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所看的最佳英剧,法庭伦理加上犯罪悬疑,故事非常具有可看性,担当女主角的凯莉·麦克唐纳的精湛演技更是锦上添花。爱丁堡,万圣节之夜,一个陪女儿过节的卡车司机在家中被袭击毒打,差点丧生,原因却是一个十几年前失去儿子的母亲认定他就是当年被隐名判刑后出狱的少年犯凶手,将他的照片和信息挂在了网上。于是,她变成了刑事案件的被告,受害者反而成了可能入狱的加害者,而被袭击者究竟是不是那个少年犯的疑云一直密布在整部剧集中,跌宕起伏,悬念丛生,非常抓心。同时,剧集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受害者有没有权利反击已经付出代价的曾经的加害者,法律上即使没有,道义上有没有呢?剧中的母亲一直被杀害儿子的凶手被现有司法制度轻轻放过的过往所纠缠,愤愤不平,用时髦的话说就是放不下,只有以牙还牙才能平息内心愤怒。在认定男主是凶手后,女主用在网上泄露其信息的方式期望有人伤害甚至杀死他。复仇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但在现代社会里不能以非法手段进行所谓的复仇,即使存在着不公平亦是如此。母亲对儿子被害的自责转化成对凶手难以熄灭的怒火,执念于找到凶手并实施报复,更执念于男主就是那个凶手,不相信任何不利于这个执念的事实。女主的丈夫告诉她宽恕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时,她并不认可。在最后关头真相显现时,女主得到了那声道歉,也明白了所谓加害者和被害者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终于,善良战胜了恶念,宽恕实现了平静,给这个故事划上一个句号。
前不久,由贾静雯、吴慷仁出演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在网络上引起的广泛的讨论。
豆瓣评分也高达9.5。
《我们与恶的距离》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它探讨了一个问题——
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间,善与恶之间,是否有一条明确的界限?
或许很多人已经从中找到了答案。
而今天剧主要跟大家分享的这部英剧《受害者》同样聚焦了这个问题。
只不过,它的表达更加直接。
第一季,仅仅只有4集。
短小精悍。
男主克瑞格,一个货车司机。
在万圣节这天,他推掉了同事之间的酒局,一如既往的下班回家,准备和妻子女儿一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
可不幸的是,意外发生了。
克瑞格被一个头戴骷髅面具的人锤倒在自家门口。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
不,还不够。
面对倒地的克瑞格,“骷髅”人却并没有要停手的意思,继续抄起身边的工具砸向克瑞格的头。
躺在地上不省人事的克瑞格被送往了医院进行抢救。
同时,一篇关于克瑞格的文章也在网络上疯狂流传起来。
克瑞格醒来以后发现自己被诬蔑成了一名冷血的少儿杀手——埃迪·J·特纳。
有多冷血?
受害者利亚姆在遇害时只有9岁。
而凶手埃迪仅仅比利亚姆大了4岁。
这个案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根据英国的《人权保护法案》,考虑到埃迪还是未成年人,所以法院并未公开审理此案。
他的长相也没有曝光在大众眼前,可他的名字却因为一时的失误而遭到泄露。
埃迪经过审判后,被判处了无期徒刑。
服刑7年后,他获得假释出狱了。
这时,英国的法律又赋予给了他另一项权利——
终身匿名权。
出狱后的埃迪改了名字,从此就像人间蒸发一样,不知所踪。
不过,受害者利亚姆的母亲安娜却从未放弃寻找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
她不能接受埃迪杀死自己儿子之后,居然还可以改头换面的重新开始生活。
这是对利亚姆的不公平。
于是,她请了私家侦探来调查埃迪出狱后的身份。
根据私家侦探的信息,安娜发现克瑞格很可能就是那个冷血杀手埃迪。
可惜,她根本没有足够的证据。
仇恨和愤怒令安娜无法再坐以待毙下去。
安娜迫切的想让所有人都知道真相,看清克瑞格的真面目。
于是,她在网上发布了曝光克瑞格的真实身份的文章。
舆论强大的力量,再一次展现了出来。
得知消息后,网络上的各类“英雄”纷纷上线,对克瑞格的威胁、谩骂接踵而来。
最严重的是,这些威胁、谩骂可不单单只停留在网络上。
克瑞格因为此次事件丢掉了工作——
妻子在睡觉时险些被从窗外扔进的砖头砸中——
他的女儿为了维护自己而被最好的朋友们孤立——
还有在剧集开始时,克瑞格受到的袭击,现在看来也绝非偶然,极有可能是某位“英雄”的杰作。
社会舆论带来的连锁反应彻底毁掉了克瑞格原本安逸的生活。
而安娜最终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法院以“煽动他人行凶”的罪名起诉了她。
可就像剧中所说,没人愿意给受害者冠上罪犯的名号。
而整部剧出现最多的一句台词也是——
记住谁才是受害者。
是一直陷在丧子之痛,无法解脱的安娜?
