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愿看到自己的死亡过程?抛开感性的想像,理性的科学若能令你完成这项任务,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尝试?答案低于50%则说明人还是感性的!但我没有统计过。 ―――韩兮 在写这篇影评前有必要将故事讲述一遍,不过确切地说,本片虽然不足三十分钟,但笔者却有种精神崩溃的感觉,我想大多数观众都会有这种感觉的,这与影片的表现风格是密切相关的,而影片所表现的故事及主题更是令人必须静下心来细心琢磨。 故事假定了一个重大的背景,那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也就是所谓的核战争,此片拍摄于1962年,世界正处于一种极度的冷战状态,所以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传闻经常会出现在媒体报端或一些政客的口中,以这个为背景是极具时代意义的。后来《十二只猴子》虽然借鉴了此片的创意,但背景则是一场灾难性的病毒。但此片中借用了大量二战后废墟的画面,虽然形式上是黑白的静止的图案,但更能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觉,那种破败后的城市感则极度的震撼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回到故事本身,大战之后,幸存者显然并没有团结到一起,于是就有了掌权者与俘虏之分,但他们只能生活在地下,世界笼罩在核放射之中,他们过着老鼠一样的生活。于是,俘虏便名正言顺地成了实验鼠,掌权者要通过实验者的记忆看是否能够回到过去,这只是一个实验,没有阻止战争的意思。而这个被选中的俘虏名叫奥利。 奥利的记忆被清洗了,他需要一个新的记忆来完成对过去的回忆,其实这个过程无疑就是改变过去的过程,而那些掌权者的目的也是在于此,他们需要能够改变过去的记忆,当然暂时只处于实验阶段,于是就任由奥利所创造的记忆驰骋了。对于一个人来说,尤其是一个经过了战争后身为俘虏的人来说,创造的记忆都一定是美好的,于是,他想起了童年时在巴黎机场见到的那个风姿诱人的美女。这是一段关于爱情的记忆,其实并不存在,只是奥利创造出来的,但却令他感到了人生的美妙。 掌权者的实验获得了成功,他们让奥利继续着下一步的实验,而对奥利新产生的记忆根本不在意,无论美好与否,与这些疯狂的战争贩子这些疯狂的科学家们并没有关系,而下一步的实验是将奥利送到未来。实验在继续着,未来的人们却并不接受这个俘虏,未来的世界里没有俘虏,当然不允许奥利带着现代人的狂热而进入他们的世界,奥利失败了,于是再一次被关押了起来。但就在他沮丧的时候,未来的人们承认了奥利的情感,决定将他接受,可奥利却打算回到自己新创造的记忆中去,那里有一个美女正在等着他。 故事似乎无法圆满,未来的人虽然令奥利回到了战前,但战后的那些掌权者却绝不允许俘虏逃离,就在奥利奔向那个美女的时候,掌权者也出现在旁边,奥利死在奔向美好的路上,而此时,旁边站着一个孩子,孩子的名字叫奥利,他看到了美女,也看到了死亡,以致于这个孩子在战争后经受掌权者实验的时候创造了一段美好的记忆。 三十分钟的镜像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时空转换的与人类记忆相关的故事,很有趣也很生涩。而影片最重要的创意并不是真人在时空中穿梭,而是记忆。这绝不是《终结者》式的科幻理念,而是一种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当新的记忆被创造出来的时候,那么过去自然而然地便改变了,记忆变得是如此强大,甚至有些可怕。