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 强暴虐待

马大夫的诊所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7

 剧照

 剧情介绍

马大夫的诊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对西部乡村局部人文和自然生态细腻温暖绵长的记录,有力量的影象志”  《马大夫的诊所》  作者: 丛峰  片长: 210分钟拍摄: 2007  作者简历:  1995年 毕业于南京大学  2002年 出版诗集《那里有一列我看不见的火车》  2002年 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单元展  2005年 开始拍摄纪录片  作品年表:  《信仰》(2006)  《持遥控器的人》(2007)  《马大夫的诊所》(2007)  影片简介:  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镇,这里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  马秉成是当地一位受人尊敬的乡村医生。由于医术高超,他狭小的私人诊所里,每天都有很多前来求医的普通农民。  等待看病或抓药时,人们时常谈起各种各样的事情。春天,种完田准备外出打工的人们,临走前到诊所来看病抓药,有年轻人,甚至还有老太太;几名妇女谈论起一个外出打工失踪了十年的人;由于早年在小煤窑的长期劳动, 一位老汉患上了严重的矽肺病,他回忆起那一代人的遭遇,他是挖过煤的人中活得最长的;谁家买来的媳妇儿跑了,这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一些外出打工的人由于身体承受不住,又被迫回来看病。  生老病死,如同季节更替。马大夫,诊所的主人,周而复始地接待着一批批不同或相同的病人……  导演手记:  甘肃黄羊川如同中国的一个缩微模型,这里是一个本质上相当封闭,却又不断被外部力量所改变的地方。人们来到诊所的目的是解除肉体痛苦,然而,他们却在有意无意地谈话中,透露了痛苦的根源——精神上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个诊所具有了双重功用:医治疾病的空间/闲谈、抒发苦闷、交流体验的社交场所。马大夫医治病人的肉体痛苦,我则记录下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抱怨、愤怒或感叹。我要感谢马大夫,是他使我得以分享这个空间。  ——关于片名《甘肃的意大利》  丛峰:这是个戏仿的说法。当地人说“一起”是yidaling,有人出去打工,别人问,你哪里人。那人说,我***人。又问旁边的,说,我yidaling。别人惶恐,你意大利人?  ——关于拍摄的来龙去脉  丛峰:2000年开始去这个地方,也住过一段。2005年去拍了10天,2006年又去,这次时间比较长,跟当地人也都成了朋友,很多人的家里都是常去的。07年春节又去了一趟,拍出外打工回来的人。前前后后拍了100多小时的素材。  ——为什么选取这个地方?  丛峰:跟我个人关系比较大。从2000年开始,经常去那里。而且觉得浓缩了中国农村社会。当地人的价值观等等还留在过去。  ——其他的拍摄计划?  丛峰:我会在当地再继续拍下去,有一个计划是当地人聚会和喝酒;另外一个是,当地因为一个扶贫项目建了一座五星酒店,下一部片子会跟它有关。  ——当初拍摄是想给谁看的?电影节?  丛峰:当初拍这个片子也是想能帮帮当地老乡。跟马大夫成了朋友,他的生活很有意思,每天就是看病,聊天,晚上喝酒。如果有收益,也想支持一下他。  ——巨大的信息量,也很有分量。片子很难得,没有拔高,也没有把当地写得很惨,但在结尾葬礼和中间流露了很多的个人情感。建议如果面对100小时的素材请三个与当地毫无关系的人剪辑出一个平行世界的版本,可能会很有趣。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囚禁网红陈翔六点半 第六季故宫100——看见看不见的紫禁城戴手铐的旅客神捕铁飞花之冤冤相报朱门巧妇反转人生(2017)随波逐流2011穿越时间线第一季村戏2017一屋两火燕尾蝶恐怖大师第一季双重火力国语创伤与呼吸爱就爱到底母亲2019地下世界 第二季撒哈拉1995长安少年行乡村爱情17女人漫画皮鞋风云Ⅱ时间幻境如履薄冰绝密飞行国语圣诞节会下雪吗?

