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普通女人》讲述的是一个变形人玛莉娜在遭遇男友死亡之后,在社会和男友家属之间所遭遇到的经历。这部电影本身是一部LGBT题材的电影,但针对主人公在电影中女性气质的呈现,以及导演对于女人公的性别认同,我们可以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分析方法来解读电影中女性的身份演变与经历。
影片一开头,导演以男性作为开头来引入,部分目的其实是暗示片中女主人公变性的身份,同时女主人公玛莲娜的首次出现也是由男性的视觉所引入的,观众随着男性奥兰多的视觉与步伐看到玛莲娜,这也表现出在这部电影中,女性仍然是作为被观看者。
导演首先用朴实平凡的电影爱情片段展现出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表明玛莲娜也就是一个有着爱情滋润的“普通女人”,而在男主人公(玛莲娜的男友)奥兰多死去之后,一切都开始产生变化。
先是玛莲娜的变性身份被发现,社会对于她的态度就十分不友善,甚至是保持一种歧视的态度。警察与医生都怀疑是她意图杀死奥兰多,在她想要逃离医院时被误会是畏罪潜逃;妨害风华的女警察要求对其调查,展开了一系列几乎没有意义的询问与检查,玛莲娜询问为什么要这样的时候,只得到了一句“这是必要程序”。
后是面对奥兰多的家属,前妻认为玛莲娜是奥兰多带给自己的耻辱,于是想要去掉与玛莲娜的金钱纠葛,甚至剥夺她参加奥兰多葬礼的权利。奥兰多的儿子对她产生厌恶,他并没有将玛莲娜当做女人,而是认为其只是一个恶心的基佬,甚至在后来还产生了暴力行为。甚至一直对玛莲娜较为友好的盖伯(奥兰多的弟弟),也表示对她的拒绝,并承诺给她一部分奥兰多的骨灰,以换取玛莲娜在葬礼的不出席。
这个故事背景设定在智利,因为在智利这个国家,变性还没有被人们所普遍接受,所以玛莲娜的身份曝光之后获得的肯定是无限的蔑视与嫌弃。
玛莲娜作为一个变性人,她只想要做一个普通女人的愿望在电影中十分明显。当遇到困难时,她总是用淡定的方式来争取与面对。在社会身份中,她只是一个白天当服务员,晚上当驻场歌手的平凡女人。当遭遇不平等的待遇,她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抗争,就如在奥兰多儿子警告其搬出公寓时,她坚定的告诉他,“我叫做玛莲娜”,这无疑是在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失去爱人时,她也会颓废,打开衣柜来捕捉昔日爱人的味道,甚至会在迷糊中看到奥兰多的幻象。
而她在社会生活中得到的是什么呢?一次次不公平的待遇,甚至最后还发现,自己深爱的男人可能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爱自己,“181的秘密”所联系的柜子就能很好地说明,奥兰多并没有给玛莲娜留下什么。而这一秘密,还是玛莲娜再次利用自身的男性认同所换来的。
最后,玛莲娜在与奥兰多的遗体告别中,挥别了自己的这段感情,同时以歌唱的方式走向了自己的新生活。
其实片中的一些小细节也很值得玩味,影片一开头呈现的是伊瓜苏瀑布,这与后来两人所说的旅行相呼应,同时瀑布的形状与玛莲娜脖子上项链的形状是一样的马蹄状。《春光乍泄》里也有伊瓜苏瀑布,那是黎耀辉与何宝荣的梦想天堂与灵魂共鸣;在这里,却成为玛丽莲的“空中楼阁”。
影片中有一幕是赤裸的玛莲娜将镜子放在自己的两腿之间,镜子中是自己的脸庞,导演没有去展现她身份的真实性,而是导演自身的温暖所在。变成了一把钥匙,预示着她开始成为自己的解放者,重新去面对生活。此外,玛莲娜的爱人叫奥兰多,萨利·波特的电影《奥兰多》里,奥兰多是一个未名自己性别的人,这样的名字设定是否是导演对于玛莲娜自身性别模糊的影射呢?
