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大宋宫词

完结

主演:刘涛,周渝民,梁冠华,齐溪,曹磊,刘聪,房子斌,王鑫,傅亨,钱冬旎,涂们,归亚蕾,赵文瑄,吴莫愁,苏小明,赵子琪,谢园,宋宁峰,徐向东,杨雨婷,高放,郑伟,赵小锐,闵政,李彦明,肖阳,陈政阳,韩昊轩,魏大鸣,李浩滨,张艺泷,巩金国,李大光,潘一祎,孙阳,黄勐,王鹤鸣,周雪菲,韩非儿,马丹旎,杨政,强川,屈梦汝,顾语涵,郑妙,刘若谷,韩远琪,于垚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剧照

大宋宫词 剧照 NO.1大宋宫词 剧照 NO.2大宋宫词 剧照 NO.3大宋宫词 剧照 NO.4大宋宫词 剧照 NO.5大宋宫词 剧照 NO.6大宋宫词 剧照 NO.13大宋宫词 剧照 NO.14大宋宫词 剧照 NO.15大宋宫词 剧照 NO.16大宋宫词 剧照 NO.17大宋宫词 剧照 NO.18大宋宫词 剧照 NO.19大宋宫词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宋宫词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赵匡胤时期留下的“金匮之盟”,引发了宋廷的皇权之争。刘娥本为蜀地孤女,战乱时与三皇子赵恒相识相恋。俩人历经秦王谋反,三子夺嫡,澶州之战,终于苦尽甘来。刘娥才能卓越,处理政事时周谨恭密,深受赵恒的倚重和信任。赵恒接连失去几位皇子,皇位继承迫在眉睫,朝中大臣、宗族势力因各自的利益或相互争斗,或暗中结盟,大宋王朝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赵恒驾崩时,仁宗幼弱,刘娥为完成先帝遗愿,垂帘听政主持朝局后,结束党争、兴修水利、创办福利,妥善解决周边各民族的纷争与不安,并大胆启用范仲淹、晏殊、苏洵等新式人才,为仁宗亲政后的四十余年“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冰河时代复仇女神1950王中王惊天大贼王93街头霸王邪恶力量第二季北京故事绣春刀:无间炼狱神风刀导火新闻线险物一号乡情在首尔阿育王原声龙门村的故事欲望和智慧唐伯虎之偷天换日捉迷藏IT狂人 第一季举证责任路过未来不能犯规的游戏2021一支小雨伞

 长篇影评

 1 ) “一代女帝”刘娥,欲望与礼制的较量

开篇出乎意料之外的烂,李少红的导演水平现在连新人都不如了。服道化不说了参考《清平乐》吧,剪辑非常不专业,每一集都是2倍速飞速说话快速剪辑 ,甚至1.0倍速的选择 8.0倍速体验;过五分钟就完全换了一个世界,十分钟可以完成一个角色从出场到死掉的所有任务。也别说是因为删减太多集数导致的,很多交代故事重大发展的情节不能缺失不是基本常识吗?

男主的人设非常迷幻,深情没感觉出来倒真是绝代渣男,看的让人恶心;女主更是表面圣母喊着姐妹情深,背地里杀人诛心;嘴里什么都不要,实际好处占尽,真的是又当又立。刘涛演少女在《芈月传》里面都足够尴尬了,面相本身都不显年轻,状态太憔悴了表演痕迹也很重,何况过了几年还在硬拗,像个日日起早贪黑的贤惠农妇;最重要的角色真是玛丽苏的不行,能把刘娥这种人物写的这么烂也是门技术,都不知道最后怎么执掌大权的。角色烂,剧情更烂的反人类,堪称违反自然规律和正常思维,并且完全架空了历史,颠倒是非黑白,视史书工笔如儿戏,连皇帝想要混淆皇室血脉的操作都能出现,如果亲生儿子日后意外逝世,岂不是民间抱养的孩子要即位,真的是千古笑话。说起来《清平乐》后面虽然崩的彻彻底底,但前几集还是非常还原历史的,对刘后的塑造也很精准。

关于历史人物,他们早已成了过往云烟,我们只能从史书上的只言片语去窥视冰山一角,但是说少不少,说多不多,对于一些帝王将相,关于他们的记载是足够让我们推断基本性格的。历史人物的塑造我们的确需要在很多地方添加笔墨,毕竟可知道的事实有限,但是人物基本定调肯定不能有问题,需要抓住人物的几个特质,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人物定位是不能推翻的,要不然可信度不高,角色也立不起来。比如我们不能让汉武帝为爱准备私奔,这是颠覆历史人物,也绝对不在合理的艺术表达范围内。

例如《大秦赋》将秦始皇塑造成了一个要吃奶要私奔的孩子,这已经严重超过了合理的范围,所以不光是演员选的不对,整个角色设定都让人不适,更无法去相信;而相反《荆轲刺秦王》中李雪健的秦王从外观上也是不合适,但是角色定调完全对了,无论何时这个秦王心中都是列祖列宗的凝视,从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他有很多私心但都不得不为了一统天下去放弃,所以这个角色却是成功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宣太后身上,作为历史第一位太后她心中有着大秦江山,有旁人难以企及的野心与报复。她虽淫不止,但是为了儿子的天下万事皆可抛,诱杀义渠王便是她的立场和决心。所以《大秦帝国》中的宣太后塑造的非常好,不光是宁静的表演更是角色描写的精准,为了她的儿子她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为了爱他在儿子心中种下了一颗狼心;而《芈月传》中的芈月角色塑造非常失败,一个伟大的女政治家始终割舍不了自己那点小情小爱,还要以德报怨问姐姐能不能回到从前,当然是不现实的。

回到正题,其实刘娥这个角色作影视化塑造非常合适,因为她是真正的大女主,帝王的真心及无上的权力她都得到了。性格坚毅又狠绝,是个堪比吕后的好角色。并且角色的高光时期皆在三十左右之后,无需刻意的扮演大面积的少女戏份,对中年女演员来说饰演也不吃力。下面来谈谈历史上的刘太后。

