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艾达》为什么是黑白片?为什么构图不成比例?
森森大军
森森大军
//www.zhihu.com/people/sen-sen-96-74-82/posts 百集奥斯卡电影讲评系列
刚刚
《修女艾达》(艾达的选择)
解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
1 为什么电影要用黑白片呈现?
2 关于画面构图不成比例的解释
3 大量镜头语言全解析,如:马拉汽车
4 编剧功课:酒与性的深层解读,艾达与姨妈的类比分析
5 片头 修女雕塑像 片尾,艾达在小路中行走的镜头语言全解析
以下内外为即将播放的影评节目剧本版请勿转载!!!
奥斯卡金像奖(2015;第87届) 获奖:1
获奖·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
欧洲电影奖(2014;第27届) 获奖:6
获奖
观众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
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
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
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
女:这个电影故事不错,我看懂了,但快给我讲讲,为什么要用黑白片呢?
我们还是先找主题,先跟我分析一下剧情和人物:
咱先说这姨妈,你看,她也是犹太人一个女法官,但其实她没什么信仰,经历过战争,国家的各种政治斗争,私生活混乱,却懂得及时行乐。姨妈对美食好像没啥诱惑,除了酒精之外。
女;我感觉她现在的生活其实也并非她真心想要的,她也很矛盾。
你想,她内心真的希望艾达选择自己这条路吗?你看,最后她透支了自己的生命,从画面也可以看出,当时她选择自杀很果决的,生无可恋。
我们要从画面中体会到姨妈对法官工作有多么厌恶,咱看看她经手的案例,判决一个割草的人……可以想象,之前指不定还有多少这种令人齿冷的案子交给这个女人,其实就是让她做国家的刽子手……
看艾达,美丽的长发,多迷人!吸引男人的部分,难道永远被头巾遮住吗,所以哪怕打开过一次,这是世俗的定义,在常人看来,人生也就完整了。
看过大海吗?开演唱会吧……然后呢,不过如此!对于男人,是艾达最的大诱惑也是姨妈的心愿,姨妈总是替艾达惋惜,有时看着艾达,内心os:你看,这么端庄标志的女孩,长那么大咪咪,没尝过禁果,太可惜了……
女:你怎么知道?
大家注意一些潜台词,姨妈想的基本也是观众考虑的问题,因为导演画面就提示出来了呗!
再说说艾达,她一直在修道院长大,根深蒂固了很多东西,包括性情和习惯……世间这点诱惑,想改变艾达其实很难的,有一件事,也就是对于男人遐想,唯一的心愿未了,即真正为自己开启一次头巾,夜晚独自冥想,也是艾达煎熬难耐的时候。
女:我问一个问题,姨妈和艾达告别时候,很奇怪,可以看出艾达突然生气了,头也不回的走了…
本来很温馨的告别,当姨妈提到男人,其实两人的分歧就在这一个点上。咱们分析,姨妈虽然不检点,男女关系问题比较突出,但其实也没从男人身上找到快乐,艾达应该也看在眼里,最后几天,抽烟喝酒,性,能做的都做了,姨妈不也是这三样东西嘛!
女:恩,世俗的生活真的对艾达没有太多诱惑。
我给大家解读一些经典的镜头语言
马拉汽车,大其实蕴含两种意思,一种倒退,但我们要结合剧情找到这里的隐喻,单我们还要再深一层思考,我们仔细看,车头的方向可是与马头对立的。
女 :对对,你看的真仔细,那如何解读?
说明马车和汽车同样也是在撕扯和博弈:历史vs现在,社会包括人们混乱的意识形态,还有女法官对于自己的工作,都出于这种矛盾和挣扎中……
哦,明白了!马拉汽车,既是倒退,也是博弈。
关键还要让观众思考,我们现在到底是不是某种倒退?
咱们要从艾达的角度看,追溯历史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根本也是一种倒退,她并不是很在意过去祖辈的恩怨情仇,她选择原谅。
我们看,她离开修道院这几天看到的事情,首先是姨妈,艾达内心她很讨厌姨妈的生活,放荡。还有艾达之后去农村老家,发现村姑的粗鄙,对人的不信任,你看,又想利用修女,最后杀害亲人,但为了房子后来又急着想和修女立誓,两口子都这德性,这些人看中修女纯洁善良于是就动起这些脑筋……这些都是人性,小市民,俗不可耐的东西!
