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玩不起不要玩
如果亨廷顿没有娶这个老婆,他大概也不会这么坏,也不会死得这么快。
一方太过正确,稍微不那么正确的一方只好以加倍的不正确去进行反抗。女主出走前觉得丈夫和他朋友们充满了罪恶,无时无刻不高贵冷艳地投以鄙夷的目光,而出走后却被认为是罪恶的失足妇女,被人排挤。这不得不说是礼教社会的一种讽刺。
“……你仍然相信,某些人就是比另一些人高级,你可以为他们做决定……”这是《同窗之爱》中同性恋者盖对他的好友共产主义青年汤米的指责。同样的指责可以用于这里,我几乎想要为亨廷顿喊出这一句。
你是完美的圣母,你委屈求全受尽折磨,但你敢说你不是取得了道德上居高临下的快乐?你若嫁给普通三观的人,恐怕会每天无聊发呆,成为一个随处可见的无趣主妇。你敢说不是因为惧怕这无穷无尽的无聊才嫁给了这明摆着的花花公子?
结婚了反而摆出一副伟光正的嘴脸,亨廷顿简直是娶了个妈。亨廷顿对她的指责”阴郁、死气沉沉、令人窒息“我也深有同感,看见她就好像看见了教堂,随时接受审判。想必她在村里也感到了这种窒息。我想也是害怕自己儿子长成同样正派而无趣的人,亨廷顿才找了个来路不明的女家教。虽然不能说他教育方针有多好,但海伦直接说对方教的是恶习,也的确是愚蠢和自以为是的。
所以说,三观不合不要结婚,玩不起不要玩。
顺便说一下,这是我看的第一个Rupert Graves的角色,后来他在别的戏里出现我都直接认为是个恶角:莫里斯里面我也觉得他肯定手脚不干净会让莫里斯伤透心,结果没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面,我也老觉得这娃要使坏黄了他姐姐的好事,结果也没有。成见太深,惭愧惭愧。
2 ) 非常好
影片中演技最棒的当属女主角Tara Fitzgerald和扮演格拉汉姆的男配角Rupert Graves。
Tara是天生的戏骨,她瘦削坚毅的面庞很适合扮演这种内心强大表面冷漠的女人。爆发力十足的演技和全局控制力很能压得住阵脚,在面对幸福毅然选择放弃时的绝望,在她的演绎下真实又孤绝.....令人印象深刻。(顺便一句,早前06 BBC版《简爱》中,tara饰演简的舅母,变态的坏女人。而男主角Toby Stephens饰演的却是罗切斯特先生,和年龄小自己一半饰演简的女演员搭戏。事隔多年,两人却演起了情侣。不过,历史果然总是惊人的相似,事实证明男演员的演绎生涯要比女演员长n倍啊!tara虽然是上了些年纪,不过沉淀后的演技更棒了不是么。)
至于邪恶庄园主的扮演者Rupert,真的要好好说一说。
他面庞俊秀,但与之不相匹配的超豪华演技令人大呼过瘾。
内心极度扭曲的上流纨绔子弟,要演起来不容易啊,对他,是个不小的挑战。
特别是他在病入膏肓后和海伦的一段关于天堂地狱的对白堪称经典:
“天堂不属于我,在那里,我又能做什么呢?”
继《乱世妖姬》之后,如此出色的英剧,这是第二部。大推荐!!
3 ) 自己的路
在勃朗特笔下,海伦是个独立坚强的女子。她并不为世俗的眼光和看法所约束,靠着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为自己的孩子,甚至为那个不忠的恶棍丈夫,撑起了一片天空。
要走自己选择的路,谈何容易?
她独自带着孩子,入住破旧的房子,靠卖画为生,与陌生男人来往过密,并宣称不经常上教堂,不能让她的孩子喝酒。那个小小的社会,已经不能接纳她。她的背后,甚至当着她的面,流言蜚语,厌恶、甚至当瘟疫般避开她。要独自承受这些,内心该是多么地痛苦。
如果自己选择的路,不被这个社会认可,那是多么艰辛,或许还不能一走到底。能被这个社会认可,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轻松些。
我们活在这个社会,无论坚强与否,都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认同。所以,我们要去结婚,即使对象不是自己最爱的那个人,因为这个社会不认可单身的大龄女青年;婚后,我们要生孩子,无论你爱孩子与否,因为这个社会不认可没有孩子的家庭;我们要努力赚钱,因为这个社会不认可没有钱为基础的一切其他追求,但当你有了钱,这个社会又会认可你的一切追求......