还是可能被诬蔑的克瑞格?
其实,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早已没有了界限。
就像《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加害者李晓明的家人在舆论的压力下,生活变得举步维艰。
妹妹李大芝,因为哥哥的罪行,整日戴着口罩生活,在人前抬不起头。
母亲为了能让女儿过上正常的生活,甚至改掉女儿的名字并且忍痛与她断绝了关系。
另一边,同样失去爱子的受害者宋乔安(贾静雯饰)和安娜一样,无法走出丧子之痛,心里永远充满着愤怒和愧疚。
她将生活的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工作上,忽略了剩下的女儿与丈夫。
而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为了稳固公司在业界的地位,她不惜沦为“标题党”,不断制造舆论,来增加曝光量。
从这个角度来说,宋乔安作为案件的受害者,又和加害者有什么区别呢?
在剧主看来,只不过是换了另一种方式伤害了另一个人罢了。
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转化,也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至于克瑞格究竟是不是当年那个冷血的少年杀手?
安娜能否走出丧子之痛?
剧主在这里就不剧透了,留给大家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受害者》的结尾也引用了鲁米的诗句——
“远在是非对错之外,还有一片所在,我将在那里与你相遇。”
最后,抛开是非对错,若克瑞格真的是当年那个冷血的少年杀手,你们会宽恕他在未成年时犯下的罪恶吗?
老郭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不明任何情况就叫你一定要大度的人,这种人你得离他远一点,雷劈他都会连累到你。
王源前段时间上一个综艺节目,舞台上的他独自一人站在聚光灯下,举着麦克风说:你们看我在台上亮吗?台下粉丝齐声大喊:亮!可他说:我看你们很暗。
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这是我看完受害者首先联想到的两件事。女主从得知儿子被杀害起就陷入了悲痛与复仇的情绪中,当未成年罪犯服完刑回归常人生活后她的不安也变本加厉。这里我比较倾向于认为她的愤怒更多来自她对自己的不认可,自责与羞愧的情绪多过对凶手的仇恨。她恨自己没能尽自己所能看护好儿子,没能出现在儿子最危险的时候为其挡下灾难。现在复仇更多是想做点什么弥补当年犯下的错。这种想法在偶然得知凶手如今的姓名和住址后有了实现的可能。
尼采说过: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英国法律为了保护未成年罪犯从未公布其照片,女主在茫茫人海中找寻多年,绝望和日夜煎熬的罪恶感压抑着她急需有个出口宣泄。于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仅凭私家侦探一面之词就认定男主为当年凶手。她等待这个答案太久了,以至于不愿意收集证据验证,我想她更害怕他不是凶手,如果不是,她又要等多少年?而今好不容易有了宣泄口,只有复仇能填补她的愤怒。
弹幕说女主神经病…就算自己没了儿子也不能伤害无辜的人啊…还有说凶手已经服过刑了你凭什么乱用私刑?弹幕就像电影里女主身边所有亲友都一副客观理智的样貌告诉女主要原谅那个凶手,要看开点,要从过去中走出来。可是发现没有,告诉她这些话的没有一个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失去孩子的只有女主。所以你们没有悲痛没有愤怒没有情绪,一副看客心态对女主的行为评头论足。当时弹幕看得我心寒。
女主固然有错,愤怒令她在这件事上失去理智,无法客观,但她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她只是被深渊吞噬了。
