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时光回不去,好在还有一些优秀的影片记录了那样的日子,侯孝贤导演拍摄于1984年的《冬冬的假期》(英文名《A Summer at Grandpa’s》)就是这样一部充满了童真童趣的优秀影片。
那被蝉鸣的聒噪声充满的炎炎夏日,那些当年的“我们”理解或者不理解的成人世界,以及那回不去的童年和昔日故乡,就这样静静的摊开来,呈现在我们眼前。
故事开始于台北某所小学的毕业典礼仪式,主人公冬冬就是这毕业大军里的小小一员,因为妈妈病的较重,他必须带着妹妹婷婷和小舅昌民一起回在乡下当医生的外公外婆家过暑假。整部影片就是用一个个看似毫无联系的长镜头,用童真的视角静静地记录着冬冬的假期经历的一切。
出发前往外公家的火车上,冬冬俨然已经像个小大人,记着妈妈的交代时刻照顾着妹妹婷婷。舅舅和他的女朋友一路吃着零食,将瓜子壳和啃过的鸭爪子扔了一地,俩小孩就乖乖的坐在他们对面一动也不动的看着他们,一时间有些分不清谁是大人,谁是孩子。
舅舅在将女友送下火车恋恋不舍的告别后,在火车即将出发前不久想起给女友买的衣服落在了车上,于是将冬冬和婷婷留在火车上自己追出去送衣服。到达终点站后的冬冬带着妹妹等在广场上和舅舅汇合,因为他知道:“要是我们先回去,舅舅会被外公骂的。”
冬冬用自己的电动小汽车向村里的小朋友换到了一只乌龟,到达外公家后,楼下跑来了一群拿着王八的小朋友希望能和他交换玩具。
没有骑着自行车在村里或街巷到处瞎溜达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接下来就有了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场景:冬冬骑着一辆自行车驮着婷婷去村口的大树下和小伙伴们汇合,风一样的少年骑着车顶着烈日,自由地骑行在穿过大片金黄稻田的小路上,毫无畏惧、一往无前。什么叫不羁?大概就是这没有顾虑、不惧束缚的童年。
成年人的交往常常会有许多无形的屏障,瞅瞅人家小朋友打成一片,一个王八足矣!
3
作为生于上世纪末在农村成长起来的一员,仿佛能看到许多儿时的景象,影片中的这些场景大概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后的童年记忆了。回不去的,何止是时光哟?我们长大了,故人已去,故乡也早已变了味。
拿我侄子侄女这一代来说,他们的童年乐趣,往往来自钢筋和塑料拼凑起来的童话乐园,周末父母带着去接触下大自然已经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们的童年,就是在自然和泥土里成长起来的。
我们那样的年纪不到最后几天肯定写不完的暑假作业,现在想想觉得有趣的是,明明答案都在最后面,当年为啥就是不敢抄呢?那样的年纪,约束我们的仅仅只是权威吗?大概不仅仅如此。
童年印象之中,每个小孩家里似乎都有一个外冷内热,外表严肃内心却非常柔软的大长辈,我家大爹因为从事教师的缘故,小时候我们这帮小屁孩都怕的不行,现在看已然是家里面最“慈祥”温和的小老头啦。
冬冬的外公就是这样一个人,医生本就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外公家教严格,在孙子辈面前也时常板着脸,家里的小孩子也好,舅舅这样的“大孩子”也好,没有人不怕外公。
冬冬和婷婷在楼上跑来跑去的嬉闹,在楼下问诊的外公二话不说上来一个严肃的白眼,瞬间就把两孩子给“镇”住了;婷婷吃饭时不小心打碎了汤匙,怯生生地盯着外公一动也不敢动;做了错事的舅舅看见外公的第一反应,也是赶紧开溜,诸如此类。