所以,我们为了被认同,疲于奔命,自觉或不自觉中,一切都以社会的认可作为自己的准绳,我们甚至不知道,所追求的一切,是自己真正想要,还是这个社会认为我应该要......
自己的路,如果是一条符合社会准绳的路,会走得容易些;自己的路,如果不被这个社会认可,会走得千辛万苦,能把一个人走垮,如哥哥,张国荣。
向所有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坚持去得到它的人们致敬。也许你们今天的坚持,能让以后选择同样的路的人们,走得容易些。
4 ) 找了好久的一个片子。
女房客
安妮 勃朗特
介个女孩好强啊,带着儿子独自到一个地方生活,住在一个简单的小黑屋里,远离当地社区。
只去教堂,并且第一次参加人家在趴梯,就跟男人吵了起来,好有性格啊!
男主就是喜欢这样的噢!
而男主在遇到女主之前是有小情人伊尔莎的啊,他还几乎要求婚了啊!
但男主就在人家与她争辩几句之后就变心了啊!
实际是男主在草地上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就有感觉了啊,因为她专心致起的样子,一看就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大家闺秀啊。
2,
当地人不能理解一个大家闺秀为什么要远离大家住在一个小黑屋里,尤其是她有这么有性格,还会画画,画还能卖钱,明明是一个又有品味,又举止优雅,就是脾气有点硬的大家闺秀和艺术家啊!
总在乡村的男主角真的HOLD不住了啊!
女主角心硬如铁,男主角蠢蠢欲动,如同所有事情一样,打开缺口只能从孩子开始!
慢慢的女主角开始享受男主角的调情和调逗了,再混合上乡村的美丽景色,一切水到渠成。
男主是被宠坏的男孩,在一群女人中长大,他也懂得讨好女人,点评乡村景色之后,他又送上华兹华斯的书,结果女主非要付钱,在男主保证不想入非非之后,女主才收下礼物。
男主当然不会真的不想入非非!凭着女主角在孤单的境遇和孤独的心情,男主没用几个回合,基本上就可以结束战斗了,但是事情就是没有那么简单,女主角欲拒还迎,男主角知难而上,这时候女主的哥哥出来捣乱了,其实是外人并不知道这个人是女主的哥哥,所以以为她行业不端,小地方,马上议论纷纷,女主再次被这个地区被排挤了。
村民男主也看到了他哥哥,后来妇主将自己的日记给了男主才解除了男主的疑问。
5 ) 原著和电影的一点比较
四年后,重读了the tenant of Wildfell Hall, 并重看了一遍Toby主演的迷你剧。不过上次是先看了剧后看的书,而这次相反。如同北方荒原石楠从中呼啸而过的风声般苍凉又魅惑的两个主题,其实从那年寒冷潮湿的冬天就一直在我耳边。
我记得那时很喜欢Toby,在看了书后对那个犹豫挣扎,因为财产差距而自卑的小农场主有些困惑和不满,我不能想象勃朗特一家会有人写出这样被世俗观念困扰的男主人公,还以为她们笔下的人物应该都是不顾地位财产等等一切障碍独立坚强的。也许是被剧集先入为主了,Toby的冲动和自信仿佛才是保护力量,编剧甚至还安排两位美男在草谷的庭院里照面,为了增强张力。四年前在日记里对原作中他的思想斗争考虑过,认为他确实是为了Helen的幸福为她的安宁和她的利益考虑。但也只是勉强认定。直到再读,才越发觉得原作中Gilbert的可爱。
改编中,三集里大约有一集半是Tara和Rupert的对手戏,原作中其实也基本上是五分之三篇幅在讲她的日记。故事套故事,整个作品被一切两半,被多少评论家诟病。而改编中,似乎有意打散这个结构。
Toby在读罢日记冲去草谷山庄找Helen,那时明知她丈夫健在,还要去告诉她自己的爱,告诉她这个男人不值得,“happiness is not a sin”。这种对传统对世俗的超越和对自由的振臂高呼确实曾让我喜欢。但是再读后,似乎变成了一种强迫和冲动性格让人不安的显露。我想,原作中浓厚的基督教精神和思想,应该不会容得男主人公这样要求女主,他只是想要纯粹的通信,甚至设想等她丈夫死后再和她结婚(虽然是Helen以否定的态度假设,但他却表达了愿意的意思),这至少证明他在道德上(至少是那个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是无可指摘的。接下来“过度/错误的审慎和自尊心”让他没有热烈地去寻求她的爱,只是遵守她的约定六个月之后再给她写信,并且在和她哥哥打听情况时用漫不经心和冷漠来掩饰,并且常常怀疑她忘了自己。不去打听亨廷顿遗嘱的情况,怕被认为贪心。那段关于产业差距的挣扎,的确关乎自尊。这种自尊在一个积极的正直的男人身上,其实也无可厚非。最后若不是误以为Helen要成婚,也不会追去草谷。这一年四个月的等待,让这个年轻的、弟弟般的男子有了道德、自制、忠诚等等方面的丰满。除去了这些,Toby似乎像个不成熟的男孩子,易冲动,很让人担忧他的constancy。
