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小艾(Aisholpan Nurgaiv), 生就一张圆脸,梳着两条大辫子,颧骨两侧堆着的两团“高原红”,让人可以感受到阿尔泰山脉中常年刮着的凛冽寒风。 这天,忙完农活儿,小艾像往常一样坐在自家的毡房前休息。立在她跟前的,是一只雌性金雕,名叫“白翼”。 小艾拿出两小瓶指甲油,一瓶粉红色、一瓶粉紫色,她一边大咧咧地给自己的指甲上色,一边对“白翼”说,“明天是最重要的日子,你准备好了吗?” “白翼”当然无法说话,但第二天,它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主人的问题——它训练有素地从小艾的右臂上起飞,翱翔于天际,随后以极快的速度俯冲,在数秒之内生擒地面上飞奔的猎物。小艾策马扬鞭,一声号令,它又快速返回,安稳地落在主人的右臂上。 “白翼”干净利落的表现,让小艾成为第一个在蒙古国哈萨克族“金雕节”盛会上获得冠军的女猎鹰人。她是年龄最小的参赛者,与她同场竞技的,绝大多数是成年男子。 事实上,女猎鹰人不仅在赛场上是极为少见的存在,在哈萨克游牧民族漫长的历史上,也屈指可数。因为,这是一项在传统上“传男不传女”的技艺。 目前,世界上大约仅有250名左右的猎鹰人。这项传承了2000多年的古老技艺,在古时候,帮助游牧民族训练鹰作为捕猎帮手,捕获猎物,然后用猎物皮毛换取生活所需。而今天,这一项技艺更像是游牧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图腾。 要驯服和驾驭鹰这种猛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老鹰的狩猎只在冬天进行,有时候猎人需要独自骑马上山,带着自己的鹰,在最低能达到零下50摄氏度的高原戈壁和雪原中穿行。这就是为什么,猎鹰被认为是“男人的活儿”的原因。一只鹰的体重约为10公斤,在不起飞的时候,它一般都立在猎人的肩膀上,这对于女性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小艾对这些困难和局限都有很清楚的认识,10岁那年,她开始对父亲养的鹰着迷。在哥哥参军后,小艾作为这个七口之家的二女儿,正式接下了家庭猎鹰人的衣钵,这是这个家庭12代中的第一个女性猎鹰人。 小艾的父亲诺尔吉夫(Nurgaiv Rys)也曾是一名金牌猎鹰者。他打破常规,将猎鹰技艺传授给女儿的做法,也在部落中受到非议。“人们说她不应该这样做,所以我担心她。”这个48岁的汉子心中的真实想法却很超前,“我认为男孩和女孩是平等的。” “女孩为什么不能呢?”小艾在心中也这么问过自己。在拥有了第一只属于自己的鹰以后,她知道,这再也不是个问题了。 去捕幼鹰的那天,父女俩骑着马
这故事说的是一个蒙古女孩成为猎鹰人的故事。
关于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通常会被下一个耐人寻味的定义:昔日的讲诉女性依附男性、爱情而活。如今讲诉女性的独立。不可否认,女性独立文化似乎以随时代潮流而上了。
电影是在阿尔泰山脚下拍的,场景恢宏大气。青草与雪山,云翳沉沉。蒙古族人的服饰格外精致真实。脸蛋红扑扑圆滚滚。在旷野上驰骋放鹰,英姿飒爽。仿佛又见六百年前蒙古帝国正盛时,在小家子气、礼节繁多的世界他们无畏爽朗地大笑。
读过简媜的文章《荒野之鹰》,字里行间的果敢与笃定令人心生崇敬。她写:“因为,但它赐给你荒野时,意味着,它要你成为高飞的鹰。”我认为这句话概括这部电影同样合适。
对纪录片不太了解,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角度去评析。只从感受到的东西来说,歌曲搭配风景绝美的画面让我很震撼。
每次阿莎潘和鹰的互动都让我想流泪,比赛5s内唤回的时候我都想在现场为她呐喊。家庭氛围也很好,一家人面对所有的质疑反对都不是采取偏激的攻击,也不反驳。只是以行动无声又有力的去证明,偏见和歧视也无法阻拦,这是我最感动的。
爸爸没有发表任何看法,只是认真的教她驯鹰的技巧,为她每一步前进而由衷的替她骄傲。妈妈和同学也保护着她的童真和少女,会因她的分享而感到好奇。尤其是妈妈并不认为她想成为一名驯鹰人就要割舍掉“累赘”的性别特征,叮嘱她女孩子要好好保护自己的头发,以及后面阿莎潘涂指甲油和买蝴蝶结在镜子面前凝视自己的画面,那里一直让我在思考,很多时候一些作品里对女权的表现方式就是减少、消除女性的性别特征。(如剪头发,不穿裙子之类的)然后以武装男性特征来表达女权思想的觉醒。
但这部片子里阿莎潘还是一个爱美的小女孩,这和她打破传统也不冲突。女权不应该是男性化。我之前也陷入过这种误区,我不想留长头发,不想化妆不想穿裙子,讨厌被凝视被评价的感觉。男生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也一定要去做到,不想求助,不管是力量还是心理还是能力我都觉得我完全可以和男性平起平坐。讨厌作为一个纯粹的女性而被要求。现在明白了这其实是因为我会觉得这些性别特征是妨碍我作为我,仅仅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位女性被对待。可生来是女性不该是我要抛弃的东西,这就是我。我是一个女人和我成为我自己不应该是相冲突的,哪怕因为这个会经历很多讨厌的时刻,那也不是我最先就要被舍弃的。
