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分析
基顿喜剧具备不落伍的特点,在画面上以动作和运动为主,常常以交通工具和追逐为载体。戏剧性上往往以不知情的危险临近、出乎意料的突转和意外、错节的矛盾纠葛结构,常常采取有变调的重复增强戏剧张力。
不过在叙事上往往比较薄弱,仅能自圆其说,重点还在放在采取限制性视角达成喜剧效果。
一方面,通过限制角色的认知视角而让观众为角色担忧,产生悬疑,而角色却在无意识或猛然发现的状况下用巧合或机智的手段规避了艰难处境。
另一方面,通过同事限制剧中人和观众的视角,对某种解决方式进行保留,从而在揭发时引起惊喜和感叹新奇的心理反应。本片中前半段的基顿一直处在对危机状况的不知情状态,观众以有知对基顿无知的状态中屡屡侥幸过关的状态感到新奇和有趣。后半段基顿了解到处境的危难,以有知对无知的优势,通过机敏和智慧化解了危险,弥合了冲突,也因为个人品质的卓越收获了幸福。
而由于限制性的解除成为了叙事的必要结果,从限制性向非限制性飞跃,从无知到全知的飞跃引发了观众对于危机解除的欣喜(这也是笑这一生理反应在物种发展中产生的原因),以及超越过去不全知的自己的超越感引发的喜剧效果。同时,由于解决方式往往出乎意料、极为新奇,对手段本身的感慨和摸不到头脑的反应也引发了欢笑。
人物塑造上,机智、风趣、优雅、善良的品质总能在基顿作品的主角身上看到,主角往往通过这些普世意义的美好品质为之后解决困难埋下伏笔,或者因为某些品质引发的行动规避了危害。
他的表演素有一种淡漠和忧郁,好比克制而抽离地讲最好笑的笑话。不在状况中的角色具备的抽离感反而让观众在对待角色所处的危机时显示出为人父母般的担忧和关心,注意力寸步不移。
本文以待客之道为例,分析基顿作品的喜剧感营造和风格特点。
逐帧分析
第二部分 归乡
第三部分 请客
第四部分
由两个家族间展开的仇杀开端,循序渐进带领观众走进这个奇妙的故事。整体诙谐逗趣,妙趣横生,也不乏惊险刺激。
火车在铁轨上行进,一位老爷子朝火车司机丢石头,司机用切好的木柴进行还击,就这么有来有回几个回合,火车渐行渐远,老爷子弯腰拾起柴火心满意足地往回走了,两人之间的默契让人忍俊不禁。
又一幕展开,火车开着开着脱轨,照开不误,也是神奇。通过那些极诡异的路段都没有翻车,更是让人惊奇。
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电影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各种趣味与欢乐。瀑布的那一幕场景让人惊呼不可能。当时已经有这样的视觉特效了吗?激流中险峻万分,男女主角不断对抗着水流的冲刷,随着流水左冲右撞,男主更是可以说命悬一线。瀑布口的惊天一跃救下了女主,真是难以置信的画面。当时这样的画面是怎么完成的?我不断被所看到的场景惊讶,因为这是部来自1923年的影。如果没有特效,我更不会相信,毕竟这样的镜头危险系数太大了,如果是特效,那么是怎么完成的呢?
一个神奇的魔术在眼前出现,而我却不得始终,被眼前的神奇一幕所困惑。随后翻看豆瓣友邻上传的照片,解开了我的疑惑,一个世纪前就拥有了如此强大的服化道,可以把场景还原的如此真实。又或许由于黑白画面和清晰度的关系,没能在电影中看出背景的细节。
我想我不知道如何来评价这部电影,它比我之前所看到的同期电影都更大胆,更富有想象力,更充满着一种来自时间的特有的肃穆感,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它不仅是一部喜剧电影,更像是会动得有声历史。两脚着地蹬着前进的自行车,烧木柴的蒸汽机车,前端填装火药的燧发枪。这些东西,可能许多博物馆中都未必有收藏。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也有着一个宏大的主题。放下恩怨,成就美好未来。这是大多数人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愿望。美国也并不是打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霸权国家,它也有过一段艰难的爬升期。在当时的美国生活、工作的人们与世界上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所有人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而发展至当下,技术壁垒越筑越高,后发国家将越来越难以崛起,这是个令人惋惜的趋势,但这确实当下正在发生的。中国是一个和平崛起的国家,可以成为后来者们的榜样,但这么逆天的道路,我个人估计其他后来者很难走通。
发生在过去的一切与当下重合,看似什么都没有改变,却又变得天翻地覆。
我以为这就是个简单的喜剧片,结果它还是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片。结尾的大团圆还给我整得有点感动。 这部片子里仔细看其实是有很多时代的痕迹的。早期的火车(据说也为《将军号》打下了基础,早期的自行车,那个时期黑人地位的低下(女主家的男仆就是黑人)。基顿搁在科技发达的现在也绝对是个跑酷小天才,快到结尾在悬崖边快落水的那段戏真的给我看得心惊胆战,你要知道那是一个没有特效的年代啊,太狠了。可是啊,基顿小朋友就是这么一个即使身处逆境也不会轻易放弃的人,所以最终他收获了幸福。而且电影里基顿饰演的角色放在现在这个男人简直是块宝吧!!!善良,开始在火车颠簸时帮女主平稳下来,后来见到丈夫家暴妻子上去拉架,而且他后面的结果其实可以看到他实力……呃呃……很弱,但是他还是肯伸手帮助。而且机智啊,这个男人简直太机智了,在女装逃跑时,把裙子给马穿上,这真真是个小机灵鬼儿啊!勇敢,知道女主家和自己有世仇,女主哥哥们和爸爸要杀他,还是来到了女主家和女主在一起。当然,他也不傻,把女主家手枪揣了好几把放兜里,放在身上防身。啧啧啧,要是有这样机智的小脑瓜还愁追不到女孩子嘛?
