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近年来,论及同志电影的发展,中国台湾在大华语区域内已经是遥遥领先。尤其是2019年同性婚姻合法后,相关题材愈发走向繁荣,走向多元,而更金贵的进步,则是走向平等,走向日常。
陈熠霖执导的《金钱男孩》是应运而生的一员,并且很争气地入围了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只可惜最近有了观赏机会后,落得了豆瓣4.5分的超低评价。它像是花期极短的「金钱男孩」,一曝光,一落地,就凋敝了。
这本不该是它的下场,因为至少,它还有着一个相当不错的题材。功利点讲,就是依然有看点,有爆点,有话题度。
电影顾名思义,聚焦的是一群为金钱出卖身体的男孩。男主角阿飞(柯震东饰)从乡下来到城市,一心想要赚钱养家,机缘巧合之下被前辈晓来(林哲熹饰)引领入行,还发展出一段恋情。奈何因为意外,这对情侣要到五年后才能重逢,但这个时候,物是人非的不止是他俩,还有围绕在他们身边的整个群体。
它跟二十年前同样入围「一种关注」的《蓝宇》相仿,都关涉同性情谊,不对等的权力结构、剥削关系,乃至一整个空濛背景下的集体迷惘等等。
但很显然,即便不谈整体品质,放映时间也足以注定它们截然不同的命运。《蓝宇》如果是当下的电影,大概不会有被无数影迷,尤其是同志影迷奉为圭臬的高度。
早生二十年,是它作为华语同志片的天时地利。那更重要的人和,则是对男女两性、同异性向洞若观火的关锦鹏,前卫地精通了边缘情与欲的勾勒。而且,在同类电影凤毛麟角的时代,影迷可以对一部带有禁色的电影报以焚心似火的期待,甚至在终于能够观看的时候,衍生出带有某种朝圣性质的滤镜。
但在互联网早已深入普及的时代,相对井喷的LGBT题材早已拓宽了目标观众的眼界与口味,龟缩不止一步的《金钱男孩》就连猎奇的诱惑都无法持续太久。
换句话说,它没有足够分量的尺度。这里说的尺度,不仅指《蓝宇》级别的裸露场面,而且指对观众思想进犯、拓展与感染的能耐。这两者,《金钱男孩》都不具备,不怪观众轻忽,乃至回过头来,更觉失望。
何况,哪怕「一种关注」单元关注的电影再生涩,再小众,内里也是有态度,有声量的。这影迷默认的门槛,把电影带来的落差感又推高了一层。
《金钱男孩》在逆水行舟,当中最为突出的落后性,很值得展开讲讲。
它首先不具备充分的当下意义,却希望代表某种意义上的当下。电影里的时代背景是被刻意模糊的,陈熠霖甚至会通过大量乡镇场景的呈现,实现对更有时间痕迹的城市景观的挤占。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把故事背景归结到大约十至十五年前的那个阶段。除了通讯方式与习惯等等,还有两点比较明显。一是汪峰在2007年推出的《北京北京》成为串戏的曲目,阿飞听晓来两次唱歌,都是这首,而且正好时隔五年。
二是陈熠霖自己也提到,大概在十五年前,少时移民去奥地利的他得到了在北京当交换生的机会,而身边就有一些朋友,属于金钱男孩这个群体。在他们进行肉体交易的背后,往往有许多关乎帮扶家庭或追逐理想的隐衷。
他想把曾经触动过自己的旧人旧事,在当下完成不只停留在怀念、尊敬层面的再现,如同对付一块琥珀,但是要剔除掉异性恋部分,须知那些朋友提供服务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同性。《金钱男孩》因此是有封闭性的,它必须要在促狭的空间里实现有效的叙事,以及私人情感的凝聚。
与此同时,陈熠霖又有许多同类作者的野心,就是博取作品的普世性。他认为《金钱男孩》不是单纯的性少数主题,不是特定年代与地域的故事,而是要去代表一类群体,这个群体是以阿飞为代表的,但所代表的,并非同性恋或者金钱男孩,反倒是为了家庭和家人义无反顾牺牲自我的人。
电影主题乍看之下得到了跃进,实际上暴露出很矛盾,甚至说很落后的割裂感,即电影的主题、噱头明明享用了相关群体的题材红利,但是创作者却自我设限地回到了保守的位置,相当于把这些从暗处揪出来的人展览一遍后,就丢回暗处。
