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酒馆》是一部开篇就将我捕获的剧,不断地给我意外,时惊时疑,时悲时喜。而更令我惊讶的是,看完结局,我发现这部剧不仅在开头出人意表,到最后也出乎意料。
剧情中的时代如流水,人生如落花,流水常东,而落花何时再飘过水中孤岛般的老酒馆门口,便是随缘造化。曾以为前面松散的叙事线、人物线会在后面通过抗日等时代大事件而逐渐聚拢起来,未曾想到剧作竟然将散点景观式的结构方式一以贯之,从而造就了这部作品的诸多反常规之处。
反常规人物:以武侠逻辑刻画民国间的江湖儿女
百年前的历史从不缺乏书写,尤其是带着苦涩沉重的笔触书写。而《老酒馆》另辟蹊径,选择了一种以虚写实、以轻写重的笔法,让故事更轻巧,也酝酿出了乱世中中国百姓的另一种生存味道。
《老酒馆》大胆地运用了武侠式的塑造方式来刻画人物和建立关系,所以大部分的角色都干脆铿锵,爱恨恩怨无不雷厉风行。整部剧充满着烟火味,却又始终带了一点浩然气。
山东老酒馆的核心六人组像是一个门派的兄弟,自始自终故事也没有把他们六人的生平道尽,但同气连枝是贯穿始终的既定事实。而老蘑菇的背叛和亮子的逝去是两处比较浓墨重彩的情节,更像一种门派道义的体现:背叛者即使追悔也只有被放逐一条路,而危机当前门派里的自我牺牲则也是不罕见的忠义逻辑。
老酒馆后来的进入者,谷三娘、小棉袄、桦子和小晴天也各有各的沧桑倔强。谷三娘和小晴天两位女性作为陈怀海的爱慕者,都是时代中难得的豪爽巾帼。大部分的民国女性书写,都容易游走在新旧女性的身份寻觅和抉择之间,而谷三娘的英勇在暗,小晴天的张扬在明,却都显示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理想化的女性的力量,颇有女侠意气,比起民国风云,更像是武侠传奇中的女性。而小棉袄和桦子姐弟的回归(包括其母棉袄娘短暂的出现),都更多地不是为了呈现家庭故事,而是为了丰富陈怀海的人物和故事的层次。在这部抛却家庭叙事模式的年代剧中,陈怀海的家庭故事常常徒有其表,由于家庭成员没有共享和共建家庭空间(子女和妻子都散落天涯海角),所以互相之间也没有建立起父子夫妻的家庭秩序,有感情却日常性地缺少家庭的职能和义务。子女的命运,更是几乎与家庭无关的个人的“道”的选择,却又各自代表了年轻的个人意志在时代面前各要承担起的命运的重量。
至于其他在酒馆里时隐时现的人物,就更是如游侠隐士,各个看似寻常却各有如海身世,哪怕囊中羞涩却从不弯曲脊梁,老白头或者老二两,高先生或方先生,放在武侠故事里活脱脱就像是扫地僧级别的世外高人。武侠感最强烈的莫过于干饭盆段落,一场充满江湖逻辑的复仇,不管是景观和际遇都极其类似武侠,但偏偏最后的结局却是种反英雄的表达,一个行将就木的敌手,一场胜之不喜的复仇,令人想起了温瑞安的《刀丛里的诗》的那场功败垂成的营救。尽全力进行的一场侠义之举,故事最后却又令观众反思其最初的目的和意义。
而核心人物陈怀海,观众舆论里对其的评价比较两极。诚然,陈怀海的人物设置确实有完美之嫌,智勇双全、情义双担,但另一方面来看,这样一个内在自我几乎没有缺陷的人,最后却也不过是时代里的浮萍和沙鸥。他的智慧、勇敢、仗义、善良,也改变不了女儿的牺牲、原配的逝去、兄弟的背叛、朋友的凋零。某种意义上,把陈怀海塑造得越像个理想化的大侠,越在无声彰显着时代和命运的洪流的强大。
反常规叙事:小事举轻若重,大事举重若轻
看《老酒馆》的前半段,我一度以为它会模仿《水浒传》,故事先松后紧,后期会慢慢往主旋律往抗战收拢,却发现剧作非常大胆地将这种散点式叙事保持到了最后。以点窥面、以侧写正成为这部剧始终如一的风格。
人物故事的基调大多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许多人不知是从何处来,也不知将往何处去,只在这酒馆停留片刻,分享一杯酒的温暖,也留下一抹人生的足印。而哪怕是戏份浓重的角色,也并没有预想的草蛇灰线。重要配角如贺义堂,日本留洋经历、前期老酒馆对头担当,怎么看都像是要家道中落走投无路成为汉奸然后和陈怀海从私怨上升到国仇从而不死不休,然而并没有;另一配角那正红,来自宫廷的清朝遗老,一步步地沦落为社会底层并且保持着冥顽不灵的愚忠信仰,以为也会成为后期的可怕伏笔,但是也没有。更别说更多的被观众惦记的背影,被放逐的老蘑菇,消失的老二两,带着孩子远走的美沙纪,背着棉袄娘离开的老北风……谁也不知道哪桌饭局就是最后筵席,哪次出场就是最终亮相,很多人一去不回,就真的不回。
