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ng nothing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something!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部电影开始十分钟我就在哭了,没错,就是这部小熊维尼真人大电影《克里斯托弗·罗宾》。
短短十分钟里,伴随着古典维尼手绘插画穿插飞速演进的时间片段,克里斯托弗.罗宾与童年告别,离开百亩森林走进那个“再也不能什么都不做”的崭新世界。他去寄宿学校读书,不久父亲离世,他被迫一夜长大。后来他和美丽的艾芙琳相遇相爱,却在即将成为父亲时奔赴前线。孩子三岁时,克里斯托弗.罗宾卸甲归来,一家终于团聚,克里斯托弗.罗宾到箱包公司工作,正式成为一名社畜父亲。
我们最快乐的童年时光和最炽烈的青年时代,就这么飞逝而过,在我们匆忙长大的路上留下的核心记忆也就差不多只剩下十来分钟。我们来不及回顾往昔,就成为中年,不得不投入到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里。早已忘记我们曾信誓旦旦对一个imaginary friend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直到一百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品一品克里斯托弗.罗宾的中年生活。公司经理,头顶有个面目可憎的“闻死鼬”老板,手下有好几个善良的人跟着他吃饭,没完没了的KPI,没完没了的PPT,没完没了加班,没完没了的文件。下班回家时,可爱的女儿已经上床了,等来的却是周末回老家小住的旅行爸爸因为工作去不了的消息。女孩很懂事的收起了自己的失望,问爸爸你可以给我读书吗?克里斯托弗.罗宾给女儿读了《多利亚女王时期的工业革命》,女儿想听的其实是《金银岛》。
善解人意的妻子仿佛早就预见了这样的爽约,都没有帮他准备行李。克里斯托弗.罗宾有些愧疚,说他努力工作是为了大家未来的生活。妻子对他说:生活就在当下,就在眼前,就在这个周末。我不是因为你的事业爱上你,是因为与你共舞,是被你抱在怀里。
看到这里,我的心已经被扎成了筛子。多么熟悉的生活场景,多么熟悉的夫妻对话,我的生活仿佛被窥视了。我的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克里斯托弗.罗宾,我们也有个年纪相仿的懂事女儿,最近还添了个一样懂事的小女儿,我在认真工作的同时也在努力做一个无所不能的母亲和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
正当生活一地鸡毛的时候,小熊维尼出现了,然而老友重逢的温馨画面只维持了三分钟。这个脏兮兮的绒毛玩具好像并不是来解决问题的,它的突然造访让克里斯托弗.罗宾从一团乱麻陷入两团乱麻,克里斯托弗.罗宾决定把这个烦人的家伙送回百亩森林。
在这个过程中,事情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我也又用掉了好几张纸巾。克里斯托弗.罗宾说:我就要崩溃了。维尼摸着他的眼角说:我没看到裂痕啊,只是有一些皱纹罢了。克里斯托弗.罗宾在火车站弄丢了维尼,维尼被一个小朋友捡到了,克里斯托弗.罗宾从小朋友手里夺回维尼,神情严肃的说:不能随便拿走大人的泰迪熊!当克里斯托弗.罗宾屏住呼吸跳下河去救被河水冲走的屹耳,发现水只没到他的小腿,他恍然大悟到:“我长大了!”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爽朗笑容。克里斯托弗.罗宾对维尼非常不耐烦,却还是给他买了旅行气球;他一百个不愿意,却还是留在了百亩森林帮维尼找回朋友。
克里斯托弗.罗宾在百亩森林找回了他所有的imaginary friends,也找回了自己。但他是大人了,他必须要做一个大人该做的事:拿好公文包,回到现实。他对维尼道歉,与朋友们告别。告别时维尼提起了梅德林,朋友们问克里斯托弗.罗宾,梅德林是谁?克里斯托弗.罗宾回答,梅德林是我的女儿,她绝对重要,是我的一切。小荳又问,那她为什么没跟你在一起?克里斯托弗.罗宾回答,她有功课要做。朋友们感叹,好可怜。克里斯托弗.罗宾说,不,她喜欢做功课。不瞒你们说,这时我一包纸巾已经用完了。
后来的故事,就很迪士尼了。朋友们和梅德林一起冒险去伦敦,为克里斯托弗.罗宾送去被跳跳虎留在百亩森林的重要文件。虽然文件没有送到,但克里斯托弗.罗宾在大家的帮助下打败了“闻死鼬”,完成了工作任务,并为大家赢得了带薪假期,梅德林也不用去寄宿学校了!这时我却哭得更伤心了,因为这是童话故事里才有的皆大欢喜完美结局。我关上电脑屏幕,我的生活和以前没有任何不同。心中藏了一个百亩森林,但现实中不得不疲于兼顾家庭和工作的中年社畜父母都给我使劲哭!