所以艾达多次避开姨妈,因为她真的不愿意看到那些世俗,人性丑陋,宁可独自一人,寻找外面世界的精彩,但她真能找到吗?
慢慢发现,艾达的生活与社会确实格格不入,加上她的姨妈,艾达看不上的多了,眼前满是灵魂的肮脏。
注意,不是艾达高冷,而是社会令人失望!
大家留意。姨妈死的时候播放的音乐,播放的什么曲子?而同志们为姨妈送丧采用的什么曲子?这些要对比看才能看出门道!
哦 ,明白了!姨妈自杀的时候为自己选择的音乐才是她内心想要的。
对!两首乐曲对比潜台词就出来了:口口声声亲爱的同志,你真的了解你的同志喜欢什么吗?
女:恩,体制内假大空的东西,难怪姨妈反感这些东西这样的生活,其实她早腻味这一切了。
要看懂镜头语言,经常要通过对比的手法
看姨妈吃东西,又撒盐又撒糖,可见她口味厚重,因为什么?如同嚼蜡呗!你就是给她吃大餐她也早就腻味了,一个是年龄到了,但主要还是体现她对生活的这种厌倦和不满,不加作料是真没劲,难以下咽!
而艾达在教堂吃饭,你看,一边吃一边偷着乐,我们可以用来对比,艾达此时应该已经品出生活的味道。
女:我有一个疑惑,关于影片构图,完全打破了传统摄影美学框架,也远离的主人公这个本体,百思不得其解,这也是所有影迷都关注的问题,因为太明显了!
那我就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镜头:总有一种上方很大空间的感觉,时刻提醒,人的渺小,我们的声音,倾诉,上帝会听到,还有包括楼梯的场景使用,还要有一个更具艺术的解析……
修女下凡人间,能体会吗?
等等构图都说明这点,上方要留出足够空间,才能体现这些含义!
女:哇塞!你这个解读太有feel了,色彩构图,全解释出来了!
我从来不搞那些不明觉厉的解释和定义,都是些忽悠人的东西,真要看不懂我宁可不说,我既然提出问题就要给大家解释清楚。
女:没错没错,我也感觉,很多东西说完,估计他们自己都不懂,哈哈!听不懂那些鸟语……
姨妈躺在床上,艾达仿佛面对尸体给她祷告,这画面很搞笑,潜台词:说明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住在一起本身就不和谐,所以画面就搞笑了呗,另外也为以后姨妈的悲剧做了暗示。
再看镜头,修女胸部的特写,隆起的胸部,注意一些潜台词:这可不是罪恶,是发育,是本能。
我们要关注导演的这些提示,选择拍什么不拍什么,都是有讲究的。
大家注意一些细节和动作,并带着问题去思考,我们看挖坟这场戏,既然特写尘土沾染在衣服上,那为什么不抖下去呢,修女不都是很爱干净吗?
女:如何解读?
此时毫无不洁净之感,就像雪片一样,那是埋葬父母的土,里面有爱,怎么会脏呢?
艾达爱过了,也满足了。人生就是不同选择,向南向北,修女过着清贫的生活与世俗截然不同。
女;片头抬剧情塑像什么意思,如何解读?
典型镜头语言,这就是艾达和修女们的选择啊,她们的任务就是让上帝归于本位!
哦,明白了!
女:对了,赶快解释为什么这个电影拍拍成黑白片?
人家大师可不是为搞什么噱头才拍黑白片,有人可能觉得黑白片就文艺了,那不是哗众取宠嘛!
女:本片采取黑白镜头,始终给观众一种素雅,宁静的感受,教堂嘛!
这只是一个理由,那是不是所有涉及到教堂的电影都要这么搞?
女:但是黑白片确实也很文艺啊!
你说的这些道理不足以服人,人家大师可不是为搞什么噱头才拍黑白片!
关键要结合主题去理解为什么药采取这种手法。
首先导演要是说明:艾达走出修道院,但发现眼中的世界远没有那么色彩斑斓,不过如此嘛!是不是所有剧情都是这些内容?