作为人去被看到,去存在。我不喜欢这部片被塞满被评论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论调,我更喜欢改称为是人的觉醒。和性别无关。人这一辈子能坚定不移的实现一个梦想,不管是大是小,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不管是男性和女性,克服这种东西的过程我都会为此而感动。而我也因此感受到了人的一生,真的有很多种生存的方式。与世界、与自然、与万事万物、与遇到的每一个人产生联结,去找到自己。而不仅仅是泯灭在都市里,沦为被社会评价被世俗被金钱名誉权利捆绑的木偶。生命应是广阔无穷,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
谢谢我能诞生在这个世界,感受和去看到这些。生而为人,生而为女人,我从此刻开始骄傲。
首先它拥有纪录片的特点,真实。避开剧本和摆拍不谈,即便是完全虚构的故事还是能给人以真实感。只是一个延迟摄影的景色镜头或当地牧民的一个笑容就能感动人,是这个题材的优势。广阔草原和高山能给类似我这样的普通观影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再说其表达。女权已经是个烂梗,就不再废话。全片紧扣自由和生命等几点,其实也都是烂大街的主题。但即便如此就我来说,相信观众还是买账的。人想要这样自由、行走于天地之间的感觉,即便不能获得真正肉体上的回归山野,精神自由也很有吸引力。虽然不知道能体会到这一点的人有多少。毕竟如果真正成为一个蒙古牧民,支撑你活着的不是钱,而是勇敢坚强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纪录片的力量和美,就来自于真实,这部片子真的拍得很好,我们看到了壮美的西北草原雪山,粗犷朴实的游牧民族,广袤的蓝天和大地,雄赳赳气昂昂的猎鹰。影片的拍摄手法也很好,配乐很赞,而高潮的地方也很抓人心,尤其是最后猎鹰和狐狸的搏斗也看得人很紧张。其实纪录片往往很少有特别大戏剧冲突,它的着眼点就在于真实,记录者就是要客观地让观众自己去感受。
很多人说这是另一版本的《摔跤吧爸爸》,其实我在其中并没有看到多少女权色彩,我也很不喜欢把什么事情都扯上女权,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开明的爸爸,愿意让他的女儿,她的女儿去学习驯鹰,因为我可以看到,从始至终阿莎潘都非常喜爱驯鹰,胜不骄,败不馁。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不管是天涯海角,我们都被连接在了一起。昔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社会的现代文明洗礼,在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牧民们的生活也都打上现代文明的烙印,他们的手表,他们的热水壶,孩子们去上学,住楼房,在西北的小城中可以看到汽车与马并行,人们的衣着各异,有衣着时髦的现代女郎,也有骑在马上的传统牧民。猎鹰大赛上有骑马而来的各民族猎手们,也有从世界各地赶来的中外记者们,还有开着越野越野汽车、骑着越野自行车来的各地的驴友们,传统与现代在草原上碰撞。男女平等的观念不可避免的也会影响到阿莎潘爸爸。其实虽然一直都在说女孩子不该去驯鹰,也有很多人反对,但实际上反对的力度并不大。其实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未尝不是因为学驯鹰的人越来越少,让这个女孩子去学驯鹰,也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妥协之举。我们在猎鹰大会上可以看到,参赛猎手们普遍年龄都较大,年轻人相对较少,尤其是阿莎潘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更是引人注目,其实我们可以想到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牧民家的男孩子们渴望到大城市去,他们很少再愿意去学祖辈传下来的迅鹰手法,因为他们觉得那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镜头下的老人们,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表情和眼神中的无奈,他们都已经上了年纪,他们祖祖辈辈相传的手艺却后继无人,我们真的很少能够看到他们的儿子,孙子们去跟他们学习,所以即便是来学习的是个女孩子,他们也愿意倾囊相授,只愿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传统不要在他们手中断绝。