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途123》物稀不一定为贵!一桩凶杀案,几位有着微妙关联的乘客,一段封尘多年的往事!悬疑推理类型片一直是国产电影的一个弱项,除了各种外部原因外,看惯了国外各种烧脑神片的影迷对影片的高要求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这部号称国产《东方列车谋杀案》的片子,更像是一段介绍陈年往事的ppt。从最一开始就通过一名嫌疑犯道出几名乘客的关联,这样的设置严重弱化了悬疑感。分为3部的影片一直没有分清“十年前女童冤死案”和“当下列车凶杀案”的叙述重点,把一个追凶过程讲成了忆往事。粗糙的制作和业余的表演让影片充满了低劣感!3分!ps:唯有保护儿童的主题能算得上优点吧!
看了之后觉得挺“惊悚的”,这不是指恐怖片的那种惊悚,而是从灵魂深处而感到的一种惊悚,是对人性的惊悚与震惊。。。。。。以前我总是认为生活中发生这种事的概率比较小,或者这种事情只会在那种法制栏目上才能看到,而对那些节目,我总觉得是为了教育人而夸张了一些,直到看了几部这类似的电影发现自己想的还是有一点的天真,不得不说,这部电影也算是对我自己的冲击力比较大吧,我们生而为人,不一定要把人想的多可恶,但绝对不能把这个世界绝对善良化吧,警惕些总是好的。。。。。。这系列电影是真的很好看,很刺激。
上周五上线后就开始大热的网剧《罪途》今天上线了第二集。不出所料,这个故事来到第二集变得更加的扑朔迷离了。上一集的结尾处,秋红被抓住了把柄,承认自己是徐囡囡的母亲,为了了解当年命案的真相而把所有人聚到一起并最终用随机杀人。
对于这个说辞,久经悬疑片洗礼的网友们不买账。如果秋红认为所有人都是导致女儿走向死亡的凶手,这场审判应该是针对所有人的,而不会选择一种随机的杀人方式。
果不其然,这一集就证实了真相另有隐情。韩家斌不仅帮了秋红很多次,还不止一次提出要帮秋红顶包。没牙的记者似乎也和韩家斌在计划着什么。而频频上演制服诱惑的女法医,也证实了徐囡囡虽然因为麻药过敏而死,但她并非只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更是未成年性侵犯的受害者。
震惊之余,我想写篇评论来讨论一下掩盖罪恶的话题。对罪恶的掩盖并不是一个少见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了。在《罪途》里面可以看到正是教导主任和女法医联手掩盖了真相。教导主任三番五次要求女法医“简化一些内容,删掉一些不光彩的东西”。他的理由一是,学校已经尽力去规避此类惨案的发生,但这些“不光彩的东西”会给学校招致更多的恶名。二是“事情已经发生了,不能因此毁了所有人的前程”。三是“这也是为了徐囡囡好。她已经很可怜了,难道还要让她死后受所有人的诋毁?”
