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母与子1997

HD中字

主演:Aleksei Ananishnov,Gudrun Geyer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其它年份:1997

 剧照

母与子1997 剧照 NO.1母与子1997 剧照 NO.2母与子1997 剧照 NO.3母与子1997 剧照 NO.4母与子1997 剧照 NO.5母与子1997 剧照 NO.6母与子1997 剧照 NO.13母与子1997 剧照 NO.14母与子1997 剧照 NO.15

 剧情介绍

母与子199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俄罗斯某个偏僻的小山村,人烟罕至,静谧非常,这里的景色如同律动的油画一般,美得忧伤,美得窒息。  一位老母亲(Gudrun Geyer 饰)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时间已没有意义,每一刻都会成为永恒。儿子(Aleksei Ananishnov 饰)陪在母亲身边,精心照料她的起居。他耐心倾听着母亲关于梦的叙述,带着她出外散心,为她读明信片。在秋风骤起的时节,这对母子默默地享受着这最后的聚会……  本片荣获1997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奖、俄罗斯电影评论奖和评审团特别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白鹿原征服2011熏制生活手的姿态住在我身体里的那个她尖刀队无知的代价风暴之乡的苔丝杰夫·福克斯沃西:想当年三只小猪与神灯神,再多给点时间15杀戮年龄歧视车场直到我们彼此相爱我愿意2012大陆版枪王2000粤语玩命三姐妹大宋提刑官最佳拍档2:大显神通粤语版胡同里的阳光套利交易我们来自未来自殺熱線百灵潭爱芯 第二季心中之眼

 长篇影评

 1 ) 无话可说

索科洛夫这部电影的存在,或许是个错误。它象是让你直接爬到了珠峰的顶端,之后你便只能发出诸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般的感慨。这些话说得一点也不夸张,我现在正忍着把电脑上其他电影统统删掉的冲动。

母与子,电影的每一帧都象是用画笔勾出,纯净到极致。它所描绘的母子死别,是我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最理想化的现实。这一切让我的脑袋变得空白,舌头失去言语,久久不能回神。

难以想象这样的电影拍摄于1997年,它的存在是如此不可思议。现在如果还有什么艺术电影的典范,那便应该是这样,拥有一种可以打倒所有人的力量。

 2 ) 并非影评

   伟大的影片,电影的史诗,油画般的镜头画面,细腻流畅的故事情节,引人心灵颤动的观影体验……
   苏联的电影灵魂与精髓也许并没有延续到现今的俄罗斯时代,但那些一个个伟大的名字,会永远镶嵌在人类影史浩渺璀璨的星空!索可洛夫便是其中一位。相比一下我们伟大(伪大)政党领导下的伟大(萎大)的中国,一片虚假繁荣的荒凉之地上长出的不是可以结出果实的种苗,而是一坨坨散发着浓郁“先进文化”恶臭的屎疙瘩!!!

 3 ) 短评写不下,只好写在这

    画面的确很美,可是其中的情感我很难理解(这让我很羞愧)。自从长大后,对于母亲的爱,我小半出于责任,大半出于深深的愧疚和同情。如此缘由,使我会在母亲生病时照顾母亲,可绝不会与母亲融为一体,同喜同悲,甚至做相同的梦。片中的男子怎么会对母亲怀有如此浓烈深厚而细腻的爱?这种爱,我现在甚至觉得在恋人中都很少见,只有父母对子女,或是小孩子对父母才会有。我呀我,是不是变得麻木冷漠不堪了……

 4 ) 索库洛夫的时间影像

索库洛夫强烈认为,让演员在镜头前想象和机器在演戏强调情感的抑制

全片情感压抑抑制,唯二两个情感起伏的一是母亲突然抽搐看到天上有个高大的人站着 二是儿子出走在森林里不知所措 最终趴在树上哭泣。这已经是奢侈的情感流露了。

油画一般的镜头的变形,鱼眼镜头的变形,让我们一直无法进入叙事,事实上也没有建构任何的叙事向前的推动力。观众游离在影片外,看着这诗意的,心理的影像,时间在儿子缓慢的走路,回头。呆滞的动作,母亲睡觉,呼吸,喝水,母子稀松平常的对话里,时间清晰可见的流逝而过。时间被呈现了。正如德勒滋所说的二战后的“时间 影像”电影。 电影里空荡荡的世界除了远处喷着烟乌啦啦而过的火车,荒无人烟,空荡虚无。人亦然。母亲说,生下儿子时候有人说儿子没有心。儿子同意,我只有头脑,没有心。我们从不知道他们从哪来,要做什么,我们一头雾水不知道他们在诗意的他们的世界里要做什么。这本身也在质问我们电影本质是什么的另一种拷问。

