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看乔治·卢卡斯的电影,尽管电影频道多次放映过《夺宝奇兵》,小时候租碟也总能看到《星球大战》的身影,但都毫无妨碍年幼的我对科幻、冒险题材的深恶痛绝,毕竟作为一个打不过大孩子的小孩只能被迫跟他们看自己不想看的节目时能做的反抗就是,能有多讨厌这片子就要有多讨厌。所以说成长真是件有意思的事,现在只能后悔没有学好数理化导致完全走不进科幻的核心世界。
本片原型是卢卡斯初出茅庐时的短片《THX-1138》,描述极权下个体大逃亡的故事。影片中所有人物没有名字,均采用字母和数字结合的代号代替。灵感应该来自反乌托邦三部曲之《我们》,且两个男主角都是因为女性的启发而发觉到了极权世界的异样决心反抗。只不过本片的立意更为乐观,而书则是彻底的断绝了后路。
缓慢的节奏实在看得我异常头痛,试图说服观众这个世界的真实性而一再重复着大量繁琐的细节反而凸显了剧情的薄弱,时代局限性和资金等原因让影片所有电子化道具并不能呈现出未来的工业化反而更有些城管不合格导致的“脏乱差”现场严重。最最可取的刚开始时的配乐十分大气,结尾时更是用下沉的落日烘托出人物内心的茫然和恐惧,一头一尾总算给本片增添了不少亮色。
比较让我在意的是男主角出逃时被很多类猿人袭击,这些人类形成的原因我做了以下几点猜测:1、未经组织同意,不管彼此身体化学成分交配是否合格而强行交配者生下来的孩子,被流浪至此,长时间进行原始生活加上近亲交配而慢慢退化成了类猿人;2.纯粹交配失败或者人工授精的产物,被扔在这里自生自灭,且可以成为为当局阻挡逃跑者的天然屏障;3.人类文明曾经几次出现又几次毁灭,电影中的极权社会已经处于自我毁灭中,而新出现的正在进化的猿人可以慢慢代替他们,这也是为什么人类总会有些促进社会进步的奇思妙想,因为某些不该存在的记忆早已印刻在了他们的老祖宗记忆中并随着基因遗传了下来。
在看过的极权主义故事中,性欲总是第一个激发人们反抗的勇气并开始思考的标志。人们彼此吸引而第一次拥有了秘密,这秘密藏在心中的感觉丝毫不亚于夏娃将手伸向树上的苹果时心中的紧张和狂喜。无论是繁殖的本能还是灵魂的渴望,对伴侣的需求促使他们开始自由争夺战,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自由的和所爱之人做爱做到吐也根本停不下来的目的。当性欲萌芽后,吃喝拉撒睡等一系列选择性大题接踵而至,对隐私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要想在世界中独闯出一片只属于自己的净土何其难,更多的人选择寻找一个经济合作体共同担负某个住处。
极权世界虽然看上去可怕,人们整齐划一的为工作生为工作死,极度机械化的娱乐帮助人们摆脱可能性的思想病,贫乏一切启蒙精神世界的知识,尽管影片没有提及,但必然极权政权要控制对过去的发言权以及对现状的解释权。在《未来世界》中有关祷告的设定就非常好,人们在一个画像前祷告(这个画像的灵感应该来自《1984》中无处不在的老大哥),而倾听者和应答者仅仅是一架可以重复播放的播音机,困惑和烦恼就像垃圾一样被承认又被嫌弃,被统治者试图通过 这种方式来安慰自己已经被安慰,精神规范化的可怕可见一斑。但这种可怕的现象与现在的社会似乎区别也不是很大,我们和他们一样,都很难逃脱这个世界的种种监视,即便真能摆脱掉,又有多少人能活出《荒野生存》男主角那样的自我呢。生而自由,却为追逐监狱而活,这就是生活么。
片中的极权世界是生活在地下的庞大机械城,背景交代不多以及地下城布局混乱导致很多地方难以理解,大量物质化或人物的行动更像是意识流的天马行空,例如全白色无边无际的监狱以及走出监狱后是忙忙碌碌拥挤行走的人。而完全用数据化测量人的生存或追捕价值是最为重要的设定,男主角因为不合格的命令而导致系统出了大乱子,最后更是因此获得了自由,这也是机械不能代替人脑的美好象征。
最后男主角逃到地面上让我想起了日本的《逃离魔窟》中最后主角被流放到东京的场景,外面的世界和里面的世界同样荒诞和危险,身为囚徒只有逃跑才是最终的宿命。
和上译文的《我们》一样如出一辙的晦涩 也许可能这就是乔治卢卡斯想象中未来世界该有的运作方式吧
我不想装文艺,我完全看不懂,深刻怎么也应该建立在可接受的程度上的,卢卡斯您老自己玩儿吧
神作!设定晦涩但剧情不难理解,超前三十年的想像力,还有能将脑中想像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影像,了不起!先有看到了什么,才有看出了什么;即便现在的版本是2004年后修改过的,去看与原版对比其实变化不是很大。只能默默钦佩当年的卢卡斯。
89分钟导演剪辑版。百货商场化的《我们》。
看看人家在7几年就已经玩这种片儿了,实验性多强,而我们呢每当看到这种片子,你都不会不解为什么我们比人家差那么多,其实当年黄建新的错位也很有意识,只不过后来没在科幻道路上走下去,这片子到最后冲击力很强,当年未必看得懂,现在视觉大爆炸,未必被震撼!
