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2#SIFF#影片开始男主就表现出他不喜欢巴黎,为什么呢?从他踏上那片土地开始,就注定要回忆起20年前那段他试图用另一个故事来说服自己的真相。臆想出来女儿,完整地串起了他的过去——看似体面、深情,实则猥琐、暴力。当然,这真的应当被称为完美敌人,因为对手本就是他自己。剧情还是比较紧凑,很多情节不错。女孩儿说她的名字是拼凑出来的隐喻了这段故事拼凑出男主不为人知的阴暗过去;男主说他现在不喜欢追求完美而喜欢不可或缺,嗯,杀人那段的确也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飞行过程中男主一度被女孩儿压制按在泥水中不能呼吸,隐喻了巴黎带给他的精神上的压迫,表现出他与过去所犯罪恶的角力,而到了华沙上空时女孩儿又反被他压制,隐喻了离开罪恶之地后他又能摆脱精神制裁,继续做那个衣冠楚楚、受人敬爱的建筑师。怎么说呢,还是一部值得细细回味的片子。
人常说“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可见,谎话跟真话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谎言的人来说,谎言与真话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来自于别人口中的叙述。因此,叙述者很重要,好的叙述者是可以让人接受谎言的,更好的叙述者甚至可以让自己接受谎言。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说的就是谎言跟真理之间的区别,只不过这个区别挺血腥的。《完美敌人》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知名的建筑师有一次在巴黎开会后准备前往机场奔赴下一个城市。然而就在他去往机场的路上,建筑师遇见了一个搭车人。他好心让对方搭上了自己的车,但是却因此而误了自己的飞机。建筑师不得已而选择在机场停下来等下一班。这个时候,搭车人开始喋喋不休讲故事了。
搭车人讲述的故事中自己在小时候暴虐成性甚至于做出了一些变态的事情,等到了自己成年后,甚至于杀死了一个女人。建筑师起初不以为然,然而随着搭车人吐露出来的真相的不断地完善,她似乎说的是自己早已经失踪了几十年的妻子。于是,建筑师跟搭车人扯在了一起,他迫切想要知道整件事情的真相,与此同时,搭车人开始起了变化。
这部影片主要是为观众渲染一种气氛,而后将所有的细节全部及集中起来解答,最终让我们知道了整件事情的真相。这个时候来看之前的的铺垫的细节,观众们就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有所指。这正是西班牙悬疑电影的魅力。
本片主要的核心是什么呢?自然是上文提到的谎言与真理之间的灵活转换。建筑师在听搭车人讲故事,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建筑师觉得搭车人讲述的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自己的妻子,随着故事的继续深入,建筑师觉得搭车人讲述的故事就是自己对于自己的妻子所干的事情。于是,建筑师终于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一系列言论究竟说的是什么了。于是,本片的故事真相大白。
如果我们从后往前推的话,本片中的所有的细节一一都能对应。雨天的建筑师拉了一个搭车人,因为搭车人的行李问题而误了自己的飞机。然而当车来到了机场之后,拿下来行李的却是建筑师,由此可见,搭车人的行李是不复存在的。而司机一路之上跟搭车人并没有任何的对话,搭车人的存在感全部都是建筑师给的,这就充分说明了搭车人这个角色存在的基础是微妙的。
此后来到了机场,我们所能看到的故事的每一个转折都是会在机场的模型中有着对应的位置变化。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提示了,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或者说讲述的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是被人操控的。这种操控有助于我们从搭车人跟建筑师的逻辑中走出来,从而能更好地俯视整个故事的发展。
紧接着,打车人开始跟建筑师喋喋不休,这个过程看似是搭车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实际上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建筑师而做的一种铺垫,一个将自己的妻子杀害的人究竟有着怎样的童年,究竟有着什么样内心活动。
最终,建筑师在搭车人的诱导之下,内心逐渐崩溃了,可见,谎言的力量并不是很大,当对方的诱导的力量与他不平衡的时候,谎言很快就失去了作用。
当场景转换在飞机之上的时候,建筑师开始绝望了,他迫切的想要搭车人证明自己是存在的,然而当搭车人的大声嘶吼并没有引起乘务人员的注意的时候,本片已经在告诉给观众,这一切都是假的。搭车人是假的,搭车人的故事自然也是假的,那么什么是真的呢?洗手间的一幕给出了答案。搭车人不是别人,就是建筑师自己。
