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劫佳人》的故事由一场汽车爆炸引出,这场汽车爆炸是全片的第一个情节点,它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全部串联到一起,昆兰警官、瓦格斯、苏茜、葛兰迪家族…
一场汽车爆炸后,剧情出现了两个分支,一个是以瓦格斯为正面人物,汉克·昆兰为反面人物的主线情节,此时两个人的目的都是调查爆炸案,找到凶手;而这一情节的起因是爆炸发生在两国交界,共同处理。另一条故事线是以苏茜为正面人物,葛兰迪家族的乔大叔为反面人物,这条线是由葛兰迪家族的行动推动,最终目的是威胁瓦格斯,撤销对哥哥的控诉。
影片中有几个情节点,第一个是两国边界汽车爆炸,将主要人物串联在一起;第二个是在桑切斯家的谈判,此时瓦格斯发现昆兰无证据逮捕买鞋的墨西哥人,出于对法律程序的尊重,对制度的重视,瓦格斯的目的变为搜集证据揭发昆兰,而昆兰也因为害怕自己的名誉受损,加上葛兰迪的怂恿,目的变为设计陷害瓦格斯;第三个情节点是当瓦格斯找到证据后,与一些官员及昆兰的旅馆谈判,此时矛盾进一步升级,在一个制度里,法律和警察,谁能够获胜?这一情节也在其他的官员的对昆兰的态度中左右了观众的观点,昆兰真的有罪吗?昆兰是腐败的官员吗?这里瓦格斯的失利也是使他做出偷听这一举动的直接动机;第四个情节点是瓦格斯录音昆兰,昆兰杀了皮特,最终在真相大白前,昆兰死在了河水中。
在人物塑造上,瓦格斯和昆兰两个人是绝对的对立面,虽然都是警察,目的都是办案,但在行动的方式上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昆兰是位名探,高效办案,但却忽视了程序与证据;而瓦格斯凭着自己的一腔正直,坚持凡事都要讲证据。从影片一开始瓦格斯严谨认真的行为方式给观众传递出正直的符号,相反昆兰凭借直觉判断的行为,传递出腐败、堕落的讯息;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当昆兰讲出有关自己妻子的故事时,对人物稍微有些同情,在结尾处,昆兰说自己工作30年,仅有一个农场,加上昆兰死后,警探带来消息,昆兰的判断没有错时,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对昆兰的态度变得怜悯。
瓦格斯从一开始就给人带来严谨、体面的形象,在情节的发展中,瓦格斯以一直以讲究制度和证据为自己行事的标准,在瓦格斯寻找妻子和揭发昆兰的双重压力下,瓦格斯做出了违背自己标准的行为——偷听录音。这里情节的安排使得人物更具戏剧性,也更形象的表现了瓦格斯的也是为了目的出发的人,所有人都没有很高尚。
苏茜在第一次和乔大叔对峙的时候,睿智且机敏,到后来变得被动和无助;苏茜在被葛兰迪家族陷害的极端情况下,不顾一切跑到窗外求助,人物形象多面。
在影片结尾处,也是故事最大的戏剧性情节,昆兰的判断是对的,但昆兰死了,因为昆兰没有在意制度和程序,即便他是正确的,制度和正义,该如何比较。结尾塔娜的台词,“判断一个人有那么重要吗?”也给观众留下了空间。
公民凯恩的好,我不懂;
历劫佳人的好,我懂。
开头的长镜头,完美展示了悬念的意义,以炸弹开始,以爆炸结束,从凶手的视角展示一切,观众随着凶手将炸弹放到汽车后备箱,受害者上车,大全景展示环境,再切入汽车的画面,汽车出画,主角入画,汽车再入画,观众已经参与到电影中,有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爆炸了。
