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盛先生的花儿是否真的开了
本来是想看完原著再写的,结果在网上发现找不到原著。但是本着支持的心,还是先简单谈谈看法。
《盛先生的花儿》之于我也是一部命运多舛的电影啊,感觉最近这个词真是用的相当频繁。本来在百老汇电影中心首场点映的时候就已经买好了票,结果因为加班只能放弃。最宿命的是为了另一部文艺电影《黑处有什么》的宣传而加班。为了一部文艺电影放弃另一部文艺电影,居然莫名的有点魔幻啊。
看完电影,第一感觉是名字的释义,原来讲的是《盛先生和花儿的故事》这里的花儿,既是盛先生和棉花(颜丙燕)共同的记忆——甘肃民歌,也是棉花(颜丙燕)的昵称.
起初觉得导演有点野心太大,不过后拉知道这不过是导演研究生毕业的电影作品,那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给予多一点的宽容
整部电影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关系都有点不清不楚,意犹未尽。
人物也有点面目模糊。
还好在映后的交流会上,导演有提到一个词我觉得还蛮有趣的,那就是人物之间的三角关系。
是一个很好的比喻。
首先在人和人之间,一说到三角关系,大家多半都是会心一笑,有点不可说不可说的意味在里面。然而在数学体系中,三角其实是最稳定和稳固的一种关系。
电影中的女主和女配都是自带气场的人物
颜丙燕饰演的小保姆棉花(颜丙燕)外柔内刚,平时看着温顺贤良,但是遇事不慌,自己有分寸。丈夫嫌弃她不能生育便离了婚,来到大城市做工。但是离婚和不能生孩子似乎也并没有阻隔她追求幸福的勇气。只不过,这个良人也是有家庭的。她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小三。
棉花(颜丙燕)(颜丙燕)——何顺子(李乃文)——何顺子(李乃文)在外地的老婆构成了一段三角关系,每一段三角的关系中总有一个面目模糊的人。我们从棉花(颜丙燕)闺蜜的口中听说了何顺子的老婆不如她好看。但是在电影中,这个正房总是没有正面出现,唯一一次和棉花(颜丙燕)的遇上也只是一个背影,导演唯一呈现的是那件特意要送给棉花(颜丙燕)而棉花(颜丙燕)拒收的连衣裙。
我真是想堵在何顺子(李乃文)面前问问这天下的男人,给老婆和小三买一样的衣服就是证明同等的爱么。难道不怕两个人同时穿上后在同一地点同一个人面前撞衫么,还是说那人的本意就是想看看妻和妾谁穿上更好看?真是想大嘴巴抽他。
另外几段三角关系总觉的其实可以做得更好
棉花(颜丙燕)——盛琴(艾丽娅)——盛老爷子(王德顺)
这三个人的关系比较奇特,很少能直接出现在同一个框里,然而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关系,棉花(颜丙燕)因为和盛老爷子(王德顺)的前妻重名,当然看到最后我们发现是个事实婚姻,被老爷子莫名依赖,甚至女儿都对小保姆产生了妒忌和怀疑,最后的婚礼不得不说是个败笔,可能更符合中国人内心美满结尾的期冀吧
盛琴(艾丽娅)——儿子——丈夫张国庆
从盛琴(艾丽娅)的家境来看家境不错,到底是丈夫对家庭的贡献还是盛琴(艾丽娅)是个女强人这一点不得而知,从儿子在马场的爆发中我们也能隐隐滴看出,也许他的丈夫也在外面成为了别人的丈夫,大家心知肚明,只是没有捅破而已。
盛琴(艾丽娅)——盛老爷子(王德顺)——盛鼓
盛琴(艾丽娅)对老人的照顾不可谓不周到,甚至我们可以说,已经算做的很好了,我想她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在老人推开她的手只要棉花(颜丙燕)时,她不是不委屈的,而她给盛鼓打电话的意思,也并不是要求盛鼓去承担老人的花销,及至我们在后面知道盛鼓和她是同父异母,她的母亲甚至没有等来一个婚礼时,我们其实可以发现,这个刀子嘴厉害的女强人的内心,其实还有着一点柔软和作为女人的脆弱。
看完后和朋友微信讨论,比较能共识的有点就是导演其实有点贪心,想要表现的太多,其实这里面随便一个人所牵扯的家庭关系都是一个故事,导演想主写棉花(颜丙燕)、盛老爷子(王德顺)、却又不舍得放弃盛琴(艾丽娅)、放弃何顺子(李乃文),甚至于放弃一个拾荒老太和她所养的一条小狗,租后甚至于不舍得放弃一个医生口中可能有残疾的孩子。
然而,有舍才有得,不愿意放弃的后果是整部片子失之于脉络太散乱,感觉每一个故事都想铺陈开来却又曳然而止。
另外还有一个小细节,纯粹是参加了主演对谈之后的个人想法,就是王德顺老爷子提到最初的剧本里其实是有老人在棉花(颜丙燕)给他换衣服时,拿着棉花(颜丙燕)的手向下身移动,这个有着明显的性暗示的动作最后在老爷子夫人把关剧本的时候删掉了,当然综合我们的国情来说也无可厚非,不过这个讨论让我想起来李沧东导演的《诗》,其中有个镜头是老太太为了拿到给孙子的赔款,主动和自己做保姆的老头做爱,两相对比来说,导演的功力以及审查制度的宽容性,无须多言。
当然,以电影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来和大导李沧东的获奖组作品来比较似乎有失偏颇,不过,我觉得作品无分大小,关键在于敢于触碰的痛点在哪里。
2 ) 两个实力派的竞技与相互辉映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
当你老了,有没有一个人在身边,照顾你的饮食起居,关注你的喜怒哀乐呢?