但我们注意到,奥利所有记忆的源动力却是少年时在巴黎机场所看到的那一幕,阳光,美女还有死人。其中阳光与美女是他真实的记忆,而死人则是奥利后来创造记忆中的影像,只不过返回到战前而影响了少年奥利的记忆。于是,记忆变成了两种形式,一是强大的来源是由于童年的记忆,这种表述是符合现代心理学的,记忆即便可以被创造,但其根据必须来自于童年。另一种形式是关于记忆的轮回,也是一种丧失,奥利创造出来的记忆都由于美女的形象,这是儿时的记忆,而创造出来的记忆终点在于奥利的死,这同样是儿时的记忆。于是,记忆虽然强大,虽然可以改变许多希望改变的事情,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原点,一个圆形的记忆,无论如何创造,始终不会脱离这个圆形的。 记忆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影片用其形式来表述了关于记忆的概念,当然,这种形式也是造成观影者神经近似于崩溃的原因所在。记忆就是一个个的瞬间,失去了时间观念的瞬间,并且没有任何色彩。全片近三十多分钟,几乎全部都是由静止的画面构成的,而唯一动态的画面不足十秒钟,即是那名美女卧在床上眨了几下眼,如若不仔细看,恐怕这个动态的画面都会错过的。记忆是抽掉时间的,只是一副副黑白的画面,这是导演对记忆的阐释,而那个游离出来的动态画面却与整部影片所阐述的记忆无关,而是一种爱情的象征。在奥利创造的记忆中,每一次他与美女的相遇都是间断性的,这一方面是由于记忆本身只是一些画面,另一方面却是实验的原因,但我们作为观众可以理解到,奥利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名女子,但这名女子呢?影片讲述者的线索全部都集中在奥利的身上,没有丝毫对这名女子的讲述,于是,女子的心理活动几乎根本不存在,这时便需要一种手段来体显,便是这仅仅几秒钟的动态画面,眼睛,眨动的柔情,于是,美好的爱情便全部阐释了出来,虽然简单,但却是极度清晰。 影片有两处组合的静态画面十分精彩,不但起到了叙事的功能更传达出导演的一种悲悯之心,第一处组合是借用了二战后的废墟,其含义恐怕不用多说了,这是一种反战的思维,一种对战争造成灾难的感叹。而另一处组合画面则出现在博物馆里,奥利与美女参观着那些比人类更原始的地球的生灵们,虽然它们都已经是标本了,但它们却可以冷静地关注着人类的所有行为,结合剧情中被人类毁灭的地球,可见这些最早的地球的主人们是多么地痛心。而奥利与美女的爱情在博物馆里升温无疑是对曾经的美好的怀念。 除此之外,影片大多以冷色调,高光来拍摄,在实验中,人物都处于一种狭窄而又阴霾的背景中。这种压抑感与奥利创造的美好,尤其那名女子的风姿形象形成最鲜明的对比。 影片的声音也是极具特色的,没有对白,只有一个男人冷静的画外音,在对这个故事进行着似乎有些漠不关心的讲述,在他讲述的过程中,音乐以及根本听不清楚的喃喃自语的声音时而响起,更主要的是在实验进行中那心跳式的音效。这些声音的运用对影片起到了强化的作用,尤其是喃喃私语的声音以及心跳声,都处于监狱的环境中,很明显地表明了人类生存的窘境以及奥利处境,而外界那种高调的音乐则在对比中多少令人怀念了。 整部影片其实是绝望的,甚至是相当悲观的。首先便是结尾处的点题,奥利向未来人提出请求,去追索自己的幸福,也是追求自由的过程,但监狱中的那个人却阻止了这一切。奥利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死,却由于监狱中的人而死去。这无疑表明了两种可能,第一是战后的人们仍然没有丝毫的反省,这从地下监狱的存在便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掌握记忆技术的用途并不是去阻止那场毁灭地球的核战争,而是继续进行着杀戮,杀掉那些奔向自由与美好的人。