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电影,但意外的诙谐,我看之前就没觉得会是个多沉重的电影,仔细琢磨感觉是因为这个片名就已经有点打趣的口吻。电影用的插叙的手法,时间线上交错,让人从一开始就没有了对主人公结局的担忧,知道不是什么惨剧了,这一下心里也就轻松不少。
你会看到电影中红卫兵很喜欢用各种歇后语,我认为这是一种强行掩饰自己没文化的行径,刻意地在讲话中加入各种没必要的歇后语,以此加强自己的语气,拙劣地过把官瘾。从电影后面来看,感觉他们应该是从二哥那学来的,其实在他们心底里也是承认二哥这个文化人的。
电影整个看下来还是比较舒服的,主角们报团取暖地生活在动荡之中,同心协力解决着一件又一件抵在脑门的恶事,最终一起守得云开见月明,熬过艰难困苦。
讲文革对么黑暗多么摧残人,人性多么扭曲的电影非常之多,这部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了讲文革故事,讲报团取暖的主角们是如何面对恶事,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熬过黑暗,也算是一件快事。
川西某县城的古井小巷里的三户人家——开工艺美术社卖花圈的司马寿仙,开旧衣铺的卓寡妇母女,以及杀狗为主的牛三,原来他们互相嗤之以鼻,老死不相往来,“十年浩劫”却把他们变得命运攸关、相濡以沫,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同恶势力进行生存的抗争。朱旭老爷子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同样令人折服 ,调皮幽默的语言下隐藏着讽刺的伤痛 ,在现在看来十分可笑和不可思议的悲剧就真实而残酷的发生在人世间。
看的时候轻松幽默, 看完了却觉得沉重压抑。身在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又何尝能像电影末尾的编剧老师嘱咐司马二哥那样, ”突出小人物的抗争精神“。 身在漩涡中, 大多数人无法避免被卷入下沉,就像丁香,不管是选择牛三 还是当演员都是悲剧。那些像何主任之流善于钻营的人,恣意妄为,常常是时代的得利者。 小故事的背后人物命运让人深思。
极端时代悲剧的荒诞喜剧化表现,中国电影史的惊鸿一瞥。
我到底该怎么修改结尾呢
相信80年代对于刚他们经历不久的那件事的描述,重在“摆事实”,轻在“讲道理”,因为道理还没想明白,却早早担心又站错队了。处处反讽+自嘲。然而直到现在,国人还是没有走出那件事的阴影。结尾处比小说还夸张的人物命运反差和被发展洪流裹挟跌跌撞撞前进的情景,到今天也依然在上演。
知识分子一跃成为代表,国军家属寡妇自始至终都是受辱,戏里在文攻武卫,戏外是本本主义,样板戏演员在后台被当权者父子强奸,刺痛的不是谁的伤疤和国人的神经,而是数十年所宣扬的被打翻在地的那套依旧在唱戏的脸。
最荒唐的年代,就用最荒诞的故事,从连文一部留神,铸就最佳文革电影。
比芙蓉镇早两年,艺术上不如芙蓉镇,但批判性比芙蓉镇强。全片直面文革荒诞,结局更是调子灰暗,对八十年代妄图修正历史记忆的倾向也敏锐提出了反思。
既直面那段历史,也嘲讽了现实(80年代中期)。双倍的勇气!也说明了时代确实在退步走!
中国最好的文革片之一,可与《蓝风筝》比肩,不输《芙蓉镇》。导演用一种冷静的手法叙述了那十年的荒唐,不从主观上挑起观众的愤怒,但是观众却可以很容易的观察到其中的病态。虽然我们已经无从体会当时百姓的苦难,但却也能有所感受,有所警醒。
三个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家庭在十年浩劫中相濡以沫,是对人性美的颂歌。剧本巧在用故事内外两条线发展人物,让观众思索小说的真假虚实。而想要发表「真实」小说的作者,是否要去迎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去改写违背历史逻辑的「虚假」结局呢?
黄泉路上不忘斗私,故事终局依旧悲剧……
仗义每多屠狗辈,在中国什么人可以活下去,要么是牛三这种你恶我不要命,要么是司马先生这种能屈能伸的韦小宝人格,至于卓寡妇母女则是注定要被社会吞噬的。
“触及灵魂,我几乎每天都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第四代导演代表作之一,反映文革时期普通人民群众卷入文革的情景。角色塑造都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戏中戏的结构,通过责任编辑和司马先生的对话可能就是导演想告诉观众的话。课堂看第二遍。不谈深度,角度选择就很好。
那段时间这类电影和小说辈出,质量也都还不错,因着创作者都饱含热情。有个疑惑:这类片子还有机会复映吗?谁要放,谁要看?
哈哈哈,这才是真正的喜剧电影!
好一幅“存照”!
与其它文革题材电影不同的是,本片结尾提出了对于反思的“反思”。
剧本极好!
补标,大约一年了,问题就是大约伤痕似的欲说还休,简单解决
“东风劲吹传捷报,胜利凯歌冲云霄。我们向阳镇的革命形势是一派大好,不是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