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发现一部这样的电视剧,从1978年到1998年,21年,21集。
每一集都和当时时代变迁中的大事相结合,比如打到四人帮、恢复高考、右派平反、知青返城、粮副食品供应紧张、第一批人下海、价格双轨制、自由市场出现、物价上涨、拆迁、股市暴涨暴跌、海南炒房、亚运会、国企改革、下岗、男足世界杯、股市又一波牛市大妈们炒股被割韭菜、香港回归、九八年抗洪。
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中,又有丰富的细节;彰显着时代特色,又和普通人的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男主的父亲是电影放映员,每一集都有不同的电影在放映,就像是中国电影史的一部缩写,从最开始没有国产片,只有引进的比如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到终于开始有国产片《小花》、《庐山恋》,再到《黄土地》、《芙蓉镇》、《红高粱》、《大撒把》、《末代皇帝》、《少林寺》、《英雄本色》、《妈妈再爱我一次》,后来开始引进西方的电影,比如《廊桥遗梦》、《碟中谍》、《泰坦尼克号》,最后落点在《甲方乙方》。中间经历了国产片的兴起、衰落和电影业的不景气,和好片子的再度兴起。
剧里也提到了电视的普及对电影业的冲击,一部部优秀电视剧的出台使没有好电影的电影院更为萧条,比如《四世同堂》、《编辑部的故事》、《渴望》、《射雕英雄传》、《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一代女皇》、《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等。
除了电影、电视,流行歌曲也是个标志元素,音乐本身的选择体现时代背景,同时作为配乐出现又极好的烘托了场景,最开始是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春晚上费翔唱了一把火,赶上大兴安岭大火,老太太调侃大过年的唱什么不好,非得唱一把火,这不着火了。再到摇滚的兴起,崔健的《一无所有》、《北方的狼》,后来逐渐又有《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糊涂的爱》、《同桌的你》、《相约98》等,怀旧怀的有点催泪。
二十年的变迁,有太多的细节来表现,非常真实。当然片子本身还是一部献礼剧,有主旋律,但细节上的认真让人感动。人物本身的性格也非常的鲜明,对女性的刻画也很好,每个人都在寻求尊严和自主。
家庭不幸福、处处低人一等的群英要自强,不依赖男人,独自瞒着家人开了小饭馆,虽然也经历了被合伙人坑这样的低谷,但最终凭一己之力有了立足之地。
家庭很幸福的大姐陈青,是又红又专的国企工人,每天早出晚归拼命给国家做贡献的劳模,直到一天下岗被裁,虽然家里条件不错,有老公开了工厂赚钱,但还是完全无法接受在家里做家庭妇女,她说我才41岁不能就这样了。而她的母亲胡大妈,在看到女儿找工作无望的时候,也是在想着不能就做家庭妇女了吧?作为那个年代出生的人,能够鼓励女儿再就业、创业,还挺难得的。
平平和小欧,都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事业,可能她们也很难说清楚自己在追求什么,平平从知青考到北大、毕业进了北京电视台,不满足于当时工作的无趣进而自费出国读书、留在美国,又作为美国公司首席代表派驻北京,直到被裁。她给人的感觉,确实是不够踏实,虽然一直在追求什么,但似乎比较容易被外界和表象所迷惑,内心永远处于不安定的状态,这一点二十年后今天许多人身上也依然存在。剧中对于她结婚后再出国读书、自己打拼这样的一些事实,几乎没有反对和讽刺的声音,包括丈夫、父母几乎都是支持,这很难得,即使到今天,这依然是许多人会反对的吧。
所以,这真的是一部过于理想的电视剧,角色的每一次失败都最终全身而退,只是陈焕和平平的感情处于悲剧状态,但这对于两个家庭、这么多人来说,其他的事情已经足够完美。现实中应该有更多的悲惨与狗血吧,从最初看这部剧的时候,就总会担心大海投机倒把是不是会被骗的倾家荡产血本无归、林一达是不是会被判刑入狱、陈焕会不会变坏等等,可是都没有,最终大家都走在正途上。
不知道如果拍一部从1998到2018的电视剧,会是怎样。
根本停不下来的刷完《一年又一年》,大概也是自己看剧少,很久没这么痛快又迫切的看一部剧了。