女法医听这段话时虽然手里拿着一沓钱,但是可以看出,她实际上是被最后一个理由说服,删掉了徐囡囡遭受殴打和性侵的证据。这就很有意思了,一位法医,本应是发现真相的斗士,却沦为掩盖真相的工具。只能说这位法医对自己的工作完全没有思想高度。看过日剧《Unnatural》的朋友都记得,第一集里来解剖所兼职的医大学生曾表示自己想从事外科手术,着眼于现在并救死扶伤。而美丽伶俐的十元妹子告诉他,解剖是未来的科学。女法医显然是不明白 “未来的科学”是什么意思。并不是说解剖学能带我们穿越时空,而是说帮助我们去发现真相,去精进科学。从科学的角度去威慑心怀歹念之人,从而遏制犯罪,并最终来到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另一个维度上,女法医的态度也值得玩味。为什么我老是要强调她是个“女法医”呢?倒不是因为我有直男癌,而是因为这个法医在掩盖罪恶时,她的女性身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是被“不要死后继续被诋毁”这个理由说服的。也就是说,作为女性,她了解徐囡囡遭受性侵的痛苦,也了解这种经历将会带来的舆论压力。但是,也许是受限于时代,也许是受限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她选择掩盖这个罪恶,其实是“耻”心理作祟。
“耻”心理是很多受害者在案件发生后最大的心理感受。作为受害者,他们首先产生的不是对自己的同情,而是一种满腔愤怒引导的“耻”感。而这种“耻”感也经常被不法者利用,来威胁、恐吓受害者对经历避而不谈。女法医在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是其自身的“耻”心理膨胀,导致她将自身投射到了徐囡囡的身上。
插句题外话,法医做了这样的事直到今天也没有悔意,仍然一口咬定是记者乱写。说明10年以来,她不仅作为女性没有成长,作为被医院开除的法医也没有反思过自己的过错。这样的法医被辞退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如果说女法医只是蠢而不自知,教导主任的出发点完全就是私利。教导主任聪明地抓住了法医身为女性的这个心理微妙点,但实际上他只是想自保。当女法医同乘警聊完回来,教导主任只关心女法医的坦诚会对自己和学校的名誉造成不良影响,而对所谓死者的名誉则全然不关心。这种思路乍一看特别清奇。请问你一没做坏事,二没受侵害,在别人的悲剧里强行给自己加戏是什么目的呢?
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却有很多,而且他们普遍认为悲剧的曝光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而社会就应该像《楚门的世界》里那个社会一样,是一个看起来光鲜亮丽,没有罪恶也没有悲伤的地方。这种想法往好了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往坏了说就是粉饰太平。
在教导主任的例子里,他也并不是单纯的粉饰太平,而是要自保。教导主任有句台词:“打和被打没有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这其实是个没有基本是非观念的老师。学生是否健康成长,自己对待学生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名誉。而一旦学校的名誉受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他的名誉造成连带打击。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竟然没能教育出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学生们,而是在眼皮底下默许了霸凌,甚至连性侵的恶性事件都发生了。这种时候学校恐怕是要牺牲掉这位教导主任,才能保护自己的名誉了。因此,教导主任的脑袋里从来就没想过徐囡囡,有没有想过学校也不一定,他考虑最多的其实就是自己。
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多起来,就导致了《罪途》中那样的悲剧局面。徐囡囡在世时人人为了自保而不去介入对她的欺凌,徐囡囡死后人们依然为了自保而不去给她一个公道。
令人欣喜的是,哪里有恶,哪里就有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越来越多的人站了出来,而《罪途》这部剧就不知道是哪些个愣头青整出来的。查了下资料,这些主创普遍都很年轻,此前也没有什么作品。花了两年的时间来死磕这个“揭短”的项目,碰壁不少,但整个团队不撞南墙不死心,居然真的把这部作品做出来了。
我敬佩这些人的勇气,也敬佩他们的责任感。他们让我看到了坚持的可贵,邪不压正的力量与韧性,以及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
揭露黑暗,不是为了渲染罪恶,也不是为了散播恐慌,而是为了让阳光普照到潮湿阴暗的罪恶滋生地,为那里带来温暖与光明。
看完了三部,真情实感为这部电影的立意和深意鼓掌大赞。 一开始看的时候,以为只是个悬疑惊悚推理类型的电影,因为本身自己喜欢这一类型的的。整部电影的构建搭配有点像东方快车谋杀案。其实越到后来越发现,它的目的不是在于玩弄推理那一套,而是在于警示我们liantongpi和校园霸凌有多可怕,有多么应该被重视。父母的教育,学校的防范,他人的态度,自己的拒绝都决定着我们在遇到此类情况时会面临怎样的结果。在电影中,母亲遭受家暴不反抗给女儿留下一个反面例子,遇到校园霸凌时忍气吞声;学校遇到霸凌只是想要把事态最小化,霸凌的学生只是勒令转学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而受欺负的同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道歉和赔偿;他人的袖手旁观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使他们变本加厉;自己不拒绝不反抗不告发,这一切的一切为后来埋下了恶果。 看到最后真的是气的牙痒痒,犯罪分子不可怕,可怕的是亲眼目睹了犯罪行为的人选择漠视,自己的良心过不去却不敢做什么,我们没有权利对这列车上的所有人的冷漠进行审判,但是每个人在遇到犯罪行为时不该选择冷漠。有人发声,值得敬佩。 第三部结尾很好,差点儿看哭,明白,理解,都懂,但希望每个人都知道负重前行的艰辛,都明白勇敢发生的重要性和意义。 最后的最后,liantongpi该死,wcnm,化学阉割早日实现!校园霸凌早日消除!
