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太厉害了!非常细微,极其微妙又复杂的感情,可以这么准确的表达出来。上一段恋情和下一段恋情,上一段婚姻和下一段婚姻,前任和现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各种感情,各种细节,各种关系,各种逻辑,讲的太棒了!一点18镜的镜头都没有。导演相当牛!几个道具的设计也非常巧妙,可以反射光的CD碟片,黑白棋和棋盘,猫咪。既治愈又励志。爱了爱了,必须给五星。这爱情生活,既现实,又高于现实。
没看懂这个和爱情有啥关系。有生活吧也许,充其量算有婚姻。然后这女主基本从不去考虑对方的感受,让前夫去住自己现任老公公公婆婆的房,又领到自己家,又在他面前脱光了泡浴缸,又说“没事,咱俩没发生什么”。然后在码头对自己的现任说,“我不能让自己的前任一个人走”就真走了,你的家庭呢?你的工作呢?若为自己故,所有皆可抛?然后被骗了又可以继续骚么耷眼的回来?然后片子里两个最大的悬疑点可以不去解释,男方为啥在与原女友谈婚论嫁时忽然劈腿和带着孩子离异的女主闪婚了?女主的前夫为啥在孩子2岁时忽然失踪了,然后4年后又逛回来?一句我不能说就滑过去了。岛国本来就已经格局很小了,结果片子里的人还都在一个公益组织,公公婆婆还住对面,真是闭塞压抑。片中对在日的韩裔极尽丑化之势。长的歪瓜裂枣,抛妻弃子,骗婚,流浪汉,无业又无耻……你们至于吗?
这个故事的主线是,妙子带着孩子和现任丈夫一起生活,三个人很和睦。生日会上,孩子玩耍时意外摔倒死亡。葬礼上,孩子失踪多年的生父,即妙子的前夫突然出现,和妙子一起嚎啕大哭。妙子是社会保障所的工作人员,只有她会用手语和聋哑人前夫交流,她得知前夫一直在流浪,决定帮助前夫谋取生计。这天一封信被送给前夫,前夫看了信说他父亲在韩国病危,他必须赶回去。妙子说服丈夫送前夫去码头,并且决定和前夫一起回去。到达韩国妙子发现,并没有什么父亲病危,那封信其实是婚礼请柬。原来前夫在认识她之前就已经有过妻子和孩子了,他同样抛弃了他们,而他之所以回来参加婚礼是因为小儿子的死让他觉得必须见大儿子一面。婚礼上下起了雨,众人纷纷躲雨,只有妙子一人呆站在雨中。结尾妙子回到了家中,继续生活。
看完电影我感受到的是孤独,尤其是妙子孤独。
妙子除了在出事时情绪失常过,在医院回答问题和看到遗体后都很“平静”。妙子的公公一直对她和孩子有意见;婆婆虽然很伤心但反对把遗体接回家中因为她始终没把孩子视为自家人;丈夫喜欢继子但心里却更想与妙子有一个亲生孩子,并且他很快走出了阴影并使用了继子溺亡的浴缸。所以,妙子周围没有任何人可以共情她的痛苦,她一直在无声地哭泣。直到葬礼上前夫突然出现,她才嚎啕大哭,因为她明白只要是孩子的生父就一定可以理解她的痛苦,她的痛苦在那一刻才不是孤独的。
妙子不是唯一孤独的人,妙子的丈夫同样孤独。丈夫的孤独来源于他爱妙子,但是无法和妙子具有相同的感受,他想安慰她但是无从安慰,孤独是双向的。丈夫的孤独在妙子开始帮助前夫加深了。这一点电影表达得很有象征性。妙子和前夫使用手语交流,而丈夫不懂手语,三个人在社保所交谈时,只剩下了妙子和前夫在用手语交流,接下来镜头给了丈夫特写,我们知道他已经是个完完全全的局外人了,这种语言上的隔阂遂变为了心理的孤独。有一幕很有趣,在房间里丈夫背对着前夫开始说话,前夫听不见在自顾自的收拾被子,小猫在地上乱窜,丈夫在对谁说话?其实他是在自言自语。
除了妙子和丈夫,前夫一直逃离身边的人,他是孤独的;丈夫的前女友,被劈腿,爱而不得,还被无知的同事邀请参加妙子的聚会,匆忙逃离的她同样孤独。
影片结尾,妙子认为前夫是唯一可以分担她的痛苦的人,因此她尽力帮助他。当她知道前夫居无定所,她甚至觉得前夫的痛苦比她更深,所以她说没有她前夫就活不下去,所以她决定陪前夫去看望病危父亲,分担他的痛苦。但是现实很讽刺(狗血),最后她发现前夫居然还有另一个孩子,前夫居然还欢天喜地参加婚礼。站在雨中的妙子会想什么呢,应该会有那句,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前夫得到了宽慰,那妙子的悲伤又该如何消解?妙子又回到了孤独中,原来人的悲伤和痛苦从来都是不相通的。
深田晃司的新片引起的评价趋于两极化,很多人说这部电影“狗血”“拧巴”。我想这种评价多半是因为电影出人意料的结尾。前期纠结的剧情也许只是让很多人充满困惑,临近结束推翻观众对剧情走向正常期待的“翻转”则让人惊愕。
但其实仔细想想,无论有没有这个结尾,都不影响电影一直在慢慢铺垫、逐渐成型的核心问题:女主角妙子的生活中到底有没有爱?
