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发条橙

HD

主演: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帕特里克·马基,迈克尔·贝茨,沃伦·克拉克,约翰·克莱夫,阿德琳妮·柯瑞,卡罗尔·杜瑞,Paul Farrell,克莱夫·弗朗西斯,Michael Gover,米里亚姆·卡琳,James Marcus,奥布里·莫里斯,戈弗雷·奎格利,Sheila Raynor,Madge Ryan,约翰·萨维登特,安东尼·夏普,菲利普·斯通,玛格丽特·提扎克,史蒂文·伯克夫,Michael Tarn,大卫·鲍罗斯,盖伊·布朗,Peter Burton,Vivienne Maya,Carol Dri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1

 剧照

发条橙 剧照 NO.1发条橙 剧照 NO.2发条橙 剧照 NO.3发条橙 剧照 NO.4发条橙 剧照 NO.5发条橙 剧照 NO.6发条橙 剧照 NO.13发条橙 剧照 NO.14发条橙 剧照 NO.15发条橙 剧照 NO.16发条橙 剧照 NO.17发条橙 剧照 NO.18发条橙 剧照 NO.19发条橙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发条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利斯(马尔科姆•麦克道尔)是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他的特殊喜好是边听贝多芬的交响曲边奸淫女性,某次他进入一所别墅抢劫一番后,打残了该别墅的主人——一名小说家,并用特殊喜好蹂躏了其妻子。后来因为杀了一名单身女子,阿利斯入狱并接受了特殊的人格治疗,出狱后,他对淫乐之事产生彻底的厌倦。  但当阿利斯回到家时,周围人群没改变对他的旧看法,在种种歧视的重压下,他跑到郊外一所别墅想喘口气,不想这所别墅正是他以前抢劫过的小说家的那所。而作为反政府组织首领的该小说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软禁了阿利斯。当这件事暴露小说家被捕时,其手下为了对抗政府,扬言要把阿利斯恢复原来的性情,完全不理一旁的阿利斯大叫“我完全好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分手达人命运无常碧血剑紧急审讯室2罪与罚1983伟大的转折服务员仙妮亚·唐恩:女孩不平凡小杜丽第一季大叔花样游泳队夺命感应巨人2016神偷艳贼1966沙丘魔蚁吻我!没关系,爸爸的女儿奶牛阴谋:永远不能说的秘密紫玉金砂和谐假期重回沈府掠春光重金摇滚双面人火箭手乖乖宝贝我是岁月你是星辰红与黑花落花开

 长篇影评

 1 ) 细读浮离心理意识与意志性精神

  该戏以主义心理学实验发展出的“厌恶疗法”为展示主题。心理学从古希腊哲学一路走来,自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现代心理学越来越接近实证科学而远离思辨哲学,引入的实验方法也声光化电一应俱全,当20世纪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在欧洲吸引大批追随者时,巴甫洛夫等人的研究则在美国引发了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自由意志不过是一种幻觉。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二十世纪有广泛影响,以厌恶疗法来改变社会的“不良分子”便是其应用之一。所谓“厌恶疗法”,就是将想要矫正的某种不良行为及其冲动跟一种造成强烈负面感受的刺激条件联系起来,说白了,就是传统的打骂小孩的教育方法,或者把小狗狗的头按在地毯上的屎baba上再猛击其臀并伴以怒吼喝斥的方法。“厌恶疗法”在很多心理疾症的治疗中依然广泛使用,在那些把同性恋当作心理疾病或者危害社会的败德行为的国家,至今依然对同性恋倾向者使用爱力克斯所接受的疗法。

  二十世纪行为主义心理学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当属斯金纳(B. F. Skinner),曾有一部乌托邦小说《桃花二村》(Walden Two)描写通过严格行为控制所缔造的理想社会,其1971年出版的《超越自由与尊严》(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质疑“人类生而自由”的信仰,倡导通过科学方法矫正人类行为以建设一个理想完美的社会。该书一出即在西方世界引起轩然大波,被列为二十世纪最可怕的五十本书之一,《发条橙子》在这时候拍摄出来,当是库布里克对于“行为矫正”科学与政治合谋贩卖乌托邦选票的严重警告,有鉴于电影的深刻描写与广泛影响,《发条橙子》现在也作为心理科学的重要教科书材料而广受研究讨论。

[贝多芬万岁] 关于不良青年爱力克斯喜欢贝多芬的事情,看起来有点蹊跷;而当年一众纳粹恶魔都是古典音乐的热烈粉丝,对这一事实却似乎历来少有人心生疑窦。那《第九交响曲》这首贝多芬的世界大同之颂歌,曾作为纳粹德国的准国歌唱响所有重要的场合,不知又叫人作何感想呢?我们不用探讨音乐有没有阶级性、或者一片乌云是否能永远挡住太阳光辉之类问题;按照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提醒,贝多芬的一生,是狂暴激烈的一生,情感上和肉体上都如此,也打架斗殴也狂醉狂饮,他那奔泻的音乐激情正是他本人内在生命力量的延伸,这种力量以肉体表达出来无疑就会是“暴力”,就是要掐断谁谁谁的脖子的力量("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你有没有觉得爱力克斯那个略微颔首却向上瞪着眼睛的恶作剧的招牌表情(就是片头第一个画面),其实正是海报上面贝多芬的招牌表情?也是左派作家后来神经质地报复爱力克斯时的表情?爱力克斯睡懒觉那个早上,妈妈在外面叫,我们听见他在回答,却只看见墙上的贝多芬在跃跃欲试呼之欲出,难怪那个厌恶疗法的名字叫“路德维科”,跟贝多芬的名字“路德维希”根本就是同一个字啊!

