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这是一种怎样的疏离
我喜欢电影的前半段,后面三分之一有些乱了。还有,安排那位“缺位”的父亲在离异后又娶了位太太,还生了个小孩的剧情编排,感觉那有点儿导演个人的一厢情愿。仿佛他能在这个小孩身上弥补上对第一位小孩没尽到的父亲的责任,可以悔过自新、重头再来。生活大多不会那么温情,失去了就失去了,不会好运到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你。
开头,王学圻饰演的父亲只是出现背影,但那背影也会演戏。演出了一个多年没见过儿子,没尽到做父亲的义务,突然听到儿子被击毙后赶回来寻找自己失落情感的那份落寞和孤寂。王老师真是当下中国电影界里50-65岁间的男演员中最会演、最敢演的翘楚。
有血缘关系的亲生父子都如此疏离?何况夫妻、恋人、朋友,更遑论只有一面之缘的路人。电影表达的孤寂感不时蔓延着,人与人之间,从银幕到观众席,看得人心有些发冷。那些再平常不过的景象,那些剧中人不时出现的空洞的眼神,揭露了当下中国人在丧失了一种无法言明的精神信念后表现出的无力和无助。
剧中子义饰演的儿子林波因为自小就见不到王学圻饰演的海员父亲,于是缺少亲情导致他对情感极度渴望。不由联想到自己,从小生长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太多的束缚,太多的爱,让人觉得快要窒息。也许,我孤僻、冷漠的个性,虽然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但也从没有要为任何人特意去做什么的性格就是这么被逐步培养出来的。父亲过世时,我竟有突然松了一口气的感觉。从此,再没有人象他那样逼婚逼的那么紧。就象小时候他常问我:功课做完没?我答:做完了。他继续问:那复习了么?我答:复习过了(在撒谎)。他接着问:那预习了么?我如实回答:没有。他就说:快去预习,你怎么象算盘子,拨一拨动一动,你怎么不向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看齐,现在不好好学习,今后考不上大学,工作也找不到(现在即使大学毕业也不一定能找得到工作。多讽刺!)···叽里呱啦一大串,稍有顶嘴,一只毛栗子敲上来。等大学毕业,他立即奉上好多的相亲节目。他会问:怎么不约人家小姑娘出去啊?我答:人家没空。他又问:你就不能主动些么?象根木头一样···听到这,我就头大了,他怎么和对我小时候时一个模样。后来,他自己也烦了,看到我就用眼睛瞪我,恨不得把我生吞活剥了。我是不是很不听话?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听话了。我希望有个海员父亲,他一直出门在外最好。当然,真实情况来了,或许就又变了。人就是这么贱,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要。爱太少,要爱;爱太多;则想逃。
有时,我觉得,是人就都有缺点,失恋有什么大不了?犯不着去自残,更不用去自杀,用挟制人质这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方式来达到和恋人再见一面的目的,这太花痴;吃顿大餐,睡个好觉,看几部幽默的喜剧,这些都能帮助你尽快地平复过来。不就是被人甩了么?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在这个功利、拜金的社会,失财也许会比失恋更易让人心碎。
好象扯远了,尽说了些和电影无关的东西。这个电影就象是生活,表面看似平淡,其实暗流汹涌,只要你静下来细细去品味,总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2 ) 偶然的不归路
早就在期待的电影终于上映了.
剧场里坐了廖廖几个人,看到一半后面就有恋人一直发出抱怨,说以为是枪战片儿,结果选了如此一个大烂片,后悔啊后悔,====
的确是个闷片儿,连背景音乐都很少,故事也没有什么起伏,但我看得就是很感动.
好久了,总是会在新闻中,网络上听到这样的报道,不由得就会想:为什么呀,如此一个大好青年,花样的年纪,为什么会刺伤人,刺死人,为什么就会劫持人质呢,为什么就会这样死了呢,为什么平时看着老实,内向,诚恳,善良甚至可能是木讷的人,为什么会凶性大发呢?
