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谈些感想。第一集看了一半不禁诧异,这真的是那部在英国家喻户晓、并且是撒切尔夫人最爱的电视剧?当时补的剧太多,所以暂时将其搁置;而最后终于又“不得不”打开看的时候居然渐渐被它戳中诡异的笑点……
英国官僚是个相当有意思的群体。表面上大臣位高权重,似乎占据着决策地位,而实际上常务秘书掌管着行政上的具体事务,可对决策和执行产生一定影响;两者间的对立与妥协——在剧中体现为时而大臣“打败”Humphrey而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时而后者成功“驯服”前者的结局——令人百看不厌。 任何号称经典的法政教材也不及这样一部剧鲜活而有启发性;它所揭示的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天真的Jim是典型的被政治机器操控的政客,被选票和公务员左右着不能自拔,跟媒体和财团斗争着,在党派和部门之间反复抉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进入政治泥潭就只有身不由己——政治哲学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看穿了这一点并做出了各自的选择:抑或欢脱地跑掉,连鞋都懒得穿;抑或迎难而上,但内心还是一辈子都停不下来的纠结。 妥协与被迫并不是政治世界的特性。生存伴随着不断被磨平的棱角;人类不断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驯化着。多数人在大学还没结束前都还是理想主义的Jim,五年后、十年后……总有些东西值得花点努力去守护,比如残余的这点理想,如果还有的话。 印象最深的是三位主演,尤其是扮演Jim和Humphrey的两位老戏骨。 打开豆瓣影人的页面:Jim的扮演者,Paul Eddington(1927-06-18~1995-11-04);Humphrey的扮演者,Nigel Hawthorne(1929-04-05~2001-12-26)。尽管心里早已有数,毕竟演这部剧的时候他们已经年龄很大了,但想到昔日活跃在屏幕上的人如今已逝,还是忍不住一阵唏嘘…… 翻着照片,一样的西装,老去的Paul因为皮肤癌而剃光的头和充满斑块的脸几乎无法让我联想到Jim……不变的是露出两颗虎牙的笑。《独立报》上他的笑容依然灿烂,“拒绝为疾病所击退而离开舞台”,“我开始掉发,所以我开始想,为什么不直接剃光呢?”越是乐观坚强的人,与疾病的斗争都只会让人觉得更加心酸。 空无一人的剧场里,满面皱纹的Nigel坐在观众席。岁月带走了他舞台上的活力,汉弗莱爵士,只能停留在荧幕上。 很多人都不会再去回顾80年代的剧了吧。很多年过去以后,还会有人记得他们吗……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是超级粉丝,甚至写了一集同人剧,可BBC却只能心领:剧本右倾了,这句台词还有那句还有那那那啥都向着保守党呢……我们不能说,我们得保持中立。一句句删下来就成了一分半钟的小品,铁娘子只好在颁奖礼上拉两位主演过一下戏瘾。 据说每逢播映时间英国下院就空了,大家都看电视去了。当然从逻辑上讲这不能证明英国官员喜欢这部戏,只说明他们工作的职责包括严密关注媒体。 所以我们会看到剧中的外交大臣在电视机坏了之后,就得请内务大臣看电视通知他国外的政变:) 民众不能怪情报部门不干活或者不会干活,因为“政府从来不承认那个在伦敦拥有十几层的办公高楼的情报部门的存在。” “英国500年来一贯的外交政策,就是创造一个分裂的欧洲。过去我们和荷兰联手打西班牙,和德国联手打法国,和法国意大利联手打德国,和法国联手打德国意大利。分而治之过去有效,现在也是如此。我们得分裂欧共体,在外面分裂不了,就加入欧共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我们可以挑德国反法国,挑法国反意大利,挑意大利反荷兰……外交部高兴坏了,老好日子又回来了” 编剧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无法高于生活。比如有一集编剧虚构出获得全国最佳卫生奖的医院有500名行政人员,却没有一个大夫和一个病人。结果播出后编剧才发现英国真有这样的医院,但不是一家而是六家! 这部戏首播已经25年了,今天看来仍然深刻,也许政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白宫群英》描述了一个理想的政府,而现实更像《是,大臣!》。