而更有意思的是进入到故事的后半段,抗日战争正式爆发,电视剧却并不如许多人所料的,书写老酒馆众人收拾行装奔赴战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们还是开着酒馆,照顾着百姓的饮食,虽然也担心着国事,但时代的变化更多地融在了酒馆的日常之中。来好汉街找茬的日本人、忍不住喜欢中国酒的日本家庭和找方先生说相声的日本军官成为了老酒馆经历的新考验和新传奇,而抗战相关的马旅长的插曲和金小手的结局也和其他故事一样,从老酒馆里来了又去。连老酒馆里唯一的中共党员谷三妹,故事也只浅浅呈现她传递信息、火烧仓库等的间接描写。剧集非常特别地没有选择将人物推向抗日的前线战场,而是让他们继续留在后方。如果说抗日战场是高光场景,那这些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就是光之侧面的景象。
反常规结局:非大团圆结局和战争反思
而关于《老酒馆》的反常规里,最引发争议的恐怕是结局的处理。观众素来偏爱大团圆结局,或者起码是有限条件下的小圆满结局,所以第45集的全街福可能更加符合电视剧传统审美的惯性预期。然而偏偏,《老酒馆》还有第46集才收官,也因此平添了众多甚嚣尘上的争议。
桦子和小尊的爱情从诞生起就在剧里剧外一直不被看好,而《老酒馆》大胆地将故事最后的大情节点放在了桦子和小尊的爱情悲剧段落上。于是不少人认为第46集颇为画蛇添足,也替陈怀海恨儿子铁不成钢,希望看到桦子为了大义舍弃小爱的言论,更是俯拾皆是。
但换个角度想想,桦子和小尊的故事,是剧集一直以比较轻松的基调在书写时代里的一抹沉重的血色,也暗含了作者对战争的反省和控诉。基本上各国涉及二战题材的影视剧,大都会带有对战争的反思。而在《老酒馆》里,桦子和小尊的故事,也传递了这一主旨。如果没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如果生活在和平年代,一个中国男孩和一个日本女孩,少年少女的初恋情怀本来可以纯粹地开花结果,成为普通而温馨的一抹人间烟火。可是在家仇国恨面前,这种简单而朴素的爱情,却也变成了拥有重重阻力而不可求的奢侈。甚至包括今天的观众对这段感情的排斥和抗拒,也仍然是战争和历史的持续的影响力。所以这个结局情节安排异常大胆,却又颇有几分意味深长。
家人看电视的时候跟着看了一点,回头又在app上重头追了这部剧。想好好写篇剧评日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奈何人物多故事多,有点不知从何说起。这种时候竟然有点懊恼自己完全不懂喝酒,如果懂,看到心酸处、动情处,顺手几杯下肚,或许可能应该就知道想说什么了。
《大宅门》之后,我也算是陈宝国老师半个粉丝。自中戏毕业后,1979年参演首部话剧《报童》,至本剧播出刚刚好投身影视行业四十载。陈老师演绎过的角色从天子皇帝王侯将相到寻常百姓地痞流氓,在我国影视剧作品史上留下的人物形象数不胜数。做为《老酒馆》的第一线索人物,我觉得陈怀海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就是本剧的核心与灵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事到其间,道在人为”。
看了一些《老酒馆》演员的相关采访,陈宝国老师在谈及陈怀海这个角色时说:“为男人为父为兄弟,他都是一个英雄,是仗义二字行天下。能够演这样的一个人物,我真的感到很骄傲。”“要说演过的人物也不少,但是最缺的应该是这么一个人,他的身上有很多我们向往,崇拜的东西。往前倒三年,往后推三年,我都最喜欢陈怀海。”
演员对剧本和人物的认可、喜爱、以及尊重,是完美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条件。在陈掌柜眼里,好汉街上没有好人坏人、穷人富人,只有形形色色的人,无所谓仇无所谓怨,流淌在这里的只有浓浓的人情。