这样一个普通的青年,我们的身边一抓一大把.他没有背景,没有家世,只赚一些小钱糊口.他的家庭不能算幸福,只是平淡地过着日子罢了.他从十岁起就没见过爸爸.他恨这个父亲,但最大的愿望又恰恰是能和爸爸一起出海.现实生活的不如意,恰恰让他把这个愿望的美好度不断地增加着吧.
要逃离现在的生活,去找爸爸,觉得那就是解决生活一切困难的最佳途径吧.可他得知了爸爸再婚了,又有了一个儿子.他那张写的脸上流出的悲伤让人真难忘.
女友是他生活中剩下的唯一指望了吧.可也提出了分手.他在超市里情绪有点陷入歇斯底里,用刀去划伤自己,也是很多人会做的自虐吧.应该是有秘密的期待,期待女友看到他的伤会来找他,再续前缘吧.
可女友没来.有超市的员工来看,来阻止,不小心刺伤了.保安扑过来,也刺伤了.到了这个地步,突然,事件从自虐陡然变成了伤人.他更怕,更慌乱,不断打电话给女友,叫她来,可对方都觉得他在骗人,最后甚至连电话都关了.
有医生冲过来想救人,被劫持了.事件于是到了不可回转的地步.
讲这个故事的魅力在于:从王学圻扮演的父亲的角度去与所有的事件相关人员了解当时的情况,所有的人都是好人,又都是坏人.这个父亲从孩子十岁就没再管过他;可听到儿子的死讯,在酒店里的眼泪是真诚的;最好的朋友背叛了友情,可真的不是故意不接最后的那通电话,并为此一直难过着,自责着;女友想摆脱那段她认为不适合的感情,却在背负结果造成的心理重担;被劫持的医生与主角度过了最后的五个小时,聊了很多,可她最后要的那碗面成了夺命符;开枪的警官一直在强调他只是在执行公务,当时事情拖了太久,谈判又不起作用,可他的那粒子弹让那个生命永远停留在了二十五岁.
这个花样年华的青年就这样被一些偶然和必然搅在一起,再加上一些一念之差,带到了死路.
我们这样近距离地研究过了林波的生活,可我们无法一个个地去研究那个在深夜的麦当劳里捅死年轻的打工大学生的流浪汉,那个用刀砍死自己的母亲再放火焚烧以伪装火灾的年轻人,那个挥刀杀死城管的小贩,那个杀死自己的父母却与尸体共同生活三天的人......
那些我连名字都不知道,不记得的人,他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个偶然,多少个必然,多少个一念之差?
3 ) 父爱的缺失和两代人的隔阂
昨天,去电影院看了王小帅导演的《日照重庆》,很有感触,忍不住要写点东西了。
渐渐驶近的缆车,揭开了影片的序幕,接着,镜头紧跟着一个男人的脚步,这个人就是王学圻主演的林权海,影片直到好几分钟之后才有了第一句台词,是他再打听好友老金在哪儿,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大致了解了林权海来重庆的原因:他和前妻的孩子林波,因为在超市劫持人质被当场击毙。
他说他已经记不起孩子的样子了,他几乎对所有人问起林波的样子,他说他想看一看照片,他几乎向所有与林波有关的人问起案子的经过,他就对他们说:我没别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当时的情况。
他作为孩子的父亲,他是有权利知道的。
但是,他作为父亲的这一身份却一再地被否认。他在警察局问警察案情时,警察说:你真是他父亲?他父母早已经签了字了啊。他在台球桌旁问林波生前的好友昊子时,昊子的朋友问:昊子,那是谁啊?昊子说:林波他爸。那人冷笑着:林波还有爸?在林权海了解案情的过程中,他问一位被林波捅伤的女孩儿时,那女孩说:你真是他爸吗?你不是骗子吧。甚至在帮他的昊子面前,昊子也说:我是看在我爸那儿,叫你一声林叔叔,看在林波那儿,你什么都不是.......他作为林波父亲的身份一再地被否定,没有谁承认他的父亲身份,换句话说,在小林那儿,小林一直是没有父亲的,在10岁之后,在林权海离开他们母子之后,他就没有父亲了,也正是因为缺失的父爱导致了他日后的脆弱,孤独,缺爱和极端的性格。
其实,小林,是个可爱而单纯的孩子。他可以因为小雯(他女朋友)去偷动物园的大鸟(我忘了是什么鸟了),只因为她说她喜欢,这一段情节也是影片中唯一具有喜感的段落,很难想象一个20岁的成年男孩儿做出这种幼稚甚至有点可笑的行为,他很认真的说:我路线都计划好了.....我只借一天......我要那只大的,,,,如果没有一颗单纯的孩子心是不会有这种想法和行为的,他的内心真的很单纯,他还只是个小孩子,一个需要被爱的孩子。