影片中有一幕是赤裸的玛莲娜将镜子放在自己的两腿之间,镜子中是自己的脸庞,导演没有去展现她身份的真实性,而是导演自身的温暖所在。
最后还要特别提一下的是,玛莲娜的扮演者丹妮拉·维加是智利第一位变性演员。导演启用丹妮拉来饰演玛莲娜,在情感上更加真挚与写实。
1
其实,这个片名,意在强调“普通”,倒让人感觉并不“普通”。但看完影片,即理解了导演的用心。70后智利导演塞巴斯蒂安·莱里奥的这部《普通女人》(2017),当然不普通,它赢得了201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自有一番道理。变性人的丹妮拉·维加出演了片中的变性人玛丽娜,这种刻骨的真实,那种深入肌肤的痛,可谓分毫不差,把握的极其精准,让人无比的信服。我喜欢影片整体那种心灰意冷的游离感。它像是控诉,又像是止于一种表达,但其力度和节奏皆精准的可谓无懈可击。
23岁的玛丽娜,与57岁的奥兰多相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以异样的目光看待,他们只是一对正常的情侣,但若加上变性人的玛丽娜,这种有色眼镜一旦戴起,便会滋生没完没了的侮辱。片中对于玛丽娜这种简单的粗暴,不止于奥兰多的前妻、儿子和亲戚,还有女探员。难得的是,奥兰多的老弟加布和她的歌唱老师,都非常理解并支持她。
2
但更多的是,现实社会对于变性人普遍带有一种鄙视的态度,这对于“走光死”的玛丽娜好像无所遁形又无处安身,难以好好的喘息。她出门戴着墨镜,宅在屋里只能打拳解压。片中特意制造这么一个场景,席卷的垃圾碎片,追赶着她,凛冽的狂风如一块密封的坚硬挡板,阻挡着她安然前行。她的身子被扑面而来的狂风弯折成45度。如此刻意,这在过往的电影中比较少见。足见她心中的超大压力,形同毁灭的痕迹。
难道影片只是想强调特殊人群面对现实压力而形成的诸多不堪,期待人们的多多理解吗,显然不会如此简单。反而,我们看到了影片难得的沉静,看到了难以喘息之下的克制,甚至自始至终的冷峻。玛丽娜并没有无故宣泄,她只是一再沉默,一个表现的比正常人还正常。从某种角度来说,她处处表现的像一个“天使”。如果你以为她是软弱可欺,那你就错了。不,她是在用超强意志力对抗整个不堪的现实。这当然考验着她的耐心。
3
相反,我们看到了,非正常的歇斯底里,倒是那些自诩为正常的人,他们满嘴脏话恶语。他们对她吐口水,骂她“人渣、死同性恋,超级恋态”,并绑架她到车上用胶带缠紧她的鼻子和面孔。其实,奥兰多的家人,对于奥兰多生前丝毫不关心,哪怕那条狗狗,也是其子布鲁诺所弃,最终被玛丽娜收留。说实在的,他们更关心的是奥兰多的钱袋子。他们对于玛丽娜的责难,说到底无非是怕她吞没了奥兰多的家财。
从一开始,他们对于玛丽娜和奥兰多的恋情,就视为“超级变态”。好像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既是变态的关系,那他们就有尽情侮辱她的权利。也就是说,恶心的不是玛丽娜和奥兰多的恋情,而是这些缺乏理性的野蛮报复。对于玛丽娜来说,这真是“恶劣又难以忍受的人生”。人,往往在非理性时,不会明白自己动怒的样子,如何的麻花般的扭曲。我们从奥兰多家人对于玛丽娜的情形,即看到了这种可怕的丑陋不堪。
4
让我还原下真相,奥兰多那夜与玛丽娜在一起,半夜突感不适,被玛丽娜急送医院,经抢救无效,因其动脉瘤破裂,不幸生亡。如此,玛丽娜便成了众矢之的,奥兰多的亲人怀疑是她故意所为,连警方都这样认为。的确,那夜,只有他们在一起,如同普通恋人,这本没什么大惊小怪。只是她回去关门时,奥兰多撑不住,猛地晕倒摔下楼梯,但这并非她故意所为。
看看玛丽娜无奈又哀求的眼神吧。看看女探员科斯提,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指使法医部给她脱光光检查,这才是让她最痛苦的地方,你科斯提也是女性啊,你怎么如此糟蹋,如此不尊重同为女性的玛丽娜。“我只是血肉之躯,一个普通女人”。但谁听她的呢。人家视她为“怪兽”。奥兰多的前妻索妮娅和儿子,都以为这个“变态人”,只是因为想图谋她前夫的钱财,才跟奥兰多在一起。他们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但玛丽娜静静地说,我什么也不要。奥兰多的小车、房子及一切,都给了他们。她只想参加她恋人的葬礼,但他们不允许。布鲁诺连狗都带走了,这让她难过,因为她知道,当年就是这家伙抛弃了狗狗,她怕他再抛弃它,她才赶到教堂告别会上,没想到被他们当作捣乱。他们不分青红白地绑架她到车上,用胶带封住她的嘴,使劲地侮辱她。喜欢动粗的家伙,只能证明其可耻的虚弱。