《盛先生的花儿》这部电影将视线对准这一社会问题,讲述了一个夹杂着无奈、挣扎和误会,却又很温暖的故事。
盛先生80岁了,因为摔倒而行动不便,儿子在国外,女儿一个人跑来跑去,照顾不过来,就请了家政阿姨来照顾他。
可是请来的人没有一个省心的,于是辞了再请,直到棉花的到来。
棉花勤快爱干净,脾气好,对老人极有耐心。
盛先生行动不便,记忆力也很差了,心里嘴里唯一念念不忘的是妻子苗华,他的青春恋人。
盛先生看到棉花时,把她错认成了苗华,于是上演了一系列的尴尬又感人的生活小插曲。
电影改编自美籍华人作家哈金的《养老计划》,由青年导演朱员成执导,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最受传媒关注”四项大奖。
这里不得不提到主演王德顺与颜丙燕,两个实力派最接地气儿的神级表演。
王德顺老人是个奇葩,年纪越大越凸显出独特魅力来。《重返20岁》里那个个性鲜明的老头儿,被他演绎得很惊艳。
这部电影里的盛先生则像个“可怜的小孩”,他哭,他笑,他闹,他生气,他需要爱,都在一扭头一扬眉,举手投足之间真实流畅地呈现。
尤其是棉花有一次晚归,几个房间里找不到盛先生,原来他坐在厨房里黑着灯等她。他先是坐着不说话,木着脸生气,然后愤然起身回房,随手关门,把棉花挡在门外。像极了一个盼爱人回家,又生气赌气的年轻大男孩。
上次看颜丙燕主演的电影是《万箭穿心》,她将一个困境中的“女扁担”演得细腻而生动。
在《盛先生的花儿》里,她再次如花儿般的绽放。
棉花从乡下来到北京,质朴柔和有耐心,却也陷在自己的困境里。
因为不生育而被前夫抛弃,与一个同样北漂的有妇之夫在一起,感情与生活都毫无希望。
当她得知自己怀孕的那一刻,飞奔出医院,仰起脸看太阳,看着看着,笑着笑着,眼里便含了泪,把一份惊奇惊喜演绎地那样生动而具体。
颜丙燕的美是一种朴实的美,就像棉花,盛放在阳光下,热烈的,全然的。
当实力派遇上实力派,竞技与辉映,自然碰撞出一场精彩大戏。
3 ) 一张看不到终点的单程车票
偶然见看到了这部名不见经传的作品,《盛先生的花儿》,感到意外,其实也有些悲哀。意外在于容纳于该片的生活质感和情愫,假如说这是一部文艺作品的话,那么该片所呈现的世界是很多文艺电影所不具备的“地气”之感。悲哀在于电影中所呈现的生活状态和电影接下来所要面对的商业市场,很沉重。
《盛先生的花儿》,一部真正讲述中国社会小人物生活的电影,家变、伦理、夹杂在其中某些荒谬、盲目的东西,倒是挺中国的。没有歌颂某些事迹、也没有那些现实批判的内容,只是在呈现一种生活状态——那种女人命运与社会演进相互交织和碰撞,这是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弥足珍贵的创作良心。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原本以为本片是另一个版本的《桃姐》,但最后却发现电影是另一个版本的《万箭穿心》。电影该片根据美籍华人作家哈金的短篇小说《养老计划》改编,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家人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找来一位保姆照料他的起居,但老人却时常把保姆当成自己已经过世的妻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保姆意外怀孕,引发一连串的事件。
如果说《万箭穿心》是中国平民史诗的话,那么《盛先生的花儿》就是一平民悲剧。或者说“平民”这个词有些笼统,电影中的生活人群,不能说是边缘人士,他们并不是社会的最底层,但也算是“亚边缘人”的行列。
被丈夫抛弃的妻子,独自留守在家中的老人,与自己父母关系疏远的儿女。这些群像化的角色中,无论何种阶层,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安全感。这个“安全感”是建立在当代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老人,外来人员,婚姻关系,雇佣关系,所有一切社会关系,人类情感,都变的模糊不清,在这样的前提下,可以说无论男女老少,他们的生活和所经历的情感,就像是风中的蜡烛,那样的飘摇不定。