传奇的封后生涯

刘娥本身十几岁就入王府侍奉了日后成为皇帝的赵恒,但由于宋太宗的干预未几就被赶出了王府,也可见其对少年真宗的影响。不过如果故事到这里也只是露水情缘,偏偏真宗对其不仅动了真心,更是无法割舍。在刘娥出王府后,真宗依然常与其幽会,更是在登基后立刻将其迎进了宫中,那时的刘娥年近三十,若是以色示君王早已色衰爱弛。也正是民间多年的蛰伏培养了她的能力,更磨练意志。

与之相似的是李治和武后,但李治迎武媚娘回宫有王皇后的牵线,若他足够在意武媚娘也不会有出家那一出。并且唐高宗对武后的种种优待也多少出于制衡关陇集团的因素,日后强行与旧势力对抗改立皇后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政治考量,无论是《姓氏录》或是科举制度的改革看似加强了武后的势力但实际上都有打击关陇氏族,拉拢和培植新势力的目的,皆是李治为了加强自己专制皇权。唐高宗也许是个身体状态不济的皇帝,但是脑子从来都没有问题,王皇后最大的错误就是她生在世家大族,代表了大贵族利益。而真宗与刘娥简单的多,多出于年少钟情,虽然刘娥走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自己的能力至关重要,但没有真宗的信任和宠爱是无法成真的。古代中国是彻彻底底的男权社会,少数几个女性权倾天下也无外乎依靠男权,要不就是依赖皇帝丈夫的宠信,要不就是凭借皇帝儿子。

《东轩笔录》曾记载:“天禧末,真宗寝疾,章献明肃太后渐预朝政,真宗意不能平。”虽然真宗和刘后后期也有所离心,但晚年他们倒还算相敬。其实真宗对刘娥的心力要比唐高宗对武后用的更大,北宋非常看重皇后的出生,更何况无子而封后难于上青天。为了爱这个女人,为了给予她妻子的身份,真宗不惜借腹生子让刘娥以皇子之母的身份登上了后位,这是中国历史上旷古绝今的一件大事,也正是因为太离奇被改编成了《狸猫换太子》。

关于狸猫换太子

郭皇后驾崩后,真宗就将刘娥封后提上了日程,但寇准、李迪、向敏中等重臣以“刘娥出身微贱,不可以为一国之母”为由提出激烈的反抗,但宋代对皇帝权力有明显的规范不可恣意妄为,中央虽然集权皇帝却不够专制,有不少次皇帝对抗大臣突破礼制的事件,偏偏宋代的皇帝素养都比较高往往专情一人,从而这些矛盾不少都出于帝王情感私心。真宗如此,他的儿子仁宗更是如此,为了生母、为了张贵妃、为了福康公主他简直把礼法踩个遍。特别因张贵妃他与朝臣斗了几个来回,最终在张贵妃死后加封她为温成皇后,那时候曹皇后还活的好好的,活生生打了曹皇后的脸,也不得不说宋朝的皇帝多半有情。

而作为父亲真宗真的给仁宗开个头,在为如何封后一筹莫展之际,刘娥身边的宫女却怀上了身孕。本身交给刘娥抚养是最常态的做法,但真宗为了确保刘娥顺利封后,居然将皇子算作刘娥生下的还瞒得滴水不漏,这没有皇帝本身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做到的,于是也造就了全宋朝最荒唐的闹剧——别人顶多的不知道爹是谁,而仁宗却不知道妈是谁。于是刘娥终于母凭子贵登上了后位,走上了武则天的路子。

刘娥的确是欲望满心的一个人,一直到李宸妃死都不得母子相见。大权独揽的刘娥不能允许任何人威胁自己地位,不是皇帝生母的她也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在真宗死后她随便给李氏进了个位份就打发去永定陵守陵,在李氏死后更是想秘而不宣草草了事,还是宰相吕夷简的劝谏让其意识到此事关于到刘氏满门,于是以皇太后服饰让李氏下葬。果不其然在刘太后死后换子之事揭开,关于此事有一段记载:

后章献太后崩,燕王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壮懿。幸洪福院祭告,易梓宫,亲哭视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仁宗叹曰:"人言其可信哉!"遇刘氏加厚。陪葬永定陵,庙曰奉慈。又即景灵宫建神御殿,曰广孝。庆历中,改谥章懿,升祔太庙。拜用和为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宠赉甚渥。既而追念不已,顾无以厚其家,乃以福康公主下嫁用和之子玮。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第一》

不得不说吕夷简真的是有先见之明,也不得不说仁宗的确配得上“仁”。哪怕以皇太后服饰下葬李氏,在这件事中刘娥也扮不了好人。仁宗不仅优待刘氏一族更是千方百计补偿生母家人,但是求仁未必得仁,日后他将福康公主嫁给了李太后的侄子造成一桩彻头彻尾的悲剧婚姻,事件的发展也远超他的控制,当然这是《清平乐》中的故事,是后话了。

在权欲泥潭挣扎

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登上后位的刘娥如武则天般开始了摄政的生涯,真宗也如同唐高宗一般因身体问题而让权于皇后。杰出的政治能力让她安然渡过了天禧党争等多次政治斗争,并排除异己巩固了自己的权力。而人的欲望却会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她不仅成为北宋第一个临朝称呼制的太后,更不是没有向往过成为真正的天子,其在朝堂上公然询问大臣对武后的看法就暗藏了自己的野心,虽有朝臣表态支持但宋朝终究不是更开放更专制的唐朝,刘娥也不是武则天,更没有武则天那般的天时地利人和。刘娥只能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表明态度,但她心中却并未消散对帝王之位的执念,最终在死前穿上了帝王衮服祭祀宋朝历代帝王。而作为对群臣和士大夫的妥协,将帝王衮服的十二章图案减去象征忠孝与洁净的宗彝、藻两章,同时,没有佩戴男性帝王的佩剑。刘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穿上帝王服秩的女性,也死在了自己人生最高光的一年,如果让她与武则天一般长寿,历史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又是一回事了。富弼也说过