刚才为什么强调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因为那个短短的时段,国内大环境对同性恋的态度稍微多了一点开明。像是吕丽萍在当时公开反同,不只招惹同性恋群体与相关权益方、公益团队反对以及抵制,而且引来学界、娱乐界乃至各大媒体(包括央视)的批评。
很可惜,身为《金钱男孩》的导演站在当下,带着西方现代眼光重回那个似乎一去不复还的时代时,未能在相对暧昧的电影之外,坚定一些至今依然迫切需要的铿锵态度。
这就涉及到消费。而消费这个动作,又是陈熠霖在创作中竭力避免的。当然,我相信他的初衷,会包含为这些背负污名的人群发声、正名,只是当电影的外延性受到人为切割,往内展现阿飞、晓来、阿龙(白宇帆饰)他们声色犬马、光怪陆离的经历时,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满足大众窥视的消费。
说到底,在如此脱钩的叙述里,被关怀的对象并不是具有特殊性的他们,而是更有普世性的不得不为生计、为他人而苦苦活着的广大人群。金钱男孩工种与同性群体取舍的特殊性,戏里戏外都不能激发出必要的合法性,于是彻底沦为棋子,或是弃子。
而《金钱男孩》即便抛开这一层意味,也是一部相当老套的电影。它所展现出来的,依旧是同类电影的三板斧。
比如,叙述基础是非主流性取向、金钱交易职业给当事人带来的耻辱感、疲惫感和某种别扭的成就感,还有以直男族人为代表的不解、厌憎,以及从中映射的主流社会环境的压迫。在这些压力的围剿下,当事者对金钱、爱、安全感等等的渴望,愈发显出卑微、恐惧甚至怪奇。
这种聚焦边缘群体的叙事模式,在最近十来年里,即便是之于华语电影,也被用滥了。在很难看到同志电影的时代,这种模式所能引发的共鸣,早就因为过分重复,以及民间内部递增的认同、包容,而有所削弱。
《金钱男孩》的观念、视角,哪怕有特殊行业打底,也难逃老套的标签,甚至可以说,也比不过早年间的《美少年之恋》等电影的姿态。这实在是可惜了导演欧洲移民的背景,在各种思想启蒙、叙述对比之后,依然只能用国内古旧的眼光来构建当下的电影。
而且,它的视线也有焦点偏差和模糊。不只是金钱男孩乏味地引向家庭牺牲者的「升华」,而且因为背调得知他们多是在为母亲、妻子牺牲,又莫名引向对女性的讴歌,甚至让曾美慧孜扮演的两个同妻,仅仅因为得到了丈夫的牺牲与爱,就觉得幸福,反过来蜕变为包容的母性、妻性圣像,淹没结亲背后的悲剧性、复杂性。
再有就是,《金钱男孩》本来还有一些很可贵的观照,就是阿飞、阿龙他们,不是城市级别的,而是乡镇或者乡村级别的,他们的学识、眼界、身材、包装等多方面的局限,注定了在城市谋生的分外艰险,那阿飞在不到五年时间里获得成功,背后其实是阶级跨越的实现。当中不只是有故事,而且有许多发散性的探讨价值,可是都没有被真正聚焦过。
陈熠霖之前还有一部短片《小宝贝》,关注旧时代、老乡镇的人与事。长期脱离中国生活的他,未能在这部接续的长片里,把相关话题进一步地深化。
具备一定「外宾」属性的《金钱男孩》,像是一个根据冲奖标准来装配的套装,只是以满足西方喜好的整合方式,包装一个自己也并没有预想中熟悉的故事。所以里面的人设,还有他们相关的人生历练、思想转变,戏里戏外都充斥着背离中国生活的阻隔,哪怕是最该圆顺的台词、场景,都极其生硬。
分崩离析之间,层出不穷的尬戏更是灾难。本就虚浮的故事,在漫长而起伏的表演要求下,柯震东更是扛不住,他的木讷、空洞,根本不能代表一代人、一类人空心的茫然,只能强调演技在这复杂人物身上的严重不适。
相反,林哲熹、曾美慧孜、白宇帆等主要演员,都有表演层次上的拿捏,可惜即便是有宗族关系的人,语言都不能在一个平面上,遑论表演体系。越是各有亮点,就越是增添割裂的观感。
也就是说,我们很难在一个各自为战、南辕北辙的小世界里,看到那些干花一样的情感,或者说看到了,也无从相信与投射。这部难以自洽的乱炖电影,提前在讨巧的动作中炖老了。
更可怕的是故步自封后的退步,尤其是放在开头所说的台湾同志电影范畴里看。「同志亦凡人」是文明的体现,但对平等、日常的追求不代表抹掉非主流同性恋之于主流异性恋的特点。
《金钱男孩》偏偏在伪多元的情状下,消解了这群男孩最值得关注的标签,并迫不及待地躲到传统家庭模式的壁垒里,去做那所谓普世的大梦。