 长篇影评

 1 ) 生生不息

用比较通俗的形容,可以说这是一幅中国西北乡村日常生活的写实画卷。它有苦难,但却不苦大仇深;它有非常充裕的表达,但这一切又被克制住了。导演似乎是想方设法,按捺住自己的主观情感,以极为客观的视角,去呈现人物的生活常态。他将最大的敬意,都送给这些忍受着无尽苦难的人们。

这些百姓和他们脚下的黄羊川土地一样,贫瘠,干涸,缄默,顽强。小诊所成为一个大社会的缩影。命如草芥般的百姓,来到这个能让他们离病痛和死亡远一点的小空间里,与其说寻求的是身体的治疗,不如说更想得到心灵的疗愈。就如每个农村的公共场所如供销社或仓库门口一样,他们将这里当成一个与人交往的场所。有些时候他们也不是来看病,就是想来见见人,看看和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乡里乡亲,唠唠家常,说点泄气的或宽慰的话。也正是在这些琐碎的言谈中,我们才慢慢了解到,哦,原来这些百姓是这样生活着,存在着。小空间的主角马大夫,日复一日出诊,以一技之长,本分做事,和病人一同消耗着他们的生命时光。他的工作充满了无尽的重复,毫无新鲜感,用当下流行的字眼来说,这真是个吸收负能量的职业。但也就是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和话语,却显现出他郑重对待生命的慈悲之心。他不是神,不是国家劳模,他就是个普通的乡村大夫,可以说他谁都拯救不了,那小小的白药片也仅能缓解人的暂时之痛而已,但他能够给别人多活一口气的希望,以他为中心的小空间,是温暖的,有人情味的,甚至可以说,这个聚集了疾病之躯的场所,是充满生命力的。

结尾的长镜头悲凉,冷峻,似乎又带了些神秘的魔幻主义色彩。这也是我认为全片中最具主观性的一处,导演关于生命本身的哲思,在此打上了一个问号。用不可知论在此阐释也未尝不可。

三个小时的观影时间,观众中,有人耐心近乎耗尽,有人想寻找主题却一头雾水。然而,就这样安静地观察他们的生活,不去探究也不去评判,不也是一种观看方式吗?到如今,我是非常害怕自己的道德预判和难以控制的好奇心,会给一场完整的观影体验造成打扰。
 
后来想起这个片子,不禁想到之后读过的刘亮程写的小说《凿空》。后者写的是移居到新疆的甘肃移民。两部作品虽然媒介不同,却在气质上非常相似。笔调都是平平淡淡的,没有夸张渲染,里面的人物平凡得微不足道,但却都是活生生的完整的生命。贫乏的生活令他们对活着产生些许厌倦,但却又心存一点点指望,即使是受罪,也得逆来顺受地忍耐着,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然后呢,他们的下一代又起来了,继续为生存奔波着,在古浪和古浪以外的土地上,无声无息地来过却又生生不息地活了下去。

 2 ) 批判

1 又一部反映落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西北。
2 赞扬:在记录落后中国的同时,导演更深的接触中国。
我甚至觉得从峰觉得在城市中的生活很空虚无聊,便跑到农村找素材。老毛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当下很有借鉴意义。
3 在狭小的空间中生存的导演与他眼中的中国。
4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影片。
5 批判:看得烦。中国需要行动电影。

 3 ) 浮生长恨欢愉少

1, 《仙剑4》的结尾慕容紫英站在青鸾峰上遇到了归来的梦璃,梦璃问紫英过得如何,紫英回答她“无所谓好或不好,人生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这话初听的时候境界很高,细思起来其实非常扯淡。修道人远居世外独善其身清净修行自然苏无谓好与不好,但世俗之人却如同永坠苦海亿劫漂尘。虽然说我也认同人生苦乐本无定相,心以为苦则苦矣,但是为什么受苦的永远是他们?

