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擅长社交高中生格雷格(托马斯·曼饰),与他唯一的朋友厄尔(RJ·塞勒饰)在格雷格妈妈的热心地“强迫”下与一个患白血病的女孩瑞切尔(奥利维亚·库克饰)交朋友,本怀着叛逆心情的格雷格却意外发现女孩与自己十分相投。然而,女孩的病愈加严重,这也影响到了格雷格的生活。作为电影发烧友的格雷格和厄尔绝对为瑞切尔拍一部电影
那年轻生命的逝去,并没有成为电影悲情的基色,相反在《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中喜剧化手法的运用,一面将电影的乐趣行云流水的跃然于光影,一面用生命为媒介将温情沁人心脾,形成了一个迷人的青春,电影用青春的朝气与死亡的倒计时构筑了剧情的张力,那纯粹与孤独心灵的交融,在女孩瑞切尔离别世界最后的日子里找到了相互的慰藉,电影亦以此在最后形成了为人动容真挚的情感脉络,身患绝症的瑞切尔是不幸的,但相信因为她与格雷格和厄尔的相遇,生命中没有遗憾。
这部片子的故事很有意思,因为它大部分的时间都没有呈现出很强的情感线,而是把它留到了最后。仅有的煽情瞬间,也是相对比较自然的流露。它最大程度地削弱了故事情节的情绪叠加作用,波澜不惊地讲了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12年的时候,我突然喜欢上了足球。然后隔三差五地定闹钟,半夜睡眼朦胧地爬起来看直播,早上再顶着昏昏沉沉的脑袋去上课。这样的疯狂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我受不了了,因为实在是太孤独了。身边连一个对足球感兴趣的都没有,看到精彩的比赛,有趣的八卦都无从分享,那种满腹经纶无处倾泻的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于是我死乞白赖地把一个朋友拉进了足球圈。
一开始他只是每天看看比赛集锦,然后作为一个男生,他又开始玩起了实况足球。再然后,他对我说波霸真TM牛啊,我才意识到自己和他之间的差距已经这么远了。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波霸是谁。
他:“莱万好屌!”
我:“喔,我只看西甲。”
他:“我罗又跳水。”
我:“喔,我只看巴萨。”
······
这三年里他已经对各个联赛的球队都如数家珍,而我好像也就明白了越位的标准。
我那些自以为是的知识终于又一次失去了用武之地。
这是我经常会经历的一种感觉。看似对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当真刀实枪地摆出来时,高低立下可见。就好像我看这类片子时的感觉,自以为看了很多电影,可是却无法立刻说出里面恶搞的片名。甚至有些看了解释也一知半解。
看到Greg和earl无视他人嘲笑的目光,创作了42部恶搞经典电影的小cult短片,简直是对我这样的伪影迷的嘲笑。一直想着说要自己拍小短片,可是却迟迟没有动静。其实有很多事想做,却一直以各种各样的借口避开了,这也是我这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的悲哀吧。
“我刚刚咨询了医生”
“他说你需要一种叫Greg的特效药”
Greg和Rachel的缘分从前这句话开始。
电影最后 伴随着Rachel温柔的声音,透过窗户上手绘的银色阶梯,微风中的Greg拿着书和枕头渐行渐远。
阳光明媚,绿色葱茏。
脑中不禁浮现出《这个杀手不太冷》里Leon和Mathilda拿着花盆和面包的经典画面。
身上一阵酥麻,不沉重,不心痛,不压抑,不纠结,反而一片释然。轻松无比。Greg那时的感受也应如此吧。
电影似乎一开始就注定要将小清新进行到底。
如片名般简洁: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这是两个迷影少年和一位癌症少女的故事,青少年绝症题材。
其实于我而言,不知从何时开始似乎对这种青春类型电影有些许抵触,大约是相似的情节看得太多太多,想要不落俗套都难 ,何谈惊喜。
对,就是惊喜 。
可一定要声明的是:
这应该算是一部极小众的电影 ,谈不上有什么剧情,迷影元素和剧情也融合得不太好,实在称不上是奥斯卡标准化的好电影。比如若是让我父亲大人去看,他肯定是要无聊地睡着的。没有诺兰大神的Inception和Interstellar那么多的情节起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不像阿甘正传和霸王别姬讲述着一生的情怀与故事。我好怕你们带着太大的期望去看它 ,然后抱着满满的失望离开。
可是 这青春片太对我胃口!