而第二种可能则在于奥利,如果说记忆是他创造的,那么他便有了选择权,选择记忆中的美女,他创造了爱情也创造了美好,但他最终却选择了死亡,于是,奥利死于监狱头子的枪下。奥利的心中仍然摆脱不了死亡的阴影,他依然生活在死亡之中,于是他的所有选择与创造都只是奔向死亡。杀人者依旧是杀人者,而被杀者依旧是被杀者,世界根本没有任何变化。所以未来的人会拒绝这些战后的余生。 前面说过,影片拍摄于冷战期间,战争的阴影并没有挥去,都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记忆中,即便可以放松心态,但这记忆却无法抹去。影片虽然用运了一个非常规的时空交措的故事,但事实上却讲述了战争对人类的伤害,这种伤害是极其巨大的,根本无法令人逃避,任何的美好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那却并不是真正的记忆,而想象的最终结果还是美好的毁灭,这比那些记忆本身更为残酷。未来能够接受这些战争扭曲或被战争伤害的人们吗?这是一个疑问,也许是一个永远的命题! 韩兮 2007于通州
#BFI #Sight and Sound Greatest Films of All Time 2022 虽然看之前已经被各种透露是一个PPT,但真正看到之后还是感觉到那定帧(照片)下极强的张力,以打破祖父悖论的形式展现的爱情故事叫人惊讶又唏嘘。
视觉上,虽然是定帧画面还是有变化的,如推拉焦,上摇,甚至每个画面都有略微抖动,这些感觉还是想告诉我们打破“静止”的可能,开场就是一个抽离的拉焦,巴黎被摧毁时素描画般的消逝也非常震撼,对权力人物的仰拍和未来光影的使用,都极具压迫感(仰拍残破石像让我想起德莱叶的《圣女贞德蒙难记》)。
听觉上圣歌部分印象非常深,宿命感极强,还有钟声响起,似乎提醒那幸福的短暂,现场的音效效果会让观众更容易代入故事。
影片最震撼的肯定是全片唯一的“画面运动”的女主睡觉那部分,递进关系也从抽帧般到运动的眨眼,这一幕让我想起了《人间的条件》中男主的一番话,I must see you, I want to burn that image into my mind.
【堤】
这是关于一个男人的故事,
以他童年时的一个印象为标记
那是个令他不安的暴力场景,
而他要几年后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
事情发生在巴黎奥利机场的观景台上
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年
周日,父母带着孩子
去奥利机场看飞机起飞
在这个特别的周日
这个故事中的孩子
将永远记得
那凝固的太阳
观景台尽头的日落
和一个女人的脸
回忆和普通瞬间没有区别
只有当那些瞬间留下伤痕时
你才会真正记住他们
那张脸,成为他
对和平时期的唯一印象
让他在战争中求生
他经常怀疑,
自己真的看到过吗?
也许这只是他
虚构出来的温柔时刻
来对抗紧随其后的疯狂时刻
突如其来的吼声
女人的手势
皱褶的身躯
和恐慌中叫喊的人群
后来他知道
自己目睹了一个男人的死亡
24
00:03:23
没过多久,
巴黎被摧毁了
很多人死了
有些人认为自己是胜利者
其他人被当成囚犯
幸存者移居到夏尤宫地下的通道里
地面上,
巴黎像世界大多数地方一样,
充满了辐射,不能居住
胜利者看守着他们的“老鼠”帝国
囚犯们被当作实验对象
这实验显然和领导人关系密切
实验结果让实验员失望
而对实验对象来说,
要不死亡
要不发疯
一天,他们要从囚犯当中
选一只新的白老鼠
他也就是故事的主角
他很害怕
他对这个实验的首领有所听闻
并准备面对
疯狂科学家
或者“弗兰肯斯坦”博士
(创造了科学怪人)
然而,他面前的
是一个理性的人
向他解释说
人类注定要灭亡。
空间没有办法
