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电影很多很多,说不上来为什么对闷闷的《孟买日记》念念不忘。前两天又看了一遍,还是没忍住眼泪。
在看过的印度电影里,这部影片倒是有些与众不同,少了载歌载舞,少了各种浓烈的烘托渲染,悲天悯人的情怀,个人奋斗的历程,可歌可泣的爱情,大快人心的揭露。镜头的质感朦胧,情绪缓慢低回,人的絮语和音乐的呢喃使我也陷入沉郁。
孟买,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繁华的城市,还被称作“皇后的项链”。和所有表面光鲜的大城市一样,都有着脏乱差的一面,然而孟买的这种差距却更为悬殊。
除去各种繁华的摩登区和风景名胜,《孟买日记》更多呈现的是孟买破旧拥挤的角落。城市底层的人又有什么样的生活呢?可想而知的当然是混乱、不安、嘈杂、窘迫的生活,被生存的重担和阶级的宗教的偏见所压迫。有一部有名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它倒是将孟买贫民窟的生活浓墨重彩地呈现。而《孟买日记》,倒不是要去呈现这些民生问题。它关注的是孟买这样一个城市里,不同阶级年轻人的生活体验。是不是在一个热闹的城市里,快乐就会增多呢?显然,自始至终,四个主角都没有摆脱孤独的境遇。
城市与人
这是一部非常细腻的电影,无论是对人物性格、情感、关系的处理,还是人物对于城市生活的反应,还有对城市风貌地呈现,各种各样的细节交织错落,淡淡的沉默与忧伤像孟买的雨轻轻湿润着观众的心。
仅仅是片头就值得玩味
繁华的城市景观与辛劳的建筑工人对比。独自抽着烟,既没有对这座城市美好的向往,也没有被生活压迫产生的痛苦,他只是淡然平静地抽着烟。人对城市生活地疏离感顿生。
之后便接一段摇晃的手持DV机镜头,孩童惊喜捣蛋的笑脸,仿佛在告诉我们,这并不是舞台布景式的呈现。
即使整部影片以疏离与孤独的语言构筑,但我还是从中看到了人们对孟买的不同视角——
底层住民的视角,游客的视角,艺术家的视角。
底层居民的视角,影片流露出的是淡淡的无奈。
老鼠遍地的肮脏巷子和没有安全感可言的马路。
雨总是下个不停,房子不是进水就是漏雨。
穆那的家在轰隆的铁路旁的平民窟里,大雨滂沱的时候他在屋顶铺纸。
孟买底层的任命,并没有在意是否有一个街区公园或者中心绿地,影片中甚至很少有绿化出现,休憩空间也难觅踪迹。
穆那和夏在屋顶休息
他们本身的“无序感”使得这座城市的秩序更显得杂乱,缺乏了许多发达国家所有的秩序感。
但同时,他们也没有过多地发泄不满,只是默默承受城市问题带来的不便,甚至带着点阶级地自我放弃,时刻告诉自己与上层阶级不可逾越的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孟买的电影业也极为发达,印度的宝莱坞就在孟买,这或许就是穆那想要成为电影演员的重要开端(即使他是河边的洗衣工也确实能找到一点门路。)
游客的视角:
夏作为一个美国回来的富家女,对于这座城市落后的一隅,比起厌恶与同情,更多的是好奇。不同于普通游客,这个家世良好的女孩对于名胜与摩登并不感兴趣,她想要观察的是真正的是与她不同阶层的人们,是如何在孟买生活的。
夏的镜头下,孟买的街头,香水铺子、修鞋摊子、菜市场倒不仅仅是拥挤脏乱,专属于孟买的印度劳苦大众市井的生活气息。穆那问她为什么要拍这些,夏说,我想去体会去观察。穆那说,观察什么?观察这些肮脏的地方吗?
一小段对话便把两种视角拉开了。
对于生活,一个在自家的花园喝茶听雨的女孩,又怎么能与屋子漏雨的洗衣除鼠男孩有同样的感慨呢?