但当我冷静下来,我发现其实不必这么丧的,我也有我的百亩森林,我要做的就是好好保护它。我在孩子睡着后当电影博主,在上下班路上构思观后感,挤出碎片时间为推文排版,从开始看一部电影到公主号推送,常常要花掉一周以上的时间,以至于正在热映的电影都下片了。我坚持这件事,就是为了提醒自己:在扮演好妈妈、好妻子、好女儿、好下属、好上司、好朋友的同时,我更是我自己;我属于家庭、属于工作、属于朋友,我更属于我自己。和童年说再见,但不必和童心说再见,这不容易做到,但值得努力一试。
我必须要感谢迪士尼把小熊维尼和他的朋友们还原成克里斯托弗.罗宾的绒毛玩具,还原了被我们遗忘的故事最初的样子,说了《玩具总动员3》和《头脑特工队》没说完的故事。这些玩偶都脏兮兮的,是因为他们被遗忘在角落太久了。小熊维尼提醒我们,尽管我们疲于应付现实生活,但不妨在心中留一片百亩森林,这片森林能让我们在疲惫和失望时重新找回热爱生活的激情和勇气。这大概也是迪士尼老少通吃、经久不衰的秘诀。
戳二维码关注一颗辣椒观影手记
首先这确实是一部值得多刷的电影!迪士尼的功底真的没得说。自己由于在做字幕翻译,所以片子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试着给大家总结一下片子的一些细节吧。
1. 小熊维尼
小熊维尼代表的就是童年的罗宾,或者说观众童年的自己。首先这部片子的维尼并不是百分百光伟正,一点错都没有的形象,他不懂不懂社会运作,也不工作,蜂蜜吃完了只想着找别人要。虽然有礼貌,但是也经常打扰别人和给人添麻烦。
但这其实就是罗宾,或者说我们每个人童年是的自己的映射。作为孩子我们都是没有坏心眼的,我们也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劳动。饿了就会有爸妈给我们做饭,自己搞不定的事就会找家人或者朋友帮忙。
电影中关于这个的映射比比皆是。维尼说,当我想去一个地方的时候,我就站着不动,有时候那个地方就会找到我。维尼还说,如果我想去什么地方,我只要朝远离我来的地方的方向走就行了。这就是童年的我们,我们迷茫,盲目,有想要达成的目标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实现。要么荒废时光,要么盲目地追求。
维尼穿过树洞找到了罗宾,其实就是罗宾在工作的压力中回忆起了童年的自己。他想要童年的自己安静,装睡,想把童年的自己送回到曾经的乐园。这是他因为需要工作,所以在压抑自己的童心。
2. 百亩林和小伙伴们
维尼是童年的罗宾,而百亩林和小伙伴们是罗宾的童年,或者说童心。
百亩林曾经永远是晴天,第一次阴天发生在什么时候?就在罗宾为了加班而决定不陪家人去度假的那天。也就是说,这一天是罗宾正式告别了童年,失去了童心的一天。维尼找不到路,也找不到伙伴们,就是因为罗宾找不到自己的童心了。
维尼第一次和罗宾重逢,一眼就认出了他,因为维尼就是罗宾童年的自己。无论自己变成什么样,一定还是认得自己的。但罗宾回到百亩林的时候,伙伴们都不认识他,说他是长鼻怪。伙伴们不认识他是因为此时的罗宾是没有童心的。长鼻怪是什么?是专门一人们的快乐为食的怪物。罗宾在火车上对维尼表现的厌烦,还有维尼跟着脚印走的时候他对维尼发火,此时的他就是在吞噬别人的快乐。所以在伙伴们眼里他就是一个长鼻怪。
伙伴们第一次认识出他是什么时候呢?是他演戏假装和长鼻怪打架的时候。这个地方有一个细节:屹耳的眼睛之前一直是无精打采的,在罗宾渐渐的放开了,演到投入,开始唤醒一丁点童心的时候,屹耳第一次睁开了眼,第一次烧味快乐了起来。
屹耳其实是最智慧的,他什么都懂,他一直知道罗宾在演戏,并没有长鼻怪。但是他看到罗宾的童心被唤醒了,所以配合他演戏,模仿长鼻怪的叫声,帮助罗宾说服伙伴们相信他就是罗宾。
