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着他的荷兰牛姑娘九儿,手里攥着的牛二之墓四个字被大风卷上了天,再回到手里的时候,变成了二牛之墓。牛二挖过一个坑,将死光了弟兄失心疯的国军军官和还没学会杀人的日本学生兵埋在了一起。这世道人不像人,狗不像狗,牛二对赶着去解放全中国的解放军说,他以后不会再下山了;那么以后,谁来把这二牛埋在一起?
再没有日本鬼子来霸占九儿挤奶给伤员,他们都被乱枪打死了;
再没有把九儿的奶头挤出血水,但仍想杀了九儿吃肉的流民,他们都被地雷炸死了;
再没有土匪来抓九儿去给他们的土牛配种,他们都被乱枪乱炮轰死了;
再没有那个对他撒泼,冲他大笑,拿了他的银镯子就说要嫁他,摇晃着大屁股跟族长顶撞的寡妇九儿,再也没有精通医术,甩着大鞭子,会斗蛐蛐的长胡子族长,再没有吃了八路粮的黄牛小黄,那些老乡,村民,亲人,家人,他们都死了。
一碗碗热腾腾的牛奶不懂得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它们救了受伤的八路军,濒死的日本兵,紧抿嘴巴满脸灰土的母亲和她的孩子,还有几十上百个饥饿的难民。荒原的天空很高很远,峡谷的风呼啦啦地刮过去,长草摇曳,岩石沉默。大自然不知道分辨谁的立场,它只是周而复始地捧出一个个美丽的黎明和黄昏,一个一个冰冷的夜晚,以及刮过峡谷荒原,一直刮到天边的大风。
城头变幻大王旗,天若有情天亦老。挨过刺刀,躲过子弹,力大如牛的牛二收好让九儿彻底属于他的那张契约,把曾给过爱人的银镯戴在了他唯一的伴侣,亲人,家人——牛姑娘九儿的牛鼻子上,用一颗永远不会爆炸的日本哑炮圈出了一个最终属于他的家,男耕女织,直到老去,直到死去。
不是说是喜剧吗,怎么最后我看哭了。
---------------------------------------------------------------------
谢谢大家的支持和回帖
另外祝贺黄渤凭此片获得了第46届金马奖影帝
方便看帖的朋友们,附二楼电梯
http://www.douban.com/review/2332729/?start=100 中秋夜,别人家都赏月吃月饼的时候,我跟这看了斗牛,这是怎么样一种自己给自己找别扭的精神。斗牛有点儿像鬼子来了和活着小说的混血儿,虽然混的都是自家血,有点类似崇文混西城的意思。但,还是给了四星。因为题材。迄今为止的抗日背景的片子只有无敌的陆大导演让我忍无可忍,五体投地,他咋不去拍MV!算了,不说他了。说管虎,我最喜爱的电视剧导演,黑洞,塑造了一个多么酷帅无敌的坏大叔!以至于当时所有的不明是非的小朋友都无可救药的喜欢上了坏人,第一次的希望邪恶能够战胜正义。出头天啊,管导终于导了能上映的电影了。
女主角是荷兰来的,在万里之外的异乡给八路军伤员喂奶,给日军伤员喂奶,给邻村逃难的农民喂奶,甚至帮助土匪繁衍后代,她用她的奶践行了什么叫国际主义精神。但她是弱小的,体型庞大却什么都保护不了,所以才有了整个故事,黄渤与牛相依为命的故事。
八路军走了,留下一头大奶牛,我不知道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村民怎么保护这只外国牛。日军发现了牛,同样是用她的奶喂伤员,其实有什么分别的。都是娘生娘养的孩子。牛二为了当初的一纸契约只得返回来牵牛。真是好牛碰上好人了。我只是凭自己臆测,觉得,在那个环境下,大概有8成人的选择是自己跑路吧,自己都顾不上了谁顾得上一只外国牛。就像后来来的邻村老乡,为了自己活命,杀头牛怕什么。当人处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当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活命抓狂的时候,就没有了中国人、日本人,只有人。别说牛了,就是娘都悬。以至于我一度以为这里是结尾了,一头外国牛死在我们自己人的手上,而且是一只与这场战争无关的荷兰牛。
为什么九儿的头发那么奇怪。电影不断的闪回最后几乎把我闪晕。接了个电话,回来发现唉?这接哪儿的。有太多可以而且疑似结尾的地方了,每次我都以为黄渤肯定死了,还在猜后面这么多难道都是闪回,结果他又活过来了。还好,最后那让人盼星星盼月亮的八路军回来了,只是改了名号。其实苏队长也许全军覆没了呢,也说不准。解放军说,牛给你了,还给牛二写了个墓碑字儿。他们又走了,去战斗,去解放全中国。可是牛二还是牛二,这么多年来,唯一的变化就是牛成了他自己的,可村儿里人却都死光了。他们到底是打的什么江山,但见血流成河,不见半亩庄稼。善良勇敢的农民兄弟只知道盼部队,盼来了部队又怎样,变了天又怎样。庄稼还是要种,租子还是要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祈求的只是内心的做主人感么。
