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非常值得各位专业电影人和普通观众借鉴——即一个导演如果烂,对电影造成的伤害是多么的巨大。这可以说是从编剧、到演员表演、到调度、到摄影、到剪辑的全方位的垃圾。可是如果你单独看每一个岗位,你会发现,他妈一点都不烂。
编剧是有很明显的创造力的(即导演本人),他意图描摹一个杀人如麻的人在行将就木之际,那些过往的阴暗面开始淹没自己的惊悚故事。这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的传记片,可是由于前面过多的铺垫了现实,而没有尽早的进入主题,使得电影都过去一半才让人意识到他的意图。
tom hardy的表演已经竭尽全力,没有任何可指摘的地方,但因为编剧(即导演本人)非要过多的安排现实中的那些无关紧要的人物,再加上总是用客观镜头,使得观众完全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试着去理解主角。
摄影本来是用客观镜头表达,镜头一直将卡彭放在中心,这是推进剧情的镜头,可整整50分钟,剧情完全没有推进。直到50分钟开始,镜头突然转换成主观视角,观众才得以进入卡彭的世界,感受到他对现实和记忆的模糊,也立刻让人想起了库布里克的《闪灵》。本来以为终于,他妈的终于开始了,可竟没想到这是唯一高潮。
摄影的能力可以说完全没有体现,因为灯光组就用了最平常的商业恐怖片的灯光,特别艳俗。更何况一半的戏竟都选在白天——作为一部心理惊悚片,这可真是日了狗。摄影成了完全的平面,Tom Hardy就像在演一部商业电视剧,这么有观看度的脸和这么精湛的表演却看起来像关爱失智老人的纪录片。
然后就是剪辑——我的天!所有这些最后的补救就是剪辑,剪辑就真用了47分钟来说明卡彭是老年痴呆这一件事!更何况一开始的字幕就写了这件事。如果那场第47分钟的戏能够发生在开头的10分钟以内,这部电影至少可以涨1分。结果就是,要表现FBI的骚扰,没有表现;要表现过去回忆的鬼魂在向他索命,也没怎么表现;他无法分清现实和回忆,就表现了一点;却放了大段大段他妻子、他亲戚、他儿子、他那些小弟关心他的狗屁台词!这让我有一阵都以为他是要翻拍《公民凯恩》了。
本片就证明了导演是电影的核心。一个好的导演可以把一部烂剧本拍得及格甚至翻盘,而一个垃圾导演……这就是垃圾导演的典型案例。
在一片期待声中,汤姆.哈迪主演的新片《卡彭》揭开了面纱,先看看这部电影的前期宣传吧:讲述了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黑帮头目阿尔.卡彭生命中最后一年的故事、汤姆.哈迪与杰克.劳登这对大受欢迎的“空军组合”继《敦刻尔克》后再次合作、汤姆.哈迪饰演晚年病人再次挑战演技极限...有这几条护体,《卡彭》怎么看都是神作胚子吧,但是,最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影片上映二十四小时内,口碑迅速扑街,截止到目前,这部影片在美国烂番茄网站仅仅收获了百分之三十九的新鲜度评分,豆瓣电影页面,评分也只有惨淡的4.9分,这样的表现属实令人大跌眼镜。
影片一开场,我们就看到一幅阴郁、诡异的画面:一位神情紧张、神经质的男人在黑暗的走廊里寻找着什么,他循着奇怪的声响,打开了衣柜的门,原来是一个小女孩躲在里面,男人开始恶作剧似的开始追逐女孩,更多的孩子加入了这场追逐游戏,他们跑到院子里,行动不便的他被孩子们推倒在泥地里,大家打闹成一团。
这个行动不便、面容憔悴的男人就是阿尔.卡彭,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黑帮分子,在自己犯罪生涯的巅峰时期,他掌握着美国芝加哥最大的黑帮团伙,建立起了一个血腥又强大的商业帝国,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有必要对这样一位人物进行一些背景的交代。