整部电影充满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快乐与悲伤,故事温和的基调并不会让你大喜,也不会让你大悲,就是一股淡淡的记忆深刻,让你回味,让你怀念。这些小小的感觉 ,让我无法抽离,再次勾起《one day》曾经给过的感觉,于是终于还是决定坐下写下一些感受。
我想写给小众的你们。
写给向往文艺的你们。
写给小清新的你们。
爱死了这种粉黄绿蓝调出来的色彩,有点韦斯安德森的味道,粘土定格画面乱入文艺到极致,恶搞电影海报可爱的不要不要的,男主低沉温柔的旁白好烧耳,女主大男子主义中夹杂着妩媚。
这些无关剧情的画面细节着实打动了我。
说说迷影部分吧,这是电影最大的亮点,不过同时也被认为脱离了主题。可其实,任性一点说,三个主人公对电影共同的热爱又何尝不是导演隐藏内心的主题呢?像我这样业余的电影爱好者,看到里面的自制小电影都会会心一笑,无法想象那些资深影迷那么那么激动的心情。
电影里面的致敬经典太多太多 ,便不一一列举了。
详见: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827807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4325923/questions/58570/?from=subject导演Alfonso Gomez-Rejon,用他的电影长篇处女作,为我们用最轻松,最欢乐的方式,从内到外展现了几个北美高中生的日常和内心世界。很真实,很亲民。
欣赏导演,是对电影多么的热爱才会以一部电影作品来致敬经典。
羡慕导演,完美地诠释了拍电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感叹Rachel,在生命的最后两小时看着拍给自己的红色绽放电影, 安静离开。
很多人觉得,“前半段太讨巧了,后半段想收也收不回来了”。
其实若是单纯把后半段拿来给我看,仍是会感动。电影90%的部分以Greg的视角去讲述故事,当Greg再次回到她房间时,看到书里精美的书雕,墙纸上手绘的松鼠,玻璃上的银色阶梯,那么那么多的小细节时,他哭了。
电影终于还是以Rachel的视角做了Ending。
只是当Greg发现Rachel的可爱时,她已离开。
最后借用闺蜜的一句话:男女主角打死也不谈恋爱这一点深得我心。
We see people come.
We see people go.
This particular timing is extra special.
现在越发觉得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无法解释的,暧昧得就像timing这个词语,找不出什么有说服力的原因。很多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结束了就结束了,有就是不听劝拼死拼活疯了一样也要去做的,有一万个不愿意因为无法忍受一直nagging的老妈而不得不做的,有找不出什么原因就恰好发生了的,也有犹豫纠结得不行然后选择放弃不放弃或被放弃的。人生中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导致不同的结局,也会让我们遇到不同的人。有的人,你以为ta是这样的,其实ta是这样的,有的人比较容易读得懂,有的人好像不太能读得懂。
从一开始就挺喜欢Rachel的,说话不拖沓,就冷冷地看着Greg扯一堆淡,然后一个“哦”或者“no",挺性冷淡的。这样的女孩大概就是属于不太读得懂的吧,因为她不会刻意地把话题的重心移到自己身上,就你问了我就说,不问我也没必要硬聊这种。这样的女孩子搭配一个能扯淡的善良可爱的男孩子其实挺好,可是要在一起了就无聊了,所以“打死也不谈恋爱”这个设定还挺神来之笔的。
这么一想,其实谈恋爱挺无聊的。因为一旦那样,你在哪里,做什么,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一个场的干扰,就没办法全身心投入。就比如,三个人在the corner前面的大台阶上坐着吃冰棍,其中两个还磕了药,爱死了这场戏。还有,在家里的床上躺着看电影,一个人伸出手,另一个放一个爆米花在她手上,舒服的恰到好处。Greg其实是有尴尬症的,他之所以在学校里那么累,就是一直在避免尴尬,保持和所有人之间的balance,所以他才那么能扯淡,因为他觉得沉默尴尬。他知道什么样的话会伤人,知道听见这种话怎么抖包袱会break the ice。可是Rachel说她觉得沉默还OK,所以两个人在一起待着,不说话也不尴尬,这样就特别好。
