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梦》是一部具有浓郁哥特式风格和优雅古典风味的电影,并且取得了商业和艺术的双重成功。尽管该片不具备典型的希区柯克风格,但是希区柯克高超的导演技巧使得影片具备了超越时间的审美价值。在影片中,希区柯克通过娴熟的电影手法营造情绪和氛围,片中的每个场景都被处理得恰到好处。扑朔迷离的情感纠葛,曲折诡异而又合情合理的解谜过程,以及如受惊小鹿一样的女主人公,都让影片具备高度统一的凄美神秘风格
上周末在给学生讲课时正好要造个句子,突发奇想用希区柯克做主语,继而谈到他几部有些来头的电影,其中最记忆犹新的便是《Psycho》和这部《蝴蝶梦》。前一部的回忆还留在小学五年级,晚上嗜好刺激的老爸盘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背后的我瑟瑟发抖;后一部却总是没能看完:要不是视听课的时间不够,要不是电视上播了一半突然停电,要不就是买了张D9却发现是张损盘——浪费了点钱不说,浪费了兴奋的感情倒是问题。所以周一yyets上惊现修复版时,我雀跃的心情早已难以言表。
大清早起了床,平复一下心情马上打开电脑,戴上耳机,耳边便响起那句著名的开场白:“昨晚,我梦见自己又回到了曼陀丽庄园……”掐指一算上次看黑白片还是去年寒假,一年光阴,现在再看40年的电影,颤抖的背景音乐,混暗的光线加上阴森的庄园,让我立马沉浸在故事中无法自拔。如果时光倒流十年,我肯定给这部片子打五星,但是以现在的眼力,希区柯克的功力虽然甚高,但电影却不如记忆中那么惊艳了。
Laurence Oliver,最有价值的莎士比亚戏剧表演家,他的一个眼神,一个手腕的细节都很有张力;作为曼陀丽庄园的主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显出了庄重,大体。Judith Anderson,女管家,被评论了太多,现在看来有女同成分……有款海报就是她教唆De Winter夫人跳窗的分镜,着实有巫婆的天分。女主人的扮演者Joan Fontaine:败笔,巨大的败笔。JF的固定戏路就是这种柔弱无助和略有神经质的形象,在41年的深闺中她演的更加自然和自如。反观《蝴蝶梦》,她的肢体动作主要是含胸和耸肩,面部表情主要是皱眉和流泪,脚步简陋和混乱,一不小心就摔东西。这种表演方式很舞台风,但放到电影中感觉很是天然呆(杯具,居然用动漫词汇了)。原著中的灵魂人物R姐在电影中完全是个抽象概念,仿佛写论文到一半做个reference,可有可无:这也是希区柯克很多电影的特点——人物刻画肤浅,气氛烘托过分。
希区柯克特别喜欢美女,贵妇谋杀案,精神病患者,西北偏北,深闺疑云等都表现了这一点,同样有大量文章讨论其镜头语言中的性暗示成分(那些个评论的骚老头!)。想来想去,无非“红颜祸水”的老生常谈。原著中rebecca的形象通过他人描述,对比和回忆丰富起来,展现了当时社会浮夸奢侈和荒淫无度的现实;电影中这点被彻底压榨,前大约95分钟Rebecca都是一股神秘,如狐仙一般,正反对比都有;但当Rebecca出海的船被打捞上岸,De Winter对自己罪行的忏悔开始,Rebecca突然变成了恶毒的巫婆,居心叵测的坏女人,前后脱节导致电影气氛从神秘急转直下变成愤怒继而夹杂着伤感和内疚,最终变成了怀念。得知Rebecca患上癌症所以用De Winter 的手了解自己时,男主角的表情居然显露出了同情。感觉剧本像是被劈开了一样。虽然现在的我“罪恶的”认为看似完美的人必定有不为人知的小秘密,但这种完全无预兆的而且95分钟让女主角到处乱逛的描述方法着实不高明,乃至于跑题。