前半部分边看边思考国家的政策影响着人的心理意识和周围环境的变化,穷怕了的人们,一旦国家放开政策就开始怯怯的动作,多次尝试探到了边界后就玩着擦边球变着花样贪婪而又急迫的赚钱。人的命运终究是要放在时代里去折腾,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和所能享受到的物质和思想意识终究是在时代的舞台上去发挥,都是时代提供的,而时代是这样形成的,在中国这种一党、执、政党、指挥、枪指挥、一切的体制下,国家政策创造环境形成时代。个体如蝼、蚁,能想多大事、能有多大产国家、政策都已给你画了圈。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别是在群体里生活的时候,为了虚荣心(别人面前有面子)、为了自我享受(吃好吃的穿好看的用好用的用贵的时髦的)、为了自我精神满足(职位头衔学历以及外面的世界还有自我价值的大多时候自我高估的认知等),所以一旦给一个个体空间他就会不断地折腾。
个人终究是蝼蚁,被时代裹挟着前进,有的人在这个时代的前进中进的更快,有得人慢些,跟着时代改变至少是平均数,但不肯与时代为伍的会被淘汰。
剧里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活都在拼命地折腾,下岗待业的亮子,年轻人有股劲特别是没钱的时候,不务正业怠工的大海,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一直没有遇到能激发他的积极性的事情,勤劳正直的青儿,下岗后做苦力硬是折腾出一片天地。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找到存在感的群英,一直不满足于现状的平平。而陈焕也是比较典型且比较少见那种专心且能够精心做学问的人。
剧里对如林一达、林平平、朱群英、大海、亮子、陈焕这些人的人生轨迹安排相对合理,逻辑根本是出身和周槽环境。普通人每天关心柴米油盐电视剧和当下的日常流行,如陈焕一家,官宦人家每天关心政治经济政策,林一达政府部门的工作是跟商人打交道最终选择从商,亮子的家境就是很草莽所以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和成就也相当草莽,大海的混合家庭让她基友普通人的耿直也有精明的一面。
该吃的亏一次都不会少,大海做生意被坑,一达做股票全军覆没等教训,后来当机会再来一次的时候,大海能够留个心眼赚下第一桶金,一达加杠杆猛赚一笔彻底翻身。大海感慨,在商海里扑腾了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自己控制自己。
感情,当人的物质匮乏时愿望就是能有个看着顺眼的人搭伙过日子,俗话说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极其幸福的。例如大海和青儿,例如群英和一达在四川插队的结合。但当温饱足之后,精神追求便成为人们极其重视的一面,人们会要求尊严会要求地位会寻找存在感会寻找精神共鸣非生活琐碎类的共同话语。
我们总是羡慕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温馨感情,但到了自己身上就会加上很多物质、精神的条件。有句网络语大致是物质的灵魂要房要车、有趣的灵魂要方要车要存款要学历要好工作要幽默要好气质要好谈吐要好社交巴拉巴拉
平平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且有极高人文素养的高级知识女青年,她不但需要一个生活上无微不至照顾她疼她爱她还需要一个生活里不断制造浪漫和惊喜的小确幸,还要具备与她的精神世界高度相当且能够价值观高度契合的人,她需要一个综合体程度极高的男人,她更需要被征服,享受被征服的感觉,比如她喜欢看一向斯文的陈焕摔酒瓶发脾气,而后又撒娇式的让他对她又气又爱的妥协照顾,她需要一个王,并对她俯首。她是理想主义爱情观的典型代表,既需要物质生活的全面照顾又需要精神生活的高度满足。而这种太理想型太绝对的观念,能够找到契合对象的难度极高。感情里人是需要冲动的,她内心里是爱陈焕的,只是未能达到那种全心全意的程度,陈焕的不浪漫没有给平平一个冲动一下去再次把自己给他的机缘,陈焕对平平的包容和默默地爱以及不想勉强她、不喜欢制造冲突的性格也致使他一直安静着始终不说出口,平平需要被征服的感觉,所以她永远都不会主动,于是两人就这样彼此端着客气着。这份感情很可惜,可见人能够敞开怀的沟通是多么的重要,人都太在意自我,所以失去了跟爱的人在一起的机会。小欧和亮子如果在一起会幸福吗,我想大概会是幸福的,亮子对她的关怀和顺从会让小欧在生活上满足,亮子的幽默也会让小欧开心,小欧对文化对思想境界的追求并不会太多,他跟亮子在一起这方面的谈论少了也更加自然的弱化了这方面。亮子说我不是变心了,我是认命了,人和人的关系也往往决定在那一个转身,小欧不甘心,她年轻时谈过几次恋爱发现人是善变的,心里终究是对爱情质疑的。
