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有时候很落伍。直到2004年,《南方周末》才“一贯秉承人文关怀的原则”,报道了在重庆低层挣扎的“棒棒”。而八九年以前,这部《扁担•姑娘》就开始用不一样的视角,关注同样的人群,不过地点从重庆换到武汉,名称从“棒棒”换成“扁担”,但实质和内容却是一样的。
那个叫东子的青年,身上蕴涵了那个年代农村青年的所有元素,也差不多在相同的时候,儿时的几个玩伴初中毕业,流落城市,他们,是否也曾面对相同的迷茫与凄荒,是否也曾有过内心的挣扎与斗争。在那个冰冷的城市,看不到方向的他们,体会巨大落差的他们,是否曾抱怨过命运的不公,还是安之若素,相信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有人说出身不可选择,但可以选择奋斗的足迹。我真想煽说这话的人一个耳光,他肯定不知道生活在低层就意味着很多时候,你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像东子喜欢越南姑娘却只能放在心里,他没有别的选择;在大头威胁她的时候,他只能在一边看着,他同样没有别的选择;当然他可以像那样,也可以得到像越南姑娘那样女孩的爱,但假如他选择了那条路,他就不是他了,他就成了一个符号,被城市命名的符号,他们威胁着城市的安全,如过街之鼠,人人喊打……
然后,像一样,消失,被河水淹没,被城市掩埋。
比我大一些的同村人,把命留在北京一个建筑工地上;和我一起长大的哥们,在一家工厂因事故毁容,那时我正在读初中,周末回家看他,看他脸上涂的那层呛人的药膏,我突然想到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鬼丈夫》,他那张脸真的像鬼一样吓人。我在他身边坐了半天,相对无言,临走的时候,他突然跟我说:“一定要好好读书!”
假如人生真的能重复,他会选择读书吗?中国有那么多的人,能进入大学的毕竟有限,剩下的那些呢?他能挤上那个独木桥吗?如果有再选择一次的机会,会不会像东子一样,老老实实地干活挣钱呢?或许他也曾经那样做过吧!但实在没有前途,就如他曾经跟东子所说的那样。
在影片的结尾,东子穿上了西服,也学会了抽烟,他离大头那一步究竟还有多远呢?他有选择的权利吗?
又受了片名的欺骗,以为是讲一个农村女孩的故事,没想到男主角是个被称作“扁担”的打工男孩,而女主角是一个沉沦的舞厅歌女。又或许高平才是电影真正的主角,因为故事都是围绕他展开的,东子从头至尾基本都是旁观者的身份。
从刚刚接触城市打工生活的东子的视角来看,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迷茫和不可解的。高平靠什么挣钱?他和苏五之间有什么恩怨?阮红和这些男人之间有多少暧昧的关系?高平和阮红怎么会突然相上对象的?只有一点他是肯定的,“人就该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乡下人纯朴安分的本性使他无法鼓起勇气进入地下舞厅,被高平拉进去以后却喜欢上了歌女阮红。虽然他还是坚守着自己的诚实理念,就像他始终用农历记事一样,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城市中已悄悄发生蜕变。在路边小吃摊上他拼命吃辣、抢着给卖唱女子付账,无非就是想吸引阮红的注意,却已不知不觉堕入了虚荣的陷阱。到最后他也象高平一样“抽带咀的烟,穿上了西装”,终究还是只能为生存环境所左右,复制着城里人单调苍白的生活。不过他心中始终珍藏着对阮红的那一份单纯的情感,在阮红听到他偷偷为她录制的专辑的时候,他一改自始至终茫然和麻木的表情,镜头就此静止在了那一刹那的笑容里。离天堂如此之近,这大概就是英文片名所要阐述的那份难得的保留与坚持了。从阮红与高平那近乎荒谬的恋情可以看出,在现代城市文明的统治下,爱情已经萎缩为对性欲的满足和对孤独的慰藉,甚至沦为与大头的财色交易。所以我们只能从东子那未被物质异化的笑容里获得仅有的感动了。
相对于《十七岁的单车》中表现的校园暴力,导演并没有刻意渲染本片中的械斗与杀人的镜头,有时是镜头一跳而过,有时只是从东子的旁白中淡淡地提到,虽然这背后的一切可能要比前者残酷血腥许多。从这一点来看,前者更接近于陈果,本片更接近于侯孝贤,更具备含蓄的美感。阮红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越南姑娘,她也始终是一副迷惘落寞的神情。人在物质利益面前的身份千变万化不可捉摸,就像本片所展现的城市氛围一样暧昧难明。生存的复杂滋味,本是无法言说的。
