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戴老师的电影课遇到了这部1982年的影片。如今看来如此主旋律的故事,在当年却被视为前卫的作品,这点还蛮有意思的。
四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冒尖会被排挤,犯过错很难得到原谅,知识分子的清高依旧让人生厌。
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后不久的上海。上海如今已是国际化大都市,而片中的上海,虽然黄浦江边的标志性建筑还在,可工人们居住的棚户区早已不见踪影。
主人公们居住的那片老城区看起来完全是旧时的村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却也各自有点小心思。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都希望融进去,不想被排斥、被疏离。
而影片中的两个主角正是被周围人若明若暗地“嫌弃”的两个人。
丁小亚,是造船厂的焊工,因为技术过硬被评为劳模。也因此遭到周围人的妒忌和排挤,工作上时不时也会被“穿小鞋”。
面对师傅“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忠告,她也依旧认死理,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这样的人在哪个时代哪个职场都是很难生存的,大概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
丁小亚被人们疏远是因为她太优秀,而杜海被人们远离则是完全相反的原因。
杜海曾经是工读生,他的父亲曾经是船厂的钳工,他也进了船厂当起了钳工。
这里涉及到一个历史词汇——工读生。我看影片的时候还以为这个词是“在工人学校读书的学生”的意思,后来听戴老师讲才知道,工读是对青少年犯罪惩戒的教育机构。
当然,在影片最后他被冤枉偷东西的时候也能从别人的说法中猜出,他以前应该是偷过东西。
杜海让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于——一个犯了错的人,是不是永远都要被钉在耻辱柱上?他们想要改过自新时,社会是否给了他们机会呢?
杜海在高空台上拼命救下同事后,广播站宣读到一半的好人好事报道被班组长叫停了。仿佛一个做错过事的人就不能做好事,或者即便做了好事也不配得到表扬。
杜海在出租车上对丁小亚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们两都有个过去。你想保住你的过去;我呢,想让别人忘掉我的过去。”
现实是,当下的我们是过去的我们的延伸,我们从过去走来,无法摆脱过去。
可有人却选择“忘记”过去。影片中另一个主角记者舒朗就是这样的。
他也是这片棚户区长大的孩子,后来家里供他上了大学,如今在知名新闻机构做记者。这次回来主要工作任务是了解工人生活,也答应帮当地报社写一篇关于丁小亚的文章。
在当地报社,他重逢了当年下乡结识的“初恋”——肖怡。当肖怡重新表达对他的好感时,他拒绝了,理由是他更喜欢丁小亚身上的那种纯粹。
肖怡的回答虽然含蓄但也发人深省。她用阴雨天脚踝的酸痛、想象力的枯竭来概括那几年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旁观的我们看得出她其实没得选,努力考上复旦又入职现在的报社,她并非活得不纯粹,只是一直在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
更让我不喜欢舒朗的另一点在于他的清高和自以为是。他指责弟弟“唯利是图”,却忘了当年是弟弟被迫放弃了学业努力工作供他上的大学,是弟弟如今开了饭馆拼命赚钱供养一家老小。他看不到弟弟的好,看不到弟弟会给杜海一碗加料的面,会将家里新棉被全拿出去送给受灾的邻里。
丁小亚在拒绝他的求爱时也说过,他太高高在上了。另一方面,他的形象在如今却很常见。不少人在父母供养他们上了大学见了世面之后,会致力于改变父母那些“落后”的习惯。对家人进行说教的时候总带有一丝上等人的傲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矛盾和挣扎,在那个变革的时代是这样,在如今也是这样。
——来,拉你一把!
——哎呀!我们厂造的!去年下的水!
没听错的话,这应该是这部电影里最为清晰、响亮和动人一场对话。一句是知识分子对先进劳模质朴而诚恳的邀请,一句是先进劳模对知识分子兴奋而快乐的回应。
当先进劳模丁小亚弯下腰拾起《海滩》上的一对海螺时,我们在对「天道酬勤」感到无比欣慰的同时,或许也会因她对《摩登情爱》的一知半解而感到万分可惜。本该谈情说爱的年纪却满心系着工作,外人看到的都是她的技术、成就和作用,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她的汗水、泪水和委屈。
滕文骥这部主旋律作品在赞美和歌颂吃苦耐劳精神的同时,不忘关注人的孤独,在「小岛疗养院」体会不到集体感与凝聚力的小职员为此必须返回工作岗位上去。在鱼龙混杂的都市里,一身黑衣的杜海是个另类,然而一身白裙的小亚又何尝不是呢?