本片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个结局,但对于西班牙悬疑电影来说,这样的结局显然平庸了,于是,建筑师使出了自己浑身解数,完成了强大的反转。这才是本片的看点,当这个反转完成后,一切就都风平浪静了。本片也到了尾声。
其实在一开始我们就已经知道本片的主题是什么了,一个力求完美的建筑师,一个力求完美的喜欢生活的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想要追求到极致,然而当有一件事情在自己的心头无法抹去的时候,他便开始不断地变换各种方式来使得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结局也做到力求完美。因此,搭车人的角色不过是为了让建筑师的往事变得更加无懈可击。他在车中曾经说过,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是真理,他也愿意相信这样的逻辑,因此,用这个来理一理本片,原来一切尽在掌握,原来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谎言,这就更刺激了。
……
你好,再见
很多人说这电影就是普通的人格分裂,我不这么认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一种感受:发生了一件自己不愿意承认和面对的事,在向他人转述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美化自己经历的部分。久而久之,自己的记忆里留下的就是自己为自己编造的美好故事。这部电影构建的就是这样的框架。
男主是典型的追求完美又自我欺骗的人格,从他删掉对自己不利的评论就可以看出来——只要不去面对,我就是完美的自己。所以女主,更多的是唤醒男主选择性沉睡的记忆,撕开男主虚伪面具,强迫男主面对自己的那么一个心魔而已,不是简单的是人格分裂。
从一开始男主演讲完,别人提到了他的妻子,到拦住他车的荷兰女孩,到当初他埋葬了妻子的机场,再到看到模型里被污染的红色痕迹(是不是很像他妻子遇害时候白毛衣上的血污?),他的记忆一步步被唤醒,撕开,自己立的人设,最终被自己坚信不疑的完美人设,开始崩塌,自己就是自己的完美敌人。但是,不管怎么样,人是永远趋利的,自私自利的人永远不会自掘坟墓。所以虚假伪善的自己最终战胜了偶然造访的良知和愧疚。日子总还是要朝前过。最后镜头,男主锤镜子的手指上的伤痕光速痊愈,又是男主新一轮的自我催眠和欺骗的过程。
其实这电影还有一天隐藏的线很好看。那就是伊莎贝尔(男主妻子)的故事。没人好奇为什么他们夫妻关系忽然变差?为什么伊莎贝尔说不喜欢巴黎??如果女主是男主的心魔,是记忆的觉醒。那么得出来的故事就是:男主经历了压抑的童年后,来到巴黎,在墓地里见到了美丽的伊莎贝尔,展开了追求。但伊莎贝尔转头就走,于是,男主强奸了她。但经过多年的寻找,男主成为设计师在酒吧与伊莎贝尔重逢,展开了追求,赢得美人归。好景不长,经过相处,伊莎贝尔从某次场景再现(可能是大笑?)发现,自己嫁的男人居然是两年前伤害了自己的恶魔。开始了自我怀疑,开始疏远男主,不愿意再跟他亲热。因为一方面她爱男主,但无法面对伤害,这就是为什么用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个词。最终,在想要离开,切断和男主的关系的时候,被无法接受背叛的男主杀死。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是从一个微小的心理效应开始,慢慢叙述整个故事。前期无聊荒诞,理解了这个心理过程,就理解这个逻辑了。
从剧情来看,前半小时让人感觉不知道在说什么,女主的不断逼逼,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让观众觉得很迷,但是剧情发展到45分钟后就完全不一样了,从公墓遇到完美的女士开始,似乎一下子就让剧情衔接上了,特别是高潮的飞机部分开始豁然开朗,到最终让人明白,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男主自己的内心挣扎。因此单从剧情来看,前一部分让人看起来脱节甚至有些昏昏欲睡(虽然也有惊悚部分),尽管后半部分衔接上了,但依然觉得有提升空间。配乐部分很精彩,惊悚戏份和普通场景给观众很不同的感觉,特别是机场厕所部分那段女主恶搞戏配乐尤为精彩。演员角度,没啥事说的,三个人基本把一部戏给演完了,女主略夸张但却也很好地反映了男主内心的撕扯。细节部分也很不错(虽然不是太明白平面图那几滩血是怎么回事但肯定有特殊考虑,求解惑),最后男主飞机上洗完脸出来以后所有乘客都给予了嫌弃的眼神,告诉观众这货肯定自己在厕所里没少闹腾。整体来说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叙事角度继承了西班牙悬疑惊悚片的风格,值得一看。
自己观影中看到的几个细节,供大家讨论。
1.影片起头是从朋友问男主角还带着那枚结婚戒指开始的,因为男主角以为三年了没人会再问他老婆失踪的事了,而这枚戒指是为了给自己立完美的人设,失去妻子但念念不忘,再结合建筑师的身份,给人一种完美人设的感觉;