S1E01:作为影子内阁农业大臣的哈克,终于等到他所在的政党赢得了大选,他焦急地等待首相的任命电话,又担心之前发起过反对首相任职的运动,被安排到较差的部分。结果,首相安排哈克担任行政部大臣,哈克应该对这个职位还是满意的。
哈克到行政部赴职时,认识了常务次长汉弗莱和私人秘书伯纳德。寒暄了几句后,哈克提出了对行政部进行改革,对陈旧的官僚体制进行大扫除,建立透明政府的想法。伯纳德给哈克安排的的行程,占据了哈克几乎所有的时间,还在满满的六档案盒要处理的文件。汉弗莱说,可以减少一些书面工作,您只需要做一些主要的决策(试探大臣是否能被架空),哈克当然明白,回答说:不用,这里的一切,都由我来作决定。
【关于“透明政府”的讨论】汉弗莱与内阁的阿诺德开展了一段有趣的对话:“透明 政府本身就是矛盾,你可以是透明,或者有个政府”“民众没有权利去知道,他们有无知的权利”“知识代表着阴谋与罪行,无知倒有一定的尊严”“如果people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他们就不知道你做错了什么”。
【给哈克一个下马威】汉弗莱通过与哈克的接触,认为哈克不会任由摆布。于是让工作人员把一份向美国采购1000万元显示器的合同放到档案盒里,果然,哈克的政治顾问威瑟尔看到了这份合同,哈克认为:国内也可以生产显示器,却向美国采购,会导致失业,必须阻止这个合同。并且在汉弗莱的引导下,哈克决定在工会会议的演讲中,揭露这个机密合同的存在,以证明透明政府的政治主张正确性,还要求将演讲稿公布给媒体。演讲稿呈递至首相私人办公室后,首相即将也美国总统见面计论签订贸易合同,看到这份演讲稿非常生气。哈克被吓得不轻,汉弗莱火上浇油,建议哈克提前准备好辞职信。哈克问汉弗莱有什么办法遮掩?汉弗莱说,你的意思是,在透明政府的方针前提下,采取灵活的方法把消息压下去?这时,伯纳德出现,说附加阻止令起了作用,演讲稿还没有捅给媒体。汉弗莱道歉说,是他的工作失识,没有废止附加阻止令,希望大臣原谅他。哈克说,当然,毕竟我们都会犯错误(当哈克说出这句话,估计已经意识到,自己上了汉弗莱的套了!)。
S1E02:【哈克扳回一局】布兰达总统来访,按照礼节,应当女王接待,所以要把女王从苏格兰接回伦敦(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所以国家首领是女王)。实际上,布兰达来访的目的是购买石油钻井,开采石油。哈克想出一个点子:女王在苏格兰迎接布兰达国王,苏格兰近海正好有石头钻井便于参观采购,女王也不用舟上劳顿,而且在苏格兰正好有三次边缘选举需要补选,正好借这笔交易去拉票。(注:哈克要为政党作出贡献,才能坐稳自己地位)。汉弗莱表示反对的原因是,他其实露脸的机会不多,如果在本地举行宴会,他可以穿着正装、佩戴勋章展示自己,满足小小的虚荣心。没想到,布兰达突发政变,军队领导人穆罕默德成为新的总统。哈克和外交大臣为了在苏格兰的三场边缘选举,坚持访问继续进行。新国王穆罕默德也答应来访。在去苏格兰的路上,哈克收到罕默德的演讲稿,内容包括:号召苏格兰和爱尔兰结合英国的压迫,加入自由主义国家行业中……等内容。哈克和汉弗莱去见布兰达国王,布兰达国王提出,希望英国提供5000万借款,十年后归还,而且免除利息,用于购买英国的钻井。汉弗莱指出,按照10%的利息计算,相当于让英国免费提供5000万元赞助,用于购买自己国家的钻井。哈克为了自己政党的边缘选举,答应了对方的条件。汉弗莱起初反对,指出哈克的行为是白送5000万,买一条政治上的出路。哈克提醒汉弗莱他正处于大十字勋章授街排名的关键时期后,(这笔生意相关于对外交部、劳动就业部、贸易与工业部都作了人情)马上改口称,我们也不希望苏联人投资布兰达。(这一集:讽刺了国家之间的关系。小国、穷国的目的,就是找大国、富国要钱。为了捞取政治利益、政治资本,往往会选择不惜出卖国家的利益。)
S1E04:哈克在接受采访时,被质疑国家资料库搜集公民信息并且被用来核查民众。哈克以打太极的方式回答:很高兴就这个问题,实际上,很多人都关注这个问题,它的确非常重要,民众有权知道(官方式回复)。
