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没有人拍的电影比小津更好?我不知道,截止目前大概是没见过。不过小津有句越来越众人皆知的名言:“我拍不出来的电影有两部,那是沟口健二的《祗园姊妹》,和成濑巳喜男的《浮云》。”
随着朱天文《红气球的旅行》上市,这句话以小砚mm爆红天涯的速度传播开来。巧的是,小砚这厮也在博客里大谈《浮云》,中午逛碟店,居然英皇刚刚上市《浮云》的D9版,不得不怀疑小砚是不是碟商的托。
英皇的托还有王家卫,这厮也说过,《浮云》是他心目中排第一的电影。
所以,我们看《浮云》。
观影后第一反应是,这样的电影,小津当然拍不出来,因为太浓烈。
——话说小津永远是微笑淡泊,春风和煦的,超脱于人世间一切悲欢离合之上的和谐(这个词被今人糟蹋完了)之美。他的镜头下从无强烈的爱,亦无强烈的恨,他的电影里,不会有杀人放火打架斗殴,甚至没有激烈的争吵连拌嘴都是温柔的,他永远只拍最平淡的人生,工作、恋爱、结婚、晚餐、散步、喝茶……
小津是这样的,也许你可以说他识见庸俗、内容庸常,但他炉火纯青的电影技巧背后,包含的是千山踏遍万水溯游后的豁达和宽容,超脱和淡定。
大概是纳博科夫说的吧:对小说来说,所谓伟大的思想都是空洞的口号,谁都会喊,毫无意义。结构技巧才是一切,才是决定艺术成败的魂灵。其实对电影来说,也是一样。
很久以前就说过,“关于人类的生活,小津之前,没有人拍得这么亲切准确过;小津以后,电影随他去了天堂。我们看到的只是银幕和幻像,真正的生活,和电影说88了。”——
回到《浮云》,虽然它的黑白底色、场景调度、人物表演、现场气氛都与小津的作品没有太大区别,成漱亦是和小津同时供职于松竹蒲田,但仅这部片子而言,和小津风格实在南辕北辙。
影片拍于1955年,故事发生在1946年日本刚刚战败后。“美到东京找不出这种美女”的女主角雪子早年被表兄奸污,为摆脱混浊生活,她主动报名日军志愿者,到日军占领区越南,与有妇之夫富岗相爱。
战争结束后,雪子来东京找富岗。处在战败屈辱、失业困境的人生最灰暗期的富岗,不愿与雪子再续前缘。雪子租住在东京的廉价屋,做了一名美国大兵的情妇。
富岗又找上雪子,两人一起温泉度假。在温泉,富岗勾搭上一位酒吧老板的老婆阿节。阿节并为之私奔到东京。雪子发现后情伤而去。
雪子怀了富岗的孩子,打胎当晚却意外得知阿节被丈夫杀死。打胎后她来找富岗,沉浸在痛苦中的富岗拒绝了雪子。
一段时间后,富岗丧妻,无钱办丧礼的他找到雪子,此时雪子已投靠表兄的教会,衣食无忧。她借钱给富岗。
未几,雪子偷了教会的20万“黑款”,来找富岗,打算与他一起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但此时富岗已经在林业部找到工作,准备常驻一个小岛。他再次拒绝了雪子。
富岗发现教会在找他,于是提醒雪子躲避。雪子哀求富岗带她到小岛躲避一段时间。富岗答应。
去小岛之前,雪子染病。明知道小岛气候恶劣,又没有医生,她仍坚持要和富岗同行。上岛之后,恰逢岛上久雨初晴,雪子的病情也有所好转。
富岗进山公办,临行前叮嘱房东太太照顾好雪子。雪子却怀疑富岗和房东太太有染,心中惴惴。当晚风雨大作,雪子关窗时再次受寒,香消玉殒。
富岗回家后抚尸恸哭,影片在他为雪子尸体涂抹口红中打出片尾字幕:花的生命短暂而痛苦。
何等曲折的沉沉浮浮,何等浓烈的爱断情伤。看到最后雪子那美丽如山水般静穆的面容,怎能不为其悲惨爱情掬一把泪。这当然不是小津的风格,小津拍不出,太自然不过了。
影片原著林芙美子,日本著名女作家,据说曾来上海拜见过鲁迅。她擅写底层女性(尤多写与命运抗争的子君和娜拉),成漱很喜欢她的小说,几乎翻拍过她的所有著作。
DVD里收录了几个美国佬对此片的评价,其中一位美国女人的评论完全牛头不对马嘴,对东方文化太隔膜了。美国女人,无知狂妄而愚蠢!
