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的说,几乎所有医学生都对乙肝有科学的认识,我也不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对电影情节的代入,因为我无法理解人们的歧视,而且现在大家早就淡忘了这个病毒,甚至可以说是缺少了对这种病毒应有的重视。在新冠斗争轰轰烈烈地结束,甚至甲流都开始流行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拍一部或者看一部关于乙肝患者生活的电影?视点是不是过时了?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若要探究这个问题,我想从影片的创作风格开始,试图挖出导演的创作意图。翻开“新人”导演王晶的履历,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贾科长的副导演已经入行很多年了,参与创作了许多佳作名片,所以说这部片子虽然是处女作但是在整体质感和调度上相当成熟,“久经沙场”甚至可以形容他了。把和真实患者的采访(窄荧幕)和故事片有机地穿插,并在前后形成了巧妙的互文,而且极为自然,值得学习。而且在关注主事件的同时,影片准确地反映当时的大环境,北漂,非典,人们迷茫又挣扎的状态展现的特别好,那种现实主义尺度的拿捏很老练,故事不沉闷却有让人觉得真实,尤其前半段特别有贾科长的质感(客串那块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在镜头的调度方面,在白客刚开始进报社对于纸媒工作的展现高效而又有美感,一边是刷刷出版的报纸,一边是焦头烂额的记者,调查矿井时的紧张氛围渲染,剪辑凌厉,节奏完美。还有转场和焦点的转移,能看出是团队精心设计的,具体说不清是哪里了。配乐我也很爱,不满还很有记忆点,加的几首摇滚也恰如其分,演员就不用说了,尤其喜欢黄老师和张博的扮演者,白客自然也是很好的。特别有趣的是,王晶两处用了魔幻现实的表达,真是贾科长的亲徒弟啊,也算是借机懂了贾导电影里的魔幻现实的处理。
很凑巧的是,我在假期观看了他“师父”贾科长的《三峡好人》,大体对贾导的影像风格有了个简单的认识。贾导谈及自己的作品时曾说过记录现代的历史的作品屈指可数,他想记录现在这个时代,他说到,也做到了。三峡大移民这个史无前例的大事件不再淹没于长河为人所遗忘,或者成为博物馆中一行行冰冷的文字,而是成为一段生动的,流动的影像,一个动人的感伤的故事,一代人的回忆,保存了下来。这里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搬迁工人,有清贫却充满理想和斗志的考古队,有茫然若失的夫妻,有可歌可泣的江湖人,他们都住进了观众的心理,永远不会被上涨的水位吞噬。
我想说,《不止不休》这部电影不仅在影象风格上师从贾导的电影,创作动机也是与其颇有渊源。这部电影记录了2004年北漂人的艰苦和天真,对乙肝患者曾经的长达几十年的歧视问题,纸媒时代的新闻业,虽然今年是2023年,那么就该遗忘2004年的他们,我们了吗?2004年,是存在过的,记录它同样有意义,即使电影人其余什么都做不了,也该像电影中张颂文说的“记录下事实”。
没有什么与我们无关,我们不应漠视,发声,记录这个时代不仅是传媒人的责任,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更应该是我们一代人的责任。
乙肝歧视时代的结束已化成了血泪,可是新冠呢?艾滋呢?人们什么时候能正视自己和自然呢?遗忘啊,你让人们享受到了琼浆玉液的甜蜜,却不让人知道鸩酒才是你的真面目。
时隔两年半,再次在大银幕上看完《不止不休》。当片尾字幕缓缓升起,我仍然和两年半前坐在平遥小城之春厅时一样心潮澎湃。只是这一次,又多了很多感慨。想到了很多事情。
我想到四年前看到《不止不休》先导预告片时的好奇。想到两年半前如何历经坎坷终于在平遥影展看到了《不止不休》亚洲首映的激动心情,当时影片放映结束后,影厅内数百人热烈的掌声至今仍然回响在耳旁。后来在机缘巧合下我有机会能和此片的编剧黄苇、导演王晶和陌陌影业的伙伴们聊上几句,表达我对影片的喜爱。我为他们能做出这样一部良心的电影而感到骄傲和敬佩。
