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个纪录片,一个是这部马斯克的,一个是美国对外战争和金融霸权的,这两部片毫无疑问都是事实,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的观点,不输出情绪。
很多民族矛盾,种族矛盾,个人对国家的敌视,其更本原因在于个人把本该是一群人的组合理解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其结果就是当这个理解成一个人的组织或国家或企业,做的坏事是很可恶的,做的伟大的事是有不轨之心的,无论做什么他本质就是坏的,和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并无二致。
其实,无论是国家,组织,企业,都是想象的共同体,是便于理解和对话及凝聚力量而打造的虚拟名词(可参考人类简史)拿一个国家举例,国家里有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诉求,进而转化为政治诉求,侵略伊拉克可能就是能源企业的政治诉求,这对于当地平民来说很坏,但你不能因此就认为所有美国人都是恶魔,因为一小部分资本家不能代替所有美国人。
同理,美国债务高涨,运用金融霸权印钞票,你能说和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吗,华尔街的资本家应当承担责任吧。
马斯克搞的火星计划,计划实现火箭的多次利用,对于太空探索来说是伟大的,而他一个公司也不能代表美国就是伟大的,马斯克只是国家的一个个体,不能代表整个国家。
作为个人,当看待一件事物时,不能用一种孤立和静止的眼光去看,这样很幼稚。当美国在做坏事时,你要看到不是美国这个人在干坏事,以至于联想到,美国这个人有很多企业都是坏蛋,美国人都是坏蛋。
而应该清楚做坏事的是一小部分利益群体,借用国家这个工具在干坏事,发射火箭,是马斯克在用公司这个工具实现他的太空梦,科学研究,是科学家在用国家的资源和机构在进行真理的探索,你在读书是你利用学校这个学术机构过去知识,各自的利益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同,而作为主体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无疑的,但在旁观者看来,你做的事可能损害了我的利益,矛盾和阶级利益就此产生!
————致所有在用狂热的思想抨击一切的国人,多看点书吧,这样会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的!
重回太空 我看到的是另一种生态,不同于我们是为集体争光、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纪律严明、兢兢业业、重任在肩。他们更像是一群人很喜欢这个东西,想做出很炫酷的东西,或者做出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理解并且顺从自己的人性,可以看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家庭仍是最重要的部分,虽然事业是举世瞩目的。而且个人和集体取得了一个平衡。而他们共同为这个集体做出自己认为好的事情,集体是保护他的,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战战兢兢,要被它管理的。 而重回太空这个过程,他们不是完成了就志得意满,一劳永逸,而是一条星辰大海的路,像路飞一样完成一次冒险后,后面还有更多挑战在后面。喜欢这个事,持续去做这个事,而非完成了,赚钱了,庆功了。他们享受整个过程。而这是20年,看到他们戴的口罩,有时候也会取下来。其中一个重要人物是马如龙在业余火箭爱好者活动上认识的,我觉得他们有足够的空间让这些爱好者发挥,而非隔绝在外。这就是创新的土壤吧。他们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的目标,更多是自己喜欢,并且认可这件事,而非外界给他们冠以的高帽。发射厅内,可以看到各种人,有长发的、大胡子、牛仔裤,也有spacex官方T恤,但没有那种严明的服装要求。这么多人可以参与这个过程。升空的宇航员孩子被家庭很重视,而非觉得他们这么小不懂事,或小家不重要,报效集体最重要。 所谓技术上的触动并不多。更多的是我看到这个社会的生态
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就像游戏,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触发事件新的科技会诞生,指引人类文明进入下一个阶段。很荣幸,在有生之年见到了这载入历史的一刻。而马斯克就类似与GM,来执行这个操作,而且是让我们能够接受的程度进行的。
如果说,这个世界不是虚拟的,那好吧,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就一句话,马斯克就是神!