唯一的生存希望
在于时间
通过一个时间的漏洞,
也许能得到食物,
药物,能量
这是实验的目的
派遣使者进入时间…
召唤过去与未来
拯救现在
52
00:08:04
但是人类的思想畏缩
要在另一个时间醒来
意味着作为一个成年人
重生一次
冲击太大了
在把无生命或无知觉的身体
送到不同时间段里后
实验员现在把目光集中到
拥有强烈精神意象的人身上
如果他们能够想象
或者梦见另一个时间
也许他们就能够在其中生活
狱警甚至在梦中监视他
他被选中
是因为他被过去的
一个印象困扰
首先,他当前
所有意识必须剥离
实验继续
他没有死
也没有疯
他忍受着痛苦
他们继续
69
00:11:05
到了第十天
影像如忏悔一般渐渐涌现
一个和平时期的早晨
一间和平时期的卧室
真实的卧室
真实的孩子
真实的鸟儿
真实的猫
真实的坟墓
到了第16天,
他在观景台上
空无一物
有时候他感受到幸福的日子
但不是这样的
一张幸福的脸
但不是这样的
遗迹
一个可能是
他在寻找的女人
他在观景台上从她身旁走过
她在车上对着他微笑
更多影像涌现出来,
交织在一起
博物馆
也许是他记忆中的博物馆
到了第30天,
他们相遇了
现在他肯定自己认识她
实际上,这也许是
他唯一能够确定的
在这个没有时间的世界
首先让他惊讶的是富足
在他周围的全是
让人惊讶的事物
玻璃,塑料,绒布
绒布
当他回过神来时
那个女人不见了
实验员加紧了控制
又将他送了回去
99
00:14:07
时间又转回到那个时刻
这次她离他很近
他跟她说话
她毫不惊讶地表示欢迎
他们没有回忆,
没有计划
时间的建立没有给他们带来痛苦
他们唯一的标记
是当时的感受
和留在墙上的记号
后来他们来到一个花园
他记得那里有花园
她问起他的项链
那条战斗项链
从战争开始的那天起他就戴着
他编了一个解释
他们在一棵苍老的红杉树干前停下来
她说了一个英文名字
他没听懂
像做梦一样,他听见自己
指着树的那边对她说:
""That's where l come from"
“我就来自那儿”
115
00:16:03
然后回到现代,
疲惫不堪
然后又一股时间波冲击他
可能他又被注射了一针
现在,她在阳光中沉睡着
他觉得,在他
离开的那段时间里
她死了
她醒来
他又跟她说话
事实很难令人相信
他只提到重点部分:
一个遥远的国度
一段漫长的旅途
她听着,没有笑
这是同一天吗?
他完全不知道
他们将这样一直走下去
一种无须言语的信任
将在两人之间产生
一种纯粹的信任
没有回忆,没有计划
直到他感到
132
00:17:52
面前有一道障碍
于是,第一阶段实验结束
这是一系列实验的开端,
他在不同的时间见她。
他遇见她,这时
墙上还没有记号
她简单地欢迎他
将他称作她的幽灵
139
00:18:41
一天,她似乎很害怕
一天,她靠在他身上
他不知道到底是
自己想亲近她…
还是被迫的,
是自己虚构的,
或者仅仅是一个梦。
144
00:20:02
大概第50天,
他们在一个摆满
动物标本的博物馆见面
现在他们(实验员)
的精确度完善了
他们可以把他送到
任何指定的时间
而且他可以留下来
轻松的活动
她也已经适应了
她很自然的接受了
这个访客的来去无踪
出现,交谈…
一起欢笑,
沉默,倾听…
然后消失
154
00:23:39
当回到实验室
他发现事情发生了变化
领导人在那儿
从他们的交谈中他得知
返回过去的实验已经成功
现在他们准备把他送到未来
兴奋使他暂时忘却了…
博物馆的邂逅
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未来比过去守卫更加森严
经过几次更痛苦的尝试后
他终于捕捉到
一些未来的时间波
165
00:24:27
他来到一个崭新的星球
巴黎被重建了
10,000 条难以理解的街道
其他人在等着他
这是一次简短的交谈
显然他们拒绝这个
时空的入侵者
他演说道:
因为人类已经幸存下来了
