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文化之下父子关系的深入解读 本文涉及到的两部电影: 《父子迷情》(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作品,俄罗斯) 《思悼》(李濬益作品,韩国) 俄罗斯著名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在电影《父子迷情》中借一对父子的情感相处探索生命灵魂可能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片中的父子并非通俗意义上的常人,由他们的视角,世界因彼此的存在才有意义,虽然片头有父子两人身体结合的暗示,但从后面的叙事来看,这只是存在于无意识间的幻念,或者说,他们只是想借此更深入对方的生命内核。片尾也许是在梦中,又仿佛初始的轮回,父亲不知不觉走上白雪皑皑的屋顶天台。儿子追问“那里有我么?”父亲神情迷茫,“只有我一个人……” 男人的情感较为封闭,而且擅长隐藏。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表示说,片中的父子情深带有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我希望借此探讨人类生与死的心灵归宿。父子关系对于男人来说,可谓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感情范型,因为它可能主导了男性一生的人际发展模式。 《父子迷情》通过父子情感互动从而展开的对生命灵魂的反省与探索固然只是传统社会父子关系叙事的一个特例。反映在文艺作品中的“正常”男性关系似乎永远是在从事权力竞争,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由此说,我认为女性角色往往可以给我提供喜剧题材,而男性,却只能让我写出悲剧。阿莫多瓦认为男性悲剧的源头在于被体制异化的父子关系。这不禁让人想到《红楼梦》中塑造的那位传统父亲贾政的形象。贾宝玉与这位父亲之间不但完全无法沟通情感,甚至父亲的存在还会让他感到难以呼吸的窒息。现实生活中,许多男性似乎都在与朋友暗中较劲,并且也很难对他人信任,甚至采取谨慎防卫的态度。阿莫多瓦认为,凡此种种皆可能源自早年的父子经验,并因此而形成的一种类似报复的冷漠内敛的感情模式。 从此意义上讲,韩国导演李濬益作品《思悼》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传统父子关系的范本——这是因为,在一种极端的权力垄断的君主体制之下,父子之间的对抗性也被推到了极致。尤其是在家庭本位的儒家伦理纲常之下的东方社会,构成社会基本单位的是家庭而不是个人。这个“家”的核心是父子这一血缘性纵贯轴,它不同于母子,母女,父女,后者只是“自然的血源性贯轴”,而前者则是“社会的血源性贯轴”:父系体制不只是自然生命的遗传,亦是文化生命乃至价值生命的来源。以“父子”这一血源性贯轴为核心,扩展开来便形成了政治,社会共同体——国家。儒家规定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君子人格的修身模式实际上都是一个逐步扩展的模式。从家到国的扩展与从父子到君臣的扩展是一样的,即“父子君臣化,君臣父子化”,孝道除了作为个体内在自觉的反省——个体对自身生命根源追溯与崇敬之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外在专制的规定。由此,父对子具有绝对的宰制性,领导性。 在我们的文化中,父亲往往是儿子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大男人的范本,但令人遗憾的是,父子关系从一开始也许就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正如《思悼》中所呈现出来的那样:高高在上的父亲常令儿子产生自卑感与无力感,由于无法与这个心目中的男性样本并驾齐驱,而感到慌乱与绝望。所谓的“代言政事”,非但没有一丁点的自主权,甚至常遭父亲不讲情面的责骂与全盘否定。父亲近乎蛮横的严厉亦让儿子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受的可悲处境:我不过是父亲专权的一颗棋子,一个用来牺牲的工具。 事实上,《思悼》中父亲英祖在儿子面前不苟言笑的铁板形象绝非偶然,传统社会的父子间经常以沉默作为交通的工具,而无法以语言来表达对彼此的情感。父子之间的这种永远对立、永远备战的状态几乎可说是父权社会的常态,譬如著名作家卡夫卡就在其作品中将父亲比喻为一位“独揽大权的暴君……。”另一位德国作家托马斯•伍尔夫则说:“对我而言,塑造一位父亲的形象,便是树立一个敌人”。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将父亲比喻为“暴君”“敌人”,也许是这部电影叙事在现实生活寻常家庭中的一种投射吧。 《思悼》较之前人前作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表现父子关系被权力的异化,有一个细腻的心理刻画的成长演变。世子绝非从一开始就对父亲抱有敌意的态度。童年的世子以一种天真烂漫的视野探寻身为人君所应具有的知识与风范,他也从父亲的期待视角中明白了沉重压力的由来。他默默无言地承受着,忍辱负重地扮演被父亲操纵的角色。有两场戏可视为世子走向崩溃的关键:一场戏是世子在漫天大雪中长跪于殿门之外哀求父亲收回所谓的退位承诺,另一场则是他在倾盆大雨的桥头接受父亲蛮不讲理的惩罚。两场戏中的儿子在父亲的面前都是长跪不起,都因父亲的嫌恶与疑忌而起。少年时期的世子对父亲满怀的厚望与信赖在此形成鲜明的讽刺,这样的反差亦让我们不难想象儿子遭遇父亲背叛之后内心深重的恐惧与灵魂的撕裂,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世子最后的自暴自弃了。 儿子去世之后,米柜也终于破开,英祖探手试探儿子最后的呼吸。这一幕过程中的父亲全程无表情,无配乐。试探完脉搏后,父亲似乎有了良心的发现,眼角有了泪水的滚动。这大概是全片中这位父亲唯一的一处人性流露吧。父子之间何时才能在社会普遍意义上建成人性化的亲子关系?韩国导演李濬益满怀悲悯之情刻画这样一对父子的人伦悲剧,而片尾世孙那一场含悲掩面的扇舞则是对父子之痛道不尽的一声叹息吧。
“飞向空中之箭是如斯理直气壮,我也讨厌如此的我。我不想如此活着。” 2015韩国正统佳片,当电影拍的好看之时,结尾再冗长的韩式煽情都不觉得多余。刘亚仁爆发年,演技竟可与宋康昊同日而语,苏志燮与其父子扮演竟有十分相似。“有了人才有礼法,才见人心”
结尾煽情过度,有种看韩剧剧场版的赶脚,拜托这还申奥?!