此外,谈谈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镜头。第一,必须是丈夫打妻子,基顿上去帮忙,结果妻子还反倒埋怨基顿的这波操作。一方面,我假设真的是家暴。这个女子的行为其实是现在仍然有被家暴的群体抱有的想法“家丑不可外扬”,我觉得如果是这种,还是勇敢站出来吧!另一方面,如果只是丈夫和妻子的行为只是打闹,那么,我想说我们有时候还是少管“闲事”吧。我说的少管“闲事”当然不是批评顿顿的行为,只是有时候我们或许会因为管闲事把自己白白遭人嫌弃,其实可能只是人家的相处方式而已。第二处的话,就是电影里出现的“待客如己”,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女主一家在看到男主进家门一直没杀他的原因了。这个其实我觉得看着还挺逗,你说它虚伪吧,它还挺虚伪,你看一出门就打人家,但你说他们家有底线吧,他们家也有,至少人家在家里就真的不打啊,哪怕是世仇。还有一个笑点也挺好玩的,就是男主想象的遗产和现实遗产那个,他看到真实的遗产,自己想象的房子塌了,这是最早的“我的世界崩塌了”还是实景!!!还有狗狗是真厉害啊,跟着基顿演的那个角色那么久,后面拼命帮基顿拿帽子,基顿不走,它嫌烦还走了可以说很有灵性了!!!还有还有,基顿最后藏枪可以说很机智了!!!
其实这个电影女主一家我也挺喜欢的,我觉得真挺好的。这个电影感觉配乐其实还有点悲壮啊!
看的第二部基顿的电影,说实话一开始故事的引入有些乏味,但是后来随着基顿的出场,复仇的展开,故事变得越来越有趣,看完还有点意犹未尽,就迫不及待来留言了。
首先在喜剧效果的展开上,基顿的编排是由浅入深的,在基顿搭上火车之后,他的喜剧线和故事线便开始同向而行,从基顿搭上火车之后到基顿被邀请吃晚餐之间,他采取的喜剧形式是不同于他擅长运用的杂技肢体喜剧形式,而是偏向生活的幽默的形式,往往呈现出来的效果让人啼笑皆非。拿火车头与火车身分离举例,基顿非常巧妙的运用生活的巧合与去人的失误来呈现出喜剧效果,同样,在前半段,影片的喜剧主人公往往不是基顿本人,可能是火车驾驶员,火车乘务员,或是一条小狗等等,我不知道基顿这样设置的原因是什么,但是由不同的主人公过渡到后半段的剧情更引人入胜,到后半段,基顿正式登上喜剧舞台,让我不禁感叹基顿不愧是基顿。
其次关于基顿本身的敬业,是值得所有演员钦佩的。在看《待客之道》前,我看了巴斯特基顿的纪录片,得知基顿为这部影片付出了很多,在拍摄瀑布脱险的桥段时,基顿深陷急流,差点无法脱身,甚至扮演女主角的基顿的妻子--娜塔莉也差点遇险,基顿和那弹力并没有用替身,而是自己亲自上阵,这一向是基顿影片的特色,拒绝替身,亲自上阵。
在拍摄《待客之道》时,正值基顿喜剧风格的形成时期,但在影片中,基顿已经开设设置道路追击的桥段了,这几乎是基顿影片的典型片段了,几乎是他每部影片的高潮部分了,在此时观众的观影情绪已经到达顶点,而基顿道路追击融合激情,好笑,刺激等,将观众的情绪调拨的更加激荡。
影片的角色设定和道具运用,出神入化。就影片中,出现的神父一角,一共出现两次,第一次为主人公与女主角情感关系的递进起到催化作用,而神父的第二次出现,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当女主角的父亲进入房间后,跟镜头随之一扫,神父出现了,一句“难道不亲吻新娘吗”即表明了基顿和女主角的感情进度,也利于接下来父亲对复仇的释然的剧情的展开。而基顿的影片在默片时期,无疑是优秀的,其一就在于他对于道具的把控,可以制造出他想要的影片效果,这种运用在影片中的两处特别明显,其一是大儿子看到一个人打着把伞,穿着裙子,以为是乔装逃走的基顿,可镜头一转过来,一匹屁股上盖着裙子,插着伞的马引入眼帘;其二是影片结尾,父亲一家放弃复仇,父亲,大儿子,小儿子都将手枪掏出放在桌子上,而紧接着基顿掀开外套,腰间别着几把大手枪,又从袜子里拿出几把枪放在桌上,基顿的喜剧的笑点常常设计的在日常逻辑上,但却出乎观众的意料。