而电影的核心角色,正是这样“没有安全感”环境中的弱势群体,一个单身却意外怀孕的女人,一位老年痴呆症患者。
生活类电影,它的题材其实要具备一定话题性,如《一年到头》中的春运、《无形杀》中的网络暴力、《我是植物人》中的医疗黑幕等等。《盛先生的花儿》与这些电影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的地方。
相同之处在于,电影具备有个很有噱头的话题,单身女人在独自照顾孤寡老人的时候意外怀孕,一个受到几经伤害却意外怀孕的保姆,一个患老年痴呆念念不忘前妻的孤独老人,一个被丈夫冷落、被儿子指责、被父亲遗忘的女儿,三人将产生怎样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
而作为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自然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且更能体会到这个阶层人士在人与人关系之上的孤独与飘摇。生活没有保障,情感的随意安放,又无端的被人误解。一个众生相的百态就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
而不同之处呢?就是电影并没有去刻意营造一些意识视角,不歌颂也不批判,也没有抨击现实这些情绪,只是在记录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的旁白,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让影片有一种时代和环境被还原的现实质感,也体现了创作者的一种态度。
电影的结局貌似是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但其实蕴含的无言的悲伤,电影以颜丙燕的棉花为切入点,平实地记录了一个女人与一个家庭的沧海桑田,并由此看到了我们一直浸淫其中的一种现实,这种现实并不离奇,但很残酷,身处其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同样的焦虑和不安,这是我认为影片更有价值的地方。
颜丙燕这个角色,有点像萧红笔下的女性角色,在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都具有泥土般的韧性,萧红认为,美和丑是混凝在泥土里而变得更有韧性,这种朴实的本色可以在女性身上迸发出不同色调的激昂。电影中这些没有安全感的人群所处的现实,就是这个“泥土”,混凝于其中的,及时无处安放的生活与情感。
他们所有人,都购买了一张终点不知道在哪里的单程车票。
4 ) 电影想披露和表达的社会问题太多,看的有点累
网络上说有地方电影结束全体起立鼓掌了。
可惜深圳这场结束了人就稀稀拉拉走光了。
电影不算差,颜丙燕和王德顺老爷子演的也真是很棒,但坐我边上和后面的观影者都不约而同地说:看的很累。
但即使看的累,也不得不说《盛先生的花儿》是不错的电影。
我从自己的感觉说说,它为什么看的会累。
那时候老师讲过(虽然老师讲的不一定全对):一部片子很忌讳表达的中心思想太多,好比写作文一样,一定要有中心论点。
在《盛先生的花儿》里,涉及到了养老、小三、离异、少儿教育、男女平等、社会雇佣等等各种社会问题。
二婚的盛老爷子有一子一女,儿子盛鼓出国就没尽到抚养的职业,全由女儿盛琴照顾;还有客串的收破烂的老奶奶,家里有两个儿子却没人照顾,年迈的她以收破烂为生,路都没法走好。严峻的老年化和抚养问题,值得深思了。
棉花,和前夫离婚是因为被认为自己不能生育,而她连去检查孕育的勇气都没有,当了别人的小三,怀了孩子,即使被诊断婴儿会出现脑瘫和残疾还毅然把孩子生了下来。所以社会普遍的小三问题该如何定义?道德沦陷破坏家庭和谐该如何批判呢?
