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怕眼高于顶,批评起别人来头头是道,自己上的时候就各种困难。所以球星的粉丝爱说:你行你上啊!你行你铁啊!不过,把文艺批评家同文艺创作者的身份等同起来是幼稚的,虽然确实有时候有些人能兼顾这两种身份。就比如说,已故的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他拍过什么惊世神作?但你能说他的影评没有价值嘛?
当然我不是要借这个说法谋取一些便利,比如说因为这点我就可以把冯导和这部电影骂的一钱不值同时又凭着观众的身份免受指责什么的。事实上,在一个主要关注北美影市的吧里评价一部国产片,可能确实有越位嫌疑,如果进球了也会被裁判吹无效。那么容我继续就着“眼高于顶”这个词来说下去,我们即将来到这样一个环节:
所谓“眼高于顶”,在这里我所指向的意思是冯导和王编依旧走在时代的前列腺上,自以为抓住了时髦(没有哥……)的小辫子,能够用自己的作品站着把钱挣了,同时还能引起观众共鸣。引起观众共鸣,说出观众心声,这种雅俗共赏的大善之举,想想就叫人激动。可惜,观众走进影院的时候,可能不会带着那种急切地要批判社会的情绪。他们想看一部正经搞笑的喜剧片。
在批判社会现实方面影片可谓用力颇猛,除开用作引子的那个黑白开场片段,范伟老师粉墨登场,一上来就开始粉刺我们国家的政治语言,什么“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啥的。这一段,影片行走在丑陋的边缘,就是在很用力地讽刺官场,大揭其丑。这种对民间情绪的讨好,可能意图太过明显了,屁民都不好意思笑了。
假如说我对影片其他章节的态度还算模棱两可的话,那么我对影片第二个关于“雅俗”的章节则是明确地不喜欢。此章节开头还算有趣,有着很明显的自嘲成分,但发展下去就开始辩解了。大体类似于这样的思路:我冯导就是俗怎么了,你们的雅算个屁。算个屁。
这一段,冯导和王编向着观众和更加“艺术”的电影同时开炮。可能会是两面不讨好吧,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
第三章是关于钱的,普通人的“有钱梦“,也许是中国梦的民间版本。其实除去本司无论如何不能认同的第二段,影片其他章节都还是有点想法的。我只是说,影片的批判来的有些想当然,未必能被认同。
最后,影片很时髦地谈到了环境问题,几乎是在尝试着全方位反应民众心声了,好像年终总结似的。且不论这样与剧情完全脱节的安排是否妥当,是否符合电影创作法则,因为毕竟文无定式嘛,欧陆艺术电影有时候就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段落,比如主角突然出戏对着镜头大谈人生哲理什么的。它这样的设计,我不想现在就决断是神来之笔还是胡闹。关键是,这样全方位接地气、赶时髦的努力,是否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最后,作为本文的总结性呈言,我必须指出,影片在技法上非常差劲,毫无可取之处。我想编剧和导演所有力气都花在寻找接地气的元素上了吧。
冯小刚在微博上大骂影评人,一连用了5回“你丫”。《壹读》的微信煞有介事地对“你丫”进行了一番考证,大概意思就是“你是丫头养的”这句话的缩写。当然世易时移,这个词的词性多少发生了一些变化,就好像“卑鄙”现在成了对人品最严重的指控而不是当初诸葛亮的自谦,而屌丝倒成了一种自谦而不去琢磨它的本意到底是什么,你丫这个词也跟骂人话渐行渐远,多少有了点亲切的意味。当然,在冯小刚的嘴里,这词显然不是亲切,丫和影评人,那是寇仇的关系。