2,《马大夫的诊所》又名 《甘肃的意大利》, 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镇 ,如果从经济衰落的情况来看似乎与意大利却有相似之处,然而意大利至少曾经繁荣甚至现在依旧维持着灯红酒绿,而黄羊镇里唯一能够彻夜不熄的也许只有马大夫的中医诊所了。 在一个医疗条件非常落后的地区,“中医”这个被城市精英百般冷嘲热讽的事物受到了不同的待遇,马大夫的作用和威望在当地几乎无人能及。 而他本人,也达到了生活近乎理想的状态: 既赚了钱(他是村中最富有的家庭之一,自己安了一个小的水塔,能够用上自来水),又帮助了别人(解决别人的身体痛苦),每天还过得挺快乐(每天晚上三五朋友打牌或喝酒)。而每天穿梭于诊所的病人则不同——区别于终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我们,他们则在每日不断侵蚀身心的苦难下强说快乐。即便到了最悲愤的时候,也只是默默流泪,没有人失声痛哭。也许是因为这里是诊所不能影响其他病人,也许他们已经失去了这项能力。哭过之后一位老太又说道:我看着我那个孙子二十多岁活的可好了,我说你要活得不好我早就死了,我要是活的不好你也早就死了,大家都好的很嘛,着实金子一样好的命……另外一位老大爷,自己的兄弟被村里恶霸打成了瞎子,扶着自己的老爹上京告状,中央两次下了公函甘肃这边的地方政府还是不给处理,大爷感叹也不知道这黄羊镇是归党中央管还是规黄羊镇的土皇帝管……又说了自己连续五年往省政府去跑,迄今为止连相关人员的面都没有见到……还有许多吃不上饭的,买不起药的,孩子上不去学的,断了腿的中了风的……也不知道是说真的还是开玩笑,病人们围坐在一起问马大夫:有没有那种喝完睡一觉就再也起不来的药?马大夫一如无常沉默无言,一手叼着烟卷,另一只手把着病人的脉搏。影片最后落幕在一个下葬的环节,棺材入土之后大家掏出了几瓶白酒开始划拳行酒,所有人刻意的提高着嗓门,仿佛这是他们在这寒冷贫瘠的土地上抗衡死亡的最后一项武器。直到酒终人散,地上只留下一个埋在雪中的空白酒瓶,这三个半小时的漫长影片终于结束了。

 4 ) 《马大夫的诊所》:苦难的历程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不靠山不靠水不靠城,没有特色。村里有一个医生,在周围小有名气,很多人都找他看病;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们的小村里,他的家境最好,让很多村民都很羡慕。看病的时候,有些人就坐在他的小诊所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前两天看丛峰的《马大夫的诊所》,像极了我小时候生活的某个场景。在中国人生活的微型结构里,有千千万万个像马大夫一样的诊所,这是村里的公共领域,就像北京的茶馆、巴黎的咖啡馆、或者广州的茶餐厅……各色人等在这里聚集,各种话题在这里讨论:小煤窑、人贩子、肺矽病、打工、上访、庄稼、失学、死亡……当然还有逃不开的各种病症,各种痛苦。
  丛峰在导演阐述里是这样说的:“甘肃黄羊川如同中国的一个缩微模型,这里是一个本质上相当封闭,却又不断被外部力量所改变的地方。人们来到诊所的目的是解除肉体痛苦,然而,他们却在有意无意地谈话中,透露了痛苦的根源——精神上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个诊所具有了双重功用:医治疾病的空间/闲谈、抒发苦闷、交流体验的社交场所。马大夫医治病人的肉体痛苦,我则记录下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抱怨、愤怒或感叹。”苦难是整部纪录片的基调,在这部三个半小时的纪录片里,有生老病死、有被强权凌辱、有失踪买妻、有失学上访……苦难信手拈来,幸福难以寻觅。他们聊以自慰的,就是黄羊川,比起***,还算是好的。可他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认知,除了身边人身边事,就只有电视一个入口。他们记得的,是电视中展现的苦难,而不是其中的现代化的一面,这或许是中国人生存哲学的一个组成部门。
  在众多的苦难中,患肺矽病的老人,最让人揪心。2009年,河南的张海超深受肺矽病困扰,在多家医院都诊断出矽肺病,但因为这些医院不是法定职业病诊断机构,所以诊断“无用”。而由于原单位拒开证明,他无法拿到法定诊断机构的诊断结果,最终只能以“开胸验肺”的极端方式,为自己证明。张海超事件被媒体报道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事件被称为“开胸验肺事件”。三年之后,经过协商,张海超和原来工作的单位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签订了赔偿协议,赔偿包括医疗费、护理费、住院期间伙食补偿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伤残津贴及各项工伤保险待遇共计615000元。
  丛峰的《马大夫的诊所》拍摄于2005年到2007年,其中有一个患肺矽病的老人,在马大夫的诊所治病,无意中跟导演讲起,曾经一起在煤窑打工的患有肺矽病的工人,一个个死去,现在只剩下三个人,苟延残喘。他微笑着,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死时的年纪,大都五十岁左右,而他现在已经六十八岁了,感觉很幸运。
  这些肺矽病患者,无人过问,在痛苦中默默地死去;相比较而言,有点极端的张海超在悲愤中走向手术台的时候,他的奋力一击,虽然有点悲壮,但“幸运地”得到大众媒体的关注,从而获得了赔偿,让整个社会知道了肺矽病这个群体。如果没有张海超,不知道还有多少肺矽病患者,像《马大夫的诊所》中的那些患者一样,悄无声息地死去。张海超的奋力一击虽然不能拯救所有的肺矽病患者,但毕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悲哀的是,如果没有大众媒体的关注,张海超即使开胸验肺,又能如何?大众媒体替他发声,才有了算是圆满的结果,但如果没有大众媒体的关注,他们是否还有别的表达的渠道?没有。所以,虽然丛峰的《马大夫的诊所》拍摄在先,但这样一部独立制作的纪录片无法在大众媒体公映,它的价值,更多地在于“记录”历史,而不是替肺矽病群体“发声”。
  吊诡的是,影片虽然展现了古浪贫瘠的土地、穷困的生活,但在里村子100米远的地方,却有一个台湾商人投资的五星级会议中心,这种巨大的反差,没有在影片中展现。个人觉得十分可惜,那个五星级会议中心的出现,必然对当地的人形成某种冲击,但在影片中却完全看不到。
  导演丛峰在古浪黄羊川生活了一年多,强烈的生存环境差异,让他产生了记录的想法。丛峰以前写诗,但现实的惨烈让诗意荡然无存,于是他选择了摄像机,这种简单直接的工具,来记录那片苦难大地上生存的人们。有意思的是,《三里洞》的导演林鑫原来也是个诗人,同样的原因,让他拿起摄像机,对准了自己生存的那片土地,那几孔煤窑,以及在周围生活着的人。独立制作人,有激情、有梦想、有担当,看到合适的选题,拿起摄像机就开始拍摄。他们用影像记录历史,他们用影像表达活着的艰难,他们填补了传统电视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但他们的作品往往充斥着粗粝的激情,简单而直接,对于镜头的运用,剪辑的技巧,声音的合成,节奏的把控,往往不是很重视,所以作品显得很粗糙,甚至很多作品都达不到电视台播出的基本技术标准。这或许是中国独立电影不能商业化运作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村里的“马大夫”,后来媳妇生病,花了很多钱,也没有治好;最后大夫开始迷信,觉得自己家风水不好,于是重新买了个房子,搬家。一年之后,媳妇还是病逝。几年之后,他又重新找了个媳妇,不料自己又得了偏瘫,新媳妇卷了他所有家产一走了之。今年过年回家,我在大街上看到他拄着拐杖,一瘸一拐,衣衫褴褛。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家继承父业,可久病床前无孝子,一开始还略有照料,后来就不管不问;二儿子在外打工,沉迷于网络游戏,媳妇跟他离婚,过年都没钱回家。曾经在村里最殷实的家庭,如今成了救济的对象,成了大家的谈资,痛苦挣扎苟且活着的底层人,遍地都是。
  