所以两小时五分钟之后,我知道,这部讽刺小说变成了爱情肥皂剧。书中结尾,“火炭灰随着咸涩的海风朝我们这儿飘来。”逼人的冷意提示着他们永远无法解脱;反观电影倒是在两人面对超大号篝火堆相拥中结束。本来女管家一把火烧掉了庄园,却没有烧掉Rebecca的阴影,可终究,华丽的拍摄技巧战胜了内涵,解脱也变得莫名其妙了。
《蝴蝶梦》,恰巧是我既看过原著又看过小说的一部作品。小说和电影是穿插着看的,电影完整看过一遍,又断断续续看过3、4次。书则是完整的通读了2遍下来。观后感和读后感的结合,让我很想谈的却不是文中的“我”,也不是那个萦绕了全文的未出现主角丽贝卡,而恰恰是丽贝卡的代言人——丹弗斯太太(丹妮)。谈到她是绕不开丽贝卡的,而在今天,我却很想用我最最严谨认真的态度来说说一次她和丽贝卡之间的感情。
很多时候我会在思考,丽贝卡之于丹弗斯的感情究竟是持一种怎样的态度。看到豆瓣上的影评里许多人都在说,丹弗斯太太是LES,她一生都在爱丽贝卡。对此我笑而不语,LES说法有些恶搞,有些玷污却更多的是浅薄。丹弗斯太太之余丽贝卡的感情,又何止仅仅有爱情的成分。然而说这种感情是亲情友情爱情加之于崇拜和奴役思想的单纯叠加,又未免更加浅薄了。
书里面因为是第一人称,心理和景色描写占多数。然而关于丹弗斯太太的情节却也没有少的可怜,毕竟她是丽贝卡主要的“代言人”。怂恿女主穿衣服、甚至想要用语言来击溃女主心理防线以此来逼迫女主知难而退,一次又一次的进出丽贝卡的房间,每次必出现“从前的德温特夫人”这样的语句等等情节,展现出的不仅仅是一个高明阴险的丹弗斯太太,更是一个甚至有些急功近利的丹弗斯太太。她像维护女神一样维护着她的丽贝卡,不容一点点的冒犯。“你妄想占有德温特夫人的位置。”这是她一直在欺负女主的原因所在。记得一个难忘的细节,麦克西姆和女主两个人在一次私下的谈话中,女主无意中谈到了之于丹弗斯太太的恐慌。男主不屑,赶走一个仆人对于男主人来说是多么容易。可是丹弗斯太太依旧贯穿到这部作品的最后。是的,男主不敢动丹弗斯太太,正如女主所说,她的失败是丹弗斯太太和丽贝卡两个人共同的胜利。
丹弗斯太太之于丽贝卡的感情,目前为止我能举出相似的例子的,比如02年电视剧《孝庄秘史》里的孝庄太后和苏茉尔。苏茉尔如同丹弗斯太太一样,一生都把主子的一切放得远高于自己的人生主旨,甚至于自己的三观都是围绕着主子进行的。历史上,孝庄太后离世的十八年,苏茉尔完全是依靠抚养阿哥为支柱来勉强支持自己早该散架的人生。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便是丽贝卡之于丹弗斯太太的态度。
丽贝卡是一个始终未出现的人物,只能通过情节来猜测她对于丹弗斯太太的情感。她们似乎是无话不谈的(除了丽贝卡最终得了癌症的事情),然而我一直在想,丽贝卡不告诉丹弗斯太太自己的病情,是不是害怕破坏了自己在她心中的形象呢?如果用LES的角度来看,丽贝卡无疑是这段“恋情”中的男性一方。丹弗斯太太说她就是一个神,一个能驯服一切,不害怕一切的神。她不爱任何人与事物,且不屑任何人与事物。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同样不把这个和自己相依为命(这个词语也许不太合适,因为在丹弗斯太太的心理,丽贝卡没有了她可以活得好好的。而她却不能没有丽贝卡)的老管家放在眼里过,但我着实看得出,丽贝卡很在乎这个老女管家的意见以及在丹弗斯太太心中自己的形象。也许,癌症让她第一次开始恐慌。她害怕女管家知道了,原来也有一样东西可以打败自己,那样也许,自己就不再是丹弗斯太太心中的神。完美的形象有了裂痕,有了一次之后,就不难想象以后。几个月后自己就要死去,她还必须要借助自己在丹弗斯太太心中的地位来利用她继续施压德温特先生。勇敢如丽贝卡,也没有选择冒这样一次险。