对待手头不宽裕甚至打了酒就没钱点菜的老白叔和二两叔,陈掌柜向来把自己摆在受恩于人的位置,亲切,且不会过分热情令人不适。
对待贺义堂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他的诸多小毛病宽宏大度,对他的人格给予了莫大的信任。
在当下那个世道,信任别人,尤其还是贺义堂这样一个风评不佳的“前”竞争对手,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底气。陈掌柜能如此信任贺义堂,对他的小伎俩看破而不说破,甚至请他到老酒馆当个“军师”,除了胸襟开阔之外,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陈怀海有足够的自信。
对待来老酒馆耍花枪吃霸王餐的落魄说书人杜先生,陈老板也是不计小过,慧眼识珠,借自己的亲身经历动之以情,三言两语说到杜先生心坎中,为老酒馆get到一枚强大的buff。(顺便一说,巩汉林老师的戏真的太精彩了,他出现的桥段我都会反复看几次,日常评书之外竟然还有现场直播好汉街热气腾腾的时事新闻《今日说法》可听,陈掌柜凭一顿霸王餐交下您这个朋友可真是血赚。)
可是,在面对前清遗老那正红那爷的时候,陈怀海在一番劝说他看清世道无果之后,举杯表示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人从此分道扬镳,断绝来往。
要说这位那爷也是令人唏嘘。那爷是旗人,以前在皇宫里教小王爷们摔跤,皇亲国戚达官贵族们多多少少都和他有些交情,想必也是风光一时过。可如今世道变了,境遇变了,他却依然沉浸在过去迟迟不肯走出来。为了博“主子”一句满意,心甘情愿的搭上自己全部身家。这种固执和愚忠,就连陈掌柜也觉得他没救了。
婉容和那正红就此一别的这一幕,隔着手机屏都听到了那爷心里信仰崩塌的声音。仰望了一生为其奉献了一生的“神”亲口告诉自己“别供着我了,我现在就是个普通人”的时候,究竟要如何吞下这个现实呢?更何况那爷已经老了,被放了一辈子的洗脑包,奴性文化封建思想深入骨髓,本身又也是个看重情义的人,我倒觉得他深陷前清走不出来也是情有可原。不过希望这个角色不要就此淡出,后面我还是想看到那爷有个好一些的结局。
不过,即便是这样一个在江湖上义薄云天气吞山河的陈怀海,在面对至亲至爱的人时也难免乱掉阵脚。
失散多年苦寻无果的一双儿女小棉袄和桦子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陈掌柜一时间顾不得兄弟们疑惑的目光,径自“猛男落泪”。对桀骜不驯的小棉袄提出的任性要求,他统统照单全收。
看剧的时候,发现弹幕里就有很多人都对小棉袄这个人物没有好感。但不得不说,自小棉袄出现之后,陈怀海这个人物变得更加多面、立体和生动了。他不再只是那个闯关东归来的、有勇有谋的硬汉了。在小棉袄面前,他显露了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软肋,整个人物形象都变得更真实了。
作为一个只有十几二十岁的女孩子,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亲爹,却是这样一副寻仇的模样。最初我也不太理解,这些年这姐弟俩到底经历了什么?直到桦子背后的钉子被发现,我才开始理解了小棉袄。
做为孤儿、做为姐姐、做为一名货真价实的“女汉子”,心怀对弟弟的疼爱、对亲情的向往,这么多年来历尽千辛万苦,一定受足了委屈吧?站在她的角度,这样的“作天作地”和娇纵蛮横,好像也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了。在追剧的时候,我还忍不住在心里默默的将这个角色和郭芙对比了一番。
我想,大家也不要小瞧小棉袄这枚“小作精”。她归根结底是个重情义、有闯劲的小女孩,有她自己的闪光点。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希望她能在父亲身边好好成长,说不定会成为行侠仗义、保家卫国的女志士呢?毕竟,虎父无犬子嘛!