离异的盛琴,估计和棉花有着类似的生活,所以她同情棉花,事业好像很成功的她,却有一个并不美好的家庭。从她口中可知盛先生并没有非常疼爱她,而她却还得尽职尽责地照顾老爷子,所以她经常愤怒、痛苦、愤世嫉俗,她嘴里骂出的话可以杀死一个人,感觉这是很多现代中年女性的共同点。
盛琴的儿子,肥胖、叛逆,这个年纪就已经对生活产生了抵触,他记恨离婚的爸爸,也记恨从不回家的母亲盛琴。这种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是不是也应该解决?
还有收废品的女人,棉花的闺蜜,也是单亲家庭,她独自一个人经营着废品收购站抚养着孩子,从她和棉花的几次谈话中不难透露出她其实内心也有点阴暗和负面,她努力的经营的家庭,但其实并不开心。所以她会跟棉花说:你看他女朋友真丑,还是你比较俊。
很多,电影里出现的每个人物其实都反映着社会的某个问题。
导演就是犯了个这样的毛病,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强行塞给观影者。
但其实《盛先生的花儿》里所披露的问题,导演只是给出了问题,并没有深刻地去给出我们答案,所以我们在看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接下来会怎样,这个家庭会怎样。
比如棉花的儿子先天病怎么解决?盛琴的结果呢?盛琴儿子教育怎么办?棉花那个男的家庭怎么样了?等等
有很多问题导演只是说出来了,却来不及去解决它,这就好像开了一个半小时的会,结果只列出了一堆的问题,没有结果。
至少也让观众知道:哦原来是这样呀。
甚至连盛先生家里的狗喵喵的剧情都有些不自然地加入了。
电影想讲的太多,就特别容易犯了抛出问题解决不了的死胡同。这样观众看起来就会特别的累。
片头显示这是一部电影学校毕业生的优秀作品,所以可能先入为主地就认为电影有些生嫩了。
《盛先生的花儿》让我想起了《幸运是我》,两部电影都是关于老人的话题,但对比起来明显感觉的到《幸运是我》在处理上更显得老练,而且电影的主题非常明显,其他辅助的爱情,港漂,单亲等问题不会喧宾得主。
而且《幸运是我》在电影的起承转合上做到让人很感觉很自然,看完真心会引起共鸣和思考,而《盛先生的花儿》好像还欠缺一点。
另外,导演为了不让电影显得过于平淡,制造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笑点,个人觉得没有必要。
《幸运是我》全片都挺深沉的,但还是吸引着人看下去。
我看过的电影中,让我笑着笑着就哭了的电影是《触不可及》。
好在王德顺和颜丙燕的演技真的不错,特别是老爷子,把老年人老年痴呆的样子表现的很好,人老了就是又回到了出生的样子。
这部的艺术成就应该远不及老爷子的前面一部电影《冬》。
5 ) 实力大比拼
王德顺老爷子,颜丙燕、艾丽娅等戏骨级演技实力派全程在线的演技大爆发,为剧情的戏剧张力,人物角色的活性、韧度起到了加持、升扬的作用。特别是艾丽娅、颜丙燕同场互飙演技的时候,无论是那种大到怒目圆瞪,狮吼咆哮的正面对决场景,还是小到眉眼、面靥于无声时的纤琐嬗变戏份,都精彩至极。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场堪称教科书式的演技、实力大比拼。
6 ) 写实是柄双刃剑
好电影离不开好故事,也离不开好的演员,但好故事加好演员,却不等于好电影。而[盛先生的花儿]便是这样一部令人一声叹息的作品。
改编自著名旅美作家哈金的小说《养老计划》,故事本身集合了阿尔兹海默症、老龄化、不孕不育、男女平等、历史伤痕、情感负疚、婚外恋等多种颇具现实意义的冲突元素,而且这些元素在故事中,也显得井然有序。整个故事非常完整,保姆棉花、老人盛先生、女儿盛琴三人各自的线索中都有着合理的起承转合,棉花由被偷窥、到婚外恋、到不孕、到怀孕、到生子;盛先生由病态、到亲近、到钻入棉花床、到翻出往事,以及引发出盛琴的误会、敌视、怨怼……如同抽丝剥茧一般,慢慢托出,这本应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只可惜观影时却始终少了点情绪波动。