刚拿到电影票时,我还想,日照重庆,难道是主旋律电影?展现重庆是怎样被党的阳光照亮的.....后来我才明白这是两个地名,日照和重庆,爸爸在日照,儿子在重庆。
影片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是发生在阴天和夜晚,几乎没有阳光明媚的日子,影片一直在一种忧伤的氛围中展开......愁绪布满影片的每一个角落。
在小林的妈妈带着林权海去看林波的时候(他被葬在海中,他的骨灰被洒向大海),只一句话,我的眼泪就忍不住流了下来,他妈妈说:你儿子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找你,所以我把他的骨灰撒在这儿,河水总能流向大海,他就能找到你了,也算了了孩子的心愿了。(大概意思是这样,我也记不太清楚确切的台词了)就像昊子对老林说的那样,林波恨他父亲,但他最想的也是他父亲。不然他也不会去日照找他,不然他也不会那么喜欢大海,这一切的喜好和行为只是因为,他父亲是船长,他父亲在日照!他去日照找他父亲,很不巧,他父亲出海了,但他却偶然见到了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他要带走他弟弟,因为他说他没有的,他也别想有。林波从来没有这么坚定和决绝过,他的眼神和表情让人害怕。显然,他这样的行为还是因为他渴望爱,渴望被爱,渴望父爱!他的这种行为是由于缺失父爱造成的畸形心理。
其实小林不仅缺失父爱,他几乎被整个世界给抛弃。在他挟持人质竹青(范冰冰饰演)时,他给他女朋友小雯打电话说自己挟持了人质,让她来一趟,他女朋友挂掉了电话,他绝望的走来走去,望着投进仓库的一束光线,仿佛在寻找着希望。竹青说:你把电话给我,我给你女朋友打电话,让她过来。他摇摇头难过的说:她关机了。竹青又问:那你爸妈呢?他不说话,眼神更加黯淡了。那你朋友呢?你有朋友吗?当小林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他唯一的朋友昊子身上时,电话也没人接。他的眼神空了,在他最需要人帮助的时候,他的女朋友,他的父母,他的朋友,都把他抛弃了,他绝望了,他什么都没有了,他被全世界抛弃了,他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或者说,他从来都是什么都没有,也从来什么都不是。
我印象很深的一句台词是,在他们从日照回重庆的路上,他女友内心的独白:我知道我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他,如果我离开他了,他就什么都没有了,甚至连他唯一的友情也没有了。(显然,小雯和昊子互相有了好感)事实证明,她离开了他,他什么都没有了。
电影中音乐的运用也很巧妙,这让我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色》,在王小帅的《日照重庆》中音乐三次响起,(虽然我现在记不太清楚了,但好像是下面这三次,如果有误欢迎大家指正,谢谢)第一次是林权海摸着被放大的小林的截图照片,那种深沉的父爱,那种作为父亲的愧疚,悔恨和思念,都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二次好像是林权海看着他前妻一家三口在吃饭,很幸福的样子,可能让他想到了他们曾经的日子吧。第三次也是影片的最后,他抚摸着他小儿子林小波的脸,音乐响起,这正好与第一次音乐响起时他摸照片中林波的脸相呼应,仿佛是在说:我不会让悲剧再次重演了。林小波只是懵懂的望着父亲,却不知父亲眼中的含义。
剧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隔阂也有所表现,当儿子林波,去日照寻找自己的父亲时,父亲恰巧那天有事出海,这仿佛是暗示着两代人不可能直接的对话,相互理解。这一观念在影片另一个段落中也有体现,林权海听老金说耗子经常去舞厅跳舞,他为了了解儿子生活的环境和喜好,他也去了舞厅,可是台上昊子洒脱而进行的表演似乎没有带动林权海,林权海试图去理解和感受儿子,但有些东西,他永远都无法理解,尽管林权海和林波这对父子都试图去互相了解,相互融合,但两代人之间总有条无法逾越的鸿沟,那种隔阂,是时代性的,这恐怕也是王小帅最想表现的吧!