看起来,他是要让同性恋电影获得异性恋电影的「位置」,然而空余考究摄影的《金钱男孩》根本不可能触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的内核高度,反而因为粗糙、割裂,曝光出舍本逐末的质地。
同性恋电影能像异性恋电影一样,让观众忽略性别设定,感知相同爱情,并探入爱情本质,只能是一个美好但无谓的愿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前者必然要在同等纯粹的情感之外,面临更多社会、家庭与个人的残酷考量,而这剑指绝对意义上的不公,断不该掩耳盗铃。
那电影作者在呈现同性关系时,也许更该在差异中体现出人文关怀,而不是反过来,通过抹掉差异来获取并不存在的共性升华。在责无旁贷地推动大众观念进步这方面,《金钱男孩》很遗憾地,成了极大的反例。
原本抱着一点至少还原国内大陆同性生活的期望,看完依旧还是很失望。
性,金钱,酒吧,家人的不解,互相牺牲的爱
仿佛txl依然不被世间理解,依然要茕茕孑立,自我孤立,自成一体。
作为一个在台湾取景,又想去还原大陆同志的设定,本身就充满矛盾,我看不到任何对于大陆积极向上的描写,看到的只是各种刻板印象,衰落的村庄,封建的传统,潮湿破旧的地下室,以及所谓的🎣zpolice 。
仿佛从村子里出来的青年,不做MB,就没法融入城市生活了,看的直叫人膈应,倒是迎合了西方所谓的东亚视角与想象吧。
演员的演技看,小柯老了,脸长了,身材也有些瘦弱走形,演技却毫无长进;暂且不论污点艺人这个了,单纯从自我提升上讲,既然有机会还是应该把握不是、愤怒,高兴,激动,都是一副面瘫脸,美好的记忆还是留在那些年和小时代吧。。。。【导演也有在情节中埋这些点,比如打🛬的戏码,顾家。。。】
倒是得宝(饰演龙),还是令我惊喜的。从《开端》中的配角意外关注到他,这个人物的设定倒是也很有意思,
原先的发小爱上了大哥,既追求钱也想和大哥一起生活,几场戏都有张力,最喜欢的还是揉面那场戏,他在看他,他在看他。
比起这个,还是《爱很美味》里的夹带私货情节更让人惊喜,我们不再是躲在众人背后,圈地自萌的少数群体;而是可以给人正能量,用力地活出自我的榜样。
看完我的感受就是,啊,这,大写的尴尬。对于本片是屎味的巧克力,还是巧克力味的屎,我展开了深深的思考。我想复盘一下,一副好牌是怎么打烂的。
首先,是剧作的失败,不真实的人物动机和台词,整体带给人悬浮感,总感觉这个故事是在天上飘着,充满了导演的意淫,咱们摆事实讲道理,比如,柯震东打电话给家里,一段对话透露出浓浓的塑料感的兄妹关系,就感觉这不是兄妹,这两个人根本就是在演戏。如此让人不信服的剧情,如此悬浮,如此不真实,如此架空,如此猎奇,没有一段同性恋戏让人入戏,反而异性之间的戏份才让人信服,我眼中怀疑这个导演是在黑化和丑化同性恋。我脸上写满了尴尬和失望,这么好的卡司您到是做了一盘什么玩意出来啊。这种可以讨好西方的电影,满足老外对中国人猎奇的玩法早就过时了,老外看不懂,中国人民可不是傻子啊。我觉得这才是乳化,高级乳,乳的毫无意识。
其次就是选角失败,台湾腔搭配大陆口音,这个老外肯定听不出来,但是中国人不是傻子,一群台湾人,在台湾假装大陆人,假装大陆生活,居然还讨论春运,真的是精致的巧克力味的屎哎,看的我直起鸡皮疙瘩,尴尬的要死,怎么会有这样的组合呢。电影得讲究真善美,真是第一位的。观影的过程中,我反复被演员的口音来回拉扯,听到台湾口音,我感觉这是一个台湾故事,听到德宝和曾美慧孜的大陆标准普通话,我又觉得这是一个大陆的故事。
第三,从表演层面来说,大陆演员普遍松弛,台湾演员普遍拘谨,这种不协调感,让人膈应,让人很不舒服,电影就算我是看的盗版,观众也是付出了时间成本,不知道这位导演现场到底怎么想的,这么好的资源,这么豪华的配置,居然就做出来个这。
导演应该是在奥地利呆久了,呆傻了吧,不知道你幸福吗,这么大的一个央视梗吗。
曾美慧孜有一场戏居然笑场了,我不知道她是被导演雷人的台词搞笑了,还是意识到了自己在参与做屎,嘲笑自己呢。
当然本片也有一些些看点,比如柯震东从影以来的大尺度表演,本片的场景设计还是有一些电影感的。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观赏这部影片,我建议大家跳着看,当邪典喜剧片来看,通过你的笑声表达出你对导演的失望和尴尬之情吧。