5
奥兰多这个男人给她带来的,除了无尽的痛苦,留给她的就是那把181号钥匙,她一直不清楚这神秘的钥匙,到底出自何处。结果,在她服务的餐厅,看到一个老头结账时,同样有一把这样的钥匙,一问才知这是芬兰迪亚桑拿房的钥匙。于是,她去了,这是一家男女混用的桑拿房。结果,181柜子空空如也。这个情节,在我看来,并非毫无必要,而是说身为变性人的玛丽娜,真正完成了从男性到女人的心理转变,她不再计较这种身份对于她的困扰和责难。这多少有些魔幻的成分。
另外,这也对应着片头,喜欢蒸桑拿的奥兰多,正从那家桑拿房出来,当晚,即给他急送医院,说明他的猝然离世,与玛丽娜没有直接关系。如果说有,倒是他在桑拿房,长时间的热蒸极有可能造成了他的不适,这也为玛丽娜解脱了不实的“罪名”。这正是电影的巧设之处。稍加用心揣摩,就会对于电影绵密又精妙的场景对应,颇感讶异,毕竟这只是出自一位新锐导演之手。其整体叙事、摄影与剪辑的老道,足可匹配那些风起云涌的名导。
6
我们从《丹麦女孩》到这部《普通女孩》,人类有关变性手术的发展,也就一百多年,这是人类之中特殊人群,向自身认知进行自我认证的不懈长征。而影片收放自如,足见功夫。它着力淡化叙事,以阐释玛丽娜的内心焦灼、不安和无处排解的表情,让我们生发无限的同情和怜悯。即便她的亲姐姐婉达和姐夫加斯顿,表面上接纳,实际上也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玛丽娜。
最终,玛丽娜穿过幽暗的地下道,与心爱的奥兰多紧紧拥吻,但这只是她思念的幻象。她在焚烧炉前,与冰冷的奥兰多作最终的告别,然后目送着他运进焚尸炉火化。一切前尘旧情,都将化作这一缕青烟而去,她与过去作了一个真正的了断。她听从了老师的劝导,身着歌唱服,在舞台上庄重地献唱,那近乎天籁的美声环绕着整个大厅,穿越了现实的尘世纷扰。
由此,她终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生。人生所有的不快都会翻篇。再者,那些对于她的成见,并不会因为她的新生而消散,相反,还可能强化。但她不会再在意那些任意的侮辱了,因为她有一颗坚毅又义无返顾的内心,毕竟每个人的人生(无论好与坏),都只属于自己,而与别人的看法无关,这才是人生最为重要的。
2018.5.27
请关注公众微信号:经典光影手册 Bwwgfhj798
当你最心爱的人突然死在你面前,尤其是前一刻你们还约定好一同出游,对未来充满甜蜜的憧憬。
你是什么反应?
不能接受,崩溃大哭?还是心灰意冷,沉浸在往日的美好恋情中,无法走出心理阴霾?
片中的玛丽娜都有。
稍微有一点不同的,她的身份有点特别:她是一名变性人,年轻更比男友小太多。
因此,所有人都怀疑她同男友的感情,男友的亲友直接认定她贪图男方财产,甚至下手谋害男友。
一时之间,男友的前妻、儿子、戴着有色眼镜的警察,挨个儿出现在她的面前:拿走男友的车,将她赶出公寓,威逼她进行身体检查,对她各种精神和肉体的羞辱。
警察征询玛丽娜消息时,镜头采用这样的俯视角度,镜头正反打时,对玛丽娜则处于仰视的角度。
警察威逼玛丽娜接受检查时,镜头如同警察一样冰冷带着挑衅意味,毫无温度打在玛丽娜身体上,浓浓的羞辱感扑面而来。
玛丽娜忍受着一切,只因为男友曾对她的许诺,让她用沉默和顺从来悼念这段感情。
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玛丽娜只不过希望出席男友的追思会。然而男友的亲友面对玛丽娜的到来,却表现出格外的惊讶和愤怒。
作为前妻,这个女人能出席前夫的追思会;作为最亲密的爱人,这个女人却被剥夺了出现在恋人追思会的权利,何其讽刺。
玛丽娜闯入奥兰多追思会,旁人阻止玛丽娜时说:难道你就不能体谅一下他们的痛苦吗?