看完这个镜头,我想知道放炸弹的是谁,为什么要这么做,是的,看电影有了目标,奥逊威尔斯在1958年拍摄的电影现在国内上映的大部分电影都比不了,时间有时候会改变一些东西,有时候不会,如何用镜头讲好一个故事,不容易,这部电影的命运是坎坷的,奥逊威尔斯的剪辑版被片场否决,被制片厂乱剪一通后,奥逊威尔斯写下五十多页的修改备忘录“在结束这份备忘录时,我极诚挚的恳请你们赞同以我的剪辑模式剪辑影片,我在其中投入了多日的艰辛劳作。” 现在的版本根据奥逊威尔斯书面意见进行了调整,电影画面有些跳帧,如果一切按照奥逊威尔斯的做,这会是更好的电影。
看这样的电影是一种享受,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罪恶丛生到川普想建一道墙阻住非法越境者。这部61年前拍摄的电影与现下的主题有关,只不过奥逊威尔斯的构思出人意料,是墨西哥警察扮演正义一方,美国贪污警察和墨西哥裔扮演邪恶一方。出人意料的故事,悬念丛生;出人意料的镜头,调度从容;出人意料的表演,奥逊威尔斯本人出演邪恶警长。
警长指出的凶手不被墨西哥警察相信,墨西哥警察认为警长栽赃,但最后的结果显示警长指出的凶手确实是凶手,警长的直觉是对的,但是警长的手段是非法的。最后的片尾警长的部下喜欢警长,警长朝他开枪,他也朝警长开枪,两人相继毙命,这就是所谓的相爱相杀,奥逊威尔斯这个故事很超前,估计当时的人一时还接受不了吧。玛琳黛德丽,珍妮特利,还有查尔登·海斯顿,但表现最好的还是奥逊威尔斯。
没人知道汉克·昆兰倒下去的那一刻,心里在想些什么。
老伙计曼西斯的血滴在了他手背上,一滴,两滴,三滴,呈暗红色。
“皮特,这是我为你挨的第二粒子弹”
但也是最后一粒子弹。
瓦格斯警官高大英俊,他的新婚妻子苏西甜美可人。虽然好人被构陷令人义愤填膺,警官的追寻过程惊心动魄,最后结局的大团圆也令捏住一颗心的观众热血沸腾。
但也许我不是唯一一个,对汉克·昆兰的死感到动容。
他肥胖的背影倒在漂满渣滓的污水里的那一刻,并没有掀起什么水花。但那一刻,仿佛甚至连正义的伸张都褪色了许多。
没错,汉克·昆兰是个绝对意义上的坏蛋。他在警察署工作了三十年,靠着他的著名“直觉”破了上百个凶杀案,是上司心中可靠的下属,搭档心中无敌的存在,恶棍听到他的名字闻风丧胆。
但当瓦格斯警官阅读卷宗时,却发现他破案的关键是那些根本不该存在的“证据”。昆兰的“神探”之名,多半来源于他对嫌疑人的构陷。
“他投到死囚里的那些人怎么样了?为他们省省你的眼泪吧。”
瓦格斯警官对曼西斯这样说道。
是的,如果,这些人都是被他“构陷”的,如果这些人并没有罪呢?
昆兰出场的时候是个傲慢、冷酷又满嘴下流话的胖子。这个世界对胖子并不友好,而当这个胖子又一脸猥琐地谈论脱衣舞女郎、和天降正义的男主角作对的时候,这个世界对他就更不友好了。
昆兰的面具第一次破碎,是在老伙计曼西斯的嘴里。曼西斯,这个没什么能力的老好人,开着车带着女主角苏西去汽车旅馆,一脸崇拜地谈论起昆兰和他的瘸腿,说他如何救了自己的命。
“Captain Quinlan!”
曼西斯大声回答,对女主角问“who are you talking about?”的疑问表示不满。仿佛在这个靠近墨西哥的小城,没有听说过警长昆兰的大名就是一种恶行。他一脸骄傲地谈论起昆兰怎样戒掉了酗酒,“我以为是汉克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情”,“不用睡觉也能工作不停”。
随着昆兰露出他的狰狞面目,对柔弱的嫌疑犯小哥用刑,在男主面前张口说瞎话地坚持证据存在,在和大反派同流合污之后,这个恶人的面具第二次破碎,在对他无比信任和崇拜的搭档曼西斯面前,谈起他年轻无知时,妻子的死。昆兰谈起自己的苦苦追索,以及罪犯的逃离法网却意外死在了比利时。
“这是最后一个逃出我手心的罪犯。”
昆兰说。
‘“瓦格斯想和腐败做斗争,这就是他会得到的战斗。”
突然,这个恶棍警长的胖脸,多了一分深沉和坚毅。
警长昆兰,是否真如我们看到的,是个罪人?