昔庄献临朝,陛下受制,事体太弱,而庄献不敢行武后故事者,葢赖一二忠臣救护之,使庄献不得纵其欲,陛下可以保其位,实忠臣之力也。今陛下始获暂安,遂忘旧日忠臣,罗织其罪而谴逐之。

可见刘娥势力之强野心之大,但她得享穿上帝王服秩离不开仁宗的默许,宋代的士大夫权力不容小觑,何况又极其重礼制,没有皇帝的默认哪怕作为女主的她也无法对抗满朝的质疑。但是也如武则天一样,刘娥在死前脱下了天子之服换上了后服,谁知人死后有无知觉,若有自然是不敢穿着面对列祖列宗,也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以免此事日后被大做文章。当然刘娥也不得不在死前赦免自己的政敌,她不做也有别人做,还不如自己做为刘氏留条后路。可见,直到死前她还是保留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关于刘娥的评价,历史当然是两极分化的,对于一个挑战礼制的女人哪怕能力再强也得不到最好的评价。认可刘娥的如司马光曰:

章献明肃皇太后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

——《上皇太后疏》

不认可的如王夫之曰:

仁宗立,刘后以小有才而垂帘听政,乃至服衮冕以庙见,乱男女之别,而辱宗庙。方其始,仁宗已十有四岁,迄刘后之殂,又十年矣。既非幼稚,抑匪闇昏,海内无虞,国有成宪,大臣充位,庶尹多才,恶用牝鸡始知晨暮哉?其后英宗之立,年三十矣,而曹后挟豢养之恩,持经年之政;盖前之辙迹已深,后之覆车弗恤,其势然也。

——《宋论》

批评的声音无外乎认为刘后身为女性而摄政挑战了传统礼制,更开创了宋朝太后临朝的先河。并没什么人批评其执政能力,个人观点只要不影响政局稳定都是可行的。中国的政治体制经过了无数次的改革完善,到了清朝几乎堪称完美,皇帝一个人的确可以有效的独揽朝政,但是清之前皇权专制机制都有明显漏洞,所以光中央外戚、宦官及丞相等问题此消彼长。皇帝政治手腕高超精力旺盛尚可权不旁落,例如汉武帝就是政治天才,不断地改革机制加强皇权,但哪有那么多杰出的政治家当皇帝?更甚者如唐高宗及宋真宗都因为精力不济让皇后干政,也因为他们都没有母后在世。其实也是人之常情,皇帝在无法依靠合适的机制统领全局时自然会考虑让人分担,总归会依靠亲近之人,而太后作为皇族的大家长若具有足够的政治能力辅政也为可行,至少权力还集中于核心皇室圈,带来的隐患也相对较少。

其实千秋功过,留待后世评说,不过我很认可钱穆先生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政策不能光站在后世的立场上评价,更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后世的观念难免带着自己时代的滤镜,无论怎么说献章皇后确实稳固了当时的大宋政权,其功勋都是不可忽视的。个人认为蔡东藩的观点是偏客观的:

彼刘美人以色得幸,专宠后宫,亦何尝不自私欲所致乎? 幸刘氏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其事郭后也以谨,其待杨妃也以和;即宫中侍儿,得幸生子 ,饰为己有,迹近诡秘,但上未敢欺罔真宗,下未忍害死李侍,第不过借此以攫后位,希图尊宠,狡则有之,而恶尚未也。

——《宋史演义·第二十四回》


综上,剧本其实突出刘娥杰出的政治能力和膨胀的权力欲望塑造角色就不会出大方向的问题,多多渲染她和真宗的感情也无伤大雅,不过绝对不能玛丽苏道德婊。关于刘涛饰演本角色个人有点担心,她演戏有点浮于形式,力度上把控不好。《芈月传》里面的王后塑造就有一定的问题,哪怕大势已去,作为一个大国嫡女其根深蒂固的教育也不会时不时歇斯底里。这个观点郝蕾在评价《少年天子》里面自己塑造的角色提过。而作为宋朝杰出的女政治家,皇权的代言人,角色定调必须要符合她的身份,她不仅是高贵的皇太后,身为掌权者她背后有大宋江山,列祖列宗呢。

 2 ) 大宋宫是什么宫?

人家叫大明宫词是因为大唐正宫叫大明宫,请问大宋宫位于何方??什么人怎么想的取这个名?跟风都跟不明白,真是low爆。是不是像我一样去百度宋朝宫殿名发现人家正宫叫殿不叫宫……觉得叫大庆殿词延和殿词垂拱殿词太难听了呢??再说一万次这个名字真是low爆low爆~

人家叫大明宫词是因为大唐正宫叫大明宫,请问大宋宫位于何方??什么人怎么想的取这个名?跟风都跟不明白,真是low爆。是不是像我一样去百度宋朝宫殿名发现人家正宫叫殿不叫宫……觉得叫大庆殿词延和殿词垂拱殿词太难听了呢??再说一万次这个名字真是low爆low爆~

 3 ) 片头曲!

当我看第一集片头曲时就懵逼了,词曲的画风完全不对嘛,整个楚辞,你是穿越到先秦了吗?这可是北宋啊大哥,这么一个文化高峰的时代,洋洋洒洒的宋词你不用,苏东坡欧阳修是找你要版权费啦是咋的?兮啊兮的,拍离骚呢?写词的时候现百度的吧?啥玩意啊,剧组的文化程度过线了吗?拜托,好歹初中毕业读过宋词三百首再出来拍戏好吗?