陪在身边很久很多年的朋友和亲人,我们对他们怀有深情,而激情更多的是来源于新认识的朋友。对刚认识三个月的新朋友,交往过程中经常有新鲜感也容易激发想象,但缺少的是与老友在一起时的那份踏实和自在,人和人的感情终究要靠时间来积累、沉淀一下,经历也经受住了了岁月的洗礼才是佳酿。
不管贫穷和富贵,人终究是要有个精神寄托的,每个人都有心结,年轻人中年人是爱情友情,老年人是子女或者自己终身从事的事业爱好。时间一长,你的心结就慢慢成了疤,平时不会让你太痛,但总会在某些时刻(特别是脆弱时)让你内心狠狠的悔不当初的痛一把,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
时间一年又一年的过去,时代一个又一个的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但人性里的希望、贪婪、抗争在不断以不同形式重复上演。
2018/10/10
本来为了花痴祁厅长追的这老剧,没想到当年国产剧还有这么好的剧,还是个献礼剧~一点没有谄媚的政治正确,也没有不食人间烟火就能住大房子只知道谈恋爱婆媳大战的主角,特别生活,又有批判。
每个人有都很丰满,每个人都有变化和成长,政治动荡,经济改革对底层小百姓和机关干部的冲击都很真实,一辈子敬业的劳模也会下岗,偷奸耍滑的人能挣钱但是也会栽跟头,不止事业,爱情和婚姻也是这么真实,摩擦分歧一直都在,价值观、不同阶层的巨大差距,就是林家一对儿女的婚姻都存在的问题,爱情不是万能的,旧爱也不是十恶不赦的仇人,追求自己的价值和互相的尊重理解,让人感慨又叹息。能看到每个人的起起落落,就像你我一样,梦想总是美好的,但是自己没有自认为的那么聪明,小运气有点儿,但是命运的天平也不总是偏向自己,物质爆炸信息爆炸的时候谁能不头脑发热?前一秒还欣欣向荣呢一个大意一时贪心又摔的更狠了,上进,责任感,最深沉的爱护,大概是主角们一路成长一次次从头再来的动力吧。
许亚军真的太迷人了!
1978恢复高考本科 1979林平平爸爸平反,夫妇二人十年补发工资两万。(老妈说当时剪个头发就八分,我按现在20块的差价来计算,这两万相当于现在的五百万) 恢复研究生考 待业青年 买鸡蛋按计划。卖方市场 1980猪肉一斤从八毛涨到一块一,引发一股哄抢潮。 日本进口录音机 林平平爸爸一月工资200 ( 我老爸工资40 ) 鼓励个体经营 农村包产到户 香港亲戚说大陆菜油腻,味精多。肉胆固醇高。 外汇券,一块外汇券相当于一块人民币。 陈焕: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价值观是不对的。社会的前进就是靠部分人牺牲个人利益得来的。虽然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这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1981 倒买倒卖 24k997足金 只要你把欲望控制在工资内,心里就会平静许多。 陈焕妈:越折腾越不知足 邓丽君 追捕 1982年 电冰箱 洗衣机 科学的春天文学的夏天 收获 大众电影 电影尺度 美国人房子车子分期还款,中国人绝不借钱过日子 中国人不可能自己掏钱买房子 小孩看电视不好(现在小孩看电脑不好) 解放后人人平等,没人挣大钱 男主姐夫辞了工作,归街道管,没公费医疗了,没退休金了。“比在工厂累十倍不止” 女主毕业分配到北京电视台,新兴行业。 男主爸爸最瞧不起电视。此时电影还很热。都是好片子。不看电影没事干 (爸爸说:宽幕电影0.12元。一般0.1元) 自由市场,有钱就能买 1983年 化纤降价棉涨价,提高农民积极性 广州最流行萝卜裤 西装领带,店员都不会系领带 魔方 白牌啤酒 女主分到电视剧部,剧本编辑,新兴行业 张海迪 香港回归 二王? 离休老干部 1984年 发西装 林一达办公司,任经理。局长是董事长 林平平陈焕结婚了,住大学宿舍,好幸福 流行乞丐裤 一块外汇券顶一块二人民币 出租司机认为北京一千辆出租到头儿了 姐夫挣了几万了,就愁有钱没地儿花,目标十万。挣够十万就不挣了。一年利息能有七八千。躺着都吃不完。 