  
附:
《马大夫的诊所》获奖记录:入围第四届REELCHINA中国当代纪录片双年展09年的柏林电影节获NETPAC奖华语纪录片节2009冠军获第4届“云之南”影展“青铜奖”
  
  
  
  
  

 5 ) 无望中的希望

无聊的下午翻纪录片,觉得这样一个缩影式的片名,应该蛮有噱头
影片时间很长,讲了很多琐碎的问题,背后无疑是贫穷、没有知识、更太不上什么懂法,想上访见领导,被村领导安抚,告诉他们给发钱,要老老实实呆着。
村民们很安分的守着,等来的确实远去的小汽车。
想到了前年去世的大姨,老实又倔强的妇女,没什么知识又脾气很大,冲动。
碰上性格狭隘阴暗的姨夫,一辈子挨打受气,干活捞了一身病去世了
看完这部电影想的是太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外面真的更有力量


有机会可以不定期去偏远地区看看,而不是因为一时热血和浑身鸡汤。

 6 ) 阳光背后的阴影

《马大夫的诊所》

《马大夫的诊所》是由丛峰拍摄的一部时长三时三十五分展示中国甘肃省一个乡下诊所中患者们谈话现场的纪录片。该片获得2009年云之南记录影像展最高荣誉青铜奖、第95届柏林电影节国际新电影论坛亚洲电影促进奖、日本山形电影节日本导演协会奖(在这要特别提一下“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它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独立影像展,说这些目的不是说它多厉害,而是它和它影片的生存是多么艰难)。