哦,写到这里才想起来,之前昆兰的面具还破碎过一次。那是在风吹得旧报纸到处飞的午夜,一众警探、DA远远听见塔娜家的自动钢琴的弹奏声。这个抽吃着糖的胖子眼睛突然亮了起来,那经历过沧桑的美人眉宇间笼罩了一层轻轻的雾霭。
“我没认出你来。”,美人上下打量了他变形的躯体一眼,“你不该再吃糖了。”
“要么是糖果,要么是烈酒。我希望我长这么胖是靠了你的辣椒。”
昆兰看着旧日情人,眼角的皱纹里带着温柔的微笑。
仿佛他注视着的,是曾经那段美好时光。
那段遇到烦心事的时候,可以带上两箱威士忌,在塔娜家里躲上两三天的美好时光。
但他终究戒了酒。诀别了塔娜。不再回头。
是否从那时起,他做出了最后选择,选择拥抱深渊,从此走入无法回头的黑暗里?
已经无人可以知晓了。
昆兰在这个故事的时间点里做了三件肮脏事:构陷蒙骗富家女的穷小子、杀死黑帮老大、构陷女主苏西。
最后穷小子招了,他的确杀了富家女的父亲。
黑帮老大和他的手下恶行累累。
女主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伤害,没有被注射毒品,也没有留下犯罪记录。
然而这只是完美的巧合。如果穷小子没有犯罪呢?如果苏西不幸被黑帮分子伤害了呢?如果黑帮老大命不该死呢?
谁能保证昆兰在三十年间的每一桩案子,都“巧合”得如此完美,让罪恶的人受审判,让无辜的人获得正义?是谁给他的钢丝绳上了保险,又是谁能信誓旦旦替他立誓,他从来没有在“枉法”之中,没有过偏颇或有失公允?
有些人的命运里,接受过黑暗之吻。
没有人能解释那是怎样的一种能力,仿佛魔鬼在某个关键的时刻和地点,牢牢攫取了你。
你没有变成魔鬼,但你也知道,你也再做不成你自己。
你用魔鬼的方式思考,你用最黑暗的眼神看着周围,你所经之处、你所看到的一切,都仿佛燃烧着鬼火。那些人回头看你,你不用第二眼就能分辨,那些人头上长着恶魔的角。正如你自己头上长着的那双一样。
你不用证据。你知道他们在哪里。你知道他们是谁。你知道他们曾经做过什么。
说服陪审团和法官并不是难事。说服你那些老练但有些愚蠢的同事并不是难事。
难的是说服你自己。
你试着逃避那道障碍。你试图告诉自己仍然是正常、善良的公民。你试图灌醉自己,假装自己没有那种能力。你试图不去看镜子里完全变了形的脸。
你试图回忆,塔娜,和那些美好的岁月。
但那双无形的手牢牢攫取了你。那条绳索扼在了你的咽喉上。
你最终,还是走出了那一步。
曼西斯,我要怎样告诉你,我没有陷害任何一个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罪,我替上帝对他们宣判。
只是,我迟早也会去上帝面前,接受对我的审判。
“你怎么评价别人,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他面朝下倒进了那潭污水里,而他的灵魂早已坠入了深渊。
但是,昆兰警长,你真的想要被拯救吗?
又或者,被不被拯救,对你而言,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第24届法罗岛电影节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历劫佳人》,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毁誉参半的评价了!
@米米
满满的镜头调度啊,可能对同行很友好
@carter
我已经说了很多遍,但威尔斯的电影出现在法罗岛一次我就要再说一次。我已经受够奥逊威尔斯了!
@donnie
美国警察与墨西哥警察之间的斗争,绑架警察老婆,栽赃罪犯,剧本真的精彩绝伦很有想象力。起初我们都以为是他,结果竟是他
@Joyside
看奥胖拍film noir是一种享受,用最少的陈旧性语言拍成了最大程度的幽闭黑暗,将现代性突出至极
@小植野
导演顶级场面调度,光与影的构图视听满分,很大程度上拯救了这个颇为无趣的剧本,非线性叙事虽然复杂但是故事内核撑不起来,让整个故事有点空洞。
@小宁波
奥逊威尔斯不愧是现代电影之父。历劫佳人中的每一个运镜放在当下的任何类型片中都不过时。开篇长镜被后人津津乐道,多线叙事的手法别具一格。尤其加入迟暮老汉和红颜知己的组合,将昆兰这个人物刻画得更丰润了一些。这是一部元素非常满的黑色电影,同时又不失风格。
@脏脏豆
我的心會因為內個風情的墨西哥女人加速跳動。
@Rightchi
威尔斯对于光影、机位和剪辑已经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地步,整部片简直是美轮美奂;不过威尔斯知道自己拍的很像搞笑片嘛??
