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社区,破碎家庭(Arbor是单亲离异家庭,由母亲抚养,还有一个暴躁的混子哥哥,小胖墩Swifty则是在一个无节制生育,老爸靠变卖家具得过且过的绝望之家),艰难处境。
Arbor强烈的厌学倾向和犯罪头脑让他成为了黑人女职员口中的对Swifty的“不良影响”,事实也确实如此。
废品经销商Kitten扮演了典型的黑心商人的角色,利用未成年人偷盗电缆,最后导致了Swifty的悲剧。被警察带走的时候竟然良心发现,主动承担罪责,让Arbor逃脱了直接肇事的惩罚,让人不禁思索这是人性最后的光辉还是突如其来的洗白?
片中马匹的戏份很重,这种充满力量又敏感温驯(大部分情况下)的生物,在这个社区中的遭遇就跟Arbor和Swifty一样悲惨。公路上的赌马竞速,赌徒们驱车在马蹄后肆意鸣笛、叫嚣;发电厂外的荒原上,小马差点被Arbor当做测试电缆是否带电的试验品;Swifty在与马匹沟通中展现了天赋,收获了难得的安全感。
Arbor有句台词很点题,大意是当生活终于有点起色的时候,总会发生一些狗屁倒灶的事情让状况愈发糟糕。
ps:偶然发现男主角的名字Arbor也是导演上一部作品的片名(The Arbor,2010年)
2014年第一齣「五星」電影,是電影節中慕名觀看的英國電影《兩小誣猜》。無它,又是「小孩子戲」,簡單直接地刺中了我的死穴。它不是令人歡天喜地的電影,無論是從一開始已預視沒有大團圓結局的氛圍,還是灰暗不見天日的英國小鎮場景,在散場時影像仍然於腦海中縈迴不斷,只見內心糾結的觀眾,踏著沉重的步伐慢慢地離開。
身兼導演及編劇的 Clio Barnard 的第二部作品,電影靈感取自王爾德 (Oscar Wilde) 的同名童話故事《The Selfish Giant》,紀憶中是講述一名巨人為了防範小孩的侵優,而構築起城牆。《兩小誣猜》當然沒有巨人與城牆,但象徵意義上,兩位小主角是被社會、家庭、大人「拒諸門外」。
友情是本片感動人心的地方。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小男孩 Arbor (Conner Chapman) 與身型魁梧的同班同學 Swifty (Shaun Thomas) 是死黨。Arbor 會在 Swifty 受欺凌時替他出頭;而只有 Swifty 能在 Arbor 失控時讓他冷靜下來。影片起首 Arbor 躲在床底下,Swifty 伸手拉他出來的一幕,會在結尾部分作首尾呼應。細心留意二人雙手緊握的特寫,在悲劇發生的一刻再次出現,尤其令人心痛。
兩人的家庭背景都提供不了適當的保護;社會,包括學校,對他們都只有半放棄狀態。Arbor 因屢次打架失控後被趕出校後,伙拍 Swifty 收集廢鐵垃圾變賣,因而認識了收集場的老闆 Kitten (Sean Gilder)。Arbor 與 Swifty 一心只想賺錢幫補家計,租用了 Kitten 用作賽馬的私伙馬,搬運撿拾回來的廢鐵垃圾;Kitten 除了壓搾眾人的金錢外,更利用二人,挺而走險偷取電纜。
在攝影師 Mike Eley 的鏡頭下,英國鄉郊遍佈工業革命遺留下來的痕跡:一座座高塔般的發電站,滿地的工業固體廢料,與我們遊客印象中的英國差天共地。在沒有未來可言的環境之下,導演彷彿要為兩位小主角的命運作出控訊。熟悉英國電影的觀眾,不免把它和堅盧治 (Ken Loach) 的《凱斯》(Kes, 1969) 聯繫起來。《凱斯》裡主角飼養的是麻鷹,是主角的心靈寄託;《兩小誣猜》裡出現的是馬匹,在最後則成為兩人之間的羈絆。在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社會裡,動物才是最沒有私心的伙伴。
兩位小演員真摯動人的演繹,叫人為之動容。最後在踏出陰霾的主角面前,導演仍埋下一絲希望,但觀眾有的是惋惜及悲傷。在英國電影中,社會批判性的電影其實並不罕有,但《兩小誣猜》突圍而出的是友情的細膩,足叫內心撕裂成碎片,久久未能復原。電影其實只需這麼簡單。
原文:
http://oscarkit316.blogspot.hk/2014/03/the-selfish-giant-2013-part-2.html英国电影《自私的巨人》,当然不是指这两个小孩阿伯和斯威弗特,乃是他俩失学后所依赖的一个废品站绰号“小猫”的老板。