故事从一场派对开始。年轻夫妻妙子和二郎生活平静美满,他们准备在儿子敬太的获奖派对上给父亲一个生日惊喜。
父亲突然情绪失控让家庭的隐忧暴露出来。他们住的公寓是父母让出来的,对这段婚姻父母也保留着自己的看法,因为妙子是二婚,敬太是她和前夫的孩子。
意外接踵而来。众人在外喧闹,敬太在浴室玩耍,不小心掉进放满水的浴缸,不治身亡。
葬礼上,妙子多年未见的前夫朴伸次突然出现,悲愤中打了妙子一耳光,又自责地抽打自己,然后转身离开。
妙子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在电影的呈现上,这是敬太去世后她第一次痛哭。
朴伸次来到生活咨询机构申请补助金。朴伸次是住在日本的韩国人,没有取得日本国籍,而且是听障人士。妙子和二郎都在这里工作,懂手语的妙子赶来做了翻译,在二郎的坦率和鼓励下,妙子决定负责朴伸次的申请工作。
二郎当然知道朴伸次的身份。如果说敬太的死是对这个小家庭的一次重击,朴伸次的出现则让裂痕越来越大。
妙子与朴伸次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多,知道了朴伸次现在的生活状况,居无定所,到处漂泊,妙子也主动照顾朴伸次的生活,甚至邀请朴伸次来到家中借宿,逐渐亲密自然地互动能让人感受到他们曾经的情意。
二郎近期忙着帮父母搬家,离开了东京。他去探望了自己的前女友山崎。他们是同事,在谈婚论嫁时分手,二郎最终选择了妙子。敏感的妙子其实发现了他们的关系。山崎向二郎诉说着压抑已久的心事,分手时的难过,察觉妙子认出她前女友身份的愤恨,敬太意外去世的愧疚。山崎眼泪流淌的时候,二人拥吻在一起。
原本平行行驶在单行道上的两辆车,在岔路口,渐行渐远。
他们都在寻找出口。就像在水中潜游了一段,需要抬头换气。
妙子的心结也许很早就有了,二郎父母的不满凭她的敏感细腻一定早就察觉,生日派对上的爆发是矛盾激化,也是一次排毒,如果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化解,但命运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敬太的早逝以及周围人的状态让妙子更加陷入忧郁。她一直知道自己总是忘记放空浴缸的习惯,如果她早就改掉也许敬太不会死,这让她的悲伤又加上了沉重的自责,她甚至不敢再使用浴室,进入浴缸就会呕吐。她感谢朴伸次的一巴掌,因为他是愤怒的,面对敬太的死,周围的人都悲伤但似乎很快接受了孩子的死,二郎也开始恢复使用家里的浴室,一切要向前看,只有朴伸次的状态是对的。孩子没了,他应该愤怒。电影多次给一盘未下完的棋局特写,那是敬太最爱玩的游戏,生前最后一盘棋没来得及下完。妙子一直小心保护着敬太的痕迹。陷入悲伤无法自拔的妙子,与二郎,二郎的父母,周围的人逐渐拉开了距离,没有人真正理解和体察她的心情。朴伸次的出现仿佛一个故人,带着曾经的感情,绕开了悲剧,又感同身受。朴伸次成了她面前唯一能够安放心情的人,尽管他也曾伤害她。很难说妙子对朴伸次的关心有多少同情成分,朴伸次的异乡人、残疾人身份让他的生活充满困难,妙子多次说起他需要她。但此时妙子的帮助多少有些一厢情愿,也许她更需要他。
