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拍一部电影你都在成长,每一部作品都会让我重新发现自己。”
前言
在里昂卢米埃尔电影节上,年逾70岁的法国导演克莱尔·德尼(Claire Denis)出席电影《太空生活》(High Life,2018)法国首映,该片由罗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主演,故事背景建立在未来社会,罪犯们通过新的形式服刑:被放逐至外太空献身科学事业。帕丁森饰演的一位父亲,他与自己的女儿在孤立无援的宇宙中,生存的希望似乎既虚无亦渺茫。
德尼向影迷观众讲述了自己在非洲的成长经历,在电影学院求学时代的美好回忆;以及从第一导演助理到成为导演,拍摄自己的处女作《巧克力》(Chocolat,1988)的点点滴滴。三十多年的从业生涯,德尼共拍摄了12部电影长片,它们共同的风格标志是探讨感官体验与性,在谈话中德尼导演亦对其进行了讨论。她的电影涵盖各种类型,画风多变:剧情、惊悚、血腥恐怖、浪漫喜剧等。《太空生活》中,德尼的目光已经转移到科幻题材。
回忆
在12岁之前的童年时期,德尼与父母住在喀麦隆(西非国家),“小时候家乡没有电影院,我知道电影是怎么回事是因为我妈妈,”她又说,“后来我们搬回法国,我加入了中学的电影俱乐部,俱乐部的组织者是一名非常喜欢苏联电影的共产党员,是他让我懂得,电影可以承载信仰。”
谈到第一次到巴黎市中心时,德尼充满了怀念之情。在那里,她第一次看到了戈达尔(Jean-Luc Godard)的《狂人皮埃罗》(Pierrot le Fou,1965)与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驴子巴特萨》(Au Hasard Balthazar,1966)等经典影片。“那段经历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对我的电影之路影响很大,尽管那时的我从未想过会从事电影事业,更别说成为一名导演。”
结婚后,德尼也没有放下自己对电影的追求,她曾去L`IDHEC电影学院(现在更名为法国国家影像与声音高等学院,La Femis)进修。课程安排比较宽裕,德尼因此有机会结识了很多法国电影创作者,包括摄影师亨利·阿勒康(Henri Alekan)(《雾码头》,Port of Shadows,1938),摄影师萨沙·维尔尼(Sacha Vierny)(《白日美人》,Belle de Jour,1967和摄影师皮埃尔·洛姆(Pierre Lhomme)(《影子部队》,Army of Shadows,1969)等人。
“在L`IDHEC电影学院的时候觉得,生活就应该是这样,在课堂上纯理论的东西很少,学生们有很大的自由空间。”
德尼分享了自己最珍视的两段回忆,一是在布列松执导的《梦想者四夜》(four night of a dreamer,1971)剧组中做些临时工作;二是与导演雅克·里维特(Jacques Rivette)在《出局1:幽灵》(Out 1,1972)相识。“我又惊又喜,当时我只是一名在片场打杂的实习生,但里维特待我与工作人员并无二致。剧组资金很少,只有几个演员以及一台摄影机,但那对他来说已经足够。”
德尼做过十多年的第一导演助理,包括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的《德州巴黎》(Paris,Texas),在《德州巴黎》片场,德尼遇见了演员兼音乐人约翰·劳瑞(John lurie)“我们聊了一下,然后我就跟着他了纽约,在纽约认识了贾木许导演。” 后来,德尼也在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执导的《不法之徒》(Down By Law)中担任副导演。
《巧克力》,童年镜像
参与拍摄《德州巴黎》的拍摄给了德尼拍摄处女作《巧克力》很多灵感, “文德斯导演的影片中有很多展现美国风情的镜头,让我想起我的童年。我便开始想我的第一部作品拍什么,不论如何,我知道它将对我意义重大。”几年后《巧克力》终于在喀麦隆拍摄完成。
