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写不下,只好来影评里献丑。
最初的观感是这个片子太老了,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会有老片子的通病:脸谱化且单一,有的时候不太受得了这个,其次剧本也是强行制造冲突和没必要的困难,一般来说我也不是很喜欢(比如教导主任这个角色的存在就很没意义)
接下来说说我喜欢的部分。
这个片子一定是更适合享乐主义者,他们看会更有共鸣,所以其实在Ferris喝酒跳舞狂欢的时候,我的内心并无波澜,但在Cameron说他要为他们偷开法拉利而负责的时候,我非常动容。
我想我们大部分人都更像是Cameron,从小循规蹈矩,生怕不符合别人的期望,唯有生病的时候可以暂时卸下枷锁。有许多他人觉得十分重要的东西,可能其实并不重要,但我们却会如此重视。
活在他人的规矩里很恐怖,或许这一天真实的快乐(至少去美术馆对他来说是真的快乐)和跳脱出规矩之外的经历,才更为重要。就像我们,按部就班地读书、高考、进好学校、参与残酷的社会竞争,可是从不知道自己爱好什么,擅长什么,热爱什么,因而越活越不快乐。
或许我们并非需要像Ferris一样造出可以逃课的一整套机关,但至少我们可以像Cameron一样,学着至少有一天,问问自己,我认为什么最重要,我有没有准备好为此而活。
最后,看到有人因为这是一个“逃学”故事而打了低分。
不可否认在中国的情景下,上学读书真的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此会有人对此十分敏感。但我想,人要花小半辈子在学校里,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想要得到什么,仅仅只是呆在学校,木然学习,相信“上了好大学就好了”的虚假承诺,一辈子或许也不会快乐。
这并非是“上学”就能简单解决的问题。
大部分人人生的快乐藏在其他的可能性里,是家长老师不让读的"那种"课外书,也是玩物丧志时偶然挖掘的兴趣爱好,不是吗?是那些,哪怕我们每天上学工作,不管有多累,在夜晚和周末那些属于自己的时间里,都能让我们从中获取力量的东西。
我想这部片子想教我们的正是去寻找这样的快乐。
Life moves pretty fast, if you don't stop and look around once in a while, you could miss it.
三星半吧。这种校园轻喜剧不是我的菜,不过青春的天真任性还是挺有感染力的。
1、片名译得非常出色。很多电影片名意译都没多大必要,比如《一树梨花压海棠》,甚至“爱在”系列,但这个片名的意译却很棒,既贴切又现成。
2、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有三:其一是芝加哥博物馆有那么多名画,这一段反复看了三遍。其二,广场上万人狂欢的歌舞场面十分趣致,后来有不少电影致敬吧,至少我感觉《唐探》就是。其三,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和窗外的活色生香对比鲜明。老师们自问自答,无奈至极,提醒每个当老师的都应该想想怎么教、教什么。孩子们真的需要知道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吗?真的想了解名著的讽刺手法吗?不过,这么一问,忽然明白,这是电影的主观镜头而已。学生是否完全不需要学知识学历史学文学?总有人是有求知欲的,换一个电影,师生之间,课堂上显然不是这种状态。比如《死亡诗社》《超脱》《阿黛尔的生活》和《将来的事》。
3、教导主任是个悲催的人物,提醒我们,上了年纪也不该忘了自己年轻的时候,不该忘了自己曾经的反叛、任性、试图挣脱乃至无聊与恶作剧。总之,不要与孩子们制气,不要太较真,不然就像这个老师一样滑稽可笑自找倒霉。
4、搜了一下,男主居然是《欲望都市》女主的老公!
片中主角一行人去到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在这里整理一下里面出现的部分艺术作品~
1893
爱德华·凯梅斯 Edward Kemeys
American, 1843–1907
1877
古斯塔夫·卡耶博特 Gustave Caillebotte
French, 1848-1894
1893
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
French, 1848-1903
1888
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
French, 1848-1903
Modeled 1881, cast about 1924
奥古斯特·罗丹 Auguste Rodin
French, 1840—1917
1942
爱德华·霍普 Edward Hopper
American, 1882–1967
1913
瓦西里·康定斯基 Vasily Kandinsky
French, born Russia, 1866–1944
1913
瓦西里·康定斯基 Vasily Kandinsky
French, born Russia, 1866–1944
January 20, 1959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
Spanish, active France, 1881-1973
1960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
Swiss, 1901–1966
1948/49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
Swiss, 1901–1966
1921-23
亨利·马蒂斯 Henri Matisse
French, 1869–1954
late 1903–early 1904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
Spanish, active France, 1881-1973
1910
亨利•卢梭 Henri Rousseau
French, 1844–1910
1893
玛丽·卡萨特 Mary Cassatt
American, 1844–1926
1889
雅培·翰德逊·泰勒 Abbott Handerson Thayer
American, 1849–1921
1916
阿梅迪欧·莫迪里安尼 Amedeo Modigliani
Italian, 1884–1920
1894
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
French, 1848-1903