二郎回家时看到了妙子与朴伸次的亲密互动,激动地赶到朴伸次住处。他背对着朴伸次,也像倒苦水一样说出了自己的复杂心情。几年前朴伸次不告而别,妙子一直在努力寻找他,甚至为了方便寻找换到现在的工作。二郎默默地帮着自己爱的人寻找她的爱人。他们在一起一年,妙子好不容易已经忘掉了他,他却又出现了。面对敬太的死,二郎百味杂陈,平时对敬太宠爱有加,现在他想哭但哭不出来,面对敬太的遗体,他却想着要赶紧拥有自己和妙子的孩子,他厌恶这样的自己,更厌恶像一对夫妻一样和妙子一起痛哭流涕的朴伸次。
妙子做不到完全忘掉过去,二郎也做不到,更何况“过去”已经变成“现在”,就在眼前。
妙子曾和婆婆有一次长谈,他们谈起宗教,谈起生死。妙子希望确认,信仰能否帮助自己。婆婆却无力回应,敬太的死让她感到人生的无力和无奈,科学和哲学研究得再多到最后也无法保护我们。关于宗教,关于信仰,她也刚刚入门,希望可以赶得及,在死前相信。
妙子:“如果我相信的话,敬太就能得到保护吗?”
婆婆:“不是这样的,保护不是指不会死。我只是害怕一个人死去。”
妙子:“不是还有父亲和二郎吗?”
婆婆:“即使有他们,也还是一个人,人死时并不是所有人同时死去的”
面对人生的终极困惑,没有人有答案。
如果人生如此混沌,爱从何来,爱在何处,何以有爱,爱有何用。
朴伸次收到信,他说父亲重病,向妙子借旅费回韩国。出发前,他用手语对妙子说:“你不用勉强自己忘掉敬太的死,他们会提醒你忘却和向前看,但你千万不要忘记敬太的死,那是你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句句说到妙子的心坎里。
人在某些时刻,需要的不是安慰和鼓励,需要的仅仅是认同和释放。妙子身边没有人能提供这样的情绪价值。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朴伸次越来越像一根救命稻草。
但也正是如此,一个尽管悲伤难过但也许未尝不是一种方向的故事突然大转折,让人措手不及。到了韩国,妙子发现朴伸次撒了谎,而且不止一个,在她们结婚前,朴伸次就在韩国有家庭,且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马上要结婚了,久未见面的父子希望团聚一次。
又是一个儿子,又是一个怨恨的妻子/前任。当众人沉浸在欢乐气氛中时,妙子的背影远离人群,落寞,无声。
当你以为找到了出口,又是当头一棒。
结尾,二郎回家开门,看到妙子,有些意外。
妙子说:“欢迎回家。”
二郎说:“也欢迎你回家。”
奇妙的一语双关。
说到底,他们从没有真正说过要分开。
两辆渐行渐远的车,又一个岔路口,回归平行。
至于车子能开多远,会不会再有岔路口,那是明天的事。
期待“结果”的观众一定大失所望。
不完美的人才能匹配这不完美的生活。
英文片名《Love Life》,可以是“爱情生活”,也可以是“热爱生活”。
一部延续日式美学,关注亚洲家庭和情感模式的电影,且形象丰富,支线饱满,诠释了一种叫痛并无法共情就且与之共生的拧巴。
要先说一下剧情。整体给到的内容非常丰富,传统婚姻关系中的双方、第三者、前任、父母,都涵盖到了。但可能是因为两个人在一起的前提本就显得不太清晰,导致用意外来揭开序幕的所有故事,多少是有一些狗血的成分在的。结尾也恰如往年电影般留了很多的白给观者想象。整体感受仿佛前一年的Drive my car。然后试图再一次说明生活就是如此,再不堪都会往前走,将希望摒弃在台独之外,似乎是导演习惯性的反映世界的一种表达。