这一阵子其实长大了蛮多的,长大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吧,就一下子实现了自我定位的感觉,知道什么事情我可能这一辈子都做不来,什么事情我居然也可以做,被自己的底线吓了一大跳。也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我和ta待着舒服,就多和这样的人待着。什么样的自己是可爱的,什么样的是不可爱的,有的时候让自己太累的事情就不勉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热烈地活着,并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温暖。但是一旦选择了要去陪伴一个人,所有的付出都变成了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情,也不会计较得失这些无聊的东西。
Greg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屌丝,但是其实他真的做了蛮多蛮屌的事情,拍了42部在他看来sucks的电影,然后特别走心地拍了想看起来不那么sucks的一部,送给了Rachel,在她临死之前的10小时看完的,热泪盈眶。
就像那一个需要托付的名叫Francesca的有着长绒绒的粉色的pillow,挂满一面墙的剪刀和挖出等高线三个小人坐在上面吃冰棍的空心书,画在房间壁纸上的跳个不停的一只只小松鼠,五颜六色的帽子和粉色假发,这样熟悉又陌生。或许一个人,你以为你足够了解她的喜悲,你以为她很无趣很抑郁,可是当她离开你,你会发现其实你从未真正了解过她,过去都是假的,还是真的,说不明白。
片子很好看,属于我最喜欢的瞎扯淡又有耐看的细节的类型,只是可惜,我的senior year也已经一去不返了。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2015)是今年的一部赞誉度较高的美国电影。之所以如此,除了电影技术方面值得称道,以及它巧妙向经典致敬从而俘获众多影迷芳心等原因之外,最重要一点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不落俗套的青春故事。
当然,就本片而言,“不落俗套”并非指故事本身有多离奇,而是故事设定的讲述者是一个不落俗套的“我”——本片男一号格雷格(Gregory)。格雷格是名高三学生,擅长交际——他可使自己成为任何学生圈子中的一员,但他本性却是自我封闭的——不愿成为任何人的朋友,即使对他的死党厄尔(Earl),他也只是以“同事”相称。故事情节可谓简单至极,一句话即可概括,即格雷格被父母要求去帮助一个患了白血病的女同学蕾切尔(Rachel)。就这些元素——青春、一位得了绝症的女同学、帮助——来看,落入俗套的可能是格雷格在帮助蕾切尔的过程中产生爱情,并尽其所能去救助她的故事,然而,本故事并不如此顺应观众的俗套思维,“我”在影片中几次提醒观众这不是一个罗曼蒂克式的爱情故事,而出人意料之处还在于本应作为帮人者的“我”却成了一个被拯救者的角色。
格雷格是如何被蕾切尔和厄尔拯救的呢?对格雷格矛盾性格最为了解的人当然是厄尔。厄尔向蕾切尔解读了格雷格矛盾性格形成的家庭原因,这为蕾切尔了解格雷格并试图帮助他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另外,厄尔也经常用当头棒喝的方式让格雷格醒悟,这对于一个自卑、厌世又非常在意别人眼光的人是种有益的帮助。比如当他非常生气厄尔私自透露拍一部有关蕾切尔的电影时,他气势汹汹地跑来质问厄尔,厄尔的回答就直接针对他的性格弱点:“听好,没人会在意你……有个女孩看上你,你就来我这儿发牢骚……你以为真的有人关心你吗?……你把那女孩当作负担了……”当然,厄尔对格雷格的帮助并非本片重心,但他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关键所在,因此是影片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对于蕾切尔,我们似乎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绝症患者最大的帮助并非让他单纯接受帮助,而是让他从心理上觉得自己还是个有用的人。格雷格成了蕾切尔这种心理帮助的来源,虽然他对此未有真正的意识。格雷格性格弱点非常奇特,他像个隐于市的大隐者,在心理上拒绝跟任何人成为朋友。蕾切尔以接受他的帮助为由,首先成为了他的朋友。漂亮女生对于格雷格而言犹如洪水猛兽,他认为自己稍不注意便会像丛林中的花栗鼠被驼鹿踏得脑浆崩裂。蕾切尔便命令他陪她一起在学校食堂吃午饭,且有意选择跟漂亮女生坐在一起,虽然这让他非常尴尬,但蕾切尔成功地打破了他苦心经营了8年的“隐身术”,从此,他不得不面对女生以及和“仇家”周旋,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他后来的独创电影和与同学大打出手,显然,对于蕾切尔来说,造成这种局面也好过让他有意避世。他毫无理由地讨厌自己,因而拒绝申请大学,蕾切尔以癌症晚期病人的请求为由要挟让他当场申请了大学,即使后来出现波折,但这为蕾切尔进一步帮助他提供了基础。