如果说《电梯上》的「灯火」令文艺工作者感到亲近与温暖,那么《海滩》上的「台风」则时常将左右徘徊的知识分子推到风尖浪口——在上不上下不下的两难境地中,互相疏远和彼此绝望,而他们这种单纯而理想的婚恋观在「春城饭店」里也更为尴尬。
为此,与其将滕文骥在八十年代初期拍摄的三部市民生活题材的电影当做「现代企业三部曲」来观摩,不如将其视为「现代爱情三部曲」来欣赏。不仅因为《都市里的村庄》就是《锅碗瓢盆交响曲》的前奏,还因为工人阶级的「常乐小吃」已然在「春城饭店」改革之前就已欣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和差遣——顺势启航!
❤️角色:丁小亚,杜海,舒朗
❤️空间:造船厂的开阔的现代工业空间,上海棚户区密集狭小局部的空间。刘心武《立体交叉桥》:生存空间的狭小,造就了心灵空间的狭小。【现代;未来;富足】vs【传统;现实;贫瘠】。
❤️劳模:女主的劳模概念在影片中被赋予了那个时代中新的含义。昔日社会主义单位体制中的劳模却在新生产结构中被大家孤立,敌对,放逐。
❤️男女主:【被孤立的劳模女主】vs【被放逐的前科男主】。被社会价值体系放逐的个体的相遇。
❤️电影是一个记忆装置:胶片记录时代,故事片形态记录时代情感心理状态。
❤️片名:《都市里的村庄》两层含义:一是都市与村庄现代传统的对比;二是一种社群结构的传统性对于现代化进程所造成的阻碍(影片并不关注于物质贫富差别)
❤️风和灯:杜海和丁小亚是社群当中的灯,周围的社群是风,风总要吹灭灯,是时代的主题
❤️编剧秦陪春:编剧了《逆光》《海滩》《都市里的村庄》《宰相刘罗锅》,是工人作家,经常在故事中设置一个外来者:片中为因工作偶然回乡的哥哥,一个更现代更批判更理性的人。
❤️结尾:最后一个具有电影感的时刻,丁小亚穿着红衣服劈柴,男主看到,两人目光纵横交错的场景,一个试图低调融化在人群中的丁小雅最后穿起了红衬衫,杜海注视着她递上了毛巾,让主题呈现出更强的张力。
❤️第四代导演:一边决然前行,一边被故乡与亲情牵引。
❤️工读生:有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而在工读学校就读的学生。通过半工半读,接受教育和劳动技术训练,以期成为合格的公民。
1.主演殷亭如很漂亮,高鼻梁、大眼睛、樱桃嘴,具有古典美,而且五官又很立体,有现代女郎的风情。
2.黄梅莹电影里只有两套衣服,白衬衫黑裤子、白衬衫黑裙子,干练而飒爽,三十年后穿都很洋气
3.80年代弄堂的工人的孩子都知道要学小提琴
4.工人尤其是女工是电影的主角,那会的女工和现在的白领丽人的地位是一样的吧。
5.劳模有很多特殊待遇,可以疗养、可以推荐上大学,还有奖金,怪不得周围的人酸溜溜的,劳模需要有坚强的心脏,才能经受住别人的排挤、打击和疏远以及冷嘲热讽。
6.以前结婚时,被子可是必需品,要算作嫁妆的,一块布料就是不错的新婚礼物。20多元能买一大背包的糖。
7.男主角长相太阴郁了。
8.以前记者可是有点高高在上的职业,无冕之王不是盖的,到哪都会受到热烈欢迎。新华社记者去采访接待单位会专门给安排宽敞明亮能休息的办公室。
9.女主没有选择要抬着头看的记者,而是选了和自己一样的工人阶级做伴侣。
10.80年代初已经有出租车了,也有了个体的小饭馆。
殷婷如不愧是她那个年代的极品!主演原来就是好爸爸,怪不得如此眼熟。
当年“前卫”的第四代作品,从当下看却显得格外四平八稳。于我而言,这部影片的最大价值来自某种纪实性:大船上的工作场景或许在电视节目中有所见闻,但我鲜少见到上海都市的角落里由外来移民组成的棚户区聚落的日常生活图景——以“内卷王”小亚为轴散布开一张人际关系网,描绘出一组生动鲜活的群像,里头有温情、有信任、有扶持、有妒忌、有诋毁、有悔过……——摄影机对环境细节的捕捉着实有“震撼”到我。
改开前的众生相,喜欢这类讲生活的故事。