甚至有美国佬把雪子说成是受虐狂症患者,甘心被富岗玩弄。真真从何说起!
我比较赞同一位西班牙导演(还是欧洲人有文化啊)的观点,影片表达了一种错位的爱情。
林芙美子的原著,固然是有女性悲惨命运的叹息批判。成漱巳喜男想要表达的主题,肯定也不乏对雪子的悲惨命运的掬泪同情。但他镜头下的雪子不是失败者,而是生命的强者。
雪子一直在追求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当时社会(1940年代),东方女性的地位是很低的,日本更是如此。所以美丽的雪子一开始就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被哥哥奸污),但她借战争的借口摆脱了这一切,报名来到男人都难以适应的越南丛林,开始了一段东南亚火热阳光下的爱情。
日本战败,整个国家都弥漫着绝望的情绪,富岗更是沮丧到人生的谷底。然而雪子却表现得比别人乐观多,战争对于她本来不过一场华丽的冒险。
即使富岗拒绝了她,她仍然租住在东京不回老家亦不回哥哥身边。她要开始自己的生活。
富岗丧妻后,本来雪子完全没有必要再去找这个花心猥琐且摇摆不定的男人,她却放弃富裕生活,卷款欲与富岗开始新的人生。她的这一举动,其实也不单单是为了这个男人,她一直是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自己的梦想,即使做妓女,即使做美国大兵的情妇,即使在破旧漏雨的廉租房里也没有动摇和放弃过这一梦想。她曾经为了富岗的懦弱背弃拒绝与他复合,刚等富岗出门,又急急撒着木拖鞋追出来,穿着单薄衬衣在冬夜街头焦急搜寻富岗的身影。
和雪子的坚定不移相比,瞻前顾后的富岗总是一步一回头。错位于是无处不在,总是一个人急急向前时,一个人还在左顾右盼;一个人溯游而去时,一个人又快马追来;一个人停下等候时,一个人又徘徊不前……两个人“一回一回叫死了的心死而复生”,如此沉沉浮浮,即使终于到了将近与世隔绝(除了还有个房东太太)的孤岛,一路上却也终究花光所有运气,老天看不下去了,一切OVER。
可是在背后我总听见
时间带翼的马车急急追赶;
而横陈在我们眼前的
却是无垠永恒的荒漠……
像是揉进眼睛的沙子不断的让人眼眶湿润,好的电影让人不断的思考人生。作为被电影评论家加上了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标签的导演成濑巳喜男,这种导演肯定是负责传播负能量的,他的电影就像一把滞钝的小刀在人的心上划下一道毫不起眼的伤口, 疼痛细微,时间却很持久,让人无法忽视,慢慢地这个伤口淤积出大滩大滩的黑色液体,吞没观影者,让乐观的人失望,悲观的人绝望,活着的人想要逃遁,逃遁的人却被告知不好意思,没有逃路。
悲观主义者的领袖尼采曾说,最好的人生就是不出生,次好的生命就是早早死去。
对于虚无主义者来说,这个世界一片空虚,毫无意义。
没有天,没有地,没有酒,没有出口,没有我。
生命就像云彩一样随风飘荡在天空,无知无觉。并且悲剧的是,随时可能被一场雨打散或者一阵风吹散。就像电影的结束语所说:花的生命短暂而痛苦。
记得初中时候有一个男同学小油,女生缘特别好,几乎不用什么沟通就能跟班上的美女们打成一片,冬天的时候净跟美女换外套,常常跟美女同批一件大衣上课写作业。问题是那个男生长相一般,成绩倒数,家境普通。这件事情让那时候跟美女说句话都脸红拉下手能兴奋俩月的我们常常暗自捉鸡。好像玩游戏的时候突然遇到一人装备巨差技术不怎样但是每次pk都能赢,我们往往怀疑,妈的这孙子是不是开挂了。
后来班上有暴力倾向的哥们把小油给揍了一顿,虽然大家表面上一边安慰鼻青脸肿的小油,一边谴责那个暴力男。但是心里突然觉得舒坦多了。十分解气。真该。