因此片中的确看到了很多细节,包括经典的自然环境来烘托主题的手法。仿佛真的就是看了一池水的起伏,然后归于平静。但有趣的点在于,该片将两个特殊性的内容添加进对情感和生活的讨论。第一是信仰问题,这一部分对于哲学性思考有所助力,尤其是婆婆的那一份自我询问。第二是特殊人群的服务性人格的认知,在片中得到延展,使得该片具备了一些社会议题的讨论度。不过后者在诠释上依旧显得略荒诞。
婚姻的不完美比比皆是,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视角在片中得以同时呈现也要归功于男女主演技的稳定发挥。只是说在冗长的叙事中,节奏拖垮了共情。观者的思索在氛围感中延展,却会被突来的略怪异的剧情打断。而众多内容所反映在主角身上的心理枷锁过于复杂,的确让人热爱不起来。
在手法上,该片的镜头色调和一些自然景的拍摄是美好的。这些镜头将这个包含了心理学思索并略带丧气的故事状态烘托到位。
最后的最后,6.5分。
「不语」,公众号“不著”每周二影视单元,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个人喜好,欢迎讨论,拒绝骂战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没有人可以真正的感同身受,即使是每天夜里共枕而眠的爱人也不可避免。
大学离家以前,自己的心事很简单,无非就是游戏、学习、女孩,有些话甚至不用开口,我的兄弟就能懂。
可是越长越大,心事越积越多,似乎再也没有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完完全全地懂我了。迫不得已,我只能将自己撕裂分装。我的父母,拿到了标签为“汇报”的拼图;我的兄弟拿到了“女孩”“未来”的拼图;我的朋友,拿到了“游戏”“假期”,同学拿到了“学习”,室友拿到了“生活”……每每有心事,我会按图索骥,照着对应的拼图寻找对应的接口。
Taeko与Park共享了“丧子”这块拼图,为了弥补痛苦与莫名其妙的对Park的愧疚,不停地帮助Park,帮着帮着似乎就开始误以为他们仍相爱他能理解她的全部了,结局自然落得失望,Taeko不过只是Park在日本的一个工具而已(Park的脸皮是真的厚到令人作呕)。
Jiro对Taeko应该是奉献了全部,至于Taeko对Jiro,应该只有“生活”吧。虽然他们有了婚姻,但是拥有婚姻似乎并不等于就拥有LOVE加LIFE。过日子的平淡与浪漫爱情的激情能同时由一个人提供吗,是相悖的吗,我不知道。
影片前中段代入男主(苦主),仿佛在看ntr里番,被肥宅寝取比被小黄毛更令人不适。后半段的反转不错,有两段镜头十分有冲击力,一是女主雨中起舞,二是最后女主回归家庭主动提出散步前银幕上赫然出现的LOVE LIFE。另外,实在想吐槽,这么狗血抽象的剧情也只有日本人能想到吧,Taeko到底是喜欢Park啥啊,喜欢他年纪大还是喜欢他不会说话,还是喜欢他睡公园?
4Nov2022 Leed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跟一影厅的英国大爷大妈看完了这部电影。。。
どんなに離れていても //无论我们相隔多远
愛することはできる //我都能爱你
心の中広げる やわらかな日々 //传播心声 柔和的日子
すべて良いものだけ //所有美好的事物
与えられるように //这样我就可以把它交给你
―LOVE LIFE― //-爱的生活
もうなにも欲しがりませんから //我不想要更多的东西
そこに居てね //待在那里。
ほほえみ くれなくてもいい でも//你不必对我笑,但...