所以他们不可能拒绝自己的过去
因为那意味着他们自己的幸存
这是个以命运为伪装的诡辩
他们给了他一个动力装置
强大到足以恢复
所有人类工业
177
00:25:33
然后未来的大门
再次关闭
他回来后不久
就被转移到监狱的另一个房间
他知道狱卒们
不会放过他
他是他们手中的一个工具
童年的记忆
就是支配他的诱饵
他已经达到他们的期望
完成了他的任务
现在他只能等着
被清除记忆
那些在他脑海深处的
双重生命的记忆
186
00:26:13
在这监狱的深处,
他收到来自未来的信息
他们同样可以穿越时间,
而且更加容易。
他们就在那儿
准备让他成为他们的一员
但他有别的请求。
相比起美好的未来世界
他更想回到
自己童年时的世界
那个女人
可能还在等着他
195
00:26:52
再一次
在奥利机场的观景台上
现在他可以留在
战前这个温暖的周日下午…
他困惑地觉得,
小时候的自己
现在肯定在也那里,
看飞机起飞。
但他首先看到
那个女人的脸
在观景台的尽头
他向她跑去
而当他认出那个
从监狱跟来的男人
203
00:27:38
他意识到,
根本没办法逃脱时间
而自己小时侯注定要
看到的那个时刻…
那个一直在
困扰着他的时刻…
正是他自己
生命结束的时刻
电影形式
本片从形式上说是“静帧电影”,或说全片使用了“图片蒙太奇”(photomontage)手法。每张图片的帧数也不相同,节奏与情节推进速度匹配。仅在19分钟处有一处长约5秒的,女主角眨眼的连续影像(但也可以理解为剪辑速度很快的图片蒙太奇)。图片蒙太奇的手法,恰好与旁白在开头所叙述的关于回忆的讨论相契合,当人回忆过去时,只有那些最印象深刻的瞬间会从脑海中浮现,正如这每一幅静帧图片。从这个逻辑上来说,导演认为静帧电影更能复刻人对于回忆的感觉。
台词
除了在“实验”部分的低声呢喃是德语台词,全片主要由法语旁白 Jean Négroni 叙述推进。另外在开头还有一句机场广播员用法语念的通告。
配乐
配乐主要是管弦乐和模拟的心跳声,编曲节奏和心跳速度也与情节相联系,在较温和的情节没有配乐或使用节奏较慢的管弦乐,紧张的情节管弦乐节奏变快;心跳声仅与“实验”对男主角的紧迫程度相匹配。
剪辑
叠化和改变剪辑速度是本片主要采用的剪辑手法。叠化主要用在男主角时空穿越中,体现时间的流逝,或是体现其每次实验中经历的事情不同而产生的交错和变化——相比较于“现实”这个时空,“过去”和“未来”这两个时空中发生的事情对于男主角而言都变化得更明显。剪辑速度的变化就是单个镜头长度的变化。比较明显的是19分钟左右对女主角的睡眠状态的捕捉,剪辑速度逐渐加快最终有5秒的女主角眨眼可以说是动帧镜头。另一处是结尾男主角从观景台一端冲向女主角,明显加快了剪辑速度,这样的剪辑手法配合影像中男主角的姿态动作也让观众产生某种危险的预感,情绪上顺利过渡到其死亡的结局。
摄影
摄影是本片非常突出的一个方面。“现在”的镜头里,画面大多数是昏暗的,“未来”则更甚,背景都是全黑的。只有在“过去”的镜头是相对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美丽的了。这画面的差别体现了情绪的差别,同时对人物动机也作了某种解释——男主角放弃了(所谓的)美好的未来世界,选择回到自己的童年那个世界,这里面任何心理层面的原因,都已经在画面的对比中体现出了。另外,我还要从以下几个画面,说明本片是如何实现从镜头角度暗示人物关系变化的:
在实验准备阶段,实验员的镜头是水平镜头,背景的墙壁也比较清楚,此时男主与实验员的地位还比较平等,至少是人和人的关系。
第一次实验开始前的一刻,这是一个主观镜头(POV镜头),在这个镜头里实验员居高临下的位置已经呈现出了一种男主被支配的气氛。背景变为全黑,更是加剧了这种气氛。