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是,基顿影片中设计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是立体的,勇敢的,潇洒的,不是扁平的,懦弱的。其实,一开始我看到基顿有一个救下被家暴的女人却反被女人暴打的桥段,我认为基顿是自大的,不尊重女性的,他把女性设置为一种无脑的,不分是非青红的,懦弱的形象,但是我看到女主角在河边看到基顿,并毫不犹豫自己坐小船去救自己心上人的时候,我发现基顿对于女性的认识是多元的,他赞美勇敢坚强的女性,也对屈服在男性淫威下,选择懦弱过完一生的女性隐晦的提及拯救和讽刺,这都是在他的电影中可以看出来的。
本来以为看接近一百年前的黑白默片会是挺无聊的,看完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不管是笑料、情节、细节、呼应、巧合还是光影、摄影、场面调度都非常的出色,完成度极高。 基本上从头笑到结束,中间夹带一些惊险刺激。就喜剧这一块来说,搞笑的梗非但不过时,反倒因为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很具有见识性,与搞笑中了解过去。 比如男主开始时骑着当年没有镫子的自行车,需要用脚在地上蹬,看他蹬着地面穿过大街小巷的样子,一副春分拂面的样子,实在太逗了。 而那辆原始火车,贡献了大部分的笑料,包袱简直层出不穷。启动的时候强烈震动,跑得比狗慢,铁轨上有个突起整个车就像虫子一样过去,农民捡木柴,为了避让驴子可以把铁轨挪挪,凸形的隧道,出隧道所有乘客满脸的煤灰,切轨道车头车尾分离,车尾超过车头率先到站,当然是撞停的。这些个想象力简直无敌了。 然后简单的用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背景,展开了一系列又好笑有惊险的追杀营救。换女装逃跑露馅已经很稚拙了,后面还把马屁股打扮成打伞的女士,笑疯了。悬崖上的绳子接力摔已经挑战脑神经了,后面的瀑布前空中飞人救妹子简直可以说没啥天理了。心理嘀咕着这男主太强悍了吧,这个镜头放到现在,肯定用电脑特效做了,一百年前要做到得多神奇?看完一查,男主原来是个超牛的人。不光是导演之一,不光是男主,还是特技演员,从小就是杂技团的。那一下是货真价实的空中飞人! 结尾的时候,完成婚礼的男主从身上掏出一大堆枪来,直接笑抽了。。。
5.0 終於補足了兩年前沒看完的遺憾...說到自由誰都沒Buster Keaton厲害 火車分軌/ 瀑布上的雜技...簡直帥呆了....從一出場開始騎車就各種賣萌...誰會不愛他啊!整個故事音樂也那么好聽,既能讓人輕鬆看完,節奏控制的有緊有慢,技術甚么的也沒甚么好挑的...突然好想知道基頓說話的聲音是怎么樣的....
钓鱼那段太搞笑了,如果是我我也不确定是跳还是不跳,毕竟有鱼上钩了,谁有能想到是那么小的鱼仔
火车历险、高空攀登、瀑布漂流,基顿玩疯了,太欢乐了!!!