但是,马斯克自己都说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可能性是百分之99.9999999999999999999…
近日,神舟十三号返回舱成功着陆,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出差半年后,终于“回到地球回到家”。
3天前,SpaceX 公理 1 号(AX-1)乘组已坐飞船返回地球的新闻,传遍了全球。
公理1号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全私人、全商业化的国际空间站任务。三位来自加拿大、以色列、美国的富豪,为此次旅行支付了 5500 万美元(约 3.59 亿元人民币)的船票,登上了太空,完成了此次堪称史上最贵的旅行。
有人盛赞这次旅行,“既代表了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努力推进近地轨道商业市场的结果,也代表了太空探索新时代的开始——更多人将有机会执行更多种类的任务。”
公理1号上天前一天,纪录片《回到太空》在奈飞上线。
该片讲述了马斯克作为SpaceX创始人,潜心20年制造私人运载火箭的故事。
该片的导演是金国威、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夫妇。他们曾凭借纪录片《徒手攀岩》拿到了奥斯卡的最佳纪录长片奖。去年,他们执导的纪录片《泰国洞穴救援》备受业内外认可。
《回到太空》豆瓣评分8.7,颇受好评。
01 重启太空事业
马斯克以敢想敢做闻名全球,他一直有一个太空梦,被人称为“现实版的钢铁侠”。
年轻时,他每次浏览美国宇航局的网站,都会感慨:“好吧,很难......”
2002年,马斯克想在俄罗斯买火箭,但是失败了。他决定在美国开启自己的航天事业。
美国早期的航天事业十分出色。
1969——1972年,美国完成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开辟了人类航天事业的新版图。
自1981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火箭问世后,共进行了135次飞行,平均每趟旅程的成本高达16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航天计划整体耗资超过了200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一旦发生航天事故,航天局便会遭到巨大的舆论压力。
由于成本过高。2011年,NASA停掉了航天飞机载人飞行项目。
后来,NASA提出想将运载火箭和飞船外包给私人企业运营。但是此举遭到了美国政府的反对,他们不能容忍航天技术变成私人专属。
得知此事后,马斯克只好另起炉灶。
02 从零开始
马斯克开启航天事业的第一步,是与专业的航天人合作。他邀请了有15年火箭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汤姆·穆勒担任公司副总裁。
第二步,马斯克租下了一个仓库,用作火箭制造基地。
第三步,马斯克投入了1亿美元的启动资金。
人、场地、钱齐全,他们从研制螺丝钉到制造火箭壳,全部从头开始,目标是生产出一架名叫“猎鹰”的火箭。
马斯克告诉大家:“我只有1亿美元,够飞三次。如果三次都没成功,拿不到融资,那公司就会凉凉......”
但是很不幸,猎鹰号火箭前三次试飞全部失败。
2006年,猎鹰号第一次起飞时冷却系统故障,发动机自燃导致火箭坠毁;
2007年,猎鹰号起飞七分钟后,飞控系统的参数出现了错误导致发动机停火,火箭坠毁;
2008年,猎鹰号的一级火箭推力过剩,撞到了二级火箭,火箭双双坠毁。
三次失败令很多员工倍感疲惫、挫败、焦虑。
一位高管直言:“我当时花了很长时间才恢复过来,在家两个月没说过一句话。”
马斯克也说:“那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年,第一次真正面临精神崩溃。”
但马斯克深知,“你永远不会了解你的系统,除非你把它推到极致,让它崩溃。”
他愿意拥抱失败,再次出发。
第四次,马斯克团队终于成功发射火箭,并与NASA签订了15亿美元的合同。
03 永不放弃