@消亡之人
谁是佳人?谁在历劫? 是美国甜心熬过了墨西哥恶棍和毒枭,还是墨西哥英才胜过了自以为是的美国警长? 镜头当然好。开场的长镜头乱中有序,行人与车流成为两股交错的力量,被塞入炸弹的豪车被反复拦下,爆炸案也因而和这对仅是路过的蜜月夫妻的命运发生交缠;频繁出现的仰角镜头不偏不倚地赋予每个角色以隐秘,也一再强化着美墨之间紧张的对峙关系。 可故事是多么无聊。一对跨国夫妻在两国边境遇上跨国作案,美墨关系理所应当成为重点,那条长而无所防备的边境线也一度被两人拿上台面讨论,但最后看来也只是闲谈。妻子坚韧的形象一开始有所展现,后来却依然沦落为花瓶般的点缀。尽管丈夫和警长的形象也没能丰满多少……
@热情华夫饼
几乎全方面都是完美无暇的。并非单纯的正邪对抗,而是将一个关于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的思辨命题套在了双雄对决的框架内。更为惊人的是结尾的处理,塔罗牌预言给传统意义上作为反派一方的失败赋予了极强的宿命和悲剧色彩,你可以说是威尔斯的自恋,但他的角色在大部分时间里确实比男主角更吸引人,一个真切地怀着正义行恶的悲情枭雄。
#FIFF24#第5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7.9
这不就是那首诗吗,人群以为她在招手,其实她在求救——在苏茜被悬置人头惊吓时,这个可笑的场面出现了。表面放置一个公权与私权制衡的空壳,可程序正义战胜目的正义这件事也太过简单。因为时代变了,所以实际路线一直是人物心理,汉克昆兰的专横都来源于他的恐惧,但凝睇他的目光却在帮助我们远离他,极致的仰角和俯角都是主观镜头,谁会那样注视他呢。最终,我们对他的感情,也只是从老鸨与搭档那里得来。
“这是部真正的电影”,大家都在用这种话形容自己喜欢的电影,所以这是部真正的电影。于我而言那个从特写开始的长镜头有种神学意味,恐怖被事先张扬起来,画面从最近的景别也可以跨度到最遥远,内部完成的是一种蒙太奇效果:时间与空间上都有纵深,但信息量却切割得清清楚楚,以此制造意义。边境线那一侧和这一侧都有着独属自己环境的稳定结构,跑车与苏茜瓦格斯夫妇的交错则是一个熵增过程,它们都作为彼此秩序的闯入者存在。
若按结构主义叙事学来讲,昆兰的跛腿象征着他某种内心的残缺:妻子被人勒死的事始终萦绕他脑海,或醉或醒时;而手段无论多恶劣,他都要确保正义是获胜的。但没必要以这种分析的方法,他是奥逊威尔斯,昆兰是另一个公民凯恩。他妻子被害的这个案件又是一种对黑色电影反讽的处理,摆明了不会按部就班地揭露这个人物过去,除了提供他最终的杀人手法证明外,并没有什么心理转折上的用处。昆兰跛腿这个缺陷根本不耽误他追凶或谋杀,恰是在说在讲手段的不正当并不影响结果的正确。桑切斯供认不讳,档案前史里也并没有人是无罪的。曾经玫瑰花蕾什么都不是,而这次结语的含义是他身上仅受过的两记弹伤。余生在为他曾经落下的残疾还债,说,“彼得,这是我为你而中的第二枪”。
最大的幽默感也在于此,而不是守夜人突然关上的音乐。等到昆兰死了,瓦格斯也会成为他。他怀疑昆兰,同样是靠的一种所谓“直觉”;而他最终的取证方式,也是攻其下三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怒殴墨西哥人,又设计了窃听。妻子被害事情曾经降临于昆兰,让昆兰明白了“手段无论多恶劣,他都要确保正义是获胜的”这件事;而等到瓦格斯的妻子被陷害时,他所走上的也是并不光明的一条路。不可避免的是他终将信服昆兰的哲学,继而成为恶本身。广受追捧的《杀人回忆》也设计了一样的二人关系,但那都在近五十年后了。老鸨的最后一句说得对,“某种意义上他也是个人物”,这既是种无比从容的幽默感,又填满了威尔逊对人类命运的无奈,“你的未来早已消磨干净”。他们在凝视深渊的同时——这可能有如此多角色仰拍镜头的意义——深渊也在凝视着他们。毕竟本就有所意识的是,如此极致的仰角都是主观镜头:要不然,谁会那样注视他呢。