三年来,我一直期待着《不止不休》的公映。也多次向身边的朋友推荐。如今,影片终于即将登上全国影院的大银幕。我不知道其他观众看完影片想到了什么。我想到的是曾经买过的那些《南方周末》报、最近这些年头的所见所闻,以及最近阅读的书籍《我要活下去》。
在2020年平遥影展第一次看《不止不休》时,我最喜欢的是主角韩东和记者黄江奔赴山西暗访矿难事故的戏份。曾几何时,我们经常能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电视新闻节目和《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纸媒上看到对违法乱纪案件的深入调查,记者冒着风险奔赴事件发生一线进行暗访、调查,将黑暗和罪恶曝光于天下。那是早已逝去的纸媒的黄金年代。感谢《不止不休》,让我做了一场梦,仿佛回到了曾经每周必买《南方周末》的日子。带领我们重回那个尽管艰难,仍有良心媒体、勇敢记者践行并坚守着舆论监督的年代,将新闻理想主义的光芒投射在当今这个鸠占鹊巢、指鹿为马、新闻已死的纸媒祭坛之上。
但在两年后的二刷,我对影片的观感有了变化。我更关注到影片中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受到歧视状况的深刻表达与批判。
电影《不止不休》的剧情由2003年的报道《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改编而成。没有削减现实力度的喜剧元素,也没有用力过猛的煽情。只有乙肝病毒携带者受到的真实歧视状况,以及记者为报道真相而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背景年代设定于2003年的《不止不休》拍摄于2019年底。这些年,我们看到了太多悲苦,也看到了太多不公。影片中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就业、婚姻、教育等社会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种歧视悲剧,屡屡重演。影片主创巧妙地用类似纪录片的手法,将一个个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访谈穿插在片中,克制住同类影片容易犯的煽情做作的毛病。
在这些年里,我们也见到很多不幸的人,和影片中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一样,身上被贴上了各种残忍的“标签”,一些居心歹毒的人对着从不知何处泄露的信息,肆意地讨论、造谣感染者的私生活。这个女人跟多少多少男人见过面,那个男人去过多少多少娱乐场所,那个女人一看就是从事不良工作的……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在这个角度上,《不止不休》的内涵还和最近上映的《保你平安》有了互文。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感想不是新闻,事实才是新闻。”记者不能被同情心牵制。那么,建立在事实与人文关怀之上的报道,难道就不是新闻了吗?社会需要正义,公众需要良知。如果舆论不正呢?如果部分规章错了呢?小小的记者在这样的时刻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起报道真相、为民请命的职责,为这些受到不公对待的人群扛起反歧视的大旗。这样的报道不仅是新闻,更是优秀的新闻!
从私人角度来讲,身为一个近十年的北漂,我对影片主角的北漂生活和心态很有共鸣。片中男主租住的楼房布局和我所居住的老小区如出一辙。男主角被带进的“北太平庄派出所”正巧也是管辖我这一片区域的。男主屈身于群租房厨房旁边方寸大小的狭窄空间里,而我来北京的第一年,也是住在一个只有8平方米的小屋中。对影片布景的细节,我深有同感。
此前,我没怎么看过白客主演的影视作品。知道他是因喜剧而火。他参演的《被光抓走的人》是我认为那年最好的华语片之一,但对他的表演仍然没有什么印象。在《不止不休》里,他的表演并不算突出,但可说是扎实稳健的,是能立住角色不“塌方”的。这部实打实的佳作或许能成为他证明演技、摆脱单一的“喜剧”标签的起点,在演员之路上收获更多关注和认可。