出了小棉袄之外,另外两个女性角色谷三妹和小晴天也是非常触动我的。每当看到她俩与陈怀海之间的互动,我都会忍不住全程露出姨母笑(万万没想到,我也会有沉迷于嗑老年cp的一天)。
一边是柔情似水、才艺过人、贤惠持家且胸怀大志的谷三妹。一边是爽朗泼辣、屡次暗中搭救、一起出生入死、有过命交情的小晴天。正在我猜测老陈的黄昏恋到底情归何处之时,未曾想,发妻出现了。。。
老陈的一句“这是我媳妇”虽然欢快但屏幕都仿佛凝固住三秒。解冻后只见小棉袄桦子姐弟俩扑倒母亲怀里嚎啕大哭,谷三妹和小晴天纷纷开始套近乎。
媳妇回来了,陈怀海立刻宣布老酒馆有了内掌柜并请在座的各位喝酒,胸怀宽广、重情重义的人设贯穿始终。
可是妻子却知道自己已病入膏肓命不久矣,此行并非奔着一家团圆而是为了见陈怀海和孩子们最后一面。交待好后事便不辞而别。不过经此一事,老陈也确认了自己对谷三妹的心意,这段黄昏恋有了一个众望所归的圆满结局~(比心,但我还是有点舍不得小晴天唉)
接下来,剧情慢慢向抵抗殖民侵略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不太想触及的话题,我更希望这个世界永远都不要有侵略与纷争。
不畏强权的说书先生方先生、热血战沙场的好男儿马旅长等等等等,在这几集里,老酒馆变成了各路仁人志士汇聚的舞台。时代就像是车轮,裹挟着人们不断往前走,无论你是否愿意。在老酒馆来来往往的人们,也是如此。你可能无法选择身处什么样的年代,但你也可以像谷三妹、陈怀海那样,无论身处怎样的年代,都秉持一颗正义的、善良的心。
—————
到目前为止总的来看,《老酒馆》整体节奏看似平缓,但是一个接一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波澜起伏,推动着剧情的主干和时代变化的大浪潮向前发展。台词字字珠玑,时不时就要停下来斟酌一番。
还是开头那段话,我要是会喝酒就好了,边追剧边品品酒、飙飙泪什么的,真的是一桩快事啊。
自从前面两集看到杜先生的戏份,我就觉得,杜先生这个角色,就得巩汉林来演,不说别的,单单这台词就没几个人能背下来,而巩汉林的杜先生,不仅背下来了,言语表情,抑扬顿挫,发挥得是淋漓尽致,充分地表达出了一个靠嘴皮子吃饭的说书先生的样子。
在第三集里,杜先生终终终于请韩爷吃饭了,先是找到了老酒馆,说:“过几天我带几个朋友过来,好好抬举抬举你这老酒馆”。
这段戏真的是发挥出了每一个关节的戏码,我们首先联系年代来讲,那个年代里,上过学的人,始终是要更厉害的,而杜先生这一类“半个文人”,自然会带着文人的持才傲物的性格,再加上杜先生是一个说评书的,嘴上功夫饶不得人,才汇聚出了这一幕。就跟前面说的“我来你这儿吃饭,是你的福气,是我往你脸上贴金”一样,但杜先生讲出来,和那些地痞流氓讲出来,好与坏,我们很容易就能分清楚,这就是杜先生的人格魅力。
杜先生去拉韩爷吃饭这一段,相信大多数人看到这儿,都忍不住嘴角带起微笑,人家都吃过了你还要拉着人家再吃一顿,并且还是可劲把人家拽过来的,到了后面,还说的是,把你的朋友们都叫过来。
请过来了之后,摆了满满的一大桌子菜,跟大家伙说:“请韩爷吃饭,我必须出点血,韩爷谁啊,我的救命恩人啊,用韩爷的话说,那我在大连街上还怎么混!”大家也都盛赞杜先生:“就看这桌酒菜,杜爷确实是个敞亮人啊。”
瞧瞧,竖起了大拇指,称呼也从杜先生变成了杜爷,由此可见,杜先生这回请客吃饭,可是收获到了不少好朋友,而我们的陈怀海大掌柜,也说:“果然是抬举了,是个说话有底的人。”
到了朋友们都要走的时候,杜先生一个人留下来,准备结账,只见杜先生先是送走了朋友们,接着晃了晃空空的酒瓶,然后注视着这一大桌子菜,再把酒杯里的最后一口酒喝下去,还抿了抿嘴,这里,杜先生心里就有小算盘了,接下来,杜先生带你在饭馆如何逃单吃霸王餐。
咱们来玩猜丁壳,谁要是输了,谁就得往后退三步,而我们的帐房三爷,则是一脸慈母微笑看着这“爷爷逗孩子”的戏码,等到杜先生都出门了,才反映过来,这还没收钱呢!
