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摩天轮上的那段台词
344
00:29:29,940 --> 00:29:32,770
你有没有见过你的受害者?
345
00:29:32,840 --> 00:29:36,240
你知道,我对于这种事
永远不会觉得不舒服的。
346
00:29:36,310 --> 00:29:38,840
受害者?
别这么夸张。
347
00:29:40,720 --> 00:29:42,840
告诉我。
348
00:29:42,920 --> 00:29:47,750
如果那些小点儿永远停止移动,
你真的会觉得遗憾吗?
349
00:29:47,830 --> 00:29:51,020
如果每停下一个点儿,我给你20,000英镑,
350
00:29:51,090 --> 00:29:53,530
老兄,你真的会不要这笔钱吗?
351
00:29:53,600 --> 00:29:57,620
还是你会计算一下多少个点儿
是你能负担的起的?
352
00:29:57,700 --> 00:30:00,630
不收所得税,老兄。
不收所得税--
353
00:30:00,700 --> 00:30:03,430
这是现在唯一能够存钱的法子。
354
00:30:03,510 --> 00:30:06,960
-你的这些钱会让你进监狱的。
-那个监狱在另一区。
355
00:30:08,180 --> 00:30:10,970
没有证据对我不利,
356
00:30:11,050 --> 00:30:12,980
除了你。
357
00:30:20,290 --> 00:30:22,450
我应该很容易被除掉。
358
00:30:24,830 --> 00:30:27,730
-很容易。
-我不是很确定。
359
00:30:27,790 --> 00:30:30,660
我带着一只枪。
360
00:30:30,730 --> 00:30:34,190
我不认为你这么摔到地上以后,
他们还会在你身上找到枪伤。
361
00:30:36,970 --> 00:30:39,060
他们挖出了你的棺材。
362
00:30:42,880 --> 00:30:44,810
那发现哈宾了?
363
00:30:49,420 --> 00:30:51,350
嗯
364
00:30:53,480 --> 00:30:55,540
遗憾。
365
00:30:55,620 --> 00:30:59,150
霍利,我们这样和对方交谈,
真象傻瓜一样,
366
00:30:59,220 --> 00:31:01,990
好像我对你做了什么
或者你对我做了什么。
367
00:31:02,060 --> 00:31:04,860
你只是一时糊涂。
368
00:31:04,930 --> 00:31:08,690
没有人从人类的角度看这些问题。
369
00:31:08,770 --> 00:31:10,700
政府不会,为什么我们会?
370
00:31:10,770 --> 00:31:14,430
他们谈论人民和工人阶级。
我谈论傻瓜和恶棍。
371
00:31:14,500 --> 00:31:20,370
那是同样的事。
他们有他们的五年计划,我也有我的。
372
00:31:20,440 --> 00:31:23,140
你以前信上帝。
373
00:31:23,210 --> 00:31:25,980
我仍然信上帝,老兄。
374
00:31:27,080 --> 00:31:30,810
我信任上帝和宽恕和所有这些。
375
00:31:30,890 --> 00:31:33,250
不过死人更幸福。
376
00:31:33,320 --> 00:31:36,410
他们并不留恋这里,可怜的人。
377
00:31:40,130 --> 00:31:42,060
你信仰什么?
378
00:31:42,130 --> 00:31:45,560
噢,如果我们能帮安娜摆脱麻烦,
对她好些。
379
00:31:45,630 --> 00:31:47,620
我想你会发现她很值得。
380
00:31:47,700 --> 00:31:50,790
我真希望我曾要你从家里
帮我带些药来。
381
00:31:50,870 --> 00:31:54,640
霍利,我想让你加入,
382
00:31:54,710 --> 00:31:58,770
在维也纳,没有谁我可以信任了,
我们一直一起做事。
383
00:31:58,850 --> 00:32:02,250
你决定好了之后,给我个信儿。
我可以和你在任何时间地点见面。
384
00:32:02,320 --> 00:32:05,280
当我们见面时,老兄,我只想见你,
385
00:32:05,350 --> 00:32:07,510
而不是警察。
386
00:32:07,590 --> 00:32:09,520
记住这点
387
00:32:09,590 --> 00:32:13,150
别这么忧郁!