影片中还有一处经典的地方,时林权海两次卷起林波的照片,第一次是林权海取下林波的照片,他将照片卷起想放进书包,可是东西太多放不下,他就将照片(其实是大海报)放在床上,可是照片自己展开了,林权海第二次卷起海报,准备把照片放进去,这是又忘了帮了拿帮照片的绳子了,他焦虑而狂躁的将包里的所有东西扔出来,然后将海报摊在床上,再一次满怀父爱的抚摸。
影片叙事流畅,从容平静,没有太多的波澜起伏,只是娓娓道来,不知是我太多愁善感,还是片子本来就让人感动,我哭了三次,再看片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向我们这种生活在父母关爱下的孩子,从来都是衣来张手,饭来张口,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珍惜,总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们也从来不知道单亲家庭的孩子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伤害,他们是那么渴望健全的家庭和父母的爱,最后,我只想说,珍惜爱你的和你爱的人,请不要偷懒!
4 ) 你的日照,我的重庆
1.lz是重庆人,看到片名和海外版海报就决定去电影院看了。
2.画面终于切到了日照的时候,后面有人对他的同伴说“这就是日照,就是我们那儿。”lz发现原来跟lz一样因为名字来看着电影的人不少。当然,整个影厅不超过十个人。
3.画面中的重庆并不美,灰蒙蒙,脏兮兮,雾茫茫的,但lz觉得表现出的味道很对。有很多背街小巷可能现在初到重庆的外地人并不能轻易看到,但里面却藏着lz很多记忆,关于亲情,关于友情,等等。因此lz一直在跟同伴边看电影边玩儿着辨认地点的游戏。而其中通过剪辑把相隔本来挺远的两个拍摄场景剪在一起,包括缆车来回的前景和背景有可能都不是在同一座缆车上拍的……这小细节增添了很多观影乐趣。
4.片子很淡,很慢,但不闷。有很多长镜头的运用也挺有意思。整个片子不是那种让人看得酣畅淋漓心惊动魄,却真的能从中砸吧出一些东西。
5.在王学圻沟壑纵横的脸上,lz看到了自己的父亲,有那么一两刻,为之动容。
6.丁嘉丽演的很好
7.老金肯定不是重庆人,重庆人没有喝功夫茶的习惯
8.国内海报太难看,在电影院里贴的几张完全跟电影风格没有关系,技术也特别粗糙。而且风格完全不统一。像外行人凑热闹的作业。lz和同伴觉得海外版的海报很好。或者,直接用挂在墙上那张放大的全是马赛克的林波惊恐神色的照片做海报也很好。
9.国内发行商很不给力。但对于这样的片子能在国内院线上映,lz还是觉得很难得。类似风格和题材的片子,欧洲可能比国内多很多,但本片在绝对不输给它们大多数。但同样的片子,换个国籍,大家的接受度肯定就不一样。
10.lz觉得比《左右》好太多,比《青红》好很多。虽比不上《17岁的单车》,但还是希望(并且值得)大家进电影院支持一下。
5 ) 《日照重庆》若干观感
1、有成为经典的潜质,不一用心拍成了法制宣传片,叙述残酷青春。相信还能改成知音体。
2、长镜头跟拍晃得要死
3、丁嘉丽演得最好
4、请不请范冰冰无所谓
5、李菲儿有一神腰
6、重庆人为何不说重庆话
7、川渝美女甲天下(指人数)
8、窗口部门的工作人员总是黑口黑面
6 ) 《日照重庆》:缺席父亲的自我救赎