[你今天陶冶情操了没有?] 著名电影学者费雯·苏布恰克在其《发条橙子》专论《装饰作为主题》一文中,条分缕析本片所有装饰元素的呈现,发现那些有暴力出现的场面都伴随着艺术作品,而那些严格组织化、机构化的场景(监狱、医院)则是艺术品严重缺席或者只有伪劣的艺术品登场(爱力克斯父母房间),指出库布里克借视觉元素强化了原小说仅仅暗示的一个重要主题,即艺术和暴力的冲动都是一种确认自我价值的反社会冲动,一个造就艺术家,另一个造就犯罪分子。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曾经讲了很多艺术和“力比多”的事情,现在我们的方程式里又加上了暴力因子,终于在猫女士的名为“健康庄园”的郊外家中,艺术、暴力、色情突然三合为一,一边是巨大的阴茎雕塑“一件非常重要的艺术品”,一边是标志抗争精神高尚情操的贝多芬胸像,当双双同时变成了致命的武器,就有墙头上的色情画,伴随那俯冲而来的阳物,开放在猫女士高潮般张大的红嘴里……那波普艺术绽放的场面好不怪异啊——注意,猫女士那些色情画,有一幅描绘的姿态跟作家妻子的衣服在乳房处被剪开两个园洞的姿态一模一样……

事实上电影中的所有人都有暴力色彩,作家、政客、媒体、警察,一个好人也没有;但我们没有空间展开来探讨为什么监狱长的话不是说出来而是喊出来、路不是走出来而是下操一样踏出来的这类有趣的问题了(他碰巧也有希特勒一样的胡子,只在看到半裸的女人时脸上现出情绪的征兆)。今天,有很多人看了《发条橙子》后,说它的暴力按现在的标准来看其实不算什么。不知道我们是更进步了还是更不如从前?

[爱力克斯遗产] 小说《发条橙子》在1962年出版之后已经引起青少年亚文化圈的追捧,电影一出,伴着一片争议即迅速成为西方反文化的抢手货,四十年后所谓“邪典崇拜”至今不衰,《维基百科》有一个词条“跟《发条橙子》有关的流行文化现象清单”,其中有名有姓的乐队、词曲、影视、游戏等一百四十个。
这些代表“美”和“高尚情操”的古典音乐来陪衬暴力的厮打和强奸的肆虐,把小说中描写的不良少年爱力克斯喜欢贝多芬音乐这一角色特征推广放大,让美好的音乐成为犯罪的共谋,这就过分了,比他在《2001》中使用《蓝色多瑙河》来衬托太空旅行的无聊要过分一万倍,音乐和对音乐的态度变质了,使得观众完全不知道应该怎样摆平自己的立场:是跟着轻歌剧和进行曲的唱和来对暴力性侵犯咬牙切齿?还是在弘扬博爱的《欢乐颂》大合唱中与狼共舞?我们只好象治疗中的爱力克斯不堪忍受纳粹电影使用的贝多芬音乐,歇斯底里地狂呼:这是罪过!这是罪过!

[我爱爱力克斯!] 电影沿用小说的爱力克斯第一人称叙述,以“你的朋友、卑微的叙述者”直接跟观众对话,把观众不知不觉沦为他的同伙,仿佛一个巨大的玩笑,库布里克用前半段叫我们在爱力克斯毫无来由的暴力面前惊骇万分、目瞪口呆,后半段又令人心碎地叫我们对他万分同情起来。如果在影片前半部分,我们在糊里糊涂着在他后面目睹他享受行凶作恶的舞蹈快感之后,尚还有能力如梦方醒地抗议他的暴力凶残,那么电影后半部分,从爱力克斯被同伙陷害、入狱、到被“治愈”获释、被父母抛弃、被作家逼疯自杀的过程,我们就一步步滑进彻底同情甚至认同爱力克斯的必然位置上去,把他真当自己的朋友、为他欢喜为他忧起来。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我们——永远(比别人更)高尚、一向(比别人更)善良的观众,跟一个打架动刀强暴的恶棍竟突然画上了等号!如果你看见爱力克斯边跳边唱地强奸作家妻子时,还能暗骂一句这小子真混,那么当片尾字幕滚动,高饱和色彩背景下再次响起金·凯利《雨中曲》的原版美声,你就真的不知道应该心情轻快地跟随那曼妙节拍,还是应该把那段强奸的场面回忆得历历在目;你既想放声高歌,又觉得一切歌唱都是罪恶……库布里克挑战了所有人,何况那些暴力场面,都有舞蹈般的优美与精确,那段废弃赌场里比利男孩们轮奸未遂的戏,十足是一场俄罗斯经典《四个小天鹅》,而那段水边殴打同伴、大逞威风的慢镜头戏,更如一出水上花开的芭蕾,如《2001》中太空穿梭机的翩跹往复。对了,爱力克斯在水边高举棍子、飞跳空中的仰角画面的姿态,让很多人都认出来了是四百万年前《2001》里面那个扔骨头的老猿猴……

由于有些人天生神经脆弱、或者太急于显示自己的道德水准、或者确实对暴力和色情的意味深深厌恶——总之有些善良的人无法看完《发条橙子》,而那些坚持看完的人除了少数作呕吐状外,其他的应该说都接收到影片传达的这样的讯息:宁做拥有自由的坏人,不做只能机械反应的好人。库布里克和伯吉斯自己也支持这样的说法,在一次著名的访谈中,库氏声言本片的核心思想有关人的自由意志。“如果我们面对善与恶被剥夺了选择权,我们是否还具有人性,是否变成上发条的橙子?”这个思想经由监狱牧师之口曾两次表述过,所以掩在漫画般形象后面的这位监狱牧师,其实代表了本片的道德声音。牧师当然有自己的算盘,他觉得人们应该在宗教的感化下(或者他的说教中)弃恶从善,好显示神的力量。然而在世界历史之大恶面前,不但道德经常是无力的,神灵基本上也都很失败,所以该监狱牧师最多不过是个忠于职守的员工,在司法部长面前,他的声音被放在小数点后面很远,可以忽略不计。