毕竟,这没那么可怕。
388
00:32:13,230 --> 00:32:15,690
记住有个家伙说:
389
00:32:15,760 --> 00:32:20,420
在意大利,在博尔吉亚统治下的30年间,
那里有战争,恐怖,谋杀,流血。
390
00:32:20,500 --> 00:32:24,130
但是他们孕育了米开朗基罗,
莱奥纳多,达芬奇和文艺复兴。
391
00:32:24,200 --> 00:32:26,600
在瑞士,他们有兄弟般的友爱。
392
00:32:26,670 --> 00:32:31,200
他们有500年的民主和和平,
可是他们创造了什么呢?
393
00:32:31,280 --> 00:32:34,070
布谷鸟钟。再见,霍利。
《亚特兰蒂斯之谜~入矢堂见闻录》第一册里提到了这段情节,于是我就找来这部电影看。对于这段台词我思考了很久。但也就是在这几天,地震的这几天似乎终于相通了许多。
看上去只是一个表面化的问题,为了自己的利益草菅人命之类的。但感觉结合现实要深刻的多。
几天时间,就有两万个“小点儿”消失了,日后或许有更多,对我们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已经缺失了对他人的爱的能力,同情也好,感动也好,但愿那不是一种集体化导致的情绪。
要有爱~这真的很难做到。
2 ) 对哈里恨不起来啊_(:з」∠)_
这几天一直在找一些电影看,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片子。1949年,可想而知是黑白片。我不是第一次看黑白片,只是以前看的都是类似憨豆先生这类的喜剧,电影是完全没尝试过。冲着英国电影史No.1的由头,并且土豆十分良心的是104分钟完整版超清,我点进去看了。
侦探小说迷从标题应该就能看穿这部电影的类别。_(:з」∠)_
这部电影的情节我直接复制了:
二战后,美国作家马丁(约瑟夫•科顿 Joseph Cotten 饰)应好友哈里(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饰)邀请到维也纳工作,岂料刚到达目的地就传来了哈里车祸身亡的消息。哈里葬礼上,马丁遇到了当地军官卡洛维,卡洛维很不客气的请他马上离开维也纳。马丁没有理会,决心留下调查出好友死亡的真相。
马丁找到哈里的女友斯科姆特小姐(阿莉达•瓦莉 Alida Valli 饰)一起调查事件的真相。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内幕越加扑朔迷离,首先是他们的房东遇害,接着马丁自己发现被人跟踪,而且他查出哈里死的时候还有个第三人在场。于是,一切关键就在于找出这个神秘的第三人。
好,在这里刹住,再往下说就要剧透了。先说一下:在字幕中,马丁是译作马丁斯的。
这部电影出名之处在于摄影与剪辑。情节不赘述,直接说画面。
马丁斯一来到维也纳,就碰上了好友哈里的葬礼。这段开头很有意思,因为结尾重现了类似的画面——这算是一种首尾呼应,独具匠心。第一次葬礼,哈里是假死,第二次,则是真死。
两次葬礼,同样的画面,不一样的心境。
我真心属于反应慢的类型,电影看了十几分钟才发现基本每个镜头都是固定,然后进行拼接……_(:з」∠)_当然还是有几个镜头进行了左右的移动、转动,以及由远及近的推进,不过幅度都不大,那时候技术水平就这样嘛。
说说让我惊艳的几个镜头与场景。
第一是哈里的出场。哈里出场前,有一个马丁斯得知猫与哈里最为亲近的铺垫——在看到这放在现在被称为“flag”的场景,我就知道哈里肯定是活着了。_(:з」∠)_从这里开始,悬疑性大大降低。接下来的重点,则是表现人物了。
哈里的出场是这样的:夜晚无人的街道,马丁斯得知有人跟踪,在桥上吵嚷,猫踱着步,镜头中出现了一双黑皮鞋。猫对着黑皮鞋又蹭又咬。紧接着,镜头跳到上面,黑皮鞋正上方的窗户因为马丁斯的喧嚣打开,女主人用德语抱怨,窗户中射出来的光打到了阴影中所站之人的侧脸——艾玛,哈里的脸真是抢戏。
第二是追逐戏。维也纳的夜晚,人的身影映在墙上,紧跟着影子追逐,却把人跟丢了。为什么?因为换人了。在黑白的背景下,影子看似没有变化,人却进行了交换,这个画面特别有意思。
印象很深的场景有三个。
一,哈里与马丁斯在摩天轮上的会面。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哈里是信任马丁斯的——这在之后他邀请马丁斯加入他也能看出。哈里从事黑市交易——他将盘尼西林(也就是青霉素)从军方医院偷出,稀释后卖给妇女儿童病人,幸运的孩子疯了,不幸的孩子死了。在马丁斯眼里,这种行为是极其不道德的。然而,哈里却打开摩天轮的门,指着地面上小若蝼蚁的人影,与他进行了一番非常耐人寻味的对话:
马丁斯:你有没有见过你的受害者?