劳模和其他工人,杜海和邻居,记者和开饭店的弟弟,构成“工作,邻里,家庭”三组矛盾,辅以劳模,杜海,记者,记者的同事的四角恋,情节烈度都很小,有反类型的意思,但是流于散漫了,没有任何一个人的遭遇能让观众共情。
工人们的形象塑造得非常生动,有小心眼的、有大大咧咧的、有心思重的、有大方可爱的,整体来说有点像当年的文章,工整且非常用力。记者同志热情过度,像个天真的色情狂。大船下水的时候还是被感动了,感到一种久违的集体精神。几乎由各种人物关系和鸡毛蒜皮的小事构成这么复杂的故事,挺不容易。
6,殷亭如真的是越看越美,一张小脸单看着就极具表现力,更不要说还有一米七的高挑身姿。
难得一见的主旋律反类型叙事佳片。生动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社会风情,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记者舒朗、劳模小亚、杜海、家麟等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导演滕文骥立意高远,相比同时代(1982年)同类题材的类型电影,该片极具创新、超前的精神, 这使得本片极具观赏价值。
昨夜CCTV6~一九八零年代作品,与《赤橙黄绿青蓝紫》《快乐的单身汉》一样,以大上海产业工人的工作生活为题材,特别是像《赤》,连男主人公都比较相似。但本片格调更为深沉,人物很多,连主角都有两对,故事线条也多,配角也有独立的故事,但都成功地安排在篇幅不长的影片中,论艺术水准,似乎更胜一筹。男主角的设定,也会让人想起《少女与小偷》。在片中还能看到1980年代初的大上海风光,令人新奇,变化真是太大了,那时的中国真是太穷了,首屈一指的上海都市也不过是如此面貌,不过现在从一些老建筑上还是能认出一点昔日的影子,如今它们已作为审美怀旧对象而存在。属于那个年代影片共有的抒情优美风格自然也体现于本片。国产电影,我最爱的始终是1980年代前期的作品,在我看来,这几年拍的电影,有一种空前绝后的优美与感动。
从一场婚礼开始,到一场大火结束,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有一些缺点,更多是时代洪流下的无奈吧!可是他们是心底里美好的人,我看到了小时候生活时邻里的样子。看的过程中一直有种隐隐的感到,到最后还是泛起了泪花!
剧本可圈可点,风格清新自然
有的人看见了今天中国的变化,可有的人却陷在昨天的伤痕中抬不起头来,丁小亚成了劳模却被工厂同事排挤,杜海因为黑历史被撤销救人奖励,新华社记者舒朗借工作之际追求丁小亚,还嫌弃弟弟舒家麟为了赚钱贪心不足,现而今丁小亚恐怕会选择舒朗而不是杜海,过去工人还有疗养院,现而今毛线都没了。殷亭如穿裙子的造型很是漂亮。
再看。宁静而淡淡的忧伤。舒朗,和三个主要人物,工作伙伴肖怡、弟弟家林、采访对象小亚,之间的对话值得玩味,令人难忘。
殷亭如--好演员。1982
思想还活在过去和想和过去告别的人,都被时代排挤,正直、勤劳抵不过拜金、虚荣,改过自新也并不容易,因此人和人之间隔阂越来越大。当然还cue到了那代人的悲伤和彷徨,全片重点就是两个记者的那几句话,为什么人都变了?很好表现了那个时代,但国产老电影质感太不适
先进劳模被排挤这个设定还真是有点古怪。宁可相信大众劣根产生于对她美丽的嫉妒……而这又引出了除女主台词念白之外的第二争议的问题:用殷亭如这样颜值身段的女演员演一个高级电焊工是否有说服力?
确实经典,人物很鲜明,很多桥段的自己冲突设置的很有趣,清明上河图一样的作品,留下了时代的痕迹。
人心似铁非是铁,百炼钢化绕指柔
被孤立的劳模,既得利益而不自知的知识分子……这两个点抓得挺有意思
人群又有什么不同呢
和《赤橙黄绿青蓝紫》类似,女性再一次作为拯救者的形象出现,男性再次作为被拯救者,一场大火再次成为男性的成人礼。这难道是那个时代的创作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