Helen这个女子,果真如同那朵圣诞玫瑰,在幽暗和寒冷中新鲜如初。在她眼里,要么Gilbert是过于傲慢不肯娶她,要么是过于冷淡以至于认为自己的爱情还不如她财产的价值。也许是处于优越地位才有这种自信。在经历了一场可怕的婚姻之后,在那个妇女婚后财产权归丈夫支配的时代(显然她姑父留给她的客观产业不是限定继承的),她能以这样的姿态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情,必然是十分坚强十分有魄力的,必然也是对自己和对方的感情非常有信心。“the triumph of hope over experience”.
剧集有意忽略了姑父遗留给她的产业,缩小了这个问题上产生的差距和矛盾,似乎就只是一个受虐待的寡妇最终嫁给了一个年轻的保护者。没有体现出二人在这个问题上分别显示出的优秀品质。
另外,原作中,Helen一直没有再回去,是Gilbert因为一场误以为是Helen的婚礼而去找了她,她是一直在等待;改编中,Helen是在丈夫亡故后自己回到了Wildfell,并且目睹了一场误以为是Toby的婚礼(那个吻,其实让人担心,Toby真的坚定不移吗?他确实成熟吗?)。仿佛能看到原作背后那个娇弱又坚定的女作家,这一切的创造者,在压抑的环境里,在痛苦的经历后,写下这个故事。而改编者,完全将Gilbert变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拯救者,并且赋予了二人更多的现代和独立精神。
6 ) 成功的改编,精彩的表演,不忍卒读的原著
05-06年间,我一口气看了好多RG的片子,这么多年下来重新回忆,第一部想起来的仍然是《女房客》。放荡贵族亨廷顿,鲜衣怒马,微笑迷人,邪恶地肆无忌惮不加掩饰,就像浓黑的夜,可怖、可恶,但无法否认如星辰闪耀。
剧中的女主角就是这样堕落了,踏上了不幸婚姻的不归路。如果不是亨廷顿自己一步步加速迈向死亡,女主这一辈子也不可能解脱,就会生生断送在自己一时意乱情迷头脑发热做出的错误选择中。不过作为代表了原著作者美好寄托和当时社会新女性诉求的女主,这样的命运没有发生在她身上:亨廷顿这个不合格的丈夫、花花公子和不称职的父亲,漠视女性尊严和当时社会普遍的男权至上思想的代言人,很合适宜地死去了,死于自身的作恶。而女主,获得了身份上的解放,和爱情的理想归宿。
90年代BBC开始了电视剧电影化的尝试,到中后期这种风格基本形成。这部96年的片子就是这种风格趋于成熟时期的作品。虽然从现在看来算是先驱,但其制作水准,演员表演的丰满度,服装、摄影、配乐的精良都丝毫不逊于后来的一些口碑作品。在我心目中这部影片就整体制作水准而言是堪称经典的,尤其其中亨廷顿饰演者Rupert Graves,在本片中展现了收放自如的豪华演技,可谓光芒四射。
亨廷顿是海伦的前夫,作为女主前半生失败爱情和痛苦婚姻的象征而存在。在女主逃走后重病不起,女主回到他身边照顾他但他最终还是病死了,也给了女主心灵和社会身份上的双重解脱。这段婚姻的故事线存在于女主的回忆中。女主在丈夫死后离开庄园投奔了男主怀抱,也就是新生的、完美的爱情。但这并不是一个将女性未来寄托于理想爱情的故事,与其说片中的女主获得了爱情的拯救,不如说获得了一位具有新思想、尊重女性热爱女性内心价值、代表(女性心中的)“理想男性”形象的男性的拯救。鉴于小说成书的年代局限性,这样的情节和结尾是可以理解的。19世纪中叶女权主义还处于萌芽状态,整个社会仍将极度不平等的男女社会地位和价值观作为普遍认知和正常状态来对待,像作者这样逐渐觉醒的“新女性”只是有着强烈的诉求欲望,还不能特别明确和清醒地剖析两性不平等问题的实质,更遑论寻求解决方案。勃朗特姐妹的书,基本上都只是不同程度低展现了这种诉求,而非提供了什么合理的解决方案,所以在现在读起来才会有些索然无味。