4
童年印象里另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忆就是,家里的小妹好像永远都是哥哥们背后的小小跟屁虫,这里走走那里看看的。
水对于小孩子们,似乎具有一种天然的诱惑力,冬冬和同龄的男孩子们在小溪里玩水,跟屁虫婷婷就天天拿着她的标志性小电扇一步不停的跟在后边,哥哥们脱得精光的在水里游泳,婷婷就坐在岸边上看他们玩,跟着他们笑,冬冬撵她回家,一气之下的婷婷把大家的衣服全部扔到河里被水冲走了。
没了衣服的男孩子们一个个拿芋头叶子遮着羞四窜逃散奔回家里,有的小孩的妈妈已经拿着棍子守在了家门口;
以为玩耍丢了牛的孩子光着沿河跑去追牛,其中一个小孩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对冬冬说:“沿着这条河一直走,走到海里去,会变海人嘞!”童言童语,你说不出哪里好,然而就是如此动人。
5
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中,好像都少不了一个世人眼中的“疯子”,小时候爱哭,每当这种时候家里人总爱说,再哭就让那个疯子来把你捉走了哟。
我们被吓着吓着,就这样在慢悠悠的时光里长大了,知道了疯子并不捉小孩,也一点都不可怕。疯子,大多时候其实并不是指今天医学意义上的精神病,他们也是这个时代的可怜人,是大众视野中的边缘人,边缘到人们觉得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应该被“限制”起来,以免彼此都受到伤害。
影片中存在智力缺陷的涵子就是这样一个小孩们都害怕的“疯子”,单只是走来走去,就把小孩们吓得乱跑。然而经过一些事情后,冬冬发现涵子并没有小伙伴们描述的那样可怕,她几乎是出于本能地救下差点被火车撞到的婷婷;
婷婷捡到一只死去的鸟儿,听哥哥说把鸟放到河里被河水冲走就能投胎转世的时候,河边洗菜的涵子看到后失声痛哭,不顾危险爬到树上去放鸟,结果从树上摔了下来。
被同村捕鸟人强奸后怀孕的涵子,她父亲不顾冬冬外公主张结扎的劝阻坚持让她把孩子生下来,他说,“有了孩子,这样她就不会在外面乱跑了。”
这,是一个父亲的无奈,也是在他的能力上唯一能想到的保护女儿的方式——死后能有一个人继续帮他照顾女儿。因此,比起屈辱,他希望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女儿依旧能有人守护着好好活下去。
6
小孩子总能看见大人们“看不见”的东西,舅舅的两个一起长大的童年伙伴偷盗后还打破了受害者的头,冬冬和伙伴们经过时看见了偷窃的过程,看着躺在外公诊所的伤者冬冬想告诉外婆他知道肇事者是谁,外婆示意他小孩子不要乱讲。
大人的世界,不是看不见,也并非不知道,而是成年人的利害关系和处世方式,并不是单纯到摆清楚事实那样简单。
因此,舅舅昌民宁愿自己去坐牢也不揭发犯了罪的童年玩伴,他知道什么是好坏,然而成年人做判断题,不只是分个好坏,还要论个对错,对错的价值判断里头,还要讲个“义”字,出卖朋友,是不仁不义,因此他宁愿自己坐牢。
假期就要结束时冬冬陪外公散步,外公同他讲:“涵子在这个世界上是个很不幸的人,但是她自己不会觉得,她父亲的关心和挂念,是一辈子,才可怜,做父母的也不能看管孩子一辈子,只能在他还没有走入人事以前很给他打好根基,叫他作为一个人起码应该有的东西。”
从来不被外公拿正眼看的小舅昌民,其实是他最放心不下的小儿,父母之爱,从来都是这样,方式不同,然都是为了子女能在这世上更好的活着。
我们,又是在哪一刻突然长大的呢?