最近骂人的不仅仅是冯小刚,还有崔永元。在电视上,小崔一贯以机灵鬼的形象出现,嘴上从来是不饶人的。然而这一次,他碰上了方舟子。我始终认为,方舟子最牛逼的地方不在于搞科普,而在于打嘴仗。方舟子打嘴仗有这么几个优势,第一,他每次都占着理(当然这理也不总是有理),占着理容易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起码会给自己这个暗示——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第二,方舟子有着庞大的粉丝队伍,方舟子的粉丝,可不是乌合之众,那是一群被价值观(甭管扭不扭曲)团结起来的铁杆粉丝,而且年复一年追随主君南征北战,已经被打造成了一支善于打硬仗的铁军,甭管是游击战、攻坚战、遭遇战,都行。第三,也是最厉害的优势,是方舟子本人的战斗力,这位从最早的网络BBS一路冲杀过来的人,已经锻炼出了一整套逻辑缜密的骂战功夫,而且常年累月地挨骂,神经已经锻炼得如1号钢筋一样粗壮,更可怕的是,方舟子深谙持久战的战术,和他对打起来,那是旷日持久啊。如果你决定跟方舟子对掐,你得有过日子的心,最好先把工作辞了。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方舟子,崔永元基本上就是个待宰的羔羊。而他果然也崩溃了。在崔永元最新跟方舟子的交锋中,他已经开始向方舟子的母亲出手了。你说换个人吧,这招也许有杀伤力,可这是方舟子啊,他的母亲被问候的次数那基本上是不计其数,而骂人的花样我想也差不多穷尽了吧。而崔永元最失败的一点在于,他的招牌倒了。用方舟子的话讲,这事儿过去之后,方舟子还是方舟子,而崔永元已不再是崔永元了。何其残酷!在骂战的食物链上,方舟子就是站在顶端的男人,那个做反射弧的肖教授被逼得只好去买凶伤人才能出这口恶气,把郑钧死死卡在装逼和牛逼的大门口的韩寒也被方舟子从偶像的神坛上拽了下来,一同胖揍,实在是一物降一物啊。到目前为止,唯一能跟方舟子交流而不落下风的,好像只有彪悍的臭流氓罗永浩了。我心目中还有个骂战高手肉唐僧,如果他跟方舟子交手,值得期待。
说起骂战,就让人想起鲁迅,鲁迅堪称是民国的方舟子啊,他基本上也拥有方舟子的几个优势,个人战斗力强、粉丝铁杆、敢打持久战、做人底线低。那个年代的文人,行走江湖没有一技傍身可不行,即便是被鲁迅反复蹂躏的手下败将梁实秋老师,也总结出“骂人十法”。他在《骂人的艺术》里总结了十种方法:知己知彼、无骂不如己者、适可而止、旁敲侧击、态度镇定、出言典雅、以退为进、预设埋伏、小题大做、旁敲侧击。方舟子在跟崔永元的骂战中就连续使用了态度镇定、适可而止、以退为进、出言典雅等多种方法,一套组合拳下来,明眼人都知道崔永元已经输了。
再拿这“十法”套一下冯小刚的言论,基本上就是四处漏风,首先他就犯了“无骂不如己者”这一条,你说你丫居高临下欺负一帮影评人算什么本事,还说人家是文化纳粹,哪个影评人真较真,可以告你诽谤,说实话这对影评人也是个机会,跟丫干一仗,你就出名了。冯导骂人还不知道适可而止,从微博到采访,逢人就骂一通,跟祥林嫂似的,时间长了就成了无理取闹了,同情你的都不爱搭理你了。当然出言典雅丫就更谈不上了,梁实秋老师告诫我们:“首先要在骂时万万别提起女人身上的某一部分,万万不要涉及生理学范围。骂人一骂到生理学范围以内,底下再有什么话都不好说了。”崔永元就犯了这个大忌,当然冯小刚还不一样,从《私人定制》里,李成儒那场戏你也能看出来,他对雅有着天生的敌意。冯导这次骂人最失败的就是没有“远交近攻”。梁实秋老师说:“一个时侯,只能骂一个人,或一种人,或一派人。决不宜多树敌。所以骂人的时侯,万勿连累旁人,否则回骂之声纷至沓来,使你无从应付。”你说哪个影评人骂你了,你就骂哪个影评人不就完了,不的,非得棍扫一大片,把整个影评人队伍捎上,你说你光骂影评人队伍不就完了,不得,非得把豆瓣网友给捎上。你丫知道豆瓣网友有多少人吗?豆瓣网友是中国影迷的中坚力量,是你丫的衣食父母,把衣食父母骂了个遍,等死吧你。你看郭德纲什么时候跟他的衣食父母对着干了,鞠躬都还来不及呢。