影片的配角也更令人难忘。说起影片的“最佳表演者”,那非张颂文老师莫属。我已经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等电影里看到了张颂文老师炉火纯青的演技,在《不止不休》中他更是举重若轻。他饰演的资深记者“黄江”出场的首个戏份便是灰头土脸的邋遢造型,风尘仆仆地赶回报社编辑部,但又不失记者的专业性与由内而外透露出的风采。面对同事拉他出来做会议矛盾的“挡箭牌”,他应接不暇的样子还有些窘迫。一下子把黄江对工作尽职尽责的“老油条”记者形象立了起来。电影中,黄江能慧眼识珠,发现男主韩东的才华。在办公室,敢于向领导拍桌子要头版,要报道机会。在矿难事故的暗访现场,黄江做事细心,故意把买来的衣服弄脏弄破。跟着矿难受害者家属走进宾馆旋转门,瞬间入戏抹起眼泪,同时指示韩东找机会寻找相关证据。几个连贯的动作在张颂文的演绎下一气呵成,演技令人钦佩。
不过,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角色并不是韩东或黄江,而是配角“彪哥”和“姚医生”。他们刚出场时,作为男主角韩东暗访的、实施“不法勾当”的调查对象,似乎是负面角色。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的形象逐渐立体而生动。彪哥冒着风险帮助他人在乙肝体检报告上作假,让乙肝病毒携带者看到了生活、就业的希望。姚医生并非利益熏心,而是不忍心看到彪哥的女儿“七喜”因感染乙肝病毒而不能上幼儿园,才伸出援手。只收彪哥的鸡不收彪哥的钱。片中姚医生在车内向韩东自白的那场戏,演员那段带有哽咽的念白让我眼睛一红,差点潸然泪下。即使是二刷,还是能被影片传递的这种底层小人物的关怀而深深打动。
二刷《不止不休》后,我不由得想起最近我阅读的韩国作家金琸桓写的纪实小说《我要活下去:韩国MERS风暴里的人们》。这部作品也是站在病毒感染者的立场,心疼地为他们撕下一个个贴在身上的标签,愤怒地为他们发出反对歧视的呐喊。主题和《不止不休》异曲同工。影片里为记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群体发声的精神内涵很像此前公映的、获得高口碑和票房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我希望《不止不休》能够获得与其质量匹配的,更高的舆论关注和票房成绩。希望影片的公映能让人回想起纸媒黄金时代的同时,也引起对现实更多的反思。
作为当年的媒体民工——03年虽然还在上学,但是已经在给一些媒体撰稿了,看这部片有种若即若离的亲近感。毕竟没有在社会部或者经济部之类的地方呆过,一般全年比较鸡血的时段不过是各种奖项颁发。唯一一次感觉离“刀山血海”最近的一次,是跟摄影同事去帮忙跑娱乐内容,娱记摄影大哥们都是真大哥,一胳膊肘挥过来,我们这些平时在各种展览里不忘社交距离的社恐们望风而逃。也是说实话没有太受过罪,太娇气,连为了抢文化名人的死讯去蹲各大医院这种活儿都没干过。后来对那些报纸要害部门的印象最深的事情,是某同事被判刑了,个中曲直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是他真的收钱办事了?还是被报复了?还是兼而有之?在世纪初那个年代,似乎皆有可能。
那个年代的记者们,很像是某种法外狂徒,当然有很多英雄,不过泥沙俱下的也不少,印象里有好多特别复杂的人物。不过这些肯定是另外的故事,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讲出来了。那些当年探究真相的英雄,如今也有不少投入另外的阵营,摇身一变成为资本大鳄或者其他什么不能说的巨物的影子,还有一些则已经流徙他乡。有些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本雅明描述的那个世俗媒体发达的时代,也受益良多,用胡子的话来说,写报屁股文章也能混点银子。但是那个时代很快就消失了,现在想起来,可能也就比那一年的大脚印烟花持续的时间多了没多少吧。回头来看,还是会为之感动,那是似乎什么都有可能的年代,可能是迄今最贴近“中国梦”的时候吧。那个野蛮但生机勃勃的年代,像一片什么都有可能出产的土壤,种出来活下来到今天的产物,有好有坏,但多多少少都受到影响。但毫无疑问,那个年代也有各种问题,包括电影里被诟病的镶边女角色,也是那个年代的常态。