记得关于丽贝卡的感情方面,丽贝卡的表兄一直是自信的以为丽贝卡是喜欢自己的,他大言不惭如果丽贝卡还活着,一定他会成为她的丈夫。而在丽贝卡生前都未曾敢去戳破的虚与委蛇,丹弗斯太太却敢。她敢说,丽贝卡不爱任何人。丽贝卡是一个极端自恋者,如同希腊神话中那个醉死在自己长相下的水仙花少年一般。这样的直言,源自于丽贝卡永远向丹弗斯太太所分享的关于那些男人的故事,丽贝卡永远是丽贝卡,是那个会对丹弗斯太太嘲笑着各种不同男人的丽贝卡。
丹弗斯太太好像比丽贝卡自己更加的担心丽贝卡的形象被遗忘,如果说,丽贝卡的死亡是她自己精心设计的预谋,那么那些针对女主人公的行为,我相信完全不是出自丽贝卡的直接授意。丹弗斯太太的心中,丽贝卡没有死去,她活在曼陀丽庄园中写着“R”的每个角落里。她总是吓女主,陷害女主,在两人有一点火花蹦出是恰合适地来打断。其实丹弗斯太太很明白丽贝卡根本不在乎德温特先生的感情,然而她依旧要帮着丽贝卡来折磨德温特先生。为什么?目的何在?在这里我很想说丽贝卡是个心理变态的人,然而这只是太小一部分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丹弗斯一直在逃避内心中丽贝卡的死亡,她想要这样让丽贝卡永远地活着,想要一遍遍来巩固丽贝卡的痕迹,还有她永远无所畏惧的形象。
丹弗斯太太可能永远也没有保护过丽贝卡,她永远只愿意陪伴在她身后,以一个奴仆和记者的身份,伴随并记录丽贝卡的“丰功伟绩”。记得她谈起丽贝卡幼年时期如何用残忍地手法来征服一匹烈马,那样的骄傲里,有着如同母亲对女儿一般的自豪,也有为朋友的真心高兴。这里面不容置疑的是崇拜,盲目地崇拜。纵然丽贝卡没有重视过我,我还是她愿打我愿挨。
丽贝卡的变态,让我难以解释。她究竟是极端自恋,还是因为她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一生活在高度关注里?还是她在极端享受中逃避着极端地空虚?不难从她生前热衷聚会看出,她似乎不想让自己停歇下来。又或者,她是没有安全感。记得希区柯克的一篇名为《性感的琳达》的戏剧故事里面,琳达和丽贝卡一样是一个尤物,一个神秘的没有过去却魅力无限的尤物。她永远和各种女人去炫耀她所编造臆想出来的和无数男人之间的暧昧关系并以此为乐趣,她自欺欺人的每天乐此不疲事实上却是一个性冷淡者。不知道丽贝卡和琳达有没有影子的交叠,然而丽贝卡似乎比琳达更高远一些,丽贝卡更加的自恋,于是她更加的不屑。连这样精神自虐的手段,都比琳达要高端。
丹弗斯太太很寂寞,丽贝卡是她唯一的朋友。丹弗斯太太没有孩子,丽贝卡如同她的女儿。丹弗斯太太一生没有恋爱,丽贝卡是她精神和行为所围绕终身的爱人。丹弗斯太太没有目标和信仰,丽贝卡就是她的神,她的一切。她是丽贝卡最好的代言人,她是最了解丽贝卡的人,却又是最崇拜丽贝卡的人。