男孩梁飞感到自己并不幸福,他一直在为金钱奔波劳累,这慢慢让他失去自我,失去爱与被爱的能力。身为男妓,他被家人排斥;身为同志,他被社会排斥。因为贫穷也因为责任,他过不了自己想过的生活,他觉得自己没有矫情的命,就像一条关在笼里面的狗,叫几天就闭嘴了。
所以梁飞更加内敛乃至阴郁,用沉默和抽烟来遮掩脆弱的内心。这样脆弱的边缘人慢慢脆弱到不敢奢望自我情感的表达,为了获得认同感,他要像蜘蛛,一个都不放过,每个都爱。
这错了吗?他不知道。但要像蜘蛛一样的梁飞需要且一直为别人活着,这伤害到了他自己,也伤害了别人。梁龙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他孤寂的内心;可被狠心抛弃的晓来为他断了腿,为寻找认同感而一直为别人而活的梁飞因此不得不赎罪。
晓来和梁飞还相爱吗?结尾昏暗的天桥上,瘸腿的晓来望着梁飞,艰难地跟上他的步伐;梁飞抽烟又喝酒,蹙眉默然走在前面,最后停下等待晓来跟上;他们相顾无言。现在的这份爱包含了多少沉重的责任、束缚甚至障碍?
对梁飞来说,他的快乐是酒吧中与梁龙的共舞,在舞蹈中他做得自我、抛却烦恼、无拘无束,但因为“每个都爱”的责任,他只能掩盖自我,固执地把龙认作“家人”,晓来为“爱人”。
金钱男孩想要寻找幸福,他出卖自己、辛苦赚钱,到头来得不到家人认可、被社会看不起、感情千疮百孔、难以在城市扎根。他错了吗,人怎么能这么活着呢?
采访 鲛人河
《金钱男孩》是2021最受国际瞩目的华语电影之一,它接连入围了本年度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与某马奖,在表演、新导演奖项的提名上获得认可。(但就个人而言,本片完全是反面教材,仅演员们的表演达到了较高水准...
影片由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的学生陈熠霖自编自导,讲述了几个男生间复杂而又感人的情感故事。导演陈熠霖出生在中国,是80后,自1994年后以奥地利公民的身份生活在维也纳。
风影电影专访了陈熠霖,聊聊他在创作《金钱男孩》背后的际遇。
您能简单说⼀下自己的成长背景吗?
拍摄这部电影是出于什么契机,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
我13岁的时候跟父母⼀起去了奥地利。之后,大约在15年前,我有⼀个去北京留学的机会,我就在那儿认识了⼀些学生们。有时候他们为了交学费,而选择去做“金钱男孩”。
当时我有⼀个好朋友,他的母亲得了重病。他就暗地里通过“性工作”,让有钱的男⼈拿钱来为他支付母亲的医疗帐单,这种举动特别地触动我。⼀开始,我觉得这个题材它很有趣,而且非常感人。
后来,我渐渐发现有很多年轻男生在做“性工作”,在中国主要是女性从事,但现在社会上也有年轻的男人在以此为生。
所以我想找出原因。我知道很多年轻人从农村来到大城市的建筑工地,当他们的⼯资不足以⽀付租金和生活费时,或者当他们被老板拖欠薪水时,他们仍然坚持把钱寄回老家。所以我认为这是他们为了家庭而做出的牺牲。这是非常动人的,我以此为出发点,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了谁而活着?
然后我遇到了⼀个研究中国LGBT现状的学者,他采访了超过两千名男性的“性工作者”。研究他们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进入这个行业,以及他们的家庭,他们和家庭之间的情况,还有他们入行的理由。
其实,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为了抚养家庭,所以说这背后有很多戏剧性的东西。
⼀开始,我是想拍⼀个关于“金钱男孩”题材的纪录片,或者是半纪实、半虚构的电影。但后来我与哈内克,以及其他朋友讨论时发现,在银幕上展示⼀个具体的人,是需要承担很重的责任的,你不知道在此之后会发生什么。如果被拍摄者如此信任我,那我也应该对他们负责。
所以,我从这2000个人的故事中挑选,并增加了⼀些虚构的部分,融合进了这部电影里。
这部电影在台湾拍摄,但戏剧情境却发生在内地,是什么原因呢?