《罪途》的主角,或者说灵魂主角,是那个十年前就已经死去的女童。
穿着宽大的运动服,扎着高高的马尾辫,目光分外清澈。并不宽敞的操场、散发着夏日气息的小卖部、同学们三三两两结伴离去的背影。叫徐囡囡的女孩转过头来,稚气的脸和无助的眼神,瘦瘦小小的身躯衬得校服愈发不合体。只是小学生而已。不懂事的小学生,和我十几年前到处转学时一样的年纪。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是个多病的小孩,常常在上课时间请假去医院问诊。那时女孩们之间偶尔会拉帮结派,以某人为中心组成不同的小团体,窃窃私语,同进同出。但没有人会愿意带着我。好几个女孩都暗地里腹诽,说跟我一起玩会被传染得病。
虽然我仅仅只是因为体弱容易感冒发烧而已。
那是夏天里的一个中午。我坐在操场的角落里,呆呆地看着一群女生在树荫下嬉闹。这时那堆小姑娘里带头的女孩子走了过来。她带着神秘的微笑打量我,开口问:怎么一个人?我带你一块儿玩啊?我们正缺个人一起做游戏呢。
我受宠若惊,连招呼都忘了打,任由她拉着,一路小跑到那堆女生当中。她们交头接耳,打量着我,陆陆续续牵起了手,将我围在中间。
带头的女孩子挤了挤眼:你知道这个游戏的吧?我们手拉手,一边唱歌一边转圈,你站在我们当中,闭上眼睛,沿着反方向转动,等我们一唱完,你就把眼睛睁开!记住记住,中途是不可以睁眼的哦!
我压根不知道这是什么游戏。毕竟我从来没有和她们玩过任何游戏。但这不重要。我傻乎乎地点了点头,紧紧闭上眼睛。耳边响起女孩子们柔嫩清澈的声音:
“一月花,二月花,三月四月……”
“四月”尾音响起的瞬间,七八双手同时落到了我的裤腰上。
只一秒钟,她们把我的短裤连内裤一起扒了下来。
带头的女生笑声尤其响亮。
“三月四月脱裤子。”
我拉起短裤,慌不择路地从那群女生当中逃了出去。我不知道操场上还有多少双眼睛在看着我,看到了这一切。
我也不想知道。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加入了学校的鼓号队。第一次表演前,排练有点晚,我在快天黑时穿着演出服回到了家门口。那是一条蓬蓬的小纱裙,走起路来摇摇曳曳,我很喜欢它。
家住五楼,当我走进楼梯间的过道时,下面的铁门打开,跟着走上来一个男人。我已经不记得他的脸。但我记得他肥大的手掌和粗重的喘息。
他用含糊的声音问我:小朋友你知道XXX住在几楼吗?
我从来没听说过那个名字。
可在我还没来得及回答他之前,就被他紧紧捉住了右手,捏在掌心揉搓着。我想那是应该是表示亲密和善意的举止。但我又总觉得好像哪里有点不对。
然后我感觉到他的手伸到了那条蓬蓬的小纱裙下面。他在做什么?