最后我们同情爱力克斯,因为我们看到更大的、更无情的暴力控制了他,那就是普通人性中的日常暴力,和这种暴力的最高表达形式:国家暴力。国家当然是一个暴力机器,马克思(列宁)就是这么说的。人类以暴治暴的传统,谁知道始于太虚混沌的哪个年月,反正剁手挖眼、株连九族这些发明离我们并不遥远,现代监狱作为代表国家、将暴力彻底合法化的机构,其血腥程度跟剁手剐足相比是五十步还是一百步暂且不论,初入监狱的爱力克斯被剥夺个人所有,详细记录备案似乎很有尊重私人财产的意思,扒光全身、检查肛门也可以解释成表现进步的文明卫生;但是监狱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一瞬间变成一个数字,把独一无二的尊严这属于一个人最重要的无价之宝夺走、践踏,却煞有介事随时准备奉还那些鸡毛蒜皮的随身小物件,无疑是本末倒置的巧妙欺骗。那可爱的牧师,一口一个“个人的选择权利”,却那么顺畅地一口一个“655321”称呼那叫做“爱力克斯”的人,想一想他的脑筋要被洗多少回才能让他念顺那组数字呢?

[依法科幻,依法现实] 我们快说到监狱和法律该怎么对待“人”了——哪怕是犯了罪的人,毕竟还是人,这就扯到法理的哲学内涵、惩罚的道德依据、如何以集体的名义报复个人、远古的以牙还牙到底是不是法制的天理等等,又啰嗦又麻烦,电影《发条橙子》如今在英美犯罪学、法理哲学的教学过程中还被高频度使用不是没有道理。不过我们最好回到电影,暂时忘掉罪犯爱力克斯被司法部长用勺子喂汤的场面;我们在说一部科幻片对不对?

事实上《发条橙子》中的科学根本就不是“科幻”而是现实,这就是人类以意志为主的行为。

 2 ) 发条橙与福柯

1972年,电影《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制作完成,讲的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浪荡小混混被关进监狱,又参加改造暴力倾向的治疗,最后回到社会的一系列故事。

1963年,福柯发表《临床医学的诞生》。1974-1976,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相继开设《不正常的人》以及《“必须保卫社会”》系列讲座课程。1975年,《规训与惩罚》出版。1976年,《性史》第一卷出版。

之所以将《发条橙》与福柯的写作联系起来,是因为它们均讨论许多相似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西方启蒙时代以来所形成的种种关于权力、伦理、人性、生活的重大议题。可以说,福柯的写作与《发条橙》互为注脚。

(1)医学化(medicalized)社会的形成或惩罚的医学化。福柯认为,西方社会自17世纪以来,许多原本的伦理问题、道德问题、权力问题或是法律问题逐渐被医学化。以犯罪学的兴起为例,认定罪犯是否犯有精神疾病成为认定惩罚标准的重要依据。一个人的犯罪倾向,可以从多方面的医学指标予以检测。因此,惩罚与治疗逐渐交织在同一个点上,即,惩罚罪犯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威慑和宣布王权的不可侵犯,而是“治愈”和改造。监狱成为“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场所,换个学术点的词,就是“重新社会化”的场域。电影《发条橙》之中,新任内政部长推行所谓“Brodsky"疗法,试图用精神治疗的方式来代替监狱的改造。这个疗法通过注射某种药物,并配合持续不断的视觉和听觉刺激,让实验对象对于暴力和邪恶产生身体本能的排斥,以至于每次当实验对象试图采取暴力行为的时候,其身体会自动阻止其行为。此原理,让人想起奥威尔在《1984》之中所提到的“思想停止”改造,即当任何反对当权者的念头产生时,思维会自动让其停止。不过 “brodsky”疗法不同于“思想停止”的地方在于,它采取“身体”对抗“思维”,一反基督教传统下笛卡尔“身/心”二分哲学中,由思维控制肉体的做法,而让身体形成布迪厄式的“habitus”以控制人的社会行为。电影虚构的这种疗法,看似荒诞,但却敏锐地捕捉到了惩罚的医学化倾向,并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不能不说十分深刻。

(2)权力的问题。所谓“惩罚的医学化”实际上乃是权力机制的新形式。权力不再通过仪式性的断头台来炫耀其威严,而是无微不至地渗透进入我们的每一寸肌肤和每一个思想的角落,不停的注视着我们,检查着我们,解剖着我们。“发条橙子”的隐喻很能说明权力的这一特性。一个由发条所控制的橙子,和其他橙子一样,有黄色的果皮,酸甜的果汁,它有任何一个普通橙子的一切物质特性。可是,他是由发条所操纵的。这个发条,直接连接着巨大的社会权力机器。我们每个公民,难道不都是发条橙吗?Alex是巨大的社会权力机器的最大受害者。正如那位作家对Alex所说,A Victim of the modern age.他出生在英国工人阶级家庭。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在《学做工(Learning to Labor)》一书中曾经研究过60年代的英国工人阶级家庭出生的少年。他们的家庭背景,为其融入“主流文化”设置了巨大的文化障碍,最后他们多半成长为《发条橙》中Alex和他的那些同伴们一样的叛逆青年。Alex的叛逆最终让其关进了监狱。他最后被选中成为实验的对象,通过治疗来改造其犯罪的倾向。可是医生和当权者关心的并非Alex本人,而是通过这个实验成果来扩大其政治支持率。可是当他出狱重回社会的时候,这个世界早已经没有了他的位置。他被家庭排挤出去,被以前欺负过的老乞丐和陷害他的同伴们毒打。最后,以前被Alex打断双腿的反对派作家用音乐折磨他,并利用他作为反对执政党的武器,逼得他只能“鹰击长空”一死了之。可是他却没摔死,静静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接受内政部长的慰问。骗取其一张笑脸和一个握手以挽回执政党失去的选民支持率。可是有谁真正关心过Alex的死活,所有的人,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利益。当Alex一脸僵硬地出现在镜头前,我们分明看到一只被社会权力机器所操纵的发条橙。