在男女关系中,常常出现不合理的偏爱,一些处于两个极端的人,一种人不懂爱缺爱寻找爱,一种人天生就是情场高手,前者在爱情游戏中晕头转向不断受伤从一而终,后者左右逢源花心放荡。
《浮云》这个故事就是大致讲述了一个不懂爱的女人雪子,和一个花心的男人。就像周瑜黄盖一样,虽然男人从来没有重视过女人,而且不断出轨,但是女人却从未忘记他,始终跟随他。
这个男人是一个简单的小职员,战后从越南回到日本,失去工作,贫困潦倒,穿着破旧的皮鞋,当掉了自己的手表去喝花酒。
然而这样的男人是十分可怕的,比有女人缘的小油,女人把小油当闺蜜,爱上这种男人却会万劫不复。一个男人脱离了物质基础,依然可以吸引女人,靠得是男性魅力和爱情技巧。
如果把故事放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似乎很难成立,在功利主义的世界,女性更多的有了独立意识,女性常常不再从一而终,爱情讲究回报,你爱我一分,我回你一分,如果你胆敢花心,那么老娘不陪你玩了。除非男人特别有钱。
亦舒说:我需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那么我要很多很多的钱。
然而男人一旦有钱,故事就变成了《灰姑娘》。
但是,故事的意义在于,这是一个夸父逐日的故事。
男人是雪子的理想人生,雪子是芸芸众生。
初,雪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却被生活强奸。雪子与姐夫的关系就像理想主义者与生活的关系。
亲密,但存在着占有和掠夺关系。
在被生活强奸后,理想主义者遇到了理想,就是雪子遇到了情欲的男人。
在结识理想的早期,理想主义者充满了欣喜,快乐的往理想生活迈进。
但是不久就发现了不幸,就像四年后,男人回到了本来的妻子身边。
这时候,理想主义者突然意识到,理想是属于社会的。可能一开始就知道。就像雪子一开始就知道男人有家室。可是理想主义者还是控制不了追逐理想的冲动,就像雪子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欲。
所以理想主义者变成了小三。
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是,小三是没有未来的。虽然快乐但是短暂。
那么理想主义者如果放弃呢?
理想主义者放弃理想,就像女人放弃爱情。
所以剧中出现了一个比雪子更加年轻貌美的女孩。
女孩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年长的老板,像女孩的父亲。
跟父亲的男人一样生活,虽然衣食无忧,无风无雨,但是这种生活却没有爱情,充满了无聊,寂寞,让人难熬。
老男人是卖鱼的。鱼这种东西,无声无息,死气沉沉,每日游荡,浑身一股腥味,象征着堕落的失去理想的市井小民。
就像许多年以后,周星驰说的,人生没有理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这种沉闷的生活,就是没有理想的生活写照。
所以,女孩后来遇到了男人。男人是女人的爱情对象,也是理想者的理想。所有的交谈只有短短几句,却字字珠玑。
女孩:这里的生活真让人寂寞啊。
男人:是很寂寞的生活。
女孩:我受不了鱼腥味,我要去东京。
在后来,女孩被老男人杀害。为理想献身。
理想是美好的,却能杀人。
佛说,这是心魔。
人生不追逐理想,生活必然会沉闷,失去乐趣,让人寂寞,所以众生都放不下痴念,但是如果追逐理想,跟随心中的欲望却落得惨死的下场,有没有救赎之道?