屹耳也是第一个认出罗宾的,他的那句话很关键:Oh here is Christopher Robin, playing again. 在这之前他不是克里斯朵夫罗宾,因为他不会玩耍。这一点妻子艾芙琳也提到过。长鼻怪一战是罗宾多年以来第一次真正的玩耍,在那一刻他变回了真正的克里斯朵夫罗宾。屹耳这句话点明了这个转变的标志。
3. 关于女儿
罗宾一直在试图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复制到女儿身上,送她去寄宿学校就是典型的表现。这也是本片触动人心的一个关键:我们都有共鸣,当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不够理想时,他们常说“我小时候爸妈就是这样对我的,我怎么就没事,怎么就你事多。”这样的话相信大家都听过,大家也都被刺伤过。
不过这部电影毕竟还是温馨的。最终父亲没有在女儿身上复制自己的成长经历。
4. 一些细节
欢送罗宾:
欢送罗宾的时候,横幅上的字全是拼写错误的
瑞比说“这是胡萝卜蛋糕吗”在汉语语境下很难体会到含义。胡萝卜蛋糕是西方非常常见的一种零食。
跳跳虎唱歌:
跳跳虎的歌词里,一直用的是Tiggers,复数形式。歌的最后一句说,跳跳虎们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其实全世界只有我一个跳跳虎~ 其实歌词里的复数形式一直是在逗你玩的。在看到玻璃上自己的倒影的时候,跳跳虎用了很多生僻的词形容自己“看到了这世界上最荒唐的事”,因为他不能接受自己不是唯一的跳跳虎~
玛德琳的性格:
玛德琳的性格由于早期父亲的教育,变得非常有竞争性。玛德琳是个优秀的孩子,但是在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前也许并不快乐。在度假屋妈妈第一次让她出去玩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我要玩的比其他小朋友都更强,更好。此时的她还是像比赛成绩,比赛读书一样,并没有领会玩的真谛。所以紧接着妈妈说,没事你只要自己开心就好。玛德琳却反问:是…可是我该如何自己开心呢? 这个地方真的好悲伤…玛德琳那么小的年纪,却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玩耍,该如何玩耍。甚至在她真正开始玩的时候,依然是在假装自己获得了温网比赛的冠军。她在宣布自己冠军的时候,演技非常不自然,让人看了有点隐隐的难受。相信小演员的演技是没问题的,那么这一段就是故意描写玛德琳还不太会玩耍,所以玩起来也略显僵硬。
警察和司机:
警察和被撞的那个人,看过 the Office的一定一下就认出来啦~在电影院的时候直接笑场
这两个角色说的口音是伦敦底层人方言,虽然伦敦是首都,但对比罗宾一家标准的牛津腔,就类似于汉语的京片子对应北京普通话。
警察说司机 are you on lemonade是一个非常收敛的表达,意思是你是不是嗑药了产生幻觉。因为是一部儿童电影,所以表达的很委婉很温和~
跳跳虎的一句话:
在马路上颠簸那段戏,跳跳虎说了一句 Cheese and crackers,字面意思是奶酪加苏打饼干,确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零食。不过这个词组也是 Jesus Christ 的谐音俚语。在西方文化中,Jesus 和 Christ,甚至在严格一些说 God 这个词,在传统上讲都是冒犯性的语言。因为严格的天主教/基督教教义,是不允许直呼神和救世主的名字的。因为这是一部儿童片,所以跳跳虎此处的感叹语用了这么一个有点可爱的谐音俚语。
Silly:
Silly在英语语境中,在其他众多表示傻的词里它是程度最轻的。可以理解为蠢呼呼,或者蠢萌。依然是因为这是一部儿童片,所以无论维尼怎么惹祸,罗宾骂人的程度都止步于Silly,没有其他任何词出现。包括罗宾和维尼常说的 Very little brain,小小的脑袋瓜,也是蠢萌蠢萌的。另外艾芙琳也说过,希望看到罗宾 be silly,蠢呼呼的样子。