《巧克力》讲述了一个年轻的法国女孩和自家男仆之间的友谊,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50年代,殖民时期的末尾。电影中展现的非洲风光,都是来自德尼儿时的回忆。《巧克力》入选当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对于一部处女作品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德尼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
之后德尼的很多作品,包括《难以入眠》(I Can’t Sleep,1994), 成熟时期的《兄兄妹妹》(Nenette and Boni,1996),以及改编自法国军团士兵真实事件的《军中禁恋》(Beau travail,1999);都充满着狂热的形象和情色元素——尽管德尼导演觉得电影中的情色场景都处理的相当保守,“你无法将情欲和日常生活分开来,就像吃饭、处理日常琐事一样,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这一点让我觉得很有趣。”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对她影响也很深,在《35杯朗姆酒》(35 Shots of Rum,2008)中,德尼对小津的致敬有迹可循。
是情欲,更是孤独
说回《太空生活》,在多伦多电影节上展映不久后,回到法国,与里昂的观众们见面。德尼表示,这部电影中的情欲元素表现得相对更加“露骨”,“想要诠释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都绕不开对情欲的讨论。”
然而,德尼导演想通过电影讲述的是一个“远离生存家园的人们在外太空漂泊的孤独感,他们不得不相互依偎,温暖彼此。”的故事。
《太空生活》还是德尼导演的首部英语电影,机缘巧合下罗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最终出演了男主角,实际上当时德尼另有考虑,“我本想用年龄大一点的演员,选角导演还是坚持安排我与罗伯特见一面,确实没有料到最后会选定罗伯特。与我原本对角色设想的形象相比,他太英俊了。”见面后,罗伯特·帕丁森的表现让导演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很坦率地说自己很想演这个角色,他的坚定让我觉得,就是他了。”
作为科幻迷,德尼坦诚了自己深受《2001太空漫游》(2011:A Space Odyssey),《索拉里斯》(又名《飞向太空》(Solaris,1972), 《潜行者》(Stalker,1979)两部电影的影响。与她小时候读的那些科幻小说一并,为德尼创作《太空生活》提供了构想基础与灵感来源。但她更愿意将《太空生活》当作一部讲述“孤独”的电影。
“孤独”是贯穿她作品的主题之一—《日烦夜烦》(trouble every day,2001)中孤独的吸血鬼,《军中禁恋》(Beau travail,1999)中被流放的士兵,《心灵暖阳》(Let the Sunshine in,2017)中寻爱的离异者——只是他们表达孤独的方式不同。
最终,每一部德尼的电影都演绎出了不同的变奏——也许对于德尼本人来说更是这样。
“每拍一部电影你都在成长,每一部作品都会让我重新发现自己。”
原文://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claire-denis-high-life-robert-pattinson-filmmaking-1153713
原文作者|Jordan Mintzer 翻译|白今明 校对|翘楚“
官方网站:www.oneiwff.com 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 官方微博: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官方微店: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版权说明: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所有,感谢喜欢的朋友转发,转发时请注明出处。用于商业用途时,请务必联系我们。