陈焕妈:这两年肉吃多了 有钱买不着东西 林一达妻子寻出路,饭馆 做菜材料她负责,赚了分,赔了自己负责 “我更怕自己成个废人” 1985年 最长电视剧,打败电影,陈焕爹天天往家赶。 电影不好了。电影院不济了。 电视机黑白变彩色了 嫂子:丈夫是守得住的吗?最重要是不依靠人。 一达爸:他们拿国家的权利去赚钱,有什么了不起,早晚得出事。 造原子弹比不上卖茶叶蛋 家庭录像机国外已普及 姐夫带回沃克曼 平平想出国 香港回归日子定了 妹妹上北京经济学院 群英特爱看阿信 一达收客户贿赂 姐夫买了摩托车 买了洗衣机,甩干好神奇 1986年 情人节,陈焕不懂 金庸小说 录像厅,射雕英雄传 平平出国了 群英川菜馆 一不怕吃苦,二要把自己当人 1987年 姐夫进旧衣服被罚 姐夫做家具了,踏踏实实地挣钱 求林司长买股票,一百块一张,一百张。老婆说是废纸。国营 通货膨胀了 便衣警察9集 电影院二层出租给卖家具的了 末代皇帝 西游记 中央要清理政企不分的公司 一达要下海办公司 月朦胧鸟朦胧 1988年 陈焕家搬迁了,要盖大饭店。 中国还是卖方市场。一达的一张批文十万块 铝锭 一达爸:文艺是时代的反应,现在的人越来越浮躁了 红高粱 大学副教授一个月一百二十块 陈焕硕士学位,大学讲师,八十块 官倒 分配不公,脑体倒挂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听说九月一号物价开始全面上涨,一达妈妈恐慌了,要提钱买东西。见队就排,见货就买 枪战也不行了,要带色儿 一达群英分开了 离婚要开介绍信,街道要调解 1989年 新年聊天:去年香港佬投资房地产 中英联合公报 香港楼价大跌 投资后一路攀升 大陆:反官倒反腐败 平平回来说北京空气污染厉害 1990年 红太阳热 姐夫海南混一年回来,家已拆,住电梯房 贷款买地卖地,喝酒聊天,净挣二十万回了北京 开了家具厂 《世上只有妈妈好》满座 毕业双向选择 亚运会 装电话了 方便面 群英被坑了 《渴望》 1991年 小妹24工作一年了,国家干部,妈妈姐姐张罗相亲 小妹学开车 上海去年成立了股票交易所 粮本免了 粮油要涨,吃过亏的百姓不买账了。不如存银行吃利息 只要有钱,想买什么买什么 群英坚决离婚 1992年 呼啦圈,文化衫“千万别爱我,没钱” 一达疯狂炒股 两样赚钱:房地产,炒股票 妹妹不做国家干部,做酒店前台。国家规定必须干满两年 《编辑部的故事》 洗衣机 小天鹅爱妻号 中央二号文件,继续深化改革,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股票取消价格限制,疯涨 一达爸的原始股值七十万,去年9万时一达说必须卖了,这次一达说决不能卖 1993年 股票从1500点跌到300多 整顿金融秩序 一达资不抵债,彻底破产 群英再婚 《北京人在纽约》 平平回来了 1994年 原材料涨价,姐夫家具厂不行了。姐姐下月开始发60%工资 《同桌的你》 亮子开出租 《武则天》 《大撒把》 青下岗了 41岁 1995年 陈青下岗办家政 丹丹中考。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职高找工作比本科容易 电影院翻新了,电影的好日子又来了 亮子要结婚了。“不是我变心了,是我认命了” 1996年 陈焕的学生研究生毕业。工作不好找 陈焕妈亮子妈白天炒股,晚上跳舞 《康熙微服私访记》 股市一年成交量300多亿 “永远别怕抛早了” 股市崩了。陈焕妈栽了。一达大海有了前几年的教训。没事 1997年 群英买房了,给林林配了电脑586 《儿女情长》 空调,组合音响,dvd,电视机 陈青家政公司成立 香港回归 中国又没踢出亚洲 1998年 陈焕学校分了房 看书的人越来越多,不用包销,经济类书很好销 平平公司不续约 《甲方乙方》 四位老人出国旅游新马泰 手机 《泰坦尼克号》 抗洪
请批量生产大海和陈焕
特别喜欢这个“放映员陈福生的一生”,为别人放了一辈子电影,却从没有作为观众去看过一部电影,老了得了眼疾只能听电影的情节真的太感动了。时间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的变化是如此残酷,太真实了,真实到不像是在看剧。
小视角,大格局,看完一部剧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更难得的是这么宏大的背景丰富的内容居然只拍了21集,想来过去的电视剧大多如此,再复杂的故事,20多集也能讲完,每集每分钟都满满的是内容,再看看现在,唉,一声悲叹...另外说一句,许亚军演活了陈焕这个天使一般的男人。
一年一集 这就是中国的请回答1988呀。
祁厅长真的好适合演这种苦情而奋力向上又和白富美纠缠不清的男青年啊!