1923年拍的1830年,两个一百年真是梦幻般。火车旅行,让人觉得他是个呆板的好人,做客逃生,让人觉得是个值得同情的倒霉蛋,然后,没有任何过渡的,一条大河里,漂流逃生救人!居然身手也不错。这是个疯子!也是个天才,“同卓别林一样成功的创造了同内心感情状态相适应的视觉形象。”amazing
早期的蒸汽火车真是萌物啊,比名副其实靠双腿儿刨的“自行车”还带感,不仅会脱轨还会脱轮儿,小狗慢跑着就能跟上,遇到毛驴儿得自己下去扳道,烧柴的锅炉都能当烤箱来烧菜……
基顿和妻子合作珠联璧合,把19世纪美国两家族世仇的故事拍成了喜剧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前半段看完全是悲剧,火车道具的运用极具创造力,当然最后瀑布那场戏更是惊世骇俗,虽然看得出来基顿千钧一发接到的爱人其实是个人偶道具,妻子也是全程替身,但能搭建这么宏大的背景也算是《将军号》的预演了
基顿你真的玩命拍,最后的漂流瀑布真的担心被暗石撞到出什么意外,太拼命了基顿!!没有特效的年代就只能靠布景(视觉欺骗)和个人特技,这也是基顿电影的最大看点(大场面、个人杂技表演、单纯不具有社会性质的主题表达、冷面忧伤和小个子的喜剧效果、身边任何东西都可以当作道具)。//从开头相识的脚踏自行车、脱轨萌物火车、正在钓鱼突如而来的瀑布(这个绝对是华彩段落!太意外了还成功让敌人没发现自己!基顿好会想!)到复仇段落的待客之道、女装大佬、马尾巴的淑女(这个实在惊喜笑死)以及最后的瀑布救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婚礼,还有和解之后的掏枪!!!本来都和和美美,阿爸阿哥都放下枪接受你了结果你一茬接着一茬的掏枪出来放桌子上!气氛都没了!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太可爱啦!狗比火车跑得快~ 给马穿上裙子 遮起阳伞就是一淑女!进了你的家就是你的客 要团结友爱!不许动粗!◉‿◉ #2019 053 viaTencent
基顿的故事永远是为了心上人而披荆斩棘,鲁莽可爱。瀑布那段惊险重重,现在看起来也是刺激又诙谐。此外就是,基顿真的很喜欢火车啊轮船啊这一类的设计。。
波德维尔像是更喜欢这部。环环设计的场景,前一幕铺垫下一幕,兜转好大一圈,到了尾声,前边场景再一次起作用。身处险境而不自知,限制视角真是喜剧的金钥匙。基顿把火车玩得风生水起,替《将军号》把车身开到了车头前。待客之道的情境设置使这样的表达成为可能,辅助了爱情也化解了世仇。
注意长度对喜剧片的影响。即便有萌呆小火车和惊险大瀑布还是觉得基顿的长片悲壮感略强。以前他总是笨拙地出现在镜头前,对危险的降临后知后觉。这里他过早地意识到了敌人的存在,于是表现得反而不像被命运眷顾的打不死的小强而像一个真正的孤胆英雄了。最后婚礼一幕满身藏的枪算才是回归了从前的基调。
如果说查理卓别林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喜剧大师,那巴斯特基顿无疑是属于浪漫主义的那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大坝爆破的壮观,瀑布营救的惊险。这些难以想象的镜头,一次又一次颠覆着人们对于默片的认知。小诙谐,大震撼,冷面笑匠,拼命三郎,这就是基顿。
表面上看是基顿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实际上大相径庭。中段Willie McKay在Canfield家引发的种种笑料,其背后的实质是规则的更替,即由绝对的死转为绝对的生。有了这个规则,之后的所有追逐戏才能被观众愉快地视作一场猫和老鼠的喜剧,而不是一个悲剧的逆转。
【B】比将军号好看惹!马屁股那里笑死我了!女主角掉到河里,掉到瀑布里,妆都不掉的!神奇耶!
经典的基顿式幽默,火车情怀+吐槽,出屋即死亡的设定太好笑,结尾又玩命太刺激,环环相扣的惊险,不过总体有惊无喜。
用爱化解仇恨,这就是我们的巴斯特基顿!占大量戏份的火车戏完全是《将军号》的前身,波浪铁轨、火车变轨脱轨、坠河都足够经典。除此之外,巴斯特的每一个动作设计依然如此自然并精准地击中笑点,实在是天生的喜剧大师!#巴斯特基顿诞辰126年#每年今天都要怒夸一波才行。
75mins//被拆解的罗茱 但重点不完全在爱情上 更好笑的是康菲尔家待客之道的设定//基顿真的浪漫真的玩命 在他的电影里他似乎可以永远为爱人刀山火海千难万险在所不惜
笑料不够密集有趣,倒也不失轻松愉悦。结尾处瀑布一节足够惊险刺激,尽显基顿玩命之本色
家族世仇,上一代的恩怨和下一代的爱情,某种程度上这故事可以看做是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改编,当然格调是迥异的。基顿少不了他的远景装置,场景从破屋、豪宅,草地,山川,湍流,瀑布,悬崖,设计可谓匠心独到,场面调度一直紧凑。有别于卓别林的现实主义,基顿的浪漫主义更为纯粹更显情趣。坐火车脱轨和超车、骑自行车、夫妻吵架,炸水坝的钓鱼,悬崖追逐战,瀑布英雄救美,还有最妙的仇家里的待客之道,最后抱得美人归,首尾呼应“爱人如己”,哈哈哈真的太可爱了。8.5
那自行车、那火车、那隧道、那一发子弹的手枪、那穿着裙子的马、那...那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