我觉得为自己的家庭而选择牺牲,这不仅仅是⼀个拥有中国特色的故事,它也可以发⽣在东欧,发⽣在世界上任何⼀个角落,这是⼀个世界性的感人主题。
地点本身并不重要,它当然可以发生在北京、长沙,或者是任何⼀个城市。虽然我们是在台湾拍摄的,但其实我想模糊这个故事具体的发生地。
我在这部电影里,没有放置任何政治上的指向和隐喻。我只是想表达⼀种人与人的关系,去尽力表达⼀种现状:⼀些年轻人牺牲自己,却并不能保护自己,这样的⼀种现实。
为家庭牺牲,用这种方式谋生,或许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并不是⼀种正向的选择。如果我们想为祖国做出贡献的话,首先得要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这才是最重要的。
电影里出现了曾美慧孜同时出演的“同妻”角色,但她们都是自愿成为“同妻”的。我并不太理解这两位的动机,您能解答⼀下吗?
(*曾美慧孜一人分饰三角:梁飞朋友的同妻Lulu、梁飞的姐姐梁红、梁飞前男友晓来的同妻李玉)
我认为爱⼀个人,并不⼀定要出于“性别关系”,也可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对于这几位女性角色的刻画,是出于我想表达她们⾝上“母性”的⼀面,为他人做出牺牲这⼀点。就像母亲理解自己的孩子⼀样,她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什么而去牺牲,是出于照顾和孝道等等。我希望我的女性角色能对他人表达出⼀种理解,⼀种慷慨的爱。
男性主角们与女性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家人之间,⼀种包容的感觉,这是我想表达的。就像电影里出现的种种情节,我想让人与人之间建立⼀种互助的关系。
有时候婚姻并不仅仅是因为爱,或者为了孕育⼀个后代,世界上有很多拼凑的家庭,我想表达这种社会关系。作为妻子,接受了⾝为同性恋者的丈夫,这种接受也是⼀种爱,而丈夫因为这样的包容也会付出爱。
是如何找到电影的两位男主角,又是如何与他们合作的?
我⼀直都很想和柯姓演员合作,但对于制作来说不太可行,因为听说他的片酬比较高,但我还是坚持想联系他、说服他。其实在拍摄前4个月,我们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那时候我就想哪怕只是尝试也想让他出演,最终他同意了跟我们合作。
另⼀个有趣的事,是当时我从台北到北京进行演员的卡司筛选,当我第⼀眼看到白宇帆的时候,觉得他就是电影里梁龙的形象。他就该是那个样子,所以我马上选择了由他出演。他是⼀个很有特色的演员,也在大陆逐渐开始有了人气。我认为两位男主角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今年风光入选坎城影展“一种注目”单元的《金钱男孩Moneyboys》,描述中国的“Money Boy”群像,意即来自乡间的年轻男性,为求于大城市谋生、供养远方原乡,成为性工作者替“乾爹”服务。片中,柯震东所饰演的主角飞即是Money Boy(常简称为MB),追逐金钱时失去爱情,返乡后被家族背弃,“扮演”性工作者或孝子皆失利,具现同志身处资本社会与华人孝道,交织网罗下的困境。
《金钱男孩Moneyboys》亦在本届金马奖入围男主角、新导演两大奖,作为导演C.B. Yi的处女作成绩斐然。他出身中国但移居奥地利多年,令他镜头下的东方国度,师承其指导教授名导麦可汉内克,视角疏离而些许冷酷。本片场景虽设定于中国,但因“诸多因素”最终落脚台湾拍摄,更选择柯震东、林哲熹等国内演员演出,令电影瀰漫难以融入的“距离感”,却也加倍感受到同志及相关题材于中国,仅能在压迫隐匿之下,以此种方式“现身”于银幕。
人们在挣扎中相互告慰和拥抱/寻找著追逐著奄奄一息的碎梦
——汪峰〈北京北京〉
电影以主角“飞”敲门进入酒店房间,开启角色的英雄旅程(Hero's journey),遇见挑选他参与本次“交易”、更为资深的MB晓来。此时,两人都以“Jackson”、“Max”英文名自称,一如《神隐少女》千寻进入汤屋被简化为“小千”,显示在Money Boy资本挂帅的工作场域裡,真名必须被隐匿,象徵著“个体”的存在,也得被短暂抛离。