再者,他们确实无所事事

母亲行将死去,儿子陪伴最后一程。那么死去之后的人生呢?母亲担忧儿子要继续走她遭受过的罪。何尝不是呢?活在世界上的一生,都只是遭罪的苦难,人活在世界上为了什么!一切都是因为人类只是在这个“碎片拼接”世界里的虚无空荡的人类而已。世界已死,人类已死。

 5 ) FIFF21丨DAY8圆桌《母与子》:世上只有妈妈好

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鲍勃粥@给艾德林的诗@kc512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八天,最后我们讨论的电影是俄罗斯导演索科洛夫作品《母与子》,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鲍勃粥

我在场刊给了《母与子》X,如果让我用一句暴论来简单阐述的话,我会说母与子是非电影(Non-Cinema),因为这种过度刻意的铅黄的而且主要是空间扭曲的非主观镜头已经完全破坏了银幕上的呈现和现实的索引性关系(indexicality),这一点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场刊嘉宾 kc512

我给的是X,对诗意的一种误解,自然风景和死亡的母亲合在一起特别突兀。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3星。环境即心境,画面即语言,刺痛的失落感是很好的解蔽,不漏痕迹地体现着存在者既不是儿子也不是母亲,而是观众在体验。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首先的话,自然景观是这部电影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你们觉得那些空镜头在作为艺术风格的呈现之余,是否有参与到母子的情感互动当中去?

场刊嘉宾 kc512

没有,已在扭曲镜头中失去了意义,更像墙壁上的画画。

场刊嘉宾 鲍勃粥

我觉得自然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这部电影的自然给人以非常高度的人造感,因为正如KC所说的这些扭曲已经曲解了地貌本来应有的样貌,这一层蜡黄的滤镜高度将本鲜活的风景杀死然后封装在福尔马林的瓶子中,然后过一段时间再打开拿给观众去塑造一种追忆和怀旧的矫揉造作,这种已经失活的风景完全没有了主动性,被导演过度的平面美学所压缩成一种服务于最基础的情感唤起的工具。风景被封装,封装在了一个万花筒里,封装在了西洋镜里,电影镜头本应该通透的视角被抹去,Apparatus死去了,而那种最原始的机械开始复活,追随到了Pre-cinema时期的一种影像工具。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自然在电影里没有参与到母子情感之中,自然更多的用途是提供一种自然美的无目的判断框架,好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以装到其中。至于说为什么自然美会和死亡联系到一起,我想答案在电影里已经给出了,爱首先是爱美,要嫁接到美还必须是善,就靠导演的美学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下一个话题是,大家对于这种片中母子情感的呈现,会有怎样在实体化之外的理解?我其实是因为无人知晓单元的《小偷》才在这方面有特别深刻的感受,因为《小偷》里男主的亲生母亲是被弱化的,但他终其一生在追逐“父亲”这个形象,而本片是与母亲至死不渝的。同时《小偷》是一个政治指向性非常明确的电影,我就会想如果这样去对位,那母亲指涉的是什么?应该说我对《母与子》的好感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小偷》建立的,我是拉踩狂魔。

场刊嘉宾 鲍勃粥

我觉得在《母与子》中母子直接的情感并没有被完整的或者完善的呈现,很多部分更多的是依靠我们知道他们是母子关系之上所构建的,因为部分的扭曲和空间时间的模糊,其实已经很难感到那种情感的流动,更多的是一种粘滞,文本本身其实也并没有把本松散的结构给稍微带领出来,而是继续用一些碎片的东西来呈现,的确可能这是私人的部分,但是的确对我而言很难进入那个情景去体会,而且这种油画质感的平面阻碍了我的进入。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爱欲是一种缺乏并不需要指物,但要拍电影,肯定是要指物实体化,本片的母亲的逝去我感觉还是能在一种判断之中,成为实践导演美学的对象,而母亲本身,则是爱欲的指向,指向一种永久逝去的遗憾。

场刊嘉宾 鲍勃粥

我觉得毕竟是在风景中的非常田园的和诗意的场景,那么在这样的部分可能母亲大概就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暗喻,关于宗教和神灵,我的确当时也有在想到圣母与耶稣,包括那种质感和房屋的造型的确会让人往文艺复兴前的时期回溯,但是感觉这样的解读略微会有一点点过度。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基督教方面我也想过,但我觉得没有可经验和可以落实的成分,所以放弃了。