“你在西祠的文章,是我置顶的”。张颂文台词里所说的那个版,大概是西祠的“记者之家”,有朋友是那边的版主,后来也是某大刊的头面人物,也不是名校毕业。作为那个靠网名和名下的文章就能行走江湖的年代的亲历者,回想起来,可能还是因为网速没有大跃进,拍照手机还没有出现,视频还不是主流网络生态,大家才能可以靠文章走天下吧。我还记得早年给老六交稿子,为了节约流量,所有稿子都存成txt格式,如今很难理解这种数码抠门,当时如果有豆瓣抠组的话,甚至都可以去投稿。在电影的主创名单里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也都是网友,可能线下见过,也可能只见过照片?有一种重温20年前的网络生态的感觉。
其实电影里白客完成的每一项任务,都能拍一部长片。矿难就不说了,乙肝在那个年代确实让很多人谈之色变。胡子也得过乙肝,他颇写过一些和他的肝有关的诗。我还记得当时他告之我他是携带者之后,作为一个非常谨慎小心的人,我学习了很多相关知识,然后去医院注射了乙肝疫苗。我当时还在上学,校医院的医生听说我要打乙肝疫苗之后,有点惊讶,问我是哪个系的,然后扭头问同事,xx系是有乙肝的么?确认了没有,大夫说那还好。打好之后,在医院碰到认识的老师,聊天问我哪里不舒服,我回答来打个乙肝疫苗,老师满脸震惊,说为什么要打这个!有谁得了乙肝了么?我都忘记了我有没有把胡子的情况告诉我父母,不过我和他结婚也就是头一天给他们打了一个电话,大概率 是根本没有告诉他们吧。胡子还在的话,我猜他会喜欢这样一部电影吧?我还记得他为之苦恼的时候,虽然似乎某大没有为此事难为他。不过歧视与疾病的污名总是在那里的,不是这个病也是其他的病,印鉴不远。
电影里得乙肝的同学本人就是法律生,却不愿意去改变现状,这是电影里没有说可能也不太方便说的那个年代的另外一面。除了新闻,法律也曾经是那个年代的热门专业,人们似乎都愿意相信,世界的不公总可以改变。真实的情况也不是结尾那样,法律诉讼在整件事当中居功至伟,与媒体工作者的努力不相上下。但是要是这么拍的话,是不是就立项都没戏了呢?
不管怎么说,发生过的事情,能记录下来,哪怕不够全面,也好过遗忘。
《不止不休》终于要上映了。
在2020年,这部电影先是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的提名,在随后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上,导演王晶又斩获了当年的最佳导演奖。
当时我人就在平遥,还记得初次看到这部影片后的惊喜,也无限地期冀它在公映后即将迎来的礼遇。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足足两年半。虽迟,但好在还是来了。
很多人看完之后,将这部《不止不休》称作是“新闻版”的《我不是药神》。
同样是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的也同样是一个“正常人”为一群病人维权的故事:2003年,为了心中的新闻理想,东北青年韩东放弃了制衣厂的“铁饭碗”,和女友一起来到北京北漂。没钱、没背景、没学历的他在前辈的帮助下终于成了报社的一名实习生,并且在名校生环伺的情况下杀出重围,拿到了转正的资格。但一次暗访调查中,他看见了乙肝患者在社会中处处受限的艰难处境,因为对“被歧视”这件事的感同身受,韩东决定为中国1.2亿乙肝患者发声,哪怕赔上得之不易的记者身份也在所不惜。
对于一部现实主义电影来说,这个议题本身便自有其力量。甚至,《不止不休》或许要比当年《我不是药神》更加大胆,走得也更远:徐峥饰演的“药神”程勇对抗的只是卖高价的外国药企,其表达的核心矛盾,是“专利权”和“生命权”之间的博弈;而在《不止不休》中,表面上白客饰演的记者韩东是在和整个社会对乙肝患者的歧视对抗,然而这种歧视的成因,是一部20年没有修改的《传染病防治法》,放大了人对这一疾病的恐慌,从而形成了整个社会从上至下、对乙肝患者群体的斥力。