法国人拍起科幻题材来,果然是与众不同的,他们往往更注重哲学层面上的思考。随便举例子比如《第五元素》和《童梦失魂夜》,不仅在视觉风格上与好莱坞科幻片有着较大差别,而且更带有浓烈的作者意识。克莱尔·德尼这部极具挑衅性的新作出色地涵盖了这几个方面。尽管她拍摄过的题材比较芜杂,有非洲殖民地也有现代都市情感,甚至有血腥暴力的吸血鬼,然而谁也没料到她竟会挑战女导演甚少涉猎的科幻题材!这令人喜出望外之余,同样不免让人捏一把汗,女导演成功拍出科幻佳作的案例实在罕见,幸好这部作品给她的忠实影迷一份惊喜的回馈,也证明了法国作者导演依然是当今影坛上最具实验精神,最敢于突破和挑战电影常规类型和探索影像与哲学意义的创作群体,《高潮》、《夜行盛宴》、《童女贞德》等等不一而足。 太空监狱的设定颇有深意,这个禁闭空间成为人性善恶的试验场,同时也是赎罪与重生之地的隐喻。这群罪犯被流放至外太空去探索宇宙物理定律,用这种为人类造福的方式为他们所犯下的恶行而赎罪。与此同时,女科学家进行着令人咋舌的太空人类繁殖实验,她禁止男女之间的性接触,采用特殊方式采集精液再输入女性体内完成受孕。由此,性压抑令无处释放的欲望变成凶猛的野兽,最终引发出一连串的挑衅及暴力伤害的行为(死亡)。
相比之下,实行禁欲的男主角却意外迎来自己的女儿(新生)。影片第一部分用倒叙的方式描绘女婴与男主角相处的过程,有点像普通的家庭伦理剧情节,这绝对是其他科幻题材里难得一见的情节。导演透过展示这种类似于日常生活的场景,传达出对人类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另一方面似乎也在探讨新生命的出现有助于消除人性中的恶行。这一点在第三部分与影片结局里均找到耐人寻味的答案。泛滥的欲望直接通往死亡,唯有禁欲才有希望迎来重生。
克莱尔·德尼借助这个科幻题材极力刻画人类在极端环境里互相对抗与诱惑的行为,拷问着人类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她并没有彻底转向好莱坞的宏观科幻类型片,相反采用极简主义的美术设计和影像风格,避免使用太多特效场景,流露出清醒的作者立场,身体与欲望的描写依然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情节。聚焦在身体上的镜头,诸如手臂上被划破的伤口、小腹上的疤痕、吹风口前拨弄的长发等等,这些画面不断引发出暧昧的联想,流淌出强烈的欲望气息。女主角朱丽叶·比诺什在自慰室里的一段段瞠目结舌的描写,情色感与惊悚感如影随形,暗示着纵欲行为必然招致万劫不复的结果。
作为视觉艺术的部分,看不懂也说不出,应该算是很高级的。
作为我觉得我看懂了的部分,我一直不屑一顾的是西方人文化底子薄,只能拿宗教反复说事儿,好象哲学和艺术已经走到尽头,便没脸没皮地老生常谈。这原罪和亚当夏娃的故事,生搬硬套到科幻题材上,也真是探讨人类现状和出路的热门方法了。
《流浪地球》来了,带着这个星球上最高级文明的光环。也许是在意, ta利之后的第二高级,反正很高级。是我认为自一带一路开始向世界‘输氧’以来,输出的最和唯一一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浓缩。很激动,语法可能不通。总结一句话,他们野蛮的渔猎文明,要一直探索和掠夺新的疆界,搞光了,换个地方重来一遍。而我们高级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农耕文明,要与宅基地共存亡!
Catch-22里面的妓院老板都知道,德国人,美国人,今天你赢,明天他赢,一百年之后,意,ta利还在这,还是这个意,ta利。
今年在冰岛电影界实习,克莱尔德尼是荣誉终生成就奖的得奖导演,受邀来冰岛领奖+给讲座。期间抽空看了high life (这个中文名翻译好无趣,完全没有诗意,英文原名虽然也很简单但可以解读成几层不同的意思)。我之前没有看过这个导演的其他电影,所以无法跟她以前的作品做任何比较或放在一起分析。