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却没想到,虽说杜先生逃了单,却还是被我们的大掌柜识破了,老早就在必经之路等着杜先生,一番言语之后,我们的大掌柜说:“咱们交个朋友,成了朋友,那点酒菜不算个事,咱讲评书就好好讲,咱不走那歪门邪道......”
这一番话,给杜先生留足了面子,也表示说,你来我店里讲评书,杜先生很感动,当即表示:“今天您这样说给我留了脸,日后我一定给您张长脸。”这样的豪言壮语。无疑,我们的大掌柜的笼络是很成功的,至此,老酒馆再添一员大将,说书杜先生。
巩汉林饰演的杜先生,演出了那个时代文人们持才傲物的性格,硬撑着要请别人吃饭,却始终拉不下脸说一句兜里没钱,这是好面子,这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念过书的人不多,能够念书的人都很厉害,巩汉林的杜先生,就把这几个特点完美地演绎出来,虽然他并不是这部剧的主角,但,单单就凭现在这几集,杜先生这个角色,恐怕也早已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越看越觉得差。几个人物的刻画越来越不靠谱。金小手就是个笑话,为陈的儿子特设这个毫无意义的角色,令人作呕。贺老板的刻画完全失败,一个留学日本、能操着一口流利日语,精通日食和西医的人才竟然像个傻子,混得连乞丐和跑堂的都不如。反日反倒这个份上,我也是服了。陈掌柜与谷女子拼酒拼到秋千上了,我也是服了,干吗不搂在一起啃了。老酒馆太T·M·拽了。这部剧走下去就是一部新版抗日神剧。极不推荐!
【壹】
起初看到《老酒馆》的剧名和预告片,莫名就想到了日剧《深夜食堂》。一集一集追到现在,不禁对这部年代剧拍案叫绝,真没想到会这么好看!