好笑的是,得知奥兰多的死讯,他的亲友们第一反应是赶紧拿车拿房拿狗,当一切到手后才心平气和坐下来筹备追思会。而作为奥兰多生前最亲近的玛丽娜,原本应该是最痛苦的一个人,却被挡在门外。
片中出现了几次玛丽娜在凌空打拳,想打倒的生活的困境,那些对她的刁难和折磨。这些发泄性的挥拳场景,每每发生在她感到无力痛苦时,烘托出她内心的痛苦与愤怒。
而玛丽娜忍受着旁人因这段恋情带给她的羞辱,只因为她始终相信,她是一个被爱着的人。即便是爱人骤然离去,但他对她的爱始终不减,远处的瀑布下,原本就应该站着她们两个人。
然而在顾客的提示下,她还是想求证恋人最后的遗物钥匙代表着什么。
他还爱我吗?在餐厅说好一起去伊瓜苏瀑布,他却先一步离开了,那他是真心想同自己去吗?
像所有恋爱中的女人一样,她最关心的,还是对方有没有真的爱过她。或许恋人离世后短时间内她经历的这些,让她也开始同其他人一样,怀疑这段感情,对方究竟有没有真的爱过她。那些许诺和甜言蜜语,到底是不是谎言。
她在洗车时想起他,在打开保险箱想到他,如梦似幻中仿佛看到他再次出现,相拥、相吻,一如往日。
究竟有没有那份机票真的那么重要吗?玛丽娜在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无论如何她的感情是真的,她的那些美好回忆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就像她最后看着恋人的遗体,流下的告别之泪。
没有委屈,没有怨恨,只有不舍和惜别。
如果说对方没有那么爱你,这是你需要放弃自己的理由吗?显然不是。作为一个人,在困境中我们不过是不断寻找着自我,寻求爱与被爱,最后再带着爱意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歌声嘹亮的玛丽娜,用她的音乐让观众一起回到那个颇具象征性的逆风场景中。无论风暴如何如刀般刮到她身上,依然不能阻挡她前进的脚步。
《普通女人》延续了导演之前出色的镜头和色彩,克制而细腻,在光影中呈现一个独立、坚强的人物形象。
尽管披着变性人的外衣,但影片骨子里还是讲述一个女人渴望爱情,寻觅爱情的故事,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形象,因此译作“普通女人”(当然,它还有个别名《A Fantastic Woman》)。
影片虽是LBGT题材,但在内容上却没有着重强调玛丽娜的变性过程或者她同恋人相遇的故事,导演的镜头下更没有猎奇和围观,叙事上也不同于其他大红的LBGT影片故事那么戏剧化,像去年另一部大热的《人生密密缝》一样,讲述的是变性人经历变性后的日常生活。
而且用变性人来演绎变性人,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选择。
《普通女人》的焦点仅仅是对准玛丽娜这样一个骤然失去恋人的普通女人。除却变性人的外衣噱头,不过是平淡生活的苦与甜。
一对年纪相差很多的情侣,男子因身体不适,突然离世。男子妻子儿子家人都讨厌这个同性异装女,不允许“她”出入男子的葬礼。慢慢的,才看出他们俩其实非常相爱。导演不想大张旗鼓的歌颂如何如何相爱,而是细枝末节慢慢的带出女子有多思念男子。方向极为正确,但是表现手法稍有仪式感,包括表演,这把原本类纪实的风格给略“做作”了,感觉这个导演可能略有固执和自恋。如果没有“跳出来”的想法的话,可能更更高级一些。还有,叙事略显单薄一些,这表现在剧本走向摇摆和剪辑略有犹豫。包括表演在琢磨导演的意图,或者说不知道怎么演更合适。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年国内一部电影“长江图”,如果剧本方向坚决一些,放在爱情上,那些“宏伟”和“禅意”作为大背景带出来的话,可能会更好。抛开电影,情感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迅速绝迹,特别是爱情。在经济主导一切的前提下,口号的情感和实质的情感完全是两码事。就像很多人天天标榜着信仰、道德,其实天天朋友圈劝导别人该如何如何做的,正是ta所欠缺和违背的🍵