美国布朗大学人类学博士Cai Yifeng曾指出,“Money Boy”所进行的商业行为,比起普遍认定的“性交易”更为複杂,他在文章中写道:“这是他与被其所吸引的客户,彼此以真诚情感投资与牵绊下的交易活动。”因此电影中段,主角飞也蜕变为成熟的MB,与黄镫辉所饰演的乾爹不仅以“公婆”互称,迎接乾爹时,飞更扮演“贤妻”姿态下厨,穿著对方喜爱的日式浴衣,上床前先与对方“品茶”,互动如爱侣或夫妻。
不过,这场“扮演”仍在而后的性爱场面露馅,镜头以高角度“上帝视角”,呈现黄镫辉饰演的乾爹紧紧箝制住飞的双手,以后背体位性交而达到高潮,而面显疲惫未达高潮的飞则对乾爹说:“你是男主角,你爽就行了。”在在表现MB与其客的从属关係,即便包装著名为爱情的糖衣,仍难掩贩卖事实的“入侵”,尤其对比片中另一场戏,镜头便以平视手法,呈现飞与而后成为其男友的晓来间的性爱。
剧情前段,飞在前辈晓来的引导下,逐步进入Money Boy的世界,衣装也从素色T恤外衣,转为如晓来身上鲜豔亮眼的花纹衬衫,也意味著飞的转变。两人也相濡以沫培养出感情,却因飞在一次接客遭受肉体凌虐,晓来为替其复仇却反被众人追打,电影同以“上帝视角”呈现打斗场面,显示MB所遭受的压迫,亦宣告飞与晓来间的纯情,终将因金钱介入的关係而终结。
“Money Boy”成为贫穷异乡青年“力争上游”,在城市追逐金钱而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或许能经济独立,但仍可能失去自由情爱的权利。如同社会学者江绍祺曾在访谈提及,“Money Boy”背负著外地人、性工作者与“和同性发生性行为”的三重歧视标籤,《金钱男孩》的飞亦逐步在工作的灵肉分离中迷失,他与晓来曾在KTV高唱的〈北京北京〉,成为不胜唏嘘的代言曲,两人荒腔走调地唱著:“我们在这寻找,也在这失去。”
《金钱男孩Moneyboys》中,飞成为Money Boy并非出于自由意志,而是源于为其乡下病母赚取医药费,改善家族的生活品质。当飞在工作时被“公安”设计而遭捕,随后睽违多时返回家乡,却并未获得其家族亲戚的认可,众人在饭局拐弯抹角,要替飞介绍对象、希望他早日成家云云。直至“蔡爸”蔡明修饰演的亲戚,暗指知情飞的同志与MB身份,接连拆穿和乐假象,叫骂著:“你们家真的会丢脸到死、梁家的面子被你丢光了。”
此段落描绘同志族群乃至性工作者等,难容于父权与婚家体制,因为其“性”对传宗接代毫无用武之地。同时,飞却仍深受华人孝道文化影响,仍在如此保守家族间,试图“扮演”一名孝子,例如会在祭拜母亲时说出:“儿子不孝,没能见你最后一面。”为求孝敬父母与家庭,而不惜贩卖其肉体与情慾,却仍得为“不孝”、“丢全家脸”的骂名所追打,亦是指出他在儒家孝道社会中所面临的衝突。
片中,多位MB也皆有男性伴侣,但却未曾有人坦言自己为“同志”。另外,更有身为前MB的角色项东,与其女性好友Lulu“假结婚”的场面,更在乍似歌舞昇平的“假婚礼”上,遭同为MB的酒醉好友,逼迫两人于亲友面前尴尬接吻,再再显示同志在孝道文化下必须的“扮演”,以及扮演所碰触到的疆界。
另一处《金钱男孩》有意的设定,则是Lulu、飞的姊姊梁红、晓来而后的妻子李玉,皆由中国女星曾美慧孜饰演,讽刺在父权婚家体系,女性只得以相同面貌,矜持守住“扮演”其性别角色。因此,当梁红要求与家庭衝突的飞,希望他离家找寻自由,不必担心家父健康与家中生计,因为有她照料,并説道:“你该开始为自己著想了。”还能回城以MB身分讨生活的飞,对比著“无法为自己想”的梁红,更暗指女性在传统社会下牺牲的无奈。
C.B. Yi曾于访谈提及对侯孝贤的崇敬,也表明《金钱男孩Moneyboys》部分场景致敬侯导的电影语言,而片中婚礼、MB们为项东及Lulu饯行的场景,以缓慢的长镜头拍摄众人用餐画面,尤令人想起李屏宾于《海上花》的摄影技法。
此两场景,不仅凸显Money Boy在儒家孝道思想下的压迫,向《海上花》的致意,更令人想起该片当时亦曾预定于中国拍摄,呈现清末上海英国租界妓院的红男绿女。然而,艺术指导黄文英也曾在《海上繁华录》中写道,该片被以剧本“缺乏对当时社会的批判精神”为由,并未审核通过,最终改回至台湾拍摄,令《海上花》与《金钱男孩Moneyboys》两部以“性工作者”为主人翁的电影,遥隔23年面对极权中国体制,有了意想不到的连结。
破除“扮演”,成为自己——Money Boy燃烈的自由幻梦
你一直在为别人活,你以为你这样很伟大吗?