个人笔记:《冬冬的假期》稳还是侯孝贤稳
在离开台湾之前,我自己做了个片子,片名参考了这一部《冬冬的假期》。我挺喜欢这个名字的,有种举重若轻的感觉,有很多隐含而沉重的话题以一个轻松地方式表现出来。
这部片还算是侯孝贤早期的片子,没什么太压抑的地方,当下的小故事,而且选择用小孩子的视角,一点点成人的东西都会被藏起来。故事挺有趣的,有很多细节流露出很多侯孝贤的情怀。
我重新看一遍之后,片子里头的外公跟我的外公很像,不苟言笑,严厉,对孩子有很强的震慑力。相对来说,他们都不擅表达心迹,作为一家之主,必须要有坚强的一面。片子里的情节都是基于外公的性格形成的发展走向,外公才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人物,冬冬作为旁观者,看着外公与小舅,复杂的亲子关系。
![]()
外公上楼,什么也没说,光靠表情震慑,孩子们不敢再闹
故事线
我觉得侯孝贤很会拍家族故事,因为他能把握多条故事线,并且通过线性的方法串联在一起,每一处的串联都很有技巧,将这些故事交织在一起。我印象中他没有哪一部是非时间线的故事。
而且侯孝贤的个人风格在于长镜头之下还能留出大量空白。
主线还是冬冬的假期,看小舅与外公之间的矛盾,其中穿插了抢劫犯,小舅结婚
支线冬冬和小伙伴出去玩
婷婷与寒子,包括寒子的故事是一条线
还有妈妈的病情,外公与外婆的担忧
画外空间
侯孝贤的镜头长,但也不是什么都拍进去。侯孝贤很注重画外空间,感觉就是要说给你听,但是又不说破,节奏上的把握很关键,留出空间、留出空白,给予一些思考与想象的空间。
从外公的客家话来看他们是外乡人,冬冬背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指向外公对故土的思念,但是处理的很隐蔽。一首悠扬的旋律盖过了外公对冬冬讲述的过去,下一个镜头一片田野,是追忆与回味。
长镜头
背诗的段落还有还有很侯孝贤的做法,我觉得很好的处理方法。常规来说,一般会用蒙太奇切换的方式,侯孝贤先用冬冬背诗的画面再接一个外公微笑的画面,两个镜头带过,冬冬背诗坑坑巴巴,然后外公严肃变欣慰的表情。还是要抓重点,这一场重点在于,外公欣慰的笑,后面讲述照片的事相当于是奖励冬冬,算是一个起幅,处理十分到位。
省略
有些情节侯孝贤会做省略处理,省略的情节直接引出结果,比如冬冬河边玩水找不到衣服,回家时候,外公看了一眼,接房子空镜,画外音阿婆骂冬冬,接结果:冬冬罚跪
家里人对冬冬没穿衣服回来的反应减少了,因为之前村里人的反应已有,外婆完全是画外音处理,动作表情全都被省略,冬冬的罚跪让我们能想象外婆的生气。
还有冬冬在小舅那边发现嫌犯,小舅说不能说之后,下个镜头就是阿公在打电话,与警官报告,阿婆让冬冬喝水,冬冬没喝。至于冬冬是怎么说的,故意省略的只剩下冬冬内疚的样子。
<图片9>
<图片10>
落幅与起幅
还是玩水这一场,颜正国去找牛没回来,大家很着急去找他,侯孝贤这里并没有在画面上说明他们已经找到颜正国,而是用颜正国在地上睡着的镜头来表示。这个落幅落的很有水平。这个镜头能暗示说他们已经找到颜正国,有画外音交代空间距离不远,也说明了原因颜正国迟迟没有回去。更有一番童趣,累了着地就睡。
处理的非常巧妙,看到了都会会心一笑。
<图片11>
<图片12>
侯孝贤的落幅很多时候也是下一场戏的半个起幅,接得很近,没有浪费镜头。前面提到音乐后面接田野之后,一个摇镜头,孩子们在树上玩。
小舅
从一开始就能看出小舅是个傻大个,医院里递烟不合时宜的行为,把冬冬他们落在车上,小舅冒失的性格尽显。小舅妈也跟他天生一对,一出场便是我穿这件好不好看,很单纯、幼稚的形象。
<图片13>
<图片14>
小舅自述一番,说道自己是最没用的人,妙就妙在冬冬打哈欠了。说明小孩子的视角看不出什么,是给观众看的。
阿公去看小舅的时候,小舅刚割完痔疮,这个设定太有意思了,故意在阿公面前变现出失态的一面,进一步强化了小舅的形象。阿公也有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图片15>