(3)自由的问题。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然而我们一出生却被沉重的锁链锁上。被囚禁在权力机器中的发条橙应该如何解放自己?在电影中,监狱里的牧师曾经反对对犯人采用“brodsky"疗法,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能够做出选择。新疗法剥夺了人选择的权利,而是通过将一系列所谓“正确”的行为标准强行注入到人的身体之中。如果国家能够决定你的一切,那么这与法西斯主义有什么区别。当20世纪上半叶那些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革命者试图通过国家专政的方式来创造 “新人”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永恒的自由和“善”被培养出来,而是无尽地监禁与对人自由的剥夺。电影最后的一幕是很有寓意的,内政部长拿着叉子一口一口喂Alex,同时许诺给他最好的医疗和高收入的工作。集权主义国家,就像慈父一般照顾自己的国民,从摇篮到坟墓,你不需要忧愁,一切都为你安排好了,你要做的只是用你的自由去交换这一切。有人会一口一口地喂你吃饭,可是你却永远不能下地走路了。

福柯在《反法西斯的生活艺术》中说到,“不要迷恋权力”。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意味深长。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福柯回顾了康德那篇彪炳千古的《什么是启蒙》的短文。康德曾经认为,是人类的懦弱与懒惰,阻止了人类充分运用理性。我们需要用自己的理性与道德不断质疑那些强加给我们的枷锁。福柯以一生的研究向我们证明,西方理性的滥用,只会导致某种法西斯的独裁政体出现,人类的反抗与自由将被工具理性的泛滥所吞噬,我们的反抗,甚至也成为了加强权力机制的重要方面。(见《性史》第一卷)。然而,当我们面对这座巨大而冰冷的钢铁牢笼时,是不是依然有可能能够求得自由?福柯从来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详细的行动纲领,然而,他认为,只要我们依然坚持康德不断质疑的批判精神,同时将这种质疑扩大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依然还存在实现自由的可能。《发条橙》同样并未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走出牢笼的办法。电影最后的超现实画面,让人看到的是更多的悲凉:一群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们静候在路旁,雪地里,Alex和一个金发美女在xxoo。人类的利比多永远掩藏在衣冠楚楚的表象之下。人类社会似乎只能有两条出路:要么成为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要么变成衣冠楚楚的权力机器。

 3 ) 行为矫正的案例教学片

力荐正在学习心理学的同学观看,看过就了解了行为主义疗法的效果为何不如认知主义疗法,是如何容易反复的啦~

 4 ) 人类的未来应该怎么样

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的主旨是“人类的未来应该何去何从?”,《奇爱博士》的答案是:在激情中毁灭;《2001太空漫游》的答案是:在德性中超越人类;《发条橙》的答案是:好好做一个人,人过去是怎样,将来也应该是怎样,不要妄想成为神,也不要甘于堕落成兽,自然地认识包含了人类的世界,就是自然对人类的定言命令。

那么,如何定义人类?无法定义,毕竟人类目前并不能以自然的角度认识人类,但可以对人类的性质进行假设:人类是一个由自由意志和道德律有机构成的理性存在者。因此下面所有针对影片的分析都是基于这个假设前提。

影片最先呈现的就是自由意志,当自由意志以意志活动表现出时,表象为遐想与音乐;当自由意志以能动作用表现出时,表象为性与暴力,而意志活动到能动作用之间的过渡点就是权力意志,比如影片中Alex阅读《圣经》时遐想自己是鞭打耶稣的罗马士兵,本质上就是对以宗教为代表的至上真理的推翻与重构,又或者是影片中伴随着古典音乐做爱、斗殴,此时古典音乐似乎不再曲高和寡,而是无比亲近,古典音乐失去了由时间铸成的威严高雅,其悠扬顿挫反而与做爱、斗殴时表现出的自由意志完全吻合,但自由意志只会在征服他人的一方身上体现,古典音乐的出现恰到好处地让观众把自己代入到征服他人的一方,让观众感受征服他人时的快感,而不会代入到被征服的一方进而表现出同情。尽管自由意志的视角给予了人很强烈的快感,但时间久了也会疲劳,没错,人也会对自由感到疲劳,有趣的是,人类此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与自由意志相对的道德律,而是去追求更深层次的自由,我不止要征服手无寸铁的平民,我还要征服我所在的流氓团队的其他成员,从征服曾经的征服者身上获得更强烈的快感。我在追求无尽的权力的同时,还要破坏其他人的自由意志。猫夫人,在一栋近乎与世隔绝的别墅里,那里不止充满了与性相关的艺术品,还充满了肌肤饥渴症患者的福音——猫,她身上似乎有着我从地下奶吧都无法感受到的自由意志,我的权力意志当然不答应,同样的,她的权力意志也不会答应我的权力意志,她不止要拒绝被我征服,还要征服我,不过最终我还是征服了她。虽然我征服了猫夫人,但并没有征服权力意志本身,最终我还是被我的团队成员和法律的权力意志给征服了,他们都是我曾经征服过的,但此时我的反抗失去了往日的威风,甚至显得有些可笑,我不得不面对现实,停止遐想、与自己喜欢的音乐不辞而别。