我本能地往后退去,他却继续靠过来,手依然在裙子下面动作。
我退到了墙角。他紧紧贴着我,用柔软而怪异的语气坚持问道:小朋友你真的不知道XXX住在哪里吗?我找他有很重要的事……
我只知道拼命地摇头。
这时候下面的铁门处传来了进出的声音。他松开手说小朋友谢谢你啊。然后他带着轻快的脚步声,转身离去。我蹬蹬蹬地跑回家。
我觉得那个人的举动怎么想都不对劲。所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瞪大了眼睛,看着我说: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你怎么能让他碰你呢?你为什么放学不早点回家?
我低下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条蓬蓬裙我再也没有穿过。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附近坐着一个爱欺负人的男生。那时我刚转学不久,是非常容易被盯上的对象。他比较常见的举动是,冷不防地摸到我身边,用力打我的脑袋和肩膀,使劲摇晃我的桌子。我忍过几次,骂过几次,试图举手向老师报告过几次。但是并没有用。他的欺负锲而不舍。
我的朋友对我很生气:你怎么能就那么坐着让他欺负呢?他打你,你就打回去啊。
我想想,好像颇有几分道理。
最终那一次,男生绕到了我背后,一脚踢翻了我的椅子。我一屁股摔倒在地上,浑身发疼。男生站在一旁,哈哈大笑。
我爬起身,二话没说就扑了过去,和他扭打在一起。他力气比我大。但我个子比他高。我也不是完全吃亏。
扭打的声音越来越大,惊动了老师。班主任大步闯进教室,一眼看到互相死死拽住头发不撒手的男生和我。他没有询问事情的原委,狠狠地骂了我们两人一顿,说我们是他教过最恶劣的学生。我和那个男生的受处分方式一模一样。罚站、写检讨、请家长。
听到第三条的时候我眼前一黑。
回到家,我不得不告诉妈妈,明天她需要去学校接受班主任的思想交流。妈妈不能接受我在学校和男孩子打架这件事。一丁点点都不能接受。第二天和我一起去学校的路上,她把这辈子能想到的最刻薄狠毒的咒骂都用在了我的身上。
当班主任对我们两人的声讨结束后,妈妈发自内心地觉得是她没有教育好我。晚上她亲自带着我去了男生的家里,向那男生的母亲道歉,她说她其实也不理解,为什么我一个女孩子也会做出打人这种粗暴的行为。她从来没有教过我这个。
我对着男生的母亲把自己亲笔写的检讨书又重新念了一遍。
我再也没在学校里打过架。准确的说,是再也没跟男生打过架。
我的童年只是我人生经历的一部分。现在回想起来它并不是最灰暗的那一段,当然不是。仔细审视,我的人生甚至根本谈不上灰暗。我遇到的只是大多数女孩会遇到的一切。身为女孩,从出生到长大,每一段路都不容易,非常非常不容易。
但我们都不容易。
很多童年的记忆早就变得模糊。但是当我看向徐囡囡,那些学生时代的画面如期袭来,痛到扎眼,回忆里斑斑点点的片段,就这么涌进脑海。
大概已经太久没有接触过类似的题材了吧。这故事好像特别遥远,却又好像有些真实。哪怕它只是一部并没有特别精致的网络电影。但那些熟悉的、冰冷的、残酷的影子,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出现,散发出来的气息都一模一样。
我在教导主任的眉头中看见迟疑,在法医的镜片背后看见自私,在施暴者的笑容里看见傲慢,也看见他们所有人的眼泪当中,那些一文不值的悔恨。
他们让我想起很多事。
比如那个女孩嘲讽的笑容。那个陌生人肥腻的掌心。那个男生沉重的右手。那是我以为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却并不会彻底消逝的伤害和噩梦。
或许我本来就不应该忘记。
希望《罪途》片尾的那些呼唤和承诺,并不只是理想主义者们一纸空空的喊话而已。
那个女乘务员去拿手电筒,特意说了下那把吉它挂在那里这么久却没弹过。而那把吉它应该是那男乘务员的,他为什么不弹,是为了纪念什么吗。而整个卧铺只有那八个人,乘务员应该能做得到,至于下毒的东西他也应该碰得到!他到底是囡囡的什么人? 我猜凶手应该是周新雪和男乘务员!是他们做的局!他们应该是囡囡的闺蜜朋友。而囡囡母亲是他们叫来见证这些人的所做所为。你们觉得呢
再补充一下: 吉它是周新雪的,周新雪在酒吧里混过,那男的喜欢周新雪.应该也会是那个学校的人.而周新雪应该就是徐囡囡,至于尸检报告都说是徐囡囡了,这个反转就看导演怎么圆了.