最后,黄渤用他的不死之身告诉我们,什么都能过去啊,旁边是那头属于他的荷兰牛。管虎给了我们电影活着没能或是没忍心拍出来的画面。
不得不首先感谢黄勃,《斗牛》这部电影基本上是由黄渤扮演的“牛二”与那头拥有难以想象产奶量的“八路牛”的表演支撑的,如果那头牛(由于剧情需要让牛慢慢瘦下来,实际上是三头牛)也算演员的话,实际上就是黄渤一人的独角戏。有人说“黄渤在这部戏里的表演可以与汤姆·汉克斯在《荒岛余生》中的表演媲美,要比威尔·斯密斯在《我是传奇》中的表演高出不是一个档次”,这句话我严重的同意,因为我知道“对牛弹琴”这个事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以前只看过管虎的《上车,走吧》,当时就觉得这个导演对电影里面两个小巴司机心理状态的把握简直太准确了。两个小人物来到大城市中,想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劳动换取城市中美好生活,但现实的残酷使他们无比的辛酸,内心的无奈与对梦想的渴望反复的折磨着他们,就在这些悲伤与喜悦不断的交换拍打之中,俩人的内心得到了成长。
这回的《斗牛》,感觉已经不是在关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地域中国小人物的生活,而是要表达整个中国农民这个庞大的群体(很多情况下都可以代表整个中国人)在相当一段长历史时期的命运与生活状态,这部影片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意义相当之深远与庞大,且代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
电影《斗牛》中“牛二”所体现出来的,其实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骨子里共性的东西,它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或自身一代一代的繁衍而有所改变,那么这些骨子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1、与其说是认死理儿,不如说是封建,凡事都听老一辈人的或统治阶级的。
“ 牛二”生活的村子,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一个封建大家长拿着祖上传下来的鞭子决定,说女人没有权利参加抓阄养“八路牛”,女人就只能在旁边看着傻笑,看着男人们排着长队一个人拿一个豆子,虽然闫妮扮演的寡妇“九儿”有所反抗,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未遂,只能代替“牛二”抓;还有封建大家长说“九儿”要嫁给“牛二 ”做老婆,“九儿”就只能给“牛二”做老婆,无论其中原因是早前“九儿”与“牛二”的眉来眼去渐生情意还是“九儿”看上了“牛二”刚刚得到那头“八路牛” 的饲养权,但归根结底这段婚姻始终带有封建社会的强迫性质。
2、能活着就行,与世无争,知足。
在抓阄到底谁养那头产奶量无限的“八路牛”时,本来已经有一头小黄牛的“牛二”其实是不想参与的,因为他的生活有一头小黄牛已经很好了,他不想和别人争夺那个其实与自己没有多大冲突的利益所有权;还有整部影片贯穿“牛二”始终的梦想就是过那种男耕女织的生活,无论是和开始时候的寡妇“九儿”还是后来的八路牛“九儿”。
3、生命力顽强,怎么都能活着。
片中“牛二”曾经被鬼子的枪敲过脑袋、被鬼子的刺刀捅过肚子、被鬼子的子弹打中过腿、在冰天雪地中睡了整整一个冬天、后来在荒郊野外如汤姆·汉克斯一样生活了五六年、除了牛奶基本没有其它像样的食物等等,但是“牛二”就是能活着,甚至还是活蹦乱跳的活着。其实无论导演在电影中的这个设定是否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但是如果把视角放眼为整个中国农民这个群体,那么以上的这些都是勿容置疑的事实。
4、对有产阶级天生的仇恨,但只敢怒不敢言。