——《金钱男孩Moneyboys》
如同前述,飞作为Money Boy,贩卖自己的身体与情慾以服务顾客;作为“孝子”,即便以金钱供养家庭,同志与性工作者身分也难为环境认可。片中多次拍摄飞开关、进出大门的举动,如同他经常迎接或走入别人的生命,“扮演”情人、孝子为对方服务,为五斗米折腰,一如他的自白说:“活著不就是吃、喝、拉、撒、睡、挣钱。”却也因此逐渐在迷离城市间,流失掉自己的身分。
剧情后半,飞的同乡青年梁龙也欲追寻前者,至大城市生活成为Money Boy,却屡屡遭到飞拒绝,如同多年前晓来也曾阻止飞,承接错误的客人,导致自己身心受凌虐。如今已历经风霜的飞,甚至曾推倒梁龙作势强暴他,让他感受“出卖”身体之痛楚,却也同样无法阻拦梁龙,终让他也成为MB,贩卖与交易仍延续,一代代青年仍迷失在纸醉金迷的“中国梦”。
飞也与梁龙步入关係,却重遇了旧爱晓来,因过去曾为飞接客时受的欺侮,向客人报仇而失去一条腿,成为街头艺人且已结婚成家,走上MB屈服于外在社会价值的路。碍于旧情与内疚,飞摇摆于梁龙、晓来之间,发觉自己在重重压迫,为他者而活之馀,仍残存爱与被爱的渴望,即便是如同片中台词,蜘蛛吐丝吞食般贪而“每个都不放过的爱”。
有别于片中总带给飞痛苦与纠结的男性,女性角色如其姊姊希冀他“为自己著想”,晓来的新妻更是点醒:“你自己幸福,才能让别人也幸福。”剧情最终,飞家中的门铃响起,他却迟迟未应门,剪接旋即转换场景,飞与梁龙在酒吧随音乐起舞,柯震东在全片的压抑面容,全随舞蹈而细腻鬆懈,步乏越发妖娇轻盈,眼色展现自我光彩,不为谁而矫饰装扮,只为自己而舞动。此幕的撼动程度,几乎可媲美《军中禁恋》演员丹尼拉冯的传奇舞蹈演出。
如同《军中禁恋》的补叙结尾,我们无从得知《金钱男孩Moneyboys》飞的起舞,究竟是一段已然逝去的回忆,还是内心始终燃烈的自由幻梦。然而,结尾短短30秒的鬆懈令人宽慰,越显得前段MB或同志的命运,在中国孝道与共产极权夹击下,更宛若无尽深渊,回头一忘才知其深不见底。面对“我大中国”的霸道,同志的幻梦也只得于异地台湾拍摄,只得在银幕上短暂闪现,随著颇Chill的片尾曲〈Hello, Anxiety〉渐弱后,再遁入黑暗之中。
全部在台湾取景但故事设定却是在大陆导致总有点出戏,而且拍到最后导演好像不知道该怎么收尾了,曾美慧孜居然一个人演了三个角色
慢不代表你就是侯孝贤谢谢
陈果看了想流泪,郭敬明看了想喊我的顾源你这几年在哪里受苦受罪?!红是真的养人!白宇帆的眼神整个是火焰,熊熊燃烧活灵活现~柯震东这边就完全是一滩烂泥,眼睛里看不出任何情绪。撇去表演,故事不够有说服力的最大原因在于场景太过悬浮,导演你自己说~这tm究竟在讲哪座城市啦?!
摄影不错,别的我真的夸不出口。摄影和画面让这个不怎么样的剧本显得稍微高级了一点点。剧本几乎是接近狗血的程度,台词跟每个人物都很不搭,让人听得很尬。唯一打动我的地方是白宇帆带着柯震东在摩托车奔驰的镜头,两个人高唱“冬天里的一把火”,他们脸上的笑容和渐渐抱紧腰间的手臂,让我感受到了那一刻的爱。曾美惠孜要一人分饰三角,不知道是在暗指同志世界里的女人都一副摸样,还是剧组真的缺钱…
2021年了,咱们湾湾演员扮演大陆角色的信念感竟是来自于一首《北京北京》。欺负人家外国人听不懂中国话在这儿忽悠呢,处处口述着“咱们这儿是大陆我是内地农村的”,处处露着“我虽然是台湾人但是我已经很努力在讲好平翘舌说好儿化音”的馅。白宇帆不愧是西北汉子,做了MB还不忘在家揉面擀饺子皮呢。曾美慧孜才是最大赢家,原来整个世界的女人,都是你。
卖淫版本的廉价《春光乍泄》,导演你懂什么,你什么都不懂!