据闻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电视剧。焕儿家的老太太老爷子都非常可爱,里面对感情观的刻画比现在的剧要更开放包容,如果是现在,估计一定要给焕儿平平小欧弄个感情上的“尘埃落定”。比现在打着独立自主女权旗号的某些电视剧,里面的女性角色才是真坚强独立。
这就是大陆的请回答1977啊,特别带劲。
20年过去了,我们的观念没有变的更多元更包容,反而更局限了。
我小时候就是中年人品味么?
陈焕是1978进的北京师范大学,修读政治经济学,本科毕业后留校,随后边当讲师边读研究生,出版专著,升任教授。在喧闹的人人捞金的八九十年代,他对下海无动于衷,住在学校宿舍里清贫度日,直到最后一集才分到房。他有一个不爱他的妻子,他对她说他俩的关系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失败。他还有一个爱他的一路读到博士的女学生。是不是有《斯通纳》的感觉了,如果拎出陈父的线,大概会是一出《天堂电影院》,拎出群英的线,会是女性餐饮创业奋斗史,拎出一达大海的线,会是股票房地产的动荡过往,女主的母亲还是出版社编辑。一部映射出许许多多时代侧面的剧,最后一集《相约98》唱到“相约那永远的青春年华”,可最终,人只有一天比一天更衰老,爱情也只令人心碎。
更像是纪录片的电视剧。
每个人物刻画得都很到位,好喜欢陈焕妈妈的神吐槽,简直是吐槽界的祖师奶奶
五十年大庆时的主旋律,当年很喜欢看,还觉得许亚军很帅… = = 始终还是喜欢把一群人搁在时间和年代中自然风化的故事,岁月自有其不动声色的力量。
舔许老师颜值巅峰最好的素材,分分钟美的像幅画。若是现实里无趣的男孩子有陈焕儿这么好看,他就是在一万场音乐会上睡着,我也会在会后把他吻醒
改革开放近20年大概会是新中国最蓬勃向上的年代了,这是无可替代的黄金时代,怕也是后无来者了。最开始时人还很纯朴,互帮互助不求回报;那时的学生青年还在较真诗和哲学,还在乎青梅竹马;那时的亲人和朋友都是真心实意的。后来的后来,一切都变了,好多事也回不去。(几天连续看完,感谢友人推荐)8.8
迄今为止看过最高水准的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剧,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也要排第二了。
那时候觉得许亚军特好看=_=!
撇开九九年拍摄的渣画质,以及又红又专的植入,真心是部好剧,二十一集浓缩成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每家每户的故事线很完整很紧凑也很真实。结局没有很庸俗的大团圆,每个人都各得其所,符合每个人的人设,这样的本子和创作真是近十年来难有。。。
陈焕说平平不喜欢他,跟他结婚只是因为被感动了,当他想明白这一点也就坦然接受离婚了。平平说她难以再爱上任何人,因为不会再有人像陈焕一样对她好。我曾经也怀疑我对我老公是不是真爱。看到平平才发现,幸亏。现在想明白,我们最爱的是自己,谁对我好我爱谁。
中国电视剧表导编高峰,无愧于世纪之交的使命