寒子
寒子这个形象我自己琢磨也不是很清楚。婷婷为什么跟寒子距离比较近?大概是因为周围并没有同龄的女生玩伴,这个年龄男生会排挤女生,尤其在婷婷丢衣服报复之后。寒子与婷婷的心理年龄是相近的。尤其在寒子救了婷婷一次,她们的距离仿佛近了。
<图片16>
<图片17>
寒子与婷婷毕竟没有太多瓜葛,以她们的状况也不可能去经营一段情谊。而且这段情谊应该是本片最暧昧的地方,侯孝贤没有讲太多,可能是类似母子之间的,也可能是朋友之间的,或者混着在一起的,留着空白,给观众去揣测了。
<图片18>
<图片19>
舍身相救的地方用了停机再拍,或者拍了长一段,火车飞驰而来的时候剪断。仔细点看得出来,不算穿帮吧,毕竟设备技术有限。
<图片20>
阿公
阿公与小舅最大的冲突在未婚先孕,虽然以结婚解决了,但是隔阂已经产生。不过阿公也是刀子嘴豆腐心,这一场戏,严肃的面庞下柔软的心理活动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很简单却又很感动。
<图片22>
<图片21>
把小舅定点在两棵树中间,压抑。这句话说完,列车呼啸而过,还有外婆对婷婷说完你妈妈不要你了,也是火车呼啸而过,尽显侯孝贤的掌控能力。
一句话,在时间是只是到了晚上,阿公对于小舅的气消了许多,那一句气化在这里已经没有太多执着。
阿公是一个内敛的人,不轻易流露感情,最后意味深长地跟冬冬说了一席话,是一种宣泄,东方人含蓄的情感表达尽显
<图片23>
冬冬写信自述
冬冬一共写过两次信,个人感觉之前应该还有一次,但是被剪掉了,不然太奇怪了,66分的时候才第一封信,已经到电影后半段了。
<图片24>
写信等于是半个自述,通过冬冬眼睛看到的世界,66分钟第一个自述,小舅结婚,但是大家都不高兴,外公与小舅的矛盾还在持续中。
第二封信就像第一封一样一段念完,而是分开叙述,信已经充当起自述的作用,串联线索。很实力的把外公隐晦的话戳破,不然我也没看出来
摄影风格
镜头稳还是侯孝贤稳,有几个冬冬的主观镜头是手持,有些移动镜头用的不是轨道,是zoom in/out。尤其是妹妹跑向铁路的时候,zoom out加上摇,非常流畅。
拍远景的时候有用过24mm左右,其他时候拍人大致是在35mm左右,50mm配合,减少人物畸变。
摄影风格偏向简单,注重细节,在颜正国说,我的牛不见了,镜头急速的摇了一下,突出震撼感。在寒子第一次出现时候,选择了一个很杂乱的构图,来突出寒子形象脏乱。
还有就是导演实在是会“镶”。
总结一下,画外的运用很复杂,的确不是每一部片子都能做到的,但侯孝贤有,对情节的设计,还是要有一个好编剧。镜头不需要太复杂,一定要有细节,上下如何衔接,片子很稳重每一步都在掌握之中的样子。不过我估计现场最困难的还是跟孩子导戏,冬冬看起来很戏感,婷婷也是,很难做到不说话而很出彩,婷婷两个镜头没讲话表情坚定的镜头,很厉害。现场的引导是怎么做的,很好奇。
最后放一张图吧,告别了
也许是长在南方的缘故看着部片子的时候觉得格外的亲切。似乎所有的童年的记忆都翻涌上来。和片子里的色彩和声音一一吻合。溪水。水牛。蝉鸣。参差的稻田。勾勒出夏日的乡间最原始而真实的味道。一群烦恼荒芜的孩子拿着竹竿玩着他们自己觉得最真实严肃的游戏。即使偶尔的烦心事也在那些无邪的童心前都显得微不足道。游泳时不见了衣服,赤裸着被夏日的太阳灼晒得黝黑的皮肤跑回家后面对妈妈追着打时窘迫的眼神;去寻找弄丢了的水牛,却在桥头睡得香甜可人的一幕。真的让人忍俊不禁,粲然失笑。再也没有比那个时候把事不当事的光景了。
在看片子的时候,许多词语便逐渐的浮现出来。夏天。童年。乡间。间或呼啸而过的火车。直到片子看到后面的时候,突然一个很抽象的词或者叫做字在脑海里膨胀。那便是,爱。对,是爱。无微不至,深藏其中,无处不在,朴素自然的爱。这部片子成功的最关键的一点便是虽然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进行这个故事,但是,却不拘泥于孩子的主观眼光,而是借助孩子的眼睛,客观的表现出在那个夏天,在那个叫做铜锣的乡间发生的件件琐事。而那些事情,却琐而不烦,件件都耐人寻味,驻足良久。导演的语言是成熟而稳重的,不宣扬,不压抑,是恰到好处合情合理的自然流淌。不去刻意的前后照应,不去刻意的制造沉重而繁冗的包袱,却同样的可以将情节联得紧凑而不紧张。