一共有三个版本,对吧,我看的是111分钟的,不知道是否需要担心。“历劫佳人”这个翻译,真的很糟糕。
第一部分:
电影开头运用长镜头方式,将炸弹的放入,汽车的行驶以及瓦格斯夫妇陆续表现在画面之中。
整部电影以黑白色调为主,以探长夫妻的视角展开讲述,发生了爆炸案件。一开始一头雾水,认为给我的想法是这部电影只是想要讲述一个抓杀人凶手的故事,到了桑奇斯的房间,昆兰诬陷了他,说是他买炸药炸死了那个李尼克。
后面很好奇的是为什么很多人闯进了苏西的房间绑架了她。从苏西与隔壁房客的交谈可以猜测出葛兰迪黑帮混混要给苏西注射毒品并对她进行绑架。
第二部分:
发生爆炸的汽车上的女人的台词已经暗示了炸弹存在的可能性,即“滴答滴答的声音”。
昆兰的第一次出现,以仰拍他为主,其他人以俯拍为主,表现权力的对比,以及放大昆兰的镜头,拉近与他的脸的距离,已经表现了昆兰的不太正义的警长形象。
结合一段钢琴的背景音乐,昆兰进入一个女人的房间,与她进行交谈,与后面的剧情结合,这个女人是昆兰从前的情人。
苏西被手电照着,背景音乐是一段紧促的音乐,烘托紧张的气氛,通过扭下灯泡,扔灯泡等一系列动作,表现苏西的愤怒。
里士托要逃跑的时候用了一段循序渐进的音乐,比较搞怪。
苏西入住新的旅馆,这段使用了带有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搭配旅馆服务员的惊慌失措。
镜头跟着瓦格斯进入街道,给后面的汽车留了相应的镜头,再到瓦格斯在商店打电话时,北京后两个男人在推搡,接着镜头跟着两个男人进入房间,我们才知道是葛兰迪两个人。
镜头以瓦格斯开车分为两个视角,一个是正面的开车视角,瓦格斯两个人在交谈,一个是车驶出视野。在车驶出画面的同时,电影的画面渐变成苏西所住的旅馆。
从在桑奇斯房间,瓦格斯见识到昆兰的逼问手段,才知道昆兰的行事风格,从而韦下面的剧情找到昆兰栽赃嫁祸的证据做铺垫。紧接着乔叔叔拉着昆兰讨论是否要合作把瓦格斯夫妇搞定。
整部电影变成了两条线索在进行。一个是苏西被绑架,一个是瓦格斯在调查。
在酒吧之类的地方,瓦格斯将葛兰迪家族的混混都打倒了,这应该是整部电影中唯一打斗的场景,这里运用前后镜头的切换,将瓦格斯打斗的场面完全的表现出来。
第三部分:
(1)昆兰与乔叔叔在房间。在这个场景,昆兰与乔叔叔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从互相坦承到乔打电话到警局,昆兰与彼得交流,让其逼供桑奇斯,之后经过一番打斗,昆兰将乔叔叔勒死之后将其放在苏西的床头,门上贴着一张纸“Forget Anything”,我认为这有导演自己的想法,但是我看不出后面有任何与之相对应的情节。同时,在这个场景中,依旧使用了电影开头的背景音乐,加上乔叔叔那在黑暗中令人窒息的头颅,将整个剧情提上高潮。
(2)瓦格斯,昆兰以及皮特。在这个长时间的场景之中,分别是瓦格斯与皮特之间的对话,皮特与昆兰之间的对话,瓦格斯与昆兰之间的对话。
瓦格斯与皮特。在这段对话中,瓦格斯一再强调昆兰的确做着邪恶的事情,苏西没有做玷污清白的事情,以及昆兰的手杖,皮特的话已经表明了昆兰所做的穷凶恶极。
皮特与昆兰。皮特一直在逼问昆兰事情,昆兰说:“你现在和那墨西哥人越走越近了,所以你身上有那玩意?”在这个场景,他们两个人在前面走着,瓦格斯在走在后面接收着录音,紧接着到了桥,两个人在桥上走着,瓦格斯带着录音机在桥下接收信号,由于桥的原因,昆兰听到了录音机的声音,由此对应前面他说的那番话。
瓦格斯与昆兰。昆兰将皮特打死,跑到了桥下去洗手,手上满是血迹,瓦格斯与他之间的交谈,已经变成了获胜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对话,不过最后昆兰还是没有打死瓦格斯,或许说,这是他仍有良知存在的证明吗?