大家看,即便彩色玻璃也要黑白色彩来呈现,因为在艾达的眼中,在艾达的内心,这世界不过如此,这人性不过如此,看不到善和真的世界,能叫做色彩吗?艾达这才是真正的心如止水看透世相啊……
女:我记得对白中有重点提到这玻璃窗。
其实导演和剧本都会对白中会暗示这些内容,提示观众来寻找答案。
所以我们一定要理解影片采取黑白的,艾达就去了这么几天,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能诱惑到她吗,看看眼前这些人,他们自己都厌倦了,还有这些村民,能让她感到温暖,感到善意吗?
她想做这样的人想过这样的生活吗?充满了世俗与人性的罪恶。从战前到战后,人性真有多少进步,你的社会真的在进步吗?
想一想,能挑起波澜的也是因为音乐唤醒了她在深夜的一些想法,这应该是本性的驱使,毕竟少女都有梦想,少女会怀春,这是罪吗?这是人性啊!艾达最后面对并实现这些想法,发现不过如此,最后做出最终选择!
我还要再谈一谈编剧功课,大家思考,为什么要大篇幅地介绍姨妈与酒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包括她酒驾等等这些剧情,看,连艾达也要醉上一回。难道仅仅只想描绘姨妈是个醉鬼吗,再想想和性又有什么联系。
女:哈,确实如此,但我没有深入考虑过!
我着重说这场戏:姨妈跟一个胖子喝酒问,我来翻译一下:有车吗?晚上跟你睡,但不急,咱先喝酒。这说明什么,选择啊!因为对于姨妈来说,性的诱惑远没有酒大,咱说酒是什么,那是多年养成的,是瘾!而性是什么,只是本能发泄,一夜情。这两样可就不一样了,多年养成的这种人生经历和本性已经锻造了一个人,和酒瘾一样,这些东西远远大于一夜情的诱惑,关键我们要看,这些内容与艾达的联系!
导演其实想说,艾达正是如此啊!艾达在修道院这么多年的虔诚修身,她早已经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价值观,这是不能改变的,和酒一样,摆脱不了的情结。而性呢,艾达一夜情之后,也把那个男的甩了吧?
女:哇塞!难怪导演让艾达最后也喝酒,太绝了,原来是类比。这里面的门道可真深,不愧是大师级剧本,奥斯卡级的!
所以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在姨妈喝酒这些情节做这么多铺垫,这就是重点和亮点剧情,但如果你找不到主题,这些你都不可能看到的!姨妈之前所有的酗酒,饮酒驾车的情节尤其这场戏都是做为主题做铺垫,
女:没想到这场戏短短两分钟,却蕴含这么丰富的哲理
所以你看,酒与性的展示,再通过姨妈与艾达的类比,故事将这些剧情和元素全都有机的结合起来,浑然天成,融入一体。你看不出这里面的关系,肯定挖掘不出这些亮点,跟人家导演都没法对接知道不?
为什么让你们学习四维一体拉片分析法,看有多重要!不仅是为看电影写影评,导演编剧等等学习都要靠它,这是电影的理论基础,你们有几个人重视了?
女:罪过罪过,这次明白了!
什么叫拉片,怎么看大师级剧本,现在明白了吗?塑造人物,选择哪些剧情,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要被剪掉,怎么就是写飞了,而怎么就是亮点是艺术……这些可不是教什么剧本结构,类型电影,起承转合,节奏,构图……乱七八糟能告诉你的!
女:对,我也觉得那种水平教不了编剧。可是有人就觉得您的解读他们能听懂,于是就认为这些内容很low……
那我也没辙了,这就是jian,也属于人性吧!哈哈
女:本片还有个片名,艾达的选择,我觉得这个译名也很好。
没错!其实我想说,本片最关键就是选择二字,
那么这个电影全部剧情围绕什么来写,就是选择,那么首先就要观众理解艾达的选择,这才是本片能成功的地方,假如演了半天,你都不理解艾达为什么这样还要选择做修女,你说这样看电影是不是创作方向本末倒置了?
现在更明白为什么是黑白片了吧,因为在这个修女他们的眼中,外面的世界,带颜色的东西真的不多,不用看,一定也是黑白的!
女:对,其实咱说姨妈,她对生活早已经厌倦和疲惫,总是呈现出一种病态!