 4 ) 大宋宫词——当代女性视角下重构的女性主义神话

我平时并不看国产电视剧,主要是集数太多,没时间看完。前几天陪着家人看了几集李少红导演的《大宋宫词》,头两集的观感确实不佳,主要是对那种没头没脑的剪辑方式感到诧异,感觉是把起码四五集的内容用社交媒体上那种「5 分钟带你看完 XXX」的方式给剪了一遍。习惯性地上豆瓣查阅,发现《大宋宫词》的豆瓣评分居然只有3.8分。这个分数对于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来说确实是有些拉胯了。从我个人观感来说,只要熬过头两集,后面的叙事开始进入到相对正常的节奏后,这个电视剧就会开始变得有些意思了。我对宋史并不了解,对电视剧主角刘娥的了解也仅限于「狸猫换太子」这样的话本传说。而《大宋宫词》将刘娥处理成了一个文韬武略的历史剧大女主,对我这种看戏的路人来说其实无所谓对错,但李少红导演对这种大女主历史剧的处理却是有些意思的。

从2019 年开始,中国电影就开始出现了一个明确的创作趋势,女性电影开始越来越多进入到主流视野,并不断地在商业和艺术层面获得了认可。这种影视创作趋势也开始在电视剧领域有所体现,而具体到《大宋宫词》,虽然这部剧是几年前开始拍摄的,但也能看出鲜明的女性电影创作风格。

为什么这两年在国产影视作品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倾向?一方面和近些年的网络生态有着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和网络用户主体的改变相关。近些年网络用户主体的构成虽然一直持续下沉,但能够在网路上获得关注度的群体,始终还是那些一二线城市中年轻化、受过良好教育、具备充分消费力的人群。在这个群体中,女性在剧集领域又具备独特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因此在近些年的国产电视剧创作中,针对这个特定女性群体的喜好而进行的创作也日渐明显。近些年火爆的「耽美剧」无疑就是市场对于年轻女性群体消费力的一个明确呼应,而持续火爆的大女主历史剧戏也越来越明确和自觉地在创作上倾向于当代女性视角的喜好。

具体到《大宋宫词》,虽然豆瓣用户对于该剧颇多微词,但如果我们从创作角度来重新审视这部电视剧,还是能看出李少红导演有一个明确思路,就是如何用当代女性视角去重新审视和建构历史中的女性角色和女性力量。

女性性别意识的自觉提升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社会现实,而电视剧作为一种流行文化产品,自然也会将这种社会现实蕴含其中。《大宋宫词》并不是一个严肃的历史题材剧,而是结合了民间传说和话本故事,重新讲述了一个虚构的「刘娥」。这个完全以当下社会视角去塑造的女性角色,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中,完成了一个女性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峰——不但拥有了完美的爱情,同时还在权力殿堂上达成了事实上的君临天下。如果只是按照电视剧中所呈现的这个人物,刘娥几乎在世俗意义上和现代意义上都是一个成功的女性。

当然,我并不知道,也无力去衡量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所应该呈现的样貌。我只能从一个遭受恶评的电视剧中去观察,当代女性想要的「女性力量」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在李少红导演的一次采访中,她曾经提过,「女性的权利从来都不是男性让出来的,而是女性本来就拥有的。」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的,女性权利的获取,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性别平等,它肯定不是能够随着社会进步而自然发生的,它必须要通过斗争才能获得。但这种权利的获取,究竟是某个特定女性在特定环境下的个人传奇,还是普遍性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变革,应该是女性主义影视作品所力图去呈现的。

在《大宋宫词》中,刘娥作为一个核心女性角色,经历了一个女性所可能经历的一切社会考验,最后在一个男权社会中,从一个家庭的组织者,成长为一个朝堂的管理者,最后成长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而且在这个逐步获得权力的过程中,她并没有丧失爱情。虽然我并不认可《大宋宫词》是一个严肃历史题材电视剧,但它通过对经典故事的重新打开,并且试图将女性话题放置于历史背景和社会整体结构之中去审视和思考,最后让有心的观众得出的结论也会和当下社会有关联和共鸣。

《大宋宫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宫斗剧」,因为它讲述的并不是一群后宫中与世隔绝的女人如何围绕着独一无二的男性皇帝去展开生存搏杀。不管真实历史上的「刘娥」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在《大宋宫词》这部电视剧中,李少红导演所要讲述的是在一个传统的权力结构和等级秩序中,一个拥有自我力量的女性如何去面对权力和人生的故事。它已经具备一种可能性,就是用当代女性视角去重构女性主义神话,也许李少红导演这一次的尝试并不成功,但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力量已经成为一个明确且不可忽视的创作趋势,如果我们能够善意地加以鼓励,那么中国影视作品中一定会持续涌现一些优秀作品,它们将会是中国女性结合自己的群体经验及历史经验,并针对当下中国特定社会环境,去讲述独特的中国故事,其中蕴含着独特的女性观点,并重新定义女性主义的标准。

 5 ) 王者变青铜,“历史剧”为何招黑?

3.9!《大宋宫词》的豆瓣评分真要惊掉我的下巴。

当豆瓣不自觉融入到国内影视工业生产—流通—消费体系中后,我倾向于把豆瓣评分当做一个“舆情”风向标,而不是之前定位的“口碑”刻度尺。当然,舆情是值得关注的,但舆情不等于口碑。

从舆情的维度来看,《大宋宫词》创下了近一年来历史剧(我对历史剧的界定相对宽泛,后面有详述)的新低。这不是个孤例,历史剧想要“及格”都很困难。作为最能代表国产剧艺术、思想、审美高度的类型,历史剧在当下的舆论场,却成了最招人骂的剧集。

从《清平乐》到《大秦赋》,从《上阳赋》到《大宋宫词》,不管是网剧还是台网剧,不管是卫视播还是央视播,不管是男频剧还是女频剧,不管是原创还是改编,不管是张鲁一还是章子怡,这些剧在播出过程中都面临着巨大的争议。曾经的王者,堕落成今天的青铜,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1、什么是“历史剧”?

“名不正则言不顺”,先来“正名”——什么是“历史剧”?

