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写作谋生的Victor和他漂亮的妻子Annette,还有他们6岁的女儿Pamela一家三口生活在奥地利一个很普通的家庭。这一天是女儿Pamela的生日,Victor放下工作在家里陪伴女儿。与此同时吸毒成瘾的Victor在陪伴女儿的间隙跑去找毒贩子买毒品。Annette知道他吸毒之后一直容忍着他。因为爱他,即使他对她吼叫,打骂。甚至欺骗。Annette还是希望Victor能好起来,于是他们搬到了巴黎。可是Victor依然沉溺于毒品,几乎每天和一个叫Gisèle的女人躲在房间里注射毒品。不断放大自己的绝望和悲痛,任凭自己沉堕和逃避现实。终于,Annette再也无法原谅。于是带着女儿离开了。11年后,Annette已经重新嫁人并有了一个很不错的家庭,Pamela已经17岁。一天,她从姑妈Martine那里得知父亲也住在同一个城市时,她决定去见他。重逢之后的他们相处地很愉快。可是美好的事物似乎总是短暂的,不久之后Victor就死了。Pamela在得而复失的父亲的葬礼后念了一首奥地利诗人格奥尔格•特拉克尔的《Romance in the Night》,以此来纪念爱她的和她深爱的父亲。
请原谅。。。父女之情。。。
我很喜欢这电影啊,女孩太美了..
冲着小影后看的 但是片子有点一般 没有故事性。。。
【三部曲之一】 很喜歡法國人在影視或者文學作品中處理情感的方式 不激烈 平淡但更貼近生活~ 惟一缺點——11 ans plus tard啊!Pamela的老媽居然一點兒都沒變 如此抗氧化 我已被折服╮(╯_╰)╭ PS.看完突然很想念我老爸…
太美了……各种意义上。汉森洛夫最惹人生羡的地方就在于她自己其实一直都处在习得爱之语言的路上,那细腻灵动到无以复加,足以宽慰人的力量,在保有纯真直截的情况下还能够制造出足够复杂多义的情景语气,轻盈飘然升华至云霄,憧憬明亮的自然光景永远是她电影最鲜艳的那一抹底色。神奇的作者性映射在每个人物身上复现,因此每个观众都可以在拥有最后能动性的基础上探索关于自身表述的盲区。就像她作品中总是被提及展示的「建筑」,所有的片段都丧失了使用功能性,反而成为了最大胆不可测的朦胧实体。多样杂糅的组接材料都在为极为纯粹的美感服务,而恰恰正是这些驾于外表华而不实的情感构成,才是我们所切实拥有的一切,才能够让我们能更清楚认识感知到自己的存在,认识到未曾相遇、已然错过、无法挽留的历史与未来。“宽恕他人的同时,更要原谅自己。”
谁让都是一群爱往事又爱忘事的人
拍得很好,编剧和导演一个人就很方便取舍。这个月看过的最佳影片。虽然是家庭伦理片,却有时代的痕迹。
海报好美
一边吵架一边看 为毛台词和表情这么应景
始终保持着对角色的理智批判,却在女孩儿读信的时候突然就鼻酸了。真拿你没办法,Løve, Løve, Løve。
強悍的首部作,動作的裁切跟語言的角力。
8.6;動作的斷裂和接續
厄斯塔什和菲利普·加瑞尔,但是被迫从梦中醒了过来的样子。
插曲好棒
画面情节我都挺喜欢的,但是我不明白他到底想表达些什么还是仅仅只是叙事而已?ps插曲特别好听!!
是我不够文艺,耐心下来看完都看得莫名其妙不懂主题是讲啥。。但女主角都很PL,最奇怪的是,为什么那些女的都不穿胸罩啊?哎。。。
暗场,时间缝隙,跨度逐渐裂大,从多余的时间激变成等待的时间,直到用日复一日补足一次午后的失约,重聚。流畅的、孕于日常中的突变,Daddy say's bridges can just collapse.
法国电影还是那么地淡,那么地美.......
3
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