另外的,在结尾的时候,音乐响起,突然的觉得一部好的片子会让你不去在意里面的任何一件单独的事物。包括演员,景色。那些已经在整个片子的大融洽中显得微不足道(似乎也不适合用 “微不足道”这个词,但也找不出别的词来形容,暂且放着吧)。因为似乎出色的演出和出色的取景都应该是本片成立的基础,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觉。
就这样,那个最后的童年随着夏天,像偶尔不经意间便在乡间呼啸而过的火车一样消逝不见。是留恋是怀念,没有难过或哀伤。
http://www.mtime.com/my/fall1114/blog/149588/小时候,班会活动,我和同学们商量着一起唱罗大佑的童年,唱着唱着,童年和夏日的榕树似乎就随着时间从我逐渐变长的头发中擦过了。冬冬的假期很短,短到还没来得及再和小伙伴来一次野泳就要和他们说再见了;冬冬的假期也很长,长到那个晚上怎么等也等不到爸爸的电话,长到睡醒才后知后觉。侯孝贤导演在本片中依旧展现出极强的个人色彩,充满胶片感的画面,精美的构图,几乎没有运动的镜头,每一个过渡的空镜都充满了回忆感。在许多片子里,我们都看到侯导对于记忆的刻画,甚至是一种私人式的执着,无论是《恋恋风尘》里难忘酸涩的初恋,还是在失去中成长的《童年往事》,又或是《风柜来的人》里不断重复的告别。成长这个词仿佛就是与忧郁同行,但好在冬冬的假期虽然也是忧心忡忡,最终是以难忘又美好的回忆结束的。夏天过去了,冬冬上初中了,而关于那个假期里,妈妈生病、小舅结婚、癜麻流产、阿国失踪的瞬间或许会永永远远的留在冬冬的记忆里。每当夏日的火车再次驶过时,他们又都会再出现在冬冬的眼前。
童年有多长,童年就有多短,可童年也不过就只是几个你好加再见。
写到这正好是六一儿童节,祝我们每一个人即便20岁了,也依然能时不时在某一瞬间回到童年,回到冬冬的假期。
这个冬天我开始看朱天文,她的笔触很合我心意。早期微妙的少女心理描写就很使我心惊,漫漫洒洒的长篇抒怀,不满也发泄得这样狠辣,想到年少时我也是这样敏感多心,暗暗有几分被人看透的惶恐。看到《炎夏之都》,文字明显越发成熟精准了,心思还是一样细腻,表达却温柔得多。越看越欢喜,里面好几篇都觉得非常好,其中就有《安安的假期》。
侯孝贤拍成电影时,改成了《冬冬的假期》,其他人名也改了几个,故事情节没有大改。
所有少年故事似乎都发生在燠热喧嚣的夏天,我想也是,毕竟我们所有孩子盼望的,都是那看似漫长却转眼就过的暑假。
看的时候想起小津的《东京物语》和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两部都是我喜欢的,也都是朴素无饰却蕴藏着满满生活滋味的片子,人生况味、家庭百态皆于平淡如诗的细节之中,如一条温暖薄毯细密精致的针脚。台湾本来就受日本文化影响很深,侯孝贤又受到小津影响,自然是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过看到小舅这个人物时还是直觉地感到,这还是个太中国的故事啊。不知道为什么,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我所见到的小舅,大多就是那样的一个形象:顽劣、油滑、浮躁、和父亲不睦,总是成为被数落的对象。当然在孩子的眼中也许最亲近最无距离感的长辈,可以随便开玩笑,也会买许多好东西来哄他们。
现实中,我舅舅也是这样,我外婆总是骂他,而他嘻嘻哈哈的。我舅舅买房子问我家借了不少钱,后来他一度手头很紧,虽然还是还了部分钱,我妈却说,要是我外婆知道了肯定会不高兴,明明他缺钱,怎么还能拿他钱。
父母对孩子,大多都如此吧。