本来可以两分钟讲的故事,他用了一个半小时,真的,这真是一种浪费。想想上次看的那部寻枪,加上这部扁担姑娘,还都是一个路数,不如看微小说,花费一部电影的时间,真的不值当。
那些新闻记者也真够落伍的,直到2004年,《南方周末》才“一贯秉承人文关怀的原则”,报道了在重庆低层挣扎的“棒棒”。而八就年以前,这部《扁担•姑娘》就开始用不一样的视角,关注同样的人群,不过地点从重庆换到武汉,名称从“棒棒”换成“扁担”,但实质和内容却是一样的。
那个叫东子的青年,身上蕴涵了那个年代农村青年的所有元素,也差不多在相同的时候,儿时的几个玩伴初中毕业,流落城市,他们,是否也曾面对相同的迷茫与凄荒,是否也曾有过内心的挣扎与斗争。在那个冰冷的城市,看不到方向的他们,体会巨大落差的他们,是否曾抱怨过命运的不公,还是安之若素,相信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有人说出身不可选择,但可以选择奋斗的足迹。我真想煽说这话的人一个耳光,他肯定不知道生活在低层就意味着很多时候,你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像东子喜欢越南姑娘却只能放在心里,他没有别的选择;在大头威胁她的时候,他只能在一边看着,他同样没有别的选择;当然他可以像那样,也可以得到像越南姑娘那样女孩的爱,但假如他选择了那条路,他就不是他了,他就成了一个符号,被城市命名的符号,他们威胁着城市的安全,如过街之鼠,人人喊打……
然后,像一样,消失,被河水淹没,被城市掩埋。
比我大一些的同村人,把命留在北京一个建筑工地上;和我一起长大的哥们,在一家工厂因事故毁容,那时我正在读初中,周末回家看他,看他脸上涂的那层呛人的药膏,我突然想到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鬼丈夫》,他那张脸真的像鬼一样吓人。我在他身边坐了半天,相对无言,临走的时候,他突然跟我说:“一定要好好读书!”
假如人生真的能重复,他会选择读书吗?中国有那么多的人,能进入大学的毕竟有限,剩下的那些呢?他能挤上那个独木桥吗?如果有再选择一次的机会,会不会像东子一样,老老实实地干活挣钱呢?或许他也曾经那样做过吧!但实在没有前途,就如他曾经跟东子所说的那样。
在影片的结尾,东子穿上了西服,也学会了抽烟,他离谁那一步究竟还有多远呢?他有选择的权利吗?
2005年12月
电影《扁担姑娘》讲述了在进城务工潮的背景下,从事“扁担”的东子目睹了走偏门赚钱的同乡高平与酒吧歌女阮红不可掌握的命运。
题材真的还不错,故事里的人物也还不错,可惜了王小帅导演每次都不能很清晰很深刻的把电影更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出来。故事确实是呈现出来了,可故事背后,那些进城的人,迷茫无奈,体现的太少。
即使导演是想要让表达不那么直白,也应该是藏在镜头后,藏在情节后,自然的通过A去体现B,而不是要让观众看完电影自己去了解、感受、思考,自己挖掘出更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没什么可洗的,王小帅的能力还是不太够,包括最近的《天长地久》也有这个问题。看上去好像表达清晰,其实很表面。《扁担姑娘》这部早期作品则是故事清晰,表达都很模糊。王小帅的审美,与探索题材的方向都是对的,但就是能力差了点意思。
无甚感觉,不过尔尔。王小帅每次选取的都是好的题材,只可惜他的才华和表现能力跟贾樟柯、管虎、张杨等第六代同仁相比实在有限,无法给人留下多少深刻印象。给出的三星评价里,其中一星是给影片结尾,冬子给阮红自己录下的她的现场声音这一场景带给我的感动。
第六代导演都在讲一个主题,就是社会资本化中中国一代青年的绝望和迷茫,在性和暴力中释放这种压抑感。娄烨执着于表现城市青年的情迷和郁闷,那么王小帅则倾向于农村青年在城市中的渴望与艰难。相比于我们这辈人农村青年到城市打拼更多是读书学习工作,那一代的农村青年则是外出打工,做着最底层的工作。当然,我们以为最底层的工作是那一代青年人做的,可是,这一代青年人以为坐办公室就不是底层了吗?也太天真了。冬子踏实肯干,可是这样的年轻人不多,尤其是村里议论着谁谁赚大钱了,这对他们刺激很大,于是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此片同样又以死亡结束,死于资本与肉欲的刺激,死于一颗在繁华闹市中的不安分的心。这个社会出头的只能是城里拥有社会资源的人,高平这样的人要想好好活着,可千万不能有出头的想法,这是宿命,冬子的活法是唯一出路。
我妈说:“你看得这是啥?”