哈克的回答滴水不漏,但没有实质内容。汉弗莱称赞哈克的表现非常庄重、非常得体。而其政治顾问Weisel则向哈克指出,你现在训练有素,他们让你说什么你就说什么,“你是人还是喉舌”?。此时,哈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汉弗莱和伯纳德安排的各项行政事务占满了时间,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回家后,哈克的妻子提醒他,你是大臣,你可以作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哈克才意识到,自己之前被汉弗莱所罢布。于是,哈克决定反击。哈克向汉弗莱提高,改变国家资料库使用方式的要求,但被汉弗莱以各种理由推拖。
幸好,哈克遇到了他的前任。前任汤姆告诉哈克汉弗莱拖延战术的五个阶段:首先,说内阁刚成立,尚有许多事务要处理;然后,如果你仍然坚持,就会说“好的,你的意图很好,确实应该实施,但你确定这是实施它的正确方式?”;如果你还没被吓住,他会从如何做转向何时做,“阁下,现在还不是好的时机”;如果你还没有放弃,他会说“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比如技术上,行政上,法律上”;以上四点可以拖个三年,最后他会说“下一届大选近在咫尺,你能确保这项政策通过?”。前任汤姆说汉弗莱的策略是,你不督促的话,汉弗莱什么事情也不会做,而你却有一大堆事情要做。
最后,汤姆说汉弗莱会在最后一个档案盒的一堆文件的底部里,夹上关于这个政策还不能马上实施的理由(把重要的内容放到一堆不重要的内容里,顺带一起通过),即使没有看见,六个月后,当你询问为什么事情毫无进展的时候,汉弗莱会告诉你,他在六个月前已经(用这种方式)告诉你了。
哈克要求汉弗莱立即实施相关政策,而汉弗莱坚称不能,双方争执不下。哈克想到私人秘书伯纳德经常使用的一条理由“一经公布的事情,就不能改变”。于是,哈克在媒体采访时,公开宣称“会在9月1日起,每位公民都可以查阅自己的私人档案,没有大臣的许可,任何公务员都无权查阅私人档案……。我的常 务秘书已经向我担保,一旦未果,引咎辞职”。
别以为哈克取得了完胜,实际上,汉弗莱只花了五分钟,把上一任已经制作好的这项政策白皮书拿出来交给哈克,并称“我们经过彻夜的工作,终于赶了出来”。哈克则把上一任汤姆交给他的资料拿出来对比,结果是:一模一样!
(这一集非常精彩:公务员系统更倾向于通过拖延保持现状。民选官员由于频繁更换,这一任不知道上一任干了些什么,政策缺乏连续性,所以运行起来比较低效。)
S1E05:在国家资料库问题上赢得一局的哈克意气风发,决定大干一场,所以提出了分阶段削减20万名公务员的改革目标。
汉弗莱自然对此表示反对,但他也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没有使用拖延战术,而就是不按照哈克的意图起草报告,哈克有意见,就称“我们可以重新起草”。但重新起草过的报告仍然不把哈克的意思写入报告。
哈克应对之策是,既然你不按照我的意思写,我就自己写,并且拖延到汉弗莱没有时间重新起草。汉弗莱于是向哈克要这份草案,哈克也向汉弗莱打起了太极,说等“条件成熟、所有必要程序走完”的时候,我就交给你。汉弗莱于是告诉哈克,公务员系统如此庞大,是议会立法的结果。(不懂?)。
哈克将自己起草的提案交给了中央政策委员会,这给了首相的政策顾问休斯博士可乘之机。哈克曾经领导过反对首相的运动,因此算是首相的政敌,休斯正好可以借机帮首相除掉哈克,自己也立下大功一件。休斯私下联络财政部、内政部和公务员系统都提议废除行政事务部,这就是首相的政治手腕——先招安、先招安,再封爵,最后架空。
哈克、汉弗莱和伯纳德得知这个消息,面面相觑。这对三个人都不是好消息,意味着三个政治生涯的结束:哈克可能被安排工业协调总管大臣,这是一个容易得罪人的地方,汉弗莱和伯纳德也会被调到其他部门成为边缘人物。
面对来自外部的危机,哈克和汉弗莱抛弃前嫌,团结了一起。在伯纳德的提醒下,行政事务部刚接到一项工作——欧通证。大家都知道,这项工作肯定会遭到国民的反对,因为英国最讨厌被监管,而欧盟通则是给每个欧洲的国民都戴上身份证。因为英国的外交目标500年来没有变过,那就是——创造一个分裂的欧洲,所以英国不断地联合一个国家制约另一个国家,加入欧盟也是为了打入内部,从内部攻破(这个英国的地理位置有关,如果欧洲大陆团结一致,对英国是不利的。欧洲越分裂,对英国越有利)。但是,首相之所以接下这项工作,是因为首相被提名拿破仑奖(这是一个奖励为欧洲统一做出恭喜的奖项),一旦获奖之后,首相就会再停止欧通证这项工作。