艺术家的视角:
To Mumbai, my Muse,my whore,my beloved
这是阿伦在自己的画展上说的话。
阿伦的画
即使抽象,也能看见他画的正是孟买底层的人。那些在穷街陋巷里艰难生活的人就是他灵感的来源。
阿伦本有足够的能力,搬到海边的或者花园里开阔的房子中去,但他一直选择住在古旧狭窄的街道里。听窗外车马喧嚣,独自思索怀吊,然后坚定地画出他心里的孟买。
而录像带里的女子雅斯米,从她的诗意的言语也能感觉到艺术家的气息:
她说,孟买的雨真是与众不同,冰冷刺骨,又总不停息,就像夜晚的催眠曲,这雨声能吞没渺小的你,也能淹没邻居家的电视机的嘈杂声。
面对着大海,她吟着不知名的诗句
与阿伦不同的是,她对孟买有更多的不解,天气,节日习俗,人情世故,她始终带着用它孤独的镜头记录着孟买的生活。
雨季快要结束时,印度教徒都要到象头神(智慧之神)的诞生地孟买海湾欢度象神节。
朝圣者在街头游行,纵情狂欢。
我从电影中看到的孟买:
错综复杂,丰富有致
孟买角落的室外空间
小尺度的街道与房屋。六层左右的楼房,常常带有大开窗。
从对面的屋子开摄像机就能看到。
人车混行的道路,道路两边布满临时摊棚。
少见的人烟稀少的街道,带着殖民的痕迹
不同于欧洲国家同样尺度的居民建筑与街道,孟买的这些地方更显拥挤。
无论这些古旧的挨挨挤挤的建筑看起来多么破落,但却是孟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简 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说:
所谓的老建筑,指的不是那些博物馆或是昂贵的修复的气宇轩昂的老建筑——尽管他们也是重要的部分——而是许多普通的,破旧的、貌不惊人和价值不高的老建筑。
因为实际上,能够在新建筑生存下去的企业肯定是能够支付得起高额费用的银行,连锁饭店等等。而街区的酒吧,特色老饭店、典当铺、书店和古董行则会入住老建筑。还有众多的乐器店画廊,成百上千的普通企业。他们都是街头公共生活的必需品。
在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里,孟买即使是印度最发达的城市,他的底层群体还是占了惊人的大多数。这些人有许多靠出卖低廉的劳动力和个体经营为生,这些老旧的街巷倒成为他们生活最适合的地方(显然还比贫民窟好很多)。
作为印度西部的沿海城市,它也有开阔的一面。
与拥挤的街道产生鲜明对比的是孟买的海。
拥挤喧闹的生活区域和开阔的海滩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这座城市的错落有致。
同时,孟买发达的的工业也出现在了电影中。
想起几年前去北京考试。
在北京六环外的昌平区前后加起来住了一个多月。没有阳台的出租房。本身通风极差,但是因为冬天更注重御寒,所以没太大关系。昌平的冬天,有种死气沉沉的感觉,说不出来是因为树木全都光秃颓败的光景,还是因为灰蒙蒙的天和尘土飞扬的路。煤渣子总是出现在路的角落,融化后的冰雪黏糊糊地粘在完全没有绿色的绿化带旁。晚上卖煎饼果子和糖葫芦的小贩倚在巷子口,稀稀拉拉的过路人偶尔买个烧饼。空气里是香味夹杂着煤味儿。北方的冬天太阳高度角很小,太阳出来的时候和南方的感觉完全不同。所有的东西都裹上了金灿灿的外衣,明亮却不刺眼、不炎热,使人忍不住对着太阳闭着眼笑。
北京南锣鼓巷古色古香,王府井大街的热闹摩登还有天安门的宽广气派,让我更像是出去玩了一趟而已。而脚底带着煤渣,戴着眼镜,一进餐厅,满眼雾气,在一家东北菜馆里,吃着一份两个人都吃不完的面条,这就是我感觉到人在他乡的北方生活。
今天我在孟买日记里隐隐约约有着同样的感受
这就是这座错落有致的城市更贴近人们心里的样子吧。
人与人
孤独的不是城市,是人。魔术师,her,天使爱美丽,孟买日记。都具有设计师普遍认为的有亲切感的空间尺度,但是, 在电影里,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还是存在一种相处融洽的“隔阂”呢?
影片个人化的叙事,围绕着穆那,雅思米 ,阿伦和夏展开。说不清是日常意义上的三角恋还是四角恋,只是,似乎所有爱都缺乏互动。他们可以和身边想要亲近他们的人保持良好关系,却没有办法做到投入去爱,而是转过头追寻着飘渺的另一个ta。
表达人物某时刻的亲密关系时常常用特写镜头。但这些镜头却显得扑朔迷离有失坚定,我忽然看到了每个人都有一颗别人难以抓住的心。
由于《孟买日记》贯穿始终的孤独主题,影片并没有呈现邻里交往,所以这些挨挨挤挤的地方似乎只成了某种表象。
一个热热闹闹的画面却传达不出夜晚的喧嚣,只剩下寂寞的吉他声低回婉转地诉说寂寞,你以为的,欢闹世俗,忧愁扫光。其实并没有填补他们的寂寞。
热闹的城市真的就能够消除人们的寂寞么?亲切的尺度,除了促进人们表面的交往,还有更深一步的可能吗?世界上有多少人同床异梦啊!