生きていてね ともに //活下去,一起。
もうなにも欲しがりませんから //我不想要更多的东西
そこに居てね //留在那里
ほほえみ くれなくてもいい でも//我不在乎你是否对我微笑
生きていてね ここに //但要保持活力。
どんなに離れていても //无论我们相隔多远
愛することはできる //我仍然可以爱你
永遠を思う時に //当我想到永恒的时候
あなたの笑顔 抱きしめる //我拥抱你的微笑
かなしみさえ よろこびに変わる //即使悲伤也会变成快乐
―LOVE LIFE― //-爱生活-deepl翻译
深田晃司是怎么能从这一段纯情的歌词里找到灵感写出这么狗血的一个故事的啊。。。
虽然如今看文艺片早摆脱剧情的先入为主了,喜欢感受什么运镜布光的氛围感,人物心理活动的情绪力,或者一些玄乎的空镜带来的莫名共情——但是,这一切还是得建立在剧情不要那么离谱至少离谱也有迹可循的基础上,而本片几乎是生搬了一个喜剧结构硬套了一个悲情内核……只能说深田晃司执导筒的功力不俗,勉强让这故事不至于流俗,用(故作)深沉克制的镜头语言,支撑起这破碎边缘的人物信念感——若不加思索还真就被蒙混过关了;可抛开精致的影像外衣,片中角色的性格都有些荒诞的扭曲,你看不懂到底谁更爱谁,充满裂缝的脆弱爱情,混淆了亲情与同情,甚至还带点圣母心——一度怀疑难道导演本意即在此?话说看惯那么多电影里千奇百怪的“爱情生活”,到最后我也没明白本片到底算哪一种“爱情生活”……// PS. 音乐不错。
深田晃司新作里的每个人都有点“人品”问题,但并不妨碍故事展开和理解人物,这大概就是最奇妙的地方,也彰显出角色和文本的高度复杂性和可信性。每个人都有其内心里无法逾越的东西,总想在无数条看不见的界线上试探一下自己和他人的可能性,彻底的释放意味着被生活打脸的窘迫,也意味着对他人的伤害。
全员有大病的精神病院版夜以继日。
传统日本家庭、熟悉的手语、陌生的韩语三段构筑了三个互相隔绝的世界,妙子都无法很好地融入。她的爱情只需要围着她的小世界,她的唯一,而无法接纳其他杂质的介入,但无论是她爱的还是爱她的,步入婚姻都给不了她想要的爱情生活和独属于她的存在感。此片算是完全打破了女性将精神寄托于他人的幻想。结尾散步的镜头仿阿巴斯,但《橄榄树下的情人》还有无限发展的情节可供遐想,而《爱情生活》已经走到了没有选择的尽头。
以為世界上還能有個真正了解自己痛苦的人,可以互相安慰和支撐彼此。結果人家的生活也不全是苦的,在人家的快樂面前自己的苦像個孤獨的傻逼。他媽的狗日的生活。
关于目光或视线,以及在这之外的盲区或暗域。大部分时刻所见即所想,未见即不欲,深田晃司慢慢剖开日常和情感中视野内外明与暗的相互渗透,包括对整部电影情节走向存在着心理预判的观众也在不经意间加入其中并同样被狗血的转折拖拽进与女主相同出神又凝滞的精神状态里。眼神未曾交汇不仅是爱情并未存在的证据,也可以是来自于谎言的尴尬和亲情的虚假,秘语般的手语反而成为最大的欺骗,生活里在明暗交错之中寻找和维持真正私密或亲密的信任与托付的精疲力尽和遍体鳞伤,好似溺水般逐渐沉入无法招架。最终二人的对视或成为短暂的平静呼吸,那周而复始的窒息总会再度到来,“爱情生活”又或是“爱情”与“生活”,宛如我们做不到将目光同时投向这二者——一场无法选择却又只能选择的迷局和困局。
75/100 #Venezia2022# 社区公寓明亮柔色下的各种庆典,一对幽灵父子出现,奥赛罗的生活棋局才真正开场,彩色气球最终变成黄色,像黄昏的颜色。确有几场好戏,但多余的枝叶和翻来覆去的轻率设置消去了一些复杂关系中不可说的魅力,创作者开始迷恋于戳破背后的真相,最终败给了滨口、是枝裕和...也显得《儿子的房间》要高明许多。雨中婚礼那场高潮戏,女主是不是就没演出来复杂的情绪,所以导演基本全程给了背影…
9.9/10 #PFF 滨口胜在文本,深田胜在影像,无数瞬间的构景与调度令人叹服。看似为低速且发散性的夜以继日,深田对“手语”的运用有别于滨口对“肢体”“表演”的专注,而是双向的:不仅是他人对手语的不可理解,也是手语使用者对他人言语的不可听,一种面向“空”的表达,正如未曾相连的目光。并不使用滨口式的通过表达与扮演的“后创伤”修复,深田则专注于将创伤类比为生活中的固有姿态,一种不断袭来的不可预期与不可知。更多的则是创造人物与场景的共振,公园相遇时背景中的行进列车,阳台悬挂的CD所反射的光束摇曳,猫的不规则行径,演歌的起伏,都印证着生活本身的复杂波纹,和某种固定点,譬如抵达的韩国,从父母处承继的公寓,或“爱情”,然而这种围绕着固定点的波动,却无法逃离被确凿判定的孤独。
看过就会明白为什么欧洲人不买账,东亚人却可能很喜欢,因为它是东亚的故事,是东亚人的社会观念。片子转折很多,不看完不知道发生什么,一旦看完就发现导演想说的一开始就说了:凑合过得了呗,还能离咋的?