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色调,白色是对未来世界最好的悲观诠释。
苹果拍过一个相仿的广告
卢卡斯更多的是在记录而非叙事,以白与黑为主色调的影像精准刻画了一个高自动化、强制同一的地下世界(与片尾的红相比较),药物控制下所造成的性压抑成为反抗极权的契机。电影的绝大部分台词来自系统的画外音,它像一个梦魇紧跟着逃跑的“THX 1138”,也时刻提醒着观众:他还未逃离这个地方。
到了电影最后,外面是如何,出去了是否能存活,都已经不再重要了。而变成人们本能的向往,那就是自由。来自30年前的现代科学冲击人性的反思,是超前的。题外话,电影出品如此早,尽管已修复过,但是电影本身,就是拿到现在来看,任然叫人惊叹。太强悍了~毫无破绽。简直就是木乃伊级电影资料。
2004年修复版。传言启发了[银翼杀手],还有[逃出克隆岛]再明显不过的直接沿袭设定。卢卡斯给出的这个课题值得反复研讨,片尾落日的象征手法在星战里屡次出现。
这个年代的电影厉害了!
和《阿尔法城》好像,科幻常与反乌托邦联系在一起,也许在各大导演的预想中,高度文明的人类也同样会变成高度“左”的?
很棒的一片70年代科幻,如果我不是死硬的星战迷,我会说这是一部超越星战的牛片!
概念先行,从反乌托邦小说里汲取了不少养料,卢卡斯用处女作代替一种时代青年的思考,反叛、悲观、愤怒的情绪。白色布景既省钱还营造出一种“净化的恐怖”感,体制之下的人性掩盖,THX1138就像是温斯顿·史密斯,被情感唤醒,被性爱拯救,带动一场个体反抗体制的革命。乔治·奥威尔的结局是悲观主义的,或者说是带有警示寓言性质的,而卢卡斯则让男主逃离了地下世界,用定格在红日前人的剪影,似乎更像是《四百击》的结尾,一种未知、恐惧、迷茫的存在主义情绪。
与《星球大战》相比,这部卢卡斯的处女作影响力实在太小了,充其量它只是一部反乌托邦小众经典。但这部1971年的硬派科幻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绝不过时,片中所要表达的隐喻包袱不计其数,声光剪辑堪称完美,推荐!
卢卡斯处女作 & 科波拉制片公司第一作,反乌托邦经典。1.卢卡斯将本片看作自己生涯最佳之一,脱胎于他1967年在南加州大学拍的短片,联合编剧则是后来的金牌剪辑师沃尔特·默奇。2.明净、整齐、冰冷的室内风格,旧式电脑与笨拙的机器人,属于经典的冷战中期科幻片形态。3.老大哥照片+录好音的安慰语,极端理性化的拗口术语与对空间和人的数字化、编程化,以药物抑制情感,自由的性成为反叛火苗,恰似经典的[1984]和[我们],还有对消费与大众齐一化、机械化的批判。4.用多种构图方式突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大量人物处于边缘的不对称构图,负空间,门框构图,玻璃重影构图,前景虚焦遮挡构图,远景大俯拍。5.两种空间:纯白的空旷空间与人人快速流动的拥挤空间。6.机器打手形象有[星战]之影。7.结尾的蝎子、猿猴与红日令人想及[2001]。(8.5/10)
#第一部卢卡斯# 在反乌托邦题材里显得非常粗浅平庸,基本世界观设定就还是1984那套: 技术监视/规定 人类生活,压制自由。符号运用也很幼稚,所有人一样的衣服发型,编号 之类的。在这种符号化的表达下,男女主的挣扎反抗实在显得无病呻吟。唯独视觉上还算新颖
逃出克隆島的靈感來源 但。。。 太過頭了 某些場景未來感十足
当两人发生关系并被判处强奸罪时,思想彻底醒悟到他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
不错的片子,居然今天才看到,看来我没看过的经典太多了啊。没有对人性的尊重,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理解、信任,空有个基因、有祖先留下来的坯子,有什么用呢?甚至还不如塑料做成的生化人有人味。只是一味的追求高科技、高经济生产力,最后人类丧失的不仅仅是田园般的生活,还有人性。再赞一下,才发现是1978年的片子,导演了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