一念至此,便感慨于导演王晶的勇气。同时这部影片能够得以进入发行流程,在电影院和观众见面,也让我看到了某种“松动”,心中也生出了一些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前景的乐观希望。
相比《我不是药神》中的程勇,韩东在人物弧光上是稍显单薄的:从电影开始到结束,那份对新闻理想的坚持在他的心中从来未变,中间虽然因为和张颂文饰演的老记者黄江的理念分歧而产生了一些自我怀疑、因为对乙肝患者的同情心让他产生了“从来如此,便是对的吗?”的疑问,但贯穿全片始终,他都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
在影片开头,他为了新闻理想,一个高中肄业生钻了牛角尖似的想找一份报社记者的工作,而在影片后段,他为了新闻理想,放弃了得来不易的记者身份,从始至终,“新闻理想”这四个大字在他的心中,高于一切。
这样一个纯粹到有些偏执的主角形象,在一般情况下是难能讨喜的:他离尘世太远,如我一般的俗人,很难和他共情。
但影片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塑造了一个韩东这样的角色的同时,也将那个与之将匹配的黄金年代,一同呈现在观众眼前。导演对影片叙事背景的刻画建立了观众对剧情和角色的信念感。
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导演王晶对曾经那个“纸媒为王”的年代的向往与缅怀。在那个时候,记者是向上监督公权,向下观察社会的“无冕之王”;“调查记者”这一职业正处高光,他们凭着身为新闻人的责任感,卧薪尝胆,深入虎穴调查真相;“新闻理想”四个大字如同炬火熠熠生辉,所有投身新闻事业的年轻人都相信自己这一生所求,是为了“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有新闻工作者在的地方,哪怕乌云再厚,真相的光总能刺破云层,让世上有光。
导演在影片中,尽其所能向观众还原了那个理想如“乌托邦”一般的金色年代:
在“京城时报”里,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不是为了给明天的新闻起上一个如何耸动,能让文章拿到“十万加”阅读量的标题,而是在讨论“社会新闻中,死者的肖像权是否能部分让渡”这样的新闻伦理;
张颂文饰演的老记者黄江,前脚接到线报,后脚便拉着韩东启程动身去往一线调查,风尘仆仆的背影不像是个“耍笔杆子”的文人,更像是个遇不平则鸣,仗剑天涯的侠客。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用侠客来形容黄江这样的记者们,却也不失贴切。
而也正是因为有了“京城时报”这样的乌托邦,和黄江这样的老师和前辈,韩东这一角色在观众的心中,也渐渐建立起了实感。电影让我们相信在那样的年代里,是有着像韩东和黄江那样的人存在的,进而对比当下,让人对那样的时代生出向往。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2003年,距今过去了20年。20年的时间很长,长到曾经的“纸媒帝国”,变成了如今的“纸媒已死”。
20年又很短,短到这世界似乎不曾发生过任何变化,20年前发生过的事情,在这片土地上依然发生着,如同命运般一直轮回着。
而这也是《不止不休》这部影片的珍贵之处,它记录了那份曾真实有过的热忱,也让人看到了舆论曾经真的推动了一些改变。也许真的“纸媒已死”,但它所代表的新闻理想和新闻精神,会被无数个像韩东那样的年轻人继承下去,不止不休。
作者: NoNoNos
如果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的片单中,只能选一部电影推荐给国内观众,我不会选择久负盛名的大师之作,也不会选择巨星云集的大制作影片,不顾展映单元的区别,想也不想就会推荐一部处女作电影——青年导演王晶的《不止不休》。
在电影节看电影是一种奇特的经历,密集的观影体验,激烈的批评和赞美,大量的咖啡因,永远不够的睡眠时间,会让人不断回到原点思考:
电影人们在为什么创作?我们在为什么看电影?