即使上述这些,也只能表明是蕾切尔在帮他由被动转为主动,但并不是他出于本意的主动。格雷格之所以不能积极主动面对一些人和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害怕承担责任。当麦迪逊(Madison)建议他为蕾切尔拍一部电影时,他只敢含糊其辞,害怕明确答应后的责任,更不敢直接告诉蕾切尔,虽以“不告诉为了给个惊喜”为由,其实就是害怕万一拍不成后不好交待。蕾切尔希望他可以积极主动地为她做一件事,那就是要求将有关她的电影完成。虽然这也可认为是一种“强迫”,但至少可以让他敢于面对责任,而且也扭转了他和厄尔一直通过模仿或“恶搞”经典影片来拍电影的路子,这让他首次独创性地拍摄了一部有关蕾切尔的电影。要不是因为蕾切尔的这一逼,他恐怕要一直“恶搞”下去,直到这一爱好被永久地放弃。
以上似乎足以证明格雷格是被蕾切尔拯救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不能证明蕾切尔就有这些功利的意图。事实上,蕾切尔在格雷格申请大学受挫后写信到大学招生办替他说情,她便表达了她的助人意愿:“我希望这有用,因为这说明我死后还是有在天之灵的。”此外,按照本片结束时所表达的那位历史老师的观点,人的生命可以在他人的记忆中得以延续,而能做到如此,唯有展现你值得别人记住的东西——你为别人付出的爱。所以说蕾切尔是有意要成为施与帮助的人而非相反。格雷格最终也认识到他成为了被蕾切尔拯救的人。当他最后来到蕾切尔的房间泪流满面时,我想他应当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眼泪决不仅仅因为痛失朋友,更多缘自这份爱。当然,电影似乎也通过影像暗示格雷格决不会辜负故人,当他带着蕾切尔的枕头和那本雕刻着他们共同记忆的书走出房间时,他的前方呈现了一座拾级而上的阶梯(桥?),这是否意味着格雷格在蕾切尔的帮助下正走向他新的人生?(文/石板栽花 2015年9月22日)
也许是我比较low,前半段差点看不下去而想弃了。之后就是greg答应要为rachel拍个片子的时候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直到greg穿着礼服要去参加舞会却把车开到了医院开始,我的眼睛就再没离开过屏幕。所以,看到不少影评在说前半段好看,后半段不咋地时,我也只能掩面:也许是我不懂艺术。
真正感动到我的是在rachel死后,greg在她房间的那段。一直以来,都感觉是greg在为rachel不断付出:陪聊,陪玩,还陪拍电影,rachel只负责生病,负责被照料,负责流泪,负责放弃治疗。但是,greg在房间里发现的一切把之前散乱的线索都集中起来,原来rachel也在感动,也在努力,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感谢greg。
历史老师的那句话很有寓意,你可以在一个人死了之后继续了解他,这句话似乎就在说房间里的greg。
男主这种长相呆逼,悲观自嘲,又有趣到死的艺术小青年简直完美契合了我对另一半的所有幻想。
袜条橙,现代启示花,下午四点半牛郎,赫尔佐格梦之负担一生黑……“她以为只要在树林里待得足够久,就可以变成一只松鼠”
3.5 成功将一个青少年绝症题材拍得与众不同,前半段特别好,大量迷影元素很讨喜,故事最后的落脚点也不错。但或许有点太想独树一帜,各种耍小聪明的手段最终和故事本身产生脱节,成了讨巧的表面功夫,没有从实质上提升这个不落俗套的青春成长故事,挺可惜的。
前半段太讨巧,看得人心有戚戚飞到了天上,结果后半段想收也收不回来了,虽然终归是皮毛功夫,但耍得好也是好功夫;越看越觉得主创如果横下心来把片子彻底做成迷影类型或许更有奇效。
年度哭的最激烈的一部片子,自己都被吓到。从男孩进入女孩房间,开始回忆杀时,一切都绷不住了。跟青春年少的爱没什么关系,最催泪的是“即便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上,你仍有N种方法来了解TA。”想起了一些离别,一些往事,一些尘封在心底的柔软。然而你是被珍视过的那一个,也许已经足够。
古灵精怪的镜头语言,加上将死女孩的故事,颇有些【韦斯·安德森】拍摄《星运里的错》的感觉。—— 好喜欢那些恶搞“电影”的小心思/迷影情节:《老年凯恩》《大开屁界》《罗斯玛丽的萝卜》《四百兄》《诺斯鼻拉图2》《吃货八部半》《狗屎男》《疯狂之鞋》《刨析汉堡》《迷路记》(字幕翻译真给力)!