在东方哲学中,信仰佛教,佛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所以吴承恩才会让孙悟空在五指山等待五百年然后和玄奘去西天取西经,西经的作用,就是消灭众生心中的痴念。
但是导演显然是不相信宗教和信仰的。
雪子知道女孩死后,也做好堕胎手术。去见了姐夫。
这时候却惊异的发现,姐夫变成了装神弄鬼的大师,在拯救众生。
姐夫:你看,世界多奇妙,总有那么多有钱的傻子。
对于导演来说,宗教不过是某些人在装神弄鬼骗人。
说谎说谎得好,能骗得过西方人,你就是耶稣。能骗的过东方人,你就是如来。
雪子黯然离去。
理想能把你带到什么地方?
一个孤岛,与世隔绝,充满忧伤和孤独,然后死去。
最后,雪子病重,流落在一个无人的荒岛,岛民戏称一个月有35天下雨。
最后的影像是雪子托着病体想要去关上被风雨吹打的窗子,身边空无一人。
男人归来问道:她什么时候死的?
答曰:不知。
男人又问:难道没人在她身边吗?
答曰:没人。
人有两种最大的本能,一是生之欲,生之欲的背面是死之恐惧。
从山顶洞人开始,人类就是群居动物,这已经成为写进基因并且流淌于血液中的本能——寻找伴侣。
所以有了第二种恐怖,害怕孤独。
在东方哲学中,最大的恐惧就是聚合了这两种本能的对立面。
死亡。孤独。孤独终老。
在孤独中死去,这是多么令人恐怖的事。
最后,男人为雪子涂上口红,伏在尸体上失声痛哭。这个地方,按照剧中男人的性格,女人的存在无足轻重,现在恸哭的人应该是导演本人,导演对雪子的生命之痛和惋惜,那个尸体似乎是导演作为悲观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在中满目疮痍的自己。
虚无主义者曰:苦海无边,回头无岸。
大学刚入学那会惊奇的发现一个现象:男生读的书多好像并没有什么引以为傲的,可如果是看的片子多,尤其是看那些晦涩的艺术片多的人就会被人说牛逼。可惜那时我是好莱坞的拥趸,言必称:教父大白鲨科波拉斯皮尔伯格卢卡斯,要不然就是二汤+约翰尼德普,中国电影我很少关注,日本人的电影除了黑泽明别的我压根没听说过。后来让一个经常被人说牛逼的哥们给教育了一下,然后推荐给我一个片子,就是这部《浮云》。
这片子确实好,可是我真的不喜欢!
雪子的一生确实像花一样痛苦又短暂,她是个真正的感情动物。可是这又能怎么样呢:对方是如此飘忽不定的男人,甚至连自己的老婆都无暇顾及,更何况是你一个小三,不要钻牛角尖去自虐嘛,人生来是追寻快乐的,不是来寻找痛苦的!你自己想做悲伤又痛苦的花朵,管别人什么事?日本人的民族性里包含了太多这种自虐的成分,喜欢SM,喜欢短命的美少年,包括杰尼斯事务所的那些小哥,个个都折腾得有点营养不良。我有时候甚至在想,他们或许也能从被残杀的中国人尸骨上看出某种美感?不过这就不是自虐了,而是虐人!
同样是关注女性命运的影片,相对于《浮云》这种自怨自艾来,我更喜欢费里尼的《卡比利亚之夜》,因为卡比利亚相较于雪子来说更具有神性,也更值得歌颂。雪子的悲剧不能推脱给当时的日本社会,更不能推脱给男人,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她拥有一个毁灭性的性格,正是这种毁灭性的性格造成了她花一样短暂又痛苦的人生。归根结底,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悲剧,这一点我向来都坚信不疑,但是,如果能在悲剧散场之前活得更快乐,更美丽,更绚丽的话,为什么不去尝试改变一种活法?“尘世是唯一的天堂”,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唯一的天堂中尽情舞蹈,苦难只是借口,幸福只是自己的选择!我欣赏《浮云》的悲悯情怀,但是我不认同《浮云》里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快乐生活着的人都比雪子更值得赞许,也更加勇敢!就如同我在《暗夜之神》的评论里说的那些话:
我们应当何去何从:并不是迁就懦弱的自己而面对宿命听之任之,并不是陷入无尽的欲望而无力自拔,这个世界总会有个更高的地方,等待着我们去攀登。
我们认同人生的悲剧,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在超越它!