1953
杰克逊·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American, 1912–1956
1946-47
阿希尔·戈尔基 Arshile Gorky
American, born Armenia, 1904–1948
1952
大卫·史密斯 David Smith
American, 1906-1965
1909–10, 1913, and 1916–1917
亨利·马蒂斯 Henri Matisse
French, 1869–1954
1928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 Constantin Brancusi
French, born Romania, 1876–1957
December 16, 1931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
Spanish, active France, 1881–1973
1954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
Spanish, active France, 1881–1973
1949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
Spanish, active France, 1881–1973
1978
让·杜布菲 Jean Dubuffet
French, 1901–1985
1957
亨利·摩尔 Henry Spencer Moore
English, 1898-1986
modeled 1893
(cast 1926/33)
奥古斯特•罗丹 Auguste Rodin
French, 1840-1917
1889
克劳德·莫奈 Claude Monet
French, 1840-1926
1890/91
克劳德·莫奈 Claude Monet
French, 1840-1926
1867
亨利•方丹•拉图尔 Henri Fantin-Latour
French, 1836-1904
1879/86
埃德加·德加 Edgar Degas
French, 1834-1917
1885
克劳德·莫奈 Claude Monet
French, 1840-1926
1887/88
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French, 1864-1901
1890
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
French, 1848-1903
1888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
Dutch, 1853-1890
1884/86
乔治·修拉 Georges Seurat
French, 1859-1891
1977
马克·夏加尔 Marc Chagall
French, born Vitebsk, Russia (present-day Belarus), 1887–1985
与诸多美国青春片一样,本片也将时间设置在主角高中的最后一年,这种设置本身就是带有一定怀旧色彩的情感深度,可惜《春天不是读书天》太过于追求戏剧化的情节和视听,反而削弱了影片该有的情感力量。在角色塑造上,影片将大部分篇幅用在描述主角“近乎全能的”恶作剧能力上(更别提那场明显是配音的唱歌戏,效果非常糟糕),让主角的角色失去了大多数可信性,男二号反倒因为一场执行明智的戏份完善了弧光、成为故事中最丰满的角色。此外,本片的幽默感不仅体现在或机灵或笨拙的情节编写中,也体现在对诸多电影的致敬中,其中包括毕业生、007、卡萨布兰卡和星球大战等等。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去学校?我不去学校,父母不知道。一拉线,快逃跑,轰隆一声青春就没了。
《死侍》的致敬,《蜘蛛侠:返校日》的致敬,《头号玩家》的致敬,都在这里,片子很好看
《月升王国》冲下悬崖的橙色摩托车就是致敬这部电影里的红色法拉利吧。就是它颠覆性地跳脱出“被唾弃的孩子”塑造出令整个城市倾倒的青春少年。所以后来才有了韦斯·安德森的怪鸡儿童,和理查德·林克莱特不假思索的成长。“我们打算做什么?”“亲爱的你应该这样问,我们打算不做什么。”
只有青春期才能在一天里去那么多地方做那么多事,现在只要坐在沙发上刷一下手机,一天就过去了……(男主这么甜帅甜帅的居然不是gay
逃学圣经。Matthew Broderick的老婆居然是Sarah Jessica Parker,OMG!!
Life moves fast. If you don't stop and look around once in a while, you are gonna miss it. 我爱死了那段全民大游行时他们被欢快音乐所感染时的摇摆舞...还有那个男孩的好朋友太可爱了。好片子
那时的青春片再疯狂也只是说说谎、逃逃课、带着小妞兜兜风,相比现在的屎尿屁重口味青春片还是乖乖仔得狠。再加上娃娃脸,萌与可爱的青春片更是那个时代青春片的主题。其中有几个逃课的招还是蛮有趣的
必须感谢大学时候的外教司徒小姐,介绍了这部电影给我们。我终于明白了上学上班或者任何其他时候,如果你不在某个时间认真的审视一下你的生活,你就会跟真正的生活失之交臂
不论怎样,传统的学校教育仍然能教给我们最基本的能力,识字,辨别,逻辑以及创造力,以便我们在时代变迁里都可以很好地生存下来。青春片不是借口,这种自私人格不该被鼓励。烂片生涯一记!
经典老式喜剧风格,那种没心没肺、拒绝长大的感觉真好。男主一张娃娃脸太适合演高中生了,居然是Sarah Jessica Parker的老公~
主演们都很帅&美,难得演技还那么好。还有警察局里的毒品无名男真有范儿啊。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待到秋来冬又至,收拾书包好过年。
每一部关于逃课的电影里面都有一个悲催的教导主任。段子老旧,男女主不讨喜,点都在教导主任啊。
John Hughes集青春片和喜剧片大成之作,已经具备了后来《小鬼当家》的雏形,仍能以青春片的励志来圆局。马修.布罗德里克真是娃娃脸一个
男主是我上学时最讨厌的那种男同学
每个聪明的学生背后都有一个悲催的教导主任= =
好想要这样一个男朋友啊(朋友更好)
好莱坞俗套总是越到后面越没意思。不过和《华尔街》对照着来看,这里是叛逆的富二代反抗主流和父权,那里是勤奋的穷小子爬向金融之巅,戏里的结局都是好的,但谁都知道现实并非如此,翻墙有风险,不如还是各回各的世界?
就是一部好电影,你还能要求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