2018年的秋天,北京国际电影节,智利大使馆。过去很久了,我都要看备忘录的日期才知道是什么时候看的。当时以为这是我喜欢的电影,沉淀到了现在,才发现只能给出三星。以下是当时写的。
不思议女人,更是普通女人。
低沉但温柔的嗓音,精致的妆容、服饰和发型,见到她的人都叫她ma'am。她是Marina。她有男友,有天籁般的歌喉,在餐厅打工当服务员,有几个知心好友,也可以是夜店的Queen,下定决心去参加爱人的葬礼,最后却只听到他小女儿的哭声就立刻退了出来。她对自己的身份很坦然也很坚定,告诉所有人我是Marina,不是Daniel。但也因为她的身份,她面对谩骂侮辱,只能一味忍让。在这个社会中,她是不占理的。她从医院里逃走,极度不适却沉默地接受了体检,走在街边被人跟踪辱骂甚至绑架侮辱被拿胶带缠了一头一脸被世间所有恶毒的语言咒骂,也只是一直想逃走一直说let go of me 和 don’t touch me ,直到第二次的放肆才忍无可忍地跳上汽车顶,边跳边喊“我要我的狗”,但仅此而已,甚至爬下车后还把Orlando的钥匙还给了前妻。
整个故事中,她一直是最有礼貌的人。如果她生来就是一个女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我最迷惑不解的一个问题,一个人,人畜无害,恋爱你情我愿没给社会添加负担,为什么只因为一种身份(而且是天生无法改变的)就要被人如此侮辱鄙视?要评判一个人,就评判ta后天的修养,而不是对先天的属性指指点点。
Marina做到的是宠辱不惊,或者叫,麻木。前妻虚伪地叫她不要拘礼,又几次三番地或嘲讽(变态…恶心…)或谩骂她,她不去还口;Bruno轻薄的嘲笑(无法想象我爸和你在一起)和辱骂,她不去理会。而她称呼警官的名字被要求叫官职,看上去疏远,其实很体恤她,在体检的时候对医生说将她当作女人看待,问她的名字并叫她的女名,她也没有对警官感激涕零。
这个世界上对变性人有很多种态度,有像妻子、儿子和开始时警察的态度,谩骂、挖苦,嘲笑、不讲道理;有像哥哥和警官的态度,会体谅,但是过不了自己的坎。会对妻子那类人提出异议:她是女人,也会在握手还是贴面礼中纠结,最后选择握手。当然也有像好友的态度,完全自然地看待,所讨论的从来都是鸡毛蒜皮,从不因为她的身份而有别扭。这种人毕竟是少。
最后是关于爱情。她的爱情看上去很普通,虽然也有cliche的“家庭排斥”话题,但男主毕竟是成功的企业家,经济独立,家庭方面在男主健在时并不是很大的问题。Marina是孤独的,就算面对好友,也只是简单地说move on,keep everything to herself. 影片中常有象征,如Marina在不平、扭曲的镜面中审视自己,比如还车时电台里的“A Natural Woman”,比如象征着重新来过的洗车和火化,虽然每次试图重新来过,男主的影子总会找到她,Marina最终也目送爱人离去。
她的最后一阙歌,我并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我有感觉,她要新生了。
影片结束得略显仓促,开头伊瓜苏瀑布镜头,结尾却没有交代Marina日后的动向。她在桑拿中心拿到机票了吗?她有没有去看伊瓜苏?她会不会觉得,在瀑布下本应站着两个人?
瀑布元素和《春光》不谋而合,然而虽然两部影片主角都是LGBT群体,但实质上还有很大差别。《普通女人》关注点在于人与社会,与其他人,关于放下,关于新生。而《春光》完全是两个人的世界,关于爱情,关于逃离,关于孤独的人,关于念念不忘。黎耀辉真的可以放下何宝荣吗?
故事比较一般,全靠女主提神。由变性演员出演的这个变性角色实在太美了,不但同时兼具柔弱和坚强两种气质,而且把失去爱人后的悲哀以隐忍的方式宣泄一空。最后女主在剧院的一曲让我沉醉啊!为什么没得影后?(柏林评委又因为“本色出演”而集体失明了吗?干!)