哈里:你知道,我对于这种事永远不会觉得不舒服的。受害者?别那么夸张。
马丁斯:告诉我。
哈里:如果那些小点儿永远停止移动,你真的会觉得遗憾吗?如果每停下一个点儿,我给你20000英镑。老兄,你真的会不要这笔钱吗?还是你会计算一下多少个点儿是你负担得起的?
……
哈里用这段话证明了人为利往。然而接下来的对话却很有意思。哈里坦白说出马丁斯是他唯一的弱点,然而却没用身上的枪除掉他。
哈里:在维也纳,没有谁我可以信任了,我们一直一起做事。你决定好了之后,给我个信儿。我可以和你在任何时间地点见面。当我们见面时,老兄,我只想见你,而不是警察。
这句话为后面被捕埋下伏笔。明知可能是陷阱,哈里仍去咖啡厅与马丁斯会面——而马丁斯密保了警察,出卖了他。
咖啡厅得知被出卖那一幕,是我中意的另一副场景。
哈里逃到了下水道。
在这里,我不得不感叹维也纳的下水道真是四通八达,宏伟壮丽,牛逼哄哄。下水道的追逐紧张而刺激。最终哈里似乎无路可逃时,进到了马丁斯所在的一个孔洞。
然而接下来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哈里开枪打死了士兵,自己也身中枪伤。他的手攀上出口的铁丝网,背后是他最信任的好友马丁斯。
哈里死了。
电影并没有拍这个镜头,只有干巴巴的枪声在下水道回荡。
哈里看似是个反面角色,然而却无法让人恨得起来。反倒是看似正义的马丁斯,我却没办法喜欢。
结尾韵味十足——
霍利·马丁斯要回美国了。哈里的葬礼结束后,他在路边等待款款走来的哈里的情人斯科威特小姐。然而,她只是慢慢走进了镜头,然后又走了出去。
她来,他等,她离开。
不带一丝留恋。
PS:结尾卡罗威警官的那身呢子外套真是萌萌哒!
3 ) 亲手建立的一座电影博物馆
两年四个月零十一天以前,也是我在维也纳玩的最后一天,基本上逛完了这个城市,正百无聊赖的躺在床上看Tripadvisor。这个软件有一个非常棒的功能,就是可以定位你所在地方周围的景点。就这样我发现有一个评分很高的地方——电影《第三人》的博物馆,就在离我几百米的地方,只有周六下午开放,而那天正好是周六。不用挑了,就去这儿!
虽然没看过《第三人》,但是曾经一个朋友给我推荐过,一看标签是“惊悚”、“悬疑”,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毕竟我胆子小。
竟没想到多年后的这天,发现还有这部电影的博物馆,评价还那么高,于是怀着好奇的心情,我循着地图找到了这家博物馆。
果然不远,出了青旅前面路口右拐就到。
门口有标志,好找
从博物馆出来后的感觉:1. 很棒!虽然剧情一窍不通。2. 全情投入自己的爱好,很牛! 3. 厉害!任性! 4.不虚此行!
参观完博物馆后两年四个月零十一天,我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第三人》。
看完电影后感觉:1. 很棒!2. 不惊悚! 3. 很悬疑! 4. 那家博物馆太棒了!
为什么说这个博物馆很棒?