一生太短了,一生太长了
影片大概只说了一件事,太过于迷恋电影,终究是要孤僻的
3.5 同样是癌症小清新,这部比去年的星运里的错还是强不少的,虽然几乎谈不上有剧情,但起码有很符合那个年龄高中生的可爱细节,不造作。里面的自制小电影相信看过原片的影迷都会会心一笑,什么 400 bros... 不过问题也在这里,总感觉他们并没有真正把迷影和剧情融起来
导演 麻烦把片子里男主拍的42部烂片寄给我 谢谢
Michel Gondry × Jean-Pierre Jeunet × Wes Anderson + Earl的三白眼 + 朴赞郁的御用摄影 + Hugh Jackman
“老妈逼他看望Rachel,Earl逼他给Rachel看自拍的小电影,Madison逼他给Rachel拍电影…” 生活里一系列的被动选择,看似无意却胜真心。你能听到后悔的北极熊咆哮声吗?2015《星运里的错》《王牌制片人》《心如折纸》,平淡、有趣而温暖。最后房间里的镜头有点催泪,《四百下》的桌面不能更赞!
果然是朴赞郁的御用摄影,几个手法无比眼熟,片尾看到名字就觉得肯定是他。孤僻男女是青春片一大杀器,最后影院里一片片抽泣声。
自述是操纵叙事的捷径,个性是设计风格的工具。太多操纵和设计留不住真情实感,以至憋足劲的情感暴发更像是冷场。此外把匹兹堡拍出糖果色是什么意思-05/07/15 at Regal Union Square Stadium 14 (adv)
好喜欢Earl,好他妈抢戏,男友力爆棚
超喜欢,耍的小聪明一点也不过分,我照单全收。没有俗套的爱情,也没有拔高和升华,一切本该就是这样。
奥斯卡颁奖季没戏,妙趣横生的小清新青春片,没有恋爱,没有堕胎,没有狗血,有的是一个男孩的生活和烦恼,以及一些聪明的创意和对经典文艺片的爱。做个高逼格的文艺影迷就是不一样,自觉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连生活都搞的这么可爱这么虐,看来日后只能以影会友了,认识一些品味相投的人。★★★☆
雅致脱俗的绝症题材小清新青春片。1.海量迷影致敬,各种有爱恶搞海报,让人乐开怀;2.没有狗血桥段和过度煽情;3.不少跳切和大幅度镜头运动,灵动活泼;4.在观影中途安然逝去,是狂热影迷梦寐以求的死法;5.你仍能从逝者的人生学到新东西,并带着印记一路向前;6.书雕,壁纸上的松鼠,剪刀。(8.5/10)
迷影少年与绝症少女的清水之交,然并卵,离去的终归离去,孤独的依旧孤独。
今年圣丹斯大奖得主,有趣的白血病电影。平平淡淡不煽情,丰富的电影语言和各种向老片致敬;可惜前半部分拍得太欢脱,导致后半部分有点脱节。好在单凭男女主角打死不谈恋爱这个设定就已经把“星运里的错”pia到狗啃泥...(墙上的四百击海报送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