我也琢磨一件事,为什么现在的骂战不如民国那时候优雅呢?我觉得信息太发达了是一个原因,双方虽然在打笔仗,但你来我往的速度跟面对面对骂也差不了多少,频率太快,来不及冷静,来不及细想,很容易就会恼羞成怒突破底线。民国就不一样了,你来我往最快也得一周时间吧,等到回嘴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心平静了,想清楚了,礼义廉耻再次回到了脑子里了,骂起来自然也就从容不迫了。互联网害死人啊。
也有人说,冯导这是在炒作他的电影,人家在下很大的一盘棋。我觉得这是高估冯导了,他人品还没这么低劣。丫目前的状态跟当年骂馒头的陈凯歌差不多,就是过去被惯坏了,现在你稍微说他两句,坐地就耍赖。陈凯歌骂人的时候还端着架子,冯小刚没架子,直接就是“你丫”,这也算是借了没文化的光了。冯小刚还给张艺谋抱不平,我觉得吧,人家张艺谋才是有大智慧,人家知道什么人是不能得罪的。要不然人家知道奥运会,你指导春晚呢,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你丫还是闭嘴吧。
——内附华谊兄弟研究论文——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私人订制、冯小刚、华谊兄弟
作者:雪球释老毛
一、《私人订制》:一部中规中矩之作
昨晚看了《私人订制》,晚场,90%满座,人民群众对金三角“冯小刚+王朔+葛优”热情很高,观影过程中不时有笑点,但爆笑程度大不如以前的冯氏喜剧,很多笑点老化,最典型的是那个坑爹的结尾对白,十年前的老段子喽!回顾去年贺岁档,光线传媒《泰囧》屌丝逆袭,小成本搏取12.65亿票房破华语片记录,《西游降魔篇》票房12亿。《私人订制》无法复制《泰囧》以小博大的辉煌,但可以维持票房8亿的基本判断。
整体来说,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贺岁电影,作为金三角,这个水平确实大幅低于预期,豆瓣评分5.3,时光网评分5.9,但同期的华语大片实在太烂,《私人订制》在同档期是没有对手的!《无人区》看了,太暗黑,不适合作贺岁片,估计和《一九四二》一样,叫好不叫座。《四大名捕2》,今年最烂大片,无与伦比之烂!当时放映厅坐了不到一半人,台词极其乱搞,情节简单幼稚,诸葛先生穿着睡衣走来走去,冷血是头中国人兽,追命是个打酱油的,铁手是大叔爱上小萝莉,无情不但男变女而且健步如飞。大Boss是个连名字都没有的白胡子老头,像极了指环王的巫师甘道夫,而且最坑爹的是竟然最后没有打Boss就电影结束了,看来还要拍第三集,坑爹吧!陈嘉上,自从《画皮》之后就是一烂片之王!
冯小刚导演则保持了一贯的质量稳定,至少是不糊弄观众的导演。《私人订制》在冯小刚的作品里算中乘吧,三段喜剧小品拼凑,手法是一贯的讽刺+温情,最后很矫情,艺术成就比不上《一九四二》、《集结号》,讨好程度比不上《非诚勿扰》、《天下无贼》,其实就是《甲方乙方》的2013版。只不过《甲方乙方》是在1997年,人民普遍不富裕但有幸福的期盼,对未来充满希望,70后一代人的心态是昂扬的、向上的,结语葛优那句“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意味深长;《私人订制》是在2013年,16年后,70后一代人都富裕起来了,拿着土豪金,开着mini,才发现其实失去的更多……。
二、冯小刚:一位想要退休的导演
因此,《私人订制》最后的结尾是道歉,向大自然道歉,向历史道歉,向人民道歉……。这个结尾太矫情!其实,我看冯小刚真正想道歉的,是向一直支持他的王氏兄弟道歉,向一直支持他的影迷观众道歉。
华谊兄弟的起源,是因为冯小刚。当年冯小刚拍电影没钱,做广告的王中军冒险投资给冯小刚才有《甲方乙方》,才有了后来的冯氏贺岁片,才有了华谊兄弟这个资本市场的神话!
