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疯了,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霍尔登在属于他自已的浮夸的直播间里引导着千万美国青少年及儿童如是大喊。
他因为酗酒及工作状态不佳被告知解雇,在最后一次直播时,他向电视机前的观众做最后的道别,却一发不可收拾地将自已的怨恨和戾气向着全国观众倾诉“这世界简直就是狗屎,而我们每天都在制造狗屎......”他的直白挽救了已死的收视率。
疯狂的电视人黛安娜出场,她从陷入疯狂的霍尔德身上发现商机,建议上司好好利用霍尔德的疯狂,并请来骗子占卜师和八卦专栏作家坐镇,为霍尔德开设崭新、会旋转的直播间,霍尔德在哪里冲着录影机和两边的观众大喊大叫,控诉美国政府,美国社会,美国的商人,美国政治种种,以激动地窒息倒地作结,赢得无数掌声,收视率攀上榜中前几,稳稳驻守。
直到美国观众终于厌倦了这个老头无济于事的大喊大叫,收视率下跌了不少。
着急的黛安娜决定杀了霍尔德,这又是一个疯狂的开端,公司高层一致通过,霍尔德在直播开始时被射杀,全国观众再次看到了霍尔德的又一次戏剧直播。
一个新闻工作者,将疯狂与戏剧一次次地搬上晚间7点的新闻直播间,这一系列的疯狂,由两个疯子打造,一个是50多岁被解雇的霍尔德,一个是冷漠的,只会因工作而兴奋的年轻女电视人黛安娜。
黛安娜是个怎样的人?她真的爱过比自已大20岁的舒马赫吗?我不能理解一个人每时每刻都活在戏剧里,为戏剧而兴奋,甚至将自已的生活融入戏剧。“我做什么都一事无成,除了工作”黛安娜对着舒马赫说。其后我们也看到了,她跟舒马赫的关系从恶化到死亡,在电影的最后一刻,她决定杀了霍尔德,收视率想必又是一个巅峰。电影想探索一些什么东西?长久吸引观众眼球的又是什么?
这不是一篇政治上正确的文章.政治上正确的,都是屁话.如果不是全部的话,那也大部分是这样子的.
电视何以堕落至此?到底是谁造成的?少看别人,少装的一脸无辜,还不是你我这样的观众造成这个局面的.
为什么霍华德满嘴bullshit的时候,收视率会那么高?不是你我这样观众用遥控器一点点的把收视率给叠上去的?当他正经八百的时候说新闻的时候,你干什么去了,你怎么不看?等到他满嘴放炮,胡说八道的时候,你怎么那么有兴致了?
明明知道这些电视台都是商业电视台,所干的就和餐馆,商店一样,都是要挣钱的.无非它卖的是所谓的精神产品.我相信,要是你对严肃的报道感兴趣,它肯定比ccav还要端庄.
你可能争辩,它是贩售精神产品,有公共利益在里面的.谁说的,人家明明是商业资本操作的,都要对股东负责的.其实也知足吧,它总没有为了让你看得过瘾,净弄一些腥膻色的东西来打发你吧.人家总没有为了让收视率高,往节目里面放三氯氰胺吧.不过要是你好这一口,它也不一定敢放,毕竟还有个XX委员会在那里.就和FDA一样,不是你想吃的好,就不能不顾身体.它的底线就和KFC一样,只要吃着安全就好,是不是健康,它根本就不在乎.谁让你爱吃的,它总没有填鸭吧.还是自找的.
你肯定会说,媒介信息大都是电视营造的.不看电视,都没法认识这个世界了.你需要认识多少世界?你要知道谢娜对象是谁?你要知道何炅是不是弯的?你要知道马诺是不是啥么?这些事儿,你知道了又能怎么样,不知道又能怎么样,你能做出什么?你也别忘了,你是在中国,你知道的不是你用遥控器,不是你用人民币选择的.还不如人家堕落腐朽的那些国家呢.
再说了,也不是不让你看,你可以看点正经八百的,你可以看的电视节目多了去了.要是守着芒果台看的直流口水,还一边骂着低俗,那种得便宜卖乖的事, 可不是有良心的人干的出来的.
世界上不是只有电视一种媒介,也不是只有通过媒体你才能了解这个世界.你可以看报,你可以读书,你可以干的事情有很多很多,可以看完了我这篇文章就关上电脑,走出房门,呼吸下新鲜空气,接触下现实世界.