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是阿莎潘的笑脸,虽然她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美女,大圆脸盘,高原红,粗糙的皮肤,周围的女孩子们也都是一样的形象,但是却让我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有力的美感。阿莎潘是个纯真可爱的姑娘,她很爱美,我们在影片中经常能看到她拿着小镜子梳她的发辫,上面绑着漂亮的大花朵,我心里有时候在偷笑,觉得她的审美还停留在70年代,可是这未尝不是一种纯真的美,看看如今现在流行的千篇一律的网红审美,真心觉得阿莎潘才是打动人心的美。阿莎潘要去学驯鹰这个这个男人的伙计,但她依然在她粗糙的手上涂上指甲油;参加大会的途中,她不忘去商店里买一个漂亮的发卡。虽然影片中从始至终没有出现一个汉字,人们说的都是哈萨克族的传统民族语言,但是我们依然能够感同身受,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那份质朴的内心。传统的游牧文明和现代文明不可避免的碰撞着,但是我依然希望能够在碰撞中找到和谐共存之道。
#女猎鹰人# 在蒙古国的哈萨克族。有点像摔跤吧爸爸,其实我的父亲也会猎鹰,小时候他经常去抓兔子换钱来着,还给我做抓饭来着。
想念那些日子。
过去可能再也不能回来了,希望还没有城市化的地方,继续保持自己原有的特色。活在城市中有些时候很累。
不过,还是要做好当下,做好自己能够做好的。热爱生活。
剧本痕迹太重了,小主人公数次让人觉得是在“演戏”,而非被纪录;但绝大部分时候她脸上原生态的笑容还是非常让人动容的。蒙古风光被这部纪录片拍得美到了一定的境界,让人十分有想去蒙古旅游的冲动。
很好看,这种超震撼的生活环境本身自带好几分敬畏
很美的片子,蒙古旅游局绝对投钱了,风景太美好了。但是这片子还是局限于儿童片,没有对猎鹰人这一行业有过多的交代,而对小姑娘的努力也并未有太多的表达,好像说说她就行了,反而最后在雪地猎狐多了点乐趣和实感
涨了点姿势,原来还可以这般打猎:驯鹰,让鹰去对付猎物。十三岁的女孩和她的鹰,均出自草原天赋。虽然是纪录片,但拍摄、制作手法完全是剧情片模式的,不过,事实恰好符合“剧情需要”,也是难得。
看了这片子,感觉城市生活真是瘫软无力的弱智游戏
不要给摆拍加纪录片啊,这样纪录片不真,电影又太真。配乐加一星。最喜欢的是他们带着第一次的猎物回家,莎潘问爸爸:妈妈会不会高兴?爷爷会不会高兴?而爸爸问她:“你呢?你高不高兴?”
看着草原姑娘们脸上的高原红那大脸盘儿也许不符合现在流行的审美,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真心感觉到一种真实的朴实的美,比网红脸好看多了。
还是《蒙古草原,天气晴》更能touch到我。有的镜头太像电影了而不像纪录片,不知道导演要站在哪一边拍,感觉让小女孩涂指甲油那一幕完全是导演让她涂的,很多镜头都是因为“剧情”的需要,无可厚非雪山和鹰都会给本片加分,不过一些“布置”只能说是在跪舔西方中产阶级。嗯,尽管如此还是哭了两次。
【蒙古】拍出了一个崭新蓬勃的蒙古:尊重女儿选择并且并不计较她与她不够亲密的母亲;相信男女平等不惧他人议论的父亲还有日渐完善的教育。虽有表演的痕迹,但充满对天地神祗的感恩以及猎鹰人的崇高敬意。纠结在三四星和对导演手法的嫌弃,结果片尾Sia一首主题曲一响,就差没流出两行热泪...
讲的是哈萨克族的故事,同蒙古族一样都属于游牧民族,请不要混淆了
观影过程enjoyable。但是作为纪录片设计感太重,极匠气极刻意,导演的倾向性实在主观性过强,基本全靠剪辑,而且完全为了讨西方观众的巧。不过小姑娘笑容很美。小姑娘的爸爸简直是一个内心liberal的蒙古人- -
是哈萨克族的小姑娘,今天的公号介绍写错了,是我太无知,尴尬了。片子就是女猎鹰人版的《摔跤吧!爸爸》,摆拍的够燃,剧本完全是当成剧情片写的。
同样是爸爸教女儿,它比《摔跤吧爸爸》更有力
1. 小姑娘,你好棒啊!2. 她爸爸非常有智慧,不跟那些保守、顽固男人正面冲突,我们就行动好了,小姑娘参加比赛,年龄最小,第一次参赛,第一个女性,就一举拿下了冠军,那些老顽固们还是在那里瞎胡说。
看了不后悔。唯一的缺憾是:逻辑太简单了。
生活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必然受着如此环境的影响。这些阿尔泰之鹰们,从小就与雄浑的自然融为一体,承袭自祖辈的一切,就是他们的世界。当然时势的发展,又给这种封闭的社会,注入一种新的活力,如影片中喜欢猎鹰的小女孩。她既传承传统,又让传统为其破例。人类其实就是这么不断发展的。
燃炸了,老人说“let it gets old with you"。 少女和鹰一起成长,严苛的环境,少女偶尔的笑容,多美的追求,对鹰的温柔。和前几天看的冈仁波齐比起来,真的甩了冈仁波齐10086条街,好看炸了。要风景有风景,要角度要角度,要刻画有刻画,镜头的调度,情绪的捕捉,对鹰的渲染,真的燃爆啊
作为一部纪录片镜头抓得过于精准,有些不可信。但是情绪饱满,淳朴得很有感染力。
看完后我跟旁边的老美说:如果我在蒙古国,估计就是个放鹰的。
extraordinary!!帥炸!!(看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