场刊嘉宾 鲍勃粥

主要是他们应该是东正教吧,那个我也确实不太了解。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对比《小偷》的感受就是,《小偷》里爱“父亲”,爱的是逝去的体制,这部里爱“母亲”,爱的是风土人情、土地本身,虽然很粗暴但这就是我的真实感想。我反而没太想到宗教,宗教在这部给我的感觉比较外在。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大地比体制更容易经验,也绝对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小偷》是烂片 ,这个结尾怎么样?满足主持人的拉踩欲望。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笑死,而且我可以发表暴论吗,我觉得母亲就是比父亲更值得爱啊。《小偷》那个男主我是无法理解的。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赞同,母亲是世界,父亲只是大地,而孩子是艺术品。

#FIFF21#DAY8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母与子

我知道这是一部美丽的片子,我知道这是一部深刻的片子,我知道这是一部感人的片子,但是我无法再看第二遍。痛快点吧,一刀毙命,如果非命令我再看一遍的话。
无疑是一种凌迟,一刀一刀,刀刀都是最柔软的地方。
画布上阴冷的天空,大团大团的乌云,就像被水湮湿的中国画,远处传来隆隆的声音,似在乌云中打破了雷神的袋子。青葱般的绿色,弥漫了大半个画面。
就像荷兰画派的油画,一样的调子,不同的是这儿的是凝固,而他们的是流动。流动的绿,流动的云,流动的人,流动的感觉。在这儿除了寂静还是寂静,时间的停止或者死亡。
我在想什么?电影给了我空间、时间,都是广漠的,完全不受局限。
很多信件,不知道来自何方,甚至不关心,他在那儿,从亘古以来似乎就如此。我所喜欢的只是有人在旁边慢慢的读,让我回想起你昔日的眼神,回想它们浓重的阴影。澳洲海岸的阳光于我何干?加拿大冰湖的风光、伦敦街头的小贩、威尼斯两岸的教堂,模模糊糊,他们是另一个世界的故事,此刻,我只分享彼此。
眼前这个垂死的老者是我的母亲,应该是我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她额头的风霜、眼角的皱纹,那些辛酸,我是永远也无法了解的。我拙于言辞,我所能作的只是抱着她带她出去散步,在夏日的午后,在长满绿草的山坡上,在白杨树下的长凳旁,有时一阵风吹过,叶子会沙沙的响。母亲是教师,昔日的学生如今天各一方,我猜测着是不是彼处也会有此刻的乌云、此刻的雷声、此刻的静谧。母亲的眼睛慢慢合上了。
people live for no reason but they die for some reasons。她说。
那一刻我觉到了恐怖,生命对于她而言已经不再是一种类似神的恩赐之类的东西,只有痛苦、纠缠、永无宁日。面对死亡,我害怕的是孤独,母亲害怕的是未知。我们害怕的东西不同,但是对于生命此时我们才明白执着的意义。
相濡以沫,此时才是最贴切的形容,这四个字已经被使用得完全失去了美丽的含义。
我感觉到我的生命无边的渺小,渺小到只有在母亲身旁才能被感觉到。

很多时候人们说的太多了,电影仅仅成了图象的电台,语言的背景和陪衬。我只想静静的仔细的看一部光与影、表情和眼神、呼吸与动作的电影,我只想在看完以后一两天内或者更久能够时时回想起那个神秘的下午,慢慢的想,伴着黄昏迷离的流光,伴着玻璃窗上划过的鸟儿的啁啁,伴着从屋内看出去摇着叶子的白杨树,伴着随着片断从前只在黑夜无人时浮现的过往......
长长的旅程,而这里只不过是一段。你看见了吗?远远的向下看去,一列火车冒着白烟慢慢驶过碧绿的田野,它将要去往何处?你看见了吗?一群候鸟在天空留下翅膀的痕迹,它们是不是准备回乡?你看见了吗?从四面八方吹过来的无边无际的凉风?那些东西永远只在你心灵处最柔软的地方,深深的埋藏着,很久很久以后你会想起,带着微笑,你向窗外看去,只有阳光满地,和被泪水扭曲的模模糊糊的影像.....

 短评

诗情画意,摇曳残烛,风声鹤泣,草木皆悲。

6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浓雾,与圣像画式的自然景观,平面构图,塔式美学的遗产;低吟,缓慢的镜头运动令观众的感知犹如正在走向生命尽头的母亲,一种超越影片实际68分钟RunTime的内在体验。她能感受到时间的绵延,一种在语境中暗示着余生的时间,并在这种不可控的流逝中召回过去的晶体。《母与子》没有剧情,只是儿子抱着母亲衰老的身体行走在乡村的蜿蜒小路上,广阔的听觉空间暗示着生命,或者超验性支配力量的存在,将逝之人呈现出一种返祖的状态,生命预示着自然的环形叙事。而《母与子》却是宗教狂热的,进入自然代表着一种虔诚的无限弃绝,并在自然之中接受神启的沉思。

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呃~~~~实在是没法看懂~~~~~感觉太悲凉了~~

13分钟前
  • 较差

画面变形,人物简单,几乎没有故事,说实话,我是真的受不了这样大师的片子。我问大冉子,你觉得这片好看吗。她说好看。我问哪里好看。她说风景好看。囧

15分钟前
  • 星尘战场
  • 还行

索科洛夫,你完全抓到我的G点了...