无论是在电影与现实生活中,农民们才不管你是共产党也好、国民党亦还是小日本,只要你是有产阶级,我们就看着难受,想给你找点儿啥事。片中“九儿”就想用“ 给孩子点牛奶”的借口骗点牛奶喝;“牛二”得到养“八路牛”后心疼自家小黄牛,就把好的饲料分给了小黄牛吃;“牛二”看着小日本喝着自己辛辛苦苦养的“八路牛”的牛奶时,他就想偷偷的把牛偷走。但是这些都只能是偷偷摸摸的小剂量,不敢让对方察觉,不敢名正言顺的提出正当要求。
5、淳朴与善良。
“ 牛二”宁可把奶牛累死也要救那些没饭吃的难民;即使江湖郎中要杀死自己的奶牛,“牛二”也不想看到他们被地雷炸死;即使八路军说10天就打回来,实际上过了五六年才回来,而且他们只是路过并非特意来拯救你于水火之中,“牛二”也会把八路军托付他养的“八路牛”归还给八路。你可以说想“牛二”这种人傻,不懂得变通,但是这确实是流淌在一辈一辈中国农民血液里的东西。
6、自私,急功近利,喜欢用“欺骗”手段获取既得利益。这个特点其实不光适用于当时中国农民,它的适用范围非常之广,横跨时间与空间两条轨道。
鬼子的伤员想和大部队走,但是健康的鬼子就骗受伤的鬼子说这是命令,过两天会有大部队接你们,但实际上是不想要这么几个累赘;八路军也是会骗老百姓的,鬼子一来,他们跑得比谁都快,把留下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给鬼子蹂躏,说10天肯定能打回来,实际谁会在意这个10天的承诺,只留下傻乎乎的中国农民在原地傻等,终于等来了还不把老百姓如视生命的承诺当回事,居然把牛随便给了老百姓;江湖郎中为了自己能活的时间长一点欺骗其他难民去别处找吃的,又把“牛二”支开骗他去取药给牛治病,而实际上是要杀牛吃肉。
不知道以上这几件事让你联想到什么?
反正我是觉得现在很多公司找来热血青年,给他们很少工资的同时也为他们描绘一个公司未来的美好前景,让他们充当廉价劳动力,为了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把这些年轻人的青春当炮灰,来实现公司那个伟大的宏图伟业。
政府与房地产商合谋抬高房价的同时又借媒体之口大肆替老百姓喊冤,即使老百姓赞了十年的钱付了首付,又把未来30年的钱押给银行,你还是住不舒服,因为房子是有了,但是房地产商之前规划好了的绿地、超市、邮局、地铁等等这些基础设施还是迟迟看不到,你想办点什么事还得把自己的脚磨起两个大泡。
在公司里,为了自己能够有个好的前程,为了能得到领导的重用,不惜费尽心思把自己的功劳无限扩大,抓心挠肝的想出一些理由给领导打小报告,把周围的人说的一无是处,来显示自己对公司有多么的关心。
越想越恶心,感叹一声,哎!不写了!
剧本凶猛。
没有主义,没有借腹生子,没有为虎作伥。正如影片中所表现的,对于相当多的中国百姓来说,战争只意味着绝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到死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日本人为什么而来?为什么会搅乱我们的生活?为什么只想活着都那么难?对于牛二而言,除了以上问题之外,他还不明白为什么人会都死光了只有自己活下来,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守着那头1700斤的八路牛。这种困惑的思维状态是这部电影的基调,它建立在当时典型的中国农村贫瘠的经济和知识水平之上,他们以摸牛奶子为耻,选举只需一把绿豆。他们不认识字,却知道以生命恪守诺言。荷兰奶牛的设定在影片中有极强的象征意味,它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也让人类贪得无厌的本性相形见绌,某种程度上,在牛二和它之间动物性的原始情感面前,对战争本身意义的探寻显得极其荒谬和无比的狭隘。
黄渤凶猛。
基本上,这可算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除了牛以外,黄渤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将整个影片中单纯但饱含着所有人性特质的魂和盘托出,毫不夸张的说,这种表演从技巧层面是超越《霸王别姬》中的张国荣的,因为黄渤是在演别人,而张是在演自己。
导演凶猛。
在这样一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60年大庆前夕,导演管虎以一腔赤诚献上了自己并不讨人喜欢的黑色作品。这里没有歌颂和铭记,有的只是大时代背景下单纯人性的抽丝剥茧,就像一群孩子围坐在母亲身边,大多数孩子都齐夸妈妈的好,只有他,那个黑瘦的小小的孩子,微微怯懦却态度的鉴定的说:妈,其实我并不幸福。