国家的刽子手,你认为谁真愿意做那种女强人呢?姨妈肯定自己心里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她也会理解艾达的选择!
女:所以你的意思是本片也在揭露波兰的现状,导演发泄对其不满?
本来就是啊!我们要从画面读出来这些你才算理解这部电影!
所以,当我们从各方面剖析这部电影,总结梳理剧情发现,导演无时无刻不在暗示很多东西,他从来没有失去主观思想和宣导,这也是我说的,电影不在乎观众的选择,电影只是让观众思考,并让他们理解主人公的选择,已达到导演传到思想的目的!
女;所以你才总说,电影是传达思想,观众是思考问题。
对!观众看到永远只是导演的选择,导演心中的哈姆雷特!
女:片尾的镜头语言如何解读?
大家注意:艾达静静地走路,一两辆车从她身边反方向驶过……
这可就有哲学思考了:人生之路,有走着的,有开车的,谁能更快到达终点,而终点又是什么,人生要不要品味思索,还是透支生命闹剧收场?
人生之路还是应该用双腿去丈量吧,细细品味,不要心急,静下心来聆听,来自上天的的答案。
艾达和修女们做出她们认为最好的选择,而作为普通人,偶尔也去一下最接近上帝的地方,听听上帝的声音,也是不错的选择!
女:这意境真美,确实能引发一番哲思。
我每次都强调,片头尤其片尾,必须重点关注!都必须做出很好的艺术解读才算看懂电影,因为大师级导演都会在这些最关键地方施展才华,提示主题。
内布拉斯加剧照
所以我希望通过我的解读,让观众去了解,看看人家大师是什么搞艺术的,奥斯卡哪个奖不是实至名归?
为什么《大艺术家》,《艾达的选择》,《内布拉斯加》要用黑白来讲述,我们要说出道理才才叫看懂电影!人家大师可不是为搞什么噱头才拍黑白片,有人可能觉得黑白片就文艺了,我也只能呵呵了……
女:好啊,那赶快给我讲这几部电影吧!我太想知道这些答案了……
文章收录于奥斯卡百集电影讲评系列
//www.zhihu.com/people/sen-sen-96-74-82/posts
扭曲的人物构图堆积出视觉上的异世界感,与浅出文本之间形成难以协调的矛盾,以个体及跃丈量历史回流,两切面共生形成精致的多边体,却只是单维度的拉伸,宛如游弋于城市废墟的垂死魂灵,摒弃广远的故土情怀,转而培养普世的思维温室,是选择的失策;在拒绝与观众交流的同时,也拒绝解释救赎与暴躏。
转变没处理好 但摄影太棒了
一部含蓄、克制却内涵深刻的杰作。黑白摄影+4:3画幅,除结尾外均为静止机位镜头;构图绝美,人物偏离中心和边缘化成为常态,既映衬了历史与现实重压下人心的脆弱与渺小,又有水墨画留白韵味;配乐极佳;节奏缓慢,对白少但信息量大;建议先了解波兰61年历史背景,更好体会身份与信仰的危机。(9.0/10)
典型不透明的电影。和固定镜头使用一样,镜头里有什么,镜头外有什么;你听见什么,没听见什么;导演拍了什么,而历史里又有什么?或许,结尾两位女主在世俗性-神圣性上互换有些操之过。但众口一词批评“摄影喧宾夺主”,让我觉得必须打个五星。换位到创作者角度,与其说“刻意”不如说“雕琢”。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波兰。纳粹与共产主义双重切割后,世俗快乐才凸显出它的可贵。安静、沉稳,镜头推动叙事,可以成为电影构图的范本了,其实没必要整成黑白的。
摄影美呆,无论是比例划分还是精心构图都已做到了完美的极致,就像是由无数顶尖经典的黑白照片组合而成的动态影像,每一帧画面做起壁纸来真是绝了。残酷战争遗留的伤痛,以及对神圣不可侵犯富有救赎意义脆弱信仰的质疑,看似轻描淡写,实际内敛流露,脱俗→入俗→脱俗的过程很有意味,看完久久回味。