8.8 奥逊威尔斯真是场面调度之王,开片的长镜头和杀害uncle joe两段实在是超越时代,剧作上也充满亮点,聚焦美墨边境,炸弹案只是一个幌子,最终牵扯出的是深层次的罪恶与复杂,警察quinlan正是那个touch the evil的人。
看的是重剪版。这故事是真差劲,但除了故事之外的一切是真牛逼。电影化程度高到令人叹为观止,随便挑一场戏都是炫耀技巧般地牛逼……
看的是按照导演原意剪辑的版本。开场三分多的惊艳长镜头跨度之大,调度之复杂的确是影史经典。中间多处对白均是长镜头。在摄影和调度上多有亮点。奥森·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才华横溢。但对白和剧情有些紊乱,时常故弄玄虚,稍显沉闷。感觉遗憾和失望//20161231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2016最后一部
复杂的非线性故事结构,对美墨边境罪恶的最早写实。开篇的长镜头真是让人赞不绝口,差点从座位上跳了起来......虽然男女主角都挺蠢的,但结尾充满人性化的怜悯,大大提升了电影的格调。更喜欢英文名~
黑色电影的典范之作,也是奥森·威尔斯的天才之作。本来只是通俗的犯罪故事,却被奥森·威尔斯拍成了以气氛营造和先锋摄影见长的黑色神作。奥森·威尔斯亲自出演大反派,气势逼人。影片有三个版本,我看的版本是专家根据奥森·威尔斯的备忘录重新剪辑的版本——据说最接近奥森·威尔斯本人的原意。
佳片历劫成绝响,人间再无奥尔逊
3.8,开头三分钟的长镜头确实惊艳,场面调度完美,以及电影中的光与影,这都是技术上的优点。爆炸案只是噱头引子,就像是线团的一头,而背后的秘密与警察断案的腐败才是影片的重点,立场不同,看待事情的方式便有不同,结果正义与程序正义毕竟不能兼得,结尾不那么重要的结果又黑色幽默了一下。
威尔斯最非凡的类型片作品,以及谁能想到玛琳·黛德丽只花了一个晚上拍完的短短四场戏造就了她生涯最伟大的角色呢?Goodbye Tana. Adios!