关于电影本身。影片的视觉是我很喜欢的类型,色调,节奏,剪切,叙事碎片化,有些缓慢,有些令人窒息,有种游离感和不现实感,就好像整个太空旅程本身一样。在一个封闭的,监狱化的太空舱里,过着冗长无趣的每一天,缓慢地朝着未知的黑洞航行,船舱里的人必定对时间的感知已经受到了影响,时间这个概念已经变得十分渺小和不重要了。影片本身也是塑造了这个氛围,时间线破碎,前后跳转,影像片段式,呼应这种对时间的感知失调。
导演在讲座中说,对她来说这部影片重要的不是叙事或者对话本身(何况这是她第一次执导英文片,而且她承认自己的英文也不是很好哈哈),因此此片的对话都非常极简,她说对她来说用视觉影像来描绘一种特定的氛围是她最重视的部分。用各种不同层次的视觉图像来描绘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绪,气氛是她对此影片的着重点。此片所营造的这种粘稠,湿润,黑暗的氛围,很暧昧,很暴力,很沉重,又很亲昵,加上许多蒸汽,流动的不明液体的画面,就如同船舱上几个互相没有瓜葛的人被囚禁的肉体和欲望。
导演说,现在的很多太空片都把关注点放在特效,机械设计,剧情都是什么外星人进攻地球,或者人类探索外星之类的比较科幻化的走向。而最早的太空片,其实都是性感的。外媒也称克莱尔这部太空片是一部“性感”的太空片。此片可以说不是一部我们所熟悉的太空片。没有什么画面是描绘神秘浩瀚的宇宙,或者是太空船先进的设备之类的。基本上导演是讲一个非常人类化的故事,关于人类对情感,肉体,道德,欲望的探讨,放在了一个对外隔离的空间里,而太空的设置,放大了这种隔离感,延伸到了宇宙的黑暗深处,孤独感前所未有。
对我来说最有意思的部分,是影片结束后发现影片的艺术指导是冰岛艺术家olafur eliasson。熟悉Eliasson的光艺术的人都会认同此片的光影非常出彩,尤其是影片最尾,当父女两人逐渐接近黑洞,影片突然陷入深沉的黑暗,只有一道耀眼的黄色光芒横切画面。这道黄色光是艺术家的一个作品。在讲座中克莱尔分享她跟olafur合作的经历,说她在艺术家位于柏林的工作室里寻找她想要的可以象征性表现黑洞的光雕塑作品,这道简单的黄色的光虽然在形态上与人们所知的黑洞的影像并不接近,但她发现当手靠近这道光管的时候,皮肤的颜色产生了变化,肌肤可以感受到光管发散出的能量,这种特别的能量正符合她个人对黑洞的艺术影像化。
对于影片结尾,导演非常开放地说,是的,她就是想要指出最终父女两人乱伦的无可避免性,这是人们拒绝去接受的,但必然会发生的一个taboo。这是一个非常人类化的故事,而性是一个非常人类化的话题,当时间本身已经失去了意义,当这对父女整个人生整个世界都只有彼此,整个人类世界的规则和道德衡量都已经距离他们如此遥远,而缓慢迎向他们的,只是一个未知的黑洞和未知的人类可能性,这个所谓的taboo,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小宝宝很可爱
不用换尿布,也很厉害
结局也不知道在干啥,文艺人性,信仰,我以为是个科幻片,结果…………佩服我能看完没睡着!脑壳大!冲着男主来的,假期无聊找了个老片子看看,以为是科幻电影,结果,还是去看科幻美剧吧!
为啥还没满140个字,我的天呐!难得搞个这玩意,啥时候才满啊,救救孩子吧
1.那几个女人是瘾君子,所以大概生不出孩子。
2.乳汁那块是刚喂完奶。
3.药丸是奖励,拿精液换的,不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他们知不知道荷尔蒙仍然自愿吃,反正迷药是靠水。
4.叙事是穿插的甚至倒序的,一个完整的回忆是男主的女性朋友弄死了男主的狗(动机主客观不详,没有直接描写狗死的过程),男主用石头杀了她,后来才成为罪犯。男主也自称是被狗养大的。
5.铁锹杀死的是飞行员,不是囚犯,下药催眠也是她没睡。和女囚其实不住一起。飞行员本来的任务不是自杀吧,他们是去提取黑洞周围的物质才对,是女孩受不了(生孩子的事实)刺激自杀去了。飞行员不是亚裔用铁锹杀的,应该是自杀女孩自己杀的。亚裔是看到她自杀了才捡起铁锹去打女医生,认为是她的生殖实验害死的吧。男主抢过铁锹一下,可能亚裔就算交代了。影片后期加速灭亡,死人太容易。
6.然后提到黑人,黑人就躺土里死了,算是就剩男主自己了,团灭贼快。
7.导演习惯用女性视角去意淫什么的,所以影片有一些她自己的“特色”手法。