未来的馒头
http://piemeng.com故事展开于一纸契约,这张纸将滑稽、可笑的牛二和温顺、巨大奶牛连结在了一起,一直到最后也没有分开。他们一起熬过了日本兵的袭击,也迎来了饥饿的同胞和土匪。善良的牛二帮助大规模流亡的难民,挤奶一直挤到了滴血的程度,可是难民们没有任何感恩的意思,反而想要吃掉他们口中“像娘”一般的奶牛,牛二愤怒的喊出了:“你娘喂你奶你也吃她啊!”,他不懂为什么帮助了难民却要断送自己的幸福。同样,土匪的出现也显得十分可笑,无知的土匪闹哄哄的要求黄牛和外国奶牛交配。在这样一个以生存为最高目标的环境中,人畜的生命同等的低贱,电影表现出了对人类理性的怀疑和否定。相比于难民与土匪,牛二的存在则充满了温情。仅仅因为一纸契约,他便可以冒死去救牛,将自己的生命与牛绑在一起,将奶牛视为自己的精神伴侣,将兑现承诺视为存活的重要动力,这样的朴素与诚实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当看到日本兵拿出家庭合照时,手拿砍刀的牛二动摇了,他也深深思念着他的家人,可是战争却摧毁了一切,最终善良的牛二没有杀掉那个日本兵,反而将他安置在了牛背上一起逃命。其实牛二与奶牛很像,一样逆来顺受,一样温和,在纷乱时期默默承受时代给他的使命,一如影片最后,文盲牛二拼出的那四个字“二牛之墓”,将自己归类为了牛,最后他说了一句话“别害怕,一切都会过去呀”,他获得的平和生活是以逃离现实世界、封闭自我而实现的,他对社会群体已然失望甚至是绝望了。看到影片结尾,让人不禁在笑过后沉重的反思人性。影片喜剧与悲剧的互相交融、冲突,产生了巨大的审美张力,在黑色幽默和揭示人性丑陋之余,也同样展现了许多温情。
虽说黑色幽默电影存在已久,但是却长期并未以“黑幽”的名义张扬,很多时候潜于如“搞笑”之类的话语中。在我感受中,身边的人、媒体大谈黑色幽默电影还是在《疯狂的石头》之后,近来听人们说起《斗牛》,也都说起这是一部黑色幽默风格的电影。但是,同样的黑色幽默,也有区分,库斯图里卡和盖里奇是给我不同感受的,甚至同一位导演,比如科恩兄弟,《老无所依》和《谋杀绿脚趾》给我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从我的感受而言,宁浩的黑幽更像是英伦式的,盖里奇似的,看的时候感受到很多幽默,那种黑色属于回味型。而看了《斗牛》,我感觉管虎的黑幽是东欧式的,是库斯图里卡式的,它在整个过程中就让你有“黑色”的心情感受,它荒诞到让我感到荒唐,一个中国农民的护牛史让我感觉颇为感伤。
其实,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为了保护一头奶牛,黄渤扮演的牛二成为了被硬是推上前台的“英雄”。这常常是中国农民的悲哀,他们常常“被英雄”,历史上,打仗的时候常常抓壮丁,实际上又有几人愿意去充当炮灰?于是,那么多人被抓去,那么多人在枪林弹雨中死去,剩下的就成了英雄。记得《兵临城下》中一个镜头,前面是充满英雄主义的战士冲击,后面是一个军官举着手枪骂娘,大意是“你们不往前冲,我他妈就把你们毙了”。电影表现的情感很真实,面对即将来临的危险,没有谁愿意主动来保护一头与他们切身利益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的荷兰奶牛,它的产权属于军队,保护它有什么意义?电影让抓红豆的方式来抉择一个“英雄”,让牛二被九儿代选成了护牛战士,这个有些戏剧效果的设计让我感到两点,一来,一颗红豆在那么多黄豆中被抽中,就此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见人生常常多么偶然。二来,九儿的一只手改变了牛二的命运,可见我们的人生又常常那么难以自身把握方向,常常,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就可能改变你的人生。
现在,似乎有种政治正确性,提及中国农民,一定要说勇敢、善良、纯朴,否则就是有问题的,其实,无论农村人、城市人,只要是人都不是那么简单的性格。牛二形象的塑造很立体,很饱满,使得一部荒诞情节的故事中,他显得很真实。他有些自私,一开始还用村里用来喂荷兰奶牛的草料喂自家黄牛,而在整个过程中,他也不时想尥蹶子走人;他又那么纯朴,看着一伙难民,会毅然的将荷兰奶牛的奶分给他们,看到奶牛身体撑不住了,又很自然的要保护这头奶牛。他保护着这头奶牛,与日军、难民、土匪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博弈,而又正是他的“对手”们表现了战争环境下各色人物的困境。