卡彭于1899年出生于纽约,父母为原籍意大利那不勒斯的美国移民,早早就辍学的他在青年时期加入当地的黑帮组织,20岁左右的时候由于犯下了一些罪行,他离开了纽约前往芝加哥,这次转移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在芝加哥,他遇到了当时芝加哥著名的黑帮头目强尼.托里奥,强尼.托里奥非常欣赏这位机智、果敢的年轻人,开始对他进行重点栽培,能力出众的卡彭也是很快展现出了自己的领导才能,在黑帮组织中逐渐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25年,由于自己所在的帮派与芝加哥当地另一个帮派“北边帮”发生剧烈的冲突,强尼.托里奥在压力之下辞去了职务,卡彭接管了帮派,这一年卡彭年仅26岁。上任后的卡彭开始了自己大刀阔斧的商业运营,他用收买、暴力胁迫的方式迅速垄断了整个芝加哥的私酒、赌场交易,同时也和“北边帮”延续着残酷、血腥的帮派斗争,1929年的2月14日,为了铲除“北边帮”的头目“疯子莫兰”,卡彭制造了臭名昭著的“情人节大屠杀”事件,这次事件造成了7名无辜民众的死亡,这次事件真正冒犯了公众的底线,但狡猾的卡彭再次动用自己的手段使得自己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卡彭以及他的帮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甚至传到了时任美国总统胡佛的耳中,胡佛当局把卡彭定为重点监视的对象,一直在寻找机会将他绳之以法,最终,联邦政府以逃税漏税的罪名将卡彭抓捕,判处11年监禁,8年后卡彭出狱,但由于患有梅毒并出现了神经性痴呆,一年后,也就是1947年的1月25日,卡彭死于中风后心脏骤停。
影片《卡彭》描写的就是卡彭生命中最后一年的故事,出狱后的他身体状况急剧恶化,神经性病毒导致他的智力水平下降,几乎就相当于一个12岁孩童的智力,影片一开场那段追逐和游戏就向我们交代了这一事实。于此同时,有一队FBI探员24小时不间断地对卡彭进行监听,因为他们获知卡彭藏匿起了一笔巨款,他们的任务就是收集到这笔巨款藏匿地点的信息,但卡彭的精神状况极不稳定,说话也是颠三倒四,这样的情况使得探员们的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卡彭虽然智力受损严重,但似乎对于身边的环境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度,他隐隐察觉到了周围人都在策划着阴谋,他敏感多疑、行为更加古怪,同时,他也被无休止的梦魇困扰,一天夜里,窗外风雨交加,睡不着的卡彭看到从房间黑暗的角落里走出来一位小男孩,男孩的表情恐怖,他慢慢掀起了自己的衣服,露出有着一道道血痕的肚子,卡彭惊恐万分,但身体无法动弹,由于惊恐,他的大便失禁了。
这位小男孩是谁?他肚子上的伤痕是谁造成的?为什么卡彭面对这个景象会如此惊恐?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这个段落无疑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位心狠手辣的亡命之徒内心中脆弱的一面,或许这个男孩是他曾经伤害过的人,某种愧疚感一直潜藏在他的潜意识中,如今他形容枯槁、理智消退,愧疚与恐惧便从潜意识深处走出,开始折磨他。事实上整部影片就是在不断展现卡彭的噩梦和想象,另一个段落中,卡彭仿佛看到了那位肚子上满是伤痕的男孩牵着气球,在自己家走廊上走过,于是他跟了出去,一直来到了地下室,地下室在举行一场派对,卡彭被人群簇拥上了舞台,他开始演唱歌曲,他又看到了那个小孩的身影,他跟了上去,来到了一个卫生间里,他透过镜子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这时候,他的手下吉诺把他带到一个房间里,房间正中央绑着一个人,吉诺等待下一步的指示,卡彭命令吉诺动手,吉诺开始对绑着的男人实施虐杀,一脸惊恐的卡彭随即走出了房间,又被一位穿着戏服的女人拦住,女人把她带进了另一个房间,卡彭向她询问宝藏和男孩的下落,女人告诉卡彭宝藏就埋在潮湿的地方、男孩在她的家中,突然,一阵枪声响起,女人被击中死去,卡彭跑出房间,看到在大厅里发生了一场屠杀,之前参加宴会的人都倒在了地上,他冲到大街上,杀戮在继续,他隐约又看了那个牵着气球的小男孩,就在他要追过去的时候一辆汽车向他驶来,他晕倒了。
这个段落充满了破碎的符号和细节,但结合影片前后文还是可以理解的,那场派对就是“情人节大屠杀”的现场,吉诺的虐杀也是卡彭授意的,卡彭策划了这些暴力事件,但在他的潜意识里,他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旁观者的场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摆脱内心的愧疚与痛苦。至于那个被意外击中的女人,他应该就是现实中卡彭的情人,这部影片还有一条支线,那就是有一个少年不断地给卡彭的住所打电话,这位自称来自克利夫兰的男孩应该就是卡彭的私生子,由于卡彭有妻子,所以他不得不把这个孩子藏匿了起来,所以女人说的那句“孩子在我家”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个孩子也是卡彭的一个心结,于是在这个梦境中便以这样的方式出现了。