在不少观众的潜意识里,历史剧约等于“历史正剧”。但据我所知,当下几乎没有片方会自我标榜“历史正剧”。首先,它意味着“不商业”,发行会遇到问题;其次它是个牌坊,会在观众那里经受更严苛的审视。

一般情况下,片方更愿意简称为“历史剧”,或者谦逊地称之为“历史传奇剧”。历史传奇剧有一个古早的叫法,是“历史戏说剧”。但因为带有贬义,逐渐被丢弃。

历史地来看,“历史戏说剧”是与“历史正剧”对照的一个词,它们都算是广义的历史剧。在中文互联网的语境中,“历史正剧”几乎可以特指盛和煜、刘和平、江奇涛、朱苏进等老一辈历史剧编剧的作品,代表的是国产历史剧的优良传统。它更多是一个建构起来的概念,而缺乏学术意义上的严谨性。

一般而言,国产古装剧可大致分为历史剧、武侠剧、神话剧三类。

范仲淹有言“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中国古人的两个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剧是庙堂叙事,而武侠剧则是江湖叙事

神话剧,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一般指的是根据古典神魔小说或者民间传说改编的电视剧。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更加本地化的“神话剧”概念被“奇幻剧”取代。

神话剧夹在历史剧和武侠剧之间。以《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为例,它们表面是武侠剧范畴的神仙打架,但关于神魔世界秩序的想象仍然是历史剧式的。不管是戏说,还是正剧,历史剧之前是没有“架空”概念的,即便是TVB也是如此。

这很自然,中国是历史记载最丰富的国家,建立在真实历史改编基础上的故事,更加符合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冲击古装剧生产秩序的是网络文学的崛起,转折发生在《甄嬛传》。尽管原著小说是架空的,但郑晓龙作为传统的电视剧导演,在改编过程中把这个故事落在了清朝雍正年间。

随着网络IP的兴起,古装剧的类型命名变得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江湖叙事”是武侠剧,《有匪》《山河令》都算武侠剧;“神魔叙事”是神话剧,只不过披上了“仙侠剧”“玄幻剧”“魔幻剧”的外衣。

在我看来,凡是采用“庙堂叙事”的古装剧,都是历史剧。这也是我把《上阳赋》《赘婿》这类架空背景的剧集也放在历史剧的原因所在。当然,历史剧也有偏严肃性的,也有偏娱乐性的,这属于历史剧的核心与边缘划分。

面对琳琅满目的时髦新词,很多创作者自己先搞晕了。以世纪初的张艺谋为例,他拍《英雄》本来想讲一个武侠故事,却套在一个历史剧的框架里,结果不伦不类。后面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一个武侠一个历史算整明白了。

以上半年播出的《锦绣南歌》为例,李沁饰演的沈骊歌是朱雀盟成员之一,从女主角的视角来看,这是“江湖叙事”;秦昊饰演的刘义康是刘宋的彭城王,从男主角视角来看,这又是“庙堂叙事”。

有人可能会提到金庸的《鹿鼎记》,这是金庸的收官之作,它有意把“江湖”“庙堂”打乱重组,本质上走的是“反武侠”的路子。金庸其他的武侠小说,多有历史背景,但还是有侧重点,基本走的是“江湖叙事”。

2、历史剧缘何“招黑”?

为什么要费这么多口舌讲古装剧的“类型命名学”?因为它跟当下历史剧的“招黑”体质密切相关。

从本质上讲,观众对于历史剧的“分类命名”还停留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而创作者对历史剧的认知早就跃进了第二个十年,并且在资本创造的琳琅满目的新名词之下,丧失了创作的主体性。由此诞生的一大批古装剧,深深伤害了历史剧的整体形象。

观众印象中的历史剧,和市场当下的主流历史剧,根本就是两个物种。这中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在具体表现上,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历史剧的创作力确实在下滑。

事实上,历史剧有着很高的门槛,既要掌握历史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戏剧能力,还有对历史之于当下有深刻的认知。为什么网络文学多选择架空呢?因为这样可以降低门槛,“我为世界造法”。而随着网络IP成为影视创作的源头,历史剧的基因发生了改变。

本文表格整理的近一年播出的9部历史剧,6部都是改编自网文。《锦绣南歌》虽然属于原创,但有着非常熟悉的网文套路,而《大宋宫词》也一度和一部网络小说扯上关系。总结经验教训,《大宋宫词》在片头打上了“本剧依据史料和传奇改编,剧情人物有所虚构”,生怕观众在历史细节上挑错,但似乎并没有起到作用。

般来讲,一部剧如果在戏剧性上足够丰富,观众会淡化历史细节方面的纠错,比如《军师联盟》。而当戏剧性不足时,大部分的观众都变成了历史“啄木鸟”。这也在侧面上表明历史剧创作力整体在下滑。

第二,这是文化民主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人有“厚古薄今”的传统,如果把那些经典的历史剧放在今天来播,说不定也有不少“黑点”。从本质上来讲,历史剧之前的精英趣味比较浓厚,讲究“夫子自道”;如今则纳入到了商业大潮之中,讲究与观众互动。

在过去,除了专业历史学家,普通人缺乏查找历史信息和资料的渠道,而互联网则让一切变得非常便利。即便是历史小白,百度一下,也是能够实现“历史速成”。也就是说,历史变得和普通观众更近,所有人都可以谈论历史。

对于历史剧来讲,这样的变化利弊互现。这让历史剧相比以前有了更好的群众基础,但也意味着创作者要承受更多“显微镜”的审视。在戏剧性本身底气不够的情况之下,以“历史真实”为尊便成为一种社交场上的狂欢。

另外,随着国际关系的转变,中国年轻人开始构建自己文化主体性。在具体呈现形态上,或多或少有一点“文化民粹主义”的倾向,这导致人们对“国潮”“国风”“传统文化”有一种非理性狂热。表现在影视作品上,那就是——“服化道升级”已经不是古装剧的加分项,而是保分项。

《大宋宫词》片头对《韩熙载夜宴图》的呈现让人印象深刻,但综艺《上新了!故宫》早就做过,而“人在画中游”式的卷轴设计,纪录片《中国》也可以看到。

第三,客观来讲,历史剧的表达空间在缩紧。

有一个鸿沟一直存在。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的公共表达,影视工作者对“历史精神”“历史道德”的表达,处在一种“一仆二主”的悖论中。

比如,从主管部门的导向来看,对于历史上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关系,一直是强化“民族融合”的;而站在今天的语境和立场中,我们肯定是对“统一”的价值需要更多去表现。但对于一些观众而言,这就是不尊重历史了。

《大秦赋》播出时的争论,更多是一种观念之争。它涉及一个问题:怎么评价秦始皇?创作者需要处理好历史真实、戏剧真实、价值导向三者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从最终的呈现来看,《大秦赋》没有想清楚,只是匆匆将“大秦帝国”系列收尾。

这是一个道德保守化时代。不少观众对于电视剧中人物的“三观”有更多的代入感。以《上阳赋》为例,不仅章子怡作为女一号是一个完人,周一围作为男一号也是一个活菩萨,两人组成“伟光正”CP,这戏还怎么看?