它的主人,一对夫妇,出于热爱,搜集了很电影有关的各种版本海报、唱片、老照片、电影中的摆件,包括一直贯穿整个电影的音乐,用一种很特别的琴弹出来的音乐,甚至包括主人搜集来的电影老胶片。除了电影本身,我觉得博物馆的另一大贡献,就是真实反映了二战刚结束后,四国分治下的维也纳。主人收集了很多当时的报纸、票据、证件,真是一片混乱啊,物资紧缺,黑市横行,到处都是紧张的气息。对,就是光看那些发黄的新闻,都能感受到的恐怖气氛。
博物馆主人搜集的好物,满满的心血!
贯穿电影的配乐就是这个乐器的声音:
<图片2>
普通周边:唱片海报照片
<图片3>
高级周边:老胶片。主人会播放给每个参观者看。
真实的历史
四国分治下的维也纳:(注释的内容)吉普车中四国的位置是永远固定的,美国人开车,英国人坐旁边,后排左右分别是俄国人和法国人。
对于每一位来参观的游客,主人都会热情的做讲解,还会用那架古老的放映机,播放那一段更古老的胶片。我想如果以前看过电影再去博物馆参观,应该感受会更深刻,不过今天看了电影,还是很感慨,一座博物馆是能给一部电影的最好的周边,最强的加持。
我觉得主人建这座博物馆的目的不仅是因为对电影的喜欢,还因为那栋建筑的地理位置,我记不太清了,主人好像解释过,前面的市场下面就是曾经维也纳的下水道,也是电影里最重要的场景。
最后一个参观的是博物馆的厕所。老建筑标配,非常破旧,灯光是粉红的,还连续不停的播放电影里的那首配乐,效果是很老旧的放音机,不得不说这是整座博物馆气氛最诡异的地方。
4 ) 第三人
《第三人》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黑色电影,也是一部经典片了,集中了大量可以引发冲突和制造情节的元素,凶杀、政治、悬念、爱情、友情、道德、忠诚、背叛、人性…
《第三人》是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是卡罗尔·里德导演的电影,最后停留在我们记忆里的,是演员奥森·威尔斯,虽然出镜时间不长,但给人记忆最深刻。
据说,影片拍摄中,编剧格林和导演里德因为最后一幕起了争执。格林想要一个幸福圆满的结局,哈里和Anna重修于好,而导演里德和制片人觉得基于哈里的种种作为,Anna不应该再理睬他。再电影放映后,格林写道,“导演里德和我之间为数不多的几次重大争执中,有一次是关于结局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第三人》被奉为一部经典黑白片,是因为在那个预算紧张又没有太多特效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运用很多拍摄手段来完成。比如片中多次运用了“阴影”,用来暗喻潜伏的黑暗或邪恶;还有“拱门”,代表重生,抛开旧的,进入新的;以及“窗户”,对“阴影”的披露。
拍摄用了深焦、斜角镜头、三人/多人镜头…让画面更丰富,烘托更深刻的氛围和情绪。这不单单是一部电影,应该说是一部艺术品。
昨天在电影学院的放映厅看的,一次不同的观影体验。
5 ) 第三个人之外
外出十几天,好像还没回过味来。
每天行走的旅程,漫长、悠悠又疲惫。生命总是奔突的如此遥远。2007年11月2日下午,在机场的等待中,你拿出一本由《外国电影》出版的外国电影剧本专集。收录有《好心与王冠》、《不屈的头颅》和《第三个人》三部电影剧本。之所以你带回这本书,只因你对它有一份浓浓的缅怀之情。那是1979年,老爸不知从哪找来这本书,他随便翻过后,就成了你的挚爱。其实,在旅行中,你是很少看书的,也许是因为嘈杂与走神,你最多也只是看看诗。所以,你很佩服那些能在火车上或飞机上还能专注阅读的人。
2003年秋,在火车上,遇到你所景仰的作家夫妇,在十几个小时的旅行中,他们那种专注阅读的神情,令人难忘。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每每旅行中,你还会带上喜欢的诗集,在候车室随意看看。那种没有任何精神负担的阅读,的确很轻松。而这十几年的旅行中,你更多的是用眼神阅读人来人往的人流,或许那更能吸引你的眼球。