电影在改编时,为了避免这种索然无味的说教式控诉,加入了百年来随着男女平权思想运动的发展,人们对于男女平等及婚姻观的新认识。电影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塑造都相对于原著做了小小的处理。女主的冰冷程度稍有减轻,仍然很冰冷但宗教性降低了。在十九世纪上中叶女性意识刚刚开始觉醒时,女性的追求和诉求往往要依托于宗教道德的名下,才能被人所理解(当时社会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开始急剧物质化,宗教成了道德依托的寄所。)在当代宗教对人们道德塑造的影响已经基本边缘化,所以女主这种处理可以算是不改变人物设定的前提下的合理改动。男主相比原著被演绎地更为阳刚,这是因为不然在一个内心力量强大、社会地位又高于男主的女主面前,男主会显得过于弱小,从而显得不能胜任拯救女主的生活的任务,让结局变得没有说服力。亨廷顿这个邪恶前夫被处理地更加饱满和生动,让人既能恨得牙根痒痒——恨不能男主赶快拯救女主于水火中结束她的苦难,又在设身处地同情女主的前提下,清楚地看到这个浪荡丈夫的情感和内心变化,理解人物行为的动机(哪怕不赞同这个动机),避免了人物流于平面、成为单纯为了成就女主的悲惨处境而存在的“恶人”。三位主演的表演都无懈可击,但我还是要说Rupert Graves更胜一筹,原因是邪恶丈夫这个角色的处理难度更大,更难把握火候,稍过一分或稍减一分,观众对女主的理解或者接受程度就会大打折扣。过了不可信,减了则会博得更多人对他的同情。RG把握住了角色丰富度,分毫不差。某种程度上讲电影能由一部不怎么吸引人的原著基础上成功进行主题的微调与重塑,又不失原著精神风格与内涵,RG功不可没。
关于电影的情节叙述方式,在主线中插入一条比重与主线相当(在原著中更重)的回忆线,而且是以大段日记的方式展现,是遵循了原著手法的。这种处理手段如何,见仁见智。有人说原著中过去线比重过大,将男女主角的情感故事线拦腰截断,让读者没有心理准备,难以接受。这里只说电影,在我看来,电影对此的处理还算成功。电影开头表现了女主的窘迫处境和面对追求时令人不解的冷淡和退缩,成功地打开了过去线开始的可能性,因为此时没有过去线浓墨重彩的详细铺陈,观众对于男女主人公后来的情感发展就无法接受,也很难形成对主题的有效探讨。毕竟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男主拯救水火中的女主的烂俗故事(不是吗)。
然后说说人物。Huntingdon这个贵族,在当时社会的眼中应该并不算一个坏人,他只不过没有特别好而已。他就是一个当时上流社会的纨绔子弟而已,在生活中没有特别的理想和追求的情况下,本质上缺乏向好的动力,以及修养自身品格所需的自我约束。缺乏自制,肆无忌惮,这点可能在当时社会看来就是这个男人最大的过失了。所以当他遇到海伦这样一个女性,青春,美丽,洁白无瑕,拥有一个女性所能拥有的几乎所有美好,他遵循本能追求了她——不幸的是,他得手了。如果他不是那么魅力四射,又那么精于取悦女性,那么在海伦这样一个眼光高于顶的女孩面前,他几乎一定会失败,倒可能避免后来一路向恶自我葬送的结局。但他正值最好的年华,自信而强大,阳刚十足,在这片“战场”上转圜如意,无往不利。或者也可以说海伦并没有她看上去的那么难追。她是那种看着冷,内心硬,但偏偏也情感纯粹,或者说理想化,的女子。这种女子,最容易被一时的热情所打动——只要这热情够炽烈够纯粹。亨廷顿成功的原因(不仅仅在海伦身上),就在于不管他的热情有多么的转瞬即逝,但在热情存在的那一瞬间,一定是真实的、不掺假的。试问有几个女子能抵抗一个情场浪子的真情?有谁能看着这样一个人不加掩饰地爱恋与痴迷的目光、听着耳边的绵绵情话、嘴上批评着他在爱情中做出的种种疯狂举动,心里不被这种疯狂、这种执着、这种不顾一切的火一样的热情攻陷?海伦沦陷了,非常轻易地沦陷了。本质上来讲,聪明如她,头脑中怎会毫无警惕,但她让自己忽略一切,让自己去相信亨廷顿。“I may love the sinner but I dispise the sin.”这话听着就有点悲剧的味道。与其说是在敷衍姑妈,不如说是用来说服自己。要说她一早就懂得知道这个婚姻会走向悲剧,未免过度演绎。但在她头脑深处,亨廷顿将会让自己这一点恐怕并非全无心理预警。只不过,她爱上了。谁又能苛责一个青春少女的爱恋?