3.5 trans并不一定都要一副diva样,也可以是个普通女人。
当最后变性后的她迫不得已只在腰间围着浴巾进入男浴室,才是整个影片最为心酸之处。跨性别的忘年恋经历生死别离,每个边缘女性都是坚韧美丽又渴望着爱的普通女人。逆风而行、钥匙牌的反情节很好。
从舞池里来者不拒的《葛洛莉亚》到变性丧偶的《普通女人》,莱里奥专注帮边缘女性祛魅,美貌、聪慧、活力...之外,其实“女人”本身就是一个形容词,关于勇气和坚守,表达热爱和无畏。
看后一周的追评:我觉得好的电影都能带给人很长一段时间的“回味期”,而这是这次柏林电影节最让我回忆不停的电影,一个变性女人在爱人死后的心路历程,那些小细节:一把钥匙,一阵风,一段配乐… 都让我的脑细胞不停地去回味。
这怕是要拿泰迪熊了~
不要和谁约定,去看春光乍泄里的大瀑布,看上去很美,一同去很难。约定同去的,终没有到达。剩下一个人,面对大瀑布飞短流长,大雨滂沱中独自坚强
【智利】一切都完成得踏实:LGBT主角的光彩演艺首秀+切合时际的题材+丰满完整的主角设计,再加上镜头、色彩、音乐的出色运用,整部电影像一张得不了满分但可以毫不犹豫给出优的答卷。Alicia Keys的歌用得妙。什么是”fantastic“?是在困境中不断升华自我认知,是在生活里永远追寻着心爱之人的痕迹。
其实故事很简单,但女主人公的特殊身份加大了戏剧效果,也加重了获奖的砝码,旁边的奶奶一会儿倒吸凉气一会儿叹气,也说明电影的代入感很强,节奏稍稍有点慢,几次以为要结束了发现还有发展。如果拿下影后应该是很有意义吧。
逆风前行步履艰难,迎风奔跑淋漓大汗。舞厅里欢歌妖娆像妩媚雀鸟,舞台上交响如诉似泣血杜鹃。车窗前被世俗胶带丑陋裹缠,镜子里才是从阴处映衬的自我。一直想找回那两张飞往伊瓜苏的机票,桑拿柜里空空如也,火化炉里尘墟一抔。用幽魂牵引前行,留下未尽之吻。你说要带我去看第七大奇观,你没有食言。
3.5 比葛洛莉亚更精致扎实,但情感上的冲击力却有退步,剧本过于工整平淡了。
普通女人,普通片子,演员还不错,故事太简单,不足以动人,去年获得奥斯卡大奖的《月光男孩》,今年获最佳外语的《普通女人》,其实拍得都很一般。当LGBT成为政治正确,成为影展惯常,看多了会不会厌倦呢,拍多了,会不会成为一种获奖套路呢。
几个高光时刻虽设计感过重,依旧是沉稳大气的作品。坚定做自己,坚定地生活永远能打动人。钥匙(伊瓜苏瀑布)的反情节设置,是在呼应《春光乍泄》?[B+]
看完后不久,思考为什么男女主角的情感背景交代得那么模糊,也没有任何闪回呢?然后一点点倒回去想,才发觉,在最开始的歌厅中,两人的眼神既像多年的伴侣,也像邂逅时的一见钟情。这大概已足够解释后面的一切吧。其实是很简单的故事,一个人对抗全世界,没有其他。可是她扛得住,因为她是一个普通女人
特别好的是没按照无依无靠,无爱可诉,无家可归的方式去做,编导稳健的叙事完整塑造出一个脆弱与坚强的普通女人...
三星半,但是考虑到是跨性别题材,还来自智利,且第一次由变性人演变性人,电影依然值得推荐。女主角很漂亮,叙事有点波澜不惊了,但我真的很喜欢表演和电影营造的氛围,只有南美电影能拍得如此自由。181号柜子,让我想起了A Ghost Story里的那张小纸条。
3.5;“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与狂风(世俗偏见)对搏,在狂舞中飞升超脱,幻想中的影子在肉身消失之前再度降临,让死亡带走秘密,是该告别的时候;怀念的隐忍并未降低情感的浓烈,柜子中的黑暗,堪称全片最佳,也带动一个悬疑小高潮,片尾曲相当美妙。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第一名,又一部涉及变性人尊严与权利的影片。技艺工整,主演出色。今年世界范围有这么多关注同性、变性的主题的优秀电影,是什么样的社会思潮所致?这些似乎离我们太远了些,难以简单评价。
难得的一部讲述变性人的电影,女主很坚强,演技很好,让人入戏,普罗大众对变性人真的没有那么宽容,甚至很残忍,但是变性人也有爱,值得被尊重。
同样是伴侣在片头就意外去世的题材,全片却连一个闪回镜头都没有,光这一点就比做作到俗气的《单身男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钥匙的反情节处理也不错。3.5分,回头再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