《私人订制》是向冯氏大片的起点《甲方乙方》致敬,历史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冯小刚用《私人订制》还王氏兄弟一个情,一个了断。冯小刚老了,冯小刚累了,很可能下一步冯小刚要做的是退休。这不是新闻,是旧闻,自《一九四二》开拍以来,外界频传冯小刚“鸭梨山大”,冯小刚曾在微博中透露厌倦拍戏,“主要是拍这个电影体力上太累,我现在时常在想自己是不是变得娇气了 吃不了苦了,我经常在想,不能让电影成为我生活的全部。”更早在2010年宣传《唐山大地震》时,他就直言自己59岁一定退休,“多一年都不行。不过我和华谊还有一个五年的合约,打算把这五年的五部戏拍完了,就好好享受一下晚年的人生。”
于是,这才有了冯小刚导演的道歉。该还的情还了,该道的歉道了,该怀的旧怀了,该致的敬致了,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三、华谊兄弟:一个成年人的童话
一部大片能竟然让华谊的股价涨停跌停?冯小刚老了退了,华谊还是不是那个华谊?其实这都是伪问题,无论有没有大片,无论有没有冯小刚,华谊根本就支撑不起350多亿的市值,这是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
(一)商业模式
拍电影纯粹就是赌博,每一部大片都是一项风险投资,明星薪酬、制作成本越来越高,动辄投资过亿,但上线公映只有十几天,票房收入靠天吃饭!广告收入只有那几个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才有号召力。电影业的老祖宗好莱坞,20世纪福克斯投资大片《埃及艳后》票房失利差点破产,曾经的影业巨头米高梅已经破产了!
为什么电影公司这么脆弱?用波特五力简单分析一下:
上游:观众是冲着名导、明星进影院的,明星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身价越来越高,跳槽风险巨大,影视公司议价能力有限;
下游:观众口味越来越刁,连冯小刚、陈嘉上这种级别的名导,只要一不接地气,随时被挑剔的观众抛弃;
竞争对手:没有差异化,都是烧钱拍大片、建院线、挖大明星,这个行业有钱就能搅局,烧钱就能颠覆……;
潜在的进入者:影视业没有门槛,土豪有钱就能杀进来,完美等网游公司进入了,优酷等视频公司的进入了,万达等房地产公司也进入了,而且一签就签张艺谋……,这个行业将面临着无穷无尽的竞争对手。
老实说,除了航空、钢铁几个奇葩行业,还真找不到这么恶劣的行业环境,这么屌丝的业务都能被资本市场打扮成白雪公主!华谊兄弟就是在给股民讲一个成年人的童话!
(二)行业空间
电影市场这些年确实高增长,主要得益于票价一直没涨,相对收入而言便宜了,导致屌丝消费升级,从看盗版升级到看影院。但看电影人多电影公司就能赚钱?坐飞机的人多航空公司就能赚钱?天底下哪有谁靠拍电影发财?记得香港一个混迹影视圈的老戏骨说过:香港的邹文怀搞了一辈子电影,嘉禾也就那么点身价。邵逸夫是有钱,80年代人家就想悟出这个道理了,毅然结束邵氏业务转型搞无线电视台,其实邵逸夫发达靠的是地产而不是影视。
(三)成长性和盈利能力
公司高估值一定要有强大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支撑,高估值才有可能被消化。把资本市场讲的故事抛开,我们来看一看华谊兄弟真实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吧。
华谊兄弟过去5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42%,利润复合增长率只有33%,明显低于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借了这几年中国电影票房整体增长的光,也就是池塘里的鸭子,随着水位线上升而上升,并不是靠自己的能力飞翔。要知道,当初冯小刚拍电影,王氏兄弟投资完全是基于友情赞助,其实华谊的电影业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亏损或微利的。
在高增长中,我们都会发现,华谊兄弟长期的ROE只有可怜的13%,在A股里基本处于屌丝级别,别说跟银行、白酒这些高富帅行业,甚至跟很多上档次的制造业都没法比。
而且这个娱乐龙头的现金流是一直是入不敷出的,过去5年里经营现金流负4.4亿元,自由现金流更是负8亿。
从ROE和现金流也完全可以印证,拍电影根本就不是一门靠谱的好生意。
(四)业务拆解
王牌业务:电影
2013年前三季实现营收10.23 亿元,同比增44.5%,净利润4.12 亿元,同比增207%。但仔细分析的话,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西游降魔篇》3.9 亿元票房入帐,以及出售部分掌趣科技股权获得3.25 亿元的投资收益。依赖一部大片,获得的高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很难保证每年都有N部《泰囧》或者《西游降魔篇》,事实上华谊的《大明猩》票房表现就不尽人意。出售掌趣科技的3.25亿收益是非经常性损益,更是不可复制的。而今年的高业绩除了为马道长和王家兄弟高位套现改善生活之外,对小股东没有实际意义,反而提高基点,为2014年的低增长埋下颗地雷!