2.男主角接泰斯特(恶魔)上车这段,以及特意给司机一些厌恶的表情,是导演有意误导观众,让观众误以为男主角是个有爱心,体贴人的,也符合建筑师给人的一种完美感觉。这段实际是虚构,一个恶魔上车时是大雨,而到机场时已放晴,另个就是恶魔说拿行李后把行李放在了后备箱,但到机场后拿行李的实际是男主角;
3.恶魔与男主角的对话,实际就是与观众的对话,明明看上去很无趣的开头,为啥观众要听下去呢,导演用各种刺激的或者暗示的语言在观众的心中种下了恶魔的种子;
4.男主角与他老婆第一次在公墓见面时极有可能强奸了她,一个判断是恶魔在与男主角的对话时提到了男主角强奸了她老婆,另个是他老婆在与恶魔家中对话提到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个实际就暗示了他老婆是受害人,男主角一直在用各种殷勤掩盖它已犯下的罪恶,同时也是控制他老婆,包括酒吧这些只是男主角的幻想,男主角一直想控制住他老婆让他有完美人设;
5.个人觉得最精彩的是最后那段杀掉恶魔的剧情,因为前面给人的感觉似乎只是为了拍部悬疑片,有点为拍而拍,但杀掉恶魔这段却提升了片子,因为结合第一点来说男主角没想到过了若干年还有人会注意到戒指这个细节,他需要恶魔来说出整个故事看看是否有不完美的地方,这样他才能把故事说完美,另个他就是用恶魔来考验自己,如果有一点点被人看出不对,他是否很稳定地说出故事,恶魔就是这个作用,即让故事完美又让自己经受了考验,当杀掉恶魔后坐回座位时他笑了就说明男主角认为自己完成了完美的计划。
电影是好电影,环环相扣,处理巧妙,看完半天缓不过来劲,进到电影里了,扭曲人格,变态,恐怖,悬疑,这类型电影不适合我,太扭曲了,负能量,还是一部好电影,剧荒可以看,心情低落就不要看了,不然要命,哈哈,那个女的原来只是个幻觉,扭曲现实类型电影,一句哈总结,就是始乱终弃!始于不爱,终于孤独
西班牙作者的共同愛好——反轉。#TooMuch反轉ForMe# #SIFF2021# ❺
较为标准的西班牙反转片。有趣的两个点是重心理外化的结构性呈现与最终产生新罪恶而非救赎的结局。
最大的bug难道不是男主和老婆这么高的颜值,怎么能生个又丑又挫的闺女吗
西班牙的悬疑惊悚快成金字招牌了,恶魔与天使的对决。
没有惊喜感 唉
太容易猜到了,水泥车两个镜头那里就想快进。去巴黎生活3年找一个人这个经济成本青少年根本不可能,太巨大的漏洞,非常影响后面剧情反转。还有就是为啥阿姆斯特丹长大的女孩就要一副站街的打扮,啥刻板印象啊……
不用怀疑,每一个失踪的妻子,99%都是丈夫所杀,剩下的1%是因为丈夫不作为,被公公碎尸了。
猜到了
并不难猜,但是人设的stereotype让人失望
西班牙悬疑片从来美让人失望啊😞
SIFF2021,西班牙的心理悬疑一向还是不错的,就是说虽然你知道核心诡计是什么,反转提示与节奏是怎样,至少不会太崩。相比毫无必要、为诱导而设计明显的女孩角色,疑似致敬《闪灵》的部分倒很有意思:微缩机场里变化的主角模型=闪灵花园模型,终幕水泥潮涌入机舱=闪灵血潮涌入廊道,角色互搏脸从水泥浆里浮现=闪灵男主脸从砸开的门缝里窥探,当然,在一栋有渊源的建筑里逐渐诱发心理失衡的契机也类似闪灵。配乐的煽动性很强。
三星半,剧本是戏剧式的对话张力,引入故事的方式十分迷人,重心理外化的视听手段,与戏剧内核的嵌套相辅相成。讲与听所强调的“你所想象的是你自己记忆的主观印象”等潜台词一直都在旁敲侧击,以及罪孽转障法的身份替代等手段,都在完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心理探索。
并没有太出乎意料。
完美的呈现,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剩下的一切,缺一不可。他曾在坟场看见她,忍不住想要强奸她。此刻他设计的机场就是一座无法穿透的完美坟墓。欺骗自己并没有杀害妻子,她只是失踪,于是可以心安理得获得自由。妻子却躺在机场地底混凝土里,她肚中的孩子和会打橄榄球的完美男同学,将成为他一生的梦魇。
3.5星。单身保命。宅家延年。
惊悚感从雨中被陌生女人敲开车窗开始,我就知道这个女子不简单,至于真相本身,大致猜到了,只是此类分裂的脑内格斗,左右互博可以说非常具象化了,仿佛就像一个小天使和一个小恶魔分别在你耳边悄悄耳语,所谓完美,不是不能增加一分而是一分也不能减少,完美的脑内逻辑自冾,完美的说服了男主自身骄傲的人格,日本悬疑小说集《zoo》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如此。成功的人自然考的是自身天赋努力和坚持,但更多的偏执型天才则是拥有非常强大的自我暗示。
#SIFF24#建筑师的主角设定下,是强烈的、直白的空间概念,形式感大于故事性,大段的叙述就“只是一个引子”,主体若是没有形式的包装就未免过于空洞。把空间置换,时间交错和人格分裂几种元素结合还是比较顺畅,惊悚氛围感还不错。p.s.甚至觉得伊莎贝拉更值得探讨。
原来是冷战男主难怪眼熟,说起英语越发像DT了……
“🈚无一分🉑可增不叫完美,🈚无一分🉑可减➖才是”——完美境地,非冗杂,而不遗。前60分钟铺陈,再20分钟反转,再10分钟反转……片尾字幕倒着出现,你是不是需要重新再看一遍,也许她就没有出生过……
自从有了思想这个恶魔,人类便受尽了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