随后的实验过程中,每次男主从“过去”回到“现在”,就说明实验有所进展,此时都会切一个实验员的镜头,实验员每次在镜头中出现的位置和角度都稍微抬高一点。最后一次,已经能够将男主精确地传送到过去的任意时刻,实验员脸上总算出现了笑容。但是镜头呈现这样一个角度的笑容,却不可能让观众感到高兴,只是愈加地背脊发凉。
实验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穿越到“未来”。这个主观镜头中出现了两个实验员,这次不仅角度更高,还从单人特写镜头变成了二人近景。我认为这个镜头是要表达男主已经从人的地位滑落到了工具的地位,两位实验员此时的眼神更像是看着没有人性的某种工具。
这个主观镜头就是男主最后一次完成实验,在眼罩被摘下的一刻。这一幅画面与首次实验戴上眼罩那一幅画面正好形成了呼应。留意到相比实验开始那一幅画面,此处男主眼中的实验员是虚焦的,这也同样暗示着其关系的转变:从切实存在属于人的联系,到这联系逐渐变得模糊乃至割裂。
最后一次实验员的特写镜头依然是仰角镜头,实验员皮笑肉不笑地看着前方。此时男主已经彻底沦为穿越时空工具,正在等待被消除双重生命的记忆,或者说男主已经从这组关系里消失了,实验员看向前方,可以认为这是“现在”的人正满怀期待地从穿越时空的技术中汲取新希望。同样,这样的镜头只能让观众感到畏惧,毛骨悚然。
概念:时空
影片中的三个时空各自有其目的。“现在”时空是故事的主轴所在,时空穿越的实验让男主角开始回到过去的旅程。“过去”时空则是对情绪的铺排和人物塑造,这主要是帮助观众领会人物动机和产生移情反应的。“未来”时空为影片的时空逻辑作了补全,该时空说明了时空穿越技术在“未来”的普遍存在,这一点在影片中没有直接展开。但是这其实是预示了结局中“现在”时空的狱警会回到“过去”追捕男主角并将其杀死这件事。换句话说,是“未来”预言了“过去”的一件事。
场外
仅有一场动态镜头的原因是导演克里斯马克太穷,可以拍动态镜头的摄像机只租得起一个下午的时间。
男女主角看树干的横切面那一幕是致敬希区柯克1958年的《迷魂记》。
导演本人其实并没有把此片看作电影,而是照片小说(photonovel)。
特瑞吉列姆1995年的《十二猴子》是受本片启发所拍。
欢迎留下评论,一起讨论《堤》或任何相关的内容。
看完之后惊叹于,好多年前我曾经问过小海一个问题,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高APM中的他仍然用手推了下眼镜说:“人活着是为了有一天能回到过去。”
去除一切技术,甚至去除一切镜头,单单用图片蒙太奇来展开,这是纯粹的小说化的故事表达形式。而这部电影的意义可能在于展开了一种最吸引人类的思考,那就是征服时间的可能性。这种深刻的哲学讨论在此后被反复提起,但是永远不会有答案。
用幻灯片拍科幻片!瓦解的末世建筑、全片唯一动态的女人之眼、绝美摄影的沙粒感,奇特而不违和。潜意识映像穿越的概念居然早在1962年就被玩过了,影像与内核一样牛逼,未来狱警威严一瞥,美好回忆无奈倒地。每秒24帧的理念变得黯淡无光,这是一部反电影的电影。→20.12.30 追加:《堤》就是电影届的杜尚小便池。它反掉了最后的表象权威。戈达尔最近拍的几部足以说明他在否定说“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的自己。90岁的他在走近62年的克里斯·马克。15岁的我:“这是一部反电影的电影。”一切早已注定,导演并不是我最本源的梦。这部“电影”,就是我穿越的真相,就是我不必成为、随缘成为电影导演的理由。
四星半. a Movie or Stills?《堤》的革命性在于以左岸派手法挑战24fps的定义与影像表达的界限,用极端方式印证了布列松的观点:任何画面只有在与其前后画面共同构成的段落中才具有意义. 至于形而上学的层面,它无外乎启发我们,存在总归是我的存在;记忆无所谓真假,它以某种超脱了时空的声画形式漂浮在弥留之际的脑海中.