还有疯女人这个角色,我家附近也真的住了个疯子,其实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真的疯,只是他不与人来往,脏兮兮的,满脸胡子也不刮,在院子里种蔬果自给自足,喜欢拿不知哪里来的粉笔在别人家墙上写些不通顺的句子。那些句子一模一样,我看了很久都觉得不知所云。和片子中疯女人救了亭亭一命不同,我和那疯子却是结了梁子的。主要还是我那时太过顽劣,对着他没心没肺地叫疯子,结果惹恼了他,竟拿了把菜刀追赶过来,要不是那时身边的小伙伴叫了她的哥哥,还真不知道到底会酿成什么大祸。现在再看见他,我想他也忘了我,我对他也没有恨,有的更多是同情和抱歉。所以以我自己出发,我始终不认为孩子有多纯洁,现在我想起我小时候的恶意,都会悚然。只因为那恶意都全然出自无心,便越发觉得可怕。
我对于侯孝贤始终是敬畏多于喜欢的,何况对于这样的小说和电影的比较,我永远会倾向于小说,我喜欢朱天文淡淡的笔调,一如野姜花明媚温暖,轻轻浅浅地开着。她也是很钟情细节描写的人,我有时会觉得很惊讶她文章中的曲折回环、摇曳生姿,许多状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其实都是文章的血肉所在,是太明亮鲜活的杂色,碎碎地编织进去了,要是把那些细节都拆掉,文章就黯然了,也少了太多味道。她的文字乍看简素,亦有太多让我惊叹的华丽句子,正如一个古典美人,眉眼都是极淡的,但略施粉黛,又能极艳。
其实就片子本身而言,拍的还是挺好的。侯孝贤的节奏依然那么缓慢,许多他标志性的空镜头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满眼满眼的绿色,和密密的树枝间戳出的星星点点几窟窿的天空,发散着夏日漫漫的宁静气息,一如古老岁月般悠远绵长。
去年夏天的某日我走在路上,身边经过很多的少男少女,他们都在讨论台风要来了学校停课了,我才忽然发觉,原来这种喜悦已经离我很远了。
喜欢小说的结尾的话:“曾经有一年夏天,绿得特别绿,它只是属于安安这个小男孩的。”
可也许就在蝉翼轻轻扇动的霎那,无数个夏天如鲜绿叶片上的露水那样蒸发了。而我没有捉住那只尾巴上亮着一星红色的蜻蜓,和安安(抑或叫冬冬)一样,告别了年少。
七月不是观影天,片中鸣蝉室外流火,一边吹电扇一边看完,片中鸣蝉犹噪耳边
冬冬下车走到路边向远处小河里的伙伴挥手说再见 看上去很美的尾声竟然不能再想下去 一旦再见伙伴已变成小舅和小舅的朋友们
记忆唤起。算是杨德昌+侯孝贤的双重气质合体作。
每个村庄都有这样一个孤苦无依的傻子,孩子们往往会跟着无聊的大人以最大的恶意来对待他们,然而他们对孩子们的爱却是无可比拟的。妹妹倔强的下楼跟病床上的寒子一起睡的时候,我心里不由自主的就当她是帮我圆一个心愿,帮所有曾经恶意对待身边的傻子的人表达那份迟来的歉意。二七区富达花园ZUKZ1
仲夏的乡村,粘人的妹妹,生病的母亲。冬冬的故事像极了〔龙猫〕。不同的是,〔冬冬〕是以一种孩子的视角去体察生活。顽皮与烦恼间,淡淡的烟火气,软化着人心。100分钟的电影,一段冬冬的假期,一声再见,无比的留念。不是离别的离别,妹妹的那一声“寒子”,道出了多少温暖啊!欸,鼻子酸了~
系统地看了侯孝贤的电影,觉得他是一个抒情散文家,他的电影有独特风格。然而,他真正厚重的作品,大概只有童年往事和悲情城市吧。侯孝贤电影整体思想水准,是远逊于杨德昌的。
【2】厉害,自成的语法显得非常强悍又充满力量,并且和影片所展示的内容形成了两重相反的呈现。(镜头和文本的组织形式充满新鲜的力量。如果说《无间行者》是用镜头组织传达意识形态的电影,冬冬假期的组织的本身和组织的传达,几乎是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双重相反的呈现。张力教科书。)
悠悠漫漫的夏天,戏水、抓乌龟、粘蜻蜓的童年。心事懵懵懂懂,成长来得突如其然。 给朱天文+侯孝贤的组合点赞~
《冬冬的假期》对于我是治愈系作品。任何时候都温暖如初。"我们的世界观在小时候已确立,整个拍电影的过程就是在寻找,你为什么会拍电影,因为你有这个童年。"记得有次廖桑跟我聊侯导,说他怀念白羊座青春活力的侯导:“他现在越来越处女座了” 我们都哈哈大笑,明白为什么。朱天文是侯孝贤的镇定剂