大片是华谊的唯一的救命稻草,因为其他业务更是惨淡,基本上是萎缩和倒退。
电视剧:前三季公司电视剧收入1.42 亿元,同比下降35.5%。《孩奴》、《连环套》、《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等,在异常激烈的电视剧市场,无声无息。
经纪业务:艺人经纪收入1.07 亿元,同比下降29%,还是大幅下降。
院线业务:影院收入1.54 亿元,同比增83.3%,利润仅仅是有望扭亏。共有15 家影院投入运营,新增4家,院线是靠资本投入获得的增长,而影院业务是典型的重资产业务,和万达、橙天、UME比,华谊没看出有什么优势。中国的院线是典型的重资产、低回报行业,而且竞争极为激烈,从院线的单幕金额来看,2010年163万为最高峰,然后不断下滑,表明新建影院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观影人次、票房的增长速度,资产回报率极低,院线大跃进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泡沫。
手游业务:这个是市场最爱讲的华谊的故事。华谊以6.72 亿元的对价,收购银汉科技50.88%的股权。银汉科技股东承诺13-15 年净利润不低于1.1 亿、1.43 亿和1.859 亿元。这笔投资按13年承诺的利润是10倍市盈率收购,不算贵。但这点利润根本不可能支撑起华谊兄弟350亿的市值。就算按承诺的13年利润以创业板的60倍市梦率计算,银汉股权也仅值30亿,就算比成本价增值5倍,也不及华谊350亿市值的一个零头而已,靠手游怎么支撑?!而且从收购价可以看出来,手游公司在一级市场收购价也就是值10倍市盈率,翻一番也就20倍估值,否则人家为什么卖给华谊?手游业务为什么不值钱?因为手游是典型的多输市场,客户黏性极弱,竞争门槛极低,研发团队叛逃极易,成功极度依赖渠道,手游的利润其实都被91这种渠道分成赚走了……,高风险,高竞争,低壁垒,低回报,这种市场最终进入者将会没有赢家,全是输家,就像老巴描述的航空业,轮子上企业,典型的多输市场,除非像91、360、QQ那样掌控渠道,否则没有任何长期价值。
(五)结论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让我们把如梦如幻的华谊兄弟和A股著名的大烂臭招商银行和贵州茅台比一比:
招商银行,2002年上市,2002年净利润17.34亿,截至2012年净利润452.73亿,上市以来,净利润增长26倍,复合增长率38%,ROE稳定在20.6%。结论:秒杀华谊兄弟;
贵州茅台,2001年上市,2001年净利润3.28亿,截至2012年净利润133亿,上市以来,净利润增长40倍,复合增长率为39%,ROE稳定在28.35%。结论:秒杀华谊兄弟。
综合方方面面的信息来看,华谊兄弟只是一家平庸的公司,经营着一门屌丝的生意,只不过我们经常看娱乐八卦,对这个名字比较熟悉而已,熟悉的公司不代表是好公司。与A股真正的好公司相比,华谊兄弟就是个笑话。可见,市场先生是疯狂的,华谊兄弟,超过20倍市盈率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A股创业板真是个童话王国啊!