航天飞行成本高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火箭飞行后即坠毁,多数材料只能使用一次。
为了节省成本,马斯克团队开始研究如何让火箭飞行后精准安全着陆,实现火箭的回收利用。
一位火箭专家说,“让火箭着陆确实看起来很荒谬,因为你是要让摩天大楼般大小、重达30吨的东西降落在大海中央的指定位置,操作难度高,危险系数大。”
但是马斯克没有放弃,SpaceX的技术部门苦思冥想,在火箭上安装了被称为“网格鳍”的着陆腿、引擎、传感器和驱动器等装置。他们通过先进的算法引导火箭飞向着陆地,并使火箭在下降过程中减速,令火箭安稳着陆。
2015年,二号轨道通信卫星发射后,火箭下降时平稳着陆。SpaceX公司成功完成了“液体垂直回收火箭技术路径”的技术研发。
自此,火箭的制造成本下降了十分之一。
SpaceX公司再接再厉,开始研究载人火箭。
第一次发射载人火箭时,他们遇到了雷暴天气,安全员提出了延迟发射的建议,马斯克采纳了。
火箭发射时像一枚巨型炸弹,威力强大,稍有不慎便会机毁人亡。
2016年,SpaceX发生了火箭爆炸的意外事故。发射塔、火箭、卫星都在大火中被烧成了断壁残垣。
人类航空史上的灾难更是触目惊心——“阿波罗4A”地面试验起火、“挑战者号”升空爆炸、“哥伦比亚号”空中解体……
航空事业充满了危险和挑战,但是每一位航天人都在努力向前。他们深信,“探索地球以外的太空,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值得我们冒风险。”
看完觉得应该是年度最佳。
生而为人渺小又伟大。
浩瀚星河中的沧海一粟,却又一次次在外太空创造着奇迹。
马斯克和Space X的确是企业家精神的鲜活载体,内心要多强大才能背负无数个陨落的火箭,只为下一次可能会被命运眷顾的成功。在极度垄断官僚的美国航天系统实现商业化运营、让每一个火箭可回收,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18年的努力成型。
当“龙”飞船终于载着两名宇航员划破天际,宇航员Bob儿子的恐龙玩具也一路跟随,漂浮在太空舱的每个角落。科技和人性的光辉相互交织,人类群星闪耀的又一瞬间。
到了外太空,人类的成就不分国籍,不分种族,我们都只有一个统一的名字,人类。在愈演愈烈的俄乌战争和四分五裂的世界局势里,如果所有决策者能放眼外空,从穹顶之上遥望那个没有分国界线的地球,是不是就能减少一些无谓的纷争和伤害?
《回到太空》是由美国导演金国威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追踪了伊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过去二十年里不可思议的崛起过程。在疫情期间看这样的片子,相信许多人会受到鼓舞或感动,并由衷地感叹自己的活动范围与片中那种宏伟梦想之间的差距。这种反思正是这部片子想要取得的效果之一。它成功地把一家公司的宣传片拍成了一首献给理想主义的赞歌,燃情又励志。
我曾经问一位研究传媒的美国博士,“回到太空”“开发火星”这样的口号真的对美国公众具有普遍的吸引力?他很肯定地回答,“是的。”原因在于,美国一直是科技的受益者,这是美国人“用科技解决一切问题”思路的延伸。比如,如果地球上的环境污染失控,变得不适于居住,那么如果已经在火星建立了殖民地的话,就等于留好了一条退路。在美国,有一群像卡尔·萨根那样的科普作家向公众宣扬科学家的理想主义精神,激发人们探索太空和未知的兴趣;阿波罗登月、挑战者号爆炸等标志性事件都在美国人心中留下了“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y),再加上《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的大量大众传媒的渲染,太空不仅是科学家关注的研究对象,也强烈地存在于普通人的想象中。多数美国人会觉得去太空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所以,这样的口号在美国很有影响力,能够牵动普通大众的神经。