犹记得杨德昌《一一》里的那个小男孩,虽然他的存在和安排对主线的故事并无甚影响,但是把整个大人的世界穿针引线,结尾葬礼上的一封信叫人潸然泪下,肃然起敬,掩面而泣。到了侯孝贤的《冬冬的假期》,更加直抒胸臆,透过小孩的视角辐射大人的世界,外公眼里不成气候的小舅,未婚先孕的小舅女友,妈妈的手术,外公的神秘和严厉,全都融进了冬冬写给妈妈的信里。这个夏天无疑给冬冬的童年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白色的长筒袜、跟屁虫的妹妹,爬树、乌龟赛跑、戏水、偷麻雀,目睹偷盗、处处洋溢着欢脱的稚气和童趣。最揪心的一幕是妹妹绊倒在铁轨,被麻癫救下一命,即使是一只小鸟的死,也足以让妹妹伤心到落泪。愿天真无邪的冬冬和妹妹永远不要长大。
哥哥和妹妹的两种视角:哥哥看到人与家庭的牵扯,从不会问好到主动告别,学会与体制和睦共处;妹妹看到人与人之间的遥远,和寒子同属于族群的边缘人,可以彼此帮扶,却宁愿相忘江湖。成人世界像夏日树荫里透出的光,多多少少投射到儿童的生命里,有的温暖有的寒冷。天气晴了我也去铜锣转转。
小舅的爱好奇怪,他会趁火车开之前给女朋友买衣服和鸭货,可是却在她怀孕之后对冬冬说绝对不要奢望从自己家里拿走一分钱。寒子的爱也很奇怪,她抱着妹妹冲出火车轨道,因为替妹妹上树而摔倒流产,可是俩人没有最后一面,道别的话也一句都没有,打着那把伞头也没回地往前走了。外公的爱好奇怪,他拿着棒槌追着小舅打,可是却私底下做了很多事情,走了半天去看小舅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就离开了,脸上依旧挂着若无其事的表情。冬冬的假期里看见了好多奇怪的爱,那些人总是做一些和自己的爱不太一样的事情,一个夏天过去了,冬冬会和一起玩过的小伙伴告别,他一次也没有给留了电话的那个小伙伴打电话,也许夏天过去之后,一起玩乌龟赛跑的小伙伴们也就这样消失在假期中了。
十一二岁的孩子猛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新鲜体验和陌生情感时,用力张大眼睛试图去理解和体悟的状态,实在有种朴拙谦卑的力量,与后世的同类电影要么生怕不够萌不够幽默,要么像《囧男孩》虽有灵动细节,始终还是人为地涂抹一层糖果色彩不同,致使本片无法超越的是观察角度,而非技巧
想起我的童年哎,夏天都会去姥姥家,姥姥对我们很好,尿床了也不会挨打,白天家里孩子多,到晚上姥姥会把藏着的甜瓜拿给我们吃,我们那里把甜瓜叫“甜半夜”,我还问我吃两个是不是就能甜一夜;直到现在每年夏天都会去;我哥哥也是这样嫌弃我,男生出去玩女生不要跟。
杰作。想到了《城南旧事》,清新动人,孩子眼中龌龊的成人世界。【电影资料馆】
好像很多人的童年回忆里都会有一个疯子,包括我也是,真是奇怪的记忆深刻,无忧无虑的假期后面还有一条满是忧虑的副线。依然是生活的细节与童年的回忆。
以前乡下姑姑家后面有个疯子住着,不过我没有和她打过交道。我也知道很多小孩会在放牛的间隙,去水里打滚,然而我没去过。就记得我任性地在爷爷门前的大树做了个简易秋千,对面就坐着剥花生的奶奶,我摇啊摇,风吹过来,阳光也照进来,虽然后面我摔下来了,但想起来那样无所事事一下午可真是惬意无比。
前一秒冬冬应承小舅要保守秘密,下一个镜头直接切到外公电话报案,侯导少有的黑色幽默。孩童的世界观里从来都是直来直往,不顾虑后果。 PS:大概是侯导剪接得最多的一次,借冬冬的叙述和视觉,在继《童年往事》之后又畅游一次回忆之旅
乡村之于我并不是欢愉之所,但也是童年的模糊背景。同样是面对不解风情的大人,面对充满秘密的世界,同样是短暂的探亲和漫长的回家的路,同样如东东所说:“每天发生这么多事,我都记不住了。”早已埋伏下莫名的隐忧。
此类片你拿它没辙,再不羁的人也很难对它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