华谊的真实ROE根本就很惨淡,盈利模式极不稳定,每一部大片就像一次赌博,盈利高度依赖明星和名导的个人魅力……,这种盈利模式就没法高估。腾讯入股是产业资本基于战略合作的考虑,这种不差钱的大金主是不在乎成本价的,就像嘉士伯的重啤收购价,这个价格不能作为估值标准。
如果让我买$华谊兄弟(SZ300027)$ ,我最多只肯出每股6元钱,2倍PB,对应的是12年盈利的15倍市盈率,这个估值已经是非常公道的了!超过6元钱买华谊,根本不是投资,而是在赌市场热度的变化,击鼓传花,玩博傻游戏。
原文出处
http://xueqiu.com/6146070786/26709126
还可以 去电影院看的 我觉得挺搞笑的 最后宋丹丹坐在车里 背景音乐响起那首《时间都去哪儿》了 当时真的听哭了 在之后 这首歌红了 每次听到心里总会有点难过
特别接地气,故事简单朴实,每个人都能懂。讽刺调侃了时下各种热点现象,贪污,腐败,土豪,爆发,雾霾,环境,污染,微博,微信。 很诚意的作品,不做作,冯小刚豁出去玩观众,取悦观众,拍了一部大家身边摸得到的故事。有社会责任的作品。
导演喝醋还发酵了。
俩人俏皮+小聪明自视甚高居高临下,将犬儒和反智发扬光大(“雅俗”导演那段是明证),再加上鸡贼。嘲讽权力与暴发户,又不敢真批判,最后结论是“做官员不容易、当有钱人风险大”(得罪官僚日子不好过,得罪阔人哪有那么多财团投资让电影变成大广告呢。)。也嘲讽“脏乱差”中国独立电影和观念艺术…
满场欢笑。有笑声就够了。就是最后笑的有点累,大概是笑点低的原因吧。印象最深的就是葛大爷拍着郑恺的肩膀说了句:好好干,明年哥给你娶个嫂子!
相见不如怀念
这将是我和彭彭一起看的第一部电影,无论如何都是好评王朔头一次烂的像屎,冯小刚镜头中规中矩没什么亮点,灯光还有些看头
要讨好别人最终只能两边不讨好,大概赚钱比较重要吧,太失望了。
真正需要的订制不来。
不知道冯导是为应付华谊合同,还是一门心思忙活春晚,这部片子除了标志性的海南风光和满眼商业广告外,根本看不出是冯小刚与王朔两位大师的作品。全篇零散的小品式剧情和挠痒痒般的笑点,最后猛的煽个情再扣一顶公益环保的帽子,这完全就是春晚的套路啊!片尾的马年大吉再也找不到甲方乙方的感觉了。。
求雅那段自嘲的有点恶心了,广告也他娘的无节制,不过还算合格的喜剧了,只不过刚刚自己没啥追求了。
电影是反讽喜剧剧情觉得有点扯,还有可能看俩女主多多少少影响观感吧。
就电影本身来说,想讲的东西太多,但每一段都是主角,特别是最后一段,强转的太过明显,其实可以做到更好的,有些失望。但对于演员和内容而言,值得一看,值得思考,尤其最后葛大爷那句:因为车真的是我的!
这是一部羞辱精英群体的大play,但这也是向平民靠拢的求欢术。这是一部借春晚练兵的小品集中营,但这也是反映本土现实的残酷照妖镜。这是一部穷人变富的变形记,但这也是年轻变老的“艺术”总结簿。这是年轻人瞧不上眼的老旧破烂儿,但这也是一二三四五线城市中老年人的精神肉串儿。
终于知道冯小刚为什么去导春晚了,因为他已经到了那个水平
那種自我感覺良好,暴發戶思維,虛情假意,無知者無畏的心態,我相信比《小時代》更能代表當代中國
说是纯喜剧,全场下来却很难爽快的笑出一声。所有段子都像在逼你笑,打着去年《泰囧》《西游降魔》的贺岁喜剧幌子,看完果然觉得连《小时代》还不如。
张艺谋当年拍奥运是拿《满城尽带黄金甲》练手,练舞美和艺指;冯小刚今年拍春晚是拿《私人订制》练手,练了仨小品一朗诵,三俗一雅终归一烂。
葛大爷这部片不行啊,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
看的包场提前点映,放映前看到冯导和张涵予了。我觉得,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叫甲方乙方2,对冯导自己来说,这部电影才叫做“私人定制”--拍给他自己看,顺便搂钱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