美国人确实有太多的理由需要回到太空。自从2011年7月美国最后一架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退役后,美国就丧失了从本土想太空运送与航天员的能力。之后几年,美国宇航员只能坐俄罗斯火箭往返太空,还要付给俄方高额的“路费”。这当然让一部分充满国家自豪感的美国人感到不舒服,他们一边怀念六七十年代美苏太空竞赛的峥嵘岁月,一边骂当今美国的政客没有远见。片中一位宇航员难堪地回忆,她从太空回来后参加电视节目,许多学生观众问她成为一名宇航员最重要的是什么,“学好俄语!”她回答。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诞生了。他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一个有点特立独行人,经常发表有点古怪、耸人听闻的言论。虽然他的两家主要公司今天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但是即使在美国,人们仍旧对他褒贬不一。在一些中产阶级眼中他是有点“邪恶”的富人,和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一样,利用法律漏洞逃税,苛刻地对待工厂工人;一些知识分子认为他是“骗子”,通过迎合政府的环保政策获得补贴,骗取纳税人的钱。
虽然有这些争议,但马斯克在商业上非常有决策眼光,且知道如何包装自己公司的卖点。美国国会之所以砍掉航天飞机项目,主要是因为太贵了,据说平均每次发射的费用高达5亿美元;而且出事故的概率也很高,五架飞机就爆炸了两架。太空项目主要是冷战的产物,美国已经证明了自己在空间科技方面的领先;加上美国国内贫富差距近年来渐渐加大,当时许多穷人质疑仅仅为了科学研究花这么多钱是否划得来。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中国等国在太空技术方面逐渐追赶上来,美国人的心态又变了。片中一位NASA官员担忧地说,未来太空中我们将落后于中国,“甚至落后于印度”。
马斯克敏锐地觉察到,在美国的体制之下,要说服美国政府支持自己的私人公司,必须证明它更有效率,发射成本更便宜。这也符合美国右派的信条,认为私人公司一定会比NASA这样的政府实体更有效率。凭借20年来持续不断的研发,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功地研发出了火箭和太空船回收利用技术。按照片中的宣传,这样可以将发射成本降低到NASA发射费用的十分之一。很显然,帮助美国人“回到太空”的决定因素并不是科学家的理想主义,而是非常实际的基于成本控制的商业计算。此外,虽然这是一家私人公司,马斯克本人进行了大量前期投资,但它主要的客户是NASA,它的发展仍旧离不开政府支持,最终要由纳税人的钱来买单(虽然更便宜),这就给人换汤不换药的感觉。
虽然这些背后的因素是很明了的,但是这部纪录片有意回避了这些,它也回避了比如“太空技术掌握在私人公司手里是否是件好事”这样的普遍担忧。它把镜头对准了充满抱负的企业家,富有科学精神的研发人员和奉献意识的宇航员。它强调了太空探索的科技挑战和风险,克服这些挑战所需要的毅力和勇气。它回顾了美国在太空取得的历次标志性成功和灾难性事件,甚至“过时地”展示了乘坐龙飞船到达空间站的美国宇航员的生活细节——玩具恐龙如何悬浮在空中,宇航员在空间站健身,太空行走等等——仿佛这些都是第一次发生一样。这些充满怀旧色彩的镜头的信息是非常明确的:美国属于这里,美国在这里不能缺席。
像是看了两小时 porn
跟《泰国洞穴救援》同期进行吧,疫情第一年,这对导演夫妇实在太有事做了。对着两个重大事件的大量素材,做归纳整理。《回到太空》估计有从几年前就开始的跟进采访。纪录呈现方式依然纯熟而扎实,却没有《徒手攀岩》亚历克斯那样性格的主角(马斯克当然不错,某种意义也是主角,但并非他上天嘛),揪心的细节也从事件性质上比不了《洞穴救援》,因此不大可能继续无敌抓人眼球。另外,可能出于乌克兰战争和全面抵制俄罗斯的时局原因,国际空间站的两位俄国宇航员只被匆匆带过。因为中国没有参与这个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美方出于政治原因反对中方资金),也就没任何对同时期天宫系列发展的对比讲述。
没有人知道这个星球上有过多少个“世界首富”,但埃隆·马斯克绝对是目前最牛逼的一个。
古埃及人当年可以建造金字塔,但是他们现在忘了如何去建。运气是最好的超能力。