我到了一个被用来教化人的环境,但这里还是有权力意志:有同性恋想征服我的身体、狱友都在挑衅神父的威严。不过,除了权力意志,我在西服和狱警的征服下,似乎开始对道德律感到善,并且在神父的感召下,这种善越来越强烈。最终,我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完美的道德存在者,虽然神父认为所谓的“完美道德存在者”的制造是不道德的,但我这个决心毕竟是有道德意义的,因为动机是存在者意志的主观规定根据,但前提必须是道德律为存在者意志的客观规定根据,通过生理学来接近道德律是完全错误的,最重要的是,实验者制造“完美道德存在者”的动机的前提与道德律并没有丝毫关系。不过,即使漏洞百出,Alex到底成为了完美的道德存在者,但此时Alex并不像以前那样对道德律感到善,而是对与道德律相对的自由意志感到恶,他失去了原应该不断变化的价值评判标准,把道德律作为唯一价值评判标准,他脱离了生活、抛弃了人性,他不能做爱、不能施暴,甚至不能听音乐和遐想,他只剩下了耶稣式的受难,曾经的罗马士兵变成了被鞭打的耶稣,但即使有耶稣这么一个至善的存在,这个世界还是充满了权力意志,它以有形的施暴和无形的政治博弈都形式存在,这两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暴力是有形的政治,而政治是无形的暴力,因为它们的性质几乎都是个人爱好加权力斗争。作为一名作家,我爱好性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反对极权主义,但我又因为交了几个要么体格健壮,要么有权有势的朋友而得到了征服曾经征服我的人的机会,只要能让我的权力意志在这个世界上昙花一现,即使我受到法律制裁我也心甘情愿。作为一名政客,我爱好性地想要控制所有人,让他们不再拥有强烈的权力意志,同时我也要假装自己就是道德律的具象化物,人们向来是对道德律感到善的,因此,打着道德律的旗号,我绝对可以征服自己的政敌,即使去刻意讨好一个曾经被我征服过的实验品我也在所不辞。

以上就是影片中人类的全部,总结来说就是权力意志强的人征服权力意志弱的人,很单调,但也确实就是全部。在看电影时,当画面上同时出现了权力意志有差距的两方后,观众更倾向于把自己代入到权力意志更强的一方去,而当画面上只有权力意志几乎没有的对象时,观众则从电影里出来,回到自己的道德律,来同情这个对象,我写这篇文章时也是这样,在写自由意志时更倾向于用第一视角,而在写受难时更倾向于第三视角。观众和写这篇文章的人的行为不也是权力意志的体现?人做的事很简单,但人的性质却很复杂,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探寻形而上学,但所有想法的产生、理性的运用本质上只是复杂而又普通的生理反应,一旦切除与反应作用相关的器官或者形成一个条件反射,人的欲求能力就会改变,欲求能力即被欲求有现实性的对象,这个对象的欲望的原则先行于实践规则,如果科技发展到可以任意控制人的生理反应,如此一来整个社会就是掌权者权力意志的体现,这很明显是违背自然律的,与自然律的违背会使人类最终走向毁灭。

那么,库布里克是否对人类的表现绝望了?我认为是没有的,正是因为对人类抱有希望,所以才大胆且详细地指出人类的错误,这样人类在犯错时就不会误认为这是正确的进而继续错到底,相反,人类会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恐惧、愧疚,因为恐惧、愧疚而产生本能上的反抗和抵制,反抗多了、抵制多了,自然就会远离错误,但不可能彻底终止错误,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不可能有完美的道德存在者,作为自由意志和道德律构成的矛盾体,人也不可能达到自由意志与道德律之间的平衡点,人类所需要做的,就是遵从自然:不要侵害他人的道德与自由、在自己的道德和自由遭到侵犯时要及时保护自己、合理控制自己的自由意志……遵从自然,就是爱这个包含了人类的世界,现实世界与《发条橙》所描绘的那个世界的唯一差距正是在于,《发条橙》里人类的活动是没有爱的,而现实世界里人类的活动是有爱的,毕竟现实中父母会疼爱孩子、仇人之间会有恻隐之心、作家会为了大众的幸福批评权力,最重要的是,现实世界有库布里克。

和尼采、康德、塔可夫斯基一样,库布里克已经去世多年,但人类还是要像先哲那样去批判、去反思,然后远离错误,同时要想办法去认识自然,用自然的方法来作为实践准则,这样人类才能互相尊重、人类才能在这个世界长久地生活下去。