片尾彩蛋:
在片尾,我最爱的最可爱的屹耳小朋友说了一句,谢谢你注意到我。不仅是他自卑忧郁性格的表现,同时也是双关:谢谢观众朋友们看完了整个制作人员名单,等到了最后。可爱~
喜欢有意思的电影以及短片的同学们可以关注药丸字幕组~我们会翻译各种高质以及冷门作品哦么么哒
不知何故,近年荷李活興起把毛公仔放入真人電影,從Ted到Paddington到今天的維尼熊等。其實本來我對此類電影興趣不大,但看完故事簡介後卻被《維尼與我》(Christopher Robin)吸引。近日工作壓力大,選擇在週日早上去賞影,我不得不說,這是本年度最令我驚喜的電影之一。我尤其喜歡這部電影的氛圍,它讓觀眾在戲院中放鬆近兩小時,暫時忘記生活的苦,好讓人再有動力繼續走下去。它的故事簡單,不深奧,卻非常值得人深思。
《維尼與我》的故事老套,其實就是一個成年人因工作忽略自己身邊事和夢想,然後兒時玩伴出來喚醒他內心的已封存的童真,讓他再有生活的動力。老套到不行,同一橋段迪士尼和彼思已用過無數次,但橋不怕舊,每一次拍出來,新電影總能給人驚喜。
維尼熊一路放在口的Do Nothing哲學,其實也不是新鮮事。
電影金句「Doing nothing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kind of something」多次出現,理解這句話時,難免會讓人以為是消極甚至是逃避問題和責任,若果只從字面理解Do Nothing,恐怕讀者會錯誤理解電影的信息。
早在《獅子王》中出現的Hakuna Matata其實某程度上與Do Nothing一樣,是一種鼓吹無憂、減少深度思考的無煩惱生活哲學 (♪ It's our problem-free philosophy…)。這種生活方式絕對是理想的,簡單生活、沒有工作、沒有責任、沒有紛爭,甚至帶點無政府主義,只想玩樂和生存,這當然是讓人可以放鬆心情。不過理想歸理想,這種生活哲學在現實中難以實踐。在《獅子王》中,Simba也因為對國土和子民的責任而放棄Hakuna Matata式生活,回去重奪領土。
在《維尼與我》如是,Christopher Robin並沒有Do Nothing,在冒險後他仍然要回去面對工作,仍然要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但面對工作和學業壓力時,Robin(和我們),其實都需要學懂Do nothing for a while,即是Take a break,放空一下,放自己一個假期,把時間留給家人和最愛。「Doing nothing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kind of something」換句話說,Do Nothing不是叫你不做任何事或逃避現實,而是叫你讓自己喘息。Do Nothing的最終目的是讓自己放棄Do Nothing,再有動力去Do Something。
維尼熊不用工作,每天只管吃蜜糖、玩耍和睡眠。但現實中人有工作和責任,不可能把這套全收。Do Nothing這種間中放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折衷,把理想和現實盡量取得平衡,亦即是我們現在說的Work-life balance。現實中很多人也喜歡放假時去旅行放鬆一下,把旅遊渡假當作生活的蜜糖。當然,有不少中產或以上的家庭可以做到。可是,對不少人而言,現實或者更殘酷,對於不少收入不高的人來說,渡假的代價也很高。
《維尼與我》中Robin幸得老闆支持其最終的方案,而且自身經濟條件許可,才可以實踐Work-life balance。但若果上司不同意他的做法,最後決定裁減員工呢?若果Robin被解僱,出現經濟困難呢?