电影里,人群中阿伦同穆那和夏擦肩而过。在广州,就上下课或者出门挤地铁,我们每天可以擦肩而过的人无数,但我们可以触碰任何一个人的心么?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一本难懂的书。阿伦,雅斯米,夏还是穆那,谁都无法理解彼此
夏和穆那的不同阶级,不同文化背景
阿伦与夏人生经历的造成的不同处事态度
雅斯米与冷漠丈夫名存实亡的婚姻,和与阿伦时空的差异。
随着生活意外的到来,这种人物关系很快受到冲击
穆那的哥哥意外死亡
雅斯米上吊自杀
每个人匆匆逃离过去,又回到了寂寞的原点。
世界上的孤独总是衍生许多出美丽的遗憾,就像阿伦或者穆那,
所有的深情最后只成为了一种自我表达和自我感动。
阿伦的画和穆那给的地址
最后,我还想提提,影片里反复出现的住在阿伦隔壁的老人。
静默的老人,目睹了雅斯米的到阿伦的离开。
宛如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漠然。
她用老人的目光看着年轻人流水浮云般去去来来。
仿佛所有的喜怒哀乐,不曾来过。
《孟买日记》的精神图像
01 影片开始于一段不太专业的摄像,摇晃而无定焦,女声旁白。 与之一起开始的,是孟买的雨季,一场粘稠的梦寐。聚焦到一个城市后,故事就不那么薄了。 02 Arun作为一个与文化精英广有交游的艺术家,在众目的期待中成长起来。他的冠冕并不足以让他得趣于此。总是缺点什么,带着灵感的瓶颈,他开始寻找新的住房作为艺术空间。同时撞见的,是同在人生瓶颈的Shai,作为业余摄影人来孟买采风,和在老屋的柜子里的信物和陈片——片头带入孟买故事的摄像女子Yasmin。
Arun与Shai有相似的的品位、际遇和身世,上层社会的话语和艺术的精神符号看似拉近了他们的距离让他们交付了彼此的肉身。他们自此反而疏离了。他的惶恐,她的无谓,影射的是来自两个虚空的互斥。与之相反的是,同是旅居者的Yasmin的录像,让他尝到了孟买雨季的气息,邻人家事的味道,尘市明艳的色彩以及人间的烟火和孤独。粗粝的录像是大段大段的色块,还有Yasmin寂寞的生机触碰到了他灵魂的性感。这种无分别的美感,录像中每一个Yasmin的个人史的瞬间,就是他每一刻艺术时间中真实人生的幻相啊,唤醒了他与生俱来的灵犀。和他不一样的是,Yasmin的孤独和自我都太过明媚真实。Arun看到了旅居者的视角,看到了孟买的秽暗之上的亮色,了解Yasmin也是在了解着Shai作为另一个旅居者可能经历的一切,带着欣喜他玩味着录像中Yasmin的所有。 Shai遇见的是游走于上层和底层的洗衣工Munna,因为洗衣与Arun也有一些交集。一种人类学的灵感和兴趣让Shai追随Munna的生活,开始了她摄影的艺术道途。从摄影棚到洗衣的河边她在勾勒着根生于一个城市的小民的乌有梦想和面对卑微现实时的张力。鲜活的生存之境,也塑造着她越来越犀利的摄影风格。Shai在了解着Munna及其身后的孟买的每一个面向的同时,也在感知着作为孟买当地人的Arun对这个城市应有的情怀,和情怀之下叙事空场的愁绪。
当他们的灵感伴随着艺术对象走到峰值时,死亡斩断了去路——Yasmin最终没有敌过生活的绝望,在Arun现居的房中上吊自杀;Munna的兄弟在帮派斗争中替罪而死,无以名证。两个赋予艺术他们生命的人,也让他们的成果在终止中走向了完成,完成意味着更成熟反思的开始。 影片中还有一个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太,构成了影片气候低气压的前提。她的角色视角在于旁观着这个城市的炎凉悲欢,承载着这个城市的情绪。发生的一切形成了她的沉默,她用沉默诉说着一切。 03 有人说,影片就是通过一条纽带把四个人的人生贯穿起来,呈现孟买。可问题就在于这纽带如何玄妙,也是影片的主要看点;有人说几个阶层如同自在物与此在的隔离,并未真正参与彼此人生,故事线是打散的碎片化的,故事情绪聚少离多,但这又大大降低了文艺片的趣味性,落入伤春悲秋的风月俗套,恐怕也不是作为艺术家的编剧和演员这一对灵魂伴侣的品味,所以这个说法也是可以商榷的。问题之所以作为哲学具有吸引力的密教,关键在于不断生成的张力对撞拉扯而不破裂,而非答案本身。所以,其实不太赞同几个阶层视域下的孟买这一说法,多少是可以套用俗气的阶级分析,但不是影片本身的成色。其中只有两种互错的视角,以视差的方式来叙事。其一是当地人-旅居者——女主-摄像者:旅居的他者,男主-洗衣工:当地人;女主通过当地人了解同是当地人的男主,男主通过他者明白了女主对孟买的期待。其二是表达抽象精神历程的艺术家-具体人生故事的叙事者——女主-男主,摄像者-洗衣工;前者对活泼的现实有哲学敏感,致力于表义出生命的喷张,在世相中提纯灵魂在娑婆中勾勒真如。后者的灵性灭于尘身,人世的蹉跎是他们的色块儿与涂层,但加速他们的精神死亡;而用以维系男女主人公的艺术一开始是抽空的,直到两个有故事的人赋予他们艺术生命,他们对这个城市与故事反思的开始,他们才是艺术上的共鸣和真正交往的开始——两人在创作对象的现世灵光中获得艺术的新生,真实的叙述者在生命之光被尘蔽后死于自己的故事中。