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镇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马秉成是当地一位受人尊敬的乡村医生,每天会有很多不同而又相同的人来这里为了减轻身体上的疼痛,同时也会在不经意间减轻些精神上的疼痛。通过马大夫的诊所,在屏幕前的我们也能够清晰地感到疼痛。但是我觉得只有很少的人知道这部纪录片,但相对于《航拍中国》却很少有人不知道。但这就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纪录片真实的存在状态。

古浪县这个地方的人、物、景、这里的一切都给我一种灰头土脸的感觉,好像这里充满了无奈、贫穷、疼痛。看完片子之后好想说一句“太现实了!”但可悲的是,这就是现实。影片中有人讲到他们从四川、重庆等地方买媳妇儿,因为他们这太艰苦了,这里的女性大多不愿嫁在本地。但就算能买回来媳妇儿,可能生完孩子人家就跑了,还有的是卖家和买的联和欺骗买家,买个媳妇一般在一至三万元。买卖人口是犯罪的,但发生在那里似乎让人觉得不是那么的没人性。这里的人认为儿子娶媳妇是父母的事,不是孩子的事,孩子是否能娶上媳妇责任全在父母。

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不靠种田来维持生计,而是靠副业“打工”来支撑一个家庭。(其实,在我们这个农业国家,现在的农民又有多少是靠种田来维持生计呢?农民的那一亩三分地根本不足以维持家里的日常开销,这在很多小县城是非常普遍明显的。副业打工才是主业,如果没有打工不向城市输送劳动力真是不可想象农民该怎样应对国家的改变。)这里气候干旱,有时种上的庄稼还得再拔掉,因为他们已经旱死了。也会有连续几年庄稼没有收成的情况。他们也可以搬到别的地方去建房种田,前提是要向当地所谓的国家干部缴纳一定的租金,如果能这样安稳的生活下去就好了,但是当农民把该交的钱交过之后还是会以一些虚假无理的原因被赶走。之后再把土地租给另一波搬来的农民,这样过个十多年,“干部们”就可以赚到相当一笔钱。以当地农民的说法就是“天高皇帝远”,他们这些落后贫穷的地方没有法律,没有公平,没有幸福,这些像梦一样的东西在北京!这些东西跟他们没有关系,跟他们有关系的是“土皇帝”。还有一位农民带着他的弟弟来看病,他弟弟被人打瞎了眼睛拖了好几年了依然没人管,每次去上访不是推脱说干部出差就是说这不是他们的责任,他们不管。遇到有省里的干部来巡查,那他就会被哄骗着控制起来。有一次他去上访,中途被人拦下,跟他们说拉着他们去,结果在半路他们就被推下车,还被辱骂。片中的老人说,她一定要告到北京去,他要告到温总理的跟前(片子拍摄时是温家宝执政时期)。想想看,这是多大的冤屈。想问问当地的干部,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还是你们根本没有良心?

一位来看病的六十五岁左右的老人,她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当她生病的时候却没有一个能回来看她一眼,从她的话里听得出她很伤心,甚至骂自己的孩子没良心,但最后她还是说孩子也忙,也得为她自己的孩子奔波。也许,她的孩子也很想回来看看她或者把她接走,但是她们能做的却还是什么都不做。人是复杂的生活更是复杂的。在这位老人和另一位比她小十几的妇女交谈中,说到她们自己这一代,她说她们是最苦的一代了。的确,吃不饱,穿不暖,每天都要面对过量而无尽的劳动,肉体上承受无尽的劳累疼痛,精神上也没有丝毫的抚慰。现在呢,不但要承受经年累月积攒下的病痛还依然要依靠劳动来维持生计。仿佛过去几十年的付出除了换来几个摸不到看不着的孩子以外什么都没有得到。

国家的改变影响到了他们,但是还没有改变、没有惠及到他们。这样的结果也是必然的、正常的。但是国家在一天天繁荣的时候不能忘记还有这样的一群人在等着“被改变”。我觉得这样的片子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知道,在被阳光普照的背后,还有些阴影。

片子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某个角落里的落后,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的国家仍然是富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正在一步步快速前进的国家。作为中国人我们依然感到骄傲,我们的国家正在一步步变得强大;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幸福,就像片中的老妇说的“我们比黑人好多了。”