現實中我們又有多少時候真的可以渡假?尤其是對於低收入家庭,扣除生活費後要有時間和金錢渡假絕對不是容易事。因此對不少人而言,《Ted》中主人翁面對問題時與小熊一起飲酒呼麻,其實似乎是一種更貼近現實的放鬆方法。
說到底,工作歸工作,人總需要放鬆。不管你選擇放鬆的方式是吃蜜糖、旅遊或喝酒,你也需要一段安靜的時間,把自己從工作中抽出來喘息一會。腳步慢下來,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從電影院走出來,收到的第一個短信是朋友說香港歌手盧凱彤跳樓自殺身亡。面對壓力,每人也有不同的解決方式。若果生活困苦,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橡皮繼續拉緊,否則終有一天壓力會爆煲。找你的摯友談談,他們可讓你暫時忘記生活的困苦;假日去看一部好電影,它可以讓你驚喜、思考和放鬆。
要學會放空,自我放鬆一下。
Do nothing for a while. It often leads to the very best kind of something.
願逝者安息。
自从今年四月发布预告片之后,迪士尼出品的《克里斯托弗·罗宾》(或译为《小熊维尼真人版》)就受到广泛关注。不过有意思的是,8月3日北美上映之后票房成绩并不理想,上映首周全球总票房才2000多万美元。
另一方面,电影的口碑也并不理想,目前烂番茄指数72%,爆米花指数86%。
“套路”、“公式化”、“缓慢沉闷”、“缺乏深度”是北美多数影评人对这部影片给出的标签。
《克里斯托弗·罗宾》讲述了少年克里斯托弗因为要到寄宿学校上学而不得不离开百亩森林,告别这些小玩具。
在经历了丧父、恋爱、结婚生子、战争和工作之后,已经步入中年的克里斯托弗一方面要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而疏忽了对妻子、女儿的陪伴;另一方面为了让女儿能顺利入读“顶尖”的寄宿学校葛福预备中学而煞费苦心地对女儿严格要求。
在一个原本打算全家去乡下度假的周末,克里斯托弗因为工作原因被要求加班,他的妻子无奈带着女儿两人去了乡下。而百亩森林中的维尼熊在误打误撞之下,来到了伦敦并见到了克里斯托弗,故事由此展开。
“怀旧”是我对这部影片最直观的感受。从影片一开始,经过作旧处理的手绘小熊维尼手稿缓缓铺开,浓重的怀旧色彩开始掌控影片基调。
在进入真人CG动画的正常叙事之后,影片的画面在暗淡阴沉的色调和舒缓优美而略显伤感的配乐以及人物克制的表情和语气中继续加强了这种怀旧的感觉。
有意思的是,小玩具们或灵动、或呆萌、或可爱的语言和动作与这种叙事基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既带来了意料之中的趣味,在氛围上也因为这种反差而极为出彩地加强了怀旧效果。
很多人认为这部影片的节奏过于缓慢,我觉得这其实更符合回忆的叙事特征。以正常的视角来看,童年时期的那些欢乐、喜悦、激动、痛苦和感动,在数十年光阴过后,能留下来的画面和情绪,可能正如影片中展现,略带忧伤而平静坦然。
对于这种情绪的表达,我觉得这部影片是相当成功的。比如离开百亩森林之后,影片用了一个六分钟的片段介绍了克里斯托弗的小半生:
就像很多类似的片段一样,这种以对人生和往事的回忆为线索的蒙太奇叙述,从来都不难唤起人们回忆和伤感的情绪。在本片出色的配乐和极具英国古典审美情趣的画面中更是如此。
当然,相对于好莱坞模式的叙事特征,可能全片会略显缓慢。但《克里斯托弗·罗宾》的重点可能并不在于故事本身。
相对于北美市场的惨淡,这部影片9月16日在日本上映之后,反响却极其热烈。短短三周时间累计观看达到145万人次,累计票房突破19亿日元。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与西方习惯于矛盾和冲突的审美价值并不相符,但风格与基调却符合东方审美含蓄内敛的特征,这可能是造成日本市场与北美市场之间差异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这部影片对于中产阶级的中年危机作出了更符合东方社会现实特征的诠释,而建立于家庭和工作之间的矛盾的故事逻辑,可能也更容易获得东方观众的心理认同。