虽说是年代剧,追起剧来却并不觉得老旧陈腐。剧中运用了多重节奏、蒙太奇段落等拍摄和剪辑手法,同时还融合了悬疑、喜剧等多重元素。在台词、配乐方面的现代气息也很浓。感受得到这部剧创作团队的用心。
酒是中华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部剧不仅展现出了中华酒文化的豪情,也诠释了杯酒中的情义深重。
《老酒馆》的故事背景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最动荡的一个阶段,以大连好汉街上的一家山东老酒馆为坐标,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1928年,一直写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横跨20余年,以闯关东来到大连的小人物陈怀海为核心,以老酒馆为落脚点,展现了民族命运动荡的时代下,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的命运沉浮。
就如导演刘江所说———《老酒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宅院故事,它更像是一个宏大的画卷,描绘的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芸芸众生之相。它向观众呈现的是鲜活生动的人,以及他们沧桑复杂的人生。
从演员阵容来看,《老酒馆》的“老”名副其实,它集齐了陈宝国、秦海璐、冯雷、程煜、刘桦、冯恩鹤、巩汉林、牛犇等老牌演技派。这样一部剧情精彩、演员神级演技的年代戏,就像一壶好酒,越品越觉得醇厚。
【贰】
作为核心人物的陈怀海(陈宝国饰),他在初来好汉街时,和老警察斗智斗勇;在酒馆开张之时,为磨刀师傅老白头留出遮风挡雨的空处;他和因窘境吃完饭想溜单的杜先生交朋友,收留其在老酒馆继续说书;他结交劫日本人的财产接济贫苦中国人的金小手,深夜酒窖叙谈,狱中为他送别;他不顾自身安危,救下杀了六个日本人的老北风;他在日本人刀下,护住那正红,在那爷没钱付账将棉衣留下后,亲自把棉衣送到那爷家里;他帮衬昔日对面的竞争对手贺掌柜,在其困境时给他工作和住处;他拒绝贺义堂揽来的挣钱办寿宴的活,只因对方是大汉奸;他给素不相识的客人,提供住宿落脚的地方······
每一个故事,都彰显了陈怀海的情怀和美德、坚韧和智慧、宽厚和正直、隐忍和大气。
在本剧的前半部分,最为打动我的角色,要数84岁高龄的老艺术家牛犇饰演的“老二两”了。他虽是穷人,却有尊严,守原则,尤其看重“规矩”,非常有“酒德”,从不占人小便宜。每次只打二两酒,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站在角落里喝,陈怀海送的小菜他从来不要,每次离开前都把钱结清,从不赊账,多喝上一口,都要分文不差的把钱补上。在他身上我总能感觉到一种苍凉。
最催泪的那幕戏,是“老二两”雨夜里一瘸一拐地走上十公里来老酒馆喝酒,陈怀海请他留宿,他不依,叫马车送他一程,他也不依,最后喝完二两酒,他一瘸一拐的消失在雨夜中。看着那个背影,我瞬间泪奔。牛犇把这个讲规矩的倔老头演得恰到好处,入木三分,看了令人动容。
自古以来,我们国家有很多这样有骨气、有原则、人穷志不短、不受嗟来之食的小人物,也正是因为这些小人物的存在,我们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才得以彰显。在我心里,“老二两“这样的人,是尤为值得歌颂的。
对比陈怀海和老二两,剧中也不乏反面人物的故事。比如,骗吃骗喝破落户王爷,张口就来的瞎话虚伪又做作,最终害得贺义堂家破人亡。在那样一个年代,每个人都活得很不容易,但面对同样的困境,做出不同的选择,反映出不同的品格。品格的优劣,在一壶酒的映射下,高下立见。
这部作品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大爱与宽容的普世价值观,它能够给当下浮躁的观众,传递传统文化价值观中,譬如“仁义、诚信、友善、爱国”这些非常正面的道理,对于我们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文化滋养。
【叁】
前15集,主角陈怀海就像一条线,串起了酒馆里来来往往的小人物的一个个故事。串起了好汉街上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这样一家酒馆,不仅仅是做生意的地方,也是人情味最浓的地方。一壶酒,几个小菜,便能在这里一直坐下去,三杯两盏淡酒下肚,渐渐微醺,话匣子打开,心里的苦闷便有了一个出口。
沉浸在这个有酒、有故事、有江湖、亦有冷暖的老酒馆的故事里,我才猛然发现,这部剧直到15集,都还没有出现一个女主角。男人戏固然精彩好看,但我心里还是多了一层好奇——女主角哪儿去了?女主角什么时候才出场呢?