一个精明独立但头脑发热,一个耽于犬马且毫不在乎,这样的两个人的结合,怎么可能避免悲剧和破碎?
我很无聊地设想了下,如果前者是男性而后者是女性,会不会(至少在当时社会)有个更好一些的结局?也许。按照当时英国贵族阶层的观点,女性是她们父亲和丈夫家里的装饰物,是用来体现男性成功和财富的附属品,其生存和价值完全依附于男性。一个耽于享乐的妻子,只要不过度追求什么,哪怕夜夜笙歌,也未必不能在一位以自身事业和生活为第一重心的男人身边生活下去。当然悲剧的可能仍然很大。所以说,婚姻的结合必须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这个志同道合,并非一定要从事相似职业,或者具有相同的教育背景等等,而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吻合和相互支持。毕竟婚姻除了灵魂或肉体的爱情,还有“生活在一起走过一生”这个重要属性。没有志同道合的两个人,无法不在或早或晚的某个时间点分道扬镳。海伦和亨廷顿的婚姻悲剧就是这么产生的。如果两人没有结婚,那至多是场爱情悲剧,甚至不算什么深刻的爱情悲剧。爱情的悲剧会让人心灵受伤,一时伤害。而婚姻的悲剧往往会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刻入伤痕。这一切放在在19世纪中叶男权主导女权极低的英国社会,女主角婚后的生活几乎让人不忍卒视。电影对这段的处理我觉得还是相当得当的。女主角的描述口吻让人感受到她的高冷和不断占据道德制高点批判周围人的性格特点,而对Huntingdon这个丈夫的恶性也没有丝毫掩盖和美化,而是展现地淋漓尽致。这部分有大段极具张力的对手戏,家暴情节令人触目惊心,而其中偶现的温情也总是让人提着一口气,担心不知什么时候H就会一瞬间撕下温柔可人的面具,变身疯狂无理智的猛兽。RG把这种神经质式(话说贵族好像都带那么点神经质)的暴虐和温柔,孩子一样的无理和霸道,情场浪子的薄幸和自恋,以及堕落贵族的疯狂和自暴自弃展现地淋漓尽致又恰到好处。所以这部片子一直是我坚信RG演技一流的首选片。
原谅我只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作品。对一部作品的评价如果不能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就没有保留“名著”这个概念的意义了。说实在的原著我没看下去,所以尽量只评电影了。
最后忍不住多说几句本片中Rupert Graves的表演。这片中RG漂亮但充满阳刚,肢体语言傲慢且随意,眼神灼热大胆,从里到外展现了一个放荡、霸道的贵族公子形象。不是本质上的坏,而是从根本上缺乏对美德和善意的热情,对人生最大的追求除了享乐再无其他。这样一个人,追求海伦是因为她的美貌,但并不认为自己对她有任何情感上的义务,认为妻子爱自己是天职,婚后才会为了海伦对自己的“教诲”和试图反对他的行为而勃然大怒;才会有在发现自己无法控制妻子的思想和妻子对自己的否定之后,用加倍的(某种程度上是故意的)放荡和放荡的行为来“反击”的绝望和幼稚;同时也会为了海伦的冰冷而伤心,进而转变成鄙视和侮辱。RG对这些邪恶的每一个层次把握得都很好,他饰演的亨廷顿,其作恶是明显的,对女主的摧残也是触目惊心的,在这种基础之上,RG张力十足的表演中时不时流露出一点自有的孩子气,在可憎的同时一下子让这角色的邪恶变得可理解了(个人觉得亨廷顿的作恶更多出于他的不自省,不求善,甚至刻意作恶好增加自己在家中的存在感,害怕失去妻子的关注和爱慕),可理解但不原谅,这种轻率,自私,不计后果,被那一丝丝孩子气所诠释,再加上华丽铺张的放肆、堕落和暴戾,正把一个男权主义的十九世纪浪荡贵族诠释地完美无缺。应该说,没有亨廷顿这种种邪恶存在,或者这些邪恶稍微刻画不好,女主的行为和情感抉择都会立刻显得很矫情。亨廷顿的邪恶把握得好,女主的故事和感情选择才有可信度。所以我才说RG这个角色是三个主演里最有挑战性的。