【B+】开场第一个长镜头的调度就直接把我下巴都看惊了,剪辑叙事摄影音效等各方面想法都领先于时代,奥斯威尔逊太厉害。
万恶的环球把威尔斯的亲自剪辑版篡改,经后人根据他五十多页的遗稿重新剪辑才贴近原版。影片在叙事上其实并不吸引我,尤其陷进去了大段无聊的推理片段。开头三分钟的长镜头简直是炫技,与炸弹设定时间相同吸引观众,注意点的挪位与演员复杂调度,摄像机的景别变化与纵深感特写感来回切换保持广阔性与开放性,长焦镜头与克服打光的高难度,而在爆炸之后改为手持摄影,这就是现代电影的叙事语言。奥逊•威尔斯太自恋了,基本上他出现的镜头都为仰拍。旅馆杀人片段拍的好极了,高速伶俐的流畅剪辑,其实是三条蒙太奇线索分向发展,配合虚焦镜头加斜构图给人压力感简直扣人心弦。这里还要说威尔斯对于影视声音的运用,在音乐上每到高潮处便用音量加大的鼓点乐象征剧情矛盾的高峰,包括演员台词与环境音融洽没有后配感。结局拍的好,正义与邪恶只是一纸之隔
开头长达3分20秒的长镜头来来回回看了3遍,很强大的长镜头;影片中对光影的调度也真的是令人惊艳十分,总是时不时倒回去再细细体会一番,95分钟的影片却足足让我看了130分钟不止。影片中的主题,关于善与恶的较量,还是令人深思。不过喜欢这部影片更多是因为它的镜头而不是剧情。
开篇穿越美国和墨西哥国境的近四分钟,流畅鬼魅的长镜头,至今奉为经典。被剪辑后95分钟的版本,威尔斯写上58页长文抗议。不果。当时上映遭遇票房口碑失败。而后较接近威尔斯本意的108分钟完整版本再发现。因戈达尔特吕弗评价获得重视。。。。
奥逊威尔斯又一天才之作。1.开场升降机+推轨长镜揭示与设悬,爆炸后兀转至无序的手持摄影。2.多线叙事,威尔斯演的傲慢腐化警长似公民凯恩,黛德丽说:你的未来全用光了,神叨守夜人。3.暗调高反差布光,多逼仄倾斜的仰角特写,营造焦虑气氛。4.超前的破坏性音乐,嘈杂音效与静默。5.剪辑妙到毫巅。(9.5/10)
这片就像welles本人 开场惊艳 后面气短
4.5。成熟自如且自然的反传统地甩同年代好莱坞电影几条街,威尔斯当然远不甘做一个简单内容的高级呈现者,那些个后景事件的设置与冷冽怪异的人物和剪辑让电影正常的叙事秩序被破坏,你更会记得的是什么,会是那些狂欢的青年、旅馆守夜人、奥逊威尔斯的老油条警探、那些镜头的徜徉运动、那些突然出现的构图线条,他们的怪异同样也被怪异的仰视着,在这样迷离的电影形态下还能兼顾着故事本身的流畅与深度真是惊人,早该能在这里看到奥特曼《漫长的告别》的前身啊。
头一次有了搞一套家庭影院系统的想法,因为想二刷却无法想象拿电脑怎么二刷……会有种电影作为语言是按照抛物线来发展的感觉——怎么说呢,我也没觉得没发展,只是可能随着时间的前行,电影可能会发展成为另一种艺术媒介,变成另一个新门类,不再是“电影”了;电影本身作为语言已经到头了;电影迷总有一天要变成京剧票友一样(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的纯瞎白乎
运镜构图取景各种炫技,剧情观念表演各种俗套,还真是雅俗共赏,各取所需。
好演员撑不起烂角色,好影像遮不了烂剧本。疯狂抢戏的威尔斯就是个膨胀的气球,立体虽立体但立不了地,其他角色更别谈。影片整体节奏像飙车,强情节一个接一个,却没有缓冲和对比,飚到最后除了恶心也没剩什么了。
永远不要跟珍妮特·李一起进荒郊野岭的诡异汽车旅馆,一定没好事啊,搞不好还会碰到诡异的酒店经理。视觉和技巧方面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了,把光影和声音结合得十分完美。奥森威尔斯自己当然也是十分自恋吧,不仅抢戏天王,还把主角故意弄那么蠢,还一蠢蠢一双。。。
#资料馆留影#作为米国电影界的异数,奥逊•威尔斯的“三观”与一般人不太一样,纵然作品寥寥,可他的电影即使如今看来也“骨骼清奇”,在这部独特的黑色电影里,竟然隐约能看到希胖《精神病患者》的影子,连女主角都是同一人。而一样是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故事,他扮演的反派警长立体真实可信,屈打成招捏造证据,游离于黑白两道,又兼有凯恩一样的矛盾性格,而这个人物立起来以后,加上玛琳黛•德丽的客串,一众人物置身于社会的黑暗地带,批判的力度空前猛烈,甚至让人一瞬间想起黑泽明《天国与地狱》一类的作品。PS 奥胖真的已经老了,但又有了教父的威严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