随后,就在第16集,没有任何铺垫和暗示,秦海璐饰演的谷三妹,抱着月琴,乘着马车,闯进了好汉街。
谷三妹和陈怀海赌酒荡秋千的那场戏,真的拍出了一种比男女之情更为深沉的醉意。在蓝天下,谷三妹面对着陈怀海,朝身后的草地,扔出一把针,两人在草地里找针,到最后又醉又困地倒在草地上······镜头温暖而柔和,让人不禁想起“岁月静好”四个字。夕阳下的浪漫情趣,恋爱气息尽藏其中。这一幕恰好十分巧妙地展现了——岁月静好的日子,是乱世中多少人的向往和追求。
在谷三妹之后,《老酒馆》还迎来了一个新的女性角色——叛逆野性的小棉袄。小棉袄是陈怀海被拐走失散十二年的女儿,来到老酒馆后,她就开始作天作地、任性、耍脾气,简直是熊孩子本熊了。都说女儿是父母贴心小棉袄,她完全对不起这个“小棉袄”的名字。
最初我和很多人一样,很不喜欢小棉袄这个角色。老酒馆里,一帮大男人对这个突然出现的丫头都无能为力,哪怕是谷三妹这样泼辣能干的女中豪杰,也治不了她。可是,看到现在,我突然有点理解她了。小棉袄毕竟与父母失散了十几年,带着弟弟,早早地流落到了社会上,吃尽了各种苦头。除此之外,她常年缺乏父母的关怀和管教,对父亲抱有怨气,有看似乖张跋扈各种行为,其实也再正常不过。
当看到她被大伙绑起来,哭着说“你把我娘找来,我就认你这个爹”,我开始心疼这个姑娘。陈怀海回关东报仇前,她看似冷淡地叮嘱了一句“道上小心啊”,眼里却透露出了各种担心和不舍。陈怀海报仇归来后,小棉袄含泪对他胳膊打出了一拳又一拳,当陈怀海说回屋休息,她对着他的背影叫的一声“爹”。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小棉袄的本质是非常单纯和善良的,而且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她也在逐渐成长。
从小棉袄这个角色身上,也可以看到陈怀海脆弱无力的一面。陈怀海之前的为人处世堪称完美,他一直镇定从容地处理各种事情,化解很多危机。可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有在小棉袄出现后,陈怀海才有了焦头烂额、辗转不安、手足无措的状态。他拽着贺义堂、拉着三爷,来求他们帮自己处理小棉袄的问题。当三爷用三巴掌给小棉袄驱邪时,陈怀海站在小棉袄前面,想治好病又怕她受伤,绳子系紧又松开,人站着又躲到屋外,扒窗棂、听墙根。这一系列的行为,将陈怀海这个人物塑造地更加真实和立体。
与之前出现的角色相比,小棉袄这个角色就像是一壶烈酒,显得外放、强烈了许多。随着剧情的发展,相信小棉袄这个角色会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剧中的女性角色,除了谷三妹和小棉袄,还有江湖气息十足的小晴天。小晴天在干饭盆时,救了陈怀海的命,腿却因此受了伤。重情重义的陈怀海把她带回了老酒馆。小晴天对陈怀海情有独钟,赖在老酒馆不走,平日里与谷三妹、小棉袄斗智斗勇,把难以驯服的小棉袄都给治得服服帖帖的。
不知道陈怀海最终会选择善解人意、性格爽朗的谷三妹,亦或是古灵精怪的小晴天。
正所谓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三个女性角色的加入,给酒馆带来的不止是热闹,还让这个舞台的戏在阳刚气外多了一份柔情和趣意。
【肆】
无论哪个时代,当英雄的都是少数。多数都是你我这样普通平凡的小人物。
导演刘江在以往的采访中曾说,真正想要表现一个“大时代”,就一定要从小人物着手,这样观众才有代入感。什么叫英雄?英雄是一个普通人干了一件不普通的事,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选择。如果我们把英雄符号化,把所有大时代符号化,那我们恰恰看不到这个时代真正的灵魂。时代的真正的灵魂是什么?是人。
一个人的命运,可能难以体现一个时代,但是一个个小人物的辗转沉浮却可以做到。这部剧通过一个老酒馆,窥探到了那个风云动荡的大时代,用陈怀海、那正红、贺义堂、谷三妹、小棉袄等等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变化,来反映当时的世态变化,将普通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变革关联起来。
老酒馆,更像是那个剧烈动荡时代的缩影,在日本侵略者、伪满洲国、中共地下党等各方势力博弈的大背景下,老酒馆里每个渺小的个体,都被卷入了命运的旋涡。每个人在面对大是大非、生死存亡的抉择时,都会做出凸显人性、反映三观的重要选择。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的剧集里,老酒馆会成为一个南来北往仁人义士的据点。无论他们结局悲喜,展现出的都是中华儿女为反抗殖民侵略所做出的点滴努力。他们宛如黑暗世道里的点点星光,星光虽小,而星星之火,足可以燎原。
《老酒馆》有酒,酒中有故事,这些故事关乎生计,更关乎大义。干了这杯酒,这部精彩的年代剧,我会一直追下去。
一帮老演员还是不错,制片和导演眼瞎了吗?什么星二代,纯老鼠屎,弃剧!贵圈果然是人情圈、面子圈,这几个宝贝的爸妈看上去是为星二代的创造了机会,尤其是毁了他们。也毁了一部原本可三颗星的电视剧!