虽然采用写实的手法,将故事拍得生活化,从可信度上的确有帮助,但它同样是柄双刃剑。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样是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故事,朱利安·摩尔的封后之作[依然爱丽丝]和惠英红暑期的口碑作品[幸运是我],都采用了带有较强戏剧性的手法去叙事,从观感来说,显然更容易唤起观者心底的情绪,同时也给予主演充分的空间,去表现戏剧的张力,这无疑是摩尔阿姨手捧小金人,和惠英红再夺金像奖呼声不低的原因。而[盛先生的花儿]这种过分生活化的手法,则压抑了故事中本应有的波澜,令电影显得沉闷。
其实戏中主演的表演可圈可点,年事已高却依旧身躯健硕的王德顺,通过观察生病老人的习性去演绎,满口京片儿的颜丙燕为电影练了一口陕北方言,这种入戏式的自然表演颇为难得,然而,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导演朱员成在[盛先生的花儿]这部处女座中,无可否认的成为了短板。习作感过强的镜头语言,使本就略显沉闷的影片更加缺乏吸引力,决定了[盛先生的花儿]成为了一部用心的平庸之作。
很学院派,也很老派。但也非常真诚。有些很俗气的东西,比如片名,比如一切置景美术等等。但大俗也是大雅,都是生活的痕迹。
老人向往过去,男人向往女人与远方,女人寄托孩子。
北电2016届MFA毕业作品,看的四月份刚做完后期的版本,一个痴呆老人将对去世妻子的爱与愧疚移情到同名保姆(棉花与苗华同音)身上的故事,着重渲染养老窘境。三人表演倒是无可挑剔,但不管是剧作还是摄影都有很多硬伤,有些惊讶竟拿下华语传媒大奖最佳。
看好颜丙燕!
所以我是那么爱颜丙燕啊
这片子不错呀,演员都是演技挂的,探讨的社会问题也挺有意义。
这是一个生动地记叙劳动人民搞对象的故事。颜丙燕球迷必看。哈金原作改编,四平八稳的学院派女权作品,没什么突破之处。盛先生和棉花的身世巧合未免太过刻意。
海报差评,最烦国产海报玩这些花招,试图更洋气但是完全没有意义。导演实在太平庸了,比最近看的好几个毕业作业还要简陋平淡,最佳新导演真是个笑话。摄影无想法,美术无设计,影调无风格。大概也只有几位演员的表演能看了,但这些角色对于他们来说也丝毫不出彩没有太多记忆点。
在底层妇女这一类型角色塑造里,颜丙燕已经做到浑融、驾轻就熟,没有其他的同段位女演员能演得超过她。并且她很爱惜自我的这种自带气质,不像郝蕾多多少少还是在后来受了一些商业片的荼毒。这是我喜欢她的原因。但这也局限了她的戏路。
颜丙燕和王德顺撑起了整部戏,导演很年轻,希望能有好出色的作品呈现。
很有些勇气但立场混乱。说“看完电影想回家看望父母”这种话真的太违和了,你几乎永远不能跟自己的父母平等地谈论“性”,并且就算你每个礼拜都常回家看看也不能解决他们自己的性问题。
颜丙燕,王德顺,艾丽娅。三个戏骨级别的演员演了一出情节稍弱的剧情片,有些遗憾。借由盛先生的糊涂呓语,揭开半个世纪前的文革时期知青的创痛。三大主演的表演无可挑剔,每人都能撑起一部戏。不过这次角色性格都有些平面化。作为导演毕业作品,还算不错。三星半
颜丙燕的胸……anyway演技不错,但拍的力度差点,也没哈金那种味道了。
哈金到底有什么好的……纯看演员了,王德顺自然极了,颜丙燕艾丽娅也棒
颜丙燕、王德顺,果然演技派啊!教科书式的表演,真应该让某些面瘫的小生小花们来看看,好好学习学习。
中规中矩,演员都很出色,人物也立得住,颜丙燕演得尤其好,棉花这样坚韧的女性是可贵的;王德顺老爷子卖的一手好萌,对过去岁月的回忆是全片泪点;上映版或许会删减浴室戏和激凸镜头。
颜丙燕这级别只能捡电影学院毕业作品玩票,希望刁亦男下一部带一带,给妖艳贱货们示范下演技为何物。
前半段稍显沉闷 后半段才从情感上发力 片中演员都在水准之上 王德顺把老年痴呆的那种木讷呆滞演的活灵活现 不过影片最终还是没有挖得更深 止步于情感而没有探究情感背后的人物关系和人性道德。
这才是真正的演员,真正的电影,挺你
颜丙燕中国的gretagerw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