时间再回到2007年11月2日的下午候机室。你破天荒的翻起了这本好久都未再翻的旧书。此时,身边来了两个外国女孩,放下旅行包,一看就知道她们是那种职业旅行者。坐在你身边的女孩,从包里拿出厚厚的一本大16K的书,另外一个女孩子却不停的跟她说着话。起初以为是法国女孩子,仔细一听,却像是意大利语,虽然你不懂,好在你看原版影碟多,大致能分得清欧洲几大国的语言。那个看书的女孩子不时放下书聊天,一看封面,装帧得朴素又雅致。上面浅蓝色的底色,衬出几行大小不一看似随意却是精心布局的“意大利文”,没有我们当下花里胡哨的所谓“豪华图饰与精美包装”。你忍不住地用手势想了解一下,这是谁著的书。她笑着翻开书的扉页,其中的中国长城、兵马俑与故宫图片,即可看出这是一本意大利版介绍中国自然及风土人情的书。奇怪的是如若是中国出版的这类书,封面一定是几张景点的图片,不会让它闲着仅仅是留下几行文字。她看到你翻起这本发黄的旧书,也笑着指指。你翻开书扉页的几张三部电影剧本的黑白配照。
当女孩子看到《第三个人》剧情中安娜侧坐着那张剧照时,她眼前突的一亮,“叽里哇拉”的跟女友说着什么。可惜你不懂。你指着剧照打着手势,问她们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她们点点头。你说“卡罗尔·里德(英国导演),她们“呵”的点头。你说“罗马、佛罗伦萨、热那亚……”几个意大利城市,想知道她们从哪来,她们说“米兰”。说起意大利就想起你喜欢的几个电影大师的名字“德西卡、费里尼、安东尼奥尼、马可·贝洛奇奥……”,她们还是“耶耶……”,不知她们有没有听懂你所说的这几个人名。但你知道她们是从米兰来的,知道她们喜欢电影。
大厅女广播员的声音响了,她们背着旅行袋笑着跟你打招呼就走了。你想,这个星球上总是有很多喜欢看电影的人,不论她们从哪来,也不论她们要到哪去。一想起她们看到那张《第三个人》的剧照,两人讨论个不停的样子,就感到很有意思。你一直喜欢格雷厄姆·格林所著的《第三个人》。其中的叙事之简明、人物之含蓄、情节之悬念,堪称电影剧本中的经典。这部电影,曾荣获194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1950年奥斯卡最佳黑白摄影金像奖。
她们走了。你终究还是没能安心的看这部书,就静静坐在那里,看着各式各样的人。你想,有时,那种晃动的或不经意走过的身影,或会更让你记住。游离的生命体,毕竟比一本发黄的书更有味道。因为,刹那间走过的,就不会再来。而书,你可随时捡来一读,不必当下非看不可。
2007、11、4
6 ) 《第三个人》:男女大不同(IMDB250 TOP 066)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44607272.htmlThe Third Man(第三个人)1949
自从看了《大都会》后,我对电影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得出一个结论——老电影很好看。因此,这部《第三个人》在去年我没看下去,今天重新再看,竟然看完了。看来对于电影,不能有先入为主的想法,要有着一颗平常心。
这是一部黑色犯罪片。二战后的维也纳,黑市交易猖獗,为了牟取暴利,很多人道德沦丧,不择手段的获取着高额利益。本片男主角的朋友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了逃脱警察抓捕,制造了一起假车祸,让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男主角是一位从美国来的作家,来到维也纳是因为他的朋友给他提供了一份工作。在知道自己的朋友出车祸死了之后,他开始调查这件事情。随着调查深入,他渐渐的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知道了朋友的所作所为,他不敢相信自己的朋友是这样的人。同时,在调查的过程中,他还爱上了朋友的女人。最后,为了正义,他与警察合作大义灭友,杀掉了自己的朋友。影片在朋友的真正葬礼中结束。
这是1949年上映的电影,一直列属于IMDB250,而且在英国的评价也很高。如果本片放在一九五零年代,这部电影的情节确实很出色,能够吸引我。不过,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本片的情节已经被很多电影拍烂了。假死、挖棺材,整个事件都是骗局,等等这些影片的看点,在其他的影视剧中已经看过多遍,不新鲜了。比如那个挖棺材的设置,电影里就已经出现了很多次,美剧中更是屡见不鲜,前段时间看的《X档案》的一集,就有这么一个场景。所以,从情节上来说,本片并没有打动我,也使得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经常出神。当然,这部电影在刚上映的时候以及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情节肯定让观众很意外。用现在的眼光看待60年前的电影是不对的,也是不公平的。平心而论,在1949年就可以拍出这样曲折的故事,还是很伟大的。