8.最后说时间比例:火车老头说的是我们成骨灰他们还在飞,这个稍微模糊一点,最后男主做报告的时候提了时间,local date是6750天,earth date是76861,人家解说说十倍关系大概准确(这里我认为时间不是线性的1比10,因为他们99%光速进行,靠近黑洞就减速静止了,根据公式,99%光速时间是0.141倍,远达不到十分之一,考虑到还需要减速,10倍以上的差距是导演常识硬伤),其他实在说不通的很多细节,都是影片本身就说不通。
9.黑洞的形态表现和女主被吸进去的过程表现大致准确,艺术没法精确较真。但是男主进去是个什么状况我就不太理解了。
浪费人类的时间
特意下了4k提升观感但还是给我困完了,半小时才开始讲故事,对主题的探讨在立不住的设定之下感觉没意义
看之前我以为是太空飞船里只剩下一对父女,为了繁衍后代,不得已乱伦生子的故事(类似圣经创世纪里罗得与女儿那种),结果并不是。最不能理解的是,明明有男有女正年轻,太空生活又无聊,不群P乱搞也就罢了,一对一恋爱性交很正常吧,也没有。怀孕靠男性手动取精,再用管植入女性体内,导演这脑回路有点离奇,简直变态。
2019159 二星还行
《太空生活》是超越"电影"技巧和叙事的超然存在。为观众提供的主要是颅内高压,却及其轻盈地将人类世界根深蒂固的毒草连根拔起扔在一旁,不再看一眼。颠覆主客体(绝对女性注视)、重塑太空(除菌/弑人真空)、回归黑洞(母体);克莱尔德尼还是克莱尔德尼,她是身体里同时住着圣母、少女和圣灵的三位一体。PS: 埃利亚松也还是埃利亚松。
Not your typical space sci-fi. 宇宙飞船实际上只是为了制造出一种极端与世隔绝的环境,再加上慢节奏、极少对白,更加放大了这种环境里病态的孤寂感,于是,最后的父女情便成为了经历全片压抑之后的一线希望。Stuart Staples的配乐极赞。
比诺什无论多大都是欧洲文艺片绝对女主角。碎片化的叙事拼出一个主题的观影过程倒是挺好玩的。欧洲女性导演万岁。
正如德尼所说,这是一部设定在太空的监狱电影,简而言之,我们看到的是罪犯,她赋予影片的是日常生活似的节奏,而科幻的大背景和黑洞的存在则加强了一切的无力感,其中的性与暴力也不像《日烦夜烦》似充满极端的神秘和焦虑,更像是困在笼子中的动物的注定宿命,这些影片永远还是在看生命本身,而结局的一丝暖意,便是生命的意义重现。
奇观电影,作者化风格看的更多是个人喜好。那么我就不装这个逼了。
闷,两次才看完
把黑洞那么让人精神为之一震的元素拍的那么舒适好睡,证明了德尼阿姨手下的科幻与太空也只是个幌子。 Robert Pattinson在我这早已晋升为演技派,有意思的是他在这片里露得比谁都少,看完脑子里一直诡异的Willow个不停。
医生大妈一把年纪了还各种发骚,看得人胃酸上涌🤢🤢 评论说父女情深的,我怀疑我们看的不是一部电影。片尾这节奏他们是要成为新世界的亚当夏娃吗……
一部拖了一整部最后啥也没表达的电影
#tiff# 一分真的不能再多了,简直都没法坚持到看完。什么玩意儿。。。跟朋友吃饭的时候对方吐槽首映看睡着继而彼此发现是此片后,我俩深情并茂的吐槽了半个小时
披着太空外皮的文艺片,对白很少,画面挺美。只是整部片子慢到无聊,大晚上的实在太过催眠,导…演…仿…佛…在…这…样…讲…故…事……
#48th IFFR# Deep Focus-Signature。7分片。片名更合适翻成“太空性生活”吧……科幻片能拍成这样必须得靠欧洲导演,德尼继续了她新极端主义的创作路线。剧作还是有坑。(不禁YY了一下这片做完了进了戛纳主竞赛然后被记者们两极加上场刊倒数的热闹场面……)
即使有Juliette Binoche打破常规的自慰的戏,也能看出导演想要探讨的问题,但…难看是原罪。
这片子真是太空题材一大迷幻,科幻题材一大奇观
寻找黑洞的无限能源,抑制不住体内喷薄的情欲;探索宇宙的无垠空间,解除不了内心无尽的孤独。远离太阳也能培育出草莓,远离母体也能繁殖出胚胎。来到太空他们已经被执行死刑,吞下谎言的药丸,射出焚身的精液,饮下麻痹的药水,渗出绝望的乳汁。诞生在太空的婴孩不知道失去了母体,试步学语初潮死去。
4.5 流动的躯体和欲望在无尽的黑暗中毁灭,血缘和情感在未知的空间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