五彩气球飞天舞,庆生迎来的竟是葬礼;黄色气球雨中曲,追悼的终点却是婚礼。手语翻译和眼神回避竟承担起交流语境中的起承转合,像是对悲欢离合的一次莫大嘲讽,却又向人类情感致意着坚定信仰,顺其自然也是人生重要组成。符咒般的光盘、地震中的棋盘,简直神来之笔,是细节充盈的佳作。
当一些电影欣喜地发掘手语时,深田晃司眯起了眼睛:那只是另一门语言…他(朴)弱小吗?它(猫)弱小吗?可惜涵盖议题过多(夫妻,重组家庭,宗教,语言,异乡人…),只浅尝辄止,人物的行动表演加影像语言没怎么有效撑起复杂的质感,略为呆板地演着一种怪异
恭喜该片狗血程度成功震惊全世界
只有一个愿意淋雨的人。
受不了,谁有b太当老公会和无业游民糟老头私奔去韩国啊???!导演你看这合理吗?!?对比夜以继日,女主的形象要更丰满有趣,她需要一个被照顾的对象,丧子可以解释圣母心的爆发,但最终还是自己的人生,BTW前夫看得我真想说一句年少不知东出好(虽然也不好就是了)(还有这故事除了昭和爹和慢哪里东亚了,欧美人不出轨不丧子不结婚是吧)
一个人淋的雨和无法共通的苦
#venezia79 3.5 电影节长点记性吧 不要把日本电影放在第一场和最后一场 太多人离场了 可惜 这部已经算是日本电影在欧洲电影节这两年难得的正常发挥了 可能有点太本土 很多欧洲人理解不了 反而是目前看的最舒服的一部 我自己得扭曲到什么程度觉得这部电影看起来最轻松
东亚版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夜以继日lite。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灰都有无法共情的痛,逃避和和解都不是办法,与痛共生才是上上签。是欧洲人无法理解东亚的拧巴情感。
许久未见如此滑稽又沉重的“捉奸戏”,三人在场、两两对话,过滤掉敷衍与欺骗,仅剩自说自话;消极的愤怒,孤独的礼貌。从哀伤的故事主干旁逸斜出各种泡沫般的热闹场景,试图“消毒”人物,然而毒素已深埋土壤,弥散在空气之中,直抵无言的结局。
深田晃司赶紧交出你的豆瓣/天涯账号,究竟从哪儿看来这么多狗血段子。爱情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虽然美好但是极度脆弱。深田晃司用缓慢且平和的口吻来提问:当一系列用来维系爱情/婚姻关系的借口被撕开,一切的自我安慰被现实击碎,你会选择继续忍耐现状,还是会遵从内心大胆做出改变?深田晃司依旧把人物拖入一个又一个飞来的“困局”中,观众看女主角Teako和丈夫Jiro在波折不断中如何跟彼此的前任互相纠缠,做出耐人寻味的选择之后,又出人意料地进一步转折,展现出不同性格的人在爱情和婚姻关系遭遇挑战时的种种面貌,问题的答案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浮现。深田晃司极力克制这些事件的狗血和抓马程度,整体风格依旧缓慢、平稳,后半段叙事渐入佳境。演员们也把握住全片“安静之中淡淡哀伤”的基调,不温不火的表演加分不少。
都快被那场不要忘记的手语戏感动到快哭了,结果最后还是露出渣男本性,导演太坏了,这得是攒了多少段子能想到这么拍结局。女主真的超级吸渣体质,如果这就是爱情生活,未免太狗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