在《不止不休》首映礼现场,放映结束以后,在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看着导演王晶起立致谢,随着Joyside演唱的片尾曲《If There Is Tomorrow》轻轻摇摆着身体。
即使他戴着口罩、即使所有人为了疫情期间电影节能够顺利举办戴着口罩,我都能察觉到空气中那种激动情绪的磁场,是某种久违的回答:
拍电影当然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看电影当然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让这个世界成为人的世界;为了让这种改变发生,我们的努力,不止不休。
就像导演王晶自己形容的那样,《不止不休》是一部关于理想主义者的新闻电影。
白客饰演的本片主角韩东是一位北漂青年,他放弃在东北老家牡丹江的铁饭碗,带着女朋友小竹(苗苗 饰)来到北京追逐自己的新闻梦。
因为患有眼疾,他不得不高中肄业。在北京没有本科文凭想找一份文化相关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更别说连高中文凭也没有。
但是他在好友张博(宋洋 饰)的鼓励下,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通过勤奋投稿、在网络论坛上发表长篇社论,终于获得了资深记者黄江(张颂文 饰)的赏识,在《京城时报》获得了一份实习生岗位。
他和黄江一起深度报道了一起矿难,相当成功,也让他有望转正。 他在一次暗访血牛非法卖血的卧底调查中,无意中发现了医院周边的另一个灰色产业:乙肝代检。
在当时的社会,由于医疗知识科普不够、法规陈旧,人们视乙肝患者或乙肝携带者为洪水猛兽。一旦被周围人得知你是乙肝或者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和求学都会变得无比艰难,即使乙肝的传染途径只有母婴、血液和性传播三种。
因此,许多人会非法找黄牛体检代检,期望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在调查中韩东逐渐掌握了重要证据,但是他也发现乙肝患者/携带者受到的歧视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他揭露真相的决心被动摇了。
在付印前夕的最后一刻,他决定撤稿,为此和恩师黄江大吵一架,失去了作品登上头版头条的机会,甚至丢掉了工作。
但是在其他媒体的爆料下,警方还是发现了乙肝代检群体,并迅速展开打击行动。这时候韩东才发现,原来自己最好的朋友、高材生张博也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代检服务的受益者。
眼看张博走投无路,失去研究生入学资格,不得不回到老家,韩东对于决定用行动去帮助乙肝受歧视群体。他在网络上广泛征集案例,终于写出了长篇雄文《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
在黄江的帮助下,这篇文章登上了《京城时报》的头版,而韩东和乙肝战友们的战斗才才刚刚打响。
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几乎每一个角色、每一个事件都取材现实。
导演王晶为了加强本片和原型人物、时间的联系,甚至让白客去采访了大量乙肝患者,将采访的纪实素材,通过交叉剪辑的方式融入叙事,让现实生活中的乙肝战友而非演员,在大银幕上讲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歧视、或忍辱负重或重新开始生活的经历。
这些人有的背井离乡,有的人努力隐瞒一辈子,有的人努力保护自己的孩子,有些人放弃了工作……这个边缘人群体关于苦难的自白,让许多观众潸然泪下。
但影片更大的力度放在塑造以韩东、黄江为首的新闻人形象身上。
在那个纸媒为王的年代,调查记者们有着当下读者、互联网碎片信息成瘾者所不能理解的职业使命感和新闻责任感。他们的笔、他们的声音,为人们带来真相,带来观点,带来改变观念和现实的火种和力量。
但导演王晶并没有过分浪漫化记者们的英雄形象,而是将他们还原为寻梦的北漂青年、疲惫的中年人、在编辑室随时为了理念争吵起来、面对选择也会犹豫不决的普通人。