很想谈谈结局。书中的结局,是麦克西姆男主在解决完事情之后,带着妻子一路开车回家,看到火光冲天曼陀丽庄园。电影里,是麦克西姆听说着火匆匆赶回庄园,看到平安无事的妻子后松了口气,然后透过窗子,是疯狂的丹弗斯太太在大火之中的一脸欣慰,然后,镜头定格在写有“R”的枕头慢慢被烧掉。我一向不是个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人,然而我由衷地喜欢电影版的结局。不仅仅是因为它交待清楚了终结了曼陀丽庄园的人,而且,让丽贝卡的痕迹反倒在火焰中隽永。比起国产片里始作俑者最后的疯狂,丹弗斯太太冷静地欣慰更加打动我。她没有带走丽贝卡的一切,而要用这样一场大火,在这对夫妻的生命中划下永远无法抹去的感叹号。她和她的丽贝卡,永远都不会再被忘记了。这样的效果确实很好,好到如同开头的倒叙,多少年以后,女主的梦里,依然无法忘记噩梦般的曼陀丽庄园的每一个细节。
如果庄园不曾烧毁,那么结局只能是差不多一样,这对夫妻在化解了“心结”之后,丹弗斯太太即使能继续留下,也再也不能发挥丽贝卡的任何作用。关于丽贝卡的生活痕迹只会一点点的消逝,而她所做的,用她自己的生命来烙下丽贝卡的灵魂。这样的感情,反倒令我感动。这样深刻的爱,让男女主人公之间脆弱地爱情显得如此渺小。
最后的最后,虽然这部打动了我的悬疑文艺片,让我在开到最大的音量下没有丝毫恐惧感,但我仍想以另一部美国悬疑片——《第39号案件》的片段来结尾,这个故事里有着感知过去未来和人心并能制造幻觉特异功能的小女孩,实在让我不能不把她丽贝卡扯上关系。如同此片里,心理医生问女孩害怕什么。她说,她害怕自己。过去未来都已经感知,而唯独自己是神秘的,自己无法填满自己可怕的欲望,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绪,正如丽贝卡。
或许,在丽贝卡的人生里,她也是害怕自己的。她自己,是自己一生的阴影。
“跟魔鬼一起生活的人,怎么有理智。”希区柯克用惊悚犯罪揭露的爱情本质,就跟他讲的迷局待揭的故事一样深刻、思索和回味。
黑白画面也掩不住经典电影的魅力,丽贝卡像玫瑰一般美丽迷人,勇敢追爱令人动容,但命运又太过凄惨,看得压抑。
8/10。梦回庄园的开头旁白采取了哥特意象:紧闭的铁栅门和发现沉船的大海;高光使物象显著深沉,女主穿着丽贝卡的衣服下楼、丹佛太太逼着楼跳,写字台打碎雕塑加上视线引导的全景,无处不重申了阴魂不散的黑暗底蕴;沙发特写摇近面部来描述海边小屋自杀的经典镜头组合,火葬中绣花枕头的结尾很爱伦坡。
#重看#阴云缭绕雾气不散的Manderley像夜晚的幽灵,非常哥特意象的空间感(原著秉承自《简爱》与《呼啸山庄》),其阴森神秘的氛围正贴合希胖力求表现心理恐怖的路数;新婚大雨噩兆已定,心生嫌隙光源定格局部表情掀开往事,不在场的主角贯穿全程;他并不爱她,这显而易见。
气氛渲染绝佳,节奏过快,给人一种压迫感。可能过于注重叙事,牺牲人物。
丽贝卡虽从未出场却似乎于无形之中掌控着所有角色的命运,成为每个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梦魇。故事一波三折,真相扑朔迷离。悬疑气氛的营造和娓娓道来的节奏足见功力,由始至终散发着黑白老电影无法抗拒的独特魅力。虽然并非典型的希氏风格,胖子本人亦对本片颇有微辞,但绝对是名副其实的经典之作。
【蝴蝶夢】整部電影是一個瑰麗但陰冷的迷離夢境,中途驀然出現的轉折令人驚嘆,而結尾的意境則唯美得令人輕嘆。
没想到费雯丽最爱的男人长得挺绅士的嘛,剧情一般还可以。其实导演可以挖挖丽贝卡的和神秘女管家的百合倾向
希区柯克版的爱情悬疑。1.性格决定命运啊,小秘书还真是Hold不住女王气场,要是斯嘉丽,绝不会那样被虐了。2.找不到自我的人,只能迷失或陷于别人的阴影里,后来女主强大起来,那也是站在男主有把柄,两厢平等的基础上。3.好老婆的吉祥三宝:breedings,brain and beauty.4.脑残粉太可怕,选管家要谨慎