#74th Cannes Online# 一种关注入围。用曾美慧孜扮演片中三个重要女性角色,用全在台湾拍摄的场景来指称大陆(长沙、义乌、深圳,福建某旅游村庄……),还是挺有意思的。口音混搭台词尴尬(导演不是中国出生的吗,怎么这么不讲究)。有意识用了不少长镜头,不过很多手法都看得出来出处([海上花][郊游][路边野餐]……)。倒还蛮符合耽美片套路的,比如虐小受啦,身高决定攻受关系啦。台湾腔唱汪峰《北京北京》好好笑!
南方农村小哥去大城市卖身的故事,拍摄地选在了台湾(因拿不到大陆准拍证?)。作为华语同影中久违的MB题材,据说还只是三部曲的第一部。从“美少年之恋”到“蓝宇”到“孽子”,总有青春肉体前仆后继的投身欲海,明明是交易、感情却漫溢,活在当下的迷惘照见中国城乡对同性恋的割裂姿态。导演加入了自己的乡村记忆,画面拍得很有美感,另外也太会挑演员了。柯震东如果混我圈应该是天菜吧,真的是个人就爱他...
外国人听不懂中文 不知道对白有多么雷多么差多么尴尬所以才进康城的吧 我真的 听到爆笑 前面画面还不错 之后没有特别用力强调画面了 什么都开始差 曾美慧孜是世上所有的女人 蛤????? 最后的柯震东尬舞越看越像钟汉良笑死我了
【2021VIFF】我一直尝试切换外语片观影模式来看这部片,也许这部片真正的受众不在华人区,否则真的没法看(原定名叫《寻找》居然是因为汪峰。。。)
从柯震东和林哲熹两个人KTV唱《北京北京》开始就注定了电影最后的归宿应该是喜剧。听着操着台湾腔的演员们一本正经地演着大陆的故事 ,既觉得实在荒谬离谱,又无奈感慨于这大概是大陆语境里能够触碰这类题材的唯一途径。当两岸之间的电影交流以如此断裂的状态在各自的话语空间内对空言说,这是真正的悲哀。演员的演出都很有记忆点,曾美慧孜分饰三角,白宇帆抹不掉的西安口音,以及柯震东演艺生涯的最大尺度,看看金马5号公布提名能否有所斩获……
#Cannes2021UnCertainRegard 东方主义都是本科生的人均概念了。但很可悲的是,选片人(外国人)就是喜欢拍喜欢看这样的电影。。。
说师从哈内克,我看效仿侯孝贤痕迹更多。为尽孝道出卖己身,却背负大逆不道、伤风败俗辱名,无法归乡;前赴后继下海,挣扎在内疚亏欠与真爱欢愉两难夹层之间。固定、缓慢移动的长镜头呈现出旁观冷姿态,把这群进城务工男孩的道德困惑和情感迷失抚平铺直展现给观众,台词尬了点。在探讨农村婚家体系与同志爱情认知的间隙,曾美慧孜一人出演三角却成为最有趣味的线索。
“你懂什么?你什么都不懂”柯震东这句台词送给导演。题目起的非常好,我确实想要“寻找”一下神州大地上哪一方沃土培养出了这些热爱茶艺、住在郊区带露台花园的平层的鸭王。可以让角色们都说些人话吗?能让所有演员的演技都看起来像横店的临演,也是非常厉害。
不一定拍出了乡村同志的困境,但确实像农村土gay拍的(
尺度很大,没想到柯震东有这么多激情戏。其实电影摄影很好,尤其是色彩运用很棒,配乐也还可以,演员们的表演居然都可圈可点。只是这个剧本和台词有点尬,中段回家那段很真实有力量,开头结尾会有点《北爱》(这是夸),但后半有一大段就有点男男版《小时代》的感觉,导致演员只能在各种觥筹交错中伤春悲秋。但制作还是精良的,也有导演的思考,值得进入一种关注且获得鼓励。
白宇帆你也太可爱了 嘤嘤嘤
白宇帆演的还可以,其他的都不太行,白宇帆是有前途的
既然后半段遇见旧爱后,导演已经放弃了,还不如剧情彻底“飞”起来,和龙做爱,和旧爱做爱,和嫂子做爱。然后来个世纪大和解。另外想说,最让我心动的是白宇帆“喵,喵喵喵~”我死了……
感觉像卑微乙方为了敷衍提出不合理要求的甲方熬了三个大夜赶制的勘景全案报告,甲方大赞“好厉害这就是我想象中的样子”,乙方心说“也太好糊弄了吧真是个山炮”。长镜中的表演堪比抢戏大赛,谁都想压谁一头,好像演完立即要接受陈凯歌还是李成儒犀利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