17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人烟罕至,静谧非常,这里的景色如同律动的油画一般.不是塔可夫斯基而是索科洛夫。之前看摩罗神的时候手法就是氲氖般的却是冷色调。看俄罗斯方舟的时候满是长镜头。看这里的母子之情,暖暖的色调和拍摄手法以及叙事方式让人有一种无力挣扎的绝望之感。

2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一幅美的让人走不出来的流动的俄罗斯乡野油画卷,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27分钟前
  • 冉笛
  • 推荐

好好看的片子TAT,看似是波澜不惊的镜头语言,其实是以静捉动。你甚至听得见时间流走的声音……真的被这部片子打动,那个男人倚靠在树上哭泣,那一刻风起鹤泣,时间似乎都凝固了,美不胜收。

30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力荐

艺术便是把人们难以形容的感受借由理性的方式描述出来。所以在索科洛夫极具感官创造的《母与子》里我们看到诗性电影所承载的这份浓郁情感。渺小如溪水一般流淌的声音与影像最终凝结成一幅画,你能在那些静谧安详的画面里读取到千丝万缕的理解。我想,再也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讲诉人之生死的孤寂和伤感了。

34分钟前
  • Muto
  • 力荐

油画般染开去,亏我坐在姑苏月下,溶溶地还能打起盹来。“你带我走”是最大动容处,这样子相依为命,草木,老屋,摇曳的残烛,再生的魁梧。呼啦啦就这么丢开你,走了。

36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孩兒反哺卻無力,蒼帆漸盡碧空處。如其說索科洛夫是個電影詩人,還不如說他是一個尤其擅長氛圍音樂的音樂家。

39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凡是让我看了产生写作欲望的,都是好电影。

44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他真的不想妈妈死去吗?或是他真的希望妈妈永远活下去?他真的不想离开这个毫无人迹的地方吗?或是这个不毛之地就是他所有希冀?答案总在两个极端中游移。但是,在一切尚未尘埃落定前,他必须学习面对自己,也必须得学习面对死亡,无论是眼前妈妈的死亡,还是日后属于他自己的死亡。他总要这样做的,想要在万物的沉静中得到指引,想要离开内心的喧嚣而获得永久的丰腴的沉静,就必须得经历这样的对自我的质疑和探索。

47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8.5/10。①如简介所写:将死的母亲在儿子的陪同下默默享受最后的时光。②静谧而诗意的氛围的营造:除了滤镜下朦胧+变形的画面这一设计外其他影像技法照搬塔可夫斯基,但构图的力道明显与后者差距不小(甚至对景深的运用都乏善可陈),扣1.0。

50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力荐

同样师承老塔,始终逊于小塔。老塔小塔的镜头,除了美,还有思想;索科洛夫的镜头,除了美,只有空洞。

5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我知道我们终会重逢。

56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这也太美了趴,形式的造诣到了极致也就同样诞生、蕴含了思想。借王国维“造境”一词(“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缓慢电影谱系里,卡洛斯雷加达斯的《柳暗花明》和索科洛夫的《母与子》可以并称造境双峰(或者也可以再加上阿隆索的《安乐乡》)。两者都采用某种方法使得电影画面产生畸变,卡洛斯声称“就是厌烦了用正常的视力状态去观察事物”,采用方形构图(同安乐乡)+增设棱镜并打薄,由此产生重影效果。《母与子》以作画的方式抽空了景深,将电影变成画面,长镜头的移动类比人们打开卷轴目光随画面的移动,空间的抽空留下的是时间,这是一部时间-影像

57分钟前
  • 江寒园
  • 力荐

母子间的情感,以舒缓的节奏浇灌在静谧流淌的时光隧道里。有人说好电影是不需要色彩的,如同本片在内的索库洛夫影片。有人盲目迷恋长镜头,不过索氏长镜头的确动人心魄,同时催眠效果一流。睡过去两次,分三段看完。另外不知道是否为片源问题,本片有大量虚焦及拉伸画面。

58分钟前
  • 麻麻睇
  • 推荐

8/10。 呢喃语页的沉寂往事+跨越生与死的精神之歌。扭曲静谧的镜头堪比印象派画作的神秘美丽,噢,伟大的索科洛夫!哪怕你只学到了塔神的皮毛仍就可以美得难以言表,好比不同分子间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在我心中猛烈扩散开来!当然,还不值五星。

5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缺乏那种真实的诗的观察……

1小时前
  • icema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