本片的影像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正常取景之外,影片中还有很多角度很独特的取景方式。它用了很多非常规视角的镜头,而且还不平行于视线,比如从地上仰看的视角,从空中俯瞰等等。这些独特的视角,给人一种黑色、压抑的感觉。对于电影的拍摄技法,我是一个门外汉,自然不懂得编导的用意,以及那些技术性词汇,我只知道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们给我带来的感觉依然很独特。况且,近年的电影也没有如此独特的画面。本片确实是一部经典。
此外,这是一部黑白片,虽然是因为年代所限,不过这种黑色的影像,恰好适合这部黑色的犯罪片。尤其是本片光线的使用,生动的传达出影片的氛围,压抑、冰冷、寂静的感觉。而且本片的环境,街上稀少的人群,听不懂的语言等等,更加使人感觉到这个城市的冷漠。所有这一切,就像男主角的处境一样——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有着强烈的无助感。
最后,这部1949年上映的电影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影片把二战后的维也纳呈现在观众面前。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生活水平非常高的城市。古典的建筑,精美的装饰,浓厚的文化气息。真正反映维也纳的电影不多,通过这部60年前的电影,终于可以领略维也纳的风貌,也是一次意外收获。
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还是老套的正以对抗邪恶模式。男主角处于友情与良心的挣扎中,一面是二十多年的友情,一面是良心的谴责,究竟如何选择?当然,最后他做出了符合大众价值观的选择——大义灭友,为了正义击毙了自己二十多年的朋友。与男主角相比,女主角却做出了完全相反的选择,一面是爱情,一面是正义,她宁可让无辜的人受到伤害,也不愿意自己的所爱的男人被绳之以法。女人啊女人,真的是感情动作,这就是男人与女人的最大不同。
演员方面,因为年代久远,演员不是很熟悉。女主角Alida Valli很漂亮,她有着一双美丽的眼睛。老电影看多了,发现美女每个年代都有,而且年代越老的电影里的女人越漂亮,这是为什么呢?看来混血把人种都混得不纯了。男配角是《大国民》的导演Orson Welles,这是我查了资料之后才知道的。他不仅样子帅,而且还有才华,编、导、演样样俱佳,才子!
总体来说,一部在六十年前很惊艳的电影,虽然现在再看情节不算新鲜了,但其他方面仍然可圈可点。佳片一部。
序列:0436
TLF.IMDB.Top062.第三个人.The.Third.Man.1949.BD.MiniSD-TLF
2011-07-07
据说奥森威尔斯出演时间也就十来分钟。因为下水道太臭了,他才懒的去。结尾那个隧道里的站立的背影,是助导演的。结尾伸手去打开井盖的特写是导演出演的。但奇怪的是,很多人都会认为奥森威尔斯才是真正的电影主角,如同题名。
废墟上的摩天轮,隐于地下的污水迷宫,二战后断壁残垣的维也纳成为光和影的舞台,构图真是太绝了。初看以为是悬疑片,再看又觉得是爱情片,最后发现是政治片:夹在美苏之间的老欧洲便是那第三人。
个人以为这部经典电影的问题可能在于,导演让居于反咖的威尔斯太有魅力,无论出场亮相那一刻,还是“瑞士钟表”的华丽台词,结果观众不自觉地移情于哈里,也就必然削弱了对马丁大义灭友之正义与暗恋女主之美好的心理期待,但叙事上偏偏又只能以约瑟夫科顿为主线核心而占据大量镜头时间,观众始终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情绪状态,他们既不能去同情卖假药坑害儿童的肮脏哈利,又没法很喜欢三流通俗小说作家的正义马丁,最后一幕的长镜头也只能构思奇佳却情绪滞后,既谈不上伤感,俩人本来也不是观众期待的天作之和;又不能说解气,因为马丁在道义上确实没做错什么……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978309294/