韩东这一角色是以曾经的《南都周刊》著名记者为原型塑造的,在大量调研之后,融合许许多多新闻人的经历,才有了银幕上这个从不放弃希望的理想主义者。
他那句“这世上的事,有哪件事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被放在影片开头,又在末尾高潮时由白客之口说出,成为了全片的点睛之笔:不止不休地与偏见、愚昧和无知抗争,并不是某个少数群体,某个职业的事情,而是我们每一个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作出选择时候都应该扪心自问的问题。
是每一个人观念的改变给乙肝战友们生存的空间,是每一个人的关注让国家取消了乙肝五项的强制体检项目,是每一个人的微小善意汇成暖流,让理想主义存活,让世界还存在着变好的希望。
《不止不休》拍摄了一桩过往的胜利,意在启发今日的观众:还要继续斗争,还要继续寻找真相,还要继续关注那些距离我们或远或近的少数、弱势群体。大概就像本片的英文片名所展现的态度一样,“The best is yet to come”,更好的未来会为你我而来。
希望电影院的春天快些到来,希望《不止不休》能顺利在国内的院线上映,和更广大的观众见面。银幕上下的求索,不止不休。
首先最大的问题是,白客他报不报道血牛都不会影响到电影走向,他报道了有了记者最起码的素养就是客观,而且还可以继续为乙肝患者争取地位,这样还能转正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而放弃只是苦了自己罢了结果导向的话毫无区别,只是导演自己非要为人物安排改变。另外唯一的女性角色就是个没有用的工具人,全部都是男性角色,前后风格也不一样,一开始手持摄影带入电影世界感觉还不错,但后期就消失了感觉前期科长看着呢后期就王晶自己弄的感觉,开始用滑跪啥的了,前期过于平淡为了塑造记者的过程花了很长时间但是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体现出记者队社会的影响,以及记者危险的过程,比如煤炭只是展示了过去了采访了结束了就头版了然后就没了很平淡,而后期突然就开始极度的剧情性,甚至于有些离谱夸大同时有过分简单化了,而且后期主要想说的是乙肝前半段是说记者很割裂。光圈一直非常大也蛮奇怪的,我一开始猜想是后期是光圈小了点因为一开始没有看清世界后面看清了结果啥也不是,估计导演是为了不暴露现代场景下拍04的北京吧
质问乙肝病人为什么逃避问题真给我看笑了,尤其这还是个设定为对大众极具同情心所以撤稿的记者,非常有讽刺性。
是部好电影但是配乐过度密集很影响观影,像“药神”一样的类型片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这种过度强调文本而忽视影像的趋势让电影变成一种工具,我总是相信一部好的电影是让每个人看完有不同感觉的
特别讨厌韩冬站在门外指责乙肝病人“懦弱”那场戏 期待值太高 又又又一次落空
导演与制作团队是真的挺厉害. 在表达、市场、审核等各方面之中做了权衡, 结果还是令人钦佩的. 3.5, 有几场戏实在不是我的口味. ( 科长演戏真不错! ) ( 感觉要大卖 )
不平则鸣,不止不休。愿有一天当你被阴霾笼罩时,会有韩东替你发声,更愿今后的每一天,你我都能成为“韩东”
前半段铺陈了太多内容,北漂,暂住证,矿难,卖血,乙肝代检,新闻业内部的竞争与黑幕…到后半段只剩下关爱乙肝病人,像是卫生部关于传染病的科普宣传片,结尾太仓促,整体看下来感觉什么都说了但又什么都没说。有些台词和镜头太过刻意,苗苗和白客在出租屋抱在一起和白客被乙肝病人围殴躺在地上质问他们为什么逃避然后彪哥出来道歉这两段,刻意得头皮发麻。白客写稿的时候笔飞起来和最后报纸飞起来这两个超现实镜头,感觉像是在用一种拙劣的技法在表达一种并不需要这样表现的情感,因为剧情很简单(尤其到最后),情感也很简单,这样表现反而显得多余。
开篇就提到暂住证,眼前一亮,让我想到《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这篇报道可以说是我的新闻理想基石了😭现在回看,21世纪初期的记者简直是神,谢谢电影带我回到那个热血年代,矿难、代检、站街、医疗黑幕、行贿受贿,什么都能写,写了都有用,记者的笔应该是刀剑,而不是礼炮。
选新闻主题,走写实路线,但由于不敢直白点明、塑造对立面,全程有种对着空气打拳的感觉。最后结局更是离谱,时间一到马上叛变表忠心是吧??