13岁的阿伯视贪婪的“小猫”为榜样,渐渐疏远了善良的斯威弗特,直到偷窃成性的阿伯目睹了斯被电击而亡后,才如梦方醒。
这部由美国女导演克里欧·巴纳德执导的电影,弥漫着现代寓言的意味。哑然之马与凛冽的现实形成某种无声的悲鸣。让人想起1970年拍摄的另一部英国电影《小孩与鹰》。不同的是阿伯还有个好友斯威弗特,《鹰》片中的小孩则唯有一只自己喂养的小鹰,但结局一样的无助一样的悲怆。
按理说,这样的故事在任何地方都会发生,但电影给了我们一种凌乱的虐心之余,更感到了现实的重重迷雾,以及人类之间的误解、憎恨和恶意。生存之间的扭曲状态和阻遏关系,无论何时何地,都会产生彼此之间的伤害。
虽然导演来自美国,好像只要来到英伦三岛,电影的风格就会改变。但凡英国此类电影的冷色调,别具一格又自成一体,总有种润物细无声的魔力。如2012年的《冲破躯壳》,仿佛只有在英伦三岛才能拍出这种耐人寻思又难以抵御的咸水味。
2014.5.28
这种现代味十足的工业寓言冠上童话的标题,是要说在没有孩子的花园里,春天永远不会到来么?晃动镜头和道地口音都很虐,更不要说剧情……
除了《跳出我天地》,其他看过的反映英国底层生活的电影差不多都是这么冷感、压抑,这部片就如同它的色调一样阴郁:被学校开除的工薪阶层俩小孩给收废铁的“巨人”打工,钱钱钱,下雨下雨下雨,吵架打架再吵架。。。但结局拯救了这电影,道是无晴却有晴,算不上救赎,但起码从里头看出一点人性的希望
底层青春的残酷物语。很不英国,也很英国。
北京国际电影节第五场。英国独立电影一直那么残酷和现实,脏乱差的环境,丢弃了我们印象中的那些高贵的下午茶和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电影用最平实的语调还原了英国穷困平民的真实面貌,以及真实的社会现状。通过两个孩子的视觉去观察社会,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直捣人心,这就是生活。
英国乡村暴怒少年的世界 被同学排挤 被大人欺负 小小年纪就要补贴家用而无心玩乐 他的世界只有赚钱和永远不太明朗的天空 金发小演员令人眼前一亮 希望以后还会拍 “他以为学校无用而蔑视老师,如他所愿被开除,但离开校园后他踏入的,是浑浊的现实,人们为了利益而互相倾扎,他的纯真势必过早被磨损”
片名意指英国。大量的快剪跳接手持镜头,无一不在表示角色命运的不安动荡与社会环境的不完整缺失。最后斯威夫特母亲的谅解,阿柏的改善有些败笔的嫌疑,在一个没有希望的社会,善良都是伤害。
The death of a foal.
#SIFF# 有点肯洛奇Kes的味道,铺垫稍长,快结尾来一刀直插胸口,被几个沉默的镜头虐到不行。在工业废墟中走着钢丝一样玩耍的孩子最终没有像王尔德童话里那样看到花园里美丽的春天,随着好友离开,他的寒冬降临再也无法过去。
好虐。嘈杂喧闹之间夹杂了几个空镜头。紧握不放的手。可惜成年角色的刻画全部失败,无一幸免。
4.5偏下。很残酷。然而,现实比这更残酷。
最后一下coup de grâce太虐了!
在英国本土都没拿到什么重要奖项,情何以堪
78/100 so sad.
手的特写。海报>>电影。
熊孩子不好好读书学习当蠢货的后果是不值得同情的。穷人就是这个穷样,摆脱自己的处境靠聪明是不可能的,要靠运气、天赋和理性的完善,无论老少、男女,别他妈怨社会,不然还不如怨精子、卵子或原子
当Arbor搂住妈妈的那瞬间,我看到的是个男人而不是个孩子,最后又看哭了,对这类片子总有种偏执地喜欢
喜欢
13五佳
一个发展几近停滞的城市,一个完整却没有温存的家庭,一个倔强又不失童真的少年,一段微小却相濡以沫的友谊。色调,情境和故事一样冰冷,大人们的嘴脸过于妖魔化,唯有孩子们的形象饱满。很高分的处女作,但过于零碎的表达震撼力流失。#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看来以后可以有个标签,叫“英国暴怒少年虐心系列”,这部又是这样,最后我的心都一起被击穿了TAT. 作为女导演的处女作已经算是不错,虽然在剧作方面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前辈肯洛奇、安德里亚阿诺德等等都是很强的。演员很多熟脸,包括唐顿的章鱼婶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