小时候我爸爸一直跟我提这片,后来才知道是第三个人。奥逊威尔斯出场真是牛逼,配乐也牛逼,最后下水道戏也牛逼。
一开始就猜出了第三人是谁……又歌颂了一下西方的下水道。
三十年的文艺复兴与五百年的报时鸟
饰演马丁斯的约瑟夫·哥顿表现很出色。由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开始,再运用倒叙、蒙太奇的手法,夸大意外曲折给人们造成心理变化,而最终引出绝不平凡、让人惊讶的结局。
3.5。在下水道大戏的最后,我还可笑地猜想着他又一次不死,结果就那么优雅地在落花飘叶中结束了,讽刺死我这坨被传统悬疑片惯坏的心。气氛不见得有多好,下水道的人影全无惊心步声全片最佳。寄情于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反派,随着一个曾经徘徊的女人果断离去,了无感想,太渺茫了。
四国势力的对立,地上地下的对立,甚至意识流和通俗的对立。无处不在的对立导致单一与匮乏:拥有百年和平就没有文艺复兴,试图睥睨众生须泯灭博爱人性,扶稳道德天平却痛逝今昔深情。正像电影配乐里齐特琴激越无奈的单一,又如最终长镜那不平衡构图所营造的匮乏,这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困境【10】
和资料馆的朋友们分享一下那个笑声。笑声来自我右边两个位置的一位外国友人。好奇的我问了和他一起来看电影的中国学生他是谁。原文转述:“他吗?他是北航。。。哦不。。。北理工的一个老师。”(非常朴实的改口,笑,每个人笑点都不同,大家彼此包容。倾斜的正反打镜头体现了人物心理的局促不安,真棒
故事本身并无多大吸引力,男主角也不讨喜,但胜在场面调度从容,后期剪辑利落(下水道戏),就连黑白摄影也极富层次,尤其是我男神的出场,从台词暗示到局部展示,最后灯一闪,打在脸上45°角邪魅一笑,惊艳全场,威尔斯戏份不多但演绎张弛有度无愧于全能天才。
#重看#奥胖实力抢镜,虽然出场戏份并不多,但戏眼全在他身上,包括那些倾斜+仰视的镜头,也渗透了其个人风格,只能说他的全能天才魅力的确无可抵挡。地面上的残垣断壁、地下暗道如迷宫,正是战后龙蛇混杂的环境,四国割据/瓜分的状态——正是绝佳黑色电影的背景;表现主义遗风浓郁——影子投射于墙的惶惶,螺旋楼梯的无穷无尽,夜雾中依稀涌现的人影,街上响起的急促脚步声,隐匿在阴影里的脸部。这一切不仅仅是一桩谋杀案,更折射美苏对立+互相与欧洲的关系,三流小说家的美国身份设置和场景放在维也纳都显得意味深长。故意提问“怎么看乔伊斯”是格雷厄姆·格林有意为之。夜戏/下水道追逐戏太棒;哈里惊闻四方声音与霍利在街上看到无数眼睛偷窥呼应。
Welles出场设计牛死了。只有我觉得Welles长得像M么?
在维也纳也坐过那个摩天轮,嘻嘻。
推荐104分钟的版本。这算哪门子黑色电影,明明是个文艺片嘛!
这部电影最好地证明了光和影就是上帝的魔术啊,配乐挺带感的(有点略多)。奥森威尔斯的出场真是,啧啧。二战后的维也纳各种辖区的背景非常有意思。另外,看看人家的下水道!
波齐亚统治意大利三十年,荒淫无道,但他们有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文艺复兴。而那些享受了五百多年民主自由的人们得到了些什么?报时的小鸟?虽然是流氓逻辑,但掷地有声。PS:第三人不是第三者,抓住第三人的最终变成了第三者!
BJIFF 资料馆。满场不合时宜发出“哈哈哈哈哈”杠铃般大笑的大哥,你要火了你造吗
哈哈Orson Welles的角色真有趣演的也好,从一个幽灵变成一只老鼠,不过只是为了在那样没有出路的年代生存下去。充分利用光影和构图的摄影很有看头,但实在觉得滑稽配乐多的有点烦。
CanalStudio4K修复版,遗失在维也纳废墟中的光阴,在黑夜的映衬下重返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年代。美国来客充满失落和疑惑的欧洲之行,在友情与正义的博弈下变成了战后分裂城市的巨大隐喻。唯不常间断的配乐,隐隐传达着某种积极轻快的氛围。各种影史经典段落不必细数,结尾一幕如烙印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