“花的生命短暂而痛苦”。当片尾导演打出这一句话,我的心骤然紧缩,眼泪奔涌出来,脑中只有“徒劳”。即使在前一秒我还想着森雅之的表演远不及高峰秀子来的饱满动人。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成濑巳喜男的作品,第一部是《女人步上楼梯时》,那可以说是我近期看的最中意的一部,镜头与节奏如同高峰秀子的回眸一般,优雅 带着浅浅的无奈与忧伤。看电影前我得知这部作品是改编自林芙美子的同名小说。我并未看过林芙美子的《浮云》,不过高二时曾把《晚菊》拿作枕边读物,每晚读完一篇短小精悍的“私小说”,带着几分愁绪入睡。“私小说”是日本二战后的一种文学形式,作者往往以第一人称叙述,也大多讲述、融入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林芙美子的小说所带给我的感觉,宛若惨败的樱花,也如绽开的腐肉。她讲述苦难之深刻,犹如川端康成笔下的悲哀与虚无,但是一种平静的直面现实的揭露。这种苦难总不让人绝望,勇敢的面对才拥有重建的希望。正是由于之前的印象,于是我对电影的期望更添一码。
但老实说,电影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也本想打上四颗星草草了事了。成濑巳喜男似乎要拍一部关于雪子的史诗,讲述雪子然后在时隐时现的希望中选择了毁灭。在看电影时,我一直气愤于富岗如浮云一般的性格,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渣”。但置于电影的语境下,富岗没有必要为他的性格致歉,他真的爱雪子吗?恐怕不是,影片对二人在越南的回忆极少,一开始富岗难以在妻子与雪子间抉择,找到雪子的住处居然说出“虽然不能在一起,但以后我经常来玩,就当作我们的情分未断”;之后与节子私通后又避雪子不见;妻子死后又找上雪子,想要一起生活。由这些可以看出,雪子不过是富岗生命里的一朵浮云,随风吹着忽远忽近罢了。雪子死后,他的哭泣和节子被杀后他的愧怍,都不过是看到美好事物被毁灭而产生的悲哀罢了。他或许仍会过着如浮云一样的生活,又会有别的女人如浮云一般被风吹近。
看《女人步上楼梯时》,我被成濑巳喜男对女性心理的把握和刻画所折服,这是我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时所没有的,正如二人的镜头语言,小津是固定的是平平静静地呈现,而成濑则是运动的是递进着生动地刻画。成濑的这两部电影的风格让我想到费里尼的《大路》和《卡比利亚之夜》,其中《卡比利亚》也是讲述一个女性的苦难,然而卡比利亚的爽朗洒脱与雪子的隐忍不同,前者遭受的痛苦源于社会的不公、男人的诓骗,而后者则是由于内心的挣扎与绝望且富有毁灭性的人格。卡比利亚最后走入马戏团里,噙着的泪水无声地落下,她又重新鼓起勇气面对生活;雪子在几番挣扎后还是回到富岗的身边,她的心已经死了,即使她对富岗说“我不要死,我还没有绝望”,可是她和观众一样清楚,她的生活已经没有了指望。雪子的发病是偶然也是宿命,最终她在富岗身边死去了。
成濑巳喜男把一个女人的毁灭的全过程拍给我们看,影片传达出的绝望融化在配乐里,出现在高峰秀子每一次皱起的眉间。然而或许太在意悲剧的呈现,影片不及《女人步上楼梯时》来的克制和从容;在痛苦的呈现上也没有林芙美子的文字来的刻骨,对越南回忆的缺失也造成我对雪子的情感缺乏认同感。但成濑在影片结尾打上的寥寥几字让我难以自禁。