省流:我真的so sick of厌女导演。感觉像一篇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了一个小切口的社会问题,安全得体,中规中矩,点到为止的毕业论文。处处有我不是药神的影子,男配和王传君长的也太像了,昏暗的灯光下众人在巷子里发声的场景也像…然而又没有那么刺痛、深刻、震撼、有力。最让我不适的就是苗苗这个花瓶工具人角色,作用就是撅着嘴看男主、给男主当妈喂饭、帮男主买报纸喊韩东你看,为什么导演要设置这个角色啊?有什么必要吗?选张颂文是提前押宝了,但是给张颂文的戏份也太工具人,就是扯工作证烘托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男主为了心中理想放弃头版,放弃工作,被房东不提前通知就赶出去,一个无论如何落魄都陪在身边的美丽贤惠女友,最终还原真相,buff叠满了,虽然想不到这个题材别的拍法,但是如此平庸还是有点失望。
前半段挺好。但小竹的设置分明是可有可无,当一个角色对整个剧情起不到任何作用时,这个角色就是极其失败的!男导演们一如既往的批量生产单调、乏味、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女性形象,让人恼火!韩东提两个重重的行李箱在前,小竹两手空空在后,现实生活中不会是这样,极其恼火!她既不能作为韩东留在北京拼搏的理由,也没有主体性的价值,仅仅作为一个吸附形象存在。塑造了这样的女性形象,只能说明创作者们对女性的想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够让人恼火的!😡后半段,三言两语(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傲慢话术)就说服了一直以来被歧视的群体,毫不费力就聚集了群体力量,未免太容易了点?整体显得头重脚轻。
TIFF20,6.3/10,现实主义的选题挺好,有一帮大咖帮忙让影片整体质感以及音乐都提高了好几个度,把整部片子水准拉到及格线之上。白客前半段演的不错,后半段有点拉垮,宋洋和张颂文还是很稳,苗苗有点打酱油,贾樟柯客串的煤老板拿捏到位。内容上想表达的有点多,中间纪录片式的视角不断切入打断情绪,以至于最后的高潮部分仅仅变成“生理”上的高潮,达不到精神共情。相比影片本身,映后贾樟柯的QA反而更有趣些····
太刻意了…工具人苗苗一句“我们来北京不是来干这个的”太刻意了;白客冲着镜头笑着吃东西太刻意了;朋友离开北京的离别戏太刻意了;临近结尾处白客的演讲也太刻意了…就显得没那么真诚。讲的也有点杂,本来讲记者为主体,聚焦报道真实与伦理道德,乙肝又变成主体,最后白客又结合自身来了一段身份认同的演讲,反而“真•主体”本身的报道显得没那么突出了。中间穿插着纪实影像,临近最后告诉我们这些纪实影像也是后期拍摄的,就有种被骗了的感觉。不过张颂文和贾科长刚出场的时候真好。大波浪客串,结尾一首joyside ,一首大波浪,乐队实火。
1.女主角完全沦为挂件2.乙肝到底是个什么病?当医生在车里说出三项传染途径时,我心都凉了,那么这和艾滋病区别在哪儿呢?这一区别不挑明,没有给观众做好心理疏导,作为商业类型就是失败的3.让理想主义者的坚韧成为天真,胜利成为奖励。
要是这片子看了一半我就有事离开影院了 我会念念不忘 可惜我看完了
年度华语电影预警,在电影院里哭成狗,年初还许愿过想看到中国的新闻戏,没想到下半年就实现了。在华语影人面对权力的倾轧都不得不集体噤声之时,仍然有人迎难而上,用电影为弱势群体发声,影史也一定会为他留有一个位置。
张颂文一出场我就泪目了,看他风尘仆仆穿个旧皮夹克,带着报业黄金时代的气味回来,为自己失落的遥远的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新闻理想,哭。
除了结尾过于仓促非常优秀了,越来越严峻的大环境里能出现这样一部电影,做到了聪明的激流勇进,另对中国人来讲还多了一份千禧年的nostalgia
4.5 结尾泪奔。众多不可说中仍有值得讲述的,时代表达非常鲜活。制作质量和团队堪称中国顶配。向导演和科长致敬。
在我看来,电影有三种,一种是“怎么能这么好看”,另一种是“怎么能这么难看”,还有一种是“本可以很好看的”,这部电影属于第三种,最主要的原因出在剧作上,这么好的题材好可惜。
“在这世上发生的事儿,有哪件是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呢?”作为一个报社几十年老记者的女儿,一个曾经怀揣新闻理想、考入中传,如今却离理想主义时代越来越远的记者,我从韩东初入报社实习开始,看得几度泪目。电影有遗憾的地方,但在国内能看到这样的题材令人敬佩。张颂文老师太棒,继风雨云后又见出神入化的演技,跟白客的师徒对手戏也很精彩,科长又圆煤老板梦。新闻和电影都有可能改变现实,希望以后这样的国产片能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