 5 ) 从音乐及声画关系角度分析《发条橙》中的反乌托邦

一、模仿说基础及其缺陷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爱利亚学派创始人克塞诺芬尼就“模仿”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人根据自己的样子来造神,假如牛、马和狮子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雕像的话,它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模样,马会画出和塑造马形的神像,狮子会画出狮子形的神像了。其后的德谟克利特则将社会的“人”加入了“自然”这一模仿对象中从而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论。他说:“在很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做禽兽的小学生的。”同时也提出了“模仿坏人而甚至不愿意模仿好人是很恶劣的”这一观点。电影《发条橙》基于这个理论并将之发挥到极致,讲述了一个强制性“改造”主人公阿历克斯外在行为的故事。
由于模仿说自身的缺陷性,它仅仅是从外在形式上在进行模仿而并非是从本质上改变,换言之,是一种压制本性的改造,故它仅停留在现象上而非本质。显然影片有一种强烈的反乌托邦气质,当然这也是现代主义艺术之所以被大众所接受的原因。
二、交响乐陈列
(一)贝多芬第九交响乐
影片中大量出现交响乐,多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贝多芬交响曲共出现六次,其中第二乐章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是开头不久,阿历克斯在家中播放磁带。当音乐响起时,镜头中是一幅贝多芬头像素描的窗帘,接着推近镜头同样接小景别镜头——墙壁的特写,雪白的墙上用简单线条画着一个分开双腿的裸体女人,前景是阿历克斯的宠物蛇,接着镜头向下摇,四个头戴花环、手掌有钉痕且造型酷似四小天鹅的耶稣雕塑入画,此时声画对位,导演根据音乐有节奏地切换特写镜头,分别是耶稣受难时的伤痕以及模仿小天鹅滑稽的肢体动作。首先从卧室的安排布景来看,阿历克斯本身就是一个对现代艺术很敏感的人,他敢于以戏谑的眼光来看待宗教,证明他并不是一个能够被束缚、被桎梏的人。接着,随着听音乐的入迷,阿历克斯产生了幻觉,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吸血鬼,绞刑、爆炸等暴力的场景与他的脸随着音乐节奏不停切换,突出阿历克斯本身对于贝多芬音乐的热爱和对暴力血腥的崇尚,这场戏将阿历克斯的人物形象彻底地塑造了出来,也与后面阿历克斯接受治疗后再次听到这首曲子时痛苦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第二次出现第二乐章是在阿历克斯被作家老头困在阁楼里时。阿历克斯听到音乐后从床上滚到地上的全景推近,痛苦地撞击地板并惨叫着“Turn it off”,接作家异常兴奋的表情特写,再拉至屋子内全景,老头抱着播放机坐在中间,他的两个朋友分别站在他两侧,三人的头部均呈上仰姿势,像是在沉思,恢宏的音乐继续播放着,搭配阿历克斯敲打地面和惨叫求饶的声音,整个画面非常具有戏剧性,与之前阿历克斯听到第二乐章时的状态形成巨大的反差,挚爱竟成为一种折磨,这种反常的反应居然是治疗后的结果,的确值得深思。
剩下的四次是第四乐章,即包含欢乐颂的部分。其中第一次是在奶吧中,女人清唱《欢乐颂》,歌声配着阿历克斯的独白:”我觉得像是一只大鸟飞进了奶吧,我感到我的头发都站了起来……因为我知道那是什么。”这段独白直观地描述了阿历克斯对于贝多芬的热爱和尊重,所以在他的朋友Dim嘘女人时阿历克斯狠狠地给了他一棍。第二次是在书店,阿历克斯邀请两个姑娘去他家进行狂欢。第三次是在阿历克斯参加鲁道维科治疗时,医生强制给他播放的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片子,其中配乐便是第九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也正是因此,阿历克斯的挚爱音乐变成了魔鬼的礼物。这里的第四乐章其实是经过改编的,旋律没变,只是演奏风格变了,这也是导演有意而为之,为了营造一种戏谑的气氛。最后一次是政府部长为保名誉而去看望自杀未遂的阿历克斯。阿历克斯的主观视角下部长的面部近景,背景漆黑一片,同时部长一袭黑西服,看起来就像是他已与黑暗融为一体。这样的镜头具有很强的隐喻效果,作为一开始赞成鲁道维科技术的领导人,在被舆论抨击之后一改往日态度来看望阿历克斯,并希望与之成为朋友,这种政客的虚伪作风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他听到阿莱克斯肯定的回答后,恢弘的音乐渐起,此刻切全景,病房的门突然被打开,一群记者扛着相机冲进,这次是真正的未经修改过的第四乐章,音乐中还有人声合唱,就像是人们在为二人“友谊桥梁的搭建”欢呼,具有强烈的讽刺之感。接着是部长搂着阿历克斯合影的特写镜头,音乐渐缓,阿历克斯听着音乐再一次进入了自己的幻想——与女人做爱,这次的做爱非同寻常,是在群众的注视与欢呼声中进行,阿历克斯的独白响起:I was cured ,all right!所以最终阿历克斯经过这么多周折,真正被治愈后还是他原本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样子,不得不令人怀疑这场“治疗”的荒唐。
(二)主题曲
电影的主题曲也在整个片子中出现四次。第一次在影片开头,阿历克斯的面部特写镜头拉至四人的全景,阿历克斯作为老大坐在中间,周围以裸体女人雕塑为桌,四人的打扮一样,手中的牛奶杯暗示了地点。阿历克斯右眼的假睫毛更是具有夸张风格,悠长的管弦乐和开头几声有节奏的鼓声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随着镜头慢慢拉至大景别,阿历克斯的独白响起。这是主题曲第一次出现,是主人公命运及身份变化的一种象征。第二次是阿历克斯和他的伙伴强奸作家妻子之后回到奶吧喝牛奶时,阿历克斯因为挚爱的音乐与Dim发生了争吵。此时阿历克斯领导人的身份已经开始遭到质疑,画面构图明显将阿历克斯放在画框右边角落里,显得很逼仄,而其他三人身后的空间绰绰有余。第三次在阿历克斯被改造后的汇报演出中,随着蓝头发的半裸女子的出现,音乐响起。随后女子走向阿历克斯,主观特写镜头中始终是女子丰满的乳房和平坦的腹部以及女子俯视的脸庞,但是凄凉的音乐已经暗示了阿历克斯不可能得到他想要的。第四次是阿历克斯身份的彻底颠覆。当两个警察从围攻他的老头们中解救出来时,一个急推镜头,他认出这两个警察竟然是Joe和Dim。镜头切到仰拍Dim脸部表情的时候,鼓声响起,又像是阿历克斯的丧钟,浑厚又带有悲伤气息的音乐再度响起,像是打败仗后的终曲。此时Dim之前一贯有的傻笑声也响起,形成一种时空的交错,现在Dim的说话声和之前Dim的笑声混在一起,表现了阿历克斯脑中的混乱,也突出了他命运的无奈。
(三)罗西尼交响乐