乘警的演技有待提高,其他还好。
比第一部强一些,社会话题的讨论深度也不错,但问题依然有,节奏拖沓,推理的乱来,可能最优秀的地方在于,作为一部网大,难得的演员表演都没有跌份
这个顶罪确实做得有点傻。
突然就出现真相的安排很难把握,节奏一慢下来就很难把悬念再提上去
电影以悬疑为形式,聚焦儿童性侵、校园霸凌、家庭暴力等社会现象塑造了各个不同人物的前史。这是一群生活被撕碎的人,通过撕碎他人的生活去品尝忏悔与重建的过程。看的过程中,你会觉得如此可恶不可饶恕,却又那般鲜活感同身受。电影对人性的丑陋刻画入木三分很真实,社会热点议题折射出的现实引人深思
一直按着del,却是不停向前删,看的好难受……硬卧没有门,教导主任和前法医隔窗说话全车的人都能听见啊……硬伤不是没有,但故事还是让人感慨颇多,当时死了一个孩子,当时死去的何止一个孩子……
案情深入以后除了校园暴力还有猥亵幼女等社会问题都得到了反映,但是,逻辑和推理真的崩得不成样子,硬伤跟第一部一样又多又硬
进一步完善了人物形象,也更深入了整个事件,其复杂程度丝毫不逊于阿婆的笔触。随着故事的发展,它愈来愈像一个“中国式悲剧”,老师、医生、记者甚至是那些学生,每个人都举起过那把刀刺向了死去的孩子,讽刺的是这些伤害行为在这些领域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合理行为,而有些人依然认为“我没有错”。
动机和真相很容易就猜出来了,最后的反转也不过是让案件回到原点,没有太高的意外性。老样子,电影三星,诚意加一星。
还行
法医好丑…餐车服务员是亮点…
emmm... 还是觉得差了点我很想知道老头子从车窗翻出去他要怎么进来女乘务员说那句🎸又不见你弹是有什么寓意吗我觉得特别废的一句话去拿灯的镜头就完全可以省嘛🙃
重复镜头少一点吧导演。湖南台出身吗?
剧情张力还是不够,有一些逻辑还是说得不是很清楚,但是敢于拍校园欺凌、家庭暴力,还有直面性侵,这类现实题材电影在中国可以说是很少很少的,我觉得这部网络电影很了不起。最后,致敬一下老艺术家李心敏先生!李先生的逝世使中国的老戏骨又少了一个。
女法医掩盖了女孩被性侵的事实,教导主任口口声声是为了学校,道貌岸然,最恶心的是老赵,恋童癖,都不是好人 。
很好看,看到停不下来呢。不过节奏还可以再快点儿,很多重复回放没必要哇。这个题材太沉重了,好多地方看不下去啊。
承上启下又有保证了一定看点,第一部着重实情还原,第二部更重推理和挖掘背后,最难得是,大部分人的演技一直是在线的。
反映校园暴力题材很好,让更多人关注以避免校园暴力。但是演技,推理,逻辑等等真的都太差,太刻意了。网剧终究是网剧
细节的处理过于粗糙,本可以更合理一些。
老赵你死人的左眼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