这一头的卡彭被自己内心中黑暗与光明的撕扯搞得生不如死,那一头,FBI的探员们还在步步紧逼,要找到所谓“宝藏”的下落,他们派出了一位医生接近卡彭,期待通过亲密的治疗得到更多信息,家长们也对卡彭的秘密充满了好奇,所有身边的人,或投以亲密的微笑,或展示无限的耐心,实际上都是有着实际和功利的诉求,卡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他曾经是呼风唤雨的黑帮头目,行事果断、心狠手辣,如今他生活都无法自理,陷入回忆与现实的泥潭不能自拔,那有没有人试图拯救他呢?有,她的妻子对他有着足够的耐心,那个一直监视他的探员克劳福德也试图接近他的内心,但这些努力最终还是被证明是无力的,没有人会去在意这个迟暮的亡命之徒了,除了那或许根本就不存在的“宝藏”,卡彭已然被这个世界所抛弃、遗忘。
随着病情的恶化,陷入谵妄状态的卡彭拿着黄金波波沙冲锋枪冲进自家庭院里开始扫射,他把那些不被自己信任的人杀死,他还把枪口对准了吉诺,带着憎恨杀死了吉诺,事实上吉诺只是他的手下,吉诺的暴行来自他的指示,他通过这种方式试图完成自我内心的救赎,但镜头一转,我们发现这场屠杀只是他的幻想,他的确开枪了,子弹打进了房子的墙壁里,也把一位墨西哥工人的腿击伤了,这个画面颇具讽刺意思,也带着十足的苍凉之感。
影片的最后,卡彭的私生子来到了卡彭家中,他与自己的父亲坐在门廊上,他握住卡彭的手,尽管此刻卡彭的眼神已经毫无光彩,他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他的家人甚至在不久后会以卡彭这一姓氏为耻,进而改掉名字以隐藏身份,但似乎这个私生子的到来是一个迟来的救赎与宽慰,一位臭名昭著的匪徒,在风光、沉沦、痛苦之后收获了迟来的慰藉,这样的结尾,无力又温暖,令人唏嘘不已。
《卡彭》不是一部人见人爱的作品,关于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的故事,如果不是惊心动魄的那似乎就是失败,导演选择这样一个平淡的视角讲述卡彭的故事的确是需要勇气的,他抛弃了这个人物身上所有的传奇色彩,把人性的真实还给了他,人性的真实也是具备惊人的情感震撼力的。
影片叙事复杂,外部冲突不多,大量的梦境、想象段落的插入使得影片晦涩难懂,不太容易被多数观影者理解和接受,这是很多人会给这部影片差评的原因之一吧。但如果运用精神分析的思路去观察影片,就会发现叙事还是比较有条理的、梦境与现实信息的互相补充基本也是连贯完整的,一些留白的地方也有思考的空间,说这部影片是“烂片”,我个人认为是不妥的。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汤姆.哈迪的演技,尽管很多人吐槽影片质量不高,但对于汤姆.哈迪的演出还是认可的,汤老师在影片中又是尿裤子又是拉裤子又是流口水,不得不说敬业精神满分,希望汤老师有朝一日能拿小金人吧!
看油画一样看电影,是一件有着巨大乐趣的事。
于是就遇到了《卡彭》,第一遍我是极度失望的,因为没有看到预期中的噱头,黑帮、扫射、大白腿...。但是里面的各种诡异场景,比如卡彭半夜去厕所用小灯突然发现黑暗中他的医生略带尴尬的看着他,而他自己正在上厕所,我分明的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失智人士的那种隐隐觉得自己被监视,而且发现了监视方之后却没有在心底里泛起怒气的那种莫名奇妙的压抑。而在影片中,当他发现FBI在监视他后,他甚至安排了一场扫射...这种反差让我感觉有必要去看看这部片子的背景。
当查了资料之后,我惊奇的发现,片中的主角汤姆哈迪根本不像卡彭本人。卡彭本人留下来的照片是一个浓眉圆眼睛的胖子,乐呵呵的,完全没有煞星的面貌。而片中唯一长得好像卡彭的,确是那个叫Gino的保安队长,那个用刀插死囚徒的人,而这个人最后被卡彭所厌弃,而且在幻觉中用枪扫射Gino致死。
这简直太讽刺了,难道说这部片的意图是卡彭在弥留之际用那个被梅毒烧坏了神经搭大脑终于弄死了自己吗?