哈克于是想到了制约首相的办法,就那是利用后座议员在议会上向首相提出质询——英国是否要实施欧通证。如果首相为了得到拿破仑奖承认要实施,将会引起国民的反感和反对,如果首相否认实施,则得不到拿破仑。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没有人问首相提出质询。休斯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只要答应向首相建议,宣布澄清废除行政事务部是谣言。
(这一集,体现了汉弗莱的拖延不也全为了私心,政客们由于任期短,其各项措施往往有表演的成分,比如削减20万名公务员、废除行政事务部等;文官们没有任期限制,考虑问题则更长远。)。
S1E06:哈克开始越过汉弗莱直接与基层的员工接触。汉弗莱对此非常不满,他归咎于伯纳德没有把哈克的时间安排满,让哈克陷入各种琐事中,比如见面、演讲、采访、出访,他就没有时间想其他的事情了。
汉弗莱告诉哈克,“有些事情你没有必要知道”,哈克可不这么想,所以命令汉弗莱事无巨细都要向他汇报。于是哈克陷入了一个死结:如果事无巨细,则会陷入文山会海;如果允许有些信息不向他报告,则可能错要重要信息。(对于汉弗莱而言,他也乐见哈克事无巨细过问工作,这样就会陷入没有。)
汉弗莱向伯纳德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事情大臣没有必要知道”:因为大臣掌握了更多事实,就会看到其他的可能性,提出其他的方案。而不是从文官们提出的几个方案作选择了。而文官们的职责,就是引导这些民先官员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背景:由于政府短期内不断换届重组,于是文官们提出一个理念,把大臣选择的方案尽可能引导到不受党派利益驱使,尽可以照顾到公众利益的方向上来。解决之道就是制造信息不对称。)。
汉弗莱认为,大臣的职能只有三个:一是公关员,让议会和公众接受部里的行动;二是议会代表,让议会通过部里推行的立法;三是在内阁争取经费。
哈克的妻子说“部里对哈克很恭敬没错,但他们可没有把哈克当回事”(很有意思的说法,恭敬和当回事,是两回事)。
S1E07:索里赫尔工程是前任实施的工程项目,位于某地方的市中心,但由于合作私企一方财务出现问题,工程处于烂尾状态。汉弗莱已经与某银行的董事约好饭局,意图通过银行资金接手这个工程,解决这个问题。对此事完全不知情的哈克,则想把这个工程的功劳揽在自己身上,打造成官方和私人投资合作建设的典范。
汉弗莱劝说哈克不要在媒体采访提及这个工程,但由于这个工程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没有告诉哈克原因。小气的哈克则认为汉弗莱想抢走他的功劳,所以没有听汉弗莱的建议。于是在媒体采访上,大肆宣传了这个工程。
汉弗莱与银行董事长见面,这位银行董事就快要退休了,汉弗莱以给他安排一个委员会主席的职位为条件,这位银行董事使用职权接手这个工程项目。(在英国,这些委员会主席的职位,成为大臣们用来赏赐手下们的工具,大臣们手上大约有8000个公营机构的带薪官差,每年花掉500万元税款。)
哈克为自己对索里赫尔工程的事情不知情很不高兴,但汉弗莱没有告诉哈克已有自己的苦衷,因为银行董事还要走董事会流程,才能确定下来,这需要时间。等到这位银行董事在董事会通过这件事项以后,汉弗莱则准备好了任命他为工业委员会主席的文件。正好,哈构的政治顾问弗兰克带来了“改革这些公营机构任人唯亲现象,消除权利寻租的报告”,建议将任命权上交议会专责委员会。正好,哈克看到了对建议任命工业委员会主席的文件,表示坚决反对。
汉弗莱不得不拿出索里赫尔工程的《报告》,里面写着“工程倒塌迫在眉睫”。哈克说这个工程是前任签订的,责任不在他。但正好BBC播出了哈克以工程接班人自居的采访。哈克这才乱了阵脚,汉弗莱于是不急不缓地提出解决方案:如果有个银行能来接手就好了,……但银行方面正在犹豫。正好这家银行的董事长明年就要退休,他正好渴望找个另外的差事,例如公营机构主席职位。哈克不顾弗兰克的反对,同意这位“啥也不懂”的董事长担任工业委员会主席。