比如在克里斯托弗工作的公司中,上司不顾一切地要求降低成本或者裁员,强制要求克里斯托弗牺牲周末加班。而原本答应与妻女去乡下度假的克里斯托弗尝试拒绝时,却被老板一句话噎了回来:
在现代欧美国家,可能很多片中类似的场景以及克里斯托弗和上司之间的典型对话已不常有,但在东方社会,无论日本还是韩国应该都并不鲜见。这大概也能理解为北美影评人对这部片子并不买账的原因之一吧。
此外,为了女儿梅德琳能顺利入读葛福预备中学,克里斯托弗也是煞费苦心。当女儿发现他小时候藏起来的玩具并趣味盎然地把玩时,克里斯托弗对梅德琳说:“你就不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吗?比如看书。”
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下,对于重重压力中“已经好几年没有笑过”的中年克里斯托弗而言,童年的种种乐趣和幸福已经是“没有意义的事”。
为了讨好父亲,梅德琳努力地读完了葛福预备中学书单上的书,期望以此获得一个“什么都不用做”的,能和父母在一起的周末。
面对失望的女儿,因为加班而不能去度假的克里斯托弗把老板对他说的话几乎是原样复述给了梅德琳:
“可是梦想要付出代价”,“为了梦想必须努力付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此深信不疑的克里斯托弗连给女儿讲睡前故事时拿着的都是厚厚的一本历史书大读“维多利亚时代是工业革命的最高峰”。
在他看来,“这样能让她提早面对现实世界,为未来做准备”。
想起来这段时间引起广泛讨论的“清单式育儿”,大概这样的故事桥段只有在东方社会才能引起更深刻的共鸣吧。
但是,工作以及女儿未来的压力和焦虑并不能获得妻子艾芙琳的理解,在艾芙琳看来,未来过得更好还是更坏并不在乎,“We don’t care,we want you.”
工作与生活的矛盾显然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的努力是为了将来过得更好”与“我们的生活就在当下”,这两种理念并不能简单地区分出来谁对谁错。
《克里斯托弗·罗宾》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借助于浓重而伤感的怀旧情绪,发现并捕捉了这种在现代东方社会更为典型的现实矛盾。
但面对这样的矛盾,影片其实根本无力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分析。在影片的最后,为了一个圆满的结局甚至不得不把这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简化为克里斯托弗与总裁儿子之间的矛盾。
而贯穿全片的主题:Doing nothing leads to the very best something(什么都不做会带来最好的结果),似乎也只能在电影中获得成功,一旦放到现实面前,则苍白得近于可笑。
补充一个小插曲吧,在真实的世界中,童年的克里斯托弗因为父母把自己写成畅销书的主角并花费大量的时间推广“小熊维尼”的故事而失望难过。
为了推广这个故事,克里斯托弗的父母在媒体面前努力打造“完美”的亲子关系,但克里斯托弗对此十分厌恶。还因母亲在情感上对他疏远而备受伤害。
1948年,克里斯托弗结婚后与妻子搬到达特茅斯,开了一家书店。他在父亲病重时偶尔探访,在父亲去世后,他拒绝从父亲的版税中获利。
克里斯托弗与他母亲的关系始终未能和解,甚至母亲在临死前拒绝见克里斯托弗。
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出现吧。
看得止不住眼泪。苦后回甘,正如人生的滋味。
战争我们不应只困囿于那些绝望、悲伤,永远不要失去让生活变好的期盼。
以战争题材的文艺电影总能 触动心弦,如穿条纹衣的男孩,潘神的迷宫。“再见,克里斯托弗罗宾”细腻,情感深沉,有厚重的内蕴,也属这类题材的上乘之作,喜欢的朋友千万不能错过。
(生活很久没顺过了。心情很不好所以这篇不算影评吧大概就是一点感慨。很矫情了)
迪士尼拍成人童话真的越来越稳准狠了。今天在电影院,我旁边坐着一家四个孩子,伴随着他们咯咯咯的笑声,我的眼泪啪嗒啪嗒掉个不停。