过去是虚无的国度,时间是静止的无,我愿被囚于闭合的因果链中、只为见你最后一面,胜过未来永生的安逸,胜过现存的一切。
没想到这个真人漫画让我如此喜欢。我也相信,人生嘛,无非就是费尽毕生精力去找寻童年的一个瞬间,一种感觉,一段印象。并且死无悔改。
影像小说,电影文本,黑白PPT串联出来的故事,1962年的先锋实验。逻辑完备叙事干脆独白到位毫无赘余。三十年后的翻拍(对比之后不能认可只是作为创意来源的传承)在基础构架上完全没有脱出这里建立的范畴。
太刷新认识了,一部好的感人的电影,甚至不需要移动的画面来达到:真的很像人脑里的记忆,一帧一帧静止的照片。最重要的是竟然是爱情片!流泪了!
和《野草莓》梦见自己死去不同,这次是看见自己死去。幻灯片切换,一帧一帧的静态图像,有着一种奇妙的“画面不动,意识在动”的感觉,爱情元素的加入有点让人唏嘘,也因为这个,导演给了女人一个连续动作,让我们看了一次gif。其实黑白静态画面,运用得当的话,是有着欲言又止的含蓄美的。
电影是每秒24格运动的幻觉。静帧画面更有诗意、文学性和间离感。并且切换的速度就是剪辑的节奏,完全没有生硬。
四星半。强烈、纯粹、优美的画面冲击,抛却高科技视觉效果,最本质的故事和画面是如此动人。
感觉整部片子其实不是为了枪声响起的那一刻,而是一直等待着女人醒来开始眨眼的那个瞬间。震惊了 2018.8.10 重看。这其实是一部元电影。如果人可以进入任意时间,时间由此变成片段,变成“剪辑”,变成非线性的影像。与此同时也是唯心的,因为世界的存在依托于意识,时间旅行的本质是意识旅行,时间和空间存在于意识之中。2021.06.14 ASMR向。结束得如此突然。
【八部半电影节】想起唐德里罗《欧米伽点》:“电影无情的速率需要观众付出符合需要的绝对的警觉关注。”片子帧数减少,叙事密度则更大,仿若极简主义走向极端。形式的背后忽然察觉一个根本原理——记忆中的永恒是影摄不是像摄,是瞬时不是间段,就连描述,用的也是“画面”一词。
穿越时空竟然是看自己死,有点像【12猴子】里的布鲁斯.威利斯。★★★★
全片由一系列黑白静照组成,配以凝重的音乐、诗意的旁白、神秘的窃窃私语和噪音,传达出对记忆、时间、爱和死亡的思考。离散定格的影像契合了记忆与梦境的形式,作为实验电影也足够激进。28分钟的片子包含了动人的爱情、战争与科幻元素,冲击力极强。最爱标本馆一段,浪漫又充满末世感。(9.5/10)
1.我在没有时间的国度里遇见了你,我们漫步,唯一的感觉是墙上斑驳的记号。2.我不断的离开,不断的回来,你是否记得我?你是否愿意让我成为你的幽灵?我想跟你说,我带着你的回忆离开。3.我愿意抛弃美好未来,只为能再见你一面,我们的爱始于过去。4.静止的画面说着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8.0/10。反乌托邦+诗性解说+鸳梦重温+黑白影像+伟大爱情+悲惨宿命论结局。‘’在绝大多数时候,电影的力量更来自每一个静态的画面。‘’——用侯麦的话来评价这部杰作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那四秒钟的眼神,这不是照片集,就是电影,只不过是静止的艺术,更是真正的蒙太奇的艺术,音效和旁白的设计则代替了运动的图像和剪辑一起形成了影片独特的韵律和诗意,除了短以外非常完美。
他有三次提及博物馆。画外音将主人公的记忆称为博物馆;片中时间旅行试验地palais de chaillot一度被当作电影资料馆的空间;主角与他记忆中谜一般的女子相会的地方是一间自然博物馆。人的记忆、电影图像资料、自然世界的死亡标本,它们在“博物馆”中,一边成为防腐的存在,一边成为人为意识的产物。在博物馆中邂逅人类的过去时,我又多么希望记忆中的事物也能在福尔马林的药剂中不朽。它一边要承受局限,一边又无可比拟地浪漫。如果,如果可以死在以前的记忆中,又哪里需要去“躲过浩劫的未来”呢。
标本博物馆的设置太棒了,这些静止的影像又何尝不是时间的标本,故事的标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