这又是一个“文化激进”的时代。以《赘婿》为例,因为原著作者“不恰当”的发言,使得根据原著改编的电视剧陷入舆论漩涡。而这样的案例,只会让创作者对标网络上性别表达的政治正确,一旦有了标准,那还有什么戏剧?

从大的创作环境来看,宫斗剧、权谋剧、老剧翻拍等限令也是一种“薛定谔的猫”的存在。《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下架后再也没回来,“庙堂叙事”的历史剧也更通过一种民间视角来表达,如《知否知否》《风起霓裳》《锦心似玉》等剧的出现。表达空间收紧是一种客观存在。

文/杨文山

 6 ) 矫枉从严乎?戏说不是胡说?为古装剧历史类题材谏言升级

"标题:"服化道|大宋的服饰形制点评汇总帖(理想考证向)—兼为以后此类设计升级把把脉

矫枉从严乎? 为古装历史类题材影视—大宋宫词反映之宋代服饰设计不如意的地方点评并升一下级

【一说,历史影视剧:不还原是本分,还原了是惊喜。又有一说,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总倒是为古装剧历史类题材谏言升级】

先要说明:虽然该剧服装设计团队设计的北宋前期服装,细节上存在过度创作的老问题,但是作为影视戏剧,运镜、画面和视角审美都很不错,女性导演提供了解读宋代历史的新颖视角,营造别样新鲜的历史氛围。

对于古装剧凡是以真实历史为背景题材的服装设计,这点需要严厉苛求、有科学精神点是必须的,不能有问题而不说非黑即白,吐槽的地方归吐槽,但实际上《大宋宫词》《清平乐》《长安十二时辰》《鹤唳华亭》这种,比荧屏上目前绝大多数古装历史剧的服饰设计都要出彩、用心,拉出其余影楼风服饰很大的档次。 《大宋宫词》里的宋服形制比@电视剧清平乐稍微多了许多设计感,稍显不严谨一些。但面料材质、镜头摄影、画面构图、情节风格、配音审美凝结成的“盛宋风雅”还是非常值得为喜欢历史题材的网友们推介,期待大家有时间可以点评,抛砖引玉,科普传播一下宋太宗、真宗、章献明肃临朝称制时期的风物掌故———— 契丹承天太后萧燕燕(归亚蕾饰)京剧造型——清代到民国时期京剧《升平署戏曲人物图谱》里的造型,此形象和契丹辽国其实没有关系,服化道美术组实际上可以翻一下“辽•陈国公主墓发掘简报”、“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宋画全集》《中国壁画全集.河北卷山西卷》里或微博里搜索 南宋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卓歇图”“胡笳十八拍图卷”“使辽图”等 看看真正的契丹人如何穿着搭配。专门吃服装设计指导这一碗饭的,应该稍微心钻研一下(还是因为设计师其实资料都搜集了,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傲慢与偏见,对自己多年来接触西方后现代设计的审美自负?或是对服饰史研究基本方法,需要钻研的不屑与懒得费神?还是因为最终拍板决定服装视觉风格的人的问题?)。

存在问题:造型依据错误的使用了清末京剧《升平署戏曲人物图谱》的清代旗人造型

契丹主(辽帝)大多数时候裹的头巾或者和宋真宗一样是头戴皂纱折上巾

辽 卓歇图

南宋 归汉图

北宋真宗仁宗时期绘制 《景德四图并赞》之一“契丹使朝聘”

宋代君臣公服所用的展脚幞头—— 圆领大袖襕袍形制做的很不错的,面料、暗纹、垂感都很棒,这个这次值得表扬!一直想不通的是,现在的剧为何不约而同执着地喜欢给宋代、明代的幞头(又名:乌纱折上巾)额前贴帽正,帽翅展脚末梢上搞花里胡哨的金贴,是大家认为古人是耍猴的吗?这种自认为美的处理,我个人的审美看来,就是不尊重古人,谁也不想被当成唱戏耍猴的,还是服饰设计中历史观念的问题(实际上北宋前中期,幞头纱帽的形制严格说是上高下底的坡棱多边形,不是方正的矩形,请参看电视剧清平乐的考究)

存在问题:官员公服的展脚幞头(乌纱折上巾)臆造出来的前额“帽正”“帽翅末端贴金”,才历史和审美来说实属画蛇添足、沐猴而冠,不严肃就像唱戏耍猴的宋代帝王常服所用赭黄大袖襕袍,实际上是暗纹,搭配单铊尾玉銙排方革带如上所述

如果去掉皂纱幞头帽额前的帽正、帽翅末梢的贴巾,效果应该会很显庄重的历史真实感

南宋萧照 中兴瑞应图

官员圆领大袖襕袍公服——宋代公服的大袖圆领襕袍(严格来说形制还是有些奇怪)应搭配的是单铊尾排方銙革带(皇帝为方团銙或排方玉銙带;紫袍多为毬路纹方团金銙带;红袍多为荔枝御仙花纹排方铜銙带;绿袍多为黑犀銙带),底下又系一圈布带完全没必要,革带却没有用用单铊尾革带,而是类似于宋人搭配日常便服所用的—双铊尾的束带。