“都是收来的旧钟,连时间走得都是旧的。”对着堆满一个墙面的旧挂钟,退休后爱摆弄钟表的老金对老林这样说。老林是山东日照市的一名海员,十四年前抛妻别子离开重庆后就再没回来过。这次航海归来,他意外地接到一个通知,说与前妻所生的儿子林波涉嫌在超市抢劫行凶,被警方当场击毙了。这桩意外使他又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重庆。重庆的前妻并不理睬他,无奈之下老林只好来找这边唯一的朋友老金。老金前面的这声感叹大有与后者惺惺相惜的味道:虽然不至于像老林那样与儿子十余年未见,他也深感自己与儿子的关系越来越僵,他遵循着一套老的生活方式,儿子则有一套他不理解的年轻人的行事准则,父子间的隔阂早已不是一日两日。
《日照重庆》。山东的日照与西南的重庆隔着遥远的距离,这段距离也横亘在一位父亲与一个儿子之间,王小帅的这部电影首先是关于父亲和儿子的。
为了弄清楚儿子的意外死亡究竟是“为了什么”,老林回重庆后走访了一个又一个事件的当事人。电影叙事的重心就是通过这些当事人的一段段回忆去展现那起事件的本来面目,去复现老林“早已想不起什么样”的儿子林波的模样。这种通过不同人士的记忆去展现一个人物或者一起事件的叙事方式非常经典,常被作为教材引用的《公民凯恩》便是采取这种结构。当来源各异的各种微小的细节组合到一起,说服力往往是惊人的,它可以使一个人物的性格异常丰满,也可以让一起事件在多角度审视下变得玲珑剔透。《日照重庆》很遗憾没能达到这种效果。老林的走访与追问,是出于对网上关于那起事件的视频和报纸连篇累牍报道的不信任,他进一步想知道“为了什么”,他不相信旁人的解释。让人失望的是,几位当事人的回忆并没有能够提供更多的细节,作为一名观众,我们并未看到足以揭示人物动机的更多诱因,却只看到一位父亲的到处碰壁和他异乎寻常的执拗。这使电影的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归于无效,观众只在电影快结束,林波的女友小文开口时,才刹那间被导演推入了这种一厢情愿的逻辑:林波的悲剧是因为他缺少一个父亲。
这位父亲却早已把他遗忘,在离开14年的时间里,父亲从未回来看过林波一次,甚至没有通过一封信、打过一次电话。父亲早已再婚,生了一个“林小波”,在遥远的日照过着另一种正常生活。在漫长的时间里,他肯定极少回忆与前妻所生的儿子,否则便不至于“无论如何就是想不起他长什么样了”。当儿子意外的死突然唤起了他的责任感,回到重庆的老林忏悔的第一步是试图补全自己脑海里模糊的儿子形象。他不断地向人索要林波的照片,未能如愿之后,他只能让林波的朋友小昊把视频中截取的儿子头像打印出来,再一遍一遍地放大,直到图像中充满大团的色块——儿子的面目却仍旧是模糊的。放大图片的意念来自安东尼奥尼。他的电影《放大》中的摄影师意外地拍摄到了发生在公园里的谋杀案,他想进一步从照片里找出事情的真相,将底片一遍遍放大冲洗过后得到的却是一团团模糊的颗粒物。安东尼奥尼借此告诉观众,影像复现现实的能力是有限的,影像与真实的关系充满吊诡之处。在《日照重庆》里,影像与真实的关系似乎反了过来。父亲放大儿子头像的举动有一种“恋尸癖”的味道——儿子的遗像仿佛替代了真实的儿子,父亲心心念念的是那个自己迟来的爱未能触及的,活在视频里、活在别人回忆中和放大的图片里的儿子的图像。
在这亲情关系普遍疏离的时代,借助影像为一段被忽视的父子亲情“招魂”,王小帅的用意是好的,但在形式和细节方面,《日照重庆》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任何一种父子亲情都离不开它由之产生的社会背景,在《日照重庆》里,这层背景却始终是模糊的。电影对父子两代人之间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差异的展现都显得差强人意。作为电影中事件发生的主要地点,重庆的地域文化背景也基本上没有体现出来。除了几个展示高楼林立、城市建设的远景镜头之外,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等造成父子隔阂、漠然的因素便被简单地一笔带过。