第六代导演的典型视角,快速发展的社会和被社会异化的边缘人,东子既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也是那个时代凡俗人的象征,憨厚、惊恐又懦弱,一边有扁担的现实,一边姑娘的美妙幻想,可惜姑娘需要的是一个通往更高层面的阶梯,而不是一个归宿。
第六代导演里王小帅算怪的 尴尬时间中的偏执狂 这片怎会有点早期山寨港片的感觉呢...不太能看出来是武汉 直到江面出现 才打消怀疑 还有渡轮和99年江岸边破民房 再说江边小孩的武汉话也太狰狞了吧 您专业点行么
高中就因为看了南方周末而非常想看的片子这时看来却有点尴尬,觉得太装了,然而结尾还是提了分。可能想反映进城农民的状态,但总是没有得到理解和认同甚至连同情和关注都没能引发。相比当年看的同年代的边缘人群的电影,总觉得有点弱和简单化。片源有些暗,可能原本摄影还是挺美的。青年演得不错。
“扁担”是个外来务工青年,对“越南姑娘”有着无法触及的暧昧。王小帅的前三部作品都是以旁白辅助驱动剧情,到这一部将旁白具象化成为“扁担青年”,也即由此多出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所有不法冲动行为的主体是郭涛扮演的角色,“扁担”作为合租的伙伴旁观着一切,因“扁担”视角所限,叙事上的省略和跳跃有了合理性。在从农村来到城市打拼的青年中,一主动一被动,两者间对照互文。开头上来用旁白猛然交代人物命运结局,依托诈骗、歌厅、绑架、扫黄打非等刑事案件铺陈情节,类型化的同时兼容个性风格。
潮湿黏着的港口和生活,浪荡无依直到毁灭,像是《表兄弟》,反而更犬儒和底层。王小帅专注在城市的边缘,空间真挑剔。PS,中英文片名差异太大,结果都和片子不怎么搭界。
这是中国大陆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作品,这些我不详细说了,只说一下里面运用的比较好的两处调度,1.当阮红听东子说高平杀了人时,为了表现此时阮红心内的精神状况,导演有意将镜头左右摆动了一定幅度2.在表现阮红担心思念高平的这场戏中,导演将空间安排在雨天,这样给观众的印象会是阮红淡淡的愁思。
又名: So Close To Paradise。这个名字比扁担姑娘好的多。画面、声音都很差,英文字幕挺全中文字幕很差不全,声音还老听不清
同样是以武汉为舞台且有犯罪元素的故事,不知道刁亦男拍《南方车站的聚会》有无参考。总体算是有佳句无佳章,像施渝从两块木板的中间偷窥郭涛强暴王彤的段落,郭涛与人打斗时的近身镜头以及结局施渝将录满歌曲的录音机送给王彤,定格在王彤背影与施渝笑脸的镜头(让人想起《小武》里小武给舞女唱歌的段落),但剩余的部分就像三位主演的武汉话一般假模假式。王小帅展现的是改革开放浪潮下的边缘人(用电视广播来交代背景),但一些设定挺奇怪的:施渝从事体力工作似乎只是个符号,对他这个人物本身并无影响;王彤在舞厅里被称为「越南姑娘」,但越南元素其实在香港电影或者以云贵为背景的电影里使用得更多(但她这个人物和《极度寒冷》里的贾宏声一样,编导给她写得一般但她靠个人魅力算是把角色撑起来了)。制片韩三平,策划田壮壮。
武汉是个好地方啊.. 只是这群人说起武汉话来十分kuso..
你跟到我做莫子?
好无聊啊,才32岁,才第三部导演作品,就卯着劲儿向制度献媚,朝“教育意义”大刀阔斧地自我阉割,啧啧啧啧。
终于有个还算像样的了
还真不错,只是加旁白的手法消弱了本该由镜头完成的讲述。
雨天,潮湿的人群,城市中散落的黄梅戏,得过且过的日子,无处安放的情绪。/ 各位来宾,晚上好。欢迎来到丽丽歌厅,我为大家带来一首《小鸟天堂》。 / 姑娘,你是一把水中刀呀。/ 高楼层的江边餐厅,谈话沉默的间隙,窗边,兀自在二人心间经过的巨大观光船。 / 热闹的餐厅,谈话完结的时候, 正要下楼梯,被拿着生日蛋糕迎面上来的人堵住去路,一步一步退后,众人唱起生日歌,你露出难以掩饰的惊讶的笑容,而那人径直穿过你,原来这不是你的惊喜。/ So Close to Paradise.
扁担,姑娘?对,风马牛不相及,当然如果导演愿意,本片还可以成为:卤蛋,夫人
對於大多數入城的農民群體來說,都市生活是一種誘惑,卻又滿含危險,并作出拒絕的姿態,正如影片的英文名所示,進城是靠近所謂天堂的一種嘗試與努力,但在城鄉對立的現實下,他們只是局外者,被排擠到城市外圍的灰色地帶,不斷地邊緣化而陷入精神空虛之境。既有文明的排外性使得外來者遭遇放逐的命運。
声画以及客场人物和环境烘托较为突出,人物的情绪状态和形感大于质感和内心。中国电影如果能一直有这么个调调该多么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