隔了七八年重看这个片,一时激动唠唠叨叨这么一大堆,这也算对得起我在豆瓣的第一篇影评了吧。
开始觉得女主角并不出众,但短短三集让我觉得她无比的美丽和伟大,并值得马克汉姆的爱。(泪目向R.G演了这么渣的人物还喷口水仍然挡不住你浑身的魅力啊…
“我宁愿要你的友情也不要世上其他女人的爱情” 探长好美好美好美好美。。。。
亨廷顿先生不错,哦,原谅我的恶趣味吧~~
1、别说在100多年前,就是在今天,女性对于婚姻也得慎之又慎。不管自己有多爱,不管自己有多美,千万不要妄想婚姻能使一个劣迹斑斑的纨绔子弟因爱从良,也不要妄想他因为当了爹就会有所改变,相反,大概率只会让孩子承受他不该承受的痛苦。2、情窦初开时的爱,很多时候只是出于自己对对方的一种幻觉而已,你爱的,是你想象出来的那个人,真实的他,会让你痛不欲生。3、比起单纯轻率,更可怕的是对毫无尊严的婚姻那宗教般的忠诚,即使被折磨得走投无路,还要在最后关头死守着它,这样的婚姻,不是囚笼又是什么?4、导演应该一悲到底,最后的结局如果不是这种戏剧性的happy ending,或可打5星。
女主的颜值,有些缺乏说服力😂
兩男主都這麼美,女主壓力會不會很大。。。。
主要的看点就是第二集的家庭暴力,全靠女主角和男配角支撑,爆发力特别好,特别是男配角的乖张暴戾。在亲热戏上我突然不怎么习惯,觉得有些地方没必要特别突出。
happiness not a sin.
女主角有点丑,我是外貌协会的,实在是要说出来才行。
演员很给力。音乐非常赞。但是Toby这坏人脸却演个淳朴农村青年,怪怪的。
年轻的探长美如画!勃朗特三姐妹也是有趣,同一个环境下长大,能写出画风完全不同的硬朗少女自强记、相爱相杀畸形恋、失婚妇女第二春。200年前写的故事,放到现在,也能教育一大批太不拿自己当回事的女性呢。结局略仓促。
三集的短剧张弛有度 女主角侧脸美得惊人 并且十分理解了为什么说妇女解放从勃朗特姐妹开始
在结束前的五分钟我还在纠结,心想完了又看了部结局不好的片子,没想到看到最后时,还真着实吓了我一跳,这些名著小说里的情节啊,被洒了很多狗血后沿用到了至今
我对第二集四十分钟左右某人狂射而出的唾液记忆犹新...
勃朗特三姐妹,夏洛特就是个圣母大S,我讨厌;艾米莉是个大M,最喜欢;安是个小M,把情爱想得最明白最坚定最冷静却死得最早统统都没有身体力行过。所以这片简直就是每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子的教育片——千万不要选错人!否则再怎么独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可是可是,RupertGraves的面孔太生动眼睛太好看
Rupert Graves的口水真是惊人...
一句话短评 BBC出品又不是什么都是最好
这是安妮·勃朗特的第二部小说,也是最后一部。虽然不及两位姐姐(一个写了《简爱》,一个著有《呼啸山庄》)出名,但是她笔下人物就如她自己一样追求独立、意志坚强。1996年BBC这部英剧里,出了一句绝世经典的话“我宁愿要你的友情也不要世上其他女人的爱情。”
小说不咋地,人物刻画有先天性缺陷。萌叔第一集里简直无敌了,但第二第三集就打酱油了。萌姐要是年轻二十岁可以去演诺桑觉寺。勃朗特姐妹的作品始终不是我的菜。
承认女猪是演技派,但是就是忍不住想脱鞋抽她的脸~ 多出的一星,纯粹为嫩得能掐出水的To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