所以,影片与其说四种视角还原一个孟买,不如说是摄影爱好者和画家艺术生命的冥合,展开的一段看似没有关联,但实际上密契着的柏拉图式交往。他们浮泛交换艺术见解和彼此的抽象欣赏并没有真正的认同,看似更深入的肉体的偶然际遇却使他们疏离。真正的亲密反而在于一个通过摄影从本地人(洗衣工)的真实人生理解了正在活着和死去的孟买,另一个通过他者(录像带中的旅居者)的叙事看到了用绘画勾勒孟买形上的希望和死亡。在还原,表达和完成了另外两个生命的同时他们才开始真正进入彼此的生命,在艺术上实现了交合。艺术使命和作品完成之时,也是精神亲密的开始之际。所以与初次见面不同的是,女主的心态由低姿态的欣赏者转向了怀揣着故事化成熟的对话者,找到自我,成了摄影艺术家;男主在摆脱令他反感的艺术家光环的同时,走出自我,成了真实生命的叙事者,摆在他们面前的比起乍见之欢而言是挥之不去的人世的厚重情绪,把他们的命运再度关联到一起。
比肉体碰撞,语词交换更深刻的是真实生命状态某一刻的照面,在交错中铆合,在刚好敞开怀抱时相拥。所以不难解释洗衣工的成全与女主最后拿着画家的新家地址思考是否去可能地重新遇见,因为一切都刚刚好但一切热闹也都已经散场。他们都在经历着一段比死亡更安静比表达更剧烈的贤者时间。完成他们艺术生命交互的两个故事退场,他们自己的真实生命和故事在逻辑上可以得到展开,续写孟买。 在被死亡斩断的两条故事线上生存的反思还在继续,这个城市的低气压之下艺术会重燃生的愤怒。
故事与虚空的张力,生存与艺术的张力,以及艺术所表达的生的愤怒又与阿尔茨海默死般的在世沉默形成张力,成为影片相拉扯而不破裂,胶着而利落的趣味。 嗯,所以叙事伦理确实是一种展开精神密仪的高级美学。密而不宣,有一种克制感又不失命运的自然而然。
悲凉的真实
又见阿米尔汉+0,5,没有歌舞的孟买风情画
完美。
去过印度的朋友,请问这算是贴近印度当下社会现状的电影吗?
怎么没有歌舞?
就为了在电影院里的胆怯和马路上奔跑的释然那两段。
不够地球上的星星好呀
有了除了载歌载舞之外的,另一种印度气息
一部反映印度生活的真实写照。没有任何艺术渲染,非常真实的生活再现
印度文艺片~
太棒了,阿米尔汗大叔真是天才,印度文艺片也崛起啦!好像我是一直都偏爱这种交错线故事的,各个主人公的命运绝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浮世绘一般。和同类型最爱的《木兰花》相比,《孟买日记》也不逊色。
for love
改变了对印度片的一贯印象
从未看过如此纯粹,如此细腻的印度电影。不紧不徐,事不关已的样子,却是处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调,试图寻找生活位置的人,最终迷失在这座拥挤的城
所有的城市都有孟买那样的穷街陋巷,所有的街道都埋藏了善良的尸骨和梦想。
木有歌舞剧的印度片~不过还挺好看的
平淡的故事,若隐若现的情感,在偌大的城市不紧不慢展开,就像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有悸动,有彷徨,有迷恋,有生离和死别,却又都不悲不喜慢慢铺陈。
编导系阿米尔 汗的妻子(看之前我并没注意到这一点),还在猜他为什么要演这么一部非常不宝莱坞的艺术电影。也跟所有以城市为主角的艺术电影一样,四条叙事线索串联起孟买这个城市的剪影:现代与落后在这里并存,个体生命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浮游,每个人都是异乡人。
好喜欢这女的 希望我未来老婆就是这样子 ~~~~~~看来只要有美女 闷片我也能看的津津乐道嘛
不一样的印度电影,没有歌舞,没有搞笑,只有冷静专注的在讲着耐人寻味的孟买故事。四个陌生人的生活情感互相影响,交汇在一起,缓缓的还原一个现实、哀婉、残酷但又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