宋代官员公服所用系带应为单铊尾排方銙红鞓偏带黑鞓革带下又多“臆造”了一圈布带如上所述,乌纱帽过多的装饰,纯属画蛇添足,不庄重显得沐猴而冠

南宋 迎銮图

宋元 包拯小像

宋代官员公服形象

南宋 公服壁画

南宋萧照 中兴瑞应图

南宋 迎銮图

宋元壁画

君臣大礼活动所用朝服——赵文瑄所饰演赵廷美所戴的进贤冠、貂蝉笼巾梁冠,赤罗袍、大绶,真宗的大礼祭服“衮冕服”里的冕旒冠的珠子、帽筒,二十四章纹不全的衮服……实际上,都没有能够规规矩矩完全遵循常见宋代历史文献及宋画等传世资料的,但现在观众看历史剧服化道太苛刻,这方面细节虽然说出来有点苛责难为人,但是有电视剧《清平乐》的示范了。服装设计师应该网上微博多搜一搜宋代画像及石刻资料,中国知网里的各种论文,或者请教“扬眉剑舞、 燕王王非 、撷芳主人、 中国装束复原小组”这种都很容易搞清楚,打着考究还原旗号、又花这么多投资弄的古装历史巨制 还是草率、马虎,钱花不响,不是为了指责谁的责任,只想说一句好可惜!!

宋代官员大礼所用朝服,还有进贤冠的梁题、额花形制错误,属于凸显自己设计感,纯属没必要宰执等级所着朝服貂蝉冠,既没有珥貂尾、倒蝉铛、立笔、纳言这4标配,也没有附蝉6只,笼巾还是没有前后漆纱的,形制确实做错的有点多。但明显看来是看过宋画和文物石刻造型,照猫画虎刻意弄错就是太爱显示设计感了

——历史背景影视作品的男装,特别是制度性朝服(梁冠与通天冠服等)、公服(乌纱直脚幞头、单铊尾革带、圆领大袖襕袍)这种不能乱调整的,大宋宫词的服饰设计又是忍不住要搞自己的设计感,实际上反映了服饰设计没有对传统审美多么的完全遵信。清平乐的服化道为什么考究,因为主创团队完全尊重並自信于宋人的审美,请的都是专业的顾问团队 @微博 扬眉剑舞(陈诗宇)、燕王WF(王非)两位古代服饰研究者

宋代帝王大礼所用祭服—衮冕服,冕冠前后各十二旒(杂五色,非一律纯绿),衮服袍身上十二章纹排列有问题但也不大,但“暴发户”一般的升龙纹饰有的刻意太强化了

通天冠、绛纱袍服(作为天子朝服),从这张糊照上看,形制是不错,设计师臆加的设计感终于没那么多了

后妃礼服九龙花钗冠——睁大眼看,章献太后刘娥的袆衣形制(还有后绶的大绶、小绶、佩玉做的都很不错),搭配的九龙仙人王母花钿钗冠,总体来说可以给好评!!冠子和原型有差别是在一些细节,官方还P个左右对比图,好吧,能意识到就好。

章献太后刘娥的大礼所用袆衣,龙凤花钿钗冠,打着照着画像复原的“噱头”做得都能颜色全搞成金灿灿,还有细节方面减省与添加的,不知道何苦呢

这些方面的细节,虽然一一说出来有点苛责难为人,但是有电视剧《清平乐》的示范了,服装设计师今后,可以微博上网多搜一搜宋代画像,或请教“扬眉剑舞 燕王王非 撷芳主人 装束复原”这种都很容易搞清楚。吃这一碗饭的要对得本专业行业,加强敬业态度、工匠精神,应该花最大心思与诚意,去对得起一件作品本身应有的艺术价值。作为服饰设计师,不要再不加判断的随意百度了,多用用新浪微博搜索检索功能还有宋画、文物报告等资源。比如就这部作为宋代题材的影视作品,可参考宋元人绘图传世的一些形象,如五代宋初《重屏会棋图》《文会图》,宋元画《宋太祖蹴鞠图》,南宋萧照《中兴瑞应图》,《孝经图卷》,《女孝经图》,《人物故事图之一 迎銮图》,《大驾卤薄图卷》,《玉辂卤薄图》,《景德四图》,《文姬归汉图(南宋陈居中绘)》,《中兴四将图》,《歌乐图》,《撵茶图》以及河南巩义宋陵石刻、宁波东钱湖宋代石刻、黄岩赵伯澐南宋墓、白沙宋墓、黄昇墓、蒋师益墓、郭知章墓出土服饰资料等作为宋代服饰设计的历史素材。

最后想说明的是,笔者对李导之前的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的镜头语言、编剧、摄影构图,都很推崇。写此帖,只是针对本部作为古装类历史向题材剧,提出一些个人审美取向上的意见,对大宋宫词还是很推崇的,也希望留言的网友观众朋友们,都能本着理性探讨与建议,绝不针对主创的努力及出彩的地方视而不见,为黑而黑。

此剧也是近几年以来荧屏上,能见到不多的拍宋代历史的古装历史题材剧了,总体而言,一流的剧本镜头配乐视效,写实严肃的创作态度,难能可贵,希望以后在历史服装考究这一弱项上(实际上也是我国古装历史影视作品包括纪录片的一大“痼疾”),能让专业的人秉承专业、虔诚求教的态度,则我们国产古装历史剧这里,还是会越来越成为强项的;同时,像日本的大河剧、韩国的时代剧一样的精良与考究,能肩负起一定的历史文化传播的社会价值,则善莫大焉!