库布里克导演还在其他的三个打斗场面配了同一首交响乐,即罗西尼的《偷东西的喜鹊》。在影片第4分30秒,一幅古典壁画映入眼帘,同时《偷东西的喜鹊》响起,配有女人挣扎的惨叫,营造了一种悬念感。接着拉镜头,再摇下来,发现是个剧院。几个装扮嘻哈的小伙子正在撕扯一个年轻女人的衣服。滑稽的音乐和戏剧般的画面形成一种强烈的戏谑风格。随后阿历克斯一伙人的出现更是增强了这种色彩,滑稽可笑的音乐与两伙人打斗的场面组合毫无违和感,这样的声画对立恰恰体现了年轻人之间的打斗在别人眼里看来就像游戏一般。音乐的高潮部分在阿历克斯打人的近景时结束,这场打斗也告一段落,一伙人随即逃离剧场。第二次是在海军码头岸边。四人走在一起的全景,先是阿历克斯的独白,当音乐进入高潮时,阿历克斯也将手中的铁棍挥向身边的Joe及Dim,慢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场冲突的每个细节都展示得十分清晰,音乐节奏与打斗场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第三次是阿历克斯与富家猫女的追逐打斗场面。猫女拿着收藏的工艺品追着阿历克斯打时,镜头由固定机位变为了运动机位。时而跟着猫女,时而跟着阿历克斯,时而又在两人中间旋转,制造出一种混乱的感觉,但是在《偷东西的喜鹊》搭配下,气氛并不紧张,反而变得十分幽默。根本不会令人联想到猫女死亡的结果。但是生活也往往如此,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世界的不可预知性被导演戏谑地表现了出来。这一场戏也成为阿历克斯放荡不羁生活的转折点,在滑稽的音乐声中,一个牛奶瓶的特写,加上玻璃瓶破碎的音效,倒地的阿历克斯成为警察的瓮中之鳖。
三、其他音乐
此外,库布里克在其他场景中音乐的使用也很耐人寻味。比如《威廉退尔》序曲的第一部分,很具有悲伤气息,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在阿历克斯入狱后,一个监狱远景的俯拍,在与周围其他建筑物对比之下,监狱像是一个巨大的蜘蛛,趴在其他整齐的建筑物中。阿历克斯叙述监狱生活的独白也在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合奏之下显得分外悲惨。第二次,在阿历克斯出狱回家后。其实画面内容已经暗示了阿历克斯在家中地位的改变。画面中的母亲穿红色裙子,红靴子,以及黄绿色的头发,父亲身着浅咖色西服,橙色衬衫,与背景色调很和谐,新房客也身着红色毛衣,和母亲属同一色系,这三个人的穿着很明显与家中的色调很和谐,再看阿历克斯,一身深蓝色的西服,在红色的墙纸映衬下显得格格不入。在他们谈话过程中,母亲将播放着轻松而欢快的音乐的收音机关掉了,并埋怨阿历克斯为何不提前通知他们。父亲面对阿历克斯也显得很局促不安。所以当阿历克斯明白自己已经被父母抛弃,万念俱灰坐在椅子上时,《威廉退尔》序曲又适时响起了。暗示此时阿历克斯的心情就像刚刚入狱时一样绝望。而《威廉退尔》序曲的第四部分,则被运用在一段很经典的性爱画面中。即阿历克斯与曾在书店邀请的两个女孩。导演将这一段速度加快,配上《威廉退尔》序曲,这一段声画对立的运用使得整场戏和游戏一样,也突出了阿历克斯那个年纪的年轻人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特点。
同时,《威仪堂堂》第一和第四序曲也被运用在电影中。《威仪堂堂》序曲在英国被称为第二国歌,在片中被运用在部长来监狱挑选实验对象时。当部长大步流星地穿过监狱,走进阿历克斯的房间时,配上威仪堂堂的音乐,就像是部长正在进行一项庄严的仪式,明显的反讽。同样,在阿历克斯被选上参加鲁道维科实验时,音乐再次响起。典狱长将阿历克斯送往治疗中心的过程仿佛变成了“蜕变”之路,音乐的加入将整个实验赋予了庄严神圣的色彩,然而实际上它依旧是灭绝人性的毒药。
另外,<Overture to the sun>这首富有荒诞气息的音乐被添加在阿历克斯试验成功后的汇报演出中。画面语言也暗示了导演意图。全景下,辅助演出的男人与阿历克斯同被一束聚光灯照着,营造出两人的剪影效果,仔细观看可以发现,阿历克斯身后的背景有很多观众,而对面的男人身后却没有,暗示了最终还是阿历克斯更得人心,而这一场实验不过就是个闹剧。在阿历克斯被打倒后,主观视角看到的男人周身处在黑暗中,且在肩的两侧分别有一个银色的类似于眼睛的东西,暗示他这样的行为是被许多人注视着,也许也正被上帝注视着。小号间歇式的吹奏,基本属于一个音阶的旋律变幻,有节奏的鼓声,荒诞的音乐配荒诞的表演,目睹这种泯灭人性的场景,台下观众都无动于衷,导演将诸位科研人员以及领导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他们仅仅需要听话的机器人而已。
最后的一首歌是《雨中曲》,在电影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阿历克斯和他的同伙闯入作家家中。此时并没有音乐的加入,只是阿历克斯的干声唱,他一边唱一边根据节奏打着作家夫妇,这段音响音乐化的处理将阿历克斯那种放荡不羁的无赖气质暴露无遗,也许正是因为喝了“加料奶”才使得这群孩子变本加厉,继而当着作家的面强奸了他的妻子。这种行为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库布里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致的坏人,这首歌也为他后面遭受的痛苦埋下了伏笔。第二次,阿历克斯在命运的驱使下再次来到作家的家中,在浴室哼唱的《雨中曲》成为他命运的第二个转折点。环形结构使整个故事有一种因果循环的感觉。
影片的反乌托邦气质很浓,并配以或严肃或滑稽的交响乐,影片的风格很不严肃,但是反映的主题却很值得人深思。曾看到过一个思想实验:莎莉的船是少数在这片海域中定期航行的船,这也是她总在仔细收听是否有人发出求救信号的原因。所以当她听说一场爆炸导致12人落海,没有救生艇时,她立即将船开往事故发生点。但是随后莎莉收到第二条信息,她丈夫的渔船正在下沉,他需要帮助。问题是莎莉如果救丈夫,就必须前往距离12名溺水者更远的水域。那么莎莉该如何抉择?多数伦理学家认为,道德要求平等尊重每个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并非如此。比如,我们会为了私心而去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当然往往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恰好就是人性,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阿历克斯们,隐藏在我们深处的邪恶被表面的道德标准所束缚,因为现在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存在,我们的社会才井井有条,试想,假如某天标准被打破,世界会如何?
影片中大量使用的交响曲非但没有使得影片整体显得突兀,反而为影片营造出了不一样的效果。由此看来,音乐的使用并非总是需要循规蹈矩的,很多时候,按照很直观的感受来用,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6 ) 发条橙与厌女