而被她指认为凶手的男主生活也开始变得一团糟。遭受陌生人异样的眼光,工作受到排挤被辞退,女儿在学校被同学孤立,妻子也开始不信任他最后带着女儿走了,莫须有的指控在一夜之间让他一无所有了。可他仍然不愿意通过公开个人信息与凶手核对来为自己澄清。起初我以为他宁愿自己遭受不公也要保护那个已经赎过罪的凶手,我以为他是内心真正有大爱的人。直到最后他在女主一遍又一遍的对不起中羞愧难当情绪失控,眼含泪光说出自己就是当年凶手,我也同女主一样震惊了,这是我没有料想到的转折,与此同时他的人格魅力在我心中消散了。这里不得不佩服导演真的厉害,男主当时的遭遇俨然是受害者,而女主是为了泄愤的加害者,影片的叙事方式和拍摄手法引导着观众,同时又设置了几个疑似凶手的烟雾弹,没人会认为男主是凶手。可就在女主为自己错怪了好人而道歉时,没想到男主此刻却承认了凶手就是自己,受害者与加害者身份瞬间互换,这样的转折让影片在人性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探讨,更具现实意义。
男主最后的坦白也掀起了影片高潮。在小男孩遇害的那座桥下,男女主面对面坐着,男主讲述杀害女主儿子的经过,两人就这样在一问一答间互飚演技。与女主同样陷入丧子之痛的前夫哥在最后持刀走向男主,女主慢慢走过去挡在了男主身前,用行动原谅了杀害儿子的凶手。
影片中有句台词大致意思是:能原谅那些不可原谅的,才是原谅存在的意义。可这世间哪来无缘无故的原谅,总要经过彼此之间互相感知,感同身受下才有可能真正谅解啊。否则所有的原谅都只是在对自己说算了吧。
在主线之外,男女主都失去了很多。男主因曾犯过的错失去了工作妻女,半生活在愧疚里。女主在复仇之路上迷失了自我,不再关心家庭,小儿子缺失母爱变得叛逆,救助多年的精神病人也因她差点自杀……
在影片结束时出现一段字幕:
远在是非对错之外,还有一片所在。
我将在那里与你相遇。
看完影片后应该会给很多人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远在是非对错之外,还有一片所在,我将在那里与你相遇。”片尾的这首伊斯兰古诗可谓是点睛之笔。
剧情不俗,超越了常见的复仇故事,有感而发,耐人寻味。
全片充满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关怀。每个人都是受害者环节上的一环,只是缘由和时间顺序不同而已,所以要宽恕。但最后女主的宽恕也太突兀了,难以让人信服。
第4集的大反转非常精彩。
女主和其他几位主演实力雄厚,入木三分。8.0
很新鲜的构思是受害人和加害者的身份是变化的,探讨了对恶性刑事案件中未成年犯人的保护是否是对受害者家属的不公平。这应该不是个简单的命题,是个情理法纠缠的困境。最后母亲原谅了不可原谅的,还是有点意外,但是也说得通,当初不公开审理造成的心结都解开了,最爱已逝无法挽回,现世只有原谅。可惜John Hannh的戏份太少了,虽然没一眼认出,可是翻早年的剧评还是发现当年也是一样有莫名的打动人的魅力,魅力这东西是玄学
“五一”不出门给人添“堵”,也不让人给自己添"堵“,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上网找剧看了。英剧是首选,即便相同的题材,对幽深人性的探索,也总有独特的英伦风格体现,那种阴湿、灰蒙、冷峻、微光,不只是画面的调度,更是复杂人世的洞烛。
《受害者》还只是第一季的短短四集,一个故事的大概情节已完整,但还是有些交代不清的地方、Craig Myers犯下的罪案好像有原型,比之剧中的情节更加令人发指、人物故事也更曲折,这会是有第二季的原因吗?第一季的展开?那这一季的主题该如何延续?
看前三集对 Anna Dean 这个近乎偏执的母亲有点反感,对Craig Myers在身份还在似是而非的摇摆状态中的他,有疑虑有同情还有点觉得他太软弱。剧中那么多干扰对他身份的认定的情节与人物(汤姆、丹尼),想必也是要让看客像剧集里的检察官说的,在安娜一案中,忽略克雷格是不是埃迪,他只是这一案的受害者,这样接受安娜的有罪判罚可能更理性客观 ?