人物刻意安排在画框下面三分之一处,大量的空白造成视觉和情绪上的荒凉和肃穆;构图相当讲究,甚至有强迫症倾向,时时呼应宗教隐喻和时事指涉;黑白画面中的自然光线看得非常舒服;剧情苍白什么的我就不追究了。
最精华便是构图与最后的运动长镜,叙事一般却仍然能让人被安静悲伤氛围所笼罩。滚滚红尘,皆被留在身后。
讓人驚喜的構圖,放在大銀幕上太好看了,但真的不大喜歡天主教題材的電影,看着那些服裝和十字架就覺得沉悶,反而是Ida哭泣和她阿姨跳樓開始才覺意猶未盡。
有種叫做「篤定」的氣質籠罩了全片,包括片子本身,女主角人物,以及電影的創作者們。他們都很清楚他們要什麼。
摄影构图真是美得让人窒息,找到了很多旧片的痕迹,可是剧情寡淡如水。
#TIFF13#真的快看够拿屠犹和社会主义说事儿的波兰片儿了,但这部确实不一样,4:3画幅,时不时让人想起布列松的电影。虽然睡着了但是4星一定是有的,找机会补吧。
把摄影只局限在了“构图”的概念,而且大量出现的顶部空间其实并无意义,纯粹为了好看、耍酷而已(本来还以为只在修女空间出现,后来发现是随便用的),基本无新意,装腔作势倒是一流。
完全回到六七十年代的东欧丝鹅绒电影高水准,甚至更好。精妙的剪辑,让故事形成那种牵引角色情绪和行为达到最合理逻辑的漂亮节奏。国家公诉人和立誓修女、荡妇和贞女的角色设置,在冲突中又殊途同归的进入家庭悲剧,只是代际差异而非宗教能量导致着忍受力的差距,并进一步巧妙诉说可能被遗忘之平庸的恶
几乎每个观众看完都会称赞本片构图与配乐的精巧,黑白摄影很有韵味。艾达的挣扎是在特殊时期下,身份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在和姨母经历了寻根之旅后,本以为她坚持的信仰会轰然坍塌,却在最后当她一脚踏进红尘体验过人世繁华后,仍能够抽身而退,在宗教里得到心灵的平静。平静的镜头语言中满含张力。
黑白四比三是我很喜欢的风格,但出乎意料地是这个片让我意识到,这样形式感过于突出的摄影是会影响电影本身的。看片过程中我常常感到被画面打扰,难以投入剧情,视线总是需要在不断变化的视觉焦点中寻找人物。这是以后自己创作中需要加以注意的地方。
#HKIFF# (1) 4:3画幅、构图极美的黑白电影,平视角度,人物经常出现在银幕下半部分(以至于有几条字幕打在了银幕中间的窗框上)(2)修女找寻过去和身份——反思历史的变迁 (3)姨妈像出门一样从窗口跳出去那一幕大赞,仿佛是圣人/婊子的反转 (4)某种意义上的成长电影
这片子其实对观众背景知识要求不低,首先最基本的是抹大拉的玛丽亚是一名犹太妓女,这是理解艾达人物弧光的必要条件,其次是二战期间波兰的排犹风潮和战后对犹太人资产的抢夺,这是理解艾达自我重构的必要条件,但要是还了解社会主义下波兰的领导人和当时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下能有这么腐朽的歌舞真的惊呆我)。片子是淡化叙事的公路类型片,艾达通过对自我认知的重构和欲望的了解和体验,完成了最后作为个人如玛利亚一般主动拥抱基督。所有的叙事都是起因-结果去展现,省略中间完成的过程,配合将人物放在偏离画面中心的位置的构图,文本上提示黑白色调最难表现的红色,让全片带有禁欲系的美。而到了最后的奔放的手持镜头,就打破了一直不表现过程的这一模式,无论放荡还是皈依上帝,都是艾达作为个体成熟的表达,是集体主义威权下难得可贵的自由。
摄影真是美~
导演确有投机的嫌疑,亦有赤裸裸的隐喻,但成片效果还不错:黑白摄影的构图与打光都经过了仔细的琢磨,如同静物摆拍一样的固定机位,直到最后用两个运动镜头收尾,有些平地惊雷的意味;战争的创伤和愈合,信仰的崩塌与重建,镜头内外的故事互有所指;而且能把这种电影拍得不闷,也算是大功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