扎克伯格想把人们拉进元宇宙,马斯克想把人们拉进真宇宙。我想在太空里感受自己的渺小,不想在虚拟世界里沉溺于自身的“伟大”。
片尾曲赞
敢想,敢干,敢失败,必成功。
很意外,不是什么马斯克个人传记,小到科研人员,大到宏观宇宙,大小细节都详略得当,比洞穴和攀岩都更稳了,对史料递进式情绪做的很好,算是对于太空题材的一个简单尝试
很喜欢Elon Musk最后说的那段话:“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进步)并不是必然的,当人们认为技术会自动改进时,那他们就错了,技术不会自动改进,如果你看看像古埃及这样的伟大文明,看到他们之前能够建造金字塔,但他们现在忘记了如何去做,还有罗马,他们之前建造了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沟渠,但他们忘记如何去做了。1969年,我们能够把人送上月球,然后我们忘记如何去做了,机会之窗现在敞开着,但我们不能指望它能敞开很久,我们需要趁那扇窗还开着的时候好好加以利用。” 虽然这段话是建立在技术的角度上,可却同样精准凌厉地点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运动态势,更警醒着我们当下所处的位置,即重蹈覆辙的十字路口面前。人们总是理所应当地认为人类是一直向前进步的,可事实是,有时会倒退,有时会停滞,但如果不去为之奋争,便再无可能希望。
在上海疫情最严重,且解封看似遥不可及的那一刻看完了它。被各种负面消息打散的情绪平复了很多。这是一部能让人抽离当下琐碎的,纷扰的日常之事的纪录片,让人以更大局更全面的视角与心态去看待此刻,重新审视自己。 如果此刻的人生,有更大的机会窗口展开在你的面前,那就好好抓住它吧。
就挺…流水账的。上一秒还沉浸在人类大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下一秒就想起来🇨🇳因为zz原因被NASA从ISS除名。坐在DEN terminal大落地窗前,看完全片抬起头正好看到一架飞机落下,远处就是科罗拉多连绵的雪山,思绪万千。
精心包装的资讯重复与狭窄的角度呈现,连同此前也同样是在Netflix登陆的《发射倒计时》,至多成为对SpaceX最好的推广总结片或是有些激荡人心的赞歌。即使可能看到属于Elon Musk有些感性的一面,抑或研究中充满温度的地方,更或是它提出的“超出国度”之外的构想,但收纳于一部足够长的纪录片还是显得薄弱。“金柴夫妻档”被给予许多允许,得以触及很多难得的材料;但从《徒手攀岩》到现在,陷于可能会削弱“羽毛”的项目并不是一个积极的讯号。
还是会有激动或者感动瞬间。
这对夫妻档拍片真稳,编排素材的能力很强,看他们的纪录片都像在看剧情片,观赏性非常高。
只有太空。安慰了我的政治抑郁
这他妈得值一百个星!这么牛逼的电影一分十秒的主题曲,牛逼! 这才是人应该干的事情啊! 这导演真是个狠人,拍的都是狠人!徒手攀岩拍出了人的体能极限,回到太空则见证了人的智力极限!
让我给出一个买特斯拉的理由的话,埃隆·马斯克…
不能接受任何失败的NASA在纸上解决所有问题,SpaceX则一直建造东西,看看有什么突破,然后从那里迭代。这也是两种体系的碰撞,僵化的庞然大物与充满活力,敢于试错的年轻个体。
其实讲SpaceX发展历程的前半部,要比讲龙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后半部好看得多。和后者题材接近而且拍得更好的纪录片还有不少,可只有前者才是独一无二的。身处封控中、乱世凶年般的上海,看这样一部纪录片,也差不多应了王尔德的那句名言:“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了吧~
不愧是奥斯卡系的导演夫妇,对素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精准,观看期间几度哽咽,既感叹于世界航天已成过去时的黄金三十年,又对spacex等私营航天力量的崛起充满期待。奥巴马处在时代的交接点,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显现,终点是月球或者火星不再重要,过程已足够美丽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