以下全部节选自我看的一篇文章,网址如下:Feminist Aesthetics: Epistemic Justice a... mygoddesscomplex.com

(对这个话题有兴趣或准备上来就杠的朋友建议先通读全文)

↑这是对Anthony Burgess的原作《发条橙》的评价:

性交易、厌女症在burgess的世界里司空见惯,女性的身体只是“在兄弟们之间传来传去的商品”。

↑还是对小说的评价:《发条橙》里没有真正的女性角色,那些说话的东西只是菲勒斯中心主义(阴茎中心主义)故事的催化剂。

↑对库布里克的电影《发条橙》的描述:电影中,那个住在古房子里的养猫女角色被改得比小说里的年轻,而且她的出场画面变成“怪异的瑜伽动作”、被阴茎和性装饰物环绕,这诱导观众认为这个受害者活该,她巴不得被人强奸。

↑还是这张图,大意是说库布里克以原著的暴力为自己的电影作辩护,但电影里有意设置了使女性更加色情化的成分:开头被团伙强奸的女人在小说里只有十岁,而且既没脱衣服,乳房也没发育。电影里的却有意换成了成熟女性,这更贴合大众脑袋里“性成熟的”“理想的”女性规范。然后就是猫女的年龄被削减,然后被安上色情意味,让观众感觉她本来就淫荡,如此一来她的死法就多少带点“死不足惜”。这些都是电影的安排,所以,库布里克的辩护并没有说服力。

↑电影中,对女性身体的物化被一层层糖衣炮弹所覆盖,让女人对之无视,甚至把它浪漫化,这伴随着对性暴力的幻想。

↑上上张图里说的就是,作为人的女性在这个故事里直接被省略的情况。这让女人保持沉默,不把自己的身体视为有价值的人,而只是当作审美的客体。

上述例子都涉及了女性身体,主要是为了推动男性叙事向前发展,但是小说《发条橙》并没有忽略强奸的破坏性这一事实。而库布里克他们的电影,却把这一点加工得性感化、浪漫化,然后消解这种破坏性。

以上是文章主要观点,这篇帖子的工作只是粗略的搬运和翻译。仅供大家讨论。

(本来这篇是发在话题里的,但话题没法分享到别的平台,就发在这里,看影评的朋友请见谅)

 短评

Stanley Kubrick竟然用《发条橙》解读贝多芬,开头至今令我心有余悸。

5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我完全康复了”

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其实也说不出哪好 但早期作为一个伪文青我还是给了5星

1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没办法。。。谁让咱假装是文艺青年呢。。。很喜欢

14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我愿意这么看这部片:前半部分看到男主角无恶不作观众恨死他了,后半部分看到他陷入无助受到非人道治疗,还没来得及感到大快人心就立刻又倒向了无限同情男主批判社会情绪中了,墙头草一样。观众就是在这样的观影情绪中被导演狠狠的抽了脸。

17分钟前
  • 🐷🐷
  • 推荐

经典的3p节奏..漂亮干净的画面

18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影片通过一个漫长而完满的暴力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待暴力与对待行为准则的态度不经意间便自相矛盾,既反对暴力又以暴制暴,西方社会一直追寻的人性在影片中却不复存在,这使影片给人一种飘渺洪荒的感觉,而对社会政治的深刻嘲讽以及人的生活信念的崩溃与迷茫也表达着一种深切的探索精神~

19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第三遍看生理上的不适感减轻很多,在英国骚乱之后更能理解文明社会下隐藏着的危机原由,库布里克尽情展现在乌托邦神话下所能发生的丑陋一面,又转回手痛击倾向于将人符号化的国家机器,最终把世界交给暴力像永动机般循环的开放式结局,正义在人被剥削掉道德选择权后沦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一样的背景音乐

22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看的差点儿吐了~~~

24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有些经典,是靠表现形式撼动了一个时代。但是,不同的年代对于震撼的标准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所有要拿历史地位说事的经典,统统算不上是真正的经典。

25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库布里克真混蛋,但也真天才。

27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最欢乐的乐章VS最邪恶的人性 虽是大师之作但3星不推荐 因为观影中确实感到不舒服

28分钟前
  • Cici | 站在门口那么久
  • 还行

重看 库布里克真的是个非常真诚朴素的导演 不是直接演出来了么和神父的对话『善行必须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才有意义 剥夺你的选择你就不是人了』那里 他的每部片子思路都很清晰 感染力不足/一头雾水是跳步造成的 改编成电视剧都会很出色 他才不可能装逼呢……

33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如果人甚至没有选择邪恶的权利,那还是人吗?

36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成功预言了杨永信的电击疗法。

3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人性本恶,不要太凶残,也不能太软弱。社会体制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被利用的。

41分钟前
  • 飞天PP猪
  • 力荐

在感官层面上,我只知道自己第一次,从一部电影里,享受到了施暴的快感。没有理由,没有结果,没有思考,没有其他。

46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我觉得惊讶的是传说中的经典居然真的让我觉得很经典

47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暴力慢镜,性爱快镜,一个本我的坠毁。只有笨蛋才会去思考,聪明的人用的是灵感和上帝的旨意。这两个多小时完全是库神对时代性体制永无止境的诘问,个人选择如果被抑制,是否善恶的边界已经被抹去。

51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对于他的电影我一直都抱着没水平写影评就闭嘴的态度

54分钟前
  • lukas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