第一遍资料之后,我去看了豆瓣,果不其然是一边倒的骂声,大意都是一样的,群众们认为这部片子没有噱头,没有黑帮扫射大白腿..就是垃圾。看100分钟老年痴呆很无聊...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注意,卡彭到死只有48岁。一个48岁的人怎么搞成这个样子?没人问,也没人关心。
我其实也一直很奇怪,为特么什么卡彭不治疗梅毒?后来一个医学知识回答了我,因为在直到60年代,能过够真正治愈梅毒的青霉素抗生素才生产出来,而他47年时就死了。时也,命也,运也。命运给了卡彭一个导师,给了黑帮一个“禁酒令”,给了卡彭一个可以买通的城市,给了卡彭一个极端有杀伤力的组织能力,也给了一个收走一切,并且让卡彭慢慢“享受”逐渐死去的结局。
所以《疤面煞星》等等黑帮片讲的就是卡彭最风光的那个时代,他的时代,他的城市,他的黑帮。可以说在1929年的情人节,以及到1931年被捕之前的芝加哥。是一个真正卡彭能呼风唤雨的时代。据称他杀了那么多人,然而直到最后也没有任何一条线索能明确他与罪案的实际联系。他还是第一个给牛奶加上生产日期标签的社会名流,而且还促成了相关的食品卫生法令。他还在29年大萧条时设立慈善机构施舍一顿饭。他还登上主流杂志。他在他20岁梅毒发作后的10年内成为芝加哥的“主人“,然后他一直在致力于洗白,他干掉了最先干掉他的人,而且是在一个浪漫的日子里,扫射屠杀。没有梅毒,他会怎样?他甚至能影响总统选举...在美国,他的未来会怎样?
然而我们的历史,我说我们,指的是,还在看历史上这些噱头,看那些所谓英雄人物故事并为之向往的人。我们的历史还只是这几十年,还没到考虑自己要老了,各种零件都磨损了的那种结局。即便是影片中的卡彭,48岁,家大业大,算老么?所以我们看完电影里的那个屎尿齐流的”老家伙“之后会大呼烂片,而片中的卡彭记忆里都是有关他最辉煌的时刻,最能杀人的时刻,在上流社会的时刻,记忆里没有”然后呢“。而现实的残酷已经足以让一个被梅毒烧坏了神经的卡彭感受到惊恐、难过、屈辱、无助.....
'你所施加给生活的,生活最终将施加给你自己'。而扫射那些背对着他的”家人“,是对29年大屠杀的一报还一报,杀掉Gino,其实就是杀掉了他自己。挖下那位好兄弟的双眼,是血淋淋三个字送到窗前的恐怖。
大家包括儿子还围着他,医生还照顾她,花匠还听从他等等一切,都不是因为喜欢他,虽然在他的生平里,他一直希望所有的人都喜欢她。不,现在他们需要的是”方索,你到底还有没有1000万,放哪儿了?“。可能,以前的他们也是喜欢钱吧,他们也并不真的喜欢他。
这里的寓意就太深了,到底为了什么这些人会聚集在卡彭身边?为了什么他老婆到最后可以一嘴巴把卡彭打倒在地?20岁得了梅毒的卡彭到底还有没有跟这个19岁的新娘过夫妻生活?为什么会留下?