140个字还没凑够吗?
这下够了吗?哦,还没够。
这下够了吗?再不够劳资不评了。和我一样现在有点忙,稍后联系你。
高开低走,眼看着二十集就烂尾了。
如果不看19集后面的,可以打五星。越来越看不懂演的什么了,男版圣父?女的角色没一个正常的,可惜了我的秦海璐。
什么辣鸡剧本啊?索贿多小的事还要拍两集?拖沓的要死 真是浪费一堆好演员
看了头两集,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酒馆还没开张,一个大套已经下好。看陈怀海和警长斗智斗勇,拆招的过程中,几乎每一句台词都可以让人回味半天。而谷三妹的出场让整部戏变的愉快温情起来。非常期待!
全明星组合,表演中规中矩,置景地和《芝麻胡同》一模一样,希望不要如绿帽子胡同一般掺水,烂尾,还乱伦
巩汉林说书完全没毛病啊,导演太厉害了,能想到让巩汉林老师演这个角色,简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五星烂片评价,这么老的桥段还在用,我真的服了,然后来来回回绕来绕去就是不切正题,不说干货,搞这种所谓的城府深玩手段,陈宝国的角色是个老江湖,碰到尸体的事,连我都知道得找人看着,他偏不,让大家跑回去睡觉,这人物未免也太蠢了。整个戏都有一股自命不凡的话剧范,得意洋洋,好像要教育后生的感觉,自负。看完第二集,陈宝国的角色是留了后手,但两集才解决一个事的节奏太慢了。
剧真的好看,老演员们都好棒啊,牛犇老爷子好好哭啊。整个那个神态 就透露出心酸的感觉,看得人特别想知道他背后的故事
个人感觉陈宝国就是陈怀海本人,不论是性格还是人设都很符合陈宝国老师,简直是本色出演嘛,难怪陈宝国老师破酒戒也要演
刚说看一眼就被这个叫张可盈演的小棉袄给劝退!演的什么玩意啊!腻歪人!哎哟我喜欢的宝国、刘桦和冯雷哦🙄
冯雷给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四大才子的祝枝山那会儿,现在再看,已经是个留洋归来的贺掌柜了。西装LOOK超吸睛,两手一端表情严肃的样子,却又让人忍俊不禁。
陈掌柜的人设,堪称好汉街资深人事专家,熟悉了解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陈宝国老师演绎的入木三分。
最近几天更新的几集和前面十几集的编剧不是一个人吧!差别太大了,烂尾了。冲着那么多老戏骨给6分吧,毕竟他们的演技确实震撼。但是这几个靠着父亲和母亲进来的年轻演员可真是拖了后腿了。
看了几集,看似节奏慢,其实没有一句台词是多余的,老演员们眼神也很有戏,让你觉得小小的酒馆里暗流涌动,充满故事性,很好奇金小手究竟是何方神圣
高开低走了,到秦海璐出场之前都是五星,但不是秦海璐的错。秦海璐和那小棉袄一出场剧情立刻老中医化,内核从个人奋斗变成了抗日传奇。
从20集开始就废了,老爷们的戏,还是老爷们演才有劲
没有东北感觉,也没有山东感觉,说是北京背景也可以。基调就不够浓厚,大连的特点是什么,拍之前有没有认真想想。口音太京片子了。还有就是影视城感太强了。
是闯关东的编剧和题材,嗯,台词下了很大功夫,恨不得每句话都给你总结出意味深长的道理来,但放在电视剧里实在太密集了诶,文绉绉得有些尴尬。因为对嘉靖印象太深,我有些不能接受这样灰头土脸饱经沧桑的陈宝国,呜呜呜,真正帅的人为啥都生的那么早。
老将老了,剧作还是老思维。
看来只有演技也不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