接连看了刘亚仁三部电影,是极有天赋又努力的演员,演技完全不逊宋康昊。【重看2022.05.10】
之前看桀骜的造型总觉得像苏志燮,想着刘亚仁和苏志燮要是能演次兄弟或者父子该挺好,结果这回真演父子了,居然是刘亚仁演的爹……
能和宋康昊飚戏,甚至不输于他。刘亚仁真是精彩,前途不可限量...
韩国历史电影少有的良心之作。摒除了意淫和戏说成分,如实讲述李氏朝鲜最惨痛的一段宫廷史实。不断闪回的叙事手法虽然老套但把人物塑造得很丰满。从父慈子孝到反目相戕,长满逆鳞的君权甚至容不下一对父子分享:性格差异带来悲剧。
纵然有取景小格局和煽情飚戏之嫌,但《思悼》真拍出了明朝那群不适合当皇帝的封建君王哀歌。这是谁的错?很多时候,淹没在正史的一行字,没人会把皇位传承看成是父子家族之间的亲情撕裂,而是轰轰烈烈的阴谋势力角斗。继续佩服韩片,即便是一个商业挂的片子。在上海影城一厅狂掉眼泪,真是晚节不保。
拍的很深刻的古装宫廷悲剧,刘亚仁即老手后再次贡献了精湛的演技,韩国的这故事让人想起唐太宗和李承乾的悲剧啊。全程看下来完全老皇帝各种作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后又来个后悔煽情哭戏简直矫情死了。世祖的小儿子太可爱聪明了,给他父亲送水那一段看得人要哭惹,真正懂他父亲的人
假如《鸣梁》6分《思悼》可得9分。父子之情,奈何君王之身,社稷所羁绊。吾愿汝成国之贤君,汝只求吾之暖意笑颜。清风吹,消散前,就此一次轻抚吾之脸庞。刘亚仁必将成为韩国电影的接班人,与宋康昊合作不见逊色,百年难遇的好演员。
只有深厚的东方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拍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
宋康昊和刘亚仁演技爆表。文根英演技为负。熊爹虐死娃,不值得同情。可怜了世子。
整部电影跟老皇帝一样伪善矫情。且,片子里的老年妆太可怕了啊啊啊。
文言文对白听得迷迷糊糊的。印象里特别深刻的,就是刘亚仁把心理压力巨大的思悼世子,演绎得非常精准,虽然我认为电影里并没特别集中表现来自王的压力。而最后当其持刀冲向自己父皇的宫殿,站在窗外拔刀而向时,未来正祖的几句话;以及影片最后苏志燮持扇起舞的场面,都极具东方仁义与美学之特点。
卧槽刘亚仁这么年轻就这么飚演技,感觉未来的韩国影坛必有他的位置。
刘亚仁和宋康昊对戏毫不逊色
刘亚仁啊答应我像尔康答应紫薇那样答应我 不要再去演电视剧了 收视率过50%又能怎样啊 比不了一部千万电影啊 专心拍电影吧 忠武路迟早是你的天下∠( ᐛ 」∠)_
实至名归的今年最佳韩影,无论故事台词情感演技音乐都堪称一流,越来越觉得韩国近几年的古装电影愈发精熟,而这部《思悼》更是巅峰集大成之作。隐忍的情感极其饱满和浓烈,几次如鲠在喉的感伤,短短两个小时经历了三代人的悲欢离合,那画着青龙的扇,那射向空中的箭,都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5星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殿下要的是君与臣,世子要的是父与子。刘亚仁这么年轻就这样狂飙演技,和宋康昊飙戏都不逊色,真是爱死了。
用「瘋癲」來換取被「關注」「理解」的可能,卻在死後才能換來一個撫摸。用剪輯蒙太奇來穿插表達故事敘述,狗、世孫、老師三次走近米櫃對劇情一步步推進,貫穿全劇的畫作更是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喻意。电影最后所献上的舞蹈、打出的扇子,每一下都那么的动人心弦
皇权之下,焉存人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