不知道了,卡彭不知道了,因为他知道自己什么都干不了了,而且他的生活已经失去依据,他不知道自己是在梦里还是在幻觉里还是现实里。嘴里呛人的东西到底是雪茄还是胡萝卜...他终于明白了一点,什么都做不了了。
死吧,杀了自己,杀了自己身边的人。卡彭的暴力,和卡彭设计精巧的黑帮组织结构,还有施舍慈善,还有牛奶标签,到底来自哪里?是卡彭本人天生的杀人基因?还是因为梅毒侵蚀神经造成的他人生突变?而他到最后时刻的无可奈何和惊惧难堪是不是他的本来面目。。没人知道。
人生都是一场偶然。
当看到信息里提示的卡彭传记里,那个作家写道这位黑帮的超级符号双手捂着脸哭泣起来时,我觉得天道好还,也觉得人生无常。
再引申一步,黑帮这个文化符号,和西部牛仔一样,一直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明显的标记。美国人不吝啬于用英雄来描述西部英雄,而且也不那么觉得黑帮就是坏人。在他们的文化作品里,黑帮的人,其实也是英雄。
卡彭也是英雄。
矮大紧说美国人算是马上民族 ,我觉得也是。要不然为什么持枪如此自由呢。可是卡彭老了,在之前《爱尔兰人》里面,看到老头帕西诺没有?看到老头德尼罗没有?黑帮在部片子里老了,在这部片子里,干脆死了。
美国的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死了。
----
以上
今天我们也不聊卡彭这个人物的历史背景,就单纯聊聊这部电影。(PS:如果有理解不对的地方,绝对是因为只看了一遍实在忍受不了二刷)
和我以往看的黑帮片不同,没有血拼,没有黑道交易,没有拉帮结派,更没有什么叱咤风云。有什么呢?一个老疯子,出现幻觉,大小便失禁,到最后莫名其妙走火入魔拿起冲锋枪一顿突突突。
我理解导演想让观众感受到黑帮大佬老年生活和年轻时只手遮天那种反差感,想展示卡彭内心的矛盾,可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的功力始终释放不出来。感觉简介上的犯罪改成惊悚还差不多,就说说吧,主人公因为愧疚而出现幻觉,在崩溃的边缘挣扎这么老套的剧情都要被用烂了,导演还坚持不懈的用。效果呢?除了让汤老湿看起来更丑,更邋遢,更神经病,角色其他方面的性格一点都没塑造起来。
然而,电影是真的烂,且这个导演大部分电影两部加一起的评分才能达到及格,但的确能看出导演还是极有天赋的,有几段让我联想到《闪灵》和《禁闭岛》。而且导演个人的风格也挺强烈的,对他了解不多,但看卡彭的时候觉得像戴涵涵的《超能失控》,果然后来一看导演的简介发现《超能失控》也是他拍的,两部电影画面的色调,时不时穿插的一丝惊悚还有不按常理出牌,以及导演对电影主演的丑话程度简直如出一辙。电影里几段像掉入鳄鱼池,私生子的小气球,为了戒烟叼跟胡萝卜的确很有创意,但和电影主旨起的作用的确是微乎其微。
好了,自身水平有限仅能看懂这么多。写这些也只是因为汤老湿丑的令我失眠,实在想吐槽一下,当初说这电影能助力汤老湿夺奖的站出来,枉我这么着急全网找资源忍受汤老湿一个多小时的装疯卖傻。
就表演而言,肯定是汤姆哈迪表演之最。累的两眼望出血。就黑帮片的类型而言,也是很有新意的。全靠闪回来表述大佬的人生。只是所有的错导演都难辞其咎。结构松散,剧情与人设不立体,辅助人物都动机不明(那个死咬的警察和电话儿子)。结果很多明线暗线最后也都黑不提白不提了。这实实在在有些不负责任。白白浪费了汤老师的一番心血。
汤姆·哈迪带着淡黄的气球尽情飙戏——《卡彭》
今天聊聊电影《卡彭》。
片名Capone / Fonzo (2020),别名疤面教父(台) / 方索。
在2010年至2014年时,HBO电视台推出了一部长达五季的电视剧《大西洋帝国》,电视剧以现实人物为原型,讲述上世纪20年代,一个黑白两道通吃、只手遮天黑社会大佬Nucky的传奇一生。
在剧中给大佬们开车的小司机Al是一个十足的小角色,而这位Al就是日后成为黑帮教父、芝加哥之王阿尔·卡彭Al Capone。
阿尔·卡彭生于1899年,心狠手辣、手段强硬,从当年的跑腿马仔迅速成长,在他26岁时就成了黑社会实际掌权人物。
1917年,他在一次酒馆斗殴中,脸部被砍三刀,脸部留下长长的疤痕,卡彭也喜提“疤脸”诨名。在本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卡彭脸上三道长长的刀疤。