但是,克雷格就是埃迪。知道了事实的警长要对他挥拳,而我在知晓他的真实身份时同样观感有变,即使是他在面对自己曾经的受害者不停地对他道歉、而完全崩溃的一刻坦白的。人是多么复杂,我们不能审判他人,但还是会有根深蒂固的意识无时不刻在审判着看似的一切。
最后一场,那个废弃的桥下。在我看来不可思议但还是会动容,为施害者和受害者的相对而坐,为受到过深深伤害的母亲的举动。
”远在是非对错之外,还有一片所在,我将在那里与你相遇、” 我就驻足那片所在。
前面三集不错,是真的不错,演技和节奏都很好,但不喜欢最后一集,看到后面讲述案子的细节:年幼,随机从商场带走,杀害之后在死者身上埋砖头,都怀疑是改编1993年James Bulger谋杀案(当然也可能不是,但太像了)。虽然导演在第三集也讲了,原谅不能原谅的才有意义,重点是现在活着的人。但假如是改编的话,后面犯人的坦白和后悔,和父母的原谅就有点碍眼了(我个人认为)。也许导演只是想让受害者家庭可以放下继续自己生活,但不应该过多去揣测凶手的心理,没这必要。
原谅?不可能的
能原谅那些不可原谅的人 才是原谅存在的意义
Out beyond the ideas of wrongdoing and rightdoing, there is a field. I'll meet you there.
一个受害者亲手制造出另一个受害者,受害像瘟疫传播着。这剧神奇在于,几乎所有的角色因为一桩谋杀案件或多或少变成了受害者。妈妈从歇斯底里惩罚凶手到释怀原谅凶手,非常了不起,这种宽恕很少人能够做到。多一星加给演技。
3.75
受害者与加害者都在无尽的痛苦中完成自我救赎。
阴冷的爱丁堡和苏格兰腔照单全收啊,这个故事就从里面长出来似的。女主贡献了教科书式的表演,不仅演出了情绪,而且演出了情绪的层次,悲痛和偏执,都太细腻了。除了那个莫名坚持的警察说服力差了点,剧作上的枝枝蔓蔓最后都组织进了对主题的讨论,相当于变换着角度在展示和推敲何为受害者,以及这种创伤的内在深度。而艺术相比时政评论多走出的半步,不在于取消是非曲直,正是把选择和境界都牢牢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
(*@ο@*) 哇~演员的演技炸裂,表演太棒。人性本恶啊筒子们。。。美剧翻拍的话就会变成以悬疑为主了哈哈哈哈 其实母亲没法释怀的是自己连孩子被杀的原因是什么都不知道,连凶手啥样都没见过,放不下的自责,无法安眠。我没太懂里面对于当年未成年杀人犯的这一系列体制,男主的老婆和孩子很无辜的呀
最后两集的反转再反转对于人性不停的拷问,在对与错,法与情之间究竟该如何抉择。没有真正经历过谁也不能给出答案,似乎也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法官在法庭聆讯中给出过一个标准答案,所谓受害者与加害者也是相对于事件而言。但如果事事都如此简单就好了。
最后飙演技牛X,短小精悍的同时把一个故事讲圆,大概真的只有英剧了。
热评第一让我恶心
非常的出色,精彩的表演,纠结的情感与道德问题,曲折悬疑的剧情,推荐一看(结局很精彩,母亲的释怀我觉得顺理成章)最后时刻俩位主角的表演太出色了
“远在是非对错之外,还有一片所在。我将在那里与你相遇。”
4.5 节奏和情绪都非常成熟。Kelly Macdonald不单只有声音和口音好听,演技也越来越成熟,不施脂粉的脸容,难以言述的悲伤、痛苦和愤怒。
“完美”受害者的“完美”阐述,以至于受害者和被害者的身份不断调换。寻凶复仇的梗虽然老,但胜在有一个精致的剧本,以及一众演技爆裂的好演员。身处旋涡的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包括涉及网络暴力的任何人。人性在每一个节点都受到严酷无情的拷问,再跨一步可能就是无尽深渊和死循环。★★★★☆
啊。。。猜火车的妹子已经演teenager的妈了……她和滑动门男主的台词能听懂,但是其他苏格兰演员们的台词听起来就比较费劲了……感觉啃完这个生肉苏屯听力要大进步……我为啥要看这个呢?还好找到了字幕版……很精致的剧本,演员没有短板。不过国情原因,可能有些人看了会觉得不适。。。我自己很喜欢
冰冰字幕组
从受害者到施害者。当伤害已经存在,被害者的亲人们如何从伤痛中走出来,如何面对内心的仇恨,如何开始新的生活。宽恕也许并不只是放开恨,更多的是放过自己。说起来确实很容易,但事实上太难了。凯莉麦克唐纳全素颜,演的还是不错的。
最后15分钟全剧精华,苏格兰口音一击入魂,He wanted to be Big!原谅无差别杀人犯不是人们口中的圣母行为,而是不愿看到一个又一个家庭就此毁灭(都是社会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