故事很简单,符合迪士尼一贯的叙事风格: Christopher Robin在离开百亩森林之后,过上了按部就班的生活,他读书,结婚,生子,参加了二战,最后在一家生产皮箱的公司上班,天天都要看老板儿子的脸色,而且永远都在加班以至于忽略了妻子和女儿。童年的伙伴,随着那张画被永远锁进了箱子里。维尼很想念Christopher Robin, 一次意外他找不到百亩森林的朋友,顺着树洞意外爬到了伦敦,遇到了正在焦头烂额中的Christopher Robin.长大了的他开始对维尼不耐烦,也嫌弃这个老朋友碍手碍脚,便决定把维尼送回百亩森林。一路上发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当他终于帮维尼回到家,自己急忙赶去公司开会,却意外的把开会用的资料落在了百亩森林。于是维尼,小猪,跳跳虎还有伊尔在罗宾女儿的带领下一路赶回伦敦,而罗宾虽然丢了之前准备的资料,却意外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更重要的是,他终于意识到,家人和朋友才是世界的重心。他带着妻子女儿一起回到了百亩森林。
Christopher Robin讲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小的时候心里有一片百亩森林一样的净土,住着维尼和所有的朋友。当我们渐渐长大,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于是我们每个人开始按照社会期望的那样,去读无聊的书,做。无聊的工作,天天盘算着房子,车子和票子。当我们终于长成了面目可憎的大人,曾经的美好就被锁在了箱子里,偶尔打开时,才发现自己曾经也会因为一只气球开心好久,会坐在火车上数着路边的树,羊和房子。也许也只有加班到深夜扭着僵直的脖子,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跟家人坐下来好好吃一顿饭了。
成人的世界自有他的法则,生活的重担下每个人都过得无可奈何。毕竟现实世界里,拿不出solution做不出presentation就是要被扣钱甚至开除。老板也不会因为doing nothing means something的理论就对你赞赏有加。生活就意味着要变成无聊的成年人,每天做着无聊的事情。可是当那只silly old bear一扭一扭的走来,委屈着小脸,用缓慢的语气说:I miss you的时候,能不能抽点时间给他一个拥抱,就像小时候一样?
看到最后我在想,也许winnie the pooh就是另一个自己,另一个天真,无邪,快乐,有爱的自己。Christopher Robin找到了回百亩森林的路,那么我呢?我还能找到那个天真烂漫的自己吗?
太伤感了,想到真正的成人世界根本不可能如此喜剧收尾,就更伤感了。
Pooh每次一讲话我就想哭。他孤单的身影,他天真的语气,他缓慢的步伐,一切都那么让人心疼。
非常道家无为的Pooh
看电影的时候高唱着不想长大,在现实生活中却还要做回大人,真的好累。
真人版《玩具总动员》+《头脑特工队》,你长大了,不再需要童年的伙伴,但它们却始终盼望你的回归,同样的,你也怀念着童年。片头太赞,罗宾的前半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他从失去父亲无依无靠,到遇见生命的另一半,以及第一次见到女儿时无法掩饰的喜悦,迅速转变为沉迷工作,本以为他要去拥抱妻女,然而却关上房门,因为他觉得妻女打扰自己工作了。只花了短短十多秒,他就从热爱家庭变为只顾工作,失去情趣,褪去激情。唯有小熊说:你一点都没变,里面的那个人还是你。它是唯一懂你的,而你却伤了它的心。我们总是对外人太好,却对家人太差。生活的确不只有气球和蜂蜜,以快乐为食的怪兽也的确存在,它希望我们忘记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好友、那些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但只要我们和家人、朋友并肩作战,我们就再也不怕长鼻怪和闻死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