哈克这时又想到在媒体采访时威胁他的某工会主席乔摩根,于是暗示汉弗莱提名他担任工业委员会的副主席。
弗兰克表示非常不满,这正是公营机构的弊病所在,任人唯亲。哈克于是建议,应该成立一个调查公营机构的特别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主席应当正直、能力强,而且对公营机构的弊病特别了解。汉弗莱则补充,这个职位非常辛苦,需要经常到各个国家进行考察了解。弗兰克也动了心,接受了这个“为人民服务”的苦差。
(这一集:目前短浅的弗兰克为了特别委员会主席的职位,远离了权力核心。哈克完成了蜕变,他明白了自己的那一套理想主义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文官体系妥协合作,才能掌握更大的权力。)
四大天王:appalling;very droll;yes and no;courageous
年纪小的时候看不进去,现在重看发现,Yes系列不是那种会让你因为某个场景某句话而哈哈大笑的喜剧,而是不知不觉就让你心里开始嘿嘿嘿个没完
大嘤的达尔文防疫简直再现本剧,顺便把一些评论里人脸打肿
一遍又一遍地看这个系列,每次看都有一种“他的机智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的感觉,真是一个又一个机智的故事啊。以至于我感觉普通人聊政治的时候有两种,一种是看过这部剧的,一种是没看过的
史上最佳政治剧,没有之一。我觉得所有对现实有关注的人都该看看这个剧,尤其对于国内许多幼稚的右派自由主义者,给他们看看民主政治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但是反过来说,只有在民主制的国家里,才能有这样的作品,以及对自己的政体毫不留情的讽刺
吉姆和汉弗莱分明处处在掐,为什么剧名却叫作,“是,大臣”?第一集台词给出了解答,“我们总是把难的部分放到题目里,放在那里要比放到文章里无害的多。”
这仨忒逗了,随便一凑都是戏。 要是把小寒每次冠冕堂皇的话拿下来倒背如流的话,估计口译press conference部分时简直可以鲜花辞(好听的废话)上再添花。
政治讽刺经典,但是貌似国内观众都显然忽视了它所展现的时代,英国病、70年代开始的经济衰退、官僚red tape以及其后的撒切尔上台与工人罢工运动......如果考虑到那些的话,这出剧无疑是给国家主义者敲响的警钟......当然,它本质上还是以犀利的搞笑为主的......
领导一思考,秘书就发笑
这是少数人的游戏,政客与官僚上演着年复一年相爱相杀的戏码,没有平民的份——只不过在有些国家,平民的自我感觉更良好。
为什么说美剧是垃圾呢,因为看过英剧之后会让人觉得看美剧很可耻。。
这季主线是大臣Jim Hacker从一名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到成熟政客的成长。Jim带领顾问Frank出任行政大臣时坚信透明政府干劲十足,但在被常任秘书Humphrey数次调教和阻挠之后,最后一集Jim同意掩盖索里赫尔事件真相,原本正直的Frank也被轻易收买,由此可见体制的强大及该剧的现实意义。
以大臣妻子为数不多的出场即高光来说,大臣换成她来做可能更佳🐶
以《生活大爆炸》相似的叙事方式探讨《白宫群英》一类的严肃话题,揭示英国政党体制与文官制度的微妙联系。
——政府不追求道德!——是吗?那追求什么?——稳定、社会正常运转、预防混乱、制止分裂、屹立不倒。——如果政府不行善,那它的目的是什么?——哦,大臣,政府不关乎善与恶,只关乎治与乱。
这种剧不能多看的,政客都是无脑的典范,公务员全是厚黑的精英,官僚主义的存在竟可以变得合理,体制再完善也无法让人从自身的邪恶中解救出来,英国人的讥诮尖刻让理想主义者无地自容
Sir Humphrey和John Hacker如今都已不在人世,看着更加心酸。特别是Hacker,晚年患皮肤病的样子真的好让人难受。上帝为什么要这么对待给人带来欢乐的人呢?
原来考试专用的口音是上流社会的口音啊
英国人民的政治观念和英国人民关于政治的观念:)
大臣妻子作为全剧唯一的女性角色,在少得可怜的出场时间内光彩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