像是一下子回到自己对物哀深有感悟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无可避免的悲哀。雪子的毁灭也是无可避免的,源自她的性格,源自她所爱的人。富岗没有改变过,从越南回国再去森林工作,从家到小屋再到家,从一个女人到另一个,他更替着。而雪子的一往情深则与之矛盾,每次都在挣扎后无奈,一有希望又急忙回到富岗身边。她偷出二十万也不过是为了离开伊原,和富岗私奔,她是个浪漫主义的女人,即使所做皆为徒劳。
成濑巳喜男镜头下的女人是独立的,至少是努力着想要去争取自己的幸福的,然而她们又总那么隐忍克制,以至于时常陷入绝望,只不过有的选择一如往日,有的选择自我毁灭。一切努力,一切挣扎,在最后又都像浮云一样,随风飘逝,这或许是片名的一层解读吧
与N年前第一次看的感觉差不多,这一次感觉有点像Ophüls 《陌生女人来信》,结构方式似乎可以更加的诗化一点(不断重复出现的游走场景近乎于诗歌的韵脚,游走与浮云建立起来的意象关联,与情节反差很大的配乐确实是三大亮点),否则总觉得无法跳脱言情剧这一层壳。PS:我真觉得高峰秀子有点像杨千嬅。
成濑这一部的“气”真是惊人 一部非常纯粹的悲剧 意乱情迷和女人步上楼梯更为refined和节制 而这一部更抒情化和catharsis 并且更有成濑作者风格的原始爆发在 高峰秀子是真正懂表演艺术的人 演技高超 把控力极强 所谓痴爱就是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此路不通 行为却背离理智 一次次从死木上生出希望之芽
用一段无望而又残酷的感情把日本人战败后如同废墟一般空虚脆弱的内心刻画的入木三分,且处处渗透着原著作者林芙美子自身对于贫穷的强烈恐惧。渣男怨女,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然世事无休。花的生命短暂而痛苦,天地一浮云,此身乃未毫。
A/ 成濑的剧作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印支的偷欢只不过开头寥寥几笔与结尾惊鸿一瞥,就已经模糊了整部影片的时间向度。因而主线始终是“之后”与“故乡”中的溯洄。而爱情则被定格在过往的“异国”之中,这也是最后那一路漂泊的缘由。花朵欲与尸体相拥,最后也成为尸体。
1.战后人的波动不安映射在感情上。2.为神马这女人就这么SB,被骗了,上当了就吸取经验,毕竟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是这女人一次有一次的被人利用,被人伤害,这是为神马?希望这只是个特例。
这不是浓烈的爱情,却是无所依的人生。
4.0 「因為有像你這樣的女人,還是當男人好。」這話大概是聽過最殘忍的話了。部分男性的自私、懦弱、沒有責任感,喜歡在女人身上逃避生活壓力...任誰也無法改變。但哪有這么多美好回憶值得我們一輩子放不下?真的有嗎?這么難過的電影還是看一次就好。
又是一部看得累心的电影,生活与爱情双重的绝望感。南洋的梦
4.5 时空模糊莫测、如诗如歌的狗血剧,几个情节点都转折得仿佛一杯狗血淋下我的头,拖进琼瑶的深渊。渣男说的如此干脆:我们结束吧,却又行为暧昧、渣上更渣;作女为了曾经温存,什么都不管不顾,只为嫁给一个不值得托付的男人。印度支那的戏份还是太少了,导致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无法进入那个战后时代。
不知道高峰秀子这么出名 这么美丽 看来真要补下日本电影了 原来黑泽明也想追她啊