卡彭喜欢穿着风衣,风衣下藏着冲锋枪,火拼时爱用手榴弹,他杀害过上百人,也躲避过百余次袭击。他的传奇经历成了艺术创作者的最佳源泉,《疤面煞星》(阿尔·帕西诺)、《铁面无私》(罗伯特·德尼罗)、《毁灭之路》(汤姆·汉克斯)、《阿尔·卡彭》(1959)、《卡彭》(1975)、《情人节大屠杀》(1968)都在讲他的故事。
卡彭年轻时染上梅毒,而梅毒会侵蚀大脑。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临近末日的卡彭,处于大脑不好使的状态,脑子被病毒吃得七零八落的,整个人也就和老年痴呆差不多了。
卡彭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诫大家,乱搞也要记得带安全套,否则两头不保。
有个段子讲的是世界上有三不要,一不要在俄罗斯当人质,二不要在种花家贩毒,三不要在美国偷逃税。美国国税局是一个十分神奇的存在,世界上开着坦克去收税的仅此一家。
不可一世的芝加哥之王让警察FBI毫无办法,甚至可以假冒警察上演一出情人节大屠杀,谁能想到最终将卡彭搞定的居然是国税局。
情人节大屠杀在本片中也有提及,这场黑帮仇杀引来全国关注,时任总统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发起了对卡彭集团的进攻,警察局和国税局两路并进,结果警察局一筹莫展的时候,国税局找到偷税证据,成功将卡彭送进监狱。
卡彭用他的亲身经历再一次告诫大家,任何时候都不要偷税漏税,别以为收保护费的人就可以不交保护费了。
这部《卡彭》聚焦卡彭最后时光,此刻的卡彭早已失去往日光彩,生活无法自理,每天只能在发呆和发怒间切换。黑道影响力渐渐消失,身边人只想着套出他藏钱下落,加上警察们无时无刻不在监听,卡彭在自己的豪宅里过着监狱般的生活。
卡彭最后岁月里只牵挂两件事情,一件是外人时刻想要探究的一千万美金下落,另一件是私生子托尼。
这两件事情说来也好笑。
一千万美金是卡彭本人毫不在乎的事情,外人倒是迫切地想要知道,身边亲友想靠着这笔钱捞最后一笔,警察们想要这笔钱充充国库,给自己职业生涯增添光彩。
私生子则是外人毫不在乎的事情,卡彭本人一直念念不忘无法释怀。正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卡彭尽管已经脑子不好使变得有些痴呆,但依旧想给自己人生不留遗憾。享受过人世间各种荣华富贵,经历过人上人的日子和牢狱之灾,他唯一的遗憾就是心中的私生子。
私生子托尼在影片中具象成淡黄的气球,在全片平平无奇平淡如水的叙述过程中,带来了一丝悬疑色彩。
得益于标志性的淡黄的气球,卡彭一生中标志性事件被用回忆加幻觉的方式展现,一时间让人恍惚,无法分辨真实与虚构。
整部《卡彭》就像一个中风病人一样,剧情处于瘫痪状态,纵使本片经过出神入化的剪辑,也无法弥补故事的苍白。
汤老师汤姆·哈迪在片中用毁容级扮相,奉献了他精湛的演技。但是影片底子实在太弱,即便是一代男神采用极具颠覆性的扮相也无力回天。
汤老师的演技毋庸置疑,他在黑道家族中的表现就已经让我折服。这次在剧本、节奏垮成这样的情况下,硬生生地让观众们能够坐下看完,不得不佩服汤老师的演技。
汤姆·哈迪带着淡黄的气球尽情飙戏,
阿尔·卡彭穿着拉胯的睡衣尽显狼狈。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浪费时间,看一个暮气沉沉的糊涂老头子抽疯,还不如去看蔡徐坤打篮球。
落魄大佬的阿尔茨海默历程?半道误入闪灵片场?想说病患才有的浑浊的双眼呆滞的眼神烦躁的情绪抓得还挺准确,藏的钱没找到,儿子找到了,也算失而复得,导演真的不行,放着今夜无人入睡,观众都看睡着了,比汤老湿讲睡前故事还催眠
导演可能是把我们当作老年痴呆了。
属于汤姆·哈迪的100分钟个人秀,自毁形象的演出很好地诠释了曾经芝加哥黑帮老大阿尔·卡彭的末日余晖。看得出导演很用心想把晚年饱受生理疾病和心理困局影响的卡彭的内心挣扎表现出来,虚虚实实即是角色复杂的内核思考,也是迷惑观众的设局。但影片整体剧情太趋于平淡,按说重头戏的现实与幻境也被剪得乱七八糟,整片好比信手拈来把剧情随意拼接,导致每条剧情线都没有弄好,最后草草的结尾更说明了剧本的失败。
这片子拍好完全是冲奥种子,可惜导演功力不够,汤老师的表演也忽高忽低,跟黑色弥撒一样。只能算一般黑帮片
国内观众对卡彭不甚了解,所以,在不了解英雄的前提下,看“英雄迟暮”的故事着实无聊。不过,我倒是觉得电影还是拍出了那种“烈士暮年”的无奈和悲凉感,一度让我想起梁山好汉的陨落。ps:琳达·卡德里尼算是美国的“贤妻”了吧!