故宫南薰殿旧藏宋帝御容:宋真宗着大袖红衫襕袍、戴皂纱折上巾(展脚幞头)、系单铊尾玉銙红脭带

——分割线——

目前(就笔者目力所及),影视作品里,宋代制度性礼服做的比较靠谱的,之前科普所做拼图,今特为网友们贴至此,希望看到的以后大家对宋人这类服饰真实形象,有个印象。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笔者对李导之前的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的镜头语言、编剧、摄影构图,都很推崇,写此帖,只是针对本部作为古装类历史向题材剧,提出一些个人审美取向上的意见,也希望留言的网友观众朋友们,都能本着理性探讨与建议,绝不针对主创的努力及出彩的地方视而不见,为黑而黑。 【历史影视剧:不还原是本分,还原了是惊喜】

 短评

这剧情是赶着去投胎吗?快就算了,完全不讲基本法。地震只把皇宫震塌了,皇孙刚出生就在宫外被刺死了????还有刘涛和周渝民,前面的戏就不能换俩年轻的演员吗?周渝民演的三皇子在老婆刚生完孩子的时候领了个人妻回来,然后就不让自己的老婆碰了,这是打算为刘涛守贞操?刘涛一副贤妻良母的样子,也不像会不要名分跟着三皇子大庭广众亲亲我我的风流样啊。这段戏给他们演真的毫无说服力。

6分钟前
  • 九宸
  • 较差

这叫什么节奏快,这叫离谱好吗?看得人莫名其妙,节奏快不是要你上PPT,逻辑还是要通顺的好吗?别尬吹了(后期要是能好一点就改分)

10分钟前
  • 不爱吃鱼的猫
  • 很差

真是拧巴啊,从第一集开始节奏和逻辑就非常奇怪,感觉每个场景都是为了交代故事匆忙演一遍,严重依赖台词堆砌剧情,能用说的就不用演。整部剧的定位也不清晰,一会儿宫斗、一会儿权谋,一会儿又变大女主,外形却非要包装成历史正剧。吴莫愁怎么变得那么肿。

14分钟前
  • 无非
  • 较差

《大明宫词》当年锻造经典主要归功于编剧郑重和王要对莎翁戏剧的中式融合。我曾有幸买过剧本研究,有些段落写的很美,到现在都会背诵。无论是新《红楼梦》还是强行沾边的《大宋宫词》都证明李少红真的只擅长服化道。当年的作品造诣也如同陈凯歌遇到芦苇李碧华一样幸运。

19分钟前
  • 顾小山
  • 较差

第一集这句台词就雷到我了:父皇自幼喜欢三弟...

22分钟前
  • 讨厌你
  • 很差

父皇自幼喜欢三弟🙉

24分钟前
  • Avantasy
  • 较差

离大明宫词差了100个新版红楼梦

25分钟前
  • 贝幸丸
  • 较差

三集弃。剪辑如脱缰野马,估计剪了不少。说是正剧吧,权谋有点傻,说是野史吧,剧情不够野。服化道置景看得出来剧组有钱了,宴席能拍成画卷,可惜了。

30分钟前
  • 朱夏
  • 还行

好家伙,这叙事节奏赶得上风火轮了!节奏明快≠推土机般突突前进,罔顾前因后果、前史不着笔墨全靠闪回突击交代即可,很多大事或转折都靠念白告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羁绊牵连怎么在疯狂背台词中建立?失去最基本的人物情感铺垫与行为逻辑,再精美的制作也是徒劳,且几乎看不出李少红以往的个人特色。先不谈史实,官场戏、宫斗戏、情感戏都仓促匆忙粗糙如儿戏,套路陈旧无比,此类所谓“大女主”戏完全审美疲劳,毫无新意,遑论选角一言难尽。勿怪观众低分,剧情精彩与否、演技过关与否,观众心里都有数。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较差

真没想到连电视剧情节也内卷了,角色跟现实里的我们一样赶着生赶着死,2倍速迅速走完一生,情感匮乏,面目刻板。谁能告诉我,在宋的朝堂,虚与委蛇是不是不读yi,而读she?

37分钟前
  • 南悠一
  • 较差

还以为自己开了二倍速…

40分钟前
  • Echacy
  • 较差

有效区分恰钱博主。不是不让你吃饭,能不能别抢着吃屎。

43分钟前
  • 楚格的白衬衫
  • 很差

这剧的编剧像我平时做梦,想一茬是一茬,有一茬没一茬,一茬接不上一茬

48分钟前
  • 章鱼东东包
  • 较差

恭喜扮嫩天团又填2名大将!周渝民台湾偶像剧专业户的脸演古代人真的很违和,刘涛气质又过于贤妻良母岁月静好,把女政治家演成了中华女德第一人…看他俩亲亲抱抱举高高感觉比林黛玉x伏地魔还难磕…

53分钟前
  • 钮钴禄哥斯拉
  • 较差

看了半集,女主真是绿茶中的绿茶,嘴里说着不要不要,吃的比谁都香

57分钟前
  • 虎宝宝是只猫
  • 较差

第一眼惊艳的是片头片尾的设计,卷轴画式徐徐展开极具匠心和古味。前两集节奏感十足,前朝立储纷争涌斗,男女主自波诡云谲中依次登场,各自都有承担紧凑重要的故事节点;而同时依然不落对温存情感的刻画,刘娥与赵恒战乱结缘彼此相惜令人十分动容。本剧的制作也十分精良大剧质感浓厚,服化道考究古意盎然,赏心悦目。前两集看下来意犹未尽,已列入追剧清单。

58分钟前
  • 日烦夜烦
  • 推荐

我爸自幼就不喜欢我看这部剧

1小时前
  • 我本山外逍遥客
  • 很差

惨不忍睹。故事和人物还没成形,就各种突兀的情节和闪回,剪辑一塌糊涂,节奏疯魔无羁……这还是拍出《大明宫词》的李少红吗?

1小时前
  • 居无间
  • 较差

愿世界再无中年玛丽苏,李少红你真的是假精细。服化道再精细也不如剧情经得起推敲,整点子花架子谁爱看啊?

1小时前
  • 豆友加数字挺好
  • 很差

我期待了2年,就这?说好的历史大剧呢?上来就地震男主掉悬崖女主救的,第一集剧情仿佛做了火箭,我差点以为我落看了十几集剧情。真的看的我一脸懵逼,完全是一脸问号。白瞎这么好的服化道和高颜值男女主了。一星给片头曲片尾曲。

1小时前
  • 许久下。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