陷入乱世的佳人命运与抉择恐怕未必是安逸的围观群众们有资格指摘的,如水上之浮萍,独飞之孤雁,萍水相逢之感情往往即可令女性飞蛾赴火。而将幸子必定悲惨的人生慢慢撕开给观众看,也是悲剧最大争议之处。大师作品在于并没有用夸张得撕心裂肺却让观众们最后生不如死。
1.令人唏嘘心碎的电影,主要的男性角色自私、懦弱、花心、虚伪,而女主则坚韧、顽强,为了爱情而主动选择了漂泊游浪,无论是越南还是海岛,度过无根、飘忽而短暂的一生,契如浮云。2.不断复现的、两人在街头相伴而行的镜头(夜晚飞驰过的火车,恍若暗喻着聚少离多的人生;身后的废乱房屋),恰似影片的节拍器,又隐隐勾勒出二人逃不脱的羁绊。3.片头与片尾交叉剪入往昔越南时空的处理高妙而动人,过往回忆只需寥寥几笔点在关节处。4.室内对话戏构图似沟口般偏爱斜角。5.越南,话语隔阂后,百叶窗格绵密的刺影投在孤身的雪子身上,恍若映出了暗淡坎坷的宿命。6.打掉孩子的雪子vs.走廊上过家家的儿童。7.暗表战后颓败现实:物资匮乏,招募女工,寻爱的美国大兵,大日向教。8.上船时的[友谊地久天长],使人泪下。9.本片中的高峰秀子实在美极。(9.5/10)
战争的绝望阴影像无处不在的霉菌,深深潜伏根植在肌体内,磨损了人生腐蚀了爱情;现实击败回忆,南洋倾城之恋如梦一场。战后的丧败颓悔,一如他们在暮色四合中来回走过的废墟,他们的感情心灵均已死去; 他并非不怜惜她,只是他连自己都不爱,战争损耗了他的性灵,他为她抹上口红送行,也算相识一场。
造孽啊!男主渣男本渣,但就是四五个女人围着他转。其实看到一多半都不懂,高峰秀子这样漂亮有本事的女性,怎么就跟着这样一个没担当的人死缠烂打。看到最后狂风暴雨的荒野终于明白了:他俩都是对生活消极抵抗的人,没有一点目标,飘到哪是哪(浮云)。结果男的找到目标了,女的确实就绝望崩溃了
女人惯常于在过往的甜美上构建梦想,男人倾向于在未知的探寻中自我实现。不过美中不足的是,男女主人公的性格、能力及其外在环境是作了导向性设置的。【9↑】
人生是无奈的,这句话要讲的温柔,但态度要非常坚定。想看人生无奈的真实处境及如何勇敢的活下去,就看成瀨已喜男的电影。————陈国富
小津曾说,我拍不出来的电影只有两部,那是沟口的只园姐妹,跟成濑的浮云。
仍静候着你说我别错用神。
场繁且碎,未完成对话,情节能省则一省到底,时有插叙与闪回。内景斑驳层叠,外景并行而谈,细节画面切表情特写,多点拍摄灵活机位。依旧是关于情欲与伦理间的挣扎,依旧是达观却隐忍的女性,依旧是沉痛又悲观的成濑巳喜男。
爱上一个有妇之夫有多么痛苦和折磨,可能这部电影是一部经典,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而苟且雪子寄希望于富岗早一点和妻子分手与自己一起生活,但是,温饱以后的淫欲,富岗一直没有停歇,刚刚卖了手表想多与情人私会几天的他又对买手表的鱼店老板娘垂涎三尺,一起洗澡,而那个不安分的年轻女孩也惦记从富岗这里跳到东京大城市去当舞女;这箱雪子怀孕想找富岗拿主意,却发现人家已经和别人同居了,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去做流产。她苦于生计时想着这个男人,而当她想与他一劳永逸时依然惦记这个“不值得她去愛的自私的男人”而女人对男人百般在乎,换回的只是男人的不辞而别,他从不在她这里表现出来难以割舍的那种“生离死别”;哀莫大于心死,然而死灰复燃的这个痴心不改的女人依然惦记这个男人是不是在天涯海角也会如她一样专心致志的愛她一个人,怨女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