 短评

历历在目,全部似曾相识。

7分钟前
  • hitlike
  • 推荐

三个半小时的影像记录准确表达了边远农村的真实境况。农村的缩影,农民的群像,具有社会学价值的一部纪录片。

9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还记得,有一年的一道语文高考作文题叫做《圆的联想》,那时,我写了从画圆看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如今,这个命题可以放在这部片当中,从“画圆”看出中国农民的可悲宿命,这片儿把很多中国劳动人民的糟粕给挖了出来,虽然略显冗长。

10分钟前
  • 猫校长
  • 力荐

制作较差,给的感情分

14分钟前
  • S.Dummy
  • 推荐

国产纪录片,勤劳勇敢的底层劳动人民所求甚少但仍不能得到基本的需求满足,可怜啊~~

16分钟前
  • 乌咪
  • 推荐

人死之后装到花花绿绿的棺材里,送行人边划拳边喝酒就给埋了。大爱西北人的心态,和天地抗争都赢了还有什么好怕的?三个半小时边吃饭边看跳过了很多,大多数都是大段大段没剪接的乡里乡亲的对话,让人很难沉住气不快进。

18分钟前
  • gy
  • 还行

对立面我们是“yidali”人有着很强的共鸣,画面有些粗糙,但感情很真挚。

19分钟前
  • 勺罗罗
  • 推荐

我们村的那个赤脚医生也是医术高超,但是很早就体制化了,去参加了基层卫生医务人员的考试,平步青云,现在也是混得如鱼得水。

21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稍微稍微跳着看完的。在马大夫的诊所这里,大家就钱、土地、跑掉的儿媳、外出打工受欺负、别人家家常事,展开话题。职业病,黑暗,贪污,哪都有。西域地貌,干瘦赤褐的农民…摄影机就在这些家常和平常风景中游走,捕捉靠天吃饭人们的社群,和他们生生死死所在的土地。有几处戳心的地方:独自背女儿离去的母亲,让医生别耍花招的病人,输着液开始自言自语的老人,口中的儿媳妇就是一个商品,40岁的两人蹲在地上聊出路。还涉及移民,医疗及教学资源短缺问题。农民们很喜欢refer“土皇上”“包青天” again在这部片子里我坚持之前的发现:原来“生生死死就那么回事”并不应该全然被解释为豁达,更多的是一种搭伙过日子的冷漠。忙忙碌碌的奔波为生计发愁,你我最好是在自己的位置上扮演好传统角色,最大的共同点是一起承担的苦难,不能不平淡

23分钟前
  • 布谷卟咕
  • 还行

三个小时确实超过观影限。不过很值得。这里也是白鹿原。这就是农村生活原本的样子。导演啊,你究竟是怎么打入人民内部的呢。我好像也在那里生活了一年。

28分钟前
  • 我是小狗
  • 力荐

太冗长了,很难耐着性子看完4个小时。所有琐碎的个人故事目的是为了勾勒这里人们的生存现状,事实上,了解西部偏远乡村的人都知道这样的现状,作为社会学资料片,这部片有它的价值,但作为纪录片,可以再精简一下。 最后一个场景有点震撼,听了3个多小时每个人的悲惨故事,全片唯一的笑声居然来自于坟

31分钟前
  • 安安静静
  • 还行

浮生长恨欢愉少。

32分钟前
  • 粪海狂蛆
  • 还行

如果他们效仿黑人,来一场 "Peasants Live Matter",会是什么样?感谢如此平实的记录。

33分钟前
  • 槿苏
  • 力荐

在清华文津看的。长了一点,是要扣分的。印象深的是对于被拐卖妇女的道德指责。

37分钟前
  • 冬安居
  • 还行

我就是喜欢这种真实的镜头。

38分钟前
  • 萬和生
  • 推荐

题材也就那么回事 太散 可取之处在于纪录片并没有回避摄影机在场的问题,没有去掉摄影机在场时人物的“回避”行为

43分钟前
  • 纯肉锅贴
  • 还行

朴实的人民,干涸的大地以及来来往往看病的控诉。7.9

44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时间太长了 且感觉没有什么主题 ~

45分钟前
  • 暴殄天物
  • 还行

200多分钟啊!

48分钟前
  • y
  • 还行

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客观呈现,留守老年的闲碎言语和不算严重的病痛撑起了全片的内容。欢快事总是惊人的雷同,而悲恸却曲折离奇。止不住泪流的老人,讨薪的民工,分不清茫然还是纯真的儿童,都如雪地中的空酒瓶一样伶仃永存。葬礼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场演出,生亦何苦,死亦何哀。

49分钟前
  • 少年维持的烦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