在我看来,本片最大的“黑色”就在于以牛二为代表的那么多人,他们忙忙碌碌,九死一生,却实际上又有些无头苍蝇般的迷茫,“为什么?”,牛二或许不会去想他保护一头奶牛的价值在哪里,但是结尾处也表现这种无目的意识下命运的苍凉。几年后,解放军回来了,把牛给了牛二,但是这却反而让牛二的命运更带有悲剧性,他被赋予了保护这头牛的责任,到头来却发现这是一种飘渺的责任,或许你会说,他得到了一头奶牛啊?但是,回想下吧,一头被渲染上神圣色彩的,与抗日、革命这样的宏大事业具有重要关系的奶牛,让牛二九死一生,到头来发现这也只是头最早赋予它神圣意义的人们也不在乎的普通奶牛而已。那些被卷入乱局的更多人们何尝不是如此,大量日本青年带着神圣的“大东亚共荣”幻境来到中国烧杀抢掠,造成牛二目睹的惨景,但是到头来也只是洪流中的沙粒。
这部电影的叙事,或者说剪辑,引起了争议,有人说凌乱,有人说是导演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我看来,结合本片的故事和情感,闪回式的手法,应用得当是很能烘托气氛和表现主题的。如片中几段对九二泼辣但是又透着一种质朴的回忆,结合牛二所处现实的险境和孤独,便充满了悲凉味道。但是导演的闪回用的却是过多了,让主线支线一度混杂不清,显得颇为凌乱。而技巧的应用过多,那便成了“炫技”,就如一曲摇滚演奏,如果大部分时间都是某吉他手在狂炫技艺,那么结果就是可能让一批对此有深入体验和研究的人感觉很爽,但是让更多的人感觉眩晕。《斗牛》的剪辑就是如此,如果在情节推进上,保持主线清晰,适当闪回,我感觉会在电影叙事大众理解度和艺术性上有更好的平衡。黄渤的演技非常强大,虽然本片也有九二、郎中、日军、国军等角色,但是总体上看,还是黄渤的一场独角戏,当然,还有那头荷兰奶牛,与一头牛配戏,对黄渤的考验确实非常大,但是他的表现是出色的。几段他与奶牛的“对话”让我想起了《荒岛余生》中汤姆汉克斯和那只排球Wilson的交流,都在自言自语中,透出人物情感,而黄渤的显得更质朴,也让中国观众更有共鸣。
回过来,《斗牛》的故事或许可以看作一个农民面对时代洪流的抗争,带着一头奶牛,他坚韧的生存,同时也不得不无奈的将青春耗去,真个是一种悲喜交加的黑色幽默感。我对这部电影很大的好感,就是这种荒诞中的历史主题和黄渤出色的演技,这些也足以让我不用再为这部电影的剪辑问题去诟病过多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976fd9a2e72a53a7caefd0a5.html
4.5星,虽然有鼓励成份,但是除了剪辑有点削弱剧情外,其他真的都很好!
是哪个龟孙子告诉你这部电影是喜剧了?
节奏有点问题,前段拍得像电视剧,后段始有华章
鬼子走了
剪辑太失败了,还没预告片剪的好。不得不说,黄渤的演技太他妈的牛B了!!!!
不得不说,管虎几乎是硕果仅存的会讲故事的导演了。。。。还有,黄渤是个伟大的演员啊!!!!!
看了试片会~~~黄渤确实不错~~演技一流,看完有种笑中有泪,泪中有笑的感觉~~在笑的时候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哭的时候想笑~~感觉是今年国产片最好看的一部~~
GOOD
黄渤演的东西总有点卓别林的感觉,笑中也让人带泪...
《活着》重口味版
有味道。值得一看。
YouTube上网友评论说:“他(@黄渤)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影帝。” 这电影拍摄的过程得多痛苦,多累心,真是不容易。黄渤,好样的山东小伙。
黄渤扮相简直了,特别符合角色设定。一人一牛只为一个约定,老实本份的农民看来真是我党成长壮大的基石。故事里看得我都替牛疼了,心疼。
好电影,今年的威尼斯,我觉得地平线单元应该给他个奖
黄渤牛逼了
光顾着看黄渤最后情节基本连不上了
重口味人兽片,充满人神共愤的快感
上乘剧作,可是镜语比较糟糕。空间扁平,剪切粗糙,本期待着管虎贡献出剧作之外影像之上的独特美学来。看来无论如何,拍电视剧太多还是会捎带很多负面影响的。甚至,许多镜头焦点都有问题——然而,依旧配得上国产电影的四星。
1.黄渤第一次撑起整部片2.有奶便是娘3.只许八路摸啊
黄渤的个人顶级表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