汤姆哈迪演得很棒
枭雄最后的走马灯,也只能在幻想之中重回当年的声色犬马。应该给剪预告片的人加十个鸡腿,能用本片不多的素材剪出枪火暴力风格的预告片,真是个人才了。
海报好评
选择拍黑帮传奇失去权力与自理能力的暮年,注定要比拍他风光霁月的狂妄更难,导演不负众望,做到了无趣,拖沓,整部电影如年老的艾尔·卡彭一般,充满了疲软无力的黄昏感,陷入了摧枯拉朽与自怨自艾中,对比题材体量,成品像在鳄鱼池中投掷的一颗石子。但是,我们汤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棒,再多捯饬几年,不愁没有小金人的。而且居然get到了诺尔·费舍和汤老师长得有点像。
多亏汤姆哈迪精湛演技撑起全片。想看枪林弹雨的黑帮片那我劝你还别看这片吧,这片有点非主流了。但把这臭名昭著的大佬晚年呈现给观众,枭雄也有迟暮衰老呆如木鸡时反差大佬曾经也算可笑可悲。此片网络上映明智之举如放院线恐怕血本无归
还是预期的问题,其实大多数人还是想看这个黑帮大佬最叱咤风云的时候。结果影片却聚焦在卡彭生命的最后一年,饱受病痛与失忆折磨的他。于是,你只能看到汤老湿用100分钟犯病,实在是太闷太平太无趣了。
一星给汤老师,一星给老邓。电影也就一星吧……完全没有黑帮片预期,就是打算看大佬的晚年生活的,也还是……不行。。。这个导演估计死透了……绝对不可能再接片了……
故事非常脆弱,以为能看看汤老湿的演技。结果他那忧郁的眼神,含口痰的声线,永远叼着的一根雪茄,都让我想起了大力水手。
尽管已经想了足够多的内容去拓展完善整个架构,但怎么看这部电影都缺乏必要的张力和探讨性,只节选一个黑帮传奇陨落后(注意还是陨落后)的尾声阶段,如此难啃的一个切入点却也没更多在人物关系做展开,在正常男主浅尝辄止的出场后就进入了无限的歇斯底里和回溯幻觉,不管导演想表达卡彭对杀死同伴的愧疚、对周围人的戒心、对私生儿子的爱、还是长期在监视下的焦虑在这种毫无前因无铺垫无过渡的表达下都是一片混乱,好吧,也许导演就是想表达混乱...(摊手)
老年痴呆黑帮,意识流视角,反思型传记。为卡彭这样一个美国家喻户晓黑帮人物的题材,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汤姆哈迪,自毁中风型表演,不容易。 PS:不要被评分评论带歪,被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哪怕最后看完给一星也不要一开始先入为主。
导演用实力证明,金酸莓最差导演这个奖,他还可以再拿一次。苦了我汤老师……
《疤面煞星》的《美丽心灵》,穿着尿布“Say hello to my little friend!”有点好玩,再扯一下情人节大屠杀恩仇录,时不时闪回个汤普森机枪啊插喉啊大鳄鱼超现实幻觉啥的,但故事也是讲得够无聊
捅脖子应该是致敬赌城风云;老汤演卡彭用大量后期配音很不舒服,我相信老汤完全可以驾驭卡彭的意式口音,现场采样就够用了,没必要后期再搞一遍(另外请剧组弹劾剪辑师,把节奏搞的这么乱;就马特狄龙挺惊喜的倒是
失能痴呆老人的晚年生活,可能题材本身就没太大的发挥空间,由往事衍生的幻象也没什么看头,这个片的作用大概就是提醒人们早日规划养老话说生活不能自理+痴呆,没有尊严的晚年生活好可怕(ಥ_ಥ)家财万贯、亲友满堂的大佬尚且如此,更别提普通的小老百姓了......要从现在就好好爱惜身体呀(ಥ_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