电视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你我都有责任,别觉得那些专业人士有多牛掰.作出的节目要是咱们都不看,混的肯定还不如咱们的.咱是爷,所以,媒体出了事, 你也别跟没事人一样.躲得那么远.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tin1016.blogbus.com/logs/63126089.html
Faye Dunaway的表演太HIGH了~——亨利方达曾拒演霍华德,称这个角色“太歇斯底里”; ——到目前(2008年)为止,本片是仅有的两部赢得3座奥斯卡表演奖的影片之一,另一部是1951年的《欲望号街车》; ——Beatrice Straight(饰演麦克斯的妻子)创
即使看过十二怒汉和热天午后这样的神片,但看完network还是被彻底给震翻了,如果说库布里克某种程度是把现实主义表现在超现实主义中,那吕美特就是把超现实表现在现实中
女制片人戴安娜(费·唐纳薇 Faye Dunaway 饰)从霍华德的一系列行为中看出了商机,她买通了弗兰克,成为了霍华德背后的推手
剧本的确是精彩,霍华德每一次煽动式的“演讲”都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更不用说雨夜大吼那场戏;镜头语言和调度也很出色,例如让人印象深刻的最后总裁在昏暗的会议室的那场如表演话剧般的“脱口秀”。影片的群体表演更是不用多说,几乎狂扫当年奥斯卡表演类奖项。
哦哦哦~~~看得浑身起鸡皮疙瘩,太彪悍了!简直想给十星!传媒的空虚与疯狂、大众的易受操纵与鼓动、货币与资本运作的核心本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预言、现代传媒社会中个人生活如作秀,情感速即、速朽、速离,要么歇斯底里要么麻木不仁……对各个角度层面的犀利剖析几乎刀刀见血…酣畅淋漓!!
提到Edward M了,傳說中的J school偶像啊! 那個胖胖的Diana的下屬是two and a half men裡面的berta,當年其實也沒有很胖,那標誌性的聲音一聽就認出來了.
写实之下的夸张、用力、癫狂,重申波兹曼诅咒。但已过去40年,电视时代离人远去,联想到互联网行业才能继续将其中的讽刺与现实连接。全片没有一个正常人,表面看被金钱奴役,实际被信息奴役。技术革新带来媒介的新形态,还会继续加速人的异化。只是我不太喜欢舞台剧风的电影。
极具预言性。1.I'M AS MAD AS HELL, AND I'M NOT GOING TO TAKE THIS ANYMORE! 2.吕美特的影片总是偏重故事性,而非风格化,这回依旧几无配乐。3.仅有的两部赢得3座奥斯卡表演奖的影片之一。比阿特丽斯·斯特雷特仅在影片中出镜5分40秒便赢得奥斯卡最佳女配。4.爱情与事业的双重反讽结构。(8.5/10)
《娱乐至死》的电影解说?考虑到它是在《娱乐至死》之前出现的,所以显得有价值。
The whole world is business. 个人觉得非常适合现在的中国人都看看,1970S的美国与现在的中国,又何曾相似。最后我们都死了。
大量震撼人心的呐喊式独白和对话构成了群星演技集体井喷的一次盛况。I'm as mad as hell, and I'm not going to take this anymore!
"There is no America. There is only IBM and ITT...The world is college of corporations."跨国公司用一张温柔的精神控制之网统治世界,这是Network的真义。和Cyberpunk和废土流分享相似的意识形态。他们都是赫胥黎的信徒。
"This was the story of Howard Beale: The first known instance of a man who was killed because he had lousy ratings."
好于《热天午后》,西德尼·吕美特的电影剧本感都很重,表述清晰而力道足。说回这部,电影完美的反构出了电视对世界及人自身的不可逆冲击,无疑影片对此有着深刻的了解,也是这份了解最终带来了弥漫全片的巨大绝望感……
看电视长大的一代以为现实就是电视中的那样,但事实上现实要难多了,我们经常会碰到的很多问题其实是无法解决的,真实逐渐在消失,徒留下来的只是电视等媒体所制造的狂热精神,我们正生活在失去信仰的年代,迷失是事实,对痛苦的漠不关心更是常态,人是没有选择权的,因为在媒体这个巨大的分离机器中我们接触到的事物都在慢慢处理成信息碎片并逐渐死去,正如我们的思想一样,无所保留地成为了时代的墓碑。
片子不错,就是大家都有点太激动了;几乎每条字幕后都是叹号,建议咆哮小组收藏。
“这是一部针对电视行业的讽刺剧,对电视新闻受经济支配和幕后强权政治的控制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影片的人物设置极具代表性,表演精湛,节奏紧凑,剧情绝不拖泥带水,在批评商业化的同时挖掘出人物的内心矛盾。”影片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游戏规则,铺陈成网,继而会蔓延到意识形态,每个人都是巨大齿轮上无足轻重的一个齿,缺了你照转。垄断有着极权的影子,吕美特批判的不止是电视产业,而是向全世界张血盆大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贪婪的、物化人性的、残酷的、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资本主义体系
如果有马景涛参演的话那就完美了!
大老板jansen的演讲太强大了 一语道破全球化下的当代世界 至今记忆深刻 大众传媒的力量 大众传媒的疯狂力量 以及其后的资本的邪恶力量 疯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