其次,王学圻饰演的父亲老林从电影角色刻画的角度来讲并不成功。他的到来是由于儿子林波意外的死,但他真实的心理动机同样是模糊的。电影没有告诉观众当年他为什么离开林波母子,也没有补充叙述在离开的那么多年里,他对儿子是否有过任何牵念。这个“抽象的人”到来之后,既没有表面上的忏悔,也没有实质性的补救行动,他唯一的行动只是在一股未知力量的驱使下去走访事件的当事人,以补全残缺的儿子形象。当父亲被唤起的爱找不到一个被爱的对象,这种爱就成了心里的一个情结,父子关系很大程度上成了单方面的自我与情结的关系,对儿子的找寻成了对情结的展现,而情结的实现则仅仅带来自我的救赎。这正是电影在情感上让人感到别扭的地方。从儿子这方面来说,对父亲的渴望和对父爱的呼唤同样是出于一种寻父情结。王小帅一厢情愿地认定所有的孩子都在寻找他们现实和想象中的父亲,并在对社会层面原因展现不足的情况下,相当草率地把他们的悲剧归因于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缺席。这种思想层面上的羸弱显然影响了本片社会现实关照的力度。
王小帅讨厌别人称他的电影为文艺片甚至艺术电影,他更喜欢的称呼是“严肃电影”。《日照重庆》从主题到思想上当然都不愧是一部“严肃”的电影。但严肃只是相对于市场的一个姿态,它或许是一个道德上的制高点,却绝不是艺术上的制高点。《日照重庆》似乎缺一点艺术上的火候和思想上的深度。
三、四星之间,节奏有点儿拖沓了。其实,王小帅还是挺会选题材的,就是每回拍出来都差那么一点点儿。日照的海不错啊~
一个非常伤感的故事,好几次想要流眼泪都被压抑的气氛所镇住。你来得太迟,我已经被整个世界所抛弃。
四倍速电影,就是说看影碟的时候可以把播放速度设为四倍。
电影本身不错 瞄着欧洲奖去的 故事有硬伤
以庸常父子关系探讨为镜,折射此城此国,细节精心,人物关系抽丝剥茧呈对称,王小帅的野心不小。
为什么我看的没有字幕?
不错,估计小说会更好看
我只能说这父子两个人都很可悲,也很可怜。
最后的20分钟,把全片所有的气氛凝结在了一起。王小帅是个豆瓣评分偏低,褒贬不一的导演。其实这部片子与重庆无关,日照是阳光海滩是父亲的宽大关爱么?重庆的山城阴沉是林波的单纯阴郁的心照么?我不愿这么字面的解读这个名字。不过也许片子换个名字才会让更多人注重名字背后的情感。
王小帅去到哪个城市就能把这个城市拍毁了。
日照GAY都。后半段小青春啊,王小帅你迷失了。结尾收的太戛纳了。蛾哥请客看首映。见王小帅真人兽。
英文名不错。可惜海报太烂了。不过还是给5星。
中间有睡过去~~
三星半。在我看来此片从故事到视听语言都与达内兄弟的名作《儿子》有着密切的关系——想想Olivier Gourmet那个销魂的后脑勺。影片致敬安公的名作《放大》。虽然王小帅导演解释了,但私以为本片还是应该用方言拍摄,重庆作为故事发生地,所有的人一嘴京片子也是在是违和……
王小帅还是那么做作,看在万平口的份上给3星。
王小帅太不一般了,他是最让人光火的中国导演了,他能化各种神奇为腐朽,王学圻多好的棋都能让他用成木头疙瘩,是什么支撑他打酱油到现在啊
算是王小帅比较成熟的作品了,故事上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一度让人想到《儿子的房间》,唯一的败笔就是:你既然是拍个发生在重庆的故事,却听不到任何当地的方言?
事实胜于雄辩,王小帅的电影都建议不要看。
两对父子的情感救赎折射当代中国的都市孤寂与无助。
叫赵重庆的人真可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