妹诉说的遭遇不忍细听,对蛮牛也从开始的不对付变得温柔。她看见蛮牛就像看见曾经那个自己,她心里知道现在的一切本不是自己想要的。她试着逃避,却更加深陷其中。对蛮牛的朦胧爱意更像是对过往的一种追寻。王家英的沉沦和挣扎,盲目和逃避撕扯着她的身心。她是那时一群人的缩影,无力而迷茫。身后有责任,人前无自尊。剧中多出表现暗示她内心的拉扯和悲戚,勾勒出她动人的人性弧光。编剧对王家英和蛮牛都抱以近乎悲剧般的同情。两个自卑感强烈的人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一个自尊,一个自怜。他踏实勤恳,不负人恩,她不安迷茫,摇摇晃晃。
于芳,张淑慧是努力打拼改变命运的一类人。敢想敢拼,自信自强。这些人现在多数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
可是我想,老坎,毛子,江疯子才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典型代表。他们有的贪小便宜,有的目光短浅。他们朴实而自私,勤劳且勇敢。生活压力迫使来到城市中,参与进城市的建设,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他们总是沉默的,如潮水般涌来,像薄雾般退场。他们在哪里?在脚下的瓷砖瓦砾里,有他们一滴滴汗水;在头上的高楼大厦中,有他们一声声说笑。平凡汇聚成伟大,朴实绽放出花朵。
时代大势,滚滚逝水。人情冷暖,阴晴圆缺。这出上世纪的悲喜剧,对人性的刻画,众生的关怀。就像重庆和国家的变化一样,震撼人心。导演把镜头对准那个时候的众生,社会的底层。其中的人文关怀令人动容。
剧中最后一幕,老坎喊着号子,和众人抬着重物爬楼梯。那“重物”既是时代也是人生,是城市的发展,是生活的难题。他们负重前行爬坡上坎,爬出了社会的进步,进步中流淌着他们的血泪。他们是过去,也永远是现在。
他们是谁?是广大人民群众,是这芸芸众生。
大俗变大雅
虽然这部剧特别暴露年龄,大概是在高中时候看的,从头到尾地道的重庆话,各种融入底层生活的笑料,还有草根人群之间的质朴感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重庆故事。这么多年过去了,还依稀记得曾经留下的那些美好感觉
其實當年看這些方言劇在我家被視作低級趣味
真诚本就是一门艺术
蛮牛死得太突然了,55555
#室友带你补国产剧# 该片算是重庆片区的巅峰了。一看重庆变迁,二看底层百态,三看方言谐趣,四看每观每新。
好久没看到过这种接地气的电视剧了。怀念90年代……
小时候感觉这片子土的掉渣,又是方言,非常不喜欢,我爸却喜欢一遍遍的看,当时没有视频,有时候为了看这部片子,半夜三更都爬起来看。现在才感觉这片子真是非常了不起,再想起结局,让人感动。非常好的片子,值一万个薄红棍。
嗷,哭哭,比起古装剧里的赵亮,[山城棒棒军]里的赵亮可酷多了。
最棒的方言剧,用下里巴人的真实生活讲了很多人生哲理,还看哭了
小时候老爱看这个了。
至少在川渝人心中的神剧,第二部简直就是滥竽充数。
我只记得最后有一个棒棒为了救人,中了歹徒一刀,然后就牺牲了。
这是部男人戏,但这部剧的女性角色吊打现在各种国产玛丽苏大女主。是真实充满力量的存在。
当年家家哪个不看它,如今方言剧除了搞笑已不走心了
编剧是我的大学教授,想来大学最骄傲的事就是我写的故事被他表扬,他送了我本 他亲笔签名的精选集。
改开后迷茫和混乱的社会思潮裹挟着这群小人物,一起在山城的阶梯上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尽管技术层面很粗糙,但作为其内核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不会去看什么续集了,那个时代既然已经过去了,那就让故事在此打住吧。
真实而没有刻意隐瞒,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虽然是喜剧,可是也看出了许多的无奈和泪水。那些珍贵的90年代重庆镜头和重庆言子逐渐具有了历史意义,值得品味。
强烈推荐啊,四川和重庆的人应该没有没看过的吧。回忆。
读初中时看过,特别喜欢!剧中胖妹点火锅炸黑一桌人,笑得我们肚子痛!百看不厌,贴近农民生活的方言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