开场极短的两棵树的全景是对女主角和男主角死去妻子的换喻。如此的对称镜面隐喻在全片反复。没有名字的女主角的开场独白听其声不见其人的缺失感,和成为贵族男主角新任妻子得不到的认同感从头至尾贯穿。回忆式的独白代表故事发生在过去,好莱坞式的安全观看心理。希区柯克的开头都是秘密重叠的迷宫。
B / 前2/3雕刻人物姿态的希区柯克比后1/3执着于推进情节的希区柯克迷人太多。小屋一场戏中那个叙述回忆的长镜堪称惊心动魄:一个潜入意识的摄影机“表演”出的“哑剧”洞穿了时空。
希区柯克首部好莱坞电影,奥斯卡最佳影片。1.悬疑气息浓郁,节奏紧凑,观感上佳;2.片头独白 梦魇中重回曼德利庄园 运镜绝赞;3.琼·芳登太美,将纯真羞怯,紧张不安的少女演绎得入木三分;4.始终缺席的Rebecca的神秘魅惑,麦高芬变奏;5.大海作为间奏与象征 哥特庄园是[公民凯恩]仙那度前身。(9.0/10)
少了悬疑惊悚,多了爱情味道,以及如幽灵一般从未出现却让人印象深刻的丽贝卡,到后来发现,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琼·芳登太惊艳了,羞涩,谨慎,腼腆,温柔的又恰到好处。
what a bitch rebecca!!! joan fontaine饰演的角色居然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自己的名字,无父无母无名氏,命何其惨也。。。颤颤巍巍强颜欢笑毫无自信的joan fontaine太适合这个角色了
换做现在的银幕上出现这种作女,一定想把她抽出来打。但黑白、庄园、假开车、高对比度,或许还加点希区柯克沉稳的节奏,就把整个气氛变了,让我特别认同琼.芳登,甚至想帮着她打败那个不出现的瑞贝卡。
女主角能不傻大姐么
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真爱却又是何等难寻,每个恋人总有另外一面,遇上正确的是件幸运的事,恋人之间应该相互坦诚,如果信任对方的话,男主角的爱情第二春终于终成眷属。影片的惊悚、阴霾渲染得不错,情节紧凑。最后,必须选好管家。
瑞贝卡既是「麦格芬」的雏形,又是后来众多的黑色电影中蛇蝎美人的雏形。这个角色的设计很伟大。其实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是那所公馆的故事,公馆才是这部影片真正的主要角色,才是最大的梦魇。希区柯克去美国后的第一部作品,也为他获得了唯一一座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虽然导演说自己拍的这部片子是失败的,但最后却大获成功,应该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电影的色彩变化不仅是颜色上的改变,更呼应了情节的推进,很加分。
对贵族阶层的揭露、对盲目崇拜的讽刺都不重要,这是视角独特的爱情片杰作。迫于声誉的豪门婚姻与摆脱华丽装束的纯情形成反差,悬念揭开的同时也是爱情本质的归真,虚情假意的来往才是丽贝卡遗留